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 졸중여신경질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1.4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0478
  • 国内刊号: 42-140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卒中与神经疾病》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张兆辉 曾庆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癫(癎)患者药物规范化治疗预后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利;何瑜玢;夏莉;梁静静;肖哲曼;潘松青

    目的 探讨抗癫(癎)药物规范化治疗2年以上癫(癎)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临床病史及脑电图确诊为癫(癎),按照发作类型规范化药物治疗、定期随诊2年以上,630例癫(癎)患者中符合研究条件者108例.比较基线期3个月与规范化治疗2年后3个月平均每月癫(癎)发作频率.分析起病年龄、性别、规范化治疗前病程、病因、发作类型、发作类型种数、脑电图有无癫(癎)波、单药或联合用药8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发病年龄、病因分型、有无癫(癎)波与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规范化治疗前病程、发作类型、发作类型种数、单药/联合用药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规范治疗前病程与预后呈简单线性关系;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得出需多药治疗是预后不佳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 癫(癎)患者药物规范化治疗2年后有效率达到78.7%(P=0.001,OR=6.729);越早规范化治疗预后越好;需多药治疗是预后不佳的重要预测因子.

  • 阿尔兹海默病与皮质下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永哲;章军建;吴光耀;张洪;舒敏

    目的 了解阿尔兹海默病(AD)相对于皮质下型血管性痴呆患者(SVD)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特征及规律.方法 应用动脉自旋标记核磁共振技术(ASL)首先定量测定静息状态下两组病例局部脑血流量(rCBF),然后分别吸入5%的CO2各1 min,再次测定rCBF,并计算其增加率以代表CVR.结果 相比SVD组,AD组在双侧额叶皮质有显著性的CVR下降.结论 AD在双侧额叶皮质CVR的下降可能是鉴别于SVD的一个重要临床客观指标.

  • 中青年人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付磊;卢祖能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86例为测试组,中青年体检健康者7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通过生化分析仪及相关试剂检测血清中HCY、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水平,同时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组成百分比.结果 测试组血清HCY、TCHO、LDL-C、TG水平、IMT厚度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斑块构成类型分布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中青年脑梗死HCY水平、血脂水平可能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有相关.

  • 缺氧缺血性脑病对新生儿的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勇;刘粤鄂;辛祖超;李文星;杨峥;黄心源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新生儿的心电图(ECG)和心肌酶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本院新生儿科被确诊为HIE的84例新生儿,其中轻度组46例,重度组38例,对照组54例.采用不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新生儿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活性,利用非侵入性床边常规ECG记录各组ECG变化特征,并作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有58.70%患儿的ECG出现异常变化(P<0.01),ECG的类型主要为Ⅰ级(34.78%)和Ⅱ级(19.57%),Ⅰ级又显著多于Ⅱ级;患儿血清中CK和CK-MB水平略有增高(P均>0.05),但cTn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重度组有100%新生儿的ECG出现ST段改变,甚至出现病理性Q波、束支传导阻滞,其ECG异常发生率不仅高于对照组,还显著高于轻度组(P均<0.01),ECG的特征主要为Ⅲ级(50.00%)和Ⅳ级(39.47%);血清中的CK、CK-MB和cTnT值不仅显著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轻度组(P均<0.01),特别是CK-MB值,超过对照组的6倍,cTnT值超过对照组的20倍.从临床病情看轻度组中没有死亡病例出现,而重度组出现11例息儿死亡(28.95%).结论 HIE的发生引起新生儿出现异常ECG和心肌酶学水平改变,提示患儿心肌组织可能受到损伤,HIE病情越深,患儿心肌受损越严重.监测HIE患儿ECG具有实用性和直观性,测定息儿血清中cTnT具有显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二者在诊断、治疗有关HIE发生可能诱使心肌受到损伤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脑梗死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石向群;罗红波;张志强;曹丽;陈丽萍;侯雪湄;王为民

    目的 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病例,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脑梗死急性期病例1286例,符合入组条件病例736例,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65%,脑梗死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部位即小脑、脑干和丘脑梗死,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较高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丘脑、小脑、脑干梗死、梗死后血糖升高以及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血清降钙素原(PCT)动态监测在儿童颅内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赵峰;王大斌;桂卫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动态监测在儿童颅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56例,根据感染病原体分为病毒性脑膜炎(32例)和化脓性脑膜炎(26例),动态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PCT值.结果 治疗早期化脓性脑膜炎组的PCT动态监测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治疗后期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动态监测对区分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吞咽障碍的管理对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作者:张乐;巫芳芳;李震;李彬;王娅;姜丹;尹世杰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吞咽障碍的管理对吞咽障碍致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93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分成康复组30例,管理组31例,对照组32例,治疗4周后记录3组吞咽功能障碍功能的恢复情况,给予治疗后吸入性肺炎症状改善的情况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康复组总有效率为70%,管理组总有效率是80.64%,对照组总有效率是40.62%,康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管理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明显(P<0.05),康复组和管理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康复组和管理组的体温恢复时间、咳嗽恢复时间、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管理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康复组、管理组、对照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3.33%、19.35%、62.5%,管理组与康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对吞咽障碍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吞咽功能障碍,同时缓解吸入性肺炎的症状,而且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 以顽固性低钾性麻痹就诊神经内科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琴;王方华;关景霞;张双国;卢祖能

    目的 探讨继发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例以顽固性低钾性麻痹就诊于神经内科的患者.两名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四肢无力,血钾水平低,经过常规补钾,血钾仍难以恢复正常.患者均发育欠佳,有口干超过3个月的症状,有眼部体征(Schirmer实验阳性),有涎腺受损证据(唾液流率阳性),自身抗体抗SSA(+),排除了其他潜在疾病后,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后给予激素治疗,同时口服枸橼酸合剂.结果 患者血钾水平及肌力逐渐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及6个月,患者均能正常生活,未再发作四肢无力.结论 对于顽固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特别留意是否合并肾小管酸中毒或全身其他系统病变的症状和体征,避免误诊和漏诊.

  • 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张萍;陈黛琪;李倩;张婷;江霞;王伟;骆翔

    目的 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头颅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阴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3例患者临床表现出现头痛43例,恶心呕吐36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3例,癫(癎)发作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9例.头颅CT显示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5例,其余8例通过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确诊.35例患者中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者21例,其余14例为非PNS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7 d内行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发病14~21 d后全部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或CTA,41例仍为阴性;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例发现脊髓血管畸形,且均为非PNSH患者.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 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对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符合PNSH的患者,应避免重复造影.但对于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可能的非PNSH患者,应积极复查DSA或高质量的CTA或MRA以免漏诊和误诊.

  • P-gp对百草枯诱导慢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血脑屏障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孟珊珊;贾非;刘洪文;赵庆杰;张杰

    目的 通过观察百草枯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血脑屏障功能和P-糖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百草枯诱导帕金森病的机制;观察P-糖蛋白功能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P-糖蛋白在百草枯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PQ4周组、PQ4周+诱导剂组、PQ4周+抑制剂组和PQ8周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大鼠中脑TH阳性细胞;westernblotting检测TH蛋白和P-糖蛋白表达;Belyaevs使用EB测定BBB通透性;HPLC-EC法测定纹状体中5-HT、DA、DOPAC和HVA含量.结果 百草枯所致的慢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1)TH阳性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TH蛋白和P-gp表达显著降低(P<0.05)、大鼠BBB的通透性显著增加(P<0.05);(2)纹状体内5-HT、DA、DOPAC和HVA含量降低,诱导P-糖蛋白表达能使上述物质含量增加,抑制P-糖蛋白表达能使上述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百草枯可能通过增加BBB通透性和降低P-糖蛋白的表达来诱导帕金森病;P-糖蛋白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Celecoxib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NF-κB和ICAM-1表达的影响

    作者:祁学章;范瑞明;杨丽;余昌胤

    目的 探讨celecoxib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和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和线栓法制作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NS组)、celecoxib低剂量组(LCIR组)和高剂量组(HCIR组),分别于缺血后30min给予生理盐水或celecoxib溶液灌胃,再灌注后6、12、24、48h将大鼠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水平.并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NS组、LCIR组、HCI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 NS组、LCIR组、HCIR组NF-κB阳性细胞及ICAM-1阳性微血管主要表达于缺血周边区,较S组表达明显增强(P<0.05),LCIR组、HCIR组NF-κB阳性细胞表达率及ICAM-1阳性微血管数较NS组减少(P<0.05),LCIR组、HCIR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每组不同时间点之间NF-κB阳性细胞表达率有明显差异(P<0.05)以及它们之间的ICAM-1阳性微血管数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celecoxib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 罕见影像表现低颅压综合征1例并文献回顾

    作者:刘开颜;唐洲平;徐沙贝

    目的 通过报道及分析1例低颅压综合征的特殊影像表现及诊疗经过,合并相关文献分析,帮助避免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影像学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低颅压综合征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终被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痊愈.结论 单纯的影像学表现不能用于临床诊断,必须紧密联系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分析,才能降低误诊率.

  • 依达拉奉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由基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峥;阎平键;刘建光;刘忠志;杨玉娟;马梦洁

    目的 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由基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夹闭法将30只家兔制作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用腹腔注射法给予依达拉奉组注射依达拉奉,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14d,检测家兔血清自由基(MDA、SOD、NO)水平的变化,采用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以及Caspase-3表达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Jacobs法对家兔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后依达拉奉组家兔血清MDA、SOD、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脊髓病理学也进一证实依达拉奉组脊髓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微,且损伤节段脊髓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依达拉奉组家兔双下肢Jacobs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脊髓损伤后自由基水平,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可能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性作用.

  • 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梗死灶的核磁共振影像学特点

    作者:冯为菊;李玉梅;张新江

    目的 分析急性心源性栓塞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符合TOAST标准心源性栓塞脑梗死并且DWI、MRA证实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33例患者进行入院时病灶体积、形态及NIHSS评分及入院2周的NIHSS评分.结果 (1)入院时DWI显示的梗死体积为(65.62±84.72)mm,NIHSS评分为(11.65±8.51)分;多发病灶15例(45.45%),单发病灶18例(54.55%);(2)入院2周时梗死体积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25,P<0.05),症状改善情况(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2周NIHSS评分)为(5.73±9.27)分.(3)梗死灶包括皮层+皮层下梗死、皮层+皮层梗死及多发皮层下梗死.结论 急性心源性栓塞性大脑中动脉M1闭塞后梗死体积与发病后2周的预后有关;梗死灶形态表现多样.

  • 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的眼肌麻痹(附1例报道)

    作者:彭勃;李承晏;李涛

    目的 报道1例以双侧眼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性神经病,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糖尿病性颅神经病变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并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双眼睑无力,除外展其它方向运动均受限,肌电图示周围神经损害,予以积极控制血糖、B族维生素、神经营养剂等治疗后,患者症状部分缓解.结论 糖尿病性神经病可表现为双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积极控制血糖等治疗后可部分缓解症状.

  • NIHSS评分为0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黄小钦;樊春秋;贾建平;武剑;张倩

    目的 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NIHSS)评分为0分而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显示急性脑梗死病灶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NIHSS评分为0分、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显示急性脑梗死病灶的发病48 h内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主要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磁共振弥散加权像上均显示急性前循环梗死20例(57.1%),后循环梗死11例(31.4%),前后循环脑梗死3例(8.6%).26例脑梗死患者显示单发梗死病灶(74.3%),其中穿支动脉小梗死19例(54.3%).结论 青年型脑梗死以男性多见,高血压病在致病危险因素方面男女均占据主要地位,男性还应警惕嗜烟酒及糖尿病.在TOAST分型NIHSS评分为0分不代表无脑梗死发生,主要为单发穿支动脉小梗死病灶.NIHSS评分项目不能很好地评价后循环急性梗死所引起症状和体征.

  • mTOR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禹;伞勇智;朱雨岚

    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大环内酯类抗菌素雷帕霉素的靶点,它是一个289kDa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作为一种分子传感器,mTOR被生长因子、有丝分裂原和荷尔蒙等磷酸化后激活,并在调控细胞生长及繁殖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中生长因子,细胞能量及氧的缺乏将会下调mTOR的活性.mTOR及其下游主要靶点p70s6k(p70 ribosomal S6 kinase)和4eBP1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eIF4) binding proteins)是蛋白合成的限速步骤.近些年研究显示,该通路与癫(癎)、缺血性脑卒中及阿尔茨海默氏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1].本研究对mTOR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BDNF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张萌;吴海琴;王虎清

    1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对神经细胞生长、分化起重要作用的由靶器官提取的多肽激素[1],BDNF,NT-3,NT-4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仅次于NGF被发现的,1982年Barde 等首次从猪脑提取液中获得,他们从3 kg猪脑提取液中分离出2 μ.g BDNF,相对分子质量为12.3 ku的碱性蛋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神经及脊髓运动神经元[2].目前国内外已经对BDNF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实它不仅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的生存、分化、生长和维持神经元正常的生理功能起关键作用,而且还具有抗伤害性刺激,促进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等作用.

  • microRNA与缺血缺氧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周竹娟;朱洁;李黔宁;郑健

    MicroRNA(miRNA)是非蛋白质编码小分子RNA,由18-23个核苷酸组成的,miRNA可作为独立的转录物,通过间接调节转录因子、诱导mRNA降解对基因表达进行转录调节或通过直接抑制或增加目的基因的翻译起到转录后调节作用[1~3].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报道

    作者:吴静;梅瑰;陈玉华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偶有散发病例.1976年由Segwa首先描述,又称为Segwa病,或称为伴有昼夜间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失常(HPD).

  • 颅内埋藏电极脑电图监测在顽固性癫(癎)中的定位价值(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焕明;胡飞;陈俊;陈阳;杨艳萍

    本院于2012年5月对1例顽固性癫(癎)患者行颅内埋藏电极术并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后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4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不清12年余”于2012年4月2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不清,持续3~5 min自行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颅CT检查提示“无异常发现”,常规脑电图检查提示“异常脑电图”,拟诊“癫(癎)”,予“卡马西平(得理多),0.2,3次/d”和“丙戊酸钠(德巴金),0.5,2次/d”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仍时有发作,每月发作3~4次,多时一天发作十余次,外院头颅MRI检查提示“未见明显异常”,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提示“中度异常脑电图,双侧前中颞尖慢波多见,左侧明显”,脑磁图检查提示“棘波发放区位于右侧颞叶”,拟诊“顽固性癫(癎)”,收住本科.入科查体:神志清楚,四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常规检查提示“未见异常”,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提示“异常脑电图:双侧前中颞区稍多尖慢波散发,左右多不同步,左侧著”.

  • 盐酸法舒地尔联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作者:张保忠;许东东;韩熙;张春华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所以对脑血管病的积极治疗尤为重要.脑梗死发病3h内溶栓治疗,发病3~6 h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但是,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患者无法接受溶栓治疗.

卒中与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Z1
1998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