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중화수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4X
  • 国内刊号: 31-16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91
  • 曾用名: 手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顾玉东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飞亚;高伟阳;宋永焕;蒋良福;杨景全;丁健;褚庭纲;林丁盛

    目的 讨论以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以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18例19指中末节皮肤缺损,均伴有肌腱或指骨外露.术中切取皮瓣面积为2.0 cm× 3.0 cm~ 2.5 cm×4.5 cm,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9指中16块皮瓣完全存活,3块皮瓣部分坏死.术后15例15指获得随访,3例失访;随访时间为6~ 12个月,术后患指外观、持物稳定性、关节活动功能等均较满意.15例皮瓣两点分辨觉为8~10 mm,近、远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基本正常.结论 在熟悉该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仔细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是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并可获得良好的修复外形及功能.

  • 桡动脉腕部皮支穿支蒂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作者:毛炳焱;刘俊;刘平均;贺用礼;胡志喜;丁原;熊荣华

    目的 报告桡动脉腕部皮支穿支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对1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应用桡动脉腕部皮支穿支蒂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为2.5 cm×2.8 cm~4.6 cm× 9.5 cm,皮瓣切取面积为2.8 cm× 3.0 cm~ 4.8 cm×9.7cm.结果 术后1例皮瓣出现蒂部卡压症状,经行血管探查、减压术后存活,余14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 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及功能满意.结论 桡动脉腕部皮支穿支蒂皮瓣血管相对恒定,外形美观,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 吻合静脉及神经的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作者:曲广宇;路来金

    目的 介绍一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修复的改进方法.方法 应用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患者19例,并应用静脉吻合,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同时行皮神经缝合重建皮瓣感觉.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拇指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 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是修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 拇指 外科皮瓣 移植
  • 渐进性屈指支具在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骏;施海峰;曾蕾;沈喜;徐向红;芮永军

    目的 探讨渐进性屈指支具配合系统康复治疗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 配合系统康复治疗,采用渐进性屈指支具治疗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23例85指,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指掌指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并进行上肢功能评定(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结果 全部患者康复治疗时间平均为(6.74± 1.54)周.测量患指掌指关节:PROM治疗前平均(24.45±17.15)°,治疗后平均(57.87±15.66)°;AROM治疗前平均(10.25±10.38)°,治疗后平均(21.05±16.07)°.按DASH评分:治疗前平均(41.13±14.08),治疗后平均(26.13±12.07).患者对疗效满意度达91.3%.结论 渐进性屈指支具配合系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的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进而改善上肢功能.

  • 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吴攀峰;唐举玉;李康华;刘鸣江;肖湘君;黄雄杰;陈彦名;王郑钢

    目的 介绍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方法和经验.方法 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对29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术前彩色B超定位,术中采用不携带深筋膜的骨间背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吻合骨间背动脉与指固有动脉、皮下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并可吻合骨间背静脉及手指掌侧静脉.结果 术后27例皮瓣存活,随访6~ 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比较满意;2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1例完全坏死,1例部分表皮坏死.结论 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 游离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选择

    作者:黄飞;孙军健;魏雅莉;赖爱宁;李骥

    目的 探讨利用3种游离皮瓣选择性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针对手背大小不同的创面,选择性采用小腿外侧皮支皮瓣、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174例,皮肤缺损面积6.0 cm×5.0 cm~ 14.0 cm× 10.0 cm,切取皮瓣面积小为7.0 cm× 6.0 cm,大为16.0 cm×12.0 cm.结果 术后170例皮瓣全部存活;4例游离皮瓣出现血管危象,经及时探查1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96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8年,皮瓣质地好,色泽正常,手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痛、深触觉正常存在.结论 针对大小不同的手背创面,选择不同的游离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与术前皮肤质地相似,修复效果好.

  • 多种指掌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状撕脱伤

    作者:张文龙;王增涛;马铁鹏;陈超;高顺红

    目的 报告应用不同术式修复手指末节皮肤套状撕脱伤(套脱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72例75指手指末节套脱伤,其中示指26指、中指23指、环指17指、小指9指.分别采用超比例邻指矩形皮瓣修复8指,指动脉逆行“C”形皮瓣修复11指,指动脉逆行“Y”形皮瓣修复15指,掌背动脉逆行“m”形皮瓣修复17指,掌背动脉双蒂逆行“W”形皮瓣修复11指,掌背动脉逆行不规则超大皮瓣修复13指.结果 术后72例75指皮瓣中74指皮瓣顺利存活;1例皮瓣大部分坏死,行截指残端修复术.术后68例68指皮瓣获得6~37个月的随访,平均15.8个月;4例失访.皮瓣质地柔软,外观饱满,两点分辨觉为6~11mm,平均8.9mm.无外观臃肿,指端触痛等并发症.手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41指,良23指,可4指,优良率达94.1%.结论 应用多种指掌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脱伤,均能保留手指长度,术后手指功能满意,皮瓣外观及感觉恢复良好.

  •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兴奎;张桂红;唐阳平;苗峰;丁桂友;张亮;董中洋;郭彬;马晓辉;李虎;夏勇;王彬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手部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中切取游离皮瓣至仅剩血管蒂相连时,修薄皮瓣,从外周至血管皮支穿出点附近按次序阶梯样修剪,保留穿出点周围1.5~2.0cm组织不予修剪,同时观察皮瓣血供,防止穿支损伤,皮瓣修薄后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结果 28例皮瓣全部存活.25例获得3~ 12个月的随访,3例失访.术后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恢复部分感觉功能,手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结论 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股前外侧皮瓣的改进,皮瓣存活后疗效满意,是修复手部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不同时间断蒂临床疗效的比较

    作者:李永军;甄文甲;刘刚;古云芝;梁炳生

    目的 比较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不同时间断蒂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0年,采用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创面96例,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按皮瓣断蒂时间分为四组,其中2~3周31例(A组),大于3周25例(B组),大于4周19例(C组),大于5周21例(D组).术后对皮瓣成活率、伤口感染率、肩关节功能恢复、手功能恢复、皮瓣质地、恢复伤前活动的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四组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与手功能恢复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短、伤口感染率低及恢复伤前活动时间短,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术后2~3周断蒂存活良好,合并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 双推进皮瓣治疗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巍巍;徐德洪;张杰彪;江志强;李之斌;史德军

    指端指腹是人类手部敏感、精细的部分,也是容易损伤的部位,多伴有骨、肌腱的外露,修复创面的方法较多,常采取V-Y推进皮瓣修复[1-2].但传统的V-Y皮瓣因推进距离有限而限制其使用.如何既能保留V-Y推进皮瓣的供区破坏小和创面直接缝合的优点,又能增加其推进距离?2009年以来,我们设计V-Y推进皮瓣+指掌侧推进皮瓣移位修复指端缺损21例,疗效满意.

    关键词:
  • 锁定钢板经皮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秀会;王喆;夏胜利;付备刚

    锁骨骨折系临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9%[1],其中更以锁骨中段为甚[2].对于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已得到众多临床医师的认同,由于其获得了即时的坚强固定,从而允许早期功能锻炼[3-5].随着微创理念的提升及锁定技术的不断发展,锁定钢板亦逐渐应用于锁骨干骨折的治疗.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我院对29例锁骨干中段骨折采用重建锁定钢板经皮插入微创法进行内固定,效果满意.

    关键词:
  •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指关节陈旧性脱位的疗效分析

    作者:岳振双;曾林如;汤样华;徐灿达

    由于掌、指骨短小且周围附着腱性组织较多,掌指关节脱位后传统的石膏、支具及小夹板固定较难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且易移位,进而形成陈旧性脱位.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我科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陈旧性第一掌指关节脱位23例,术后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 指背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多指末端皮肤缺损

    作者:王星华;陈建生;吴高臣;周文彬;蔡丹宇

    手指指腹、指端损伤在手外伤急诊中较为常见,修复方法很多[1-2].2004年以来,我院采用缝合指背神经的近节背侧筋膜蒂皮瓣修复2~5指指腹、指端缺损,疗效满意.

    关键词:
  • 改良抽出钢丝法治疗开放性中央腱止点撕脱伴缺损

    作者:张伟平;吴亮;林君;唐贤翱

    手指中央腱损伤是手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由外伤所致.对开放性中央腱止点撕脱伴缺损,通常采用传统抽出钢丝法治疗.2007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抽出钢丝法,利用prolene线代替传统抽出钢丝,克氏针倒钩替代传统"钮扣",肌腱缺损采用中央腱翻转瓣自身延长治疗开放性中央腱止点撕脱伴缺损,临床应用8例,疗效满意.

    关键词:
  • 前臂骨间背动脉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潘张军;蒋毅远;蒋建农;潘磊;周黎明

    前臂骨间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创面常用的皮瓣之一.由于皮瓣有时因血管变异导致手术放弃,且骨间背血管近段与桡神经深支伴行紧密,并存在骑跨,游离血管时可造成牵拉或误切神经以及术后血肿压迫卡压桡神经深支,导致伸指障碍[1].2010年10月起,我科对4例手背创面采用前臂骨间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有效地避免了对桡神经深支的损伤,术后疗效满意.

    关键词:
  • 一蒂多分叶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多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赵建强;车永琦;王军成;乔建阳;赵凯敏;杨敏

    多指皮肤缺损修复一直是手外科难题之一,以示中环指皮肤同时缺损为常见.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采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多手指皮肤缺损时,一期将皮瓣修复部剪成2~3叶,使之成为一蒂多分叶皮瓣,二期一次断蒂,减少了再次分指手术,而且外形更美观,功能良好[1].

    关键词:
  • 持续镇痛在多根指屈肌腱粘连松解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付吉东;王立波;李敏;毛庆琳

    指屈、伸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易发生肌腱粘连和手功能受限,而在断腕再植和指屈、伸肌腱同时损伤修复的病例中,肌腱粘连情况尤甚.肌腱松解术是改善这类患者手功能的常规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45例复杂手部指屈肌腱损伤患者(≥3根肌腱断裂伤,改良Kessler缝合法),二期均行肌腱粘连松解术.经术前中药熏洗,术后持续镇痛,结合主动、被动康复训练,术后手功能恢复满意.

    关键词:
  • 颈7神经不同平面切断对神经元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雁;糜菁熠;芮永军;沈小芳;李继峰

    目的 研究颈7神经不同平面切断及不同时期对神经元逆行性退变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法保护受损神经元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神经根部切断组和神经支部切断组.利用True Blue逆行示踪技术对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精确计数,并利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验标记神经元的活性.结果 术后1周,神经根部切断组和神经支部切断组较对照组无明显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数量变化.术后16周,神经根部切断组和神经支部切断组较对照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减少,其中神经根部切断组较神经支部切断组减少更明显(P<0.05).且各组True Blue标记神经元全部被NSE免疫荧光双标.结论 颈7神经根部切断和神经支部切断均发生感觉和运动神经元逆行性退变,且不同平面切断对神经元退变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早期修复受损神经有利于防止神经元退变.

  • 手部广泛屈肌腱滑膜结核一例

    作者:王彦生;沈勇;张辉;许惠;于宁;谭润

    患者 男,45岁.因右腕部肿物3年,拇、示、环指肿物1年入院.既往无外伤及结核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腕部无痛性肿物,无消瘦、盗汗、乏力等症状,肿物生长缓慢;2年前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腕部囊肿",门诊手术,局部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术后未作病理检查.1年前发现右拇、示、环指弥漫性肿胀及增粗,伴示、中指疼痛、麻木,近半个月明显加重而来我院就诊.

    关键词:
  • 多指异位寄养回植一例

    作者:朱辉;孙峰;李刚;滕道练;寿奎水

    患者 女,19岁.因左手机器齿轮绞轧伤2h于2010年4月15日急诊入院.临床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左手2~5指于近节指骨基底平面离断,各指间指蹼相连,指体及掌背皮肤完整,掌侧皮肤及深浅弓血管毁损,相应血管、肌腱、神经缺损约4~5 cm(图1,2).X线片示:左手3~5掌骨头缺损.

    关键词:
  • 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性增生一例

    作者:刘玉波;胡建滨;满小妮;史宏璐;林晓燕;王光彬

    患者 女,34岁.发现右手尺背侧肿物10个月余,逐渐增大,无明显疼痛.1年前右手有外伤史.专科检查:一般情况好,右手第5掌骨处扪及肿块,质硬,有轻微压痛,掌指关节屈曲运动受限,皮肤温度正常.X线片显示:右手第5掌骨头尺背侧软组织内不规则致密影,大小约2.0 cm×1.3 cm,边缘不规整,密度不均匀(图1).MRI扫描:病变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FS-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深部骨化区呈低信号(图2).病变处掌骨骨皮质及骨髓腔信号未见异常,增强扫描病变轻度强化.

    关键词:
  • 手掌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作者:罗柳怀;黄葵;邱华敏

    患者 男,41岁.发现左手掌肿块10余年,初发时约米粒大小,无压痛,以后逐渐缓慢生长.近1年来开始偶有左手麻木,保持手腕休息位约数分钟后麻木可缓解,现因肿物呈半球状而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左手环、小指掌侧掌指关节处可及直径约2cm的突起肿物,质韧,边界清,肿物固定,无压痛,反复活动左环、小指掌侧掌指关节可诱发手指麻木,休息数分钟后麻木缓解.

    关键词:
  • 桡神经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损伤一例

    作者:唐举玉;袁剑;宋达疆;胡锴

    患者 男,43岁.半年前被棍棒击伤左上臂,当即感疼痛,可见皮下淤斑,但无活动性出血,随后出现左腕关节及拇手指背伸活动受限,且症状逐渐加重,2011年3月以"左桡神经损伤"收住入院.专科检查:左上臂中下1/3外侧皮下可见5 cm×3 cm大小色素沉着,肘上7cm处桡神经Tinel征阳性,左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活动正常,伸腕、伸指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正常.肌电图提示:左指总伸肌见自发电位,插入电位延长,提示左侧桡神经不完全性损伤.

    关键词:
  • 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

    作者:汤样华;曾林如;徐灿达;岳振双

    目的 评价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46例,术后随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按照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评价掌指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无并发切口及针道感染,X线片显示全部患者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6~ 12周,平均6.8周.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5%.结论 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调整拆除方便、固定可靠、术后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Bennett骨折的有效方法.

  • 痛风石致腕管综合征的病例分析

    作者:陈燕花;徐勤海;翁雨雄;李涛;丛晓斌;雷伟;陈振兵

    目的 探讨痛风石导致的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期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病程1~6个月,平均(3.0±0.6)个月.6例均为单发,除腕部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均未发现痛风石.在行腕管切开减压时,发现腕管内有痛风石生长,痛风石侵犯指屈肌腱和正中神经.术中刮除痛风石,切开腕横韧带,解除周围组织对正中神经的压迫,行正中神经外膜或束膜松解术.结果 6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手指麻木症状减轻.术后发现5例患者血尿酸升高,1例患者血尿酸正常.随访10~ 25个月,平均(17.0±5.3)个月,腕管综合征症状消失4例,缓解2例,未见新的痛风石出现.结论 痛风石导致的腕管综合征好发于男性,多伴有血尿酸升高,腕部B超、CT或MRI检查对其有诊断意义;腕横韧带切开,痛风石清除和正中神经外膜松解术是治疗痛风石导致的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痛风石 腕管综合征
  •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改良再植

    作者:王加利;赵春霞

    目的 探讨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改良再植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8例(18指)拇指旋转撕脱离断患者进行术前再植成功率评估,术中采用示指尺侧指动脉、桡神经浅支移位修复神经血管,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修复屈、伸肌腱,并利用断指残留的拇短屈肌、拇短伸肌一期重建拇对掌功能.结果 术后16指完全存活,2指坏死.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年,再植拇指外观良好,拇对掌功能恢复,感觉恢复至S3~S3+.结论 拇指撕脱离断伤通过改良再植,尽可能降低肌腱、神经移位对正常指指功能的损害,并通过重建拇对掌功能让断指获得良好的功能,提高了手术疗效.

  • 先天性分裂手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芮永军;施海峰;薛明宇;张全荣;张圣智

    目的 介绍治疗Ⅰ~Ⅲ型先天性分裂手畸形(Manske-Halikis分型法)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手术治疗Ⅰ~Ⅲ型先天性分裂手畸形共8例(9侧),另有分型外的特殊类型2例.其中采用Barsky法治疗Ⅰ型2例,Barsky法联合虎口开大全厚皮片植皮治疗ⅡB型1例,Ueba法治疗ⅡB型1例,Snow-Littler法治疗Ⅲ型3例,Ueba法治疗Ⅲ型1例2侧,术后早期虎口开大支具固定,并逐渐调整,持续固定8~ 12周.另有分型外的特殊类型2例,采用皮瓣转移、第五掌骨截骨小指移位固定第4或第3掌骨手术.结果 8例Ⅰ~Ⅲ型先天性分裂手畸形中,6例术后获得1~6年的随访(2例失访),裂口矫正后重建指蹼接近正常,外形满意.虎口角度为70°~90°,拇指可与其他手指对指,患手恢复了抓捏功能.2例特殊类型分裂手畸形的患儿,手掌的外形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小指功能不尽满意.结论 治疗先天性分裂手畸形的关键是通过皮瓣转移和骨转移来矫正裂开畸形和虎口重建,选择Snow-Littler法治疗Ⅲ型分裂手,可达到理想的外形和功能.

  • 复拇合并三指节拇指畸形家系的基因分析研究

    作者:熊革;刘坤;戴鲁飞;郑炜;郜永斌

    目的 研究先天性复拇合并三指节拇指畸形的一个家系的临床表现及致病原因.方法 在患者家系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极化活性区(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ZPA)调控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 体检发现,患者存在单侧或双侧拇指的复拇合并三指节拇指畸形,部分患者还可合并轴前和轴后的多指畸形.病因研究提示,在所有患者ZPA调控序列的第105位碱基对上发现了C→G的点突变.结论 复拇合并三指节拇指畸形家系患者由ZPA调控序列的第105位碱基对上C→G的点突变所致.

  • 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的临床分型和治疗策略

    作者:刘波;赵俊会;田文;陈山林;李淳;侯春梅;朱瑾;杨勇;田光磊

    目的 总结研究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建立新的临床分型方法及基于此分型的规范治疗策略.方法 对近5年来接受治疗的11例(16侧)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畸形的形态改变特点和所需治疗方案的不同,归纳新的分型系统.新的分型体系根据第四、五掌骨间夹角将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分为3型,根据小指系列的长度将每一型再分为2个亚型.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都可按照本新分型方法进行分类,其中Ⅰ型2侧(均为ⅠA型),Ⅱ型9侧(8侧ⅡA型,1侧ⅡB型),Ⅲ型5侧(4侧ⅢA型,1侧ⅢB型).本组所有畸形病例都按照基于该分型的治疗策略得到恰当的治疗.文献中描述过的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也都可按本分型进行分类.结论 该新分型方法既可将不同形态特点的畸形进行明确区分,又可同时指导治疗方案,便于治疗决策的规范化和临床疗效的总结比较.

  • 指尖舌形皮瓣重建侧甲襞联合U形皮瓣重建指蹼治疗先天性并指畸形

    作者:孙广峰;魏在荣;王达利;祁建平;聂开瑜;金文虎;邓呈亮

    目的 探讨应用指尖舌形皮瓣互换重建侧甲襞联合“U”形皮瓣重建指蹼治疗先天性并指畸形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28例先天性并指畸形患者,术前设计指尖舌形皮瓣重建甲侧襞,掌指关节之间背侧设计“U”形皮瓣重建指蹼,并指之间掌、背侧设计“Z”形切口,切取皮瓣并进行分指矫形术,手指侧方剩余创面行全厚皮片植皮修复,适当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拆线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28例并指重建的指蹼接近正常,甲侧襞重建满意,无一例并发末节指骨外露,外观满意,手指伸屈、内收、外展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指尖舌形皮瓣互换重建侧甲襞联合“U”形皮瓣重建指蹼治疗并指畸形,术后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是先天性并指畸形矫正术的良好方式之一.

  • 先天性皮肤桥并指畸形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

    作者:田文;赵俊会;田光磊;李淳;侯春梅;朱瑾;杨勇;刘波;薛云皓;王凌宇;刘春玲

    目的 总结和归纳先天性皮肤“桥”并指畸形的临床特点,建立临床形态学分型并确立相关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1年8月治疗的先天性环状缩窄带畸形患者,其中合并皮肤“桥”并指畸形16例,依据指蹼的完整程度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每一型又根据皮肤“桥”与缩窄带的位置关系分为ⅠA、ⅠB、Ⅰ C和ⅡA、ⅡB、ⅡC各3个亚型.对相关类型的手术治疗原则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结果 16例随访时间为3~ 18个月,平均8.6个月.分离手指及缩窄带“Z”形松解三角形皮瓣全部存活,缩窄带远端手指水肿及血液循环不良的状况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患者家长对手术效果的主观评价情况:手功能恢复非常满意25.0%,满意50.0%,不满意25.0%;手外形恢复非常满意12.5%,满意18.8%,不满意68.7%.结论 目前分型反映了先天性皮肤桥并指畸形的形态学特点,依据本分型进行手术治疗可获得一定的临床效果,功能改善的结果优于外形.

  • 一个先天性并指合并裂手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分析

    作者:郭志强;杨光;刘淑文;郭忠辉;杨军

    先天性并指畸形(syndactyly,SD)是以先天性重复性四肢畸形为特点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手指及其组织成分病理相连[1].而先天性手/足裂畸形(split hand/foot malformation,SHFM)是由于四肢端骨正中轴发育不全而表现为中央指的发育不全和剩余指的多样性融合.绝大多数单独发生的非综合征先天性并指和裂手畸形为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关键词:
  • 重视手外伤处理后手功能位的要求与康复治疗

    作者:顾玉东

    手外伤的处理依然是我国手外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日常的主要任务.如何处理好手外伤,已从肉眼清创、显微清创进入到生物技术清创(如纳米与负压引流技术应用等)的新阶段,虽然随着清创技术与材料设备的不断改进,手部感染与组织坏死率有明显的下降,但手部功能的恢复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手外伤后的手功能恢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希望从二个常被忽略的基本原则做起.

    关键词:
中华手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06 z1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