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

    作者:郑燕平;田永昊;刘新宇;王磊;王竹青;李康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6.1岁;病程平均16个月.单节段受累3例,双节段5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Cobb角20°±1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E级5例,D级4例,C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 5.9±1.1.均接受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刀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E级10例,D级2例.VAS评分为1.9±1.1.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组织损伤小、置钉及前路椎体切除操作简便,可作为胸椎椎体结核手术方式的有效补充.

  • 椎间盘退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作者:俎金燕;王晨光;贾宁阳;刘洪超;张沉石;徐雪元

    目的 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 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 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T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T2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 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 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杨诚;高春华;彭宝淦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6~2011年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20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有16例行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Cage植骨融合矫形固定术.术前、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减压方式、范围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内固定物融合良好,随访过程中有2例分别在术后4个月和11个月发生L5两侧螺钉松动,未给与特殊处置,继续随访观察未见有松动加重迹象.有3例患者术后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较术加重,其中2例腰痛症状不明显,继续给与观察;有1例行翻修手术,重新行内固定并延长固定融合范围至L5/S1.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首要目的 是解除神经压迫,改善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的稳定性,这也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要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做到个体化治疗.

  •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再手术行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晓伟;王新伟;陈宇;廖心远;于凤宾;陈德玉

    目的 回顾性分析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初次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于本院再手术行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0例,比较再次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再次手术前后椎管面积的变化.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11.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增加至11.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1.8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由术前171.32 mm2增大至227.46 mm2(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轴性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期间完全恢复.结论 对于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应用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安全、有效.

  • 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军;王琪;陈语;于海龙;朴美慧;郭明明;任伟剑;罗杰;项良碧

    目的 探讨经皮单节段伤椎置钉选择性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经皮后路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19例.AO分型:A1.1型2例,A1.2型14例,A3.1 型3例.观察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的高度、伤椎后凸、内固定物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3个月,手术时间平均6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 mL.术后VAS评分、ODI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伤椎矫正复位率为(91.44±3.71)%,远期丢失率(7.78±2.80)%.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置物相关并发症.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合理选择适应证,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是治疗部分创伤性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 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作者:韦敏祥;邹天明;陈广祥;王东来;黄士中

    目的 探讨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1月22例不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及伤椎植骨,观察包括椎体高度改变、Cobb角改变及椎管狭窄率改变.结果 随访9~25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及随访期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恢复满意.结论 椎体内植骨结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较为方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 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兴;薛峰;盛晓文;彭育沁;陈兵乾

    目的 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 急性颈脊髓损伤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作者:徐广辉;黄凯;满毅;张咏;贾连顺

    目的 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33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未行气管切开187例(A组),行气管切开148例(B组).分析患者入院至出院前白蛋白指标的变化特点.患者入院后即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每周行2次白蛋白检测,根据所测指标调整营养成份及剂量,对于A组伴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同时以人血白蛋白静滴,能自主进食鼓励加强饮食;加强抗感染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对比分析2组白蛋白变化趋势及在入院时、入院后每3 d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对2组白蛋白指标差异及白蛋白静滴例数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院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蛋白低在入院后12 d,为(31.8±3.7) g/L;B组白蛋白低在入院后9 d,为(29.8±3.2) g/L.入院前18 d,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蛋白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B组静滴白蛋白例数明显多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颈椎脊髓损伤后血清白蛋白迅速降低,纠正困难,气管切开加重低蛋白血症;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鼓励自主进食,必要时静滴人血白蛋白静滴,是有效治疗方法.

  • 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汤立;李继春;程国林;尹华

    目的 探讨分析椎体支柱块技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9~2011年本院共有19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支柱块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为27~70岁.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复查CT,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椎体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结果 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个月Cobb角恢复至11.31°±0.50°,术后3个月为10.92°±0.4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50.73±7.46)%,术后1个月为(93.05±3.22)%,术后3个月为(92.11±3.59)%,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柱块技术在Ⅱ度或Ⅲ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运用中恢复了伤椎前中柱的高度及脊椎整体的生理弧度,无继发性塌陷,有效缓解疼痛,早期功能锻炼,早期疗效满意.

  • 42例腰椎融合术后难治性下腰痛的治疗体会

    作者:赵椰枫;王鸥;章恺;葛晨;石志才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病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因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曾行后路减压、后外侧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42.6个月)出现新的难治性持续性下腰痛症状的病例.本研究运用骶髂关节内封闭进行诊断性治疗.阳性标准:疼痛缓解≥75%,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阳性12例(28.57%),是否融合L5/S1、术后疼痛缓解期是否≥3个月与诊断阳性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部分可能是由骶髂关节病变引起的,L5/S1融合可能促进骶髂关节发生退变.症状以下腰痛症状为主者,手术应慎重.

  • 颈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进展

    作者:王琨;张帆;黄轩;沈洪兴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构成关节的各种组织,如滑膜、软骨、韧带、肌腱以及骨骼均可受累.手足病变为常见,多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颈椎亦常受累,表现为各种颈椎不稳,可导致延髓、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而表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颈椎RA患者常合并周围关节的畸形、僵直或活动受限,体格检查不能准确评估神经功能状态,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颈椎不稳已进展较为严重.因此,应加深对颈椎RA的认识,有助于疾病的及时诊治.本文将就颈椎RA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进展

    作者:庞晓东;杨洪;李端明;高春华;彭宝淦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引起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它是由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腰痛,椎间盘外部结构是正常的.对于大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对于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通过非手术治疗无效,应考虑外科治疗.微创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其概念、分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 椎间盘 腰痛 综述
  • 脊索细胞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俊;张颖;袁文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临床上引起颈腰痛、颈椎及腰椎神经根病变及颈椎脊髓病变常见的原因.目前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医疗支出巨大,同时也不能从根本延缓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如何早期抑制椎间盘退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脊索细胞是新发现的一类髓核组成细胞,其可以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成人髓核组织中脊索细胞的减少和消失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关.本文将就当前脊索细胞的特征以及其在椎间盘退变方面的相关进展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 椎间盘 脊索 综述
  • γ射线照射对椎间盘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作者:丁宇;阮狄克;何勍;王超锋

    目的 探讨γ射线照射处理异体椎间盘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评估去细胞化椎间盘作为自然支架辅助生物学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性能.方法 手术获取6例成熟比格犬的椎间盘,逐级冷冻保存,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8 kGy、25 kGy、50 kGy γ射线照射组(n=8),处理各组椎间盘后进行细胞活性及生物力学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椎间盘细胞活性与照射剂量成负相关,对照组纤维环及髓核细胞活性分别为92.6%、90.7%,18 kGy照射组为76.5%、70.6%,25 kGy照射组为52.7%、46.9%,50 kGy照射组为18.3%、1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间椎间盘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压缩、拉伸轴向力及左/右旋转扭力矩均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 优化γ射线照射可以作为异体椎间盘消毒灭菌的手段,但其确切效果有待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去细胞化椎间盘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物学及机械性能,有望作为自然支架用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研究.

  • 自组装法仿生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作者:徐宁;陈玉云;许国华;叶晓健

    目的 研究利用自组装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HA/COL)复合物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出HA/COL复合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HA/COL复合物的理化特性;采用MTT法及扫描显微镜分析HA/COL复合物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HA/COL复合物微观结构与自然骨相似,胶原与HA之间产生了化学键合,晶粒尺度在纳米范围内,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在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结论 自组装法制备的仿生HA/COL复合物骨材料,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组成成分和微观结构,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支架材料.

  • 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椎间盘退变

    作者:高春华;吕明;杨诚;庞晓东;李端明;杨洪;彭宝淦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正常成年的羊椎间盘组织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将TGF-β1注射进羊的椎间盘内,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ing factor,bFGF)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术前及术后2、4、6个月检查腰椎X线及MRI,观察影像学变化;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取出完整的椎间盘组织,观察椎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 羊L5/L6椎间盘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即出现明显退变.结论 外源性TGF-β1可以导致正常椎间盘的退变.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