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膜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逸;曹晓建;杨雷

    目的 探讨腹膜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炎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6月,本院采用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单纯病灶清除及持续灌洗(无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炎患者1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病原菌分离结果.随访12~24(19.8±4.9)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影像学方法(包括X线、CT及MRI)评估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88.3±16.0)min,术中出血量(97.0±38.9)mL.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真菌感染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1例、混合细菌感染1例、阴性4例.随访期间腰痛VAS评分与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椎间隙近乎消失,相邻椎体间骨桥形成,其中7例患者出现部分椎体间骨性融合.无感染复发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无明显腰椎不稳及畸形的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炎患者,腹膜后腹腔镜技术近期疗效可靠.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

    作者:钱明;孔金海;钟南哲;肖辉;孙正望;赵剑;杨兴海;肖建如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5例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1例,E级3例;Tomita分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3例;均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采用前路钛网并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即刻重建上颈椎稳定性.对所有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3.2个月;手术时间320~480 min,平均394 min;术中出血量600~2500 mL,平均1460 mL;术中无椎动脉或脊髓损伤、大出血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不张,引起发热,经过盐酸氨溴索(沐舒坦)雾化吸入,拍背化痰,积极有效抗炎治疗后恢复.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皮肤切口愈合不良,二期清创后治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Frankel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D级,C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3例神经功能仍保持E级.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辅助放疗2.5~3.0个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征象.结论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 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潘显纬;王建喜;吴晓东;梁磊;张浩;臧法智;陈华江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本院确诊为胸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畸形且采用多节段经关节突截骨术(SPO)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19例)、高速磨钻组(24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截骨节段、单节段截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矢状面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缘间水平距离(SVA)改变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单节段截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超声骨刀组均优于高速磨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脊柱序列恢复满意,侧后凸及SVA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高速磨钻组出现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2例.结论 应用超声骨刀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手术.与高速磨钻相比,超声骨刀的应用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 一期病灶清除并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结核

    作者:王延国;宫庆娜;周忠水;王军;师大雷;翟贵亮

    目的 探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术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行病灶清除并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6例颈椎结核患者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26~75岁,平均45.4岁.其中累及颈椎单椎体7例、相邻双椎体12例、3椎体4例,合并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病灶3例(包括T51例、T121例、L31例).1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前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9分,平均5.7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7~12分,平均10.1分;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21.5°±6.1°;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21例.术前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待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节段及病变情况选择颈椎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13~49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颈部VAS评分(1.1±2.7)分,JOA评分(15.1±3.9)分,病变节段Cobb角4.7°±6.1°.1例上颈椎结核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皮下脂肪液化、切口不愈合,给予手术清创缝合后二期愈合.术后未发生颈椎结核复发.结论 在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根据病变节段采用一期彻底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治疗颈椎结核,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提高颈椎结核治愈率的关键.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前颈椎曲度对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影响

    作者:李四波;叶晓健;顾小华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神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术前X线片中的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曲度正常组(A组)、曲度变直组(B组)、轻度曲度后凸组(C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恢复率,并探讨术前颈椎曲度、术后脊髓后移距离与神经功能恢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后移距离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术前颈椎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可改善,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可能不再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禁忌证.

  • 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与TLIF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周兴;郑超;伍骥;黄蓉蓉;吴迪;杜俊杰;张涛;付理强;吴狄;王亮;汪萌

    目的 评估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及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35例老年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15例(Dynesys组),Wiltse入路TLIF 20例(TLIF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活动度(ROM).结果 Dynesy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术后5 d腰背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固定节段ROM较术前减小,TLIF组固定节段ROM降至0°,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上下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的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TLIF组上下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ROM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相较于TLIF,Dynesys技术不需要支具外固定,允许早期活动,因不需植骨融合而避免了假关节的形成,能够保留固定节段部分ROM,减少邻近节段的过度活动,在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具有独特优势.

  •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随访研究

    作者:刘伟聪;陈雄生;周盛源;苑博;贾连顺

    目的 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随访>4年的81例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CTDR组(n=41)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n=40).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McAfee分级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MRI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2组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和C2~7 Cobb角.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NDI和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CTDR组NDI明显高于ACDF组,在工作、驾车和娱乐3个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邻近节段ROM和C2~7 Cobb角方面,CTDR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ACDF组上位邻近节段ROM术后明显增加,C2~7 Cobb角术后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后上位邻近节段ROM及C2~7 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在末次随访时共有15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例假体下沉,1例椎体前缘骨赘吸收.ACDF组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DR在早期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可较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置换节段ROM,减少相邻节段的异常活动,保护邻近椎间盘,但中期随访发现有异位骨化发生.

  • MicroRNA与椎间盘退行性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世也;袁文

    随着对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microRNA 在 IDD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较多 microRNA 在人正常椎间盘和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这些差异性表达的 microRNA 在细胞凋亡、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IDD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2],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3].目前 IDD 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相信对microRNA在IDD发生机制中作用研究的深入,有望为治疗 IDD 提供新的途径.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强化术后腰背痛原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胜伟;蒋盛旦;蒋雷生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逐年增多.研究表明,我国40 岁以上和 5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 13.2%[1]和 18.56%[2],骨质疏松症是老年骨折的高危因素,且脊柱和髋部骨折排前两位[3].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椎 OVCF 的微创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据报道,PVP/PKP 治疗胸腰椎 OVCF 疼痛的缓解率分别为 87%、92%[4];意味着约 10% 的患者术后腰背痛无明显缓解.此外,也有患者术后腰背痛缓解后再发疼痛[5],其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就胸腰椎 OVCF 患者 PVP/PKP 术后腰背痛的可能原因作一分析,综述如下.

  • 脊柱矢状面失衡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邢润麟;张顺聪;江晓兵;梁德;杨志东;冯蓬勃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时术后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VP治疗的OVCF患者,采用Barrey法依据患者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分为生理平衡组(A组)、代偿平衡组(B组)和失平衡组(C组).于术后12个月随访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腰背痛、Barthel日常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评分评价活动功能、Berg评分评价机体平衡控制能力.统计因新发OVCF再次入院接受治疗以及术后12个月随访胸腰段畸形Cobb角增加>10°的发生率.结果 各组基线特征(性别、年龄、伤椎节段分布、骨折发生次数、骨密度、术前疼痛评分及活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随访时,腰背痛和活动功能均显示A组优、B组次之、C组差,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体维持平衡能力A、B组间无差异,但A、B组均优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次出现OVCF和胸腰段畸形Cobb角增大>10°的发生率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OVCF时,术后脊柱矢状面失衡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差.应注意对术后矢状面失衡患者给予关注(延长卧床时间、佩戴支具、定期随诊),一旦出现相关信号症状(突发患部疼痛、活动功能下降等),应尽快对症处理.

  • 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术后转归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蒋伟刚;刘耀升;刘蜀彬;周诗国;雷明星;范海涛;曹云岑

    目的 探讨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功能转归及影响术后生存期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解放军第307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脊髓压迫(SCC)组(29例)和无脊髓压迫(NSCC)组(36例).评价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体力状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探讨手术方式、系统内科治疗、患椎辅助放疗、术前内脏转移、术后运动功能状态(Frankel分级)、术前体力状态(ECOG评分)和受累椎体数目对术后生存期的影响.结果SCC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5.7±1.4)分降至术后(2.0±0.9)分,NSCC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1.5)分降至术后(2.1±1.2)分;各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15例(52%)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获得改善,14例(48%)维持不变;术前无行走能力的18例患者中11例(61%)术后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多变量Cox分析显示系统内科治疗、术前内脏转移、术前体力状态对患者术后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快速有效减轻患椎疼痛,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可以有效改善或延缓 SCC 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此外,系统内科治疗、术前内脏转移和术前体力状态是预测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重要预后因素.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