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应用解剖

    作者:丁红梅;范松青;万炜;陈胜华;尹知训

    目的:为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0侧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起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组织学观察神经束性质,体视显微镜下神经纤维计数.结果:肱三头肌每个头均有桡神经发出的的2~4支肌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各肌支与腋神经前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长头及内、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结论:腋神经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重建肩外展功能.

  • 神经移位治疗早期臂丛神经根性损伤13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守东;陈山林;牛广新;修海军;王晓峰;白洪涛

    目的:探讨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早期及时采用神经移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3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经颈椎CTM 诊断后1周内应用神经移位方法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均获5~48个月的随访,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上肢大部分功能.结论:应用颈椎CTM检查可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指导早期手术.根据臂丛神经根损伤的程度,早期应用神经移位的方法治疗效果可靠.

  • 神经移位行截瘫/四肢瘫的神经功能重建

    作者:张少成;孙来卿

    截瘫的治疗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受伤时间超过1~2a的完全性脊髓损伤,经现有方法治疗后仍未见有经得起严格检验的自主性神经感觉运动功能切实恢复者.利用周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节前根性撕脱伤,可以重建部分运动感觉功能,多年来已为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并已在世界多个国家作为首选方法应用于临床[1].尽管从理论上讲可以用周围神经移位来重建陈旧性完全性截瘫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但目前此类研究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

  • 多组神经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的护理及功能锻炼

    作者:童纪文

    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乡道路发展的不平衡,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机器设备落后,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制度松懈等原因,臂丛损伤发病率逐年增高[1].全臂丛神经损伤是臂丛损伤的严重类型,损伤早期,各关节被动运动正常,晚期因关节囊挛缩易致被动运动受限.所以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我科自1994年4月~1999年5月收治了11例全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胸腔镜取膈神经行臂丛神经移位的手术配合

    作者:陈慧珍;桑家珍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胸腔镜手术已被运用于手外科领域,这是二十世纪末显微创伤外科的发展.胸腔镜手术是将带有摄像机的胸腔镜插入胸外与监视器相连,手术在监视器下进行.以往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多采用非开胸手术取同侧颈部膈神经进行移位,但切取的膈神经长仅5厘米左右[1],而通过开胸手术切取的膈神经虽然长度和经胸腔镜取膈神经的长度一样,都可达20厘米左右,但手术创伤大,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通过胸腔镜取膈神经不仅可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臂从神经损伤的重建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就我院开展的10例有关配合资料提供如下.

  • C7神经移位经椎管外坐骨神经桥接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1例报告

    作者:吕占辉;王树锋;张磊;蔡长马;孙保国

    脊柱脊髓疾患导致的陈旧性、完全性截瘫,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医学界提出了挑战.针对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目前医学上尚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利用健康周围神经移植重建截瘫患者下肢部分运动功能仍是可行的手段.我们设计了C7神经移位经椎管外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术式,手术指征掌握3点:(1)T10以上脊髓病变引起的高位完全性截瘫;(2)经半年以上治疗截瘫无恢复;(3)年龄小于45周岁.我们收治的1例T10节段脊髓占位病变并完全截瘫患者接受此手术,现将患者情况、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总结如下.

  •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雷;张志新;路来金;刘志刚;李晓涛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指臂丛神经根近端的背、腹根连同背根神经节自脊髓抽出,使周围神经和脊髓失去联系,从而导致其所支配的上肢功能严重障碍.现主要采用神经移位的方法予以治疗,但由于供体神经及其所能够提供的动力神经纤维数量有限,限制了其临床疗效.同时,该术式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供体神经功能障碍,且脊髓与周围神经连续性的长期中断必然导致相应节段脊髓内神经元的凋亡以及局部神经回路的破坏,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减少副损伤,需要探求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

  • 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移位术后脑运动功能区变化的fMRI研究进展

    作者:蒋雯;程晓光;于爱红

    臂丛神经损伤影响上肢运动功能,主要治疗方法为神经移位术,恢复神经通路连续性,近年来健侧C7神经移位术的疗效显著.作者对近年国内外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移位术治疗、特别是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任务态和静息态fMRI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大脑运动功能区变化的规律和可能的机制,以对将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线索.

  • 作者:

    关键词:
  • 前颅窝底巨大骨样骨瘤一例

    作者:孙清荣;罗勇;陈垦;王忠睿

    患者男,27岁.因右眼突出6个月入院.体检:右眼球突出,右眼视野30°~60°上方缺损.CT示右前颅窝底见大小约3.5 cm×4.6 cm的占位性病变,其内呈低密度伴散在性点状高密度影,周边为膨胀性改变的骨样结构,外壁较光整,内壁欠光整(图1),骨窗显示瘤巢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图2).右眼眶上壁受压下移致上眼肌及视神经移位.CT诊断:右前颅窝底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

  • 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作者:王天兵;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陈建海;徐海林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 神经移位术恢复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屈肘功能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宗宝;朱寅;陆剑锋;钱辉;徐卫袁

    目的 观察不同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对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的肘关节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6月对12例臂丛根性撕脱伤(其中,8例为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4例为全臂丛损伤)的患者行不同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重建臂丛损伤后的屈肘功能,术后进行32~78个月的中期随访,并评价其中期疗效.结果 12例患者患侧肘关节的屈曲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膈神经移位术后早出现肱二头肌主动收缩及肘关节主动屈曲.终复查肘关节功能肌力4级以上、活动度60°以上的完整恢复及功能状态评价的优良率均为75%.结论 运用膈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是重建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肘关节功能较为优良的神经移位术.

  • 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作者:梁晓旭;李崇杰

    臂丛神经损伤是常见严重损伤,尤其根性撕脱伤预后较差,以往认为是不可逆损伤,无手术指征.1987年顾玉东等[1]报道采用多组神经移位的方法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取得良好疗效.我院自2002年起,采用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 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后供体神经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玉成;常万绅;王满宜

    目的 观察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后供体神经功能的变化,评价此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施行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的82例患者(移位神经88例次)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①感觉:神经单一分布区的两点辨别觉以及主观感觉;②运动:肌力、握力、捏力;③自主神经功能:排汗功能(溴酚蓝实验).结果 大多数患者手术后肢体功能没有明显变化.部分患者术后感到手术的影响,主要表现有手指麻木感,两点辨别觉稍有差别;肌力有变化,握力及捏力测定稍有差别.但是,这些变化一般比较轻微,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并且在术后12个月后逐渐减轻、消失.所有患者手部排汗功能无变化,未出现营养不良改变或原有变化加重.结论 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对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手术是安全的.

  • 耳前颞下-颞下窝锁孔入路的设计与可行性探讨

    作者:董家军;兰青

    中下斜坡区及其对应的脑干腹侧区域位置深在、解剖学复杂,一直是颅内富有挑战性的手术区域之一,有"不可接近区域"之称[1-3].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是该部位手术的主要入路之一[4,5],该入路从颅底前外侧暴露中下斜坡区及其对应的脑干腹侧区域,具有可以广泛切除中颅底骨性结构、无需面神经移位和迷路暴露、避开众多颅神经的阻挡、避免脑的过度牵拉等优势.但随着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该入路显露出手术创伤大、无效暴露多等缺陷.此外,为显露岩骨段颈内动脉行下颌骨髁突切除,术后遗有颞下颌关节错位咬合、牙关紧闭、慢性疼痛等并发症.本实验将该入路与锁孔理念相结合,对其进行改良,减少入路创伤和无效暴露,同时保留颞下颌关节的完整性,不影响对岩骨段颈内动脉暴露、移位及中下斜坡区、脑干腹侧结构的显露.

  • 双端侧神经吻合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

    作者:江起庭;杨丽娜;江志伟

    目的 探讨双端侧神经吻合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0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患者40例,15例采用神经移植双端侧吻合手术,将损伤的指神经切除,对远、近端尺、桡侧指固有神经分别进行端-端吻合,形成远、近两条神经弓;测量两神经弓间距,取直径相近的前臂外侧皮神经平分为两段,分别于神经弓的尺侧、桡侧开窗式端侧吻合于指神经.13例采用神经移植单个端侧吻合,12例采用神经移植端-端吻合.结果 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双端侧吻合组12例,指麻木、疼痛完全消失,指腹饱满,弹性好;感觉测定为S(4.21±1.97)级,高于其他两组;两点分辨觉(5.4±0.9)mm,小于其他两组.单个端侧吻合组10例,指麻木减轻,自发性疼痛消失,触痛减轻;感觉测定为S(1.57±0.72)级;两点分辨觉(7.2±1.2)mm.端-端吻合组9例,指麻木、疼痛均减轻;感觉测定为S(3.19±1.04)级;两点分辨觉(7.6±0.8)mm.后两组感觉测定与两点分辨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移植双端侧吻合既加强了单个端侧吻合的作用,又同时具有端-端吻合的优势.治疗双侧指固有神经长段缺损有效,能够消除患指麻木、疼痛,恢复指腹的灵敏性.

  •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的中期临床随访

    作者:王树锋;栗鹏程;陆健;李玉成;刘佳勇;王海华;胡琪;赵俊会

    目的 观察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重建肩外展、屈肘功能的中期效果.方法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5~43岁,平均30岁.全臂丛撕脱伤7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6例,上、中干损伤2例.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到患侧臂丛上干的距离平均(7.6±1.7)cm,8例同时行副神经或膈神经移位单独修复肩胛上神经.结果 随访36~63个月,平均50个月.健侧上肢用力内收时,12例患者的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锁骨部、冈上肌肌力(8例来自副神经或膈神经的支配)均达到4级,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发生临床转化;另3例肌力为3级或以下,尚未发生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的临床转化.健侧上肢用力内收时,8例肩胛上神经单独修复者的肩外展角度平均78.0°,另7例平均43.1..结论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可用于修复臂丛上千损伤,桥接神经的距离短,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的效果良好,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可发生临床转化.

  • 健侧C7神经根与臂丛下干前股束支同时移位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佳勇;王树锋;杨连雪;李立罡

    目的 研究健侧C7神经根移位后再取臂丛下干前股束支进行移位的安伞件和可行性.方法 (1)解剖学研究:取40侧成人上肢标本,测量臂丛下干前股的直径及其至对侧上干的距离;分离下干前股的自然分柬,观察各束支在横断面上的分布特点和关系;计数重要束支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2)临床应用:全臂丛撕脱伤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0~37岁,平均24.8岁.在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的同时,切取下干前股部分束支进行神经移位,于术后2~7 d、3个月、6个月时观察健侧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1)解剖学研究:下干前股均能分离出明显的自然分束,其中前上束支的面积约占下干前股的1/8~1/7,含有髓神经纤维(5974±1996)根,下干前股至对侧上干的距离为(16.9±1.3)cm.(2)临床应用:术后2~7 d,所有患者健侧上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及肌力减弱,感觉障碍多为主观感觉麻木及两点辨别觉轻度减退,肌力多减弱至3~4级.随访3个月时,除2例伸腕、伸指肌力稍弱(M4)、1例前臂内侧感觉麻木未恢复外,其余患者均基本恢复正常;6个月时,伸腕、伸指肌力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健侧C7神经根切取后,健侧下干前股束支可以作为新的动力神经供体,提供较充足的动力神经纤维.临床初步应用证实该术式'发计安全、可行.

  • 椎管外臂丛的血供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彭田红;唐茂林;徐达传;廖华;钟世镇

    目的 探讨臂丛的动脉来源、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取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氧化铅微血管放射显影法观察臂丛动脉的区带状分布;(2)取10具防腐固定并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臂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 臂丛血供来源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轴发出的分支,各分支间互相吻合.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臂丛营养血管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Ⅰ区指自椎间孔处臂丛神经根延伸至上、中、下干及其前后股区域,该区以椎动脉及颈深动脉供血为主.Ⅱ区包括股与束的大部分区域,此区供血以肩胛背动脉分支及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为主.肩胛背动脉分支较粗大,供血区域较宽;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相对较细,数量较多,平均2.7支(1~5支).Ⅲ区包括束的小部分区域及终末支,此区以腋动脉直接营养支供血为主,营养支数量平均为3.4支(1~6支).结论 椎管外臂丛动脉可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每一动脉分支在进入臂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与神经伴行,升、降支之间的吻合方式以不改变口径的真性吻合为主.三个分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 CO2气腔内窥镜下腓肠神经切取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洪建军;陈星隆;高伟阳;丁健;柏晓安

    目的 介绍CO2注气形成皮下气腔、内窥镜下腓肠神经切取术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7例周围神经缺损患者,男5例,女2例.神经缺损长度5~8 cm,共切取9侧小腿自体腓肠神经移植.在小腿上端腓肠神经走行上作一1.0~1.5 cm横切口为腔镜入口,其外侧作一0.5~1.0 cm横切口为操作入口.利用腹腔镜系统,通过气腹机注入CO2气体,气压维持在10~15 mm Hg,形成皮下气腔.于内窥镜下游离并切取腓肠神经,以电缆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结果 9侧小腿上腓肠神经均顺利游离和切取,长度为30~42 cm,手术时间平均每侧约30min.镜下全段观察腓肠神经未见外膜损伤,切取小段送病理检查,未见神经纤维损伤.术中无碳酸血症和气体栓塞发生,术后小腿无皮下积气、血肿.全部病例随访6~10个月,移植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所支配肌肉肌力恢复至2~4级,感觉恢复至S3~S4级.神经生长速度与传统方法切取腓肠神经移植手术相当.结论 CO2气腔内窥镜下腓肠神经切取术操作简单,方法实用,与传统的长直切口、多个阶梯状横切口开放切取腓肠神经手术比较,供区创伤小、美观、恢复快.

161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