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路椎板减压联合短节段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

    作者:杨永宏;郑杰;张冬生;楼肃亮;邹庆;钱金黔

    目的 介绍后路椎板减压联合短节段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 1999年1月~2005年10月,对4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减压联合短节段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随访.结果 腰、腿痛缓解情况按Oswestry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X线片检查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Cobb角由平均32°矫正到19°.结论 后路椎板减压联合短节段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外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的治疗策略

    作者:倪斌;赵必增;谢宁;陶春生;叶晓健;陈德玉;袁文;贾连顺

    目的 探讨外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24例寰椎横韧带断裂病例,其中单纯横韧带断裂15例,合并有寰椎骨折7例,合并齿状突骨折2例.急性损伤20例,陈旧性损伤4例.手术行寰枢椎融合术14例,枕颈融合6例,非手术治疗3例,入院后当天死亡1例.结果 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6个月.2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5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仍有局部症状,2例颈脊髓神经损害改善,无术后神经损害加重病例.3例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中有2例出现寰枢椎不稳及迟发性脊髓损害.结论 寰椎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正常解剖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结构,横韧带断裂必然导致寰枢椎不稳定.无论是急性或陈旧性损伤,一旦诊断明确即应在早期行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作者:宋滇文;贾连顺;袁文;陈雄生;周许辉;严望军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38.2岁.其中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14例,L2以下腰椎结核17例.术前采用四至六联正规抗结核治疗至少3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椎板间植骨(人工骨),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前路手术切口根据病变节段分别采用经胸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经腹膜外肾切口、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切口及腹正中腹膜外入路.平均手术时间为23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0 ml.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4周下地行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8~46个月随访,平均24.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结论 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改良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裂

    作者:李骥;齐林;侯广军;张二划;黄敏;陈国盈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裂的手术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脊柱裂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本文总结了2000年9月~2006年7月收治的328例先天性脊柱裂患者的显微手术情况,年龄1 d~3岁,平均3个月.其中脊膜膨出者125例(38.1%),脊髓脊膜膨出者115例(35.1%),脊柱裂伴脂肪瘤者88例(26.8%).结果 在手术治疗的328例患者中,临床症状改善者299例(91.2),无变化者21例(6.4%),症状加重者8例(2.4%).结论 对于脊柱裂的手术治疗,除了要去除局部硬脊膜囊及其他组织的压迫外,行椎管扩大探查、脊髓栓系松解、脊膜修补术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先天性脊柱裂的预后有非常大的作用.

  • PLIF与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赵慧毅;陈辉东;华强;陈国能;林劲松

    目的 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经腰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1999年2月~2006年3月,217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接受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76例经腰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组),另外141例经腰椎管内(硬脊膜外)椎体间植骨融合(PLIF组),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217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椎间隙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PLIF组128例患者经6~82个月随访,平均64个月,发生硬脊膜撕裂4例,脑脊液漏1例,马尾神经及神经根一过性牵拉损伤3例.TLIF组67例经4~56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TLIF组与PLIF组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9.86%和86.7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2.75%和93.7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腰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明显降低因侵入椎管而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 胸椎椎间盘突出症后外侧入路几种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薛峰;陆建民;冯大鹏;杨兴海;肖建如

    目的 探讨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1995年1月~2006年5月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7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手术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共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2岁.均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其中经肋骨横突入路摘除椎间盘2例,经椎间孔外侧前方入路摘除椎间盘11例,经关节突入路摘除椎间盘14例.结果 随访1~10年,25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T10,11巨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无改善,1例T8,9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总体手术优良率达92.6%.结论 CT或MRI检查对确诊与定位有重要价值.可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选择其入路.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有效、安全的术式.

  • 合并全身疾病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杰;幸永明;贾连顺

    目的 回顾总结合并全身疾病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76例年龄>70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前症状、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例患者随访时的平均改善率为68.3%,手术疗效不佳者占7.6%.结论 合并全身疾病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控制伴发疾病,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间隙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远武;张德仁;肖礼祖;易伟宏;熊东林;胡广询;王锡三;王尔天;王敏;王进

    目的 探索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融合器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方法.方法 5例患者局麻后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融合方法为植入钛金属膨胀式Stang-alone融合器及自体髂骨于椎体间隙.分析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及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成功完成5例局麻下经皮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6个月.平均出血量为5 ml,没有神经根的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没有植入物松动、下沉、脱落.术后3 d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症状消失.结论 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融合器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一项新技术,它有效恢复并保持受累椎间隙的高度,消除椎管周围黄韧带皱褶,扩大椎管及椎间孔面积,恢复椎间孔的大小,使椎管与硬膜、椎间孔与神经根恢复正常解剖关系,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恢复前中柱的负重并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融合率高.它损伤小、出血量可以忽略不计、效果确切、康复快,但远期效果还有待于随访总结.

  • 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奎渤;刘辉;郑召民

    下腰痛(Low back pain)是目前困扰人类的常见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多达2/3的人一生中有过下腰痛的症状,它仅次于普通感冒,是造成患者求医的位居第二位的原因[1,2].在美国,因下腰痛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2].我国虽然尚无精确的统计数据,但因腰腿痛患者的诊治、康复及由此引起劳动力丧失而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长期以来由于对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不清,大约有85%的患者无法得到一个精确的病理解剖学诊断[3].这些患者的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之间并没有太强的关联性,给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这部分下腰痛又被称为"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 调控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成骨的相关转录因子

    作者:唐德志;王拥军;施杞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s)是一种确切具有诱导成骨活性的生长因子,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是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软骨和骨.迄今为止,至少发现了15种BMP,除BMP1外,其他BMPs均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超家族成员,它们可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形式诱导骨、软骨及与骨有关的结缔组织的形成,还能诱导骨源和非骨源性细胞的成骨分化.转录因子是一种核蛋白,是一类可以通过与下游靶基因DNA结合,从而调控下游基因转录的分子.随着对BMPs诱导成骨研究的深入,一些与BMPs相关的转录因子日益受到关注,对它们的研究也成为热点.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发现,调控BMPs诱导成骨的相关转录因子可分为两类,包括正调控因子(如Cbfα1、Osterix、Dlx5、Hoxc8和Msx2等)和负调控因子(如CIZ、AJ18、Tob和c-Ski等),本综述对它们的研究进展分别作以介绍.

  • 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和诊治现状

    作者:顾韬;袁文;王新伟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或为空间位向感觉的自我体会错误[1].据资料统计,约有80种疾病可以产生眩晕,其中与颈椎疾患密切相关的颈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复杂、不典型,常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的相关疾患的临床表现混淆,加之目前对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且缺乏确切的诊断标准,因而容易造成对该类疾患的大量误诊和漏诊.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复习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从而尽可能准确地解除患者病苦.

    关键词: 颈椎 眩晕 诊断 治疗学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宪郁;徐皓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目前公认的疑难病之一,它呈高发生率(美国为3.0~3.5/10万)、高致残率(全瘫占67%)、高耗费(美国为5~7万美元/患者/年)、低死亡率(<5%)的特点[1],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治疗SCI成为了世界课题.近期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①应用神经营养因子阻止细胞的萎缩或凋亡,及增进再生的反应.②用干细胞、嗅鞘细胞、胚胎组织或基因调控的成纤维细胞桥接损伤部位.③刺激或调节细胞内生长锥的信号途径.④抑制脊髓再生的抑制因素.其中,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组织工程学的研究深入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临床SCI的治疗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 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学观察

    作者:解京明;张漾杰;鲁宁;刘宗良;王迎松;张颖

    [目的]为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形态学资料.方法 应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24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C3~7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骨性椎管长度、轴线长度、内外侧皮质厚度及轴线夹角进行解剖学测量,并分别计算各节段左右侧椎弓根测量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3~7椎弓根的椎弓根窄处截面上下皮质骨高度(PH)和松质骨高度(PSH)分别为4.21 mm和7.64 mm,宽度分别为3.64 mm和5.88 mm;轴线长度、骨性椎管长度及侧块部长度分别为15.75 mm、32.20 mm及8.12 mm;狭窄处内、外侧皮质厚度为0.68mm和1.65 mm;椎弓根轴线与矢状线在水平面上的夹角C3:47.12°±3.05°、C4:43.47°±1.49°、C5:40.15±2.58°、C6:38.55°±2.45°、C7:35.16°±2.10°;椎弓根轴线与水平面间夹角C3:8.50°±2.50°、C4:4.83°±1.65°、C5:1.25°±1.45°、C6:-(4.50°±2.50°)、C7:-(8.50°±2.50°).结论 本实验实体测量数据与国内外数据无显著差异,但发现颈椎椎弓根解剖形态个体变异程度较大,术前必须对置钉椎体进行CT、X线片检查,确定适合个体的进钉点、进钉方向、螺钉直径及长度等.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仍然是一种相对安全、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 脊髓损伤后通过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途径上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作者:于春雷;王翀昊;张弘;刘长江;腾宇飞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受损的脊髓组织与其周围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10组:正常对照组、损伤后1 d组、损伤后4 d组、损伤后7 d组、损伤后14 d组、损伤后应用SB203580药物1 d组、4 d组、7 d组、14 d组及健康大鼠给药组,每组均8只.应用westerblot技术检测各组损伤组织及损伤周围组织的P38MAPK及GFAP的表达.结果 受损脊髓组织从伤后第1 d P38MAPK、GFAP开始上升,持续到第7 d开始回落,第7 d是表达高峰.损伤组织P38MAPK及GFAP的表达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854,P<0.05),损伤周围组织P38MAPK及GFAP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554,P>0.05).结论 损伤组织GFAP表达上调是通过P38MAPK介导的,损伤周围组织GFAP上调与P38MAPK表达无关.

  • 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内降解的实验研究

    作者:叶晓健;许国华;蔡舒;袁文;吕宏;施伟伟;李家顺;陈岗;于显著

    目的 研究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体内降解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纳米人工骨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制作兔股部肌袋,将灭菌的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植入肌袋内,在植入4周、8周、12周、16周时取材通过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材料降解情况,同时将材料取出后煅烧,测量残余无机物含量,判断降解的量,同时进行X线衍射实验,测量残余材料的组成.结果 材料植入8周内降解较慢,生物力学强度减低不明显,12周时降解加速,材料强度明显减低,16周时新骨形成明显,降解残余材料分布于新形成的骨组织内部,X线衍射发现12周时材料内有羟基磷灰石成分出现,提示有新骨形成,16周时羟基磷灰石成分明显增多.结论 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郭庆新;孙明宏;杨振建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疾病之一,多为高能量致伤力所致.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脊柱序列及椎管容积,防止神经进一步损伤或脊椎进一步畸形,早期下床活动,便于护理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术后疗效,以探讨采用腰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复位、固定、减压方法.

  •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作者:郭勇;倪斌;贾连顺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而压迫引起脊髓前动脉阻塞而产生相应节段脊髓缺血症至截瘫比较少见,本组6例患者经手术解除压迫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袁宏;王利;王浩;赵喜滨;缪晓刚;孙俊刚;孙治国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即通过椎弓根扩张椎体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的方法,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的目的的手术方法.该术式由欧美兴起,90年代在我国陆续开展.1996年有学者提出一个球囊扩张椎体高度的概念[1],便产生了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一种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新方法,不但能消除或减轻腰痛,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而且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很好地解决了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肿瘤的微创治疗.2004年10月~2005年12月我们应用该技术治疗了31例患者,目前观察效果满意.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