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 졸중여신경질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1.4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0478
  • 国内刊号: 42-140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卒中与神经疾病》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张兆辉 曾庆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曾艳平;张勇;梁静静;吴旭;潘松青

    目的 探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分析鉴别诊断,提高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分析本院近收治的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发病特点、诊疗经过、辅助资料等,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缓慢起病,逐渐加重,上视障碍,表情呆板,运动迟缓,易摔倒,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下降,构音障碍,肌张力略增高,头颅磁共振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1例患者试用美多巴治疗,临床症状稍缓解.结论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较罕见,通过临床特征拟诊,易误诊、漏诊,需随访,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美多巴可稍改善症状.

  • 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关系

    作者:陈卫蓉;肖志杰;周中华;邓可

    目的 探讨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279例脑梗死患者和35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结果 脑梗死组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合并糖尿病组的TG、TC水平高于无糖尿病组(P<0.05).脑梗死与健康对照各组间ABCA1 R219K各个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无明显关系.

  • 神经导航系统在颅脑外伤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附34例分析)

    作者:张玉龙;和华元;马建;陈祎;文利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颅脑外伤后异物取出术中的运用和手术经验,并对神经导航系统应用在颅脑外伤异物取出手术的优越性、精确性和移位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颅脑外伤患者在应用史赛克神经导航系统引导下进行手术的手术经验.结果 本组病例中18例脑内异物和16例头皮异物患者顺利完整取出异物.有2例患者因病变靠近功能区术后遗留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但神经导航在外科手术中的运用并未产生并发症.结论 在术前规划中神经导航对于评估手术风险、选择安全的手术入路和佳干预方式都具有重要作用.神经导航下手术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缩短手术时间,能在大程度上保留脑功能,明显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 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和随访

    作者:万跃;刘艳霞;彭小祥;严丹;左靖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以及支架治疗和随访.结果 共纳入28例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65±9)岁.总的技术成功率为92.9%,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23例(82.1%),锁骨下动脉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例(17.9%),有2例发生并发症,无介入相关的严重脑卒中和死亡.平均随访(24±18)个月,发生再狭窄3例和临床相关事件5例.术后12、24个月和随访结束时首次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2.4%、82.5%和78.8%,无临床相关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2.5%、78.6%和70.5%.结论 血管内支架可安全和有效地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

  • 射频热凝和臭氧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疗效及其电生理评估意义

    作者:李兆宝;黄明勇;罗君;卢祖能

    目的 评估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RFTC-OI),对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的疗效及其电生理检测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月就诊的LDH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5例,采用CT下靶椎间盘RFTC-OI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椎旁注射镇痛液治疗.在治疗后第1、7、30 d比较2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总有效率以及电生理检测的变化.结果 患侧下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异常,2组胫神经F波和H反射潜伏期均延长(P<0.05),治疗后30 d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减低(P<0.05),治疗后30 d,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是治疗LDH所致疼痛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优于椎旁注射镇痛剂;电生理检测应用于监测疗效的意义不大.

  • TLR4参与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军;毛善平;董慧敏;赵海专;邢变枝;郭晓洁

    目的 探讨TLR4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对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PC12细胞分为4组: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及缺血后处理+脂多糖组,通过流式细胞术Annexin-FITC和PI双染法检测各组PC12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TLR4及Caspase-3表达水平,通过RT PCR测定各组TLR4mRNA水平.结果 缺血后处理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组细胞TLR4蛋白表达、mRNA水平及凋亡率,脂多糖可以逆转其下降趋势.结论 TLR4可能参与了缺血后处理对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 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荣耀;闵丽;熊小平;李渝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ABCD2评分法将TIA患者分成0~3分、4~5分和6~7分3组,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比较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和病程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214例TIA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2%.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9%、30.1%和60.0% (P<0.05).对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进行MESSS评分和ADL评分的比较,显示3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的残损程度及预后无直接关系.

  • 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探讨

    作者:曹树刚;徐文安;王嵘峰;贺军;夏明武;赵昊;张文婷

    目的 探讨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总结19例单纯位于幕上或幕下的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改良TOAST分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 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常见部位有胼胝体、分水岭区、丘脑、脑叶、脑干和小脑;其危险因素与一般脑梗死相同,部分患者可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诱因;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病以及多重发病机制的相互作用,分水岭区的双侧梗死常与低灌注有关,胼胝体、丘脑、脑干、小脑的双侧梗死应考虑到血管解剖变异存在的可能.结论 急性双侧对称性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发病危险因素或诱因、梗死灶分布以及血管检查可为探讨其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 咪达唑仑应用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腰椎穿刺检查的镇静效果观察

    作者:郁可;胡婷婷;李余霞;肖莉;王庆松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在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腰椎穿刺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49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并有腰椎穿刺指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靶控静脉泵入咪达唑仑(咪达唑仑组)和持续人为安抚制动(对照组)的方法下实施腰椎穿刺检查,比较2组间腰椎穿刺检查的完成率、检查中躁动发生率、检查后平卧4h配合率及检查完成时间,同时动态观察记录咪达唑仑组用药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腰椎穿刺检查完成率、检查中躁动发生率、检查后4h平卧率及完成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咪达唑仑组用药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心率、舒张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P>0.05),收缩压下降明显(P<0.05),但波动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咪达唑仑用于腰椎穿刺的镇静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检查时的用药选择.

  • 鱼藤酮灌胃制备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评价及机制

    作者:胡琦;黄梦阳;江红;康慧聪;许峰;刘晓艳;张存泰;朱遂强

    目的 探讨经持续鱼藤酮灌胃制备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将50只老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连续灌胃12周,模型组予灌注0.01ml/g鱼藤酮氯仿溶液,对照组则予灌注0.01ml/g氯仿溶液.在灌胃前、灌胃6、12周时对2组小鼠行网格试验、爬杆试验和滚轴试验以检测行为学变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等神经递质浓度;对肠、胸段脊髓、中脑行α-突触核蛋白(α-Syn)、硫磺素S(ThS)、酪氨酸羟化酶(TH)等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至灌胃12周时模型组行为学变化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纹状体DA、DOPAC、HVA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P<0.01).灌胃6周时模型组小肠内、胸段脊髓处α-Syn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ThS表达比例增多,而中脑处α-Syn及TH阳性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至灌胃12周时模型组中脑处Sy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要增多,而TH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性减少(P<0.05).结论 经持续鱼藤酮灌胃制备的慢性进展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模拟了PD缓慢进展的病理过程,其机制可能是小肠神经丛局部的α-Syn多聚体通过类朊蛋白途径沿着神经传导通路播散至脑内.

  • 感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明生;曾秀丽;郑冲;陈银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进行评估,入院的第1d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严重程度、生理参数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第7d记录感染和预后.结果 共有432例患者纳入研究,79例在7d内出现感染(18.3%).下列情况更容易发生感染:(1)高龄;(2)大面积脑梗死;(3)入院前无独立生活能力;(4)昏迷;(5)导尿;(6)吞咽困难.脑梗死后感染与住院期间7d的病死率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感染可以影响短期预后.

    关键词: 脑梗死 感染 预后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杨帆;杨立;许旌;俞金鑫;张洪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120例,其中2型糖尿病组80例,非糖尿病对照组40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简易智能精神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腰臀比(WHR);运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扩散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水平、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 IR-FBG*FINS/22.5];比较各组间BMI、WHR、HbA1c、HOMA-IR、CRP、IL-1β、肝肾功能、血压、血脂等指标及与MMSE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1)老年2型糖尿病组与老年非糖尿病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否吸烟、血压、血脂及肝肾功能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与非糖尿病组相比,老年2型糖尿病组的BMI、WHR、HbA1 c、HO-MA-IR、CRP及IL-1β显著升高(P<0.05),而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1);老年2型糖尿病组MMSE评分与WHR、HbA1c、HOMA-IR、CRP和IL-1β呈负相关.结论 腹型肥胖、慢性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反应可能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 细胞趋化因子SDF-1α对小胶质细胞趋化作用的研究

    作者:徐逸;汪琦;王伟;朱舟

    目的 观察细胞趋化因子SDF-1对小胶质细胞的趋化作用以及机制探讨.方法 体外培养BV2细胞系,给予不同浓度SDF-1α,进行迁移实验以确定SDF-1α对小胶质细胞趋化作用的浓度;将C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SDF-1α干预组,分别予以侧脑室注射PBS和SDF-1α各8周,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注射后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数量,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表达水平.结果 予以SDF-1干预6h后BV2细胞的迁移指数增加,SDF-1的受体CXCR4拮抗剂AMD3100能抑制SDF-1所致的小胶质细胞迁移;长程的SDF-1α侧脑室注射能够增加C6小鼠皮层和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DF-1α干预组脑组织中Iba-1表达量也明显增加.结论 SDF-1在离体和在体实验中均能趋化小胶质细胞的迁移.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作者:周佩洋

    世界范围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而且是脑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这种高危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危险因素的强化管理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早期随机试验的数据表明,在ICAS高危患者对脑卒中复发的预防,积极内科治疗比支架置入术更好.然而,在部分患者尽管进行了积极的内科治疗,其脑卒中风险仍然很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识别这些高危亚组患者,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可用于识别高危患者的无创血管成像方法,包括血流定量MRA、定量MRA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MRI.今后要考虑进行的其他临床试验治疗方法还包括单纯血管成形术、间接外科分流术、缺血预处理和新型抗凝剂(直接凝血酶或Xa因子抑制剂).

    关键词:
  • 颈动脉病变和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王娜

    神经系统症状往往使人想到运动或感觉功能的障碍,大多数颈动脉病变患者初期缺乏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的症状,神经系统查体没有阳性体征,其认知功能的改变往往被忽视.本研究从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和评估方法以及颈动脉手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1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改变

    关键词: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张少锋;关景霞;郑小茹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用于筛查颅内外大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查方法,对于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的变化极为敏感.TCD可以根据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及基底动脉(BA)的血流频谱的特征性改变发现盗血并初步判断盗血途径,从而进一步提示锁骨下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程度如何.但TCD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的准确性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TCD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中的应用特点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作者:涂雪松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简称进展性脑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Petzold等提出,SIP将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增加[1].因此,开展对SIP等的研究十分重要.对SIP的研究,包括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病因、危险因素、发生率、预测指标等.清楚SIP的危险因素,对SIP的预防至关重要.从临床可干预的角度,SIP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部分和可干预部分,前者包括脑卒中类型、梗死部位和面积、脑卒中严重程度等,后者包括血压、血糖、发热、感染、并发症等.对可干预部分进行干预,可以起到预防SIP发生的作用.

    关键词:
卒中与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Z1
1998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