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중화수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4X
  • 国内刊号: 31-16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91
  • 曾用名: 手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顾玉东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应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附6例报告

    作者:王欣;陈宏;王晓峰;章伟文

    目的探讨微型骨锚在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患指,先用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然后将Mitek mcro微型骨锚植入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指伸肌腱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4-0 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缝合,重建止点.结果 6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1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4例,良2例.术后X线片未见骨锚松动、脱落.结论微型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操作简便,易掌握,疗效可靠.

  • C8神经根切断治疗上肢脑瘫的重新评价

    作者:顾玉东;陈亮;王涛;蔡佩琴

    目的重新评价C8神经根切断治疗上肢脑瘫的疗效.方法对6例C8神经根切断治疗上肢脑瘫的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至5年以上的功能随访,并对同期2例患者进行肌腱切断与移位的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6例C8神经根切断治疗上肢脑瘫仅短时间内有效(术后10~30 d),长期无效.1例单纯切断痉挛肌腱短期内关节能放松(1~3个月),长期无效.1例痉挛肌腱切断后移位至松弛肌,腕手功能明显好转,并长期有效.结论经长期随访,C8神经根切断治疗上肢脑瘫是无效的手术方法.经典的切断痉挛肌腱,并移位于无力肌腱是可靠的治疗方法.

  • 一种指屈肌腱滑车重建术后早期活动的保护装置

    作者:田光磊;王澍寰;李忠哲;陈山林;郜永斌;易传军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Bunnell滑车重建术后早期功能活动的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方法采用Bunnell方法重建手指A2、A4滑车7例8指.其中4例同时行指屈肌腱松解及近侧指间关节掌板松解、皮肤Z字成形术.术后即于重建滑车部位的手指套放一个椭圆形的开放式铝环做保护,以防前者承载过度.根据手指肿胀程度1日2次调整铝环口径,使其既不影响手指血液循环也不失保护重建滑车之功效.术后48 h手指开始主、被动屈伸活动.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的重建滑车愈合顺利,功效确实,指屈肌腱无"弓弦"现象,手指关节总主活动度增加0°~123°,平均为69.75°,运动几近正常.结论使用开放式铝环做保护,Bunnell滑车重建术后手指可以早期活动.此举可减少肌腱粘连、改善手指运动功能;滑车重建的同时也可实施指屈肌腱、指间关节掌板及皮肤瘢痕松解.

  •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2004年引文分析

    作者:张静海;杨华;赵悦阳

    目的了解<中华手外科杂志>(下称该刊)引文引用规律及情报吸收能力,找出我国手外科研究领域的文献需求特征,为该学科研究人员利用文献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引文计量分析法按文章发表的时序,逐篇统计该刊2000-2004年间刊载的642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结果该刊642篇文章中,引文率为78.66%,引文量3 127条,平均引文量6.19条.主要引文类型为期刊(87.56%)和图书(11.96%),普赖斯指数44.77%,自引率17.20%,被引用频次前15位的中外文期刊的文献引用量占期刊引文总量的53.36%.结论 <中华手外科杂志>是该学科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专业期刊.引文类型以期刊为主,引文语种以英、中文为主,引文内容新颖,质量水平高.引文数量有待于进一部提高.

  • AO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延迟愈合

    作者:詹玉林;艾合麦提江·玉素甫;艾克拜尔

    2003年8月-2004年10月,我院对15例掌、指骨延迟愈合患者采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不完全性断指的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王爱国;李昶;席海军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完全性断指在数量上并不比离体性断指少,而且其中大部分病例不能简单归及于"不全离断",其临床表现及在治疗上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就其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引起同道的关注.

  • 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

    作者:丰波;武宇赤;张霄雁;张志;高翔;于绍斌

    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多见,往往伴有肌腱和骨组织的外露,修复方法较多,各有其相应的指征及优缺点.2003年9月始,我们用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11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疗效满意.

  • 猕猴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物的实验研究

    作者:江长青;胡军;向剑平;朱家恺;刘小林

    目的评价利用化学萃取法获得的神经支架制备猕猴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物修复40mm尺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共使用成年猕猴9只,随机取其中的6只,培养自体雪旺细胞,应用已经制备好的去细胞神经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修复猕猴尺神经的40mm缺损.实验分实验组,空白组,正常对照组3组.术后5个月通过形态学,肌电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果 3组均未发现猕猴双手有糜烂或溃疡形成,猕猴小鱼际肌群的饱满度和弹性于术前无明显差别.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小鱼际肌群的运动动作电位潜伏期,大振幅及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实验组与空白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自体源雪旺细胞微注入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修复猕猴40mm的尺神经缺损,可取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 成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初级体感皮层可塑性变化的脑电生理研究

    作者:李占玉;徐建光;徐文东;顾玉东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双侧初级体感皮层可塑性变化的规律.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6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1年共5个时间组,每组5只.采用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记录法,定量评价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双侧初级体感皮层(Sm1)可塑性变化的时程.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患爪正中神经支配区,在双侧Sm1 均未诱发出SEP.电刺激健侧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在健爪同侧Sm1未记录到SEP,只在其对侧Sm1记录到SEP;但不同时间段的SEP位点数目均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成年大鼠的初级体感皮层仍具有可塑性,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诱发了双侧Sm1动态的功能重组.两大脑半球相对应的同位区域之间存在着维持半球间平衡和协调的特殊机制.健侧前爪体感代表区的扩大可提高健爪的感觉辨别能力,以部分代偿患肢感觉功能的丧失.

  • 可吸收棒加骨水泥髓内固定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王焱;李庆泰

    目的研究自增强型可吸收棒(PDLLA)联合磷酸钙骨水泥(CPC)髓内固定管状骨骨折的可行性,为用于手部掌、指骨骨折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自增强型可吸收棒植入兔股骨干(横形骨折)髓腔内,两端用磷酸钙骨水泥粘合固定(实验组),克氏针髓内固定(对照组).术后比较两组周围组织的反应,X线片变化及力学强度.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股骨干横向截骨均未见明显畸形,X线片示实验组的骨痂量多于对照组;测定股骨三点弯曲大破坏载荷实验,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8周剪切力较术后4周无下降.术后8周两组的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局部反应性肿胀、积液、感染及全身毒性反应.结论自增强型可吸收棒与磷酸钙骨水泥在骨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两者联合应用行管状骨骨折髓内固定,效能与克氏针固定相当.

  • 陈旧性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的变化实验研究

    作者:姚健;顾剑辉;陈罡;林琳;胡文;王晓冬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的变化.方法切断成年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10mm缺损.于术后1~12个月不同时间段取材.标本用p75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S-100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另部分标本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神经损伤后1个月,损伤远端神经中p75NTR和S-100的表达多,在损伤后6个月时p75NTR降至正常水平,S-100则在损伤后9个月时消失.电镜下,雪旺细胞出现在神经内膜管内,神经内膜管下及内膜管周围有大量胶原原纤维增生.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中p75NTR的表达增加,但随损伤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下降,伤后6个月时消失.

  • 手掌部筋膜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白桂有;刘维芳;张正治;杨博贵;贾卫斗;李庆春;刘占标;王锋;刘志;刘正津;史威;韩娟先

    目的为手掌筋膜间隙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新鲜手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后应用低温冰冻技术制成手的薄层断面标本,对手掌筋膜间隙进行观察和计算机三维重建.结果鱼际间隙的近端为盲端,远端经第一指蹼间隙通向手背的间隙.掌中间隙的近端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通,远端分为3个小间隙,经第2,3,4指蹼间隙通向手背的间隙.同时在PC机上建立了标本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鱼际间隙的近端为盲端,掌中间隙的远端分为3个小间隙,手掌部筋膜间隙的可视化研究对该区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 大鼠胸背神经和背阔肌在脊髓节段及脊神经节的定位研究

    作者:林浩东;顾玉东;王劼;陈德松

    目的探讨胸背神经和背阔肌在脊髓及脊神经节的定位,为临床作同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一组在胸背神经内注入30%HRP,另一组在背阔肌内注入30%HRP.术后48 h经升主动脉灌注处死,取双侧C4~T2脊髓节段和脊神经节,冰冻切片后利用TMB法进行呈色反应,观察切片内HRP标记细胞的情况.结果胸背神经和背阔肌注射HRP后,在脊髓可见标记的运动神经元胞体分布在同侧C6~C8前角,主要分布在C7、C8.两组C7的HRP标记细胞数分别为[(19.60±2.61)个,±s,下同]和(10.90±1.27)个,C8的HRP标记细胞数分别为(21.30±3.24)个和(11.80±1.66)个.感觉神经纤维来自于同侧C6~C8脊神经节,各神经节的HRP标记细胞数量相近(P>0.05).结论背阔肌主要由C7、C8神经根支配,胸背神经的运动纤维主要来自C7和C8脊髓节段,因而临床开展同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损伤从理论上是可行的.

  • 低温快速冷冻对大鼠损伤动脉的影响

    作者:刘志波;王涛;邵新中;王增涛;赵建勇;吴海钰

    目的研究快速低温冷冻解除在体损伤动脉痉挛及其对在体损伤动脉的影响.方法以钳夹法建立并筛选出适当的在体损伤动脉模型,将60只标准在体动脉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3组,罂粟碱组以3% 罂粟碱局部解除痉挛;冷冻组以快速低温冷冻解除痉挛;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观察即时的解痉效果和60 d后动脉的通畅情况.结果 1. 即刻解痉情况:对照组解痉率为0,罂粟碱组解痉率为65%,冷冻组解痉率为100%.冷冻组与罂粟碱组痉挛解除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长期血管通畅率:对照组为55%,罂粟碱组为60%.冷冻组为87.3%.结论低温冷冻对中等程度损伤动脉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

  • 同指带指神经血管拇背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腹缺损

    作者:周礼荣;王伟;李峻;刘迎曦;王平

    目的探讨拇指指腹缺损的显微修复方法.方法对9例拇指指腹缺损的患者,采用同指带指神经血管拇背尺侧岛状皮瓣移位修复.皮瓣缺损面积为2.0cm×1.5cm~3.0cm×3.0cm.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弹性好,两点分辨觉达6mm~10mm,拇指屈伸活动良好.结论同指带指神经血管蒂拇背尺侧岛状皮瓣移位,手术方法简单,术后功能、外形满意,是一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 足部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侯书健;程国良;方光荣;王振军;张云飞;孙乐天;何旭

    目的探讨应用5种足部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1987年5月-2003年6月,对93例拇、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5种不同类型的足部皮瓣进行移植修复.其中采用趾腹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缺损27例;趾甲瓣移植修复指甲与指背皮肤缺损8例;甲瓣或第二趾趾甲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48例;趾腓侧半月形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近节与(或)中节皮肤环形缺损6例;足背三叶或二叶皮瓣移植修复2~3个手指部分皮肤缺损4例.结果术后皮瓣成功90例,失败3例,成功率为96.8%.供区3例(足母)甲瓣切取后创面不愈,经扩创、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8个月~6年,平均2年,皮瓣质地、弹性及拇、手指外形功能良好,指腹皮瓣两点分辨觉达5~8 mm.供区行走无影响.结论选择不同类型的足部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拇、手指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

  • 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光早;徐静;张莉;熊竹友;胡鸿泰;王琛

    目的探讨以指背血管为蒂掌、指背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指背动、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观测指背动脉为掌背动脉的终末支,起点处外径平均为[( 0.35±0.06) mm,±s,下同],无紧密伴行的静脉;指背静脉平近侧指间关节处,外径平均为(0.51±0.07) mm.设计了以指背动、静脉为蒂的岛状皮瓣移位术,对3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结果临床应用32例(33块)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一蒂双叶(足母)、第二趾侧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

    作者:俞俊兴;李向荣;杨惠光;高兴平;秦军

    目的探讨应用一蒂双叶(足母)、第二趾侧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相邻多指指腹缺损的新术式.方法对7例指腹及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第一跖背或跖底动脉、足背静脉、趾神经为蒂的(足母)趾腓侧、第二趾胫侧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相邻多指指腹创面.结果术后7例双叶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皮瓣外形逼真,两点分辨觉为5~7mm,手功能满意.结论应用一蒂双叶皮瓣同时修复相邻多指指腹缺损,是一种较安全、简便、实用的术式.

  • 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内浅静脉干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展新;夏霆;徐基农

    目的探讨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内浅静脉干不同处理方法对皮瓣的影响.方法对137例手、足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别采用带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手背支及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主的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术中对皮瓣内浅静脉采取静脉干不结扎、结扎组和吻合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术后浅静脉干不结扎组(27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泡、肿胀、青紫色,术后第7天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扎组(87例)和吻合组(23例),术后皮瓣无静脉危象出现,两组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对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内浅静脉干吻合是三种术式中理想的方法,而对浅静脉干结扎是三种中实用、有效的方法.

  • 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王玉发;李锐;朱清远;崔树森;张为众;卢志远

    目的探讨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相关因素.方法对6例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的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3例,背阔肌皮瓣转位1例,预制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例(其中1例同时用腹股沟皮瓣).结果 6例皮瓣全部存活,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对于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的患者,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用皮瓣移植(或移位)覆盖创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巨积辉;侯瑞兴;赵强;魏诚;李雷;赵世铖

    目的介绍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手术效果.方法对47例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4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为6~9mm.结论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血管解剖较恒定,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桡神经浅支变异二例报道

    作者:齐勇;段宜强;丁茹虎

    上肢神经变异较多,尤以肌皮神经变异比较常见,桡神经浅支则相对比较恒定.近期我们在解剖过程中发现2例三侧桡神经浅支缺如,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支分布于虎口区、拇指及示指近节背侧区域.

  • 尺神经多发神经鞘瘤一例报告

    作者:王文平;朱迪玺;徐建华;靳云乔;柴利军;栗庆东;张雁军

    患者男,51岁.因右上肢多处肿物17年,伴环、小指麻木,不能伸直,于2004年4月来我院就诊.17年前,发现右肘内侧上方出现一肿物,无任何症状.以后逐渐在腋部及前臂内侧相继出现类似肿物,并伴有右上肢不适、沉胀感及环、小指麻木、手指屈曲畸形.

  • Preiser病一例报告

    作者:陈振兵;洪光祥;王发斌

    患者男,45岁.2004年7月,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腕部疼痛,用力时疼痛加剧而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服用药物史.检查:左腕桡背侧有压痛,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为78°(对侧120°),握力24kg(对侧38kg).

  • 上肢透明细胞肉瘤二例报告

    作者:丁宜;孟淑琴;李淳

    例1 女,29岁.因右前臂软组织肿块术后复发,而来我院就诊.原外院术后病理报告为"低度恶性神经鞘瘤".入院检查:右前臂中段掌背侧弥漫性包块,质软,边界不清,轻压痛,手部皮肤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桡、尺动脉搏动良好.

  • 关于TOS的病因和诊治

    作者:陈德松

    早在17世纪,Hunauld Lcalen 和Vesalius 就发现第一肋对臂丛神经的影响.1818年,Aatley Cooper 奠定了TOS这一综合征的概念.1860年,Willshire 从临床角度描述了臂丛受压的表现.1956年,Deet称之为胸廓出口综合征.1984年,顾玉东在国内首先报告了该病,称之为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以后国内有不少文章报告了该病,尽管该病在临床上很常见并逐渐被医务工作者了解,但至今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医师对该病缺少认识.本期我刊刊登4篇关于胸廓出口综合征长期随访的报告,希望能引起同道们的重视.

  • 经典与改良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疗效的长期随访

    作者:陈琳;蔡佩琴;彭峰;陈德松

    目的比较经典及改良的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5-1994年TOS 26例29侧行经典斜角肌切断术,1996-2000年TOS 28例30侧行改良斜角肌切断术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5~19年).分别测定手部肌力、手及前臂尺侧感觉、颈肩部不适及患肢血运等情况.结果经典与改良方法对手内肌萎缩、前臂及手尺侧感觉减退的缓解率分别为80.0%、80.8%、88.5和88.8%、85.2%、9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与改良方法对患肢发冷、发白以及颈肩部不适的缓解率较低,分别为47.1%、44.4%和80.0%、78.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斜角肌切断术能更好地缓解TOS的各种症状,尤其对颈肩部不适及患肢血运情况的改善疗效明显好于经典方法.

  • 胸廓出口综合征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长期随访

    作者:周枫;张云庆;杨惠光;姜雪峰;高兴平;骆文兴

    目的了解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分析颈神经根受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1999年间的18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作平均6.9年的随访,其中8例作手术治疗,10例作非手术治疗(局部封闭为主).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特点是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外受压,以颈肩痛、手麻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肢的酸痛及功能障碍.结果治疗后颈肩痛消失或明显缓解,并有较大的功能改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分别为60%和75%.结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有效,并都有一定的反复,需长期反复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 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作者:章伟文;陈宏;王欣;费剑荣

    目的远期随访切断前中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疗效.方法对31例32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术后的疗效作远期随访.其中上干型4例,下干型26例27侧,全臂丛型1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31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3例骨异常者同时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后随访4年8个月~8年3个月,平均为5年4个月.以症状、体征有无复发以及是否恢复原工作为随访主要观察项目.疗效按胸廓出口综合征评定标准评定.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5例16侧,部分改善6例,无效10例.优良率为68.7%.结论该组病例远期疗效的优良率为68.7%,因此,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仍是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临床课题.

  • 胸廓出口综合征26例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蒋雪生;周国顺;管国华;朱剑华;沈鹏;姬亚锋

    目的报道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6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及臂丛神经松解术后进行5年3个月-10年7个月的长期随访,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14例颈肩部疼痛、手麻症状消失,6例症状明显好转,6例自觉效果不佳或无效,优良率为76.93%.结论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常见病,一旦确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者,应及早手术.但必需注意术后大约有23.07%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中华手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06 z1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