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중화수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4X
  • 国内刊号: 31-16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91
  • 曾用名: 手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顾玉东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运动诱发电位分段检测法在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

    目的讨论采用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 分段检测技术在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OS或疑似TOS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压电刺激引发MEP, 同时测量全程MEP的潜伏期,及锁骨下近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NCV).结果 20例患者正中神经近段MEP、全程MEP法的检测百分率为83.3%、33.3%.采用尺神经近段MEP、锁骨下近段MNCV及全程MEP法检测,三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4.4%、83.3%、55.6%.说明近段MEP检出百分率高于锁骨下近段MNCV的检出率,高于全程MEP潜伏期的检出率.结论 (1) 用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明显提高TOS的诊断率;(2) 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提高双卡综合征的鉴别率.

  • 一期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治疗重度腕管综合征

    作者:

    目的介绍一期肌腱转位治疗重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对7例(10侧)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在腕管切开减压的同时,一期采用尺侧腕伸肌为动力肌,拇长伸肌或拇短伸肌转位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2~13个月,平均6.6个月.术后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均有明显的恢复,尺侧腕伸肌-拇长伸肌转位(6侧):优5侧(占83%),良1侧(占17%);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转位(4侧):优3侧(占75%),良1侧(占25%).结论对重度腕部正中神经压卡患者,在腕管松解的同时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术后能早期恢复拇指的运动功能.

  • 跖骨头楔形截骨改善再造手指功能

    作者:

    目的探讨应用跖骨头楔形截骨以改善再造手指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6例(42指)行携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术中将跖骨头囊内楔形截骨并沿矢状面由背侧向跖侧旋转90°,改善再造掌指关节的外形和功能.结果 36例(42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6个月,再造手指外形有明显改善.再造指掌指关节从伸直位到掌侧,被动活动范围大85°,小70°,平均75°;主动活动范围大80°,小55°,平均65°.X线片复查,跖骨截骨面愈合良好.结论应用跖骨头囊内楔形截骨第二足趾移指再造手指,术后改善了再造指的外形和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 拇指对掌功能重建的临床应用

    作者:

    目的评价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建立以尺侧腕伸肌为动力肌,拇短伸肌腱移位术的解剖模型,并观察到该肌腱移位后的走行和拇短展肌的走行基本一致,并有旋前功能.2004年2月-2005年1月,对6例拇指对掌功能丧失者,实施肌腱移位术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拇指对掌功能满意.6例中优5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术,手术方式简单,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效果满意.

  • 胸大肌延长术治疗重度肩关节僵直

    作者:

    目的探讨胸大肌延长解除挛缩胸大肌对肱骨上端的内收牵拉,恢复肩外展功能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6例因外伤后引起重度肩关节僵直的患者,应用胸大肌肌腱自身延长或加肩关节囊松解和肩胛下肌延长修复肩外展、上举功能.术后用外固定支架将肩关节固定于外展60°位,3~4周后拆除支架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2.5年.肩外展功能恢复:180° 9例,≥150° 3例,≥90° 3例,≥60° 1例.术后肩关节内收功能无影响.结论胸大肌延长术对治疗肩周创伤后所致的重度肩关节挛缩,方法简单、有效.

  • AO微型钛板加植骨治疗掌指骨骨不连

    作者:

    目的评估AO微型钛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掌指骨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48例外伤性掌指骨骨不连患者行切开复位术,术中清理骨痂及骨不连接端的软组织,打通骨髓腔,复位.若骨不连处短缩或骨质缺损明显(≥0.5cm),需嵌自体骨植骨,纠正短缩.48例均应用AO微型钛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结果术后48例获得2~14个月的随访,平均7.3个月.骨不连接全部愈合,愈合时间短5周,长12周,平均为6.1周.结论 AO微型钛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掌指骨骨不连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功能训练,利于骨愈合.

  • 虚拟中国人女Ⅰ号(VCH-FⅠ)臂丛神经可视化初步研究

    作者:

    目的观测"虚拟中国人"(Virtual Chinese Human, VCH)Ⅰ号女性臂丛神经连续横断面的走行,建立臂丛神经的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应用虚拟中国人女Ⅰ号(VCH-FⅠ)数据集,在颈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臂丛神经与椎管、脊髓、横突孔、椎动脉等结构,应用Amira 3.1(TGS)软件对臂丛神经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在VCH-FⅠ的颈部薄层断面图像上清楚地显示了臂丛神经以及颈段其它的结构,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的反映臂丛神经的解剖学结构特点.结论 VCH-FⅠ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臂丛神经解剖,为臂丛神经损伤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形态学依据.

  • 肱肌肌支移位重建屈指功能的远期疗效

    作者:

    目的报道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例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屈指肌支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测定其肌力与肌电.结果 2例术前C5、6神经支配肌群良好者(肌力4°,肌电为单纯混合相),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或单纯混合相).另1例术前C5、6支配肌群仅个别肌肉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相),术后功能未恢复.结论肱肌肌支的功能状态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前C5、6神经根支配的肌群功能状态全面良好者,肱肌肌支移位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

  • 第二趾胫侧趾腹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

    目的探讨第二趾胫侧趾腹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1997年起,应用第二趾胫侧趾腹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创面21例.其中单个皮瓣移植13例,与同侧跑(足母)趾腓侧趾腹皮瓣构成孪生皮瓣联合移植8例,皮瓣切取面积6.0cm×3.0cm~2.0cm×1.5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皮瓣肤色红润,质地良好,手指外形满意.按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1]:优16例,良4例,优良率达95.2 %.皮瓣两点分辨觉达6~10mm.结论第二趾胫侧趾腹皮瓣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特别是手指纵形缺损创面的理想手术方法.

  •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

    作者: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7例陈旧性腕舟骨骨折,按Herbert分类:D1型4例,D2型11例,D3型2例,采用骨折切开复位自体松质骨植骨,可吸收棒内固定术.结果 17例获得4~26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9周,平均13周.腕关节活动范围掌屈[(49.5±8.5)°,±s,下同],(达健侧78.3%);背伸(41.5±4.5)°,(达健侧70.5%);桡偏(16.5±2.5)°,(达健侧57.1%);尺偏(24.5±5.5)°,(达健侧60.3%).15例腕关节活动时无疼痛.2例有疼痛.腕部握力(24.7±3.1)kg,(达健侧83.2%).术后X线片示17例均未发生腕骨性关节炎及舟骨缺血性坏死.结论可吸收棒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提高骨折愈合率,是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改良邻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

    作者:

    目的探讨改良邻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节以远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以指总动脉作为邻、患指指掌侧固有动脉逆行供血通道,在患指近侧指间关节近侧平面为旋转点,设计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逆行翻转,修复10例手指中节以远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将皮瓣上的感觉神经与患指远端指神经缝合.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5个月.手指外观饱满,皮瓣颜色与正常手指相似,皮瓣质软,两点分辨觉为4mm.供区手指功能无影响.结论改良邻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适用于修复手指中节以远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覆盖,术后疗效满意.

  • 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作者:

    目的分析应用嗖侧效.方法对16例臂丛上中干损伤(单纯上干损伤7例,上、中干损伤9例),应用尺侧腕屈肌移位术重建屈肘功能.其中3例于术后8~12个月因移位肌腱肌张力松弛,而再次行移位肌肌腱紧缩或止点重新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屈肘肌力恢复至4级12例,3级3例,2级1例.肘关节主动屈曲0°~130°,平均95°;主动伸直-30°~0°,平均-15°;9例在完成屈肘动作时前臂处于旋前位.结论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方法简单、效果满意,但术后仍存在移位肌腱肌张力松弛、前臂旋前位屈肘及肘关节伸直障碍等问题,需有待进一步改进.

  • 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顽固性动脉痉挛的处理体会

    作者:

    目的介绍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术中和术后发生顽固性动脉痉挛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9例拇手指缺损的患者,应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其中10例在足趾游离后血管断蒂前发生动脉顽固性痉挛,术中仍按常规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断蒂,拇、手指再造术.9例发生在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血管吻合通血后至术后83 h出现动脉顽固性痉挛而行手术探查,术中将痉挛段动脉切除,取前臂浅静脉作移植.结果术后按显微外科常规方法处理,19例再造拇、手指全部获得成活.结论对拇、手指再造术中和术后出现的顽固性动脉痉挛,采用即时性断蒂或静脉移植桥接动脉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 (足母)趾腹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

    作者:

    手指指腹在手的功能及美容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指指腹缺损后的修复方法较多,如交臂皮瓣、邻指随意皮瓣等,但均须二期断蒂,且外形臃肿,感觉差.带指神经血管蒂的岛状皮瓣,虽有感觉但供区手指瘢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外形与功能[1].2003年以来,我院应用趾腹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肌腱套扎法治疗陈旧性中央腱损伤

    作者:

    陈旧性中央腱损伤后造成"钮孔"畸形,严重影响手指屈伸功能.2002年始,我院采用侧腱束复位套扎法治疗陈旧性中央腱断裂后"钮孔"畸形12例,术后疗效满意.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8~43岁.均为闭合性、陈旧性中央腱损伤,其中示指2例,中指1例,环指6例,小指3例.损伤时间2~7个月,平均3.8个月.术前查体:伤指呈钮孔状畸形,远、近侧指间关节被动活动均正常.

  • 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方式的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应用组织学与荧光逆行追踪法研究端侧缝合后的神经再生方式.方法雌性SD大鼠,共24只,实验分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端端缝合组和端侧缝合组.3个月后,每组取2只,切取缝合口上下0.5cm的神经采用HE染色法进行缝合口形态学检查.另外6只大鼠,作为供体神经的胫神经用0.2% Diamidino Yellow,用作受体神经的腓总神经用0.2% True Blue进行逆行追踪.7~10 d后经灌注取出大鼠L4~L6的DRG与相应的脊髓腰膨大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端侧缝合组缝合口近端有神经轴突经侧方长入缝合口远端.同时可以看到胫神经的束膜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神经逆行追踪法中双标细胞出现在端侧缝合组L4~L6DRG(L4,L5DRG为主)及相应的脊髓腰膨大的切片中;端端缝合组、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仅可见单标细胞.端侧缝合组DRG双标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脊髓内以大细胞为主.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的再生方式是侧枝芽生.再生纤维中既有感觉成分又有运动成分.感觉再生以痛觉为主.

  • 改良颈7神经移位术后支配肌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观察利用C7神经同时修复2组受损神经后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建立大鼠C7改良移位术(同时修复2组受损神经)动物模型,并与传统单组移位术后神经再支配肌的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早期(2~6周)C7改良移位组肌肉功能劣于同时间段单组移位组,但术后8周起逐渐接近单组移位和正常对照组.结论大鼠C7改良移位术不仅能达到传统C7单组移位术的功能恢复效果,又能同时多恢复1组受损神经的功能.

  • 近排腕骨切除术后对腕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测定正常腕关节和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生物力学变化,探讨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功能丧失和并发症出现的机制.方法选用16例新鲜腕关节标本,通过CSS-44020系列生物力学试验机(中国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制造),牵引腕关节于被动掌屈、背伸、尺偏和桡偏位,测量正常腕关节和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的活动范围.然后在腕关节内放置压敏片,于中立位对腕关节施压,分析压敏片上相关信息.结果正常腕关节标本掌屈(74.2°±4.9°,x±s,下同)、背伸63.3°±3.6°、尺偏36.8°±2.6°、桡偏20.2°±3.4°.近排腕骨切除后掌屈48.1°±5.6°、背伸43.6°±4.6°、尺偏21.0°±4.3°、桡偏10.3°±4.1°.正常腕关节的受力面积平均为(640.57±23.15)mm2,近排腕骨摘除组为(81.26±2.38)mm2.正常腕关节负荷压力为(27.68±0.73)N/cm2,近排腕骨切除组为(169.81±2.27)N/cm2.结论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丧失较大,其应力负荷的增加明显超出了正常腕关节所承受的压力负荷,使腕关节功能丧失较多并容易在术后产生腕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 甲基泼尼松龙局部应用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

    目的观察甲基泼尼松龙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4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取双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双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即刻于神经损伤局部肌肉间隙内给药,根据药物不同分为5组.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每侧剂量为30mg;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每侧15mg;地塞米松组:每侧2mg;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及正常组.术后4周取损伤神经远端神经,作成横切片后锇酸染色,计数轴索总数目及单位视野再生髓鞘数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腓总神经轴索总数目: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及地塞米松组优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大、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均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组及对照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可起到促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 巨噬细胞对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及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通过巨噬细胞、雪旺细胞及感觉神经元的联合培养,了解雪旺细胞的活性及感觉神经元的存活.方法 (1) 取乳鼠坐骨神经进行雪旺细胞的分散培养,24 h后在腹腔中取巨噬细胞并用分隔培养皿进行联合培养.(2) 联合培养后24 h、48 h、72 h,采用RT-PCR法,半定量分析雪旺细胞NGFmRNA含量的变化.(3) 将巨噬细胞和雪旺细胞的联合培养基加入至乳鼠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感觉神经元体外培养中,培养48 h后观察神经元的生长情况,用MTT法测定神经元的活性.结果单纯雪旺细胞培养中存在NGFmRNA但表达量较低,加入巨噬细胞后NGF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联合培养条件培养基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体外培养中感觉神经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结论巨噬细胞可改变雪旺细胞的活性,联合培养条件培养基对感觉神经感觉神经元有明显的营养作用.

  • 培养雪旺细胞NGF、CNTF和GDNF共表达和共定位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将雪旺细胞和背根节神经元共同培养后去除背根节神经元后雪旺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ng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共表达变化特点及其细胞共定位.方法运用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雪旺细胞NGF、CNTF和GDNFmRNA共表达变化的定量分析和细胞共定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有关结果.结果 NGF、CNTF和GDNFmRNA表达变化可同时定位于单个雪旺细胞;通过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图像分析发现,去除背根节神经元后NGF和GDNF表达在迅速下降后随即逐渐增高,但2周时仍低于共培养表达水平(P<0.05),CNTF表达则持续下降(P<0.01).结论雪旺细胞和背根节神经元共同培养后建立相互营养支持的体系,当失去神经元营养支持后,需要分泌神经生长因子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以维持自身环境的稳定;同时上述研究提供的方法能对雪旺细胞中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共表达定位进行可视化研究.

  • 痛风致双侧腕管综合征一例报道

    作者: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血尿酸升高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尿酸钠盐沉积在腕管内引起腕管综合征临床上少见,本院曾收治1例痛风引起双侧腕管综合征,则更为罕见.患者男性,4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活动受限近3年而收入院.局部检查:双侧大鱼际肌萎缩,双侧腕部Tinel征(+),双侧屈腕试验(+),双手对掌功能障碍,双手指深屈肌肌力减弱,双手桡侧3个半手指刺痛觉减退.右肘部扪及一4cm×4cm的痛风石.辅助检查:尿酸:620μmol/L,红血球沉降率:29.0mm/1h.

  • 骨间后神经尺侧支卡压一例报告

    作者:

    骨间后神经卡压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单纯的骨间后神经尺侧支卡压则罕见.我科于2002年11月8日收治1例骨间后神经尺侧支卡压,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

  • 桡神经深支走行变异一例报告

    作者:

    我科近期收治1例肱骨干中段横行骨折患者,在手术中,发现上臂桡神经干分成深、浅两支的部位较高,且深支的走行发生改变,现报告如下:患者女,53岁.因摔伤右上臂4 h而急诊入院.患侧上臂剧烈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前臂背侧及虎口区皮肤感觉正常,腕、指背伸活动正常。X线片示:右肱骨干中1/3横断骨折,移位.诊断:右肱骨干横行骨折.

  • 手掌严重毁损伤二期废用掌指关节组合重建一例报道

    作者:

    患者男,42岁.因右手被机器挤压致右第二、三掌指关节处毁损离断;右环、小指近节以远毁损,手掌及手背皮肤严重挫伤.急诊行手掌部彻底清创克氏针贯穿固定右示、中指,并行再植术.右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掌部缺损,游离同侧足背皮瓣修复手背部缺损.术后移植组织均存活,右示、中指克氏针固定2个月.术后5个月,右手掌部瘢痕软化,示、中指屈、伸肌腱动力良好,末节指腹两点分辨觉为8mm.X线片示第二掌指关节呈半脱位状,第三掌指关节缺如,第四掌骨头完整,小指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面完整.

  • 月骨骨折二例报告

    作者:

    月骨骨折临床上罕见,我科收治2例,手术复位后用AO螺钉固定,分别于术后3、5个月骨愈合.例1 男,35岁.2002年4月患者骑自行车时摔倒,左腕背伸位着地后,感腕背部疼痛肿胀,腕背伸加重.局部检查发现腕背肿胀,有明显压痛点.X线正侧位片检查未发现异常,CT检查示月骨背侧极移位性骨折(图1).伤后7 d,臂丛麻醉生效后上气压止血带,腕背部"S"形切口,直至腕背伸肌腱鞘,纵行切开第三伸肌腱鞘,沿腕背关节囊表面打开第四伸肌腱鞘,拇长伸肌腱向桡侧牵拉,指总伸肌腱向尺侧牵拉.

  • 蚓状肌血管脂肪瘤致腕管综合征一例报道

    作者:

    患者 男,48岁.2个月前右手指屈伸时腕部出现弹响,用力握拳后腕部疼痛及隆起,并逐渐出现拇、示、中指麻木;手部活动多时疼痛和手指麻木加重,休息后减轻.近2周在休息后症状也不减轻,并有夜间麻醒史.门诊诊断为腕部肿物及腕管综合征而收入院.局部检查:腕部无压痛,用力握拳后掌侧出现圆形肿物,大小为3cm×3cm,基底广,界限不清,有压痛,质地硬,与皮肤无粘连,手指伸直后肿物消失.桡侧3个半手指掌侧皮肤干燥无汗,感觉迟钝,Phalen征阳性.拇指对掌力弱,大鱼际肌无明显萎缩.腕部X线片未见异常表现.

  • 努力提高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

    作者:

    肱骨近端是上肢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随着工伤、交通事故等高能量致伤因素的增加,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骨折类型呈现新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大多为严重、复杂、粉碎的关节内骨折.如何正确治疗,这对于临床更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全国各地医生根据自己对该骨折的认识、知识更新的程度、是否受到良好的训练,在治疗上采用了保守,闭合或开放复位,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各种传统的钢板,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以及人工肱骨头置换等多种术式,疗效不一,众说纷纭。面对众多的治疗方法,有时临床医生感到不知所措,为了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对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重视,加强其临床与基础研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百花齐放学术争端的良好平台,本刊组织了4篇专题论著,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同道积极参与讨论.

  •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及手术技巧

    作者:

    目的总结和评价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5年1月,应用AO/ASIF的LPHP治疗13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75例;年龄18~79岁,平均58.7岁.根据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74例,三部分骨折47例,四部分骨折11例.结果 13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5.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2周.根据Neer评分,优良率为82.31%.有2例患者LPHP固定失败.结论 LPHP具有固定稳定,血运破坏少等优点,在正确掌握手术技巧的前提下,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较好方法.

  • 三叶草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

    作者: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采用三叶草钢板治疗的疗效.方法用三叶草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36例,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25例.结果 32例获得平均14个月(3~22个月)的随访,4例失访.32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3.4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16例,良10例,可6例,总优良率达81.3%.结论老年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的治疗采用三叶草钢板内固定后,固定牢靠、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

    目的讨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有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127例,其中内固定手术114例,肱骨头置换手术13例.男48例,女79例,年龄21至75岁,平均54岁.采用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69例,(其中解剖颈骨折4例,外科颈骨折65例),三部分骨折47例,四部分骨折11例.所有二部分和45例三部分骨折分别行三叶草钢板或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及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nerus plate,LPHP)内固定,而2例三部分和所有四部分骨折均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humeral head replacement,HHR).结果术后随访4~48个月,平均17.1个月.内固定术后所有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愈合时间为6~9周,平均7周.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未出现松动、脱位等现象.所有病例均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根据美国Michael Reese医疗中心评分标准,内固定术或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5%和70%.结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二部分骨折及多数三部分骨折可采用钢板内固定,而四部分骨折可一期行关节置换术.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近期疗效

    作者: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采用LPHP治疗62例老年(平均68.5岁)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5例,年龄62~77岁,平均70岁.女性17例,年龄60~71岁,平均67岁.根据Neer分型,单纯三部分骨折23例,三部分骨折伴有肩关节脱位3例;单纯四部分骨折31例,四部分骨折伴有肩关节脱位5例.采用改良Thompson切口,牵引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无需剥离骨膜,将LPHP插入合适位置,骨折近远端分别用锁定及单皮质螺钉固定.若有肩袖损伤则同时给予修补.术后第1天始进行钟摆、前屈、外旋被动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开始力量训练.疗效评判采用Neer评分系统.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60例患者得到随访.53例无肩痛,7例偶有肩痛,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85°~180°,平均155°;后伸65°~80°,平均70.5°;外展90°~120°,平均100°;内收30°~45°,平均40.5°;外旋40°~60°,平均55°;内旋60°~100°;平均90°,内旋时拇指能触及的椎体棘突高度为T11-T6,平均于T9水平.根据Neer评分,优43例,良12例,中5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91%,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0%.结论 LPHP对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尤其是骨折疏松患者近期疗效满意.在保留肱骨头的内固定方法中,LPHP效果为确切.

中华手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06 z1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