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肢体恶性骨肿瘤及骨转移癌保肢治疗

    作者:李会杰;张英泽;扈文海;韩永台;胡彤宇;陈燕

    目的:探讨肢体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癌行瘤段切除假体重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本组共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10~72岁,平均28.4岁.原发肢体恶性骨肿瘤41例,其中骨肉瘤19例,骨巨细胞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8例,浆细胞瘤3例,尤文氏瘤1例,骨血管内皮瘤1例.骨转移癌21例,原发病灶分别为:肺癌9例,胃癌3例,肾癌2例,乳腺癌2例,甲状腺癌1例,颌下腺癌1例,原发灶不明者3例.对62例肢体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癌应用肿瘤段切除并修复重建治疗.方法有:①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②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术;③瘤段切除髓内针骨水泥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5~42个月,平均14.2个月,41例恶性骨肿瘤中,术后无瘤生存21例,死亡4例,7例发生肺转移,3例发生其他部位转移,6例局部复发后截肢.37例生存患者患肢功能按Enneking骨肿瘤外科治疗后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81.1%.21例骨转移瘤患者中,术后存活3个月以上者19例(占90.4%);术后疼痛消失15例(占71.4%),其余均有疼痛减轻;日常生活工作恢复者11例(占52.3%).结论:对可施行广泛切除的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不同方法修复重建,行保肢治疗,可在治疗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对肢体骨转移癌行合适的保肢手术对提高骨转移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

  • CT辅助腰椎终板形态学研究

    作者:刘俭涛;韩华;高正超;贺财友;蔡璇;牛斌斌;顾梦超;李宇欢;梁辉;贺西京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健康成人腰椎终板结构进行解剖测量与研究,为腰椎假体的优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有益指导.方法:有偿征集60名健康成人(男女均等),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行全腰段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0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采集指标包括正中矢状径、大冠状径,凹陷深度、正中矢状面凹陷角,冠状面凹陷角等共9项,后利用统计学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终板的正中矢状径与大冠状径不但具有性别差异(P<0.05),而且随着腰椎序列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上下终板凹陷深度无性别差异(P>0.05),自L1至L5变化较小,分别在1.5~2.0 mm与2.2~3.9 mm波动;同一序列男性下终板凹陷深度大于上终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上下终板凹陷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终板矢状面凹陷角与冠状面凹陷角随着椎体序数的增加整体变化较小而且绝大部分椎体序列上矢状面与冠状面凹陷角均无性别差异(P>0.05).统计学显示靠近尾侧腰椎终板大凹陷处位于终板平面偏背侧.结论:人体腰椎终板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熟悉掌握终板解剖参数以及术前充分利用CT辅助测量对于腰椎假体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人工关节假体植入后骨溶解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骏骅;赵建宁

    假体植入后松动是许多行关节置换术病人面临的严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提高人工关节置换的疗效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导致假体植入后松动的主要原因是关节活动使得假体表面之间长期摩擦,因此产生大量磨损微粒,微粒在骨-假体界面之间迁移,诱发局部环境中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导致假体周围的骨溶解.为此,本文主要研究磨损微粒的产生过程以及微粒的产生对关节假体使用寿命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减少微粒的产生以及限制其在假体周围的迁移,以此来预防骨溶解发生.

  • 组配式生物型股骨柄在复杂髋翻修中的应用

    作者:张振东;卓奇;张庆猛;宋俊雷;杨帆;陈继营

    目的:探讨组配式生物型股骨柄MP假体应用于复杂髋翻修的手术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MP假体翻修的患者,共246例获得随访,男148例,女98例;年龄26~83岁,平均62.5岁.术后随访0.5~11年,平均5.7年.翻修原因:无菌松动10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04例,其他35例有不明原因疼痛、假体周围骨折、磨损及脱位等.根据Paprosky分型,股骨骨缺损Ⅰ型14例,Ⅱ型39例,ⅢA型171例,ⅢB型22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37.4±7.5.随访患者行影像学检查、临床疗效评估及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随访时Harris评分提升至87.8±4.2,高于术前(t=92.13,P=0.00).双下肢长度、术后稳定性及患者总体主观满意度结果:非常满意分别为27、60及61例.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折29例,其中术中21例,术后8例;其他并发症包括感染7例,脱位5例,坐骨神经不全损伤所致患肢麻木6例、肿胀3例.随访X线显示4例假体下沉(>1 cm),其中2例翻修.结论:MP假体用于复杂髋翻修(尤其是股骨近端严重骨缺损)患者,远、近期随访效果良好,且用于感染翻修成功率高.为避免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术中需要仔细操作,掌握适应证及手术技术要点.

  •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胶片模板测量与评估

    作者:石小军;周宗科;沈彬;杨静;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通过胶片模板测量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术后重复测量评估探讨胶片模板测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收集我科同一位高年资医师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72例(84髋)作研究对象.术前通过胶片模板测量,决定股骨颈截骨位置,计划髋臼、股骨柄、股骨头假体型号以及植入位置,调整双下肢长度;术后通过重复测量对术前计划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所有病例股骨颈截骨位置与术前计划相差均在5 mm范围内,其中相差小于3 mm者占84.5%.术前肢体平均短缩10 mm(0~35 mm),术后肢体平均短缩3 mm(0~1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双下肢长度相差在5 mm以内者占90.5%.术前模板测量出的假体型号与实际应用的假体比较,髋臼假体完全符合率65.4%、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4.0%;股骨假体完全符合率为83.3%、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6.4%;股骨头假体完全符合率为63.1%、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8.8%.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胶片模板测量对于术中假体型号选择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假体位置安放以及双下肢长度调整均具有重要意义.

  • 非骨水泥假体柄在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

    作者:王北岳;刘国印;周利武;计忠伟;郭亭;赵建宁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柄在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8月10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及假体周围感染术后股骨侧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柄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骨折、截骨、股骨远端开窗、股骨假体力线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疼痛程度,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骨愈合及骨长入情况。结果对本组病例进行了0.5~5年随访,平均随访33.4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术后3~6个月可见骨长入,6个月以上骨愈合及长入情况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迹象,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发生。术前Harris评分为(48.76±13.17)分,疼痛VAS评分为4.00(3.00,6.00)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11±6.69)分,VAS评分为0.00(0.00,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非骨水泥假体柄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的股骨侧翻修术中有一定优势,且对股骨近端部分缺损患者同样有良好疗效。

  • 持续被动活动在全膝关节成形术后的应用进展

    作者:宁丽欣;徐燕;李东文

    1 概述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是由机械或电子装置带动或维持部分肢体的运动,在外科手术、假体植入、屈曲挛缩或长期制动后用于恢复关节、肌肉和肌腱的正常活动范围.其引起的关节活动增加了关节液的代谢,增强滑膜分泌作用,有助于清除关节软骨与关节液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缓解这种物质引起的软骨损伤,促进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损伤软组织的修复[1].

  • 骨三相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王阳;朱瑞森;罗全勇;陆汉魁

    目的 探讨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行骨三相显像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共107例,经随访具有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明确诊断的共77例,人工置换关节共81个.77例患者男31例,女46例,年龄32~75岁,平均61.7岁.在81个人工置换关节中,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松动的关节共40个.经病理证实为感染的共41个关节.在40个手术病理证实为松动的人工关节中有9个关节病理诊断为松动伴有炎性肉芽肿,其中7个为髋关节、2个为膝关节.结果 81个关节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松动的人工关节共40个,骨三相诊断为松动的关节共34个,假阴性为6个,符合率为85.0%;后确诊为感染的关节共有41个,骨三相诊断为感染的关节为38个,假阴性有3个,符合率达92.6%.结论 骨三相显像判断假体松动有很高的灵敏度,并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对手术有指导意义,对感染的诊断符合率高,因此骨三相在鉴别人工关节术后感染与松动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但骨三相对于松动合并感染的判断尚有一定难度,尚需深入研究和总结.

  • 肿瘤型假体重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

    作者:高博;郑龙坡;蔡郑东

    目的 探讨应用肿瘤型假体重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对2002 年6 月至2008 年6 月收治的12 例应用肿瘤型假体重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 例为初次就诊患者, 4 例为初次行肿瘤刮除植骨术后复发患者.术后定期复查X 线片,并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标准(MSTS)对上肢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0 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9.9 个月(12 ~70 个月).无死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MSTS 评分(22.7 ±1.4 )分.肩关节外展活动3 例≥90 °,6 例45 °~90 °,1 例<45 °;前屈活动3 例≥90 °,7 例45 °~90 °;后伸活动4 例≥ 45 °,6 例30 °~45 °.无切口并发症及深部感染.1 例随访40 个月患者出现肱骨头半脱位,其余患者未发现明显假体松动、下沉及肩关节不稳.结论 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大段肿瘤骨切除,明显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率;应用肿瘤型假体置换重建肱骨近端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可以获得患肢的即刻稳定性,具有较低的不愈合、骨折、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可以防止肿瘤刮除术后的复发或恶变,减轻多次手术的痛苦.

  • 阿仑膦酸钠防治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连国;杜文喜;史晓林;方剑利;储小兵;刘康;叶健;童培建

    老年人髋、膝骨关节病和股骨颈骨折发病率日渐增高,尽管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骨关节病和股骨颈骨折已十分成熟,但其并发症之一假体周围骨溶解是目前骨科临床非常棘手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假体周围骨溶解主要生物学原因为磨损颗粒引发的由巨噬细胞介导的破骨细胞骨吸收,而阿仑膦酸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那么阿仑膦酸钠能否降低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破骨细胞性骨溶解、预防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尚有待于研究.我们于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采用聚乙烯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大鼠模型,探讨阿仑膦酸钠防治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环节.

  • 同种异体颗粒骨与自体骨髓混合移植在全髋返修中的应用

    作者:徐南伟;张云坤;牛文利;刘瑞平;周栋;郁忠杰

    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需再次返修的病例逐渐增多.自1996年起,我们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与自体骨髓混合移植修复骨缺损加普通假体植入,经随访取得良好效果.

  • 97例硅胶假体隆鼻术的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姜淑华;陈虹;张桂芹

    隆鼻手术是在一侧或双侧鼻孔内上缘做一小切口,然后自切口向鼻根部做皮下分离,将修剪雕塑好的硅胶假体植入鼻背下,后缝合切口.术后即可显现出鼻梁增高的效果,所植入的硅胶假体不会因轻微碰撞移位,也不会变质,可永久保留在体内.

  •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刘建泉;于远洋;孔祥录;黄宝良;王传宇;崔成亮;高畔

    目的:通过38例病例观察椎体内植骨的转归以及椎体内植骨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防止矫正度丢失的作用。方法通过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和后缘高度比的变化,分析椎体内植骨在伤椎形态恢复、防止矫正度丢失中的作用;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螺旋CT资料,应用Photoshop CS 8.0软件中的“磁性套索”工具对不同时期的植入骨块相对面积和骨缺损相对面积进行测量、比较,观察植入骨块和骨缺损的转归。结果术后12个月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分别降低了0.28%( P=0.071)和0.17%( P=0.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骨块相对面积逐渐缩小,由34.12%降低到13.56%,无新生空腔;骨缺损相对面积逐渐缩小,由18.53%降低到9.29%。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切实有效地消除伤椎内的空隙,恢复伤椎的结构完整性和初始稳定性;植入的骨粒通过诱导骨愈合,能够维持伤椎的结构完整性和力学稳定性;椎体内的空隙不能完全自愈。

  • 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中长期假体存留及失败类型分析

    作者:王冀川;杨毅;汤小东;燕太强;杨荣利;郭卫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术后假体的中长期存留使用情况、假体失败的类型,并探讨导致假体失败的主要原因.方法 选自1998年至2013年因股骨远端骨肿瘤于我中心行肿瘤切除、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和假体翻修的335个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手术性质、假体固定方式、假体设计参数,并发症及处理方式进行统计,同时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功能学、肿瘤学随访.平均随访(85.4±49.7)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存留曲线及假体预期存留率,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假体失败根据其原因按国际保肢学会(ISOLS)推荐分类方法分为五型并记录:I型:软组织失败;II型:无菌性松动;III型:结构性失败;IV型:假体周围感染和V型:肿瘤复发累及假体.结果 截止到后一次随访,293例接受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或翻修患者,其中190例无瘤生存,46例带瘤生存,57例死亡,18例截肢.其中8例因假体周围感染截肢,10例因肿瘤复发截肢.对于入组的335个假体,应用K-M曲线法进行假体存留分析中,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5年存留率78.7%,10年存留率69.2%.根据假体失败的定义标准,共出现假体失败73例.根据ISOLS推荐假体失败类型分类:其中I型失败3例,II型18例,III型16例,IV型26例,V型10例.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假体失败的常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的致病菌.国产与进口型假体总存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假体缺损段骨水泥固定与生物固定方式间假体存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初治手术假体显著优于翻修手术假体(P=0.04);组配型假体存留优于定制型假体(P=0.02).针对股骨远端假体应用设计参数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股骨远端假体截骨长度<12.5 cm(P=0.03)、假体柄直径>12.5 mm(P=0.01)、柄长>127.5 mm(P=0.003)者存留较优.结论 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能够较好地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假体失败的主要原因,须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同时积极探索降低假体失败率的方式.

  • 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术中的应用

    作者:纪玉清;吴玉仙;李建民;王光辉;李玉椿;程坤;江雯;李振峰;杨强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科行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手术的患者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6~33岁,平均10.7岁.所有患者都是未经治疗的IIB期原发骨肉瘤.所有患者都经过标准术前化疗、行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按是否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分为3D打印导板组30例及常规组3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肢体与健侧长度差、下肢力线角度、关节活动度、MSTS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中病变彻底切除,3D打印导板组手术时间(1.6±0.3)h,与常规组(2.2±0.5)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D打印导板组术中出血量(156.4±12.3)ml,与常规组(176.8±21.6)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D打印导板组术后肢体长度与健侧差异平均(0.3±0.1)cm,与常规组(0.5±0.1)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D打印导板组术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为(2.8±0.6)°,与常规组(3.0±0.4)°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9);3D打印导板组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01.7±9.1)°,常规组(101.4±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3D打印导板组术后MSTS功能评分(21.9±3.3)分,与常规组(22.2±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术的治疗中,下肢力线、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与常规手术无异,但术后肢体与健侧差异更小,手术时间、出血量更少.

  • 跖骨缓慢延长植骨治疗严重跖骨短小畸形

    作者:陈汇浩;赵良瑜;郭兴峰;尹刚;雷德桥;侯春林

    目的:探讨跖骨缓慢延长植骨治疗严重跖骨短小症的效果,并介绍该手术方法的优点。方法2006年至2012年,共治疗10例14根跖骨短小,其中双侧第四跖骨短缩4例,单侧第四跖骨短缩5例,第一跖骨短缩1例,女9例,男1例,年龄13~30岁。纳入标准:跖骨短缩>20 mm。术前跖骨X线测量:短缩2.0~2.7 cm,平均2.3 cm。本组10例中双侧第四跖骨短缩4例,单侧短缩5例,第一跖骨短缩1例;女9例,男1例;年龄13~30岁。第一阶段:足背侧入路,用微型摆锯在跖骨中部横行截骨,截骨后安装Orthofix单边外固定支架,术中牵开5 mm。术后第2天开始延长,每次0.5 mm,早晚各1次。此后2周改为早0.4 mm,晚0.35 mm各1次。第二阶段:延长至预期长度后取下外固定支架,取髂骨植骨,用微型钢板行内固定术。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术后X线12周时14根跖骨中13根达到骨性愈合,18周时全部达到骨性愈合。平均延长22.5 mm,平均延长百分比为39.5%,跖骨得以抛物线恢复。按照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 the aln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 )的功能评判标准,术前与术后12周采用配对t检验,差值的样本均数-50.2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AOFAS评分为84.71分,8只足优,6只足良。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对延长结果、外形、前足功能恢复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跖骨缓慢延长植骨治疗严重跖骨短小症能使短小的跖骨恢复到满意的长度,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 钢板-假体复合体重建长节段受累的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作者:尉然;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李大森;杨毅;姬涛

    目的 (1)描述钢板-假体复合体(plate-prosthesis composite,PPC)的设计、重建过程及效果;(2)描述长节段受累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的假体重建效果;(3)将PPC的重建效果与传统肱骨上段假体(proximal humeral prosthesis,PHP)进行比较.方法 选自2007年8月至2017年2月于我中心手术治疗的17例长节段受累肱骨上段肿瘤患者[男9例,平均年龄(23.9±17.1)岁]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肩关节的肱骨上段肿瘤瘤段截除术,平均截骨长度为(19.8±3.4)cm,占肱骨全长比例平均为(71.5±6.3)%.笔者按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PPC组(8例)和PHP组(9例).PPC组重建方式为:假体近段与常规组配式肿瘤型肱骨上段假体相同,假体柄根据剩余肱骨的长度及髓腔直径预订制为较为粗短的外形;在假体体部中远段预置3个横行钉孔,其孔距与所选用肱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的钉孔孔距一致,其方向被设计为可在保证肱骨头角度良好的同时使钢板与肱骨下端外侧骨面贴合;重建过程中先以骨水泥法固定假体柄于剩余肱骨髓腔中,后以螺钉将适宜长度的肱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于假体表面及肱骨表面.术后患肢功能应用MSTS 93上肢功能评分评估,将影像学有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表现定义为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将假体生存期定义为自手术至发生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时间.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4.8±28.3)个月.5例(29.4%)发生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均未行二次手术,平均术后假体生存期为(79.0±15.4)个月.PPC组8例平均手术时间(3.2±1.4)h,平均术中出血量(275.0±146.4)ml.患者术后MSTS 93上肢功能评分平均为22.5±2.4(75.0±8.2)%,无患者发生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与PHP组患者比较,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应的假体生存期的比较中,PPC组显著优于PHP组(0:55.6%,P=0.020,77.0:51.5±18.7,P=0.029).结论 长节段受累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应用假体重建可恢复一定的上肢功能,但其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应用PPC假体重建可在达到与PHP重建方式相似的术后功能且不增加手术复杂度与风险的同时保持较低的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而可作为长节段受累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的理想重建方式.

  • 儿童脊柱良性肿瘤手术治疗22例随访报告

    作者:高天;赵鑫源;石磊;郭征;王臻;栗向东;王凤伟;李小康;吴智钢;裴延军

    目的:基于成人脊柱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经验,探索儿童脊柱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脊柱良性肿瘤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14岁,平均(9.2±3.7)岁。颈椎5例,胸椎6例,腰椎9例,胸腰椎多发2例。其中前路(3例)采取颈椎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19例)采取刮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对于椎体肿瘤注意尽量保留病椎上下终板,保留骨骺。结果本组病例无失访,随访1~5年,平均(3.1±1.2)年;除1例出现复发,其余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在术后2周内明显好转,VAS 疼痛评分由术前的(5.8±1.2)分下降至术后2周时的(1.7±0.8)分( P<0.05);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神经功能 Frankel 分级2例由 C 级恢复至 E 级,10例由 D 级恢复至 E 级,其余患儿无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并发扁平椎改变患儿8例,病变椎体高度由术前(0.5±0.1) cm 到术后1年增加到(1.2±0.3) cm ( P<0.05)。结论在儿童脊柱良性肿瘤切刮除手术治疗中,如果能对脊柱椎体骨骺进行一定的保留,同时仅行有限节段的脊柱融合治疗,内固定的早期取出,都有利于减少手术对儿童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 股骨远端骨肿瘤假体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作者:胡剑平;朱昆鹏;张春林

    目的 探讨引起股骨远端骨肿瘤假体置换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失败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其中58例骨肉瘤、16例骨巨细胞瘤及4例其它骨与软组织肿瘤.初次手术为保肢手术,所用假体为组配水泥型假体.对出现的感染、假体障碍及无菌性松动等非肿瘤复发因素并发症进行二次手术并随访.结果 78例患者出现了6例无菌性松动、3例深部感染、3例软组织愈合不良和1例假体部件脱位.13例为男9例,女4例,出现并发症的平均年龄为25.6(16~37)岁.至随访终点,共计有10例假体失败,总体假体的5年预期生存率为81.4%.对无菌性假体松动病例分析发现,患者初次假体置换术后2个月恢复功能活动的体重指数(BMI)及患者切除肿瘤后骨缺损占比(尤其>40%)是引起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独立因素.同时6例无菌性松动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1岁,进行危险因子分析发现年龄<40岁的运动能力较强的患者倾向于出现无菌性松动(P=0.197).3例深部感染的患者出现在术后1个月之内并进行了多次手术,终2例采取一期取出假体二期翻修的治疗方法,余下1例截肢.1例假体部件脱位发生在术后第2个月,立即进行了切开复位.6例无菌性松动发生的时距初次手术时间跨度平均为45(28~75)个月,翻修前MSTS评分平均为14.3(12~17)分,翻修采用延长假体柄的定制水泥型假体,假体柄延长长度平均为5.2(4~6)cm,翻修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34.3(18~58)个月,无一例出现再次无菌性松动及其它假体相关性并发症,翻修后6例假体到目前随访终止的MSTS评分28.5(27~30)分.结论 无菌性松动是股骨远端骨肿瘤假体非肿瘤性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无菌性松动的假体翻修时选择延长假体柄的定制水泥型假体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肿瘤假体置换在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永贵;刘江涛

    目的:探讨肿瘤假体置换在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32例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骨肉瘤10例,尤文氏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7例,转移癌5例,软骨肉瘤4例。肩关节功能重建的方法是采用定制的人工肩关节肿瘤假体,术后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肢体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1~5.3年(平均4.2年),32例中2例死亡,2例复发,1例发生假体周围慢性感染,2例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所有患者肘、腕关节和手的功能基本正常,肩关节外展60°~90°(平均75°),前屈35°~55°(平均45°),后伸40°~60°(平均50°),内收15°~20°(平均17.5°)。根据Enneking的骨骼肌肉肿瘤术后功能评分系统对32例进行评估,低11分2例,高28分2例;其中24~30分14例,18~23分9例,12~17分7例,12分以下2例,优良率为71.9%。结论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在治疗肱骨近端恶性肿瘤,不仅能保留患肢完整的外观形态,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上肢的功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治疗方法。

183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