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臂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在手腕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刘金凤;李勇;余勇;卓丹

    目的:探讨以前臂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臂桡动脉、尺动脉、骨间背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肌腱外露创面,供瓣区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经2个月~2 a随访,皮瓣外形不臃肿,残留功能得以保存.结论:采用前臂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创面,不损伤知名血管,皮瓣外形良好,有利于术后受区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小腿后部穿支的3D可视化研究与皮瓣设计

    作者:唐茂林;徐象党;戴开宇;周鹏;杨新东

    目的:运用血管造影及其数字化模型探讨小腿后部各区穿支间的关系,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8具新鲜成人整尸,采用改良的氧化铅配方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其中2具行连续螺旋CT扫描,对小腿进行三维重建.(2)将小腿后部分为上、中、下3区,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影,观测各区穿支的定位、直径、走行、分支及其相互之间的吻合状况.结果:小腿后部共有外径≥0.5 mm穿支(13±2.3)支,平均外径(0.8±0.2)mm,平均供血面积(38±9.0)cm2.上区的腘动脉穿支位置恒定且较粗大,向下与中区的胫后动脉、腓动脉之穿支形成不减少口径的真性吻合,其单穿支供血面积高达(55±20)cm2;下区穿支较细,沿跟腱两侧呈链状分布,向上与中区的穿支吻合.结论:小腿后部为良好的穿支皮瓣供区,中区可切取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上区与下区可分别切取近端蒂与远端蒂穿支皮瓣.

  • 应用尺动脉远端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寿奎水

    目的:探讨以尺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以其上行支和下行支为轴心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0年5月—2013年5月,采用以尺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以其上行支和下行支为轴心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11例手指复杂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43岁;机器挤压伤7例,撕脱伤3例,电锯伤1例;指脱套伤创面4例,相邻两指创面2例,一指两处创面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5 h ~8 d;创面范围2.0 cm ×5.5 cm ~6.0 cm ×9.0 cm,均伴有深部指骨、肌腱等外露。术后随访检测手指总主动活动度、静态两点辨别觉和患者自我评价等评价手指运动、感觉功能。结果术后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其余10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3.8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感觉恢复,供区瘢痕不明显,总主动活动度 TAM 130°~265°(健侧255°~270°),静态两点辨别觉2-PD 6.0~10.5 mm(健侧3.5~7.0 mm)。 TAM 评价优4例,良5例,可2例;2-PD 评价优1例,中10例;患者自我评价好9例,中2例。结论尺动脉远端穿支双叶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创面具有功能、外观、感觉恢复满意的优点,对指脱套伤、一指两处创面、相邻两指创面等复杂创面是一种可行、有效的修复方案。

  • 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比较

    作者:杨大威;张军;姜明久;王鹏

    目的 比较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效果.方法 对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创伤后虎口挛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重建虎口18例(A组),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重建虎口17例(B组);比较2组术后患者皮瓣外观及存活情况,以物理测量评价临床疗效,对组内、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 ~18个月,平均12个月.35例皮瓣均成活.A组中2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B组中有1例远端部分坏死、3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1例桡神经深支部分损伤.术后6个月,A组虎口宽度增加(32.11 ±3.07)mm,虎口角增加58.78°±4.73°,AMA系统拇指功能损害值平均减少17.06% ±5.35%;B组虎口宽度增加(31.71±2.57)mm,虎口角成人增加58.82°±3.76°,AMA系统拇指功能损害值平均减少15.96%±4.06%,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2组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效果相近,但在操作简便性及安全性方面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修复术略占优势.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血管皮支定位的应用研究

    作者:丰波;呼和;王永军;张澜;庞有明;牛克成

    目的: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评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为术前供区选择双侧中的优势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高频彩超对30例健康志愿者及13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患者的双侧穿支血管数目、管径、起点位置、走行位置、穿深筋膜位置、平均流速进行检测,并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数据及Dopplar超声探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健康人及13例患者共检测到穿支动脉192条,其中肌皮穿支型占79.3%;肌间隙皮支型18.6%,直接皮血管型2.1%。穿支管径(外径)(1.02±0.41) mm;平均血流速度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Dopplar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术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谱显示:收缩期正向波,舒张期流速极低或没有血流,呈低速高阻单相频谱。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较粗大穿支的数量、管径、管壁结构、走行方向、分布区域、血流动力学性状,评价血管质量以及进行体表定位。13例手术患者中检测到的穿支结果与手术中所见的穿支数量、位置、管径基本吻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精确地了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血管穿支的情况,为临床选择优势侧皮瓣供区提供了较直观的依据。

  • 腓肠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膝部及胫骨上段软组织缺损

    作者:尹克军;朱兴仁;龚铁军;王永恒;李旭伟

    目的 探讨腓肠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有效修复髌前与胫骨上端软组织缺损伴骨与肌腱外露的治疗.方法 对16例膝部及胫骨上段软组织严重缺损的创面,采用腓肠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结果本组随访0.5~1.5年,15例生长良好,1例术后发生伤口周围感染,经上VSD负压引流1周后植皮成活.结论 腓肠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膝部及胫骨上段软组织缺损,不吻合血管,是修复膝部及胫骨上段创面的理想方法.

  • 乳胶-四氧化三铅液在穿支血管造影中的比例探讨

    作者:邹文;魏在荣;张兴建;邓呈亮;孙广峰;金文虎;王达利

    目的 探讨一种可在常温下操作、简便易行、效果好的穿支血管造影液配比.方法 常温下用不同配比的乳胶、水、四氧化三铅混合液对穿支血管进行灌注,灌注后的标本肉眼观察及X线摄片,比较其效果.结果 乳胶(ml):水(ml):四氧化三铅(g)以1:1:2的比例配制灌注效果好,肉眼及X线片可见清晰的小血管网.配比中加入广告色、墨水等小分子量色料的效果差,影响观察血管.结论 乳胶-四氧化三铅液是简便易行的小血管造影剂,其佳配比∶乳胶(ml):水(ml):四氧化三铅(g)为1:1:2.

  • 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蒂的血流桥接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缺损

    作者:李涛;陈振兵;陈燕花;丛晓斌;艾方兴;王锟;洪光祥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脐旁穿支血流桥接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腹壁下动脉-腹壁上动脉为轴心血管、脐旁穿支为皮瓣供血,形成血流桥接皮瓣术式移植,术后检测皮瓣感觉和神经功能,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对患肢功能行Enneking评分.结果 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应用上述方法修复5例四肢缺损创面,创面大面积30 cm×11 cm,小11 cm×5 cm,皮瓣大面积33 cm×13 cm,小13 cm×7 cm.术后随访12 ~ 24个月,5例皮瓣均存活,桥接血管均通畅,供区切口一期愈合良好,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术后12个月感觉功能评级为S3+级,Enneking评分达到正常侧的82% ~95%,平均值为正常侧的87.2%.结论 腹壁下动脉脐旁穿支血流桥接皮瓣是修复肢体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术式,修复四肢创面的同时可桥接血管缺损,并可改进为横行或斜行皮瓣术式移植.

  • 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黎平;聂开瑜;陈伟;王波;魏在荣

    目的 探讨以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上唇肿瘤或创伤后瘢痕患者29例,病变组织切除后遗留创面0.8 cm×2.0 cm~1.9 cm×3.0 cm,根据创面缺损大小、形态、位置及穿支血管分布情况,设计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进行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29例患者皮瓣均存活,其中25例存活良好,4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皮瓣恢复良好.29例获得3~15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肿物未复发,瘢痕不明显,功能与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上唇皮肤软组织缺损,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对供区影响较小.

  • 第一跖底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谢志平;梁成;郑和平;林涧;郝攀登;张发惠

    目的 探讨第1跖底动脉穿支的形态学特征,为临床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以第1跖趾关节为标志,于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第1跖底动脉穿支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②第1跖底动脉穿支与足内侧血管吻合特点.1侧新鲜标本灌注红色乳胶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第1跖底动脉穿支于第1跖趾关节近端(2.3 ±0.7) cm处,由足拇展肌肌腱与第1跖骨之间返向后斜行浅出,在足拇展肌上缘与跗内侧动脉、内踝前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分支等某一血管体吻合后,再参与动脉链组成,沿途发出细小血管分布于足内侧皮肤.第1跖底动脉穿支起始外径为(1.1±0.2) mm.穿支动脉干长(3.2±0.2)cm.结论 以第1跖底动脉穿支为蒂,可形成轴型皮瓣或跨区域供血皮瓣转位修复前足部软组织缺损.

  • 数字化解剖方法定位小腿穿支研究

    作者:魏鹏;马亮亮;方叶冬;夏伟芝;丁茂超;梅劲

    目的 以螺旋CT数据三维重建小腿穿支,对比常规X线片,观测小腿穿支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精确化的立体解剖信息以及为设计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15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明胶-氧化铅混合液造影,先行X线摄片,应用图像分析软件Photoshop及Scion Image对各穿支体进行分割显示及测量,再行螺旋CT扫描并进一步应用MIMICS 10.01软件行三维重建.结果 小腿共有外径大于0.5 mm的穿支(27±4)支,平均外径(0.8±0.2) mm,平均浅筋膜段蒂长(37.3±18.6) mm,单穿支平均供血面积(49.5±25.5) cm2.数字化小腿穿支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穿支之间、穿支与源动脉之间的形态学结构和空间关系.结论 数字化小腿穿支可清晰地反映穿支的几何特征及局部细节,显示穿支的来源与分布特点,不失为研究人体小腿穿支的形态特点及术前设计穿支皮瓣的较好途径.

  • 掌深弓手背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钮朋;胡德庆;林涧;王田佺;黄磊;洪旭;戚瑞林;郑和平

    目的 探讨掌深弓手背穿支形态学特征,为穿支蒂V-Y推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31侧成人手标本,30侧经甲醛防腐固定、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掌深弓手背穿支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②掌深弓手背穿支与腕背、掌背血管网的吻合特点.另1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掌深弓手背穿支共有3支,穿过第2~4骨间背侧肌两头间至手背分为升、降2支,升支与腕背网吻合,降支延续为2~4掌背动脉.掌深弓第1~3手背穿支起始外径分别为(1.1 ±0.2) mm、(0.9±0.3)mm、(0.7±0.1)mm,干长分别为(1.1±0.3) cm、(1.0±0.2) cm、(0.9±0.1)cm.结论 以掌深弓手背穿支为蒂,可形成V-Y推进皮瓣修复掌背或腕背部软组织缺损.

  • 脑桥梗死不同病因机制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红霞;刘欣;王丽娟;刘荧;李小刚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结果 在各组的临床特征中,基底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其他颅内血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发生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比例较其他组增高(P<0.05).穿支动脉病变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入院收缩压、梗死灶大小、入院NIHSS、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出院mRS评分比例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 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及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的脑桥梗死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病灶大,症状重,易发生进展,预后不良.

  • 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邓宇杰;吴松;邹玮君;罗伟渊;阳立;林坤波;黄思达

    目的 探讨穿支供血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修复手掌背及其他较大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严重手掌或者手背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16例,创面清创后以小腿中段腓动脉穿支为蒂、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为轴心的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总结穿支血管的切取、皮瓣与受区血管的吻合搭配等技巧.结果 临床治疗16例患者,皮瓣面积大14 cm×8 cm,均以2支穿支为供血血管,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心血管链及供血穿支解剖恒定,皮瓣质地薄软,血运丰富,供受区均不损伤主干血管,可作为修复较大面积的手掌背及其他部位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选择.

  • 腓动脉穿支为蒂网状供血皮瓣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

    目的:评价腓动脉穿支为蒂的网状供血皮瓣应用于足踝软组织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诊断为足踝软组织缺损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5cm×4cm~8.5cm×9.5cm,通过腓动脉穿支为蒂的网状供血皮瓣对缺损处进行修复,设计术中皮瓣切取面积为5cm×5.5cm~9.5cm×10.5cm。结果:本次研究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皮瓣修复手术,术后皮瓣的肿胀时间平均<为5日。20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较显著的肿胀淤紫,其中3例在通过适当去除缝线和皮瓣放血治疗后出现好转,2例皮瓣边缘可见有坏死存在,在换药之后出现好转,另有1例皮瓣远端出现局部坏死,予植皮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皮瓣均存活较好。所有患者接受3~5个月随访,均未发现有溃疡等情况出现,2例患者皮瓣切除区有轻微麻木感,无患者出现腓总神经受损症状。结论:腓动脉穿支为蒂的网状供血皮瓣具有血供充足、质地良好等优势,术中操作简易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下肢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苏瑞鉴

    穿支皮瓣临床应用已有10年历史,近年来,穿支皮瓣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尤其是下肢穿支皮瓣.目前临床上常用下肢穿支皮瓣有5种,分别为:①臀上动脉穿支皮瓣;②臀下动脉穿支皮瓣;③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④腓动脉穿支皮瓣;⑤胫后动脉内侧皮穿支皮瓣.本文就常见下肢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关键词: 下肢 穿支 皮瓣
  • 拇指桡侧指固有血管穿支为蒂的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海华;吴泽勇;王绥江;陈秀凤;李小芳;史玉仓

    目的 探讨拇指桡侧指固有血管穿支为蒂的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拇指桡侧指固有血管穿支为蒂的桡背侧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为2.0 cm×1.5 cm~ 3.0 cm×2.5 cm,供区直接缝合或应用断层皮肤覆盖.结果 术后8例拇指桡侧指固有血管穿支为蒂的桡背侧皮瓣均成活.随访1~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软组织缺损区及供区形态与功能修复良好.结论 采用拇指桡侧指固有血管穿支为蒂的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可靠、实用的修复方法.因其皮瓣血供可靠,移动度充足,术中操作要点简明,不牺牲重要血管,无须吻合血管及蒂部复杂的解剖,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创伤,具有临床应用的推广价值.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

    作者:崔秋菊;毛驰;彭歆;张雷

    目的 探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解剖规律和特点,为该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对10侧下肢标本的腓肠内外侧动脉穿支进行解剖测量.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手术14例患者的穿支位置和数目数据.结果 尸体解剖结果显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数目中位数为2.5支(1~6支);穿支距胭纹5.0~ 19.0 cm,距小腿后正中线1.0~ 6.0 cm;临床应用解剖显示,穿支数目中位数为2.0支(0~4支);穿支距胭纹线5.0~ 19.0 cm,距小腿后正中线0 ~ 5.8 cm.消除小腿长度影响发现,穿支多数分布于小腿上1/5 ~ 1/3之间.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数目较恒定,位置恒定,血管蒂长,适合临床设计穿支皮瓣使用.

  • 前臂尺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王帅;段维轶;徐中飞;孙长伏

    前臂尺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已有30年历史,该皮瓣除具有桡侧前臂皮瓣的优点外,还具有供区可直接关闭、并发症少、美观性能好、毛发较少、可制备为多个皮岛的嵌合皮瓣等优点,这使得其非常适合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的重建,更易于为患者所接受.临床上,可根据缺损的部位选择不同大小的前臂尺侧皮瓣.由于前臂尺侧穿支皮瓣成活率较高、供区并发症低,在美观和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其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的修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保留腓肠神经的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涛;陈振兵;丛晓斌;艾方兴;周攀;季伟;徐祥

    目的 探讨以腓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保留供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的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法,评价其修复创面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采用以腓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保留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在供区创面内,保留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网在小腿后、外侧皮瓣内的方法修复足、踝、跟腱区皮肤缺损12例,其中外伤导致皮肤及软组织缺损6例,糖尿病所致慢性溃疡、伤口不愈合4例,感染导致皮肤坏死2例,创面大小4.0 cm×2.5 cm~8.0 cm×5.0 cm,皮瓣面积9.0 cm×4.0 cm~ 17.0 cm×7.0 cm.术后常规观察皮瓣血运,评价供区肢体肿胀及疼痛情况,后期评价皮瓣外形、质地及感觉功能,6~ 12个月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对患足功能行AOFAS评分.结果 12例供区均完整保留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术后10例皮瓣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出现各约2 cm的皮肤坏死,经换药在2个月内愈合.9例获得有效随访,时间平均13.7个月,皮瓣外形美观,质地良好,患肢肿胀轻.皮瓣恢复痛觉、触觉、温度觉及单点分辨觉,术后12个月感觉功能评级为S3.患者对皮瓣外形均满意,患足AOFAS评分87 ~ 93,平均值为90.2.结论 以腓动脉远端穿支为蒂的小腿后、外侧皮瓣可以完整保留供区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减少了供区损伤,且皮瓣血运可靠,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