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중화수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4X
  • 国内刊号: 31-16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91
  • 曾用名: 手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顾玉东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实时B超定位垂直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麻醉

    作者:车薛华;梁伟民;王怡;王涌

    目的介绍在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的安全性和阻滞范围.方法对40例手术的患者,应用B超在患侧喙突内下处探到腋动脉第2段,将超声探头置于腋动脉的正上方(前胸壁的点),测量该点与喙突的距离、腋动脉的深度及其同胸膜的位置关系.其中20例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结果B超不能清楚地显示锁骨下臂丛的结构,但选择喙突内下2cm作为锁骨下臂丛阻滞的穿刺点是合理的.在该点腋动脉第2段的深度,左侧是2.84cm,右侧是2.78cm.穿刺点到胸膜的水平距离,左侧为8.1mm,右侧为7.7mm.腋动脉的深度和穿刺点到胸膜的距离均同病人的体重呈正相关.20例B超实时定位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达95%,臂丛发出7根神经的阻滞率为40%,但其中5根神经(肌皮、正中、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为85%.结论在B超定位的帮助下,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可以达到上肢广泛区域的阻滞并可避免气胸的并发症.

  • 第一趾蹼区游离皮瓣修复虎口及指腹缺损的疗效

    作者:谢庆平;曾林如;申丰;王利祥;洪峰

    目的介绍用第一趾蹼区游离皮瓣修复虎口及指腹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例虎口瘢痕挛缩以及5例外伤后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者,采用第一趾蹼区游离皮瓣修复瘢痕切除后的创面和软组织缺损创面.供区用全厚皮片植皮.结果7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虎口开大为健侧的70%,手指指腹外形良好,屈伸自如,两点分辨觉为10~12mm.7例术后3个月足部行走正常,无疼痛;其中2例趾蹼处有瘢痕.结论应用第一趾蹼区游离皮瓣修复虎口及手指指腹皮肤缺损,手术虽然复杂,但术后感觉恢复满意.

  • 双微型皮瓣移植在拇指近节离断伴皮肤缺损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肖强;吴月欣;张基仁;杨立民;齐勇;周宏斌

    目的报道应用双微型皮瓣移植在拇指近节水平离断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断指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3年8月,对14例拇指近节水平的断指,根据断指近端软组织缺损情况,应用动、静脉双微型皮瓣移植进行断指再植修复术.结果再植拇指及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10~2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按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1]:优11例,良3例,拇指两点分辨觉达4.5~6.5mm.结论双微型皮瓣在修复拇指近节水平离断伴严重软组织缺损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

    作者:丁小珩;赵冰;程国良;潘达德;姜凯;张宏勋;陶昊;侯书健

    目的讨论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结果.方法对5例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进行神经松解术1例,神经切断直接缝合4例.分析其病史并对该病的发病、病程、检查发现及术中发现进行探讨.结果5例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与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卡压患者在临床表现、诊断上均有差异,手术治疗有效率为80%.结论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是区别于上肢神经非创伤性神经卡压的另一类疾病.

  • 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

    作者:胡韶楠;顾玉东;陈亮;徐建光;张凯莉;朱艺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其潜伏期及波幅.对1例肩外展、屈肘功能正常而手部无功能的C7脊髓损伤患者,在右侧上肢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术中将肱肌肌支移至骨间前神经,以恢复手指屈曲功能.结果10名行健侧C7移位者术中刺激C5~C7均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而刺激C8T1则无CMAP出现.C5~7CMAP的潜伏期为[(6.32±1.50)ms,±s,下同]、(6.51±1.36)ms和(6.99±1.33)ms,波幅为(2.81±3.17)Mv、(3.01±3.20)Mv和(1.55±1.99)Mv.其中以C6的波幅大,提示C6支配肱肌的纤维数可能多,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神经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第2天检查屈肘功能正常,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为单纯相.术后1年半随访,术侧拇示指出现屈曲动作.结论肱肌同时接受来自C5~7神经纤维的支配,该肌支移位至C8T1为主支配的正中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

  • 带桡动脉腕掌支蒂桡骨瓣植入治疗新鲜不稳定腕舟骨骨折

    作者:于胜军;杨志勇;王志龙;付胜强;王磊升;李京宁

    目的介绍带桡动脉腕掌支蒂桡骨瓣植入治疗新鲜不稳定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0年3月始,设计带桡动脉腕掌支蒂的桡骨瓣,对12例新鲜不稳定腕舟骨骨折进行骨瓣植入加AO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术.结果术后1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5个月.X线片显示腕舟骨骨折均在术后2~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达100%.腕关节活动度为1例腕掌屈60°,背伸50°;11例腕掌屈达70°~80°,背伸45°~55°.腕关节活动时无疼痛.结论桡动脉腕掌支蒂桡骨瓣具有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血供可靠等优点,适用于新鲜不稳定腕舟骨骨折的治疗.

  • 臂丛神经下干、内侧束部损伤133例的远期随访结果

    作者:王国君;王玉发;王华龙;顾加祥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下干、内侧束损伤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将133例臂丛下干、内侧束损伤患者分成神经断伤修复组40例,作神经端端缝合;神经断伤未修复组61例,未作处理;粘连松解组32例,行神经外松解术.术后随访2~14年,进行屈腕、屈指、分指并指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断伤未修复组无1例恢复功能.断伤修复组中8例的尺侧屈腕肌及指深屈肌肌力恢复至M3+,但手内在肌功能未恢复.2例臂丛内侧束少部分神经断伤者在缝合神经的同时行神经松解,术后手内在肌肌力恢复至M3+.肌电图示肌肉强收缩时均为单纯-混合相.粘连松解组中75%(24/32)的手内在肌肌力恢复至M3+.结论(1)臂丛神经断裂不能直接修复者应作神经移位术.(2)神经直接修复者有31%恢复部分功能.(3)臂丛神经粘连松解者,有75%可恢复功能.

  • 断指再植中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比较

    作者:厉运收;邹方亮;徐涛

    目的比较断指再植中AO微型钢板、交叉克氏针及十字钢丝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AO微型钢板组(A组)30例42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3个月.克氏针组(B组)40例48指,术后随访1年以上.十字钢丝组(C组)35例40指,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5.5个月.分析骨折愈合时间、再植指存活率,以及再植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功能(TAFS评定标准评定).结果A、B、C3组再植指存活率分别为92.9%,95.8%和92.5%;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P>0.05).A、B、C3组再植指关节活动恢复的优良率分别为84.6%,60.9%,和64.9%;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1,P<0.05).3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平均为4.8周(4~6周),7.8周(6~9周),6.3周(5~8周).结论断指再植骨架内固定方法中,AO微型钢板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克氏针及十字钢丝组.

  • 手指关节损伤的MRI检查

    作者:夏长所;洪光祥;张萍;韩迎秋

    目的了解MRI检查对手指关节损伤的诊断作用.方法对外伤后致手指损伤的18例24个近侧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进行X线片和MRI检查;其中对6例8个指间关节损伤进行了手术治疗,对12例16个指间关节行石膏固定.结果X线片显示24个损伤关节中发现4例(4个)指关节有损伤并伴有指骨骨折;MRI显示24个指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侧副韧带损伤12个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指骨骨折4个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掌板撕裂伤8个关节.治疗后3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手功能按TAM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20个,良4个,优良率达100%.结论MRI检查对手指关节损伤的阳性诊断率很高,检测方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多种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遵勇;姜德欣;姜波;蒋明;余迎浩;胡静波

    目的报道应用多种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6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根据不同的部位、形状及缺损面积,采用多种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97例皮瓣完全成活,7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2例皮瓣完全坏死.术后随访1.5~18个月,182例患者对拇指功能和外形表示满意,占88.35%.其中手部局部转移皮瓣149例中有30例认为供区瘢痕较明显,影响美观(女性23例),占20.1%.腹部带蒂皮瓣44例中,仅2例感觉腹部瘢痕有轻度影响.皮瓣两点分辨觉达3~8mm.结论拇指软组织缺损应根据不同的创面、性别、年龄及职业,充分考虑供、受区的功能和美观要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手部热压伤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治疗体会

    作者:孙华伟;宋敬忠;孙勇;荣卫华;时明

    手部热压伤在手外伤中较常见,它是由压伤和热烧伤共同所致的复合伤,损伤机制较复杂,通常伴有皮肤、软组织等复合组织的缺损.1999年5月-2004年5月,我科对15例手部热压伤患者,根据手部皮肤缺损面积的大小、部位及烧伤的深度,采用6种手术方法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猫抓病致尺神经受压的诊治

    作者:张桂生;邵新中;于亚东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是由猫抓、咬伤后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因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误治.2004年9月-10月我院连续收治了2例CSD致尺神经受压的患者,术后疗效满意.

  • 简易微创减压法治疗腕管综合征

    作者:金京春;张少成

    [编者按]本术式介绍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盲视下的小切口屈肌支持带切开术.单就屈肌支持带切开而言,此法应该是可行的.但由于是盲视,所以不可能对腕管内病变进行观察和处理,如果有神经粘连,肌腱滑膜增厚,腕管内占位等需要行切开时将发生漏诊,导致手术无效.同时,在盲视下切开的安全性值得研究.屈肌支持带松解不彻底是内窥镜松解屈肌支持带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尸体解剖研究可达50%,临床报告为1~35%.血管、神经损伤是内窥镜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正中神经、尺神经、指神经、正中神经返支及掌皮支损伤,尺动脉、掌浅弓损伤等临床均有报道.镜视下况且如此,盲视下如何才能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本术式报告的方法显然不会优于内窥镜镜视下的手术术式.

  • 游离小腿内侧皮瓣桥接修复上肢皮肤伴血管缺损

    作者:张宝贵;阚世廉;詹海华;李瑞华;高燕新

    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重要血管损伤是临床处理的一个难题.我院应用游离小腿内侧皮瓣桥接修复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和长段血管缺损,重建上肢血液循环,同时覆盖了上肢大面积的创面,2例术后疗效满意.

  • 有血供的断层甲床组织瓣在修复手指甲床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庞德云;谢振荣;何明飞;李岳瑞;宋君

    伴有末节指骨骨膜缺损或末节指骨骨折的手指甲床缺损的修复,比较困难而且疗效并不十分满意.2003年11月-2004年2月,我院利用自行设计的有血供的断层甲床组织瓣局部转移的方法,修复部分手指甲床缺损合并末节指骨骨膜缺损、末节指骨骨折病例8例,术后随访6~8个月,效果良好.

  • 示指转位再造V°、VI°拇指缺损

    作者:刘雄华;王鹏;王福星;朱细娇;敖晓群;李柱辉

    [编者按]由于显微外科的问世,足趾移植已成为拇指再造的常用方法,而传统的再造方法目前讨论很少.作者提出用示指残指转位再造V°、VI°拇指缺损.本术式的适应证是患者拒绝取足趾再造拇指,考虑到拇指的需要性,经患者同意可采用示指残指转位再造拇指V°、VI°缺损.这是一个老方法,但却是一个好方法.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和不愿担风险的患者群.

  • 腕部腱鞘结核致腕管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严雪忠;傅格深;邵文飞;杨友发

    腕管综合征临床上很常见,但由腕部结核引起正中神经的卡压确很少见.1994年1月-2004年3月,我院共收治9例,均得到手术及病理证实.

  • 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蒂皮瓣修复2~5指指端软组织缺损

    作者:徐林;付胜强;林江涛;孙政文

    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蒂皮瓣修复拇指远近节皮肤缺损临床报道甚多[1].2000年10月-2004年6月,我们应用第一掌骨背侧逆行筋膜皮蒂皮瓣修复2~5指指端软组织缺损162例,效果非常满意.

  • 微创手术治疗Barton's骨折

    作者:孔庆海;李茹莉

    Barton's骨折临床较少见,传统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复位治疗,两种方法各有利弊.2003年6月-2004年5月,我科对8例Barton's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疗效满意.

  • 大鼠健侧C7移位后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的fMRI研究

    作者:李文军;顾玉东;刘含秋;徐文东;李继峰

    目的研究大鼠健侧C7移位后跨大脑两半球可塑性的动态变化.方法 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又分为术后2、8、16、20、28、40周组,每组6只,左侧肢体为患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右侧肢体为健侧.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一期施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通过BOLD成像技术来观察移位术后双侧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结果术后2周、8周刺激患肢前爪,fMRI显示双侧大脑皮层无激活区出现;术后16周在同侧皮层出现激活区,对侧皮层无激活区出现;术后20周同侧皮层有激活区,激活区较16周激活区大,对侧皮层仍无激活区出现;术后28周对侧皮层和同侧皮层均有激活区出现,对侧皮层为1个激活区,同侧皮层多个激活区;术后40周同侧皮层无激活区出现,对侧皮层激活区高度集中,只有一个.结论健侧C7移位后可以成功实现跨正常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但其机制与神经通路尚不明确.

  • 人体失神经萎缩骨骼肌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雷;顾玉东;徐建光;贾林芝;张志鸿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类失神经萎缩骨骼肌肌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为对象,对失神经萎缩的肱二头肌、小鱼际肌及其健侧胸锁乳突肌肌纤维组织中的蛋白质进行二维电泳和PD-Quest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用MALDI-TOF质谱仪进行Trypsin酶解指纹图测定.结果(1)初步建立了人体骨骼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建立了失神经萎缩肱二头肌、小鱼际肌以及健侧胸锁乳突肌的凝胶图像的Matchset;(2)在失神经萎缩肌肉中800个蛋白质共有32个发生了变化,表达变化蛋白质主要集中在pI 4~8,Mr 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50000范围内;(3)发现了肌肉萎缩部分的可能相关蛋白,在萎缩组共有6个点的表达量增加,24个点的表达量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个蛋白质在肱二头肌和小鱼际肌中的表达量是不同的.被鉴定的7个蛋白质可归类为代谢蛋白、分子伴侣蛋白、收缩性蛋白.结论该结果证实使用蛋白质组学分析骨骼肌萎缩相关蛋白质是可行和有效的,并首次提供了人类健康骨骼肌组织蛋白质2-D图谱.研究了失神经萎缩骨骼肌蛋白质组学的结果表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防止自由基团的攻击、蛋白质错误折叠的修复以及细胞中蛋白质分选均与人类臂丛损伤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病程相关.

  • 联合应用bFGF和ATP对体外培养乳鼠脊髓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王栓科;孟涛;王闻奇;薛文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体外培养的乳鼠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将不同的干预物加入培养基,分为bFGF组,ATP组,ATP+bFGF组以及单纯对照组.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测量细胞突起的长度;用MTT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存活率.结果(1)细胞突起长度:实验各组神经元轴突的长度均长于对照组(P<0.01).接种48h和96h后,ATP+bFGF组细胞突起长度明显长于ATP组(t=6.576、7.032,P<0.01);ATP+bFGF组与bFGF组相比无差异(t=2.543、3.195,P>0.05);bFGF组细胞突起长度明显长于ATP组(t=6.245、8.026,P<0.01).(2)比较MTT值:实验各组的灰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ATP+bFGF组的灰度明显大于ATP组(t=6.053,P<0.01).ATP+bFGF组的灰度明显大于bFGF组(t=4.971,P<0.01).bFGF组与ATP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ATP、bFGF对于体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的存活均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并能促进轴突生长;两者联合使用作用明显增强.

  • 臂丛损伤神经干细胞脊髓前角移植后分化情况及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文明;涂致远;朱维钦;林建华;郑志竑;林玲;胡建石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将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移植于脊髓前角后的存活、分化情况及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鉴定、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组.从后路制备C5~C7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实验组移植神经干细胞于C6脊髓前角,对照组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单纯组不作移植.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能存活、分化;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4、8、12周各个时间点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脊髓前角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型胶质细胞,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FK506促进乳鼠雪旺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振伟;武雷;杨俊;陈泽华;张家俊;庄加川;廖坚文;林冷;秦建强

    目的观察FK506对体外培养的乳鼠雪旺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纯化的雪旺细胞分两组,一组设为对照,另一种加含终浓度为0.5ng/ml FK506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用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OD值并绘制生长曲线,另在培养第48、72小时后用3H-胸腺嘧啶核甙测定法检测其DPM值.结果经含0.5ng/mlFK506培养液培养的雪旺细胞,其对数生长期提前出现,并且在峰值上高于对照组;接种后48h和72h,3H-胸腺嘧啶核甙检测DPM值实验组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K506有促进雪旺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可能是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霍建忠;蒋淳;郭常安;陈峥嵘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基因修饰后增殖能力和向软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利用脂质体将pcDNA3- TGF-β1基因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大体形态观察、CCK-8测定转染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代谢能力,同时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蛋白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基因修饰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倍增能力明显增强,并且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加.结论经TGF-β1基因修饰的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能力增强,是优秀的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 肌外膜转位重建神经外膜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永太;张少成

    目的观察带蒂肌外膜瓣转位重建神经外膜后的组织学改变及其对损伤段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手术先后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一侧坐骨神经挤压伤(6mm长)模型.伤后3周行神经松解术,2组均切除损伤处神经外膜1cm.实验组用带蒂肌膜瓣转位重建损伤段的神经外膜,对照组用周围正常的软组织覆盖神经损伤段.于术后42d进行大体、电生理、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重建的神经外膜表面光滑,与周围无明显粘连,神经外膜与肌膜缝合口愈合良好,外膜下血管及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增加,直径增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平均达62.50m/s.对照组损伤段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MNCV均值为34.48m/s.结论肌外膜瓣重建神经外膜后其组织学改变与神经外膜极为相似,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 腋静脉异常膨大致臂丛神经卡压一例报道

    作者:张志新;郭雅娣;马南

    患者女性,32岁,为我院妇产科医生.因右上肢麻痛不适、手部无力、活动不灵活5个月于2004年8月入院.检查:右环、小指呈轻度爪形指畸形,夹纸试验阳性.右侧腋窝顶部有一明显压痛点,重压时疼痛向上肢内侧远端放射,局部未触及肿物;右环指尺侧、小指及前臂内侧刺痛觉减退.Roos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未见异常.肌电图检查:肘→腋段NAP波幅衰减1/2.

  • 右拇指软组织结核一例

    作者:杨益

    患者男,63岁.3个月前,因右拇指指腹被鱼鳍刺伤后,不久出现右拇指指腹部绿豆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也未就诊.但肿物在近月来逐渐增大至蚕豆样大小,并有轻压痛,门诊以"右拇指腱鞘滑膜瘤"收住入院.局部检查:右拇指指间关节以远腹侧触及2.5cm×1.5cm×1.0cm局限性肿物,轻压痛,质地中等,边界清,无波动感,推之可移动.X线片检查:右拇指骨性结构未见异常,胸片见两肺纹理增粗、增多;血常规正常.无发热咳嗽等全身症状,否认结核病史.

  • 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机制探讨

    作者:顾玉东

    一、命名的多样性与病变的一致性近10年来,在国内外文献上不断出现"非创伤性"、"自发性"、"不明原因"的神经卡压与神经扭转的文章,现将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命名列于表1.

  • 腕动力学变化对四角融合术的影响

    作者:刘璠;刘涛;黄勇;刘坚林;蔡玉辉;保国峰;朱文峰

    目的了解腕动力学的变化对四角融合术的影响,探讨融合术后如何改善腕功能.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标本,在模拟四角融合术后作腕掌屈、背伸、尺偏、桡偏运动.运动前后拍摄腕关节正侧位片,测量头月角、桡月角、头月正位角、融合体高度与融合体宽度,并记录致克氏针弯曲的角度.结果腕掌屈至50°、背伸至40°时,各项指标运动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腕尺偏至25°、桡偏至15°时,运动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四角融合体稳定性的临界角度为掌屈50°、背伸40°、尺偏25°、桡偏15°.四角融合术后,腕骨结构与动力学的改变及术后长时间外固定是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部分丢失的原因.术后4周始在临界角度范围内早期锻炼是改善腕功能的有效方法.

  • 正常人腕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

    作者:孟伟正;徐永清;李晶;刘力;成有华;李军;汪新民;曾军英

    目的探讨正常人腕骨三维运动学在体研究方法.方法对10例正常人的右手腕,分别于中立位,掌屈、背伸各30°、60°位,桡、尺偏各10°、20°位建立螺旋CT图像,在计算机手术模拟系统内执行三维配准及三维截骨.以桡骨远端为参照骨建立三维坐标系统,编写桡骨远端及腕骨的质心、转动惯量、有限螺旋轴运算等程序.结果在该系统上构建出正常腕骨的立体结构模型,成功进行每块腕骨的三维切骨,并计算出腕骨及桡骨远端的质心及转动惯量.有限螺旋轴表达腕骨的平移及旋转运动方便可靠,三维测量方法项目全面、操作简捷、准确可靠.结论该研究为腕骨三维运动学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全新的科学方法,制定了一定的理论及技术参考.

  • 近排腕骨切除加骨间掌、背侧神经切断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

    作者:陈振兵;洪光祥;王发斌;康皓;黄启顺;翁雨雄

    目的评价近排腕骨切除加骨间掌、背侧神经切断术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2月,对30例退行性腕关节炎行近排腕骨切除和腕部骨间掌、背侧神经切断术.术后测量腕关节的活动度、握力和疼痛程度,腕关节功能评定采用Krimmer评分法.术后拍摄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了解腕关节骨性改变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66个月.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70°(健侧为126°),尺桡偏平均为36°(健侧为66°);握力为25kg(健侧为46kg);疼痛值为32(术前为73);腕关节功能评分为70.腕关节X线片示,术后3例腕关节形成关节炎.结论近排腕骨切除加骨间掌侧及背侧神经切断可保留腕关节部分功能,减轻腕关节疼痛,是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中华手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06 z1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