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对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的应用价值

    作者:方军杰;郑建军;金银华;蔡楚逸;干放;夏建笔;陈斌

    目的 探讨MR三维重T2加权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T2-SPACE)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1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6~74岁.51例腮腺肿瘤患者均进行常规MR序列扫描和重T2-SPACE序列扫描,将采集图像信息进行三维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并进行面神经和腮腺导管曲面重建.在重T2-SPACE图像上观察腮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囊变坏死等情况,以及肿瘤在重T2-SPACE序列中的信号特点.在常规MRI和重T2-SPACE图像上分析肿瘤与腮腺导管、面神经的位置关系,判断腮腺肿瘤良恶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诊断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结果 重T2-SPACE序列图像显示:51例腮腺肿瘤患者中共55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浅叶25个,深叶16个,跨叶14个;34个病灶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晰,21个病灶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31个病灶内信号混杂,可见大小不等囊变坏死区.55侧患病腮腺在常规MR T1 WI、T2 W1和重T2-SPACE序列上显示面神经分别为39、41、53侧,显示腮腺主导管分别为32、45、54侧;与常规MRI T1 WI、T2 W1比较,重T2-SPACE序列显示面神经、腮腺主导管数量更多,信号更清晰.55个病灶中,常规MRI序列诊断良性病灶34个、恶性病灶21个,重T2-SPACE序列诊断良性病灶35个、恶性病灶20个.以病理检查结果(良性病灶36个、恶性病灶19个)为金标准,常规MRI诊断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准确率分别为75.0%(27/36)、12/19,总体准确率为70.9%(39/55);重T2-SPACE序列诊断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准确率为88.9%(32/36)、16/19,总体准确率为87.3%(48/55).采用重T2-SPACE序列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总体准确率高于常规MR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1,P<0.05).结论 重T2-SPAC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腮腺肿瘤的位置、边缘及内部信号情况,可清晰显示腮腺肿瘤与面神经、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对肿瘤良恶性判断、手术方案制定、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及患者预后判断等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在腮腺MR检查中推广应用.

  • 腮腺多型性腺瘤伴广泛脂肪化生二例

    作者:孔梅;石麒麟;王照明

    例1,患者男,63岁.因左耳下肿块20年,肿痛5 d于2005年11月12日入院.体检:左腮腺区巨大肿块,圆形,8.5 cm×7.0 cm大小,质中偏软,表面光滑,压痛阳性,有波动感,边界清,活动可.于当月15日行左腮腺肿物+腮腺浅叶切除.术中发现左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颞支被肿物推向上方.例2,患者女,45岁.因右耳下肿块半年逐渐增大于2005年2月20日入院.体检:右耳垂下肿块,直径4 cm,境界清,质偏硬,无压痛,少许活动.入院后全麻下行腮腺肿瘤及部分腺叶切除.

  • 组织形态多样腮腺上皮-肌上皮癌一例

    作者:王志强;张普;王宗敏

    患者女,58岁.因左腮腺区无痛性肿块2年余,近20余天肿块渐增大于2011年9月入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专科检查:张口正常,腮腺导管口未见红肿,挤压可见清亮分泌物.肿瘤界限清楚约4 cm×3 cm×2 cm,扪诊呈结节状,高起处较软,低凹处较硬,活动可.CT见左腮腺区不规则肿块,边界较清,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多发沙粒样钙化.术中发现肿块包绕面神经并与外耳道软骨粘连,完整剥离肿块,保护面神经及腮腺导管.

  • 超声波去脂技术在面部除皱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晓媛;李建宁;王雪顽

    面部除皱术,是将面部皮肤在与其下面的组织潜行分离后向上提升,借以展平其老化皱纹的一种手术.该手术操作中直接面对面部表浅的结构,如面神经、颞浅静脉、颈外静脉、耳大神经和腮腺导管等,这些结构必须注意保护,不得损伤.虽然面部皮肤较身体其它部位皮下脂肪较少,但有些部位的皮下脂肪存在不仅影响美观、且它的消失或存在也影响面部皮肤的松紧和皱纹的多少,因此也直接影响除皱术的效果.为避免将脂肪切除过程中对上述结构的损伤,通常在除皱手术中很少去除脂肪.如果手术去除脂肪,不仅极易损伤神经,也容易出现面部不平整以及不自然的尴尬情况,达不到美容的目的.

  •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作者:柳忠锋;于丽丽;唐明娜;李仁波;孙蔷;徐维华;常虹;刘晓杰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chronic recurrent parotitis)是一种少见的涎腺炎性疾病,以儿童患病者居多,通常青春期后趋于自愈,因此也称青少年复发性腮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病因较复杂,腮腺先天结构异常或免疫缺陷是本病潜在的发病因素.临床上以反复发生腮腺的水肿和(或)疼痛为特征,可伴有发热,且多伴有非梗阻性腮腺导管的扩张[1].

  • 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二例

    作者:钟慧君;杨勇;张小兰;朱小瑜

    例1 患儿男,27 d,因"左面颊部肿胀伴哭闹2 d"于2008年9月9日入院.母患"化脓性乳腺炎".查体:体温37.5℃,左侧腮都红肿发热,触痛,按压肿块腮腺导管开口溢脓,心、肺、腹正常.白细胞14.4 X 10~9/L,中性粒细胞79%,C反应蛋白29 mg/L.B超示左侧腮腺回声减低.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予头孢拉定、哌拉西林抗感染治疗两周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无复发.

  • 罕见部位的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作者:吴康平

    病例,男,38岁.以左耳前包块半月余为主诉,于1999年3月17 日入院,半月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前一包块,约"拇指甲”大小,肿物光滑、活动,无明显不适.查体:左耳前触及1×1.5cm大小质硬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度好.左腮腺导管分泌通畅,分泌液清.CT示:左侧腮腺良性肿瘤.B超示:左腮部含液包块.入院诊断: 左腮腺混合瘤.3月30日行左腮腺

  • 涎腺平滑肌肉瘤一例

    作者:向国林;龙星;韩前超;田立华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是一种恶性间充质肿瘤,常发生于子宫、胃肠道及腹膜后腔[1],发生于涎腺者少见.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腮腺LMS,并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涎腺LMS的临床病理特点.患者女,75岁,2007年10月发现右腮腺区有一约核桃大小肿物,肿物无痛性缓慢增大,于2009年2月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右腮腺中下极区触及约4 5 cm×1 5 cm×2.5 cm大小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度可,边界清,表面光滑,压痛(一),面瘫征(一),右腮腺导管开口无红肿,颌面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 采用小线圈和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脂肪抑制序列显示腮腺段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价值

    作者:洪桂洵;初建平;周宙;饶良俊;李树荣;潘碧涛;李竹浩;杨智云;孟悛非

    目的:探讨采用小线圈和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脂肪抑制(3D-FISP-FS)序列显示腮腺段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8名腮腺常规MRI平扫未发现异常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受试者分别采用头颈线圈(36侧)、4 cm环形小线圈(32侧)行腮腺3D-FISP-FS序列扫描。对所获得的图像行MPR、MIP及CPR重组,并观察腮腺区结构的MRI信号特征、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计算面神经信号强度比(SIRN)和腮腺导管信号强度比(SIRD)、观察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显示。头颈线圈、小线圈3D-FISP-FS序列图像的评分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的SIRN、SIRD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比较,2组图像上对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显示采用χ2检验比较。结果18名志愿者均顺利完成腮腺MRI扫描。3D-FISP-FS图像上,腮腺实质为稍低信号,肌肉组织呈中等信号,血管呈等、稍高或高信号,面神经腮腺段呈线样高信号影弯曲走行,腮腺导管呈弧形高信号,淋巴结呈肾形、类椭圆形或梭形高信号影。采用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0±0.9)、(1.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4,P=0.007),小线圈组图像质量优于头颈线圈组。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图像的SIRN分别为1.7±0.8、2.1±1.2,SIRD分别为1.8±0.7、2.5±1.7,差异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78、2.427,P值分别为0.006、0.031)。采用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均可显示全部面神经主干。头颈线圈图像上可显示面神经腮腺段一级分支颞面干25侧、颈面干15侧,面神经腮腺段二级分支颞面干分支17侧、颈面干分支11侧,腮腺导管16侧;小线圈图像上可显示面神经腮腺段一级分支颞面干30侧、颈面干28侧,面神经腮腺段二级分支颞面干分支26侧、颈面干分支23侧,腮腺导管27侧。两种线圈图像显示面神经一、二级分支和腮腺导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FISP-FS序列腮腺区成像可同时显示腮腺段面神经及腮腺导管,成像效果小线圈优于头颈线圈。

  • 角结膜干燥症的治疗

    作者:朱正宏

    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泪膜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以角结膜干燥症状为主的一种疾病.重度角结膜干燥症常表现为角结膜干燥、角结膜溃疡、瘢痕、角膜血管翳等,病变持续不愈可使角膜透明度下降、视力减退,甚可导致失明.文献显示我国缺泪性角结膜干燥症生病率约为2.7%[1].现有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人工泪液的应用、减少泪液挥发及保存泪液的措施等[2].这些方法对轻症角结膜干燥症有一定疗效,但对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无效.20世纪70年代曾盛行腮腺导管改道治疗角结膜干燥症,但效果不佳,目前这种方法已很少被利用.自体颌下腺移植为近年来开始的一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新方法,通过血管化颌下腺移植,用颌下腺液代替泪液.移植腺体无神经支配,分泌量与正常泪液量接近.是目前为止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的有效的方法[3~5].

  • 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的组织改变

    作者:周竹云;左金华;吴淑华;张景喜;赵腾达

    目的 观察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组织的变化.方法 用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将其右侧腮腺主导管结扎;定期获取标本,制备组织切片,HE染色、形态计量等方法,观察术后不同阶段腮腺组织中腺泡、导管及间质的形态变化及体积分数.结果 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组织开始萎缩,其中腺泡体积分数逐渐减少,至30d时已完全消失;间质、导管及体积分数增加;各时间组中各组织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萎缩后的腺体终由扩张及增生的导管、问质(主要含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结论 腮腺主导管结扎后可促使腺体发生萎缩,失去分泌功能从而避免腮腺区域术后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 两种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对比

    作者:张莉

    腮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位于面神经浅层腺叶组织内,其中良性肿瘤主要为多形性腺瘤,其次为腺淋巴瘤。腮腺浅叶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对面部损伤大,且影响腮腺的分泌功能,术后并发症多。近年出现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保留了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组织,我们对此术式与传统术式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 67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应用保留腮腺导管手术临床观察

    作者:韩龙;赵畅;雍威

    目的 总结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保留腺体导管的优点.方法 对67例不结扎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术后残余腮腺均有分泌功能,腮腺无炎症发生,肿瘤无复发.结论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肿瘤切除手术,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能保存残留腮腺组织的分泌功能.

  • 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浩轩

    面神经的颅外支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其中颊支与腮腺、腮腺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且颊支具有层次浅显、 与其它分支之间存在较多的吻合的解剖特点,因此在腮腺和腮腺区手术、面部除皱术、面神经定位及面瘫治疗中越显其重要性.掌握面神经颊支的局部位置和层次特点使手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此神经,提高手术质量.本文是对成人面神经颊支的行程和分支类型,以及颊支与腮腺、腮腺导管关系进行解剖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 头孢唑啉钠致扁桃体增生1例

    作者: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1岁,某部门经理, 因咳嗽、鼻塞、流清水样鼻涕5天入院.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唑啉钠4.0 g/d, 0.9%氯化钠注射液500m1稀释静滴.用药24小时后,出现吞咽困难,睡眠时张口呼吸,鼾声加重,鼻分泌物增多.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分,血压18/9 kpa.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呈对称性.粘膜无充血, 隐窝表面无伪膜及分泌物,无溃疡形成.腮腺导管开口无红肿,无分泌物.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体征.

  • 视网膜母细胞瘤腮腺转移1例

    作者:石灵萍;满仓位;王景辉

    患者,男,1999年3月发现左耳垂下约大豆大小肿块,触之较硬 ,压之无痛,服用消炎药1个月肿块未见明显好转,到当地医院诊治未见好转反而逐渐增大 ,近半月来肿块生长迅速来我院口腔科就治,门诊以"左腮腺混合瘤"收入院.既住史:两年前曾因左眼肿物在外院切除后植义眼.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脾无肿大.专科检查:左耳垂前下及耳后约5. 3cm×3.5cm×3cm大小、无活动、界较清、质中无痛性肿块,皮温不高.初步诊断: "左腮腺混合瘤".治疗:在全麻下行"左腮腺混合瘤"切除术,术中见瘤体前缘达下颌角骨膜及下颌升支内侧,上界为耳根部腮腺浅中,深度达颈深筋膜.腮腺导管穿越瘤体,完整切除后送病检.病理报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

  • 先天性颊脂垫假疝1例

    作者:李志来;王志华;李容新;胡闻;王来平

    患者,女,27岁.因右颊部无痛性包块渐增长3年余于1998年10月15日入院.检查:右颊部有4.0cm×2.5cm隆起区,界限尚清,质地柔软,向上方推压可消失,但余下枣核大小较实包块,无压痛.体位试验阴性,穿刺阴性.全身检查正常.临床诊断:①先天性颊脂垫假疝;②海绵型血管瘤待排除.于1998年10月24日在局麻下行右颊部包块切除术.在右腮腺导管下方1.0cm处,向口角方向作4.0cm水平切口,切开粘膜及粘膜下层,见一团脂肪组织突出,牵拉并向上方分离,其上端有紫红色包块约2.0cm×1.2cm,破裂出血,内有绿豆大小结石1枚,完整切除包块.术后抗生素治疗,八日痊愈出院.病理报告:右颊部脂肪组织.镜下:大量成熟脂肪组织,其间可见血管腔呈海绵状结构,灶性分布.

  • 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临床报告

    作者:郑苍尚;李水根

    颌面部软组织外伤常伴有腮腺导管损伤,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面部涎瘘,影响生活和工作,现将作者近几年所见9例颌面外伤伴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方法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作者1987年~1997年所诊治的9例颌面部软组织外伤伴腮腺导管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56岁,损伤部位右例5例,左侧4例,致伤原因4例为刀伤,3例为交通意外,1例为煤块碰伤,1例为面部肿物切除时因手术误伤腮腺导管所致,其损伤程度,3例为导管不全断裂,6例导管完全断裂,其中3例有导管缺损,损伤时间长者1年,短者1小时,9例患者7例已形成涎瘘.

  •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倪广业

    目的 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结果分析.方法 选择72例在我检查并确诊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患者,实施腮腺部分切除术,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在肿瘤周围5-10mm处切除肿瘤及周边腮腺组织.结果 72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且患侧腮腺有分泌功能,面部畸形小.结论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高俊彦;李明;吴海平;李建忠;李富德;熊鲲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以及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例)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及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5%,双干型占27.5%,合干型占15.0%;出腮腺后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下方及基本平行,各占65.0%、12.5%、22.5%;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深面及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面动脉,然后合成1支者分别占89.5%、7.0%、3.5%.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居多,占57.5%,单干型占12.5%,三干型占27.5%,四干型占2.5%;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颊支占52.3%,位于腮腺导管下方的颊支占47.7%.结论:掌握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走行,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位置,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8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