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颈前路中空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

    作者:潘兵;王昭;代燎原

    目的 评估颈前路中空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新鲜齿突骨折的患者行颈前路中空螺丝钉内固定,AndersonⅡ型骨折11例,浅Ⅲ型4例,观察术后骨折愈合、颈部功能状态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访3~24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均无明显颈部活动受限,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结论 如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颈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主要优点在于保存了寰枢椎生理活动,骨折愈合率高以及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 "部分蛋壳"技术在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张洪磊;王大伟;马金柱

    目的 探讨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部分蛋壳"技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9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71°(45°~93°).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对顶椎和/或相邻楔形变椎体予以楔形截骨.结果 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单侧神经根功能障碍,1例肺炎.脊柱后凸 Cobb角平均为12.4°,平均矫正度数为58.6°,平均矫正率为82.5%.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能够在充分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前提下实现对椎间盘和部分椎体的切除,在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 前路减压Synex人工椎体重建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

    作者:陈宇;陈德玉;杨立利;卢旭华;杨海松;田海军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Synex人工椎体重建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及Synex人工椎体重建治疗18例初次后路手术疗效不佳或失败的患者,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椎节的稳定性.结果 随访1~4年.依据 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除1例B级及1例D级患者无改变外,其余患者均有1~3级恢复.术后X线片定期随访观察,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人工椎体稳定,未发现位移.结论 侧前方人路减压及Synex人工椎体重建可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及恢复脊柱稳定性,是一种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理想手术方式.

  •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作者:卢旭华;陈德玉;袁文;王新伟;杨海松;陈宇;黄平;杨立利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 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问融合治疗.结果 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 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脱蛋白异种骨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翟文亮;柯希煌;练克俭;丁真奇;周亮;李扬

    目的 将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脱蛋白异种骨应用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脱蛋白牛松质骨+PRP作为骨移植材料,对照组采用单纯脱蛋白牛松质骨为骨移植材料.观察骨融合、骨移植物降解及椎间隙高度等情况.结果 2组均无排异反应.术后1~3个月,2组病例在椎间隙高度、椎体间角、椎体后凸角上均无明显变化.术后6个月,2组在椎间高度变化以及椎间角变化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后凸角变化上,对照组明显>试验组(P<0.05).12个月时2组在椎问高度变化、椎间角变化以及后凸角变化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脱蛋白异种骨促进骨融合的能力是一种良好的组合方式.

  • 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曹雷

    目的 比较再次腰椎问盘摘除术与初次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1月,因腰椎间盘术后复发再次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共31例,其中21例首次手术在本院施行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再手术患者症状缓解期,椎间盘突出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症状改善优良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随访6~48个月,首次术后症状缓解期平均为85个月,同侧复发22例,对侧复发9例.首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均小于再次手术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症状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单纯椎间盘突出不合并椎管狭窄以及椎节不稳者,单纯行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 经后路全椎体切除矫正僵硬性脊柱后凸或侧后凸的初期临床报道

    作者:解京明;王迎松;张颖;鲁宁;陈鸿;曹锦;张漾杰

    目的 探讨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僵硬性脊柱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技术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7月,采用单纯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的12例僵硬的脊柱后凸或侧后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68.;合并侧凸者平均76.以加压-撑开-开放-闭合矫形力获得矫形.结果 后凸及侧凸矫正率分别为77.6%和66.7%,均获得满意的躯干平衡.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结论 在脊髓可耐受的范围内,全椎体切除术为脊柱全方位的矫形提供机会,可作为常规手术技术的补充手段.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军;袁文;王新伟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 是指颈椎后纵韧带病理性异位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慢性压迫的一种疾病.

  • SOX9与软骨内成骨的联系及其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意义

    作者:马兆龙;邱勇

    目前普遍认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属多因素引发的疾病.许多临床现象和实验研究已显示生长发育与AIS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肯定的联系[1~3].

  • 非融合性脊柱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冯林;陈博昌

    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时期出现的脊柱侧凸,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通常在早期采用石膏或者支具进行控制,这些方法失败或者处理不当,手术介入就成为治疗的必然.

  • 椎板后壁部分刮除辅助透视行颈椎弓根钻孔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徐云科;何勃;叶晓健;姜丽;徐成;张燕群;张荣峰;辛洪奎;崔洪鹏

    目的 探索椎板后壁部分刮除辅助透视行下颈椎椎弓根钻孔的可行性.方法 3具新鲜尸体下颈椎的30例椎弓根,透视确定椎弓根轴线所在高度,将此高度侧块与椎板后壁交界内外侧各5 mm 范围内的皮质骨去除,刮除其下松质骨,先暴露出内侧的椎板前壁,后紧贴椎板前壁向外侧刮除,找到椎弓根人口.根据内倾角确定入口外侧骨质去除范围,以椎弓根内壁为参照,透视确定上倾角,行髓腔钻孔.CT扫描明确钻孔准确性.结果 1例髓腔消失,放弃钻孔;27 例钻孔准确;2例髓腔<3 mm,椎弓根外壁向外侧移位,但<2 mm.结论 椎板后壁部分刮除辅助透视行下颈椎椎弓根髓腔钻孔效果满意.

  • 颈椎间盘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的解剖学观察及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中作用的探讨

    作者:顾韬;王新伟;袁文;张颖

    目的 观察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切取8只兔子颈椎间盘及颈椎后纵韧带,用冰冻切片-乙醛酸(SPG)法对其交感神经纤维进行特异性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辅以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5.0)观察其分布特点.结果 颈椎间盘外环有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颈椎后纵韧带椎间盘区有大量密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它们互相交叉成网状或排列成丛状,且有着复杂的三维空间联系.分布于后纵韧带浅层的交感神经较深层密集(P<0.05).结论 分布于颈椎间盘外环及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纤维是感受颈椎间盘紊乱、病变刺激的生理基础,可能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陆声;徐永清;张美超;师继红;王跃力;游永刚;钟世镇

    目的 分析比较腰椎微创前路融合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建立T12~L1段脊柱骨性结构的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 Ansys7.0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后加入韧带和关节囊.建立椎间植骨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加入前路内固定器及后路椎弓根系统三维模型.在前屈、伸直和侧弯状态下模拟人体生理负载.结果 前路和后路2种固定方式均明显减少了前路椎体融合植骨块的应力,MACS-TL较后路固定更减少了植骨块的应力.主要的应力集中在椎体和螺钉交界处,同时下位螺钉比上位螺钉承受更多的应力.结论 前路椎体间融合后通过前路和后路固定均可以达到手术后的初始稳定性,前路固定在前路融合后其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强于后路椎弓根固定.

  • Solis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在治疗Hangman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黄阳亮;刘少喻;于滨生;梁春祥;陈柏龄;李浩淼;韩国伟;张旭华;李佛保

    Hangman骨折,即创伤性枢椎滑脱症(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 of axis,TSA),发生率占颈椎骨折的4%~7%[1].Effendi等[2]将其分为3类,并认为Ⅱ、Ⅲ型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 单纯胸椎后路结构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治疗——附2例报道

    作者:朱晓东;何大为;杨志洲;顾苏熙

    脊柱转移性肿瘤可以在3个部位发生:椎体(占85%),椎旁区域(10%~15%),本身孤立位于硬膜外或硬膜下/髓内的肿瘤非常罕见[1-4].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尚礼;叶伟;李春海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即在影像导引下通过将穿刺针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目的的一种新型技术.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