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중화수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4X
  • 国内刊号: 31-16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91
  • 曾用名: 手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顾玉东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尺动脉近段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修复手掌部创面缺损

    作者:李涛;陈振兵;艾方兴;丛晓斌;田甲;洪光祥

    目的 探讨尺动脉近段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修复手掌部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组5例均为外伤导致手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血管损伤合并手指血运不良.2012年2月至10月我们应用尺动脉近段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桥接了手掌部血管.术后超声检测桥接血管通畅情况,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的满意度,检测皮瓣触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检查患指的关节活动度.结果 5例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12~ 18个月,皮瓣较薄、外形良好,桥接血管血流均通畅,供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高(100%),术后12个月皮瓣两点分辨觉恢复至7.3~ 12.1 mm,平均7.8mm,皮瓣感觉恢复至S3+.结论 尺动脉近段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在修复手掌部创面的同时能重建断指血运,这是对细小穿支皮瓣的较好改进方法,具有特殊的适应证和应用价值.

  • 肌肉清创治疗上肢急性期筋膜室间隔综合征的疗效

    作者:王晓刚;宫可同;殷中罡;阚世廉;李瑞华;尹路;鲁毅军;张宝贵

    目的 探索急性期筋膜室间隔综合征患者肌肉清创的手术方法并评估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3年3月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期筋膜室间隔综合征患者13例,全部在筋膜减张的同时行肌肉内坏死组织清创及神经肌肉松解.结果 12例患者直接闭合创面,1例在12 d后延迟闭合创面;11例在术后3周左右获得Ⅰ期愈合;术后3周内9例获得不同程度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改善;术后3个月以上5例患者获得随访,对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肌肉清创作为筋膜减张术的补充,降低了肌肉内坏死部分所占的比例,使急性期患者创面直接闭合及Ⅰ期愈合的比例升高,并能通过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患肢近期和远期的功能康复.

  • 双足第2趾移植再造多指缺损的临床经验

    作者:刘良燚;张子清;马立峰;杨延军;李木卫;刘铭波;王克列;古汉南

    目的 介绍双侧足趾同时移植再造修复多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对17例同侧多指缺损患者,一期游离双侧足趾移植再造共34指.结果 17例34指全部存活,2指术后出现血管危象,1指局部处理后恢复,1指行手术探查切取前臂浅静脉桥接动脉后存活.12指术后3~5个月行整形术.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按照手功能综合评定标准评定:优10指,良19指,可5指;优良率85.3%.结论 双侧足趾移植再造修复多指缺损,是当前再造手指诸多方法中比较理想的.

    关键词: 移植 足趾 再造 缺损
  • 拇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分型和治疗

    作者:芮永军;施海峰;糜菁熠;周晓;姚群;张志海;薛明宇

    目的 对拇、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功能及组织类型进行分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833例拇、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及其功能将其分成Ⅰ~Ⅳ型,针对不同类型采用多种带血管蒂的皮瓣修复.术后通过主、客观评价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800例皮瓣顺利存活,33例皮瓣在术后24h内出现血液循环危象,其中21例经拆除皮瓣周边部分缝线后皮瓣存活;10例采用指动脉指背穿支皮瓣修复Ⅰ型和Ⅲ型软组织缺损,皮瓣远1/3坏死;2例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Ⅰ型软组织缺损,皮瓣因动脉供血不足而坏死.术后389例获得3~ 18个月的随访,根据主、客观综合评定,各型的理想术式:Ⅰ型,缝合神经的游离足趾皮瓣;Ⅱ型,游离趾甲皮瓣;Ⅲ型,带指动脉血管蒂顺行岛状皮瓣;Ⅳ型,游离趾甲皮瓣(可带部分末节趾骨).结论 对拇、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进行分型很有必要,并从功能和美观上提出了各型的首选修复方法.

  • 改良V-Y推进皮瓣在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吴泽勇;王绥江;黄海华;李小芳;郭晓瑞;梁莹;杨春燕

    目的 介绍改良V-Y推进皮瓣在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对30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改良V-Y推进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1~3d有3例皮瓣出现轻微肿胀,对症处理后缓解.皮瓣未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及感染,全部存活,伤口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 18个月,皮瓣质地与受区匹配,具有正常指纹,静止两点分辨觉为5.3 ~ 8.5 mm,平均7.1mm,皮瓣邻近关节屈、伸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 改良V-Y推进皮瓣为指体小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术式.

  • 带神经的指动脉残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作者:李青松;杨颇;宋开芳;秦杰;季亮;陶磊;梁伟;周家顺

    目的 利用指动脉残端及创面周围皮肤软组织设计皮瓣,介绍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采用以一侧指固有动脉神经束残端为皮瓣蒂部或旋转点的两种方法修复指端皮肤缺损16例.观察皮瓣存活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6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时间1~3个月,早期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 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3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讨论 采用携带指神经的指动脉残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创伤小,操作简便,静脉回流好,功能外观满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 仅吻合指动脉终末支指尖再植的临床评价及流体力学分析

    作者:周望高;陈乐锋;余少校;李征;陈国荣;熊懿;陈泽华;白印伟;柯于海

    目的 探讨仅吻合指动脉终末支指尖再植的侧支回流的流体力学机制.方法 2009年9月至2013年3月,对58指指尖离断病例进行再植,术中仅吻合1条指动脉终末支,注意保留指动脉弓的完整性和吻合口近端的分支,术后不做甲床放血和小切口放血.结果 58指指尖再植病例中存活55指,坏死3指;成活率为94.8%.术后随访3~ 12个月(平均7.8个月),存活指体饱满,指甲生长良好,外形满意,静态两点分辨觉为3~7mm.结论 仅吻合指动脉终末支指尖再植的成功率高,保留指动脉弓的完整性,能提供有效的分流,用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定理(P+ 1/2 ρv2+ ρgh=常量)分析指尖再植指动脉侧支回流现象,指动脉吻合口近端的侧支能提供侧支回流,这种现象是吻合单根血管指尖再植存活的主要机制.

  • 吻合回流静脉治疗上肢皮肤大面积套脱伤

    作者:王晓南;韩宝平;李津;陈克俊;阚世廉

    目的 探讨吻合回流静脉治疗上肢皮肤大面积套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们以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套脱皮肤内的浅静脉,重建血液回流通路治疗上肢皮肤大面积套脱伤患者5例.结果 本组病例套脱皮肤大部分成活,有散在的浅层坏死,经切痂植皮术后愈合.术后随访1.5个月至半年,患肢皮肤质地柔软,血供充分,手指屈伸活动好.患者对肢体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回流静脉治疗肢体皮肤大面积套脱伤,可大限度地恢复损伤皮肤的血液循环,确保皮肤的成活及外形与功能.

  • 前臂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曹学新;常荣刚;陈金峰;张顺强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穿支皮瓣的发展,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2].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分别应用3种前臂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2例15指,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15指,男10例13指,女2例2指;年龄22~ 59岁.损伤性质:挤压伤8例,热压伤2例,皮带磨伤2例.受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5指,中指6指,环指2指.均为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有指骨、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6.5 cm× 3.0 cm~ 2.5 cm×1.5 cm.急诊手术5例,择期修复7例.采用前臂背桡侧穿支皮瓣修复5指,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修复6指,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4指.

    关键词:
  • 有限切开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干骨折

    作者:姚保兵;赵亮;尹成国;高广辉;王业本;李宗保

    尺骨干骨折临床较常见,由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切口创伤大,软组织及骨膜剥离范围广,对尺骨断端血运破坏严重,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1].近年来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2-3].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骨折13例,术后效果满意.

    关键词:
  • 指动脉蒂V-Y皮瓣修复甲床部分缺损

    作者:谭轩昂;王洪财;丁德伟;罗亦康;杜军荣;洪加乐;黄志新

    临床上甲床皮肤软组织部分缺损、骨外露的修复方法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及适应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合适病例采用指动脉蒂V-Y皮瓣修复缺损,术后效果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5~40岁.均为指侧方贯穿伤,甲床部分缺损合并有指侧方部分皮肤软组织缺损,指骨皮质损伤或部分缺损.2.手术方法:手术在指神经阻滞麻醉、指根部应用橡皮条止血带下进行.创面彻底清创,消毒,估计缺损量.如骨质缺损过多致不稳定,可行骨移植术.在创缘近端末节指体侧方设计三角形皮瓣,底边位于远端,接创缘,一般宽约6~8mm,尖端指向近端,不超过侧方远侧指横纹水平.

    关键词:
  • 指动脉背侧穿支血管链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作者:冯仕明;王爱国;张在轶;陶友伦;周明明

    指端缺损是手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伴有骨质、肌腱等组织外露,需要行皮瓣修复[1-3].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对38例51指指端缺损的患者,采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血管链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共38例51指,男23例31指,女15例20指;年龄19 ~ 57岁,平均36.4岁.损伤原因:机器绞伤16例23指,压砸伤10例13指,冲床伤7例10指,挤伤5例5指.指别:示指19指,中指21指,环指9指,小指2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3.0cm×2.4cm~l.5cm×1.0cm.其中39指合并甲床缺损,26指合并骨折,21指合并肌腱损伤.

    关键词:
  • 带蒂胸脐皮瓣在肘部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车永琦;赵建强;翟伟;王文亮;王军成;亢向辉;赵凯敏

    临床中肘部大面积皮肤缺损十分常见.带蒂胸脐皮瓣有穿支粗大、恒定,血运可靠,切取方便,可切取面积大等特点[1].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采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12例,术后均存活,效果良好.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 65岁,平均35.5岁.受伤原因:碾挫伤6例,皮带轮夹伤3例,热压伤2例,撕脱伤术后皮肤坏死1例.缺损面积:大25 cm×15 cm,小15 cm×12 cm.修复时机:一期修复8例;一期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后,二期修复4例.

    关键词:
  • 手指聚氨酯类材料高压注射伤的诊治

    作者:薛俊红;张永涛;陈惠敏;李青山;陈月;安志辉

    手部高压注射伤(high-pressure injection injuries,HPII)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手部损伤,多因使用高压枪缺乏规范或防护措施不佳导致.以往报告的手部高压注射伤的致伤喷射物质以油漆、液压油、织物清洗剂等较为多见[1-5],而以聚氨酯类材料为基体的遇水膨胀止水胶引起的HPII较少见.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我科收治4例因聚氨酯类防水材料引起的手部HPII患者,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腕掌部离断再植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作者:任远飞;张铁慧;梁武

    目前我国显微外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断掌再植存活率较高.但是对于断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相关叙述较少.尤其是掌指关节附近的断掌,拇、示指受到的影响较大,日后留有严重功能障碍.2003年至2012年,我科共收治此型断掌12例,对其中8例进行了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关键词:
  • 示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白辉凯;谢振军;赵国红;郑竞舟;彭远清

    示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在手外伤中较常见,多伴有指骨、肌腱外露,由于其功能相对重要,故对其修复在外观、质地、感觉等方面的要求较高[1].临床上有多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传统方法多采用V-Y皮瓣、推进皮瓣、邻指皮瓣、鱼际皮瓣、指体短缩残端修整以及腹部带蒂皮瓣等修复[2],但因切取面积大或损伤健指而受到限制.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我院应用示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皮肤缺损8例,效果良好.

    关键词:
  • 再造拇指指腹角度的设定及对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马晨;张继春;夏晓明;王京怀

    目的 观察并分析再造拇指在不同角度下与其他各指之间接触面积及捏力值之间有无改变及其规律,为再造拇指角度设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7例新鲜未固定手标本,于拇指近节中段离断,在拇指远节指腹正常角度00,旋前5°、10°、15°及旋后5°、10°、15°的情况下分别以克氏针固定,示、中、环指指深屈肌腱在2、4、6kg的拉力下测量与拇指间的捏力值;在4kg拉力下测量拇指在不同角度与示、中、环指间接触面积,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拇指与示、中、环指间的捏力值在拇指不同旋转角度下及不同拉力值情况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拇指与示指间的接触面积在0°,旋前5°、10°及旋后5°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当旋后<5°或旋前>10°时对指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拇指与中、环指间的接触面积在0°,旋前5°、10°、15°及旋后5°、1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旋后15°时对指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再造拇指在不同角度固定对指间捏力无影响.拇指与示指间的接触面积在拇指旋前10°及旋后5°范围内无明显改变,超出此范围则接触面积减小,拇指与中、环指间的接触面积在拇指旋前15°及旋后10°范围内无明显改变,当拇指旋后15°时则接触面积减小.

  • 黄芪勇安汤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新生和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雁;沈小芳;施海峰;芮永军;杨澔侠

    目的 研究黄芪勇安汤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新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微循环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60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及补液治疗,口服200 ml矫味剂作为安慰剂,试验组根据辨证施治原则每日服用一剂黄芪勇安汤,两组服药时间均为术后1周.观察术后2周患者疗效,术后6、12、24、48、72、120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2周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术后48h和72h的bFGF和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电泳指数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则升高.结论 黄芪勇安汤通过上调断指再植患者术后外周血bFGF和VEGF的表达而促进指体连接部位新生血管的产生,降低血黏度,改善患者再植指体的血运效率.

  • 丹参酮ⅡA防治肌腱粘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荟;沈辉;石海飞;陈强;沈向前;吴守成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防治肌腱粘连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跟腱粘连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局部注射丹参酮ⅡA.通过组织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跟腱粘连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发生跟腱粘连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数量较正常跟腱组织增加,排列相对规则,而对照组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但排列不规则.结论 丹参酮ⅡA对大鼠跟腱粘连模型具有减少粘连发生的作用.

  • 蚓状肌肌腹过近致腕管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古衡;谢仁国;汤锦波;茅天;邢树国;陈亚兰

    患者 男,54岁.因右手桡侧三指麻木2年入院.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可,右手桡侧三指麻木,以示、中指为重,拇指次之.右手大鱼际肌无明显萎缩.正中神经腕部Tinel征(+),Phalen征(+),无夜间痛.肌电图提示:右正中神经神经源性损害(腕部).诊断:右腕管综合征.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气压止血带下行腕管切开术.取远侧腕横纹水平沿中、环指指蹼纵轴线向远端做长约2.0 cm切口,显露屈肌支持带,直视下切开.切开后感腕管内压力明显松解,正中神经无明显卡压,但发现正中神经桡侧有蚓状肌肌肉长入.术后第1天患者述手指麻木感觉好转,术后2周拆线.术后11个月随访,患者回到原工作岗位.右手手指麻木感消失,无夜间痛,右手握力:32.0 kg.捏力:拇示指3.3kg,拇中指2.0kg,拇环指1.5kg.单丝:拇指4.3mm,示指3.6mm,中指4.3mm,环指4.3mm.静止两点分辨觉:拇指5.0mm,示指4.0mm,中指4.0mm,环指4.0mm.运动两点分辨觉:拇指4.0mm,示指4.0mm,中指4.0mm,环指4.0mm.DASH值10.8.

    关键词:
  • 拇指套状撕脱伤腹部皮瓣术后形成异物结晶一例

    作者:吴石奇;方冠毅

    患者 男,65岁.因右拇指外伤皮瓣术后15年,局部反复肿痛5年,加重3个月,门诊拟“皮瓣感染、骨髓炎?”于2013年2月收住入院.1998年因机器伤致右拇、示指套状撕脱伤,曾在我院行带蒂腹部皮瓣修复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近5年常出现右拇指残端红肿、疼痛,自行在外院予输液治疗后症状消失.病程中时有伤口破溃,可见灰白硬物露出,但通过抗感染治疗伤口自行愈合.近3个月来局部肿痛明显,右拇指残端出现伤口,且有脓液渗出.否认痛风病史.入院检查:右拇指皮瓣残端红肿,压痛,指端可见直径0.5 cm伤口,可探及灰白硬物.入院后予抗感染治疗,血常规、血尿酸及风湿全套生物化学检查均在正常范围.X线片提示:右拇指远端局部高密度影形成(图1).采用局部麻醉下行伤口扩创术,术中见皮瓣内有1.5 cm×1.0 cm×1.0 cm大小类痛风石样异物结晶体(图2),周围为增生之纤维组织包绕,压迫远节指骨呈屈曲畸形,远节指骨无骨质破坏.术中彻底切除异物结晶及增生之纤维组织,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提示:异物结晶及软组织纤维瘤样增生,少量炎性反应细胞浸润.

    关键词:
  • 一期断臂再植及离断拇指异位寄养二期回植一例

    作者:强力;薛明宇;卜凡玉;芮永军

    患者 女,40岁.因机器冲压伤致左前臂及左拇指离断2h,于2011年5月29日急诊入院.临床检查:左前臂自腕横纹近端3 cm处完全离断,拇指自近节基底处完全离断,离断部位挫伤、污染严重,虎口部、手背部及拇指断端皮肤软组织缺损13 cm×5 cm,虎口内在肌大量挫灭.X线片检查示左前臂离断,第2~4掌骨骨折(图1).

    关键词:
  • 手部间叶性错构瘤一例

    作者:陈月;薛俊红;李强;李青山;张永涛;安志辉

    患儿 女,21个月.因出生时即发现右拇指肿物、伴患儿生长肿物逐渐增大而来我院.临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右拇指桡侧可触及约2 cm×3 cm大小肿物,质地稍硬、无压痛、移动性稍差.右拇指掌骨短小,右腕部有面积约1 cm×3 cm黑色素痣.临床诊断:右拇指肿物,右第1掌骨短小畸形,右腕部黑色素痣.入院后完善各项化验检查,术前右手X线片未见异常(图1).全身麻醉下,拇指指根上橡皮条止血.取右拇指桡侧侧方纵形切开长约3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于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视下仔细解剖,见肿瘤组织呈鱼肉白,包膜较完整,保护好指体桡侧神经血管束后,完整切除肿瘤.止血后,关闭切口.同时对右腕部黑色素痣行梭形切除,创面直接缝合.术后肿物送病理检查,报告为镜下见:肿瘤组织与周围边界不清楚,以脂肪组织为主,可见纤维血管脂肪组织紊乱增生,结构不清,期间散在少量神经及淋巴管样结构,未见肌源性成分.病理诊断:手部间叶性错构瘤.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肿物无复发.

    关键词:
  • 改良骨间背骨皮瓣修复手背皮肤合并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福临;陈伟;张毅;邓葵;卢耀军

    目的 介绍带尺骨瓣的骨间背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手背皮肤合并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09年至2012年,采用以骨间前血管背侧支为蒂的带尺骨瓣的骨间背复合组织瓣,修复手背皮肤合并掌骨缺损的患者3例,改良尺骨瓣为尺骨中段皮质骨.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3个月、6个月及1年.3例复合组织瓣中皮瓣全部存活,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尺骨瓣与掌骨骨性愈合,手部形态、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带尺骨瓣的骨间背复合组织瓣转移是修复手背皮肤合并掌骨缺损的较好的手术方法.

  • 足趾甲皮瓣一期甲体延长游离移植治疗手指甲床缺损

    作者:何如祥;雷林革;程鹏;袁重玺;马宝

    目的 探讨足趾甲皮瓣一期甲体延长游离移植治疗手指甲床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我们在游离移植足趾甲皮瓣的同时,行甲后皱襞部分切除、矩形推移、梭形切除拉拢的方法治疗手指甲床缺损84例91指.示指甲床缺损41指,其中末节环状缺损12指;中指甲床缺损38指,其中末节环状缺损13指;环指甲床缺损12指,其中末节环状缺损5指.采用游离第二足趾甲皮瓣移植修复76指,采用游离第三足趾甲皮瓣移植修复15指.结果 84例全部存活,甲体外形平均扩大20%~40%,术后经6个月至3年的随访,4例4指移植指甲板外观不平整,其余甲皮瓣血运、质地、弹性及手指外形均良好,修复的指腹两点分辨觉为5~8mm.结论 针对足趾趾甲偏小,游离移植治疗手指甲床缺损时外形较正常手指差异较大的特点,采用一期甲体延长,扩大改善足趾趾甲外形,移植修复手指甲床完全缺损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较高,是手指甲床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 微型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

    作者:任明亮;崔新刚;王金山;张文峰

    目的 介绍一种修复手指中小创面的皮瓣设计方法.方法 应用微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26例.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顺利存活,外形美观.结论 微型游离尺神经腕上皮支皮瓣可以作为一种修复手指组织缺损的方法.

  • 应用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周炎;陈振兵;瞿新丛;方祖怡;刘祥;潘晓辉

    目的 总结应用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骨间后动脉皮瓣、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及髂腹股沟皮瓣行带蒂转移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32例,其中合并伸肌腱缺损3例.皮瓣大小为13.0 cm× 10.0 cm~6.0 cm×4.0 cm,3例合并伸肌腱缺损患者二期行肌腱移植重建.结果 28例皮瓣完全存活;1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坏死,经清创后游离植皮愈合;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 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良好,供区外观影响小,5例皮瓣外观臃肿,均经二期修整后改善.除2例因功能锻炼不足遗留手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外,余患者手指屈伸活动范围及力量基本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6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3%.结论 根据手背创面条件,掌握一定的显微外科技能,应用骨间后动脉皮瓣、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及髂腹股沟皮瓣行带蒂转移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术后疗效良好,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 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皮瓣修复手指电烧伤创面

    作者:王鑫;赵风林;王业本;赵亮;韩会峰

    目的 报告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手指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对13例电烧伤创面的患者,采用同指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皮瓣修复.结果 除2例皮瓣发生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外,其余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平均1年.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耐磨,指端无疼痛,皮瓣感觉及手指屈伸活动良好.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不牺牲手指一侧的指动脉和指神经,具有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旋转弧度大等优点,是早期修复手指电烧伤创面的较好方法.

  • 髂腹股沟分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刚义;袁建君;朱修文;荣向科;苟军全;张洁;谢超

    目的 研究采用髂腹股沟分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3年12月,对14例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分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8.0cm×7.5cm~5.5cm×4.0cm,分为两叶13例,分为三叶1例;供区创面均予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14例皮瓣均存活;1例皮瓣术后1周分叶的远端发生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例皮瓣术后5d蒂部发生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控制;其余皮瓣均顺利存活;随访6~ 18个月,平均12个月;指体及皮瓣外形、功能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1.5~ 1.8 cm.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5.7%.供区恢复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 采用髂腹股沟分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供区隐蔽,皮瓣切取方便,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既适合于技术条件好的医院,也适合于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 大多角骨切除对腕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勇;田惠元;陈山林;田文;李忠哲;侯春梅;田光磊

    目的 观察大多角骨切除术后腕关节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结果的变化,明确该术式对腕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大多角骨切除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9例(21拇指).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和临床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指标包括:桡舟角、桡月角、舟月角、月头角及腕高比;临床检查指标包括:握力、指尖捏力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存在背侧插入段不稳定(dorsal intercalated segmentinstability,DISI)的病例亦进行影像学分析,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6~37个月,平均14.7个月.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舟月角较术前减小,但桡舟角、桡月角、月头角及腕高比术前与术后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术后握力和指尖捏力较术前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出现DISI的比例为28.6%(6/21),术后DISI的比例为33.3% (7/21).术前存在DISI病例的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月头角较术前减小,但桡舟角、桡月角、舟月角及腕高比术前与术后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影像学和临床观察指标显示,大多角骨切除术对腕关节稳定性均无显著影响.术前存在DISI的病例在大多角骨切除术后,腕关节不稳定也并无加剧表现.

  • 改良克氏针张力带法治疗掌骨干骨折

    作者:李启朝;边朝辉;张友乐;张吉平;苏振川;邵文钗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克氏针张力带法治疗掌骨干骨折的方法,并对其功能进行随访.方法 2008年5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46例59处掌骨干骨折患者,其中近1/3骨折16处,中1/3骨折26处,远1/3骨折17处.按照AO骨折分型:A1型骨折6处,A2型骨折18处,A3型骨折24处,B2型骨折11处.闭合骨折25例,开放骨折21例,其中3例合并皮肤缺损.术中骨折复位后,采用直径1.0 mm克氏针和0.4 mm钢丝构成张力带固定.除3例皮肤缺损者行皮瓣修复,术后10 d开始功能锻炼外,其余患者均在术后2~3d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骨折复位良好,伤口均Ⅰ期愈合.46例均获得6~ 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为6~11周,平均7.2周.均未发生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3~4个月取出克氏针张力带.按照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标准评定:优46指,良11指,可2指;优良率为96.6%.结论 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法治疗A型和B2型掌骨干骨折,具有组织创伤小、手术方法简便、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术后效果满意.

  • 盖氏骨折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修复疗效分析

    作者:徐吉海;王欣;王胜伟;滕晓峰;陈宏

    目的 探讨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难复位型盖氏骨折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对12例合并TFCC损伤采用钢板固定桡骨干骨折后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难以复位的盖氏骨折患者,采用背侧辅助切口切开复位桡尺远侧关节,并采用骨锚或钻孔的方式修复TFC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50岁,平均37.5岁.均为外伤引起,受伤时间均在1周之内.结果 术后12例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随访6~24个月.按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定,平均得分为7.3分(3.3~ 12.6分).结论 对于合并TFCC损伤、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难以复位的盖氏骨折,采取桡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结合TFCC修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 肘关节完全僵硬21例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何宁;欧阳元明;阮洪江;刘珅;范存义

    目的 探讨关节松解术配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强直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肘关节强直患者共21例21肘,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1岁.术前患肘均为完全僵硬,关节活动度(ROM)为0°.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通过取出内固定物、清除异位骨化、松解挛缩软组织及瘢痕、游离松解尺神经等方法,改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并维持肘关节稳定性及血管神经组织的低张力,术后安装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在医生指导下按计划进行严格的功能锻炼,定期随诊,测量术前及术后屈伸活动度并进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术后ROM为60° ~ 145°,均值为(120.2±22.3)°,Mayo评分由术前的(64.5±10.8)增至(86.7±11.5),t=-8.179,P<0.05,其中优11例、良8例、可1例、差1例.结论 对肘关节强直患者行开放性松解术切除异位骨、清理关节、松解软组织及重建稳定性,术后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下进行功能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同种异体肌腱结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叶晖;林其仁;王文怀;郑煜晖;姚学东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Rockwood分型:Ⅲ型10例,Ⅳ型2例,Ⅴ型5例.术后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及影像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平均16.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末次随访时患侧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3.70±1.85)分,健侧平均为(95.80±1.18)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0,P=0.43).术前测量肩关节正位片喙锁间隙距离平均为(14.02±1.98)mm,术后即刻为(8.32±0.46)mm,末次随访时为(8.49±0.48)mm.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喙锁间隙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4,P=0.000),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喙锁间隙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821,P=0.24).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同种异体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良好.

  • 数字骨科技术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陆新颜;陈刚;廉凯;吴农欣

    目的 应用数字骨科技术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失败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患者术前均做三维CT重建,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分析肱骨内侧壁是否完整,肱骨头松质骨密度及分布,模拟安置的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螺钉同肱骨头骨骨质的把持关系.根据以上指标分为骨质正常组(A组)和骨质疏松组(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维持情况,对内固定物失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骨质异常组术后骨折复位维持情况及内固定失效情况高于骨质正常组.结论 对于骨折疏松合并内侧壁缺失的患者,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同样存在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内侧植骨可以减少失效的发生.

  • 不稳定性腕舟骨腰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作者:詹海华;宫可同;阚世廉;鲁毅军;李瑞华

    目的 评估应用掌侧楔形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腕舟骨腰部骨折不愈合的效果.方法 治疗12例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32.5岁,术前平均病程15.7个月.均为不稳定性腕舟骨腰部骨折不愈合伴驼背畸形,采用切开复位矫正塌陷畸形,掌侧楔形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9 ~ 23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获得影像学愈合,平均3.6个月达到愈合.大多数患者的腕舟骨畸形以及腕背侧不稳(DISI)都得到满意的纠正.手术后腕关节的屈伸范围、握力以及腕背侧不稳的程度都得到改善.结论 应用掌侧楔形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腕舟骨腰部骨折不愈合是有效的.

  • 尺骨撞击综合征腕骨囊性变的转归及临床分析

    作者:郑炜;熊革;李忠哲;田光磊;王文海

    目的 研究尺骨撞击综合征中发生腕骨囊性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在尺骨短缩术后的转归.方法 分析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明确诊断为尺骨撞击综合征并进行尺骨短缩手术的61例患者,从性别、年龄、手别、病程、尺骨正向变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可能引起腕骨囊性变的原因,并随访观察囊性变在X线片上的改变.结果 本组61例患者中有16例出现腕骨囊性变,发生率为26.2%.男10例,女6例;左手7例,右手9例;平均年龄47岁,平均病程11个月.实施尺骨短缩手术后随访1~25个月,3例失访,4例患者囊性变在术后0.5~2.0年消失.结论 腕骨囊性变与年龄具有显著相关性,与性别、手别、病程长短及尺骨正向变异程度无明显关联,且在尺骨短缩手术后有自愈可能.

  • 关于手部创伤治疗的几点意见

    作者:顾玉东

    手部创伤的治疗是本期介绍的重点.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我国手外科的专业水平,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就手部创伤的处理提出一些不成熟意见,供同道们讨论参考.一、在重视全身情况、狠抓清创基本功的基础上,再植或保留手部的严重伤残组织,大限度地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

    关键词:
中华手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06 z1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