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중화수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4X
  • 国内刊号: 31-16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91
  • 曾用名: 手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顾玉东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腕管综合征两种减压手术后肌电图检测结果的分析比较

    作者:吴佩蓉;付备刚;陆耀刚;娄玉健;马明;王秀会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中、重度腕管综合征传统与内窥镜微创减压手术后中远期肌电图检测结果的差异,探讨两种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后肌电指标改善的程度.方法 选择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共46例59腕,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传统切开减压组22例27腕、内窥镜微创减压组24例32腕,于术后1年进行肌电图检测,对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及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1年拇短展肌CMAP 潜伏期及SNC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AP波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提示传统切开减压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的中远期随访的肌电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内窥镜微创治疗.

  • 第二足趾节段桥接移植修复手指中间节段缺损

    作者:刘刚义;席志峰;朱修文;张志敏;荣向科;张洁;王春旭;苟军全

    目的 总结采用第二足趾节段桥接移植修复手指指骨中间节段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1年8月,对8例拇手指近或中节指骨中间节段复合组织缺损,采用第二足趾节段复合组织桥接移植修复.其中拇指3例,示指2例,中指2例,环指1例;采用带第二足趾近趾间关节节段复合组织4例,不含关节的节段复合组织4例.足部供区均采用截趾术.结果 术中1例足趾在游离过程中发生血管痉挛,经局部对症处理后解除;术后8例复合组织及再植拇、手指均顺利存活,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修复指体外形良好,恢复了屈、伸及抓捏功能.供足留有线条瘢痕,行走功能无影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标准评定:优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采用第二足趾节段复合组织桥接移植修复手指中间节段组织缺损,虽然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但修复后手指外形逼真,功能良好,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术式.

  •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术后腕背伸功能的疗效分析

    作者:朱俞岚;张备;陈亮;白玉龙

    目的 初步评价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臂丛神经移位术后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患儿腕背伸功能的疗效.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30例行臂丛神经移位术后的产瘫患儿,在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患侧桡侧腕长伸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患儿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和桡侧腕长伸肌自发肌电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治疗前为(0.00±14.20)°,治疗后为(24.57± 13.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侧腕长伸肌自发肌电均值治疗前为(69.57±39.57)μV,治疗后为(529.30±293.17)μ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臂丛神经移位术后产瘫患儿的腕背伸功能.

  • 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与经典法的比较

    作者:焦微;车薛华;徐振东;张洁

    目的 探讨改良(或修正)喙突入路和经典喙突入路定位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对80例择期行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A组以喙突内下2 cm为穿刺点(经典组);B组穿刺点参考喙突内下2 cm,并用臂丛神经体表的 投影对该穿刺点进行修正(改良组).记录两组患者操作时间、穿刺次数、阻滞成功率、并发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改良组的操作时间明显少于经典组(P<0.01),且改良组无需调整阻滞针即可定位到臂丛神经的比例明显高于经典组(P<0.05).结论 改良喙突入路可以明显提高单次穿刺定位到神经的概率,且可减少操作时间,提高了穿刺点体表定位的准确性.

  • 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血清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作者:赵风林;李宗宝;王传荣;王鑫;韩会峰

    目的 探讨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变化特点.方法 对40例患者分别于手术后1、24、48、72 h,第7、14 d检测血清MDA含量和SOD活性,另外取30例健康成年人检测血清MDA含量和SOD活性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断指再植患者术后1h至7d血清MDA含量逐渐升高,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血清中MDA及SOD基本达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术后检测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可以指导临床用药,有效地防治血管危象的发生.

  • 经甲床缘切口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

    作者:王培吉;张勇;赵家举

    目的 探讨应用甲床缘切口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对14例手指末节血管球瘤患者,通过甲床缘切口形成携带骨膜的甲床瓣或指腹瓣,充分游离达到甲下或指腹区域,在显微镜视下仔细分离后完整地切除血管球瘤.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球瘤.术后随访12 ~ 55个月,平均26.7个月.14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甲床愈合良好,指甲生长正常、外观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 应用甲床缘切口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操作简单、切口隐蔽、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切除彻底,术后复发率低.

  • 腹部扩张轴型动脉蒂皮瓣修复小儿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游传华;王连召;房琳

    前臂因面积较大的先天性皮肤病变或后天损伤等需修复时,往往伴随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要用游离植皮、游离皮瓣、邻位扩张皮瓣、远位带蒂皮瓣等方式修复.该类患儿有皮肤薄、肢体细小、不甚配合等特点,治疗效果常不佳.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对小儿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腹部扩张轴型动脉蒂皮瓣修复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 应用肿胀技术制作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部套脱伤

    作者:王文德;李宗宝;胡亮;高广辉;韩会峰

    手部套状撕脱伤是临床的治疗难题,治疗方法多样[1-4].2008年6月至2012年4月,我们应用肿胀技术制作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部套状撕脱伤12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7 ~ 55岁,平均34.7岁.均为和面机等机械挤压撕脱致伤,其中单指套脱伤2例,中、环指各1例;2指套脱伤2例,示中指、中环指各1例;3指及4指套脱伤各1例;手掌部套脱伤3例;全手套脱伤3例.12例共累及28个手指(含3个拇指),其中4个手指在近指间关节处缺失,余24个手指骨质长度达末节基底以远.急诊手术7例,亚急诊手术5例.一期手术后14~21 d(平均18.6 d)行二期手术.皮瓣缺损面积为28 cm×23 cm ~7 cm×6 cm.

    关键词:
  • 10例腕关节结核的治疗经验

    作者:赵睿;丛锐;张航;臧成五;鲜航;田通

    腕关节结核病例临床并不少见.由于发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常出现漏诊及误诊情况,贻误佳治疗时间.自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共诊治腕关节结核1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 ~ 54岁,平均37.5岁.病程3~9个月,平均5.8个月.4例有腕关节反复封闭治疗史.所有患者除常规检查外,术前均行腕关节X线片、核磁共振、结核菌素试验及红细胞沉降率检查.其中2例腕关节局部冷脓肿形成,皮肤破损处可见稀薄、淡黄色分泌物渗出,术前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检查.临床诊断:腕关节结核.

    关键词:
  • 上肢主要血管闭合性损伤的诊治

    作者:俞俊兴;李向荣;秦军;杜翚

    上肢创伤伴闭合性动脉损伤容易漏诊或误诊而造成延误治疗,重者可导致患者截肢甚至死亡[1].传统的诊断方法容易延长肢体缺血时间和加重损伤,且手术探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005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应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辅助诊断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肢闭合性或微小伤口合并动脉损伤5例,效果良好.

    关键词:
  •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Ⅰ区指伸肌腱断裂

    作者:谢浩;顾永平;杨业林;陈优民

    指伸肌腱Ⅰ区位于末节指骨背侧基底至中央腱束止点之间的部分,此区伸肌腱有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特点,手指在伸直位时突然受到屈曲方向的暴力,易导致伸肌腱断裂或伴有指骨撕脱性骨折,表现为锤状指畸形[1].传统采用保守治疗和抽出钢丝法重建伸肌腱止点或关节融合等手术方法,疗效各异[2-4].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43例单纯Ⅰ区指伸肌腱止点断裂(断端离止点很近,无法行断端直接缝合)的患者,采用掌长肌腱移植修复,其中32例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现将疗效总结如下.

    关键词:
  • 超微型皮瓣在修复手指指端及指腹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蔡若赋;周杰;党书汉;李守炎;胡宏彬;黄家文;邱显彬;胡兴权

    手指外伤性部分皮肤缺损较为常见,对手指指端及指腹部分皮肤缺损虽可采用传统的邻指皮瓣、鱼际皮瓣术、V-Y推进皮瓣、指动脉及筋膜蒂岛状皮瓣等修复,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并发症常见,除V-Y推进皮瓣外大部分皮瓣术后色泽、感觉较差,臃肿,甚至发生皮肤线状瘢痕挛缩等.2006年至2012年,我们对22例手指指端及指腹部分皮肤缺损患者,采用跨趾腓侧及第二趾胫侧面积小于2cm×2cm的超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 吻合血管的部分(拇)趾或第二趾甲皮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

    作者:徐希斌;黄洪;储辉;俞航;蔡安平;刘鹏程;李虎;张学昌

    甲床缺损是手指常见损伤,如果行残端修整或皮瓣修复对功能及外观影响较大;为了改善外观及功能,治疗方法很多.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58例(60指)甲床缺损的患者,采用吻合血管游离部分(躅)趾或第二趾甲皮瓣修复,术后甲皮瓣全部存活,指甲生长良好,甲床光滑、亮泽,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58例(60指),男28例,女30例;年龄16 ~ 46岁,平均26.5岁.左手24例,右手34例(其中2例双手,各1指).拇指甲床缺损32指,示指13指,中指9指,环指6指.均因外伤致甲床为主的软组织缺损,其中28指伴末节指骨骨折.根据甲床缺损分度[1],缺损在Ⅲ~Ⅳ度,均急诊给予清创,伴骨折者予骨折内固定术,亚急诊行甲皮瓣修复.取部分(跨)甲皮瓣48指,取第二趾甲皮瓣12指.

    关键词:
  •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

    作者:宿晓雷;杜志国;张远林;王伟;陈广先;赵建勇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由于神经血管肌腱自近端大段抽出,挫伤严重,再植难度大,曾被列入断指再植的相对禁忌证[1].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我们对11例伴有拇指背侧神经及静脉缺损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应用手背侧">"形单切口转位示指背侧神经、静脉及示指固有伸肌腱,以桡动脉深支修复拇指尺侧指固有动脉,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
  • 内窥镜辅助下肘管减压尺神经前置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丁健;高伟阳;郑鑫

    目的 在尸体上模拟内窥镜辅助下肘管减压及尺神经前置术,探讨该术式的注意事项.方法 在8具上肢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下肘管减压及尺神经前置术,再对尸体进行解剖,观察尺神经松解、前置效果及有无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结果 8侧标本均顺利去除肘部尺神经卡压的因素,前置尺神经充分,固定牢靠,未形成继发卡压.在肘管减压及尺神经松解过程中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均未损伤.皮下筋膜与屈肌旋前圆肌肌膜缝合固定法缝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2例,筋膜瓣法固定未对前臂内侧皮神经造成损伤.结论 在内窥镜辅助下能切除肘部尺神经卡压的常见因素,前置尺神经充分,并能有效降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的损伤,但需注意皮下筋膜与屈肌旋前圆肌肌膜缝合固定法易缝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而筋膜瓣法固定相对安全.

  • 颈交感神经在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中的作用

    作者:吴可晚;陈琳;杨剑云

    目的 研究颈交感神经在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中的作用.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8只.A组:臂丛神经下干慢性卡压模型;B组:臂丛神经下干慢性卡压模型,加颈中交感神经节切除;C组:对照组.3个月后,各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第一骨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记录其波幅和潜伏期;切取臂丛神经下干卡压远侧3 mn神经干和C组臂丛神经下干,行甲苯脓蓝染色,半薄横切片,计数有髓神经纤维;切取C8、T1背根神经节,用RT-PCR方法检测背根节中P物质(SP) mRNA.结果 神经电生理检测CMAP波幅:A组(2.2± 1.1)mV,B组(3.9±1.1)mV,C组(8.6±2.0)mV;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潜伏期:A组(4.8±0.9)ms,B组(3.9±0.5)ms,C组(2.8±0.2)ms;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髓神经纤维总数:A组(3583.0±540.0),B组(5098.0±742.0),C组(7934.0±868.0);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物质mRNA表达水平:A组(3.6±0.8)×10-2,B组(2.2±0.7)×10-2,C组(1.2±0.3)×10-2;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交感神经作用下,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的损伤程度加重,背根神经节中疼痛介质P物质表达增强,去交感神经有利于减轻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损伤程度,有利于减轻因卡压引起的疼痛.交感神经激惹可能是臂丛神经慢性卡压性疾病发展的一个协同因素.

  • 神经“借干”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子清;李保龙;刘良燚;杨延军;曹爱兵;劳杰;顾玉东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取SD雄性大鼠54只,切取右侧腓总神经10 mm,建立大鼠腓总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为神经“借干”修复组,将腓总神经的远、近断端均修剪成45°斜面,在胫神经干相应外膜上开窗,分别行神经外膜端侧缝合;B组为远断端端侧缝合组,将腓总神经的近端结扎并翻转缝于邻近肌肉内,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修剪成45°斜面,相应胫神经干外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为自体神经回植组(对照组),将切取的腓总神经原位回植.术后20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20周,A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优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神经“借干”修复方法是可行的.

  • 手部巨大哑铃形脂肪瘤一例

    作者:李晓东;孙国锋;王玉海;张娟

    患者女,69岁.发现左手掌部逐渐膨隆3年,并伴有手指麻木、无力入院.临床检查:左手掌大、小鱼际隆起(图1),可触及肿块,质软,无明显压痛,边界不清晰,无波动感,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桡侧三指半掌侧感觉减退,以中指为著,中、环指不能完全伸直,夹指试验阳性.B超显示:回声不均质,可见两处实性高低相间混合回声团,似椭圆形,周边尚清,其内可见稀疏点条状血流信号.X线片检查:左手掌、指骨骨质结构完整,大鱼际肌及小鱼际肌处软组织见大片状低密度影.MRI检查:左手掌指间隙内见不规则形短T1长T2信号,边界较清,内见纤维分隔影,压脂序列病灶呈低信号,考虑脂肪瘤.术前诊断:左手掌部脂肪瘤.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手掌部脂肪瘤摘除术.

    关键词:
  • 旋转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作者:钱俊;张全荣;芮永军;薛明宇;张志海

    目的 探讨旋转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旋转推进皮瓣修复15例18指指端缺损.结果 术后1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旋转皮瓣全部存活.13例(15指)获得4~ 15个月的随访,平均7.2个月;2例失访.患指无明显的瘢痕增生,手指活动好,指腹皮肤红润,外观饱满,与健指相同,皮瓣两点分辨觉为3~8 mm,指端捏持功能正常.结论 采用旋转指腹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能够得到理想的指腹及指端外观,手术简单,疗效满意.

  • 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作者:戚建武;柴益铜;王科杰;蔡利兵;李学渊;王欣

    目的 探讨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切取面积为12.0 cm× 8.0 cm~ 7.5 cm× 6.0 cm.术中修剪皮瓣边缘部分脂肪组织;旋髂浅动脉与桡动脉终末支吻合6例,与指总动脉吻合3例;8例同时修复一根伴行静脉和一根皮下静脉,l例仅修复一根伴行静脉.结果 1例吻合一根伴行静脉的皮瓣,于术后第2天出现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保守治疗后,皮瓣表皮坏死,皮下软组织成活,二期予植皮术.余8例皮瓣全部顺利存活.随访3个月至1.5年,皮瓣质地软,稍臃肿,感觉恢复至S2~S3,腹部供区瘢痕小.结论 利用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能直接缝合,且部位隐蔽,瘢痕小.较常规带蒂皮瓣减少了手术次数,缩短了治疗时间,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

  • 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临床研究

    作者:李涛;陈振兵;丛晓斌;田甲;季伟;鲁晓乘;洪光祥

    目的 研究前臂近段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评价皮瓣的修复效果.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对7例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以尺动脉肘下9.0 cm处穿支点为中心,设计切取前臂近段尺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分别于3、6、12个月随访,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满意度(%)及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d),检测皮瓣痛触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mm),检测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及与健侧的比值,并进行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检测.结果 6例皮瓣顺利存活;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行血管探查后存活.术后3个月,皮瓣较薄,具有较好的外形,患者满意度高(100%),平均恢复正常工作时间(27.20±5.70)d.术后6个月,皮瓣恢复痛温觉和轻触觉.术后12个月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30 ~ 9.70 mm,平均(7.30±1.30) mm,皮瓣感觉为S3+.术后12个月,患侧TAM值与健侧的比值为(0.92±0.18),DASH值为(8.73±1.67).结论 前臂近段尺动脉穿支微型皮瓣是一种新型穿支皮瓣,其穿支点范围恒定、切取后对供区损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皮瓣有较好的外形和感觉恢复,是一种可应用的皮瓣选择.

  • 同指带神经血管蒂顺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廖晓辉;王平;李峻;王伟;郭雅娣;朱诚;闵捷;王炳;周礼荣

    目的 探讨同指带神经血管蒂顺行岛状皮瓣的显微解剖结构,为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侧成人尸体手标本,解剖观察皮瓣的神经血管束结构及皮瓣的推进距离.结果 皮瓣推进距离拇指为(16.7± 1.4) mm,示指为(18.5± 1.2) mm,中指为(19.7±1.8) mm,环指为(18.1±1.0) mm,小指为(15.8±1.2) mm;该皮瓣能前移1.5 ~ 2.0 cm左右,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屈曲15° ~ 20°,可增加约0.5 cm左右,皮瓣大推进距离以2.0~ 2.5 cm为宜.结论 同指带神经血管蒂顺行岛状皮瓣操作简便,兼顾外观、感觉及功能,是修复指腹创面的理想皮瓣.

  • 带指动脉神经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作者:王扬剑;李学渊;魏鹏;陈薇薇

    目的 探讨带指动脉神经的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对15例18指指端皮肤缺损患者,以一侧指固有动脉神经背侧支为营养支,于远指间关节背侧设计皮瓣,带一侧指动脉神经,皮瓣旋转90°修复指端皮肤缺损,指背供区取上臂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皮瓣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感觉.结果 术后15例18指皮瓣均存活.随访时间为6~ 12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感觉恢复至S~S4,两点分辨觉为4~8mm,患指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恢复优良.结论 采用指动脉神经的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操作简单,不牺牲指固有动脉、神经,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并能重建感觉,是一种修复指端缺损的理想方法.

  • 邻指岛状皮瓣修复伴血管缺损的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朱从坤;胡玉庆;彭凯佳;聂荣君;邓顺;谢正江

    目的 报告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转位桥接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掌侧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2年5月,对23例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掌侧皮肤缺损患者,应用邻指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转位桥接修复,皮瓣切取面积3.0 cm×2.2 cm ~ 1.5 cm×1.5 cm,供区创面植皮.结果 术后23例皮瓣及患指均存活,皮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6~ 36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及功能满意.结论 应用邻指岛状皮瓣修复伴血管缺损的手指皮肤缺损,一次手术既可以完成创面的修复,又可桥接手指血管的缺损,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血管口径适宜,是修复此类损伤较理想的方法.

  • 顺行髓内针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曹鹏;王武;韩小平;崔泳

    目的 探讨有明显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26例闭合性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9个月(平均7.5个月),骨折愈合后测得患侧头干角(15.3±1.9)°,健侧头干角(14.6±1.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12);术后患侧掌指关节(MCP)活动度范围(89.7±2.9)°,健侧掌指关节(MCP)活动度范围(90.7±1.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10).结论 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法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其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 背侧入路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B3、C2、C3型)疗效分析

    作者:杜晓龙;欧学海;许玉本;熊咏民;尚驰;樊靖峤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占上肢骨折的15.7%,高能量损伤及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尤其常见[1].AO分型中的B3、C2和C3型桡骨远端骨折常伴有关节面不平整,骨折块较多,桡骨远端松质骨塌陷,手法复位不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复位后发生再移位的比例较高,关节面不平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常采用手术治疗,可采用掌侧入路或背侧入路.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我们采用背侧入路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B3、C2、C3型)患者17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 闭合复位顺行双弹性钉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黄俊伍;陈云丰;罗轶;张春林

    目的 分析闭合复位顺行双弹性钉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经完整随访的26例35处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26例35处掌骨骨折患者均行闭合复位双弹性钉内固定术.按照TAFS系统评价法分别观察测量手指屈曲伸直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对患指术后的肌力和感觉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8~24个月(平均11个月)的随访,术后无明显骨折移位丢失,无伤口感染及骨不连等并发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27 ± 3.77)周;术后功能疗效评定参照TAFS的评分标准,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23%;肌力和感觉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闭合复位顺行双弹性钉固定治疗掌骨骨折,手术损伤小,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硬,手指功能恢复好.

    关键词: 掌骨 骨折 内固定术
  • 掌侧切口和解剖型锁定钛板治疗AO/ASIF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王家骐;张鹏;黄祖成;饶志涛;王树青

    目的 探讨腕关节掌侧切口和解剖型钛板治疗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腕掌侧切口和解剖型钛板治疗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47例,其中C1型17例、C2型21例、C3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 3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5年(1~2.3年)的随访.患者中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肌腱激惹、正中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未见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术后1年平均掌倾角为(7.5±1.8)°,尺偏角为(19.8±2.7)°.按照改良McBride评价标准评定:优18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0.3%.结论 经掌侧切口解剖型钛板治疗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较好方法.

中华手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06 z1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