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逆行面动脉供血下颌下腺转移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晔;许向亮;王振

    目的:探讨逆行面动脉供血下颌下腺转移治疗重症干眼症的解剖学证据。方法6例正常成人头颈标本,测量面动脉出下颌下腺沟点至上、下唇动脉分叉处长度、下颌下腺导管长度和同侧口角至外眦角距离,测量下颌下腺长度、宽度和厚度。以面动脉发出下唇动脉点为圆心,向同侧眶周转移下颌下腺。结果面动脉出下颌下腺沟点至上、下唇动脉分叉处长度(6.8±1.2)c m、下颌下腺导管长度(6.4±0.7)c m,同侧口角至外眦角距离(8.6±0.8)c m,下颌下腺长(3.8±0.6)c m,宽(2.7±0.3)c m,厚(1.6±0.4)c m。以面动脉为蒂,下颌下腺可无张力地转移到眶外下区。结论以面动脉为蒂下颌下腺转移治疗重症干眼症手术可行。

  • 颌面及鼻咽部肿瘤手术前介入栓塞的体会:附5例报告

    作者:李兵;吴新淮;吕芳;韩周竹;韩跃峰

    0引言颌面部的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舌动脉、面动脉及颌内动脉,鼻咽部肿瘤的血供主要来自咽升动脉.手术区域血运十分丰富,切除过程因术野小,视野不清等,手术过程中易误伤血管及神经;增加了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外科切除术前进行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使手术更安全,并且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率,缩短手术时间[1,2].

  • 下颌缘皮瓣法行鼻再造术的护理

    作者:周福琴;夏佩燕;徐安岚;张莉华

    总结了11例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皮瓣法行鼻再造术的临床护理.探讨了鼻缺损患者的异常心态及针对性护理方法;阐述了该术式围手术期、康复期的护理;同时介绍了挤压、按摩法促进皮瓣静脉回流的方法.

  • 面动脉及内眦动脉走行层次的解剖学

    作者:罗乐;张晨;刘飞宏;杜春晓

    目的 探讨面动脉在眶上切迹及角前切迹之间的走行层次,为临床面部注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5具成人尸头(10侧)进行解剖研究.每个尸头分别过眶上切迹、内眦、鼻翼高点、鼻翼下点、口角、下颌缘角前切迹做面中线的垂线,出现面动脉层次变化区域时,再临时划分平行线,记录每一水平线以及相邻线与线之间动脉所在层次.结果 在眶上切迹(包括眶上切迹处)及内眦(包括内眦处)之间面动脉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层.在内眦及鼻翼高点之间的中上1/3段动脉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层,下1/3段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深面脂肪浅层或浅表肌腱膜系统(SMAS)下脂肪层.过鼻翼高点处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中层.在鼻翼高点及鼻翼下点之间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深层.在鼻下点处主要位于颧小肌、颧大肌深面脂肪层.在鼻下点及口角之间中上1/3段主要走行在颧小肌、颧大肌深面脂肪层(由浅至深),在下1/3段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深层.在口角外侧点主要走行在无表情肌覆盖的SMAS下脂肪深层或颈阔肌深面脂肪层.结论 初步明确了从眶上切迹及角前切迹之间面动脉各段的走行层次.为临床注射透明质酸时提供参考,避免出现血管栓塞.

  • 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鼻、唇与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培培;杨超;邢新;戴海英;郭伶俐;吕文亮

    目的 探讨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鼻、唇与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缺损的部位、大小、形状,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确定靠近缺损处部位的面动脉穿支血管,并以其从面动脉发出的位置为旋转点设计面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大小与缺损面积相近,形成皮瓣时在不妨碍皮瓣转移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保留穿支血管周围的皮下脂肪,以避免静脉回流障碍.结果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共应用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6例,其中鼻部缺损9例,上唇部缺损10例,颊部缺损7例,缺损面积1.5 cm×2.0 cm ~3.0 cm×3.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3.5 cm.术后除1例皮瓣远端发生3 mm宽的表层坏死外,其余25例皮瓣均完全成活.16例获得3个月至2年随访,肿瘤无复发,功能与外形满意.结论 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鼻、唇与颊部中等大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可获得理想的功能与外形效果.

  • 颊肌黏膜瓣在宽大红唇及口轮匝肌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陈建;赵振民;李森恺;尹宁北;熊斌;吕唯;石蕾

    目的 探讨修复大面积的红唇及口轮匝肌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设计以面动脉前颊支为血管蒂的颊肌黏膜瓣,用以修复上或下唇宽大的红唇及口轮匝肌缺损.结果 共治疗7例,5例患者术后无任何并发症,2例患者颊肌黏膜瓣尖端黏膜坏死,未累及肌层,术后创面通过黏膜上皮化而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即可测到温度觉、触觉,肌电图和电镜显示瓣内肌肉有运动神经支配.结论 应用颊肌黏膜瓣可以修复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宽大红唇及口轮匝肌缺损,并且可获得良好的形态、感觉和功能.

  • 保留同侧面动脉和唇动脉的扇形瓣修复下唇组织缺损

    作者:李彬;李超;唐梓轩;王少新;陈锦

    对于唇部肿瘤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国内外学者均主张尽量利用残余的唇组织或对侧唇组织即刻修复,以恢复唇的外形和功能[1-4].2003年2月至2005年11月我们对扇形瓣进行了改良,共完成了7例9侧唇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 面动、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研究

    作者:赵振民;李森恺;李养群;杨明勇;黄渭清;刘元波;翟弘峰;李建初;李俊来;付先水

    目的测定面血管的管径及面动、静脉的相互位置关系,研究面动脉(特别是远心段)的血流动力学,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仪在轴型组织瓣设计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美国产的Diasonic VS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例成人双侧面动、静脉进行检查.结果面动、静脉在下颌下缘相互靠近,在口角周围和鼻翼基底下方相互远离.阻断面动脉向上的血流后,在口角周围和鼻翼基底下方,面动脉的逆行血流速度为阻断前的1/4~l/2. 结论面动、静脉相互位置关系的变化为面血管轴型组织瓣的设计和手术操作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依据.面动脉远心段逆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为面血管逆行岛状组织瓣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血流动力学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仪对轴型组织瓣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

  • 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黎平;聂开瑜;陈伟;王波;魏在荣

    目的 探讨以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上唇肿瘤或创伤后瘢痕患者29例,病变组织切除后遗留创面0.8 cm×2.0 cm~1.9 cm×3.0 cm,根据创面缺损大小、形态、位置及穿支血管分布情况,设计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进行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29例患者皮瓣均存活,其中25例存活良好,4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皮瓣恢复良好.29例获得3~15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肿物未复发,瘢痕不明显,功能与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上唇皮肤软组织缺损,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对供区影响较小.

  • 面动脉切断后近、远心端动脉压力的测定和意义

    作者:严凌健;赵小朋;穆巴拉克;吴宇翎;麦潋曦;潘朝斌

    目的 研究面动脉切断后近、远心端动脉是否具有恒定的血压,其远心端动脉血压能否为皮瓣的存活提供足够的血流基础.方法 选择2017年3—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癌患者25例(临床检查均已排除颈部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术前告知此实验内容并同意接受此实验.于下颌骨下缘解剖充分暴露面动脉,并结扎沿途分支.于面动脉远心端距离下颌骨下缘下方约1 cm处剪断面动脉,置入动脉导针并连接动脉血压换能器,分别记录数值.此后结扎下唇动脉,观察血压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评价面动脉近、远心端收缩压及舒张压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性.结果 远心端收缩压平均值为(88.00 ± 17.46)mmHg(1 mmHg=0.133 kPa),远心端舒张压平均值为(60.33 ± 7.49)mmHg,近心端收缩压平均值为(113.36 ± 21.22)mmHg,近心端舒张压平均值为(68.80 ± 11.63)mmHg.远心端收缩压为近心端77.68%,远心端舒张压为近心端88.43%,近、远心端收缩压(t=10.210,P<0.001)及近、远心端舒张压(t=6.643,P<0.001),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扎下唇后面动脉远心端血压无明显波动.结论 面动脉远心端的压力较近心端虽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足够血压能够为组织瓣存活提供良好的血运.

  • 面动脉切断后近、远心端动脉压力的测定和意义

    作者:严凌健;赵小朋;穆巴拉克;吴宇翎;麦潋曦;潘朝斌

    目的 研究面动脉切断后近、远心端动脉是否具有恒定的血压,其远心端动脉血压能否为皮瓣的存活提供足够的血流基础.方法 选择2017年3—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癌患者25例(临床检查均已排除颈部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术前告知此实验内容并同意接受此实验.于下颌骨下缘解剖充分暴露面动脉,并结扎沿途分支.于面动脉远心端距离下颌骨下缘下方约1 cm处剪断面动脉,置入动脉导针并连接动脉血压换能器,分别记录数值.此后结扎下唇动脉,观察血压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评价面动脉近、远心端收缩压及舒张压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性.结果 远心端收缩压平均值为(88.00 ± 17.46)mmHg(1 mmHg=0.133 kPa),远心端舒张压平均值为(60.33 ± 7.49)mmHg,近心端收缩压平均值为(113.36 ± 21.22)mmHg,近心端舒张压平均值为(68.80 ± 11.63)mmHg.远心端收缩压为近心端77.68%,远心端舒张压为近心端88.43%,近、远心端收缩压(t=10.210,P<0.001)及近、远心端舒张压(t=6.643,P<0.001),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扎下唇后面动脉远心端血压无明显波动.结论 面动脉远心端的压力较近心端虽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足够血压能够为组织瓣存活提供良好的血运.

  • Ⅱ型永存寰前节间动脉合并同侧椎动脉缺如一例

    作者:张丽萍;唐秉航;李良才;李芳云

    患者 女,95岁.被发现行走变慢3 d,伴有精神食欲变差.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前未口服降压药、无外伤史颅脑CT平扫示“左侧侧脑室出血”(图1),以脑出血收入院治疗.头颈部CTA未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颈脑血管狭窄(图2),但发现左侧椎动脉缺如,左侧颈-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该吻合血管起源于左侧颈外动脉,沿途发出左侧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之后主干继续向背侧弯曲在寰椎水平经枕骨大孔入颅,并与右侧纤细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图3,4),诊断为Ⅱ型永存寰前节间动脉(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y,PIA)合并同侧椎动脉缺如.

  •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及面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术围手术临床经验探讨

    作者:张扬;万延俊;王超

    目的 总结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及面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术围手术临床经验.方法 15例进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的患者,均接受术后面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术来修复与重建面部的损伤,同时整理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评价围手术的效果.结果 15例患者中,逆行皮瓣修复术成功率达到93.3%(14/15),有1例患者在术后次日皮瓣发生坏死,但是给予了补救措施.所有患者的生理功能诸如吞咽功能均恢复正常.3年内的回访记录表明,有2例患者发生了肿瘤的复发,及时进行了相关的治疗.结论 口腔颌面部口裂上部的损伤患者的佳治疗选择面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术.切除口腔颌面部的肿瘤,随着进行面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术有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 鼻与副鼻窦横纹肌肉瘤一例

    作者:戴平丰;裘敏剑;王东宝

    患者女,68岁,头痛3个月,反复鼻出血1个月.体检:右侧鼻腔充满红色新生物,表面不平,质地偏硬,触之易出血,右鼻腔见少量淡血性渗出物.CT检查:右侧鼻腔、上颌窦、筛窦、额窦、两侧蝶窦均可见软组织肿块充填,密度均匀,CT值平扫约为44 HU(图1),注射造影剂增强后约为91.6HU(图2),提示病灶明显强化,受累窦腔均见扩大,筛窦纸样板破坏,肿块膨胀性生长较明显,部分越过中线累及左侧筛窦,CT骨窗显示颅底骨质破坏,中颅窝底部受累,肿块自后鼻孔向后生长致鼻咽部气道狭窄.右侧颈外动脉DSA示右上颌动脉管径增粗,有许多小分支自主干发出,分布于肿瘤所在区域,血管扭曲,肿瘤区轻度染色,但未见明显血管湖和畸形血管,面动脉有部分小分支发出供应肿瘤区(图3).

  • 面-椎动脉端侧吻合术应用解剖

    作者:谭双香;胡瑞成;肖建忠

    ①目的提供面-椎动脉端侧吻合术的相关应用解剖学资料.②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上观测了面动脉的走行和分支情况、面动脉可游离部分的长度和外径、面动脉起始部与椎动脉的距离,测量椎动脉V3段和枕动脉深段的外径.③结果面动脉与同侧舌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及对侧面动脉均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面动脉起始部到下颌角部之间易于游离,游离后长度足以到达椎动脉;椎动脉V3段的外径为4.0mm左右,面动脉下颌角部的外径为2.3mm左右,适合作端侧吻合.④结论面动脉可以作为椎动脉重建手术的供区血管与椎动脉V3段进行端侧吻合.

  • 鼻-鼻窦血管瘤2例报道

    作者:姚玉婷;马华安

    1病例介绍
      病例1,女性患者,77岁。因右侧持续性鼻塞3个月、右眼视物模糊2个月于2014年4月入院。患者1周前出现右侧鼻腔流腥臭血水伴嗅觉减退、右侧头面部麻木感。检查:右侧鼻腔总鼻道见血性分泌物,下鼻甲肿胀、内侧移位,麻黄素收缩后中鼻道窥不清;右侧眼球各方向活动未见异常,无复视、斜视。鼻窦CT示右侧上颌窦、前组筛窦软组织肿块,病灶形态呈膨胀性生长,上颌窦前壁局部骨质破坏吸收(见封三图1)。行上颌窦穿刺,回抽见血性液体,退出穿刺针后血性液体溢出,予以下鼻道压迫止血。2 d后在全麻下行鼻侧切开右侧上颌窦探查术,探得暗红色膜性结构肿物充满上颌窦窦腔,表面光滑,壁较薄,小切口探查时出现大量鲜红色血液涌出,考虑为血管瘤。因血管源不明,出血量大、势猛,若直接行手术切除手术风险较大,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暂停手术,根据患者情况确定下一步诊疗方案。该患者于4月24日局麻下行右侧上颌窦血管瘤栓塞术,右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引入5F导管鞘,再引入5F导管于颈外动脉造影。见右侧面动脉及上颌动脉扩张,其远端均分支供血上颌窦区,造影剂充满右侧肿瘤区域,呈轻~中度染色(见封三图2)。以微导管分别超选择插管入面动脉及上颌动脉远端(见封三图3),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再用明胶海绵条加强,复查造影见血流停止,撤除鼻腔内纱条,未见出血。出院后2个月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复查CT肿瘤范围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高俊彦;李明;吴海平;李建忠;李富德;熊鲲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以及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例)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及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5%,双干型占27.5%,合干型占15.0%;出腮腺后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下方及基本平行,各占65.0%、12.5%、22.5%;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深面及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面动脉,然后合成1支者分别占89.5%、7.0%、3.5%.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居多,占57.5%,单干型占12.5%,三干型占27.5%,四干型占2.5%;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颊支占52.3%,位于腮腺导管下方的颊支占47.7%.结论:掌握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走行,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位置,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 面动脉血流信息与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韩彬;张建平;夏耀林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所有病例均进行针灸治疗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周围性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前后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针灸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研究,以量化指标,证实了针灸通经活络、调气活血的理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客观的疗效依据。

  •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前后面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建平;夏耀林;王晓英;韩彬;王丕敏;孙鹏;马继;任俊峰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前后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针灸治疗的可行性及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观察测量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前后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比较分析针灸治疗前后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参数变化情况.结果: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后即时面动脉及其分支的PSV、EDV明显增快,阻力指数较治疗前减低(P<0.05).结论: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增加面部血流供应量,从而促进面瘫的恢复.

  • 面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原理:101条穿支的区域分析

    作者:Quentin Qassemyar;Eric Havet;Raphael Sinna;朱利娜;魏峰;高景恒

    背景与目的 面动脉穿支皮瓣已发展为口周及鼻翼缺损的精确再造修复技术.该技术让移植再造术由传统的两步缩短为一步.尸体研究已描述了面动脉穿支的数量、位置和尺寸.已清楚了面部动脉的血液供应,但是每条穿支的皮肤血液供应情况仍不清楚.方法 作者对新鲜尸体的20条面动脉进行了解剖分析.剥离所有直径大于0.5mm的面部动脉穿支并测量其直径.所有穿支皮瓣选择性注入1ml的墨水稀释液.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解剖分析了20条面部动脉,平均长度为12.06cm.每条面动脉上直径大于0.5mm的穿支数量平均为5.05支.穿支的平均直径是0.96mm.共101条穿支选择注射墨水,所有注射皮肤区域的平均面积是8.05cm2.确定了7个主要的穿支体区.结论 面动脉穿支似乎主要集中于口角连和横向1~2cm处.确定了7个主要的穿支体区,可作为局部皮瓣设计的基础.本研究增加了我们对面部血管化的理解,并将结束我们在面部重建术中使用随意型皮瓣的历史,让面部重建术更加精确.

6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