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중화수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4X
  • 国内刊号: 31-16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91
  • 曾用名: 手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顾玉东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上肢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张桂生;邵新中;周君琳;朱晓光;张克亮;苗存良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肢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肌肉缺损3例,并重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功能;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肌肉缺损9例,其中3例将胸背神经与桡神经缝合,另6例将胸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缝合.皮瓣切取面积为7 ~ 15 cm × 18 ~ 42 cm. 结果 12例皮瓣全部存活,4例肌力恢复至M4,6例恢复到M3,2例为M3-.结论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肢大面积皮肤、肌肉缺损时,能恢复伸屈肘关节的功能及大部分伸屈手指的功能.

  • 颈神经根受压伴远端神经卡压的诊治

    作者:王岩松;姚猛;刘斌;黄鹏;陈立民;姜永庆

    目的探讨近端颈神经根受压合并远端神经卡压(双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7年以来共收治双卡综合征29例.5例神经根无明确受压者采用颈椎手法调整及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术.24例作受压节段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及远端受压神经松解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症状、体征的恢复程度评定疗效,分为优、良、可、差4级.评定结果25例为优良占86%.结论双卡综合征并非罕见,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远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作者:韦兆祥;朱亚平;张志霖;李欢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断伤行端侧缝合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2例周围神经断伤作端侧缝合术.其中,前臂尺神经长段缺损3例,远断端与邻近正中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缺损7例,远断端与邻近腓浅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总神经膝上长段缺损2例,远断端与胫神经干在膝部作端侧缝合.对照组6例,皆为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的缺损,远断端未作处理.术后连续随访3 ~ 5年.结果缺损神经支配区感觉功能有所恢复,而运动功能恢复不明显.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感觉功能有一定的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差,临床应谨慎选择使用.

  • 半环形邻指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屈志刚;孙乐天;程国良;方光荣;丁小珩;何旭;腾国栋;潘达德

    目的报道半环状邻指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半环状邻指皮瓣修复手指背侧、掌侧、指腹皮肤缺损及手指末节脱套伤28例. 结果术后25例皮瓣完全存活,3例皮瓣部分坏死.术后随访3 ~ 18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的血运、质地均良好. 结论半环状邻指皮瓣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尤其是手指末端脱套伤的理想皮瓣.

  • 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和闭合复位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思群;姜建元;吴建国;黄煌渊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动力性外固定支架(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DEF)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两者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评价.方法对96例急性桡骨远端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49例应用动力性外固定支架、47例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治疗后均随访1年.9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按AO分型属B型或C型骨折复位评分及Lidstrom功能评分标准评定:(1) 石膏固定组:复位评分:优良率为44.7%,一般为36.2%,差者19.1%.功能评分:优良率为46.8%, 一般为31.9%,差者21.3%.(2) 动力性外固定支架组:复位评分:优良率达95.9%,一般及差仅占4.1%.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1.8%,一般及差为8.2%. 结论动力性外固定支架组的复位和功能评分明显优于石膏组,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严重移位、粉碎性骨折的好方法.

  • 第二趾套状切取加(足母)趾腓侧皮瓣组合移植治疗手指大部皮肤脱套伤

    作者:赵金廷;贾思明;张树明;范启申

    目的探讨手指大部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2例19指手指大部皮肤脱套伤患者,采用套状切取第二趾及趾腓侧皮瓣,修复伤指软组织的治疗方法.第二趾的皮肤及软组织套入包含浅筋膜、肌腱、指神经及骨架的伤指上,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趾软组织的腹侧以增大其周径.结果 19指的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半年,重建指的外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满意,血运稳定.X线片复查无骨质吸收.结论第二趾套状切取加趾腓侧皮瓣组合重建术是治疗手指大部皮肤脱套伤的有效方法.

  • 肌电观察肱骨外上髁的神经支配

    作者:谢继辉;方有生;陈德松

    目的了解肱骨外上髁的神经支配与颈神经根的关系.方法对1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在作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中, 用针电极刺激肱骨外上髁,在C5 ~ T1神经根记录其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除1例在T1神经根未记录到动作电位外,9例均记录到动作电位;其中以C7神经根的动作电位波幅高.结论肱骨外上髁的神经支配与臂丛神经的C7神经根密切相关.

  • 木工机械致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作者:陈启康;李卫;黄继辉;林绍仪;蔡厚洪;邓旭

    目的探讨木工机械致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析广东省顺德市乐从医院自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因木工机械致手外伤的3 846份病史.根据致伤机械类别、受伤特点,分析该群体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该类手外伤占手外伤总数的90.9%.外伤高发月份为每年的2、3月份以及9、10月份(家具生产旺季).每天以11:00 ~ 12:00,16:00 ~ 17:00为高发时段.木工铣床是常见的致伤机械,多指复合组织缺损为其特征.结论重视乡镇及个体私营企业的手外伤预防工作,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

  • 神经肌腱缝合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张君;魏壮;刘飙;尹维田;高庆国

    目的探讨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一种新方法.方法取SD大鼠30只,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只.实验组:切断一侧的坐骨神经,将其近端与同时切断的同侧跟腱近端缝合.对照组:将一侧坐骨神经切除1.0 cm.分别于术后4、8、12、16周4个时间组,取材作组织学观察.临床应用该法治疗50例手指神经瘤性残端痛.结果光镜观察,实验组缝合口处无神经瘤形成,再生的神经纤维在腱纤维间隙内生长,排列有序.对照组均有神经瘤形成.术后50例中失访4例,46例随访6个月~ 2年,按中日联谊医院的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1%.结论神经肌腱缝合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新方法.

  • 手指大部分离断伤的急诊处理

    作者:张海鹏;王荣明;朱颖波;樊有兴;殷秀生;赵宝山;朱永;苏峰;张力

    我们对34例手指部离断伤患者的病史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对其症状、手术方法及结果作一报道.

  • 拇指断指再植中指动脉修复术的改进

    作者:刘会仁;李瑞国;高顺红;孙来卿;张艳茂;高建华;项立源

    1999年4月~ 2002年3月,行有动脉缺损的拇指断指再植12例, 结果存活11例,坏死1例.3例行二期功能重建术,术后经3个月~ 2年的随访,功能满意.

  • (足母)甲瓣治疗手指皮肤脱套伤21例临床分析

    作者:董建峰;王建国;吴强;刘海军;高俊

    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比较困难,由于其指固有动脉可能有损伤,皮瓣修薄后回植有一定的风险.如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指体感觉恢复较差;远位带蒂皮瓣需二次手术,外形、较臃肿.我们对21例手指皮肤脱套伤患者,选用游离甲瓣修复,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 拇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轻度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作用

    作者:车峰远;蒋建章;王冰;孙威;李学松;孙志清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测定对轻度腕管综合征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为了提高对轻度腕管综合征的诊断率,2001年1月~ 2002年8月,我们对23例轻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和23例(46手)志愿者,测定了腕部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证实只要桡神经的SCV正常,正中神经的SCV延迟,即可诊断为轻度腕管综征.

  • 桡侧腕长伸肌腱固定治疗第一腕掌关节脱位

    作者:刘绍辉;潘铁军;宗丹;高锦;孙航;孙洁敏

    2001年~ 2002年,我们利用桡侧腕长伸肌腱固定治疗第一腕掌关节脱位3例,术后随访5 ~ 8个月,疗效满意.

  • 白细胞介素-1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作者:宫可同;阚世廉;鲁毅军;张建兵;赵卫生;章明放;姚智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40只Wister 大鼠为实验动物.在坐骨神经形成1 cm的缺损后,以自体颈静脉桥接,根据注入静脉的不同制剂分为4组:雪旺细胞培养液组、IL-1组、IL-1再加IL-1拮抗剂组和培养液组(对照组).术后1、3个月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对比检测.结果术后1个月,IL-1组神经轴突的再生明显好于加IL-1拮抗剂组和对照组( F = 4.018,P < 0.05).术后3个月时,IL-1组神经轴突的再生仍好于后2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有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但其作用方式、注入量、注射间隔时间等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激活态雪旺细胞中表达的初步实验研究

    作者:劳杰;姜良福;顾玉东;丁小燕

    目的分析激活态雪旺细胞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及其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用20只SD大鼠,将大鼠右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在腋部切断进行激活(实验组),左侧的正常神经为(对照组).采用双酶消化法获取雪旺细胞并进行激活后提取mRNA,应用RT-PCR的方法比较BDNFmRNA的变化.结果激活态雪旺细胞BDNFmRNA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激活态雪旺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BDNF增多,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 神经旁路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杰;施能木

    目的探讨并设计神经旁路移植治疗神经瘤性不全损伤的术式及其疗效.方法 SD大鼠20只.实验组:10只大鼠建立神经旁路移植模型.麻醉后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干,用显微持针钳钳夹其中点10 s,于钳夹点近、远端3 mm处神经外膜上各开一直径为1.5 mm的窗口,取前肢8 mm长桡神经与近、远端窗口作端侧缝合.对照组:10只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仅作钳夹.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及截面积、腓肠肌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均优于对照组.电镜观察见旁路移植神经中有多量大小不一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结论神经旁路移植具有保留原有神经的功能、不牺牲动力神经的优点,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剑;姜保国;张殿英;张宏波;党育;尚永刚;杨明

    目的探讨用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后,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5组.A组:神经外膜原位缝合(n=10);B组:生物套管小间隙原位桥接(n=10);C组:断端旋转180°外膜缝合(n=10);D组:断端旋转180°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n=10);N组:正常对照(n=10).术后6周行电生理学检查,光镜下作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A、B、D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于C组但慢于N组, 5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数目,A > B > D > C > N组,A、B、D组与C组相比,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01, P < 0.05);但A、B、D 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结论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好于断端转位的外膜缝合,具有替代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 手部指屈肌腱手术后综合功能康复器的应用与疗效

    作者:李清芝;李自贵;梁炳生;邱平;张蜀华

    目的介绍利用指屈肌腱术后综合功能康复器为指屈肌腱手术后进行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8例肌腱切割伤后作直接缝合者分成急诊手术组(伤后6 h内)、亚急诊手术组(伤后6~12 h)及对照组(1998至1999年病例中随机采样)3组,在术后早期(1 d ~ 3周)、中期(4 ~ 6周)、后期(7 ~ 12周)采用相应的康复措施.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急诊手术组、亚急诊手术组的优良率比对照组提高了37.15%和11.36%(á = 0.01,á = 0.05).结论综合功能康复器结构简单,功能齐全,操作规范,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

  • 高压氧对大白鼠颈动脉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作者:姚国川;游戊己;郎振为;刘福安;郭氧;周焱;杜谦;陈文辉;孙雪峰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大白鼠颈动脉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白鼠,建立切断颈动脉后再吻合的模型.实验组:术后高压氧治疗共24只大鼠.对照组:术后不作处理共12只大鼠.术后1、3、5、7 d 4个时间组处死动物,取颈动脉样本,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比较血管各层的厚度.结果术后1、3 d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的厚度,无明显差别(P > 0.05).术后7 d,对照组颈动脉中膜、外膜的厚度均大于实验组(P < 0.05、P < 0.01).免疫组化结果证实对照组的外膜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及纤维母细胞增生.结论高压氧可减少炎症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有促进动脉吻合口的愈合作用.

  • 周围神经双卡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龚炎培;高井宏明;阿达启介;新居大;井形高明

    目的建立神经根部及周围双重压迫的动物模型,进行步态、电生理及组织学研究.方法按Mackinnon等方法建立神经根部及周围双卡综合征(double crush syndrome, DCS)的模型. DCSM组:Wistar大鼠10只,切除腰5腰椎棘突、椎弓,并将碎骨片移植于此处.术后4个月,用与坐骨神经直径相匹配的5 ~ 10 mm长硅胶管覆盖于右侧坐骨神经.对照组:Wistar 大鼠 4只,用硅胶管覆盖右侧的坐骨神经.术后即刻、1、2、3、4、5个月共6个时间点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 SFI);术前、术后5个月测定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spinal somo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术后5个月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DCS组,SFI逐渐下降,术后5个月时为[(-24.1 ± 4.8), ± s,下同]明显低于对照组(-4.7 ± 4.9,P < 0.05).术后5个月,DCS组硅胶管近端及远端的SSEPs波幅为(112.4 ± 21.3) μV 和(83.5 ± 16.3) μV,比对照组明显下降(179.1 ± 23.2) μV及(170.9 ± 10.2) μV,P > 0.05.组织学分析显示两组神经外膜均出现肥厚及纤维化,且神经轴索间均出现肿胀;DCS组更加明显,并出现粗纤维减少而细纤维增多.结论神经根部及周围神经双重卡压后,其步态学、电生理学及组织学均出现明显异常.

  • 肌腱斜形损伤修复强度的研究

    作者:谭军;汤锦波;王斌;徐燕;卢魁

    目的研究斜形损伤对肌腱修复抗张强度的影响.方法根据猪后蹄跖深屈肌腱切断的方向 (横形、斜形)、缝合方法 (改良Kessler法、Cruciate法、MGH法) 及缝合方向 (横形、斜形) ,将81根肌腱分为9组,每组9根.检测缝合后肌腱2 mm间隙形成的负荷、大抗张强度、大功耗.采用ANOVA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斜形损伤后用Kessler法、Cruciate法作横形缝合时,其抗张强度显著小于横形损伤的修复强度(P < 0.05).选用斜形缝合修复斜形损伤后,两者抗张强度均较横形缝合增大(P < 0.05).斜形损伤用MGH法缝合对抗张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肌腱斜形损伤后采用Kessler法和Cruciate法作斜形缝合,可明显提高修复后的抗张强度.

  • 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抗牵拉强度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启顺;洪光祥;王发斌;康皓;翁雨雄;陈振兵

    目的了解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后早期的抗牵拉强度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96只,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神经缝合组(n = 48)和粘合组(n = 48).切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缝合组用11-0无创尼龙缝线作端端缝合,粘合组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两断端.于术后0、3、7、14、21和 28 d 6个时间组(每组n = 8)取材,测量神经断裂时的大负荷、功耗,并描绘出神经应力-应变曲线.结果神经抗牵拉强度曲线表现出粘弹性特性.缝合组与粘合组的大抗牵拉强度及功耗,在术后0、14、21和28 d时差异无显著意义 (P > 0.05); 但在术后3、7 d时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01,P < 0.05). 结论纤维蛋白胶有足够的抗牵拉强度,可以满足大鼠神经修复的需要.

  • 左肩胛骨巨大骨旁脂肪瘤压迫臂丛神经一例

    作者:张哲;徐明权;高兴福

    患者男,47岁.左腋窝软组织肿块进行性增大20年,由原来的拳头大变成小儿的头大;左锁骨上窝软组织肿块进行性增大7年现如拳头大小;5个月前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而于1997年4月4日入院.局部检查:左肩锁骨上窝有9 cm × 10 cm ×12 cm大小的肿块,腋窝有10 cm × 12 cm × 15 cm 大小的肿块.肩部及临近的胸廓因受压而变形.肿块局部皮肤色泽正常,皮温正常,肿块基底部深在,不能移动,位于左肩胛骨前方.肿块质地中等,无压痛,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左锁骨中段上方Tinel试验阳性.左三角肌,肱二头肌肌力M3,肱三头肌肌力M4,腕屈肌、指屈肌肌力M2~3,骨间肌肌力M1~2.左上臂中下部外侧,前臂尺侧掌侧皮肤感觉减退,手部环小指感觉减退.

  • 手背桡神经浅支神经鞘瘤一例报道

    作者:徐坚方;丁路

    2002年3月,我们收治了1例左手背皮下肿块15年的患者,入院后手术切除肿块,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神经鞘瘤".

  • 巨大脂肪瘤致尺管综合征一例报道

    作者:尚绪山;孙丰美;刘建永

    患者女性,45岁.因右手小指尺侧麻木2年而入院.2年前患者在劳累后出现右小指麻木,休息后缓解.此后,在右手小鱼际处发现一个肿块,挤压肿块时小指麻木加重.近4个月,在右腕上又出现一个肿块,挤压时同样出现右小指麻木加重.局部检查:右手小鱼际处有4.0 cm × 3.0 cm 的肿块;右腕掌部近端有一3.0 cm × 2.0 cm 的肿块.触压两肿块均呈囊性感,边界清楚,无挤空征;重压时右小指尺侧有麻木感.右小指掌侧刺痛感较对侧迟钝.诊断为右手良性肿瘤,择期手术摘除.

  • C7神经移位术的几个问题

    作者:顾玉东

    本刊2003年第1期刊登了陆伟的论文"大鼠臂丛C7神经功能定位的显微解剖研究",本期又设有"C7神经移位专题",报道了四篇论文.这说明健侧C7神经移位的术式,不仅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并且正在不断地有所改进.现将临床应用中的有关问题归纳为下述四点,以动态的观察来证实该术式的进展.

  • 韦加宁教授生平

    作者:

    关键词:
  • 同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作者:劳克诚;姜学恩;宋修竹;周少麟

    多组神经移位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常用的方法,而膈神经是佳的动力神经之一[1].临床研究发现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11% ~ 13%合并上肢各神经损伤[2].对这部分病例,采用什么动力神经移位修复好呢?蔡佩琴等[3]用同侧C7神经根移位取得了成功.1999年4月~ 2001年10月,我们对3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患者,采用同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上干远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健侧C7神经根移位经椎体前通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

    作者:王树锋;胡琪;王海华;苏彦农;赵俊会;常万绅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及临床手术,找到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佳桥接神经通路.方法对8具成人颈段尸体标本,显露双侧臂丛神经,将右侧C7神经在干股交界处切断并游离至椎孔处,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测量C7神经根至对侧臂丛上干前后股的距离.临床选择13例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术中测量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及颈前皮下通路修复患侧臂丛上干或前后股的距离,并对其手术入路进行观测.结果尸体标本测量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至对侧臂丛上干前后股的距离平均为(7.9 ± 2.6 ) cm, ± s,下同.临床测量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及颈前皮下通路至对侧臂丛上干或前后股的距离分别为(9.4 ± 1.2 ) cm及(18.2 ± 3.2 ) cm.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01). 临床应用13例全部取得成功,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椎体前通路是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佳桥接神经通路之一.

  • 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的改良术式

    作者:彭峰;蔡佩琴;陈德松;陈琳;顾玉东

    目的证实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的改良术式修复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 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对10例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患者行健侧C7神经移位于患侧臂丛上干或下干.术中发现两神经断端间距为5.5 cm ~ 10 cm,平均7.8 cm.采用桡浅神经、腓肠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等为移植神经,桥接健侧C7神经和患侧受神经.将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为该术式的改良处. 结果 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较短未统计在内.7例患者术后随访6 ~ 15个月,6例修复上干者,其中2例的屈肘肌力为M3、肩外展肌力M2,2例屈肘、肩外展肌力M1~2,2例腋神经、肌皮神经肌电图有运动动作电位出现.1例修复下干者,刺痛觉恢复至腕部,正中、尺神经肌电图示有运动动作电位出现.结论健侧C7神经移位术中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是可行的.其优点是缩短移植神经的长度和充分利用健侧C7的神经动力源.

  • 中断神经节与尺神经联系对健侧C7神经根移位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圣鼐;张高孟;张丽银;顾玉东;王涛;赵新

    目的探讨中断C7 ~ T1背根神经节与桥接尺神经联系对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92只SD大鼠作成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其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B组: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术后6周将其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 C组: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同时切断患侧C7、8T1神经根,术后6周将尺神经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3组又分伤后即刻、1、2、4个月4个手术时间组,每组48只.3组分别于术后18、36周检测正中神经运动动作电位(motor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有髓神经纤维数及趾浅屈肌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肌张力,并计算它们的恢复率.结果 (1) 损伤后早期手术:C组大鼠各项检测指标均显著优于A、B组(P<0.01),而A组与B组差异不明显(P > 0.05 ).(2) 损伤后晚期手术:B、C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A组(P < 0.01),而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结论 (1)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早期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中断神经节与桥接尺神经的联系,能显著提高健侧C7神经根移位的疗效.(2)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晚期手术时,因尺神经已基本自然变性,不管是否中断神经节与桥接尺神经的联系,对疗效并无明显影响.

  • 可吸收内固定物在手部关节内骨折的应用

    作者:王平山;蔡锦方;梁进;李秉胜;刘立峰;赵刚

    手部关节内的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因此大多须作切开复位内固定.1999年~ 2001年间,我们应用可吸收钉棒治疗手部关节内的骨折2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钢丝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指末节撕脱骨折

    作者:冯明录

    手指末节撕脱骨折引起的锤状指较为常见.撕脱骨块若较大,可用细不锈钢针将骨折块固定在原位[1], 但用细不锈钢针容易引起骨块碎裂;而保守治疗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2].1998年10月~ 2002年3月,我们采用钢丝捆扎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指末节撕脱骨折21例,疗效满意.

  • 闭合内固定术治疗手部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家傲;路来金;刘志刚;林泉;于光

    目的评价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在手部掌、指骨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4例手部掌、指骨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手法整复、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 ~ 8个月,从患手的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检查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解剖复位, 平均3.8周拔除克氏针.后1次随访的X线片示:54例的骨折均已骨性愈合.患指的关节活动范围、肌力与健侧无明显差异,未出现针道感染及肌腱粘连.全部病人均已恢复原来的工作.结论在有X线仪监视条件的医院,对掌、指骨新鲜闭合性骨折,可首选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具有损伤小、固定确切的优点.

  • 应用环抱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

    作者:陈传煌;王利;宫云霞;邵明;李文庆;朱小弟

    对手部骨折,常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及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方法.术后不但手部制动时间长,且固定物不能提供牢固的固定.目前,较常使用的AO微型钢板疗效虽好但因价格较贵,仍有许多患者无法接受.2001年5月~ 2002年6月,我们对20例23处手部掌、指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加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作内固定的方法治疗,疗效满意.

中华手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06 z1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