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중화수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4X
  • 国内刊号: 31-16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91
  • 曾用名: 手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顾玉东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严重虎口挛缩

    作者:朱稷兴;邵新中;吕莉;喻伟光;王立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鞭炮炸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7至2009年,对9例儿童鞭炮炸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患儿,采用髂腹股沟皮瓣进行治疗.9例均为男性,年龄7~14岁,平均11.4岁.手术分两步,一期行髂腹股沟皮管成形术,皮管远端与第1、2掌骨基底背侧缝合.6周后行断蒂术,同时开大虎口.术后3周拔除弓形针.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30个月.9例患儿虎口距离均可达健侧的90%以上,平均可达96%,手的握持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鞭炮炸伤导致虎口重度挛缩是临床首选的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 第二趾趾端复合组织串联趾侧方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作者:周广良;蒋国栋;吴高臣;袁新文;梁富旭;巨积辉;侯瑞兴

    目的 探讨第二趾趾端复合组织串联趾侧方皮瓣瓦合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拇、手指指端复合组织缺损的患者,设计以趾底固有动脉-甲皱襞血管筋膜蒂为血管蒂的第二趾趾端复合组织,串联趾侧方皮瓣进行瓦合修复.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4~17个月,平均12个月.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4~9 mm,外观逼真,指甲生长外形良好.供区趾甲生长良好,趾端无疼痛,植皮无破溃发生.结论 应用第二趾趾端复合组织串联趾侧方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受区外形好,供区损伤小.

  • 指根部远近端蒂岛状皮瓣修复相邻两指指端缺损

    作者:姚群;许亚军;芮永军;周晓

    目的 为修复相邻两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 在手指近节指根部同时切取两块岛状皮瓣,修复7例相邻两指指端软组织缺损,其中利用一块皮瓣来修复同指,另一块皮瓣修复邻指.示、中指2例,中、环指4例,环、小指1例;手指末节指腹缺损8指,中节以远软组织缺损4指,手指残端缺损2指,均伴有肌腱、神经或指骨外露.切取指根部近侧皮瓣面积为1.2 cm×1.5cm~2.3 cm×1.5 cm;远端皮瓣面积为1.0 cm×1.0 cm~1.5 cm×1.0cm.结果 术后7例14块皮瓣均顺利存活.1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勾甲畸形而再次行矫形术.术后6例随访时间为6~18个月,皮瓣血供及质地良好,两点分辨觉为8~12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7%.结论 本术式根据近节指动脉交通支的解剖特点,充分利用了手指近节的皮肤面积,在一块供区上切取两块皮瓣,减少了对另一指的外型及功能破坏,拓展了原有指根部岛状皮瓣的应用范围,为修复邻近两指的指端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腹部瓦合式皮瓣修复多指中末节套状撕脱伤

    作者:彭永利;李启朝;张双喜;朱广明

    目的 介绍腹部瓦合式皮瓣修复多个手指中末节套状撕脱伤的手术方法 .方法 对48例手指中末节套脱伤,采用同侧腹部瓦合式皮瓣进行修复.根据指尖连线的弧形轴线设计连续多个相对的常规皮瓣,皮瓣两两相对瓦合,形成多个皮管,分别套入患指覆盖软组织缺损.各患指指尖间距约2.5~3.0 cm分布在腹部的弧形线上,指间关节自然弯曲,体位较舒适,皮瓣无扭转和过分反折.结果 术后48例瓦合式皮瓣均无坏死,4周行皮瓣蒂部血供阻断试验,5~6周行断蒂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18个月.患指屈伸功能基本正常,皮瓣恢复部分粗感觉,外形较满意.结论 采用腹部瓦合式皮瓣治疗多指中末节皮肤套状撕脱伤,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引文分析

    作者:肖宁

    目的 研究<中华手外科杂志>参考文献的引用规律,了解我国手外科领域论文引文的一般规律和科研人员吸收利用科技文献的情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该刊2005至2009年共30期942篇文章的引文进行逐篇统计,记录分析,计算引文量、引文率、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代和普赖斯指数.结果 该刊共刊载文献942篇,引文率为87.37%引文量5 390条,平均为6.55条.主要引文类型为期刊(90.71%)和图书(9.29%),普赖斯指数44.9r7%,自引率31.61%,被引用频次前18位的中外文期刊的文献引用量占期刊引文总量的66.21%.结论 <中华手外科杂志>是手外科领域高质量的专业核心期刊,引文的外文语种较为单一,引文内容较新颖.

  • 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疗效观察

    作者:周飞亚;高伟阳;吴剑彬;李志杰;蒋良福;池征;张弦

    目的 采用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39例39指指端缺损,指端皮肤缺损面积均小于或等于1.2 cm2.随访检测患指指腹外观、持物和关节活动度以及出汗情况、感觉等指标.结果 术后39指指端缺损皮瓣完全存活.术后1年随访,外观、出汗情况、持物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等令人满意.39指痛觉全部恢复,触觉迟钝者仅有7.7%,46.1%的患者两点分辨觉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实体感觉综合能力恢复达优者占92.3%.结论 选择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末节指端缺损是有效而简单的方法 ,并可获得良好的修复外形及功能.

  • 复位内固定联合腕骨间韧带修补治疗急性经舟月骨或月骨周围脱位

    作者:梅国华;范存义;柴益民;孙鲁源;王挺;曾炳芳

    目的 总结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腕骨间韧带修补治疗急性经舟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或经月骨周围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12例月骨周围损伤的患者,其中8例经舟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4例月骨周围脱位.全部采用切开复位,3.0mm AO空心螺纹钉或通用公司Bold钉固定舟骨骨折,克氏针固定腕骨间关节,并使用Nitek锚钉修补腕骨间韧带.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7个月(33~48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舟骨骨折均愈合,舟月角平均50°(35°~65°),桡月角平均5.(-10°~15°),腕骨高度指数平均0.51(0.50~0.53).临床检查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2.5°,握力达健侧的76.7%,腕关节无痛者8例、轻痛者2例、中度疼痛者2例.按照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法平均为72分(50~95分),其中极好1例、好4例、可4例、差3例.结论 早期切开复位治疗月骨周围损伤可获得较满意的腕关节功能,结合韧带修补可防止腕骨间不稳以及继发的腕关节塌陷.

  • 微型骨锚在指深屈肌腱止点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姜德欣;李大为;刘遵勇;蒋明;余迎浩;胡静波

    手指屈肌腱Ⅰ区损伤临床较常见,修复的方法很多.近期我们对4例屈肌腱Ⅰ区损伤的患者采用微型骨锚重建指深屈肌腱止点,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一般资料:本组4例5指,男3例4指,女1例1指;年龄18~35岁,平均28岁.拇指1例,环指3例,环、小指同时损伤1例.锐器切割伤2例3指,机器压伤1指,与人扭打抓伤1指.合并指神经损伤3指,均无骨折.闭合性撕脱伤2例2指,开放性损伤2例3指.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4h2例3指,24 h 1例,36 h 1例.临床检查表现为患指呈过伸状态,远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近指间关节可屈曲,远指间关节掌侧压痛阳性;手部X线片未见异常.

  • 带血管蒂第2、3掌骨骨瓣移植治疗舟骨骨不连

    作者:刘炳寅;殷晓东;张留栓;吕红雨;袁海丛

    腕舟骨骨折后骨不连是常见并发症.2004年5月至2008年2月,我院共收治腕舟骨骨不连22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固定,带血管蒂的第2、3掌骨骨瓣移植术,术后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15~50岁,平均28.5岁.左侧15例,右侧7例;伤后距就诊时间3~16个月,平均3.6个月.所有病例均为腕舟骨腰部骨折,活动后腕关节疼痛、肿胀,腕部无力,鼻烟窝压痛明显;X线片示骨折线清晰可见,其中断端有囊性改变6例,硬化8例.

  • 克氏针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锤状指

    作者:陈凯;邹正荣;李刚;刘克宇;杜新辉;曹城彰

    2002年2月至2009年4月,我科对44例新鲜性闭合性腱性锤状指畸形的患者,采用闭合远指间关节略过伸位穿针固定的手术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一般资料:本组共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17岁~52岁,平均29岁.均为单手指新鲜闭合性损伤,其中打球时撞击伤9例,日常生活损伤8例,工作时挫伤9例,机器卷伤6例,其他伤12例.指别:示指11例,中指4例,环指6例,小指22例.伤后患指远指间关节呈屈曲畸形,屈曲20°~30°8例、31°~40°18例、41°~50°14例、51°~60°4例;各指伸直欠伸度数为20°~60°,平均39°.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 h至7 d,平均10 h.手术时间为5~12 min,平均8 min.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拍摄手部x线片,其中40例未见指骨骨折征象,4例有末节小片撕脱骨折(未超过1/3关节面).

  • "8"字缝合技术在指(趾)甲撕脱伤中的应用

    作者:陈伟富;朱忠;孙丽娜;吴立志;陈忠义;陈海啸

    指端损伤造成的甲床及指甲撕脱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甲板溢出与甲床分离伴或不伴有甲床及指骨的损伤,传统的处理方法大多是拔掉指甲,修补缝合裂伤的甲床后用无菌油纱包扎,但经此处理后新生长的指(趾)甲往往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指(趾)甲的美观及愈后的痛苦.目前临床有多种方法修复损伤的指甲,效果各异[1-7].2006至2009年,我院对指(趾)端损伤的甲板重新利用,分别采用不同的"8"字缝合方法原位缝合固定,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末节手指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王新;朱权;黄乐辉;李雄辉;舒永辉;杨威

    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我院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drainage,VSD)加清创再植术治疗14例手指毁损性离断伤,术后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8~55岁,平均33.2岁.致伤原因:机器压伤,其中手指皮肤挤压伤7例,手指皮肤缺损、完全性离断伤3例,手指皮肤缺损合并骨折(不完全性离断伤),合并手指皮肤套脱伤4例.

  • 经皮电刺激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研究

    作者:吴启平;梁炳生

    目的 研究电刺激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肌肉环状指蛋白-1(muscle ring finger-1,MuRF1)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电刺激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方法 选用Wista大鼠54只,制作成标准的右侧坐骨神经离断、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应用RT-PCR和Westem Bloting检测不同时段的NF-κB、MuRF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联合肌湿重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失神经支配后腓肠肌NF-Bκ、MuRF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持续增加(P<0.05).电刺激组肌湿重比对照组同时间点明显增加(P<0.05),NF-κB、MuRF1 mRNA和蛋白质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电刺激可以通过抑制NF-κB/MuRF1途径有效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 Neurogenesin-1基因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张安;尹宗生;高维陆;张辉;胡勇;张胜权

    目的 探讨Neurogenesin-1(Ng1)基因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后,通过Alzet微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入Ng1重组质粒和空白质粒.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取材,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自损伤后1周起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逐渐趋于正常.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新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的修复.

  • 游离第二趾移植再造中指术后指延长一例

    作者:张全荣;钱俊;芮永军;张志海;薛明宇

    患者男,23岁.因机器伤致右示、中指近节以远缺损2个月,于2008年9月5日行双足第二趾移植再造右示、中指术,术后再造指顺利存活.再造指术后7个月,指骨已完全愈合,因患者要求对再造中指进行延长而收住入院.专科检查:右再造中指明显短于环指,稍短于再造示指;再造示、中指掌指关节屈曲75°,远指间关节屈曲45°,伸指功能尚好,感觉恢复(两点分辨觉为11mm).

  • 无创真皮乳头层错位缝合法修复梳状切割伤

    作者:王亮;谢庆平

    患者男,24岁.右中指指背刨板机切割伤2 h急诊来院.临床检查:右中指指背近指间关节至远指间关节处有1.5 cm×2.5 cm创面,深及骨面,创面有5条宽0.2~0.3cm、长2.0 cm呈逆行梳状皮片,色苍白,无毛细血管反应,皮片均带有皮下组织,创面内指伸肌腱及近指间关节囊桡侧半毁损,近指间关节开放并部分关节面及骨质的缺损.

  • 颈5~7神经根性撕脱后神经电生理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艺;徐雷;张凯莉;田东;顾雁浩;黄霄云;韩峰

    目的 分析臂丛颈5~7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相应皮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20例经手术探查证实为臂丛颈5~7神经根撕脱的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测所得颈5(三角肌皮区)、颈6(拇指及前臂背外侧、桡骨上至虎口区)、颈7(示指)皮区SNAP和SEP的指标.结果 20例臂丛颈5皮区SNAP均未引出.臂丛颈5.6皮区SNAP、SEP检测结果 显示:SNAP、SEP均未引出各3例;臂丛颈6皮区SNAP、SEP均可引出10例,其SEP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4.3%,波幅较健侧降低54.4%.臂丛颈7皮区SNAP、SEP均可引出8例,其SEP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3.1%,波幅较健侧降低51.8%;臂丛颈6皮区SNAP可引出,SEP未引出7例.臂丛颈7皮区9例.结论 三角肌皮区的SNAP未引出可定性为臂丛颈5神经根性完全损伤,需综合其他神经根性损伤证据共同判别颈5神经根性撕脱与否.SNAP、SEP均未引出提示神经损伤均较为严重,可伴有神经节的损毁或臂丛神经多平面损伤.臂丛颈6、7皮区SNAP、SEP均可引出的患者中,SEP潜伏期较对侧延长大于15%或波幅下降大于55%可作为判别神经根节前损伤的佐证.只有不到50%的患者出现SNAP可引出、SEP未引出的典型电生理表现.对臂丛颈6神经根,拇指或前臂背外侧、桡骨上至虎口区中任有一项表现为SNAP可引出、SEP未引出,即有判断神经撕脱的指征.

  • 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恢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任甜甜;胡韶楠;陈亮;朱艺;田东;顾玉东

    目的 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 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 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组(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上干组于术后17~20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移植组于术后20~25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术后3个月切断肱肌肌支对两组大鼠的屈肘动作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肱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大波幅恢复率、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肌肌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干组优于移植组.结论 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均可使肱肌及肱肌肌支得到恢复,肱肌的远期恢复程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肌肌支的远期恢复上干组优于移植组.

  • 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作者:邵珩;舒衡生;邢国胜;阚世廉

    目的 研究大鼠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和规律,为临床防治此类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无损伤动脉夹暂时夹闭大鼠髂总、髂内、髂外及股动脉,不同时间段开放恢复血流再灌注的大鼠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模型,取脊髓腰骶膨大处脊髓灰质组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进行分析.结果 各实验组均可检测到凋亡细胞,但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有所不同.各缺血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缺血4 h组神经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其他各组,与2、12 h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高出现在缺血4 h再灌注6 h组,缺血4、6、8 h组再灌注72 h后出现细胞凋亡率的下降,甚至低于未灌注组.结论 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凋亡.不同缺血与再灌注时间,神经细胞的凋亡率也不尽相同.

  • 不同时间神经修复后失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仓海斌;龚炎培;周翔

    目的 研究失神经支配肌肉不同时间神经修复后,肌肉及运动终板变化.探讨神经修复的佳时机.方法 建立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实验模型,以损伤后不同的神经修复时间(0、2、4、6、8、10周)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右后肢为实验侧,左后肢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侧(对照组).神经修复手术后第6周取材,测定各项检测指标.结果 肌肉失神经支配0~4周组行神经修复后肌肉湿重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神经修复组肌肉湿重下降尤为明显,维持于一定水平,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呈持续性下降.2周内神经修复组,运动终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周组,CGRP灰度值明显低于2周内神经修复组(P<0.05);8周后进行神经修复其灰度值进一步下降,与6周内神经修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透射电镜观察基本一致.结论 实验提示神经损伤后2~4周内修复效果较好,6周后修复萎缩肌肉逆转可能性降低,但其各项指标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有指征尝试手术修复.

  • 臂丛神经下干不同损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后足的痛行为学特征

    作者:丛锐;刁金美;徐晖;赵睿;张航;游思维

    目的 比较颈胸椎前路和后路臂丛神经下干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术侧后足的痛行为学特征.方法 1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接受右侧前路下干切断、前路及后路下干根性撕脱手术(每组6只),另外6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臂丛损伤术前及术后3、7、14和28 d,检测大鼠术侧后足的机械痛缩足阈值、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结果 对照组与3个损伤组之间术前三项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前路切断伤组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明显增高(P<0.01),机械痛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前路及后路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变化.与切断伤组相比,两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差异,而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冷刺激诱发痛评分亦显著增高(P<0.01),这种痛行为学的变化可持续至28 d(长观察期);两撕脱伤组间各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前、后入路臂丛下干根性撕脱伤均可作为理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而臂丛下干切断伤因致痛效果较差则不宜用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 幼年大鼠神经根断裂后移植修复对神经元凋亡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傅阳;陈亮;顾玉东

    目的 观察幼年大鼠神经根损伤后即行神经移植修复对近端神经元C-Jun和Bcl-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18 d SD大鼠24只等分为2组:神经根切断组,将右侧颈5神经根切除0.3cm;神经根修复组,颈5 神经根切除后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于术后4周取颈5脊髓和背根神经节.通过RT-PCR检测大鼠近端神经元C-Jun和Bcl-2 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与神经根切断组相比,神经根修复组神经元C-Jun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Bcl-2 mRNA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幼年大鼠凋亡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是产瘫早期臂丛神经修复手术保护近端神经元的分子机制.

  • 沙漏样腊肠样非创伤性神经扭转病变的新认识——压迫易感性遗传性神经病

    作者:顾玉东

    2005年,笔者在<中华手外科杂志>第21卷第4期中曾对近10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出现的"非创伤性"、"自发性"、"不明原因"的周围神经卡压与扭转病变,局部形态呈"沙漏样"或"腊肠样"损害作了回顾分析[1],提出了虽然命名多样,但形态基本相似,唯其病因依然不明,寻找病因应是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

  • 更改通知

    作者:

    关键词:
  • 正中神经颗粒细胞瘤一例

    作者:赵东升;孙洋

    患者女,8岁.以右前臂包块伴手指麻木1年入院.患儿在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前臂包块生长,碰触后桡侧手指有麻木感.临床检查:右前臂远端桡侧腕屈肌及掌长肌间隙可扪及一约3.5锄×1.0 cm大小之包块,质软,边界清,可滑动,轻压痛;叩诊时向示、中指远端放射,拇指对掌、外展及屈、伸活动正常,各指间关节活动正常,肌力正常.

  • 手部肿瘤566例分析

    作者:张建兵;阚世廉;李瑞华;殷中罡;王瑞琳

    目的 探讨手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198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手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5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部软组织肿瘤以血管瘤为多见.余依次为腱鞘巨细胞瘤、腱鞘囊肿、血管球瘤等;骨肿瘤以内生软骨瘤为多见,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偶有发生;手部骨转移癌较少见.结论 手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以良性肿瘤为多见,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效果满意.手部恶性肿瘤和转移癌偶发,应引起注意并加以鉴别.

  • 甲下黑色素瘤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许娅莉;王磊;邵新中;于亚东

    目的 分析甲下黑色素瘤的误诊原因,探索其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总结8例甲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8例中误诊为其他指甲疾病并对应治疗(抗感染及抗真菌)6例(其中4例曾行拔甲,1例反复激光冷冻),误诊为血管瘤1例.7例于我院行跨关节截指术,病理均证实为甲下黑色素瘤.结论 临床表现多样、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的存在、局部活组织取材病理检查不充分以及病变初期的病理诊断困难,是导致甲下黑色素瘤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度和敏感度有助于早期诊治.

  • 32例甲外血管球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薛云皓;田文;田光磊;沈成

    目的 总结甲外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对32例甲外血管球瘤进行诊治,其中30例单发,2例为两处病灶.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2~98个月,平均4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病例.结论 甲外血管球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即疼痛、压痛、冷激惹的三联征,因病变隐匿,诊断较困难,肿瘤切除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中华手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06 z1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