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 졸중여신경질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1.4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0478
  • 国内刊号: 42-140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卒中与神经疾病》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张兆辉 曾庆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

    作者:化艳;袁丹

    目的 探讨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与双盲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20例,以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11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康复训练,而对于观察组患者,不仅开展常规康复训练,同时还给予三级康复训练,记录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康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9.44±5.69)和(43.49±6.14)分,都高于康复前的(36.23±6.19)和(37.10±5.69)分(P<0.05),且康复后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0.9%,而对照组为10.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期间的生活作息、正规服药、复诊随访、均衡饮食、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后观察组的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等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级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状况,降低发生肩手综合征的概率,提升患者康复的依从性,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rt-PA溶栓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于红梅;史晴晴;陈颖;张洁

    目的 探讨rt-PA溶栓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共124例,其中发病后 3~4.5 h行rt-PA溶栓共64例设为对照组,发病后3h内行rt-PA溶栓共6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随访mRS评分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1和7d 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7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随访mRS评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和脑部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发病后3h内行rt-PA溶栓在可提高溶栓效果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发病后3~4.5 h溶栓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远期疗效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方面两者接近.

  • 糖氧剥离对海马神经元Furin、BDNF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燕;张兆辉;张琦;王翠芳

    目的 探讨海马神经元在糖氧剥离时原蛋白转化酶Furin是否介导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通过OGD模拟缺血缺氧诱导海马神经元,采用免疫印迹观察OGD诱导后不同时间点BDNF、Furin动态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海马神经元经OGD诱导后再灌注12h内BDNF表达水平下调约30% (P<0.01);再灌注24 h BDNF表达水平下调50% (P<0.01);再灌注48 h其下降约70%,72 h下调70%;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Furin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升高,即再灌注12h内Furin表达水平上调约1.3倍(P>0.05);再灌注24 h时Furin表达水平上调2.1倍(P<0.001);再灌注48 h其上调2.5倍,72 h上调3.14倍;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 经OGD诱导的海马神经元BDNF表达水平随再灌注时间呈进行性下降而Furin表达水平呈逐步上调.这一现象提示糖氧剥离时Furin未介导海马神经元内BDNF的细胞内分泌过程,在缺血缺氧时BDNF复杂的酶切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

    作者:郑作锋;张东坡;毛磊

    目的 分析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在本院行颅脑MRI检查,诊断为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原发病变的具体部位、发病时期及继发Wallerian变性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 自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本院行颅脑MRI检查,诊断为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患者共12例,原发病变均为脑桥梗死灶,其中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例,亚急性期患者1例,慢性期患者10例.梗死具体部位:7例位于脑桥右侧旁正中,2例位于脑桥左侧旁正中,2例位于脑桥双侧旁正中,1例位于脑桥中心.Wallerian变性均位于双侧小脑中脚,呈对称性斑片状T2WI稍高信号,T1 WI稍低信号,其中3例患者于DWI及ADC图均呈稍高信号,1例患者于DWI呈稍高信号,ADC图呈稍低信号,其余8例呈DWI等信号.结论 脑桥正中或旁正中梗死可继发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工作中需认识到该病.

  • 120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的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者:钟耀艺;刘华斌;韩玉惠;郑德泉;洪春永;曾友福;林庆金;卢武生;龚自力

    目的 探讨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的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共1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结果 Ⅲ型弓、颈动脉迂曲、同期双侧CAS的患者手术中保护装置相关并发症比例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型弓、颈动脉迂曲、同期双侧CAS为手术中保护装置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减少CAS术中风险,但也存在不利因素,需要有较好的解决策略.

  • 呼吸湿化治疗联合咳痰机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咳痰的影响

    作者:朱文芳;王丽娟;张银萍

    目的 探讨呼吸湿化治疗联合咳痰机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咳痰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研究对象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39例),治疗组采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进行呼吸道湿化治疗6h后用无创气道咳痰机辅助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翻身、拍背、雾化、吸痰等常规辅助排痰措施;观察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总的排痰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心率(HR)、口干例数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排痰量和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心率、口干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湿化治疗和无创气道咳痰机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促进患者咳痰,降低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LPA1的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燕;张兆辉;陈阳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溶血磷脂酸受体1 (LPA1)的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B组)、MCAO+溶剂组(C组)、MCAO+ LPA1拮抗剂(Ki16425)组(D组);4组均于手术后48 h取标本;利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四氮唑红(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PA1在大鼠皮层半暗带神经元表达水平;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有明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细胞肿胀,细胞溶解坏死,大鼠皮层半暗带神经元的LPA1表达水平较高;与C组比较,D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大(P<0.05),缺血半暗带细胞肿胀更加明显,胞浆空泡区增大,细胞核固缩更加严重,细胞间隙增宽更明显;D组较C组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后LPA1的表达可使大鼠脑梗死面积增大,细胞凋亡增加,同时p-Akt蛋白表达减少,这说明在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过程中LPA1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Akt途径来发挥保护作用的.

  • 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杨前进;陈荣植;蒋智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脑梗死急性期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情况不同分为研究组(97例)、对照组(128例);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资料,分析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表现(颅内外动脉硬化、闭塞、狭窄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关键部位脑梗死、分水岭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及合并脑白质高信号患者更为多见,其MCA、ICA狭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侧支循环不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关键部位脑梗死、分水岭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及合并脑白质高信号患者更为多见,其脑动脉狭窄率较无认知障碍患者明显升高.

  • 临床-ASPECTS评分不匹配在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h再通治疗中的探讨

    作者:柯伟;邓小容;李文澜;张兆辉;杜敏;杨昊;刘永明

    目的 探讨对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 h的患者采用临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ASPECTS)不匹配指导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2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41例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行ASPECTS评分、改良的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侧枝代偿评估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风险评估;于入院时和入院治疗后24 h、7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治疗后90 d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临床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基础NIHSS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24 h和7 d NIHSS评分呈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90 d治疗组良好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出血转化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良好临床预后与临床-ASPECTS不匹配、良好的侧枝代偿等相关.结论 对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 h的患者采用临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不匹配结合侧枝代偿、mTICI分级可能有利于筛选时间窗外血管再通受益患者.

  • 手针与电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詹海兰;汤清平;蒲沁沁

    目的 比较手针与电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针灸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手针组与电针组,各10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手针组患者给予手针治疗,电针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比较手针组与电针组在治疗中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结束后手针组与电针组NIHSS评分均下降,Fugl-Meyer运动评分均升高,Barthel指数均升高,但电针组更加显著(P<0.05);电针组疗效优于手针组(P<0.05),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手针和电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具有一定康复效应,但电针疗效更加显著.

  •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意义

    作者:王焱烽;李明超;蒋苏莉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50例及多发性硬化(MS)患者50例,将其分别作为NMO组与MS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血清及脑脊液中的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MO组与MS组血清中BAFF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NMO组与MS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MS组比较,NMO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明显升高(P<0.05).NMO组与MS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即脑脊液中BAFF水平随EDSS评分升高而升高(r=0.887,0.885,P<0.01).结论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脊液中的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水平较高,可能是诊断视神经脊髓炎的重要标志物,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酮体抑制大鼠海马神经元酸敏感通道的开放

    作者:朱飞;徐秦岚;郭安臣;王群

    目的 探讨酮体对酸敏感通道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酮体对海马神经元酸敏感通道开放状态的影响.结果 在pH6.0条件下细胞外液中分别加入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酸敏感通道电流均明显减弱.三种酮体均可显著抑制海马神经元表面酸敏感通道的开放,抑制率分别为92、47和77%.结论 酮体可以显著抑制酸敏感通道的开放.生酮饮食治疗难治性癫痫有可能是通过酮体抑制酸敏感通道来实现.

  • 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娟;杜春华;陶景山;梁祝红;刘德胜;许虎成

    目的 探究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92例,对所有患者行MSCTA检查以及采用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与评估,观察不同动脉狭窄程度与不同ABCD2评分下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轻度、中度动脉狭窄患者在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重度狭窄患者(P<0.05);ABCD2评分低危组与中危组患者在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危组(P<0.05);MS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MSCTA与ABCD2评分(P<0.05).结论 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病因学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桂千;程庆璋;沈明强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r-G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r-GT、血糖、血脂水平,进行TOAST病因学分型,对患者入院时行NIHSS评分,<8分定义为轻度脑梗死,≥8分定义为中重度脑梗死,选取13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r-GT水平,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r-GT水平的差异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动脉闭塞组r-GT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r-GT水平和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r-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r-GT水平高于小动脉闭塞组(P<0.05),而2组间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中重度脑梗死组r-G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GT[比值比(OR)1.058,95%可信区间(CI)1.001~1.118,P<0.05]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r-GT水平明显升高,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标,可帮助区别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且r-GT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 自噬标志物LC3B表达水平的改变与星形细胞瘤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航;宋歌;刘永建;谢万福

    目的 评估两种自噬标志物LC3B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星形细胞瘤患者的106个薄切片,通过切片染色分析LC3B和Beclin-1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发现LC3B与蛋白质表达水平与抗辐射或化学疗法显著相关(P=0.02);高强度的LC3B染色预示着不良的预后(P=0.0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不相关;CD133和LC3B高表达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38个月,CD133和LC3B两者均为弱表达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50个月,CD133和LC3B高表达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D133和LC3B低表达者(P=0.049).结论 星形细胞瘤癌症干细胞样细胞和增强的自噬可引起对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的抗性,并且针对星形细胞瘤中的癌症干细胞样细胞可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法.

  • 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邓毫斌;伍大华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院2014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323例诊断为急性脑卒中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SAP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323例患者中SAP61例(18.89%),死亡11例(18.03%),非SAP262例(81.11%),死亡22例(8.40%),2组病死率有显著差异(P=0.025),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吸烟、吞咽障碍、NIHSS评分≥10分、意识障碍、基础肺部疾病、糖尿病、心房纤颤、低蛋白血症,但与性别、脑卒中类型、高血压病无关.结论 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师应引起足够重视,积极预防及有效治疗,从而降低SAP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的影响

    作者:于丽;高凤岩;尹惠丽;陈永庆;徐丽丽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活血祛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NGF肌肉注射治疗,30 μg/次,1次/d;2组均治疗21 d,比较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9% (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梗死面积、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GCS评分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③2组治疗前外周血EPCs数量、VEGF及SDF-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EPCs数量、VEGF及SDF-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结论 mNGF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表达,从而有效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ABCD3-I评分法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TIA后短期脑梗死风险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静;常龙

    目的 探讨ABCD3-I评分法结合纤维蛋水平白原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用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测定20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27例.ABCD3-I评分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11.63%和29.27%(P<0.05),A3CD3-I评分+Fib水平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9.92%和30.61%(P<0.05).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6 (0.56~0.77)和0.69 (0.59~0.80).ABCD3-I评分法和ABCI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组的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26(P<0.05).结论 ABCI3-I评分能够较为准确地对TIA患者7d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进行预测,结合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更能为准确地预测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 核磁共振表现为颞叶内侧及海马异常信号的神经梅毒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刘佳琪;周翠萍;孙阳;刘芳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表现颞叶内侧信号异常的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方法 通过总结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确诊的28例核磁共振表现为颞叶内侧信号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癫痫、精神行为异常等.影像学检查与边缘叶脑炎典型征象无明显差别.血清及CSF梅毒特异性检查阳性.结论 神经梅毒与边缘叶脑炎有相似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确诊需检查梅毒特异性抗体.尽早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 “笑气”中毒导致神经系统损害4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于文慧;李德雨;席天阳;何志义

    目的 探讨笑气中毒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本院诊治的4例笑气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外文献报道12例,国内文献报道1例,对共计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中表现为肢体麻木14例、深感觉障碍12例、肢体无力,疲倦8例,共济失调7例.影像学上表现为类似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倒“V”字型,伴或不伴维生素B12缺乏.经过停止接触笑气,及时肌肉注射或口服维生素B12以及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通常可以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正常.结论 笑气中毒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日益增加,临床医生要掌握其临床特点,并进行合理诊治.

  • 术前超选择栓塞富血运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李捷;龙霄翱;莫伟;梁远生;尹延庆;黄拔齐

    目的 探讨在术前对富血运脑膜瘤进行介入经动脉超选择栓塞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治疗的34例脑膜瘤患者,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富血运脑膜瘤,其中12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15例使用PVA颗粒栓塞,7例未经栓塞直接手术,栓塞3~5 d后进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记录患者的栓塞程度、开颅切除肿瘤的出血量及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栓塞术后明胶海绵组肿瘤染色完全消失3例,大部分消失9例;PVA颗粒组肿瘤染色完全消失9例,大部分消失6例;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组无与介入栓塞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PVA组出血量为(350±135)mL,明胶海绵组出血量为(475±265)mL,未栓塞组出血量为(660±350)mL,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PVA组肿瘤全切14例,次全切除1例;明胶海绵组全切11例,次全切除1例;未栓塞组全切7例,次全切0例.结论 富血运脑膜瘤在术前进行介入栓塞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全切难度,但并未能明显提高全切率,对于栓塞材料而言,PVA颗粒的栓塞效果比明胶海绵颗粒更好,两者均可作为富血运脑膜瘤切除术前栓塞的材料使用,术前的介入栓塞能作为富血运脑膜瘤的一项可行的辅助措施.

  • Necrostatin-1对小鼠脑外伤脑组织损害及行为学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尧淇;常盼;吴娟;陈溪萍;陶陆阳

    目的 探讨细胞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 (Nec-1)对脑外伤导致的组织损伤和行为学能力(运动功能、学习能力)损害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熟雄性昆明小鼠(体重20~25 g),采用改良的自由落体装置制作定量右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模型,建模15 min前同侧脑室分别注射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和DMSO配制的Nec-1溶液分别建立脑外伤DMSO组和脑外伤Nec-1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Sham组),利用行为学试验(Motor Test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TBI2周内各组小鼠的运动功能和学习能力损害,利用脑组织缺损体积(Lesion Volume,LV)评价TBI 3周后脑皮质损伤程度.结果 (1)脑外伤后1周内能观察到小鼠运动能力评分降低明显(P<0.01),伤后2~7 d各组运动评分均逐渐恢复.与DMSO组比较,Nec-1预给药能明显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P<0.05);(2)所有TBI小鼠与Sham组比较,在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搜找平台时需要更长的潜伏期(P<0.05);Nec-1组在伤后第9~12 d表现较短的潜伏期(P<0.05);(3)脑外伤导致各组小鼠脑组织的缺失(P<0.01),与DMSO组比较,Nec-1预处理明显减少了脑外伤后的脑组织损伤体积(P<0.05).结论 侧脑室预注射Nec-1抑制程序性坏死可减少小鼠脑外伤后脑组织缺损,促进活动功能、学习能力的恢复.

  •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恢复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乐鹏;王艳雪;代新年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3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假治疗组3组,在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假治疗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及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步态运动学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及Amer-Lindholm分级对3组患者的下肢综合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步态运动学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及Amer-Lindholm分级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其余2组(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

  • 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丁兆政;李爱民;孙勇

    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和高尿酸(HUA)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在我国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的高血压病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的75%.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人群中血尿酸水平升高患者可达24.9%.因此,深入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相关性对管理脑出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多方面对国内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性提供更可靠、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TERT与脑缺血相关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晓慧;张双立;向文强;付国娇;王晓鹤;马学玲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已经成为脑缺血的潜在治疗方法.TERT是基因编码逆转录酶活性的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构建端粒酶活性,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及防止DNA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TERT主要通过抗凋亡、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和神经发生等方面在缺血性脑损伤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人类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短暂或持续的脑血流减少而造成脑细胞损伤,因此恢复脑血流、促进血管再生对脑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TERT对血管机能及神经发生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及了解其在血管生成及神经保护方面中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 纳米微粒与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金桐;熊晓星

    纳米微粒搭载传统药物可以使后者能在机体复杂内环境及代谢系统中保持相对稳定,并能跨越血脑屏障,在脑卒中病灶稳定释放药物,从而可以在脑卒中病程较长阶段中发挥诊断、治疗和监测作用.脑卒中的发生难以预料且症状严重.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仅有溶栓使血管再通效果显著,而营养神经、抗血管痉挛、降压、抗凝等治疗措施虽然有效,但不能直接对抗脑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急性脑损伤,而一些在体外实验中被证实很有潜力的药物面对机体的复杂的代谢环境和屏障作用等障碍难以在临床实际中投入使用;在诊断方面虽然目前在脑卒中发病入院后可以利用CT、MRI等传统影像学方法快速检查出梗死部位、体积等,但对于梗死原因的诊断缺乏有效性.由于多种病因共存,诊断直接病因较为困难,常规的血液学和生化检验并不能准确及时地评估血液成分异常.近些年来,纳米材料的兴起给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
  • 血清正五聚蛋白3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雪;高燕军;赵士娇

    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项目表明,全球疾病谱已经发生转变,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慢性肺病等慢性病成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1].在我国由于脑血管病一级预防干预仍然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使得缺血性脑卒中呈现上升趋势,呈现较高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的特征.

    关键词: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鹏;张淑岩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也日趋上升.目前据统计显示全球发病率约为10.38%.因此,对于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的探索已成为研究者及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基于神经病理生理学、影像学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发展紧密相关.

    关键词:
  • 骨桥蛋白及炎症反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士娇;韩雪;高燕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纤维炎性脂质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据相关文献报道,在我国有45%~86.7%的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在欧美则有35%~76%[2].斑块破裂脱落阻塞远端的颅内动脉进而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Dirksen等[3]从尸检资料中发现,巨噬细胞在颈动脉斑块内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而斑块内巨噬细胞数量是决定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斑块的稳定性随巨噬细胞数量的增多而降低.在斑块内部炎症反应可通过诱发新血管生成及斑块内出血而增加斑块易损性.因此,包括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内的炎症因子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现将骨桥蛋白及炎症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至转变为易损斑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张申起;郭丽蕊;彭彬;陈谦学

    手术是一种充满风险的疾病治疗手段,其有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的潜在可能,因为这些损伤可能无法被手术者在术野中观察到,往往在医师不知不觉中发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利用脑神经电生理的原理对手术操作可能影响到的神经组织对其进行监测以达到避免或减小损伤的目的,为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指导方法.本研究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目的、内容、麻醉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关系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不同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 罕见延髓梗死:Avellis综合征2例报道

    作者:余少华;王莉;韩爽;宋晓南

    Avellis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国内外报道较少,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病灶对侧面部及肢体痛温觉障碍为主要表现,本研究现就本科收治的2例Avellis综合征患者进行报道如下.1病例

    关键词:
  •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唐建生;胡珏;周俊杰

    1998年Avrahami等提出将CT上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影像学改变而经腰穿或尸检证实其病因并非SAH的现象称为“pseud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seudo-SAH,假性SAH).1999年后约有近40篇外文文献对该现象进行了报道,然而在国内经腰穿或病理证实的假性SAH少见报道.该影像综合征直接影响着临床检查和治疗策略,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假性SAH,而按照SAH来进行病因筛查和止血等处理,可能导致过度检查甚至耽误原发病的治疗.提高对假性SAH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收集2016年在本院确诊的2例假性SAH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关键词:
  • 延髓Y型梗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莉;夏俊阳;余少华;张翠灵;曹杰;宋晓南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是指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发生在延髓内侧,MMI较少见,其大约占延髓梗死病例的25%,在整个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所占比例<1%,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为罕见,影像学可表现为典型的Y型梗死,现报道1例如下.

    关键词:
  •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伴神经系统损害1例报道

    作者:刘新萍;董晓宇;佡剑非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llerg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AGPA)也称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由于首先由Churg和Strauss两位病理学家描述,故又称Churg-Strauss综合征(Churg-Strauss syndrome,CSS).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临床罕见的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病,常累及多个器官,主要包括肺、周围神经、心脏、皮肤、胃肠道及肾脏等,神经病变为其特异性表现.本研究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患者进行报道.

    关键词:
卒中与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Z1
1998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