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心血管杂志

中国心血管

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城区大佛寺东街6号109室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血管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谭潇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原发性高血压与纤溶功能障碍

    作者:郭倩玉;王佩显

    原发性高血压多合并纤溶功能减低,血压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水平相关,其机制是多元的,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对纤溶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杜有仪;梁爽霖

    血脂异常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本病变,在此基础上的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原因.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和减少血栓形成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一氧化氮与心脏的舒张功能

    作者:王瑞莹;王惠中

    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释放的NO(一氧化氮)影响着心肌收缩功能的多个方面,尤其影响着左心室舒张功能.NO对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下心脏左心室的舒张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NO与心脏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及如何调节、利用这一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及介入治疗

    作者:付乃宽;王惠中;梁爽林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梗塞相关动脉早期开通是减少心肌损伤,保存左心室功能,提高生存率的根本治疗,早期静脉溶栓及介入治疗使之成为可能.本文对近年有关方面的发展做一简要综述.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附69例病例报告)

    作者:王爱民;严晓伟;张文;付向东;朱文玲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收治的IE 69例.结果临床表现前三位分别为:发热(97.1%),肝大(43.5%)及脾大(27.5%).血培养阳性率为65.2%,致病菌以草绿色链球菌(35.3%)为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赘生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两者分别为100%及82.4%.治愈38例(55.1%),需手术21例(30.4%),死亡10例,病死率为14.5%.结论 IE目前仍是一种死亡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不易确诊的疾病,超声心动图可作为IE的诊断标准之一,对可疑患者及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行TEE检查.

  •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刘卓敏;王晋军;杨超慧;李保;刘达怡

    目的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136例急性心肌梗死共分五组:①组,前壁梗死(V1-6)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②组,下壁梗死(Ⅱ,Ⅲ,aVF)同时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③组,下壁梗死(Ⅱ,Ⅲ,aVF)同时伴有I,aVL导联ST段下移.④组,前壁梗死(V1-6)未伴有其它导联的ST段变化.⑤组,下壁梗死(Ⅱ,Ⅲ,aVF)未伴有其它导联的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前壁心肌梗死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5例中有88%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其中90.9%为左冠状动脉近端病变.前壁心肌梗死未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36例患者中有94.4%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两者统计无显著性差异.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组22例中有81.8%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77.3%,其中单支病变仅18.2%.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34例有91.2%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32.4%,其中单支病变达52.9%.两组统计分别为P<0.001和P<0.01.下壁心肌梗死伴有I,aVL导联ST段下移19例中三支病变的占总数的52.6%,双支病变的占总数的21.1%,共占总数的73.7%.与无ST段下移的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在累及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5).结论 AMI时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与部位有关.前壁心肌梗死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多系对应改变.下壁心肌梗死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多为伴有前壁心肌缺血.下壁心肌梗死伴有I,aVL导联ST段下移时为多支病变.

  • 血液透析病人血压控制与血容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吴杏;叶任高;陈国伟;汪涛;彭文兴;沈清瑞;吴培根;许元文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病人血压控制与血容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JNC诊断标准将血液透析病人分为高血压组及正常血压或低血压组.用多频率生物阻抗分析仪(Xitron 4200)测定透析病人透析前后的血容量,并根据细胞外液容量(ECW)的变化将透析病人分为血容量减少较多及较少组,分别分析它们与血压控制的关系.结果细胞外液容量(ECW)减少越多,血压控制越理想.结论血液透析病人高血压的主要发生机制可能是血容量过多,血容量控制越好,血压控制越好.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Ⅰ型和Ⅲ型前胶原水平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克强;刘绛光;邹操

    目的研究血清Ⅰ型和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PC)水平与左心室舒张功能(LVDF)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7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0名同年龄健康者的血清PC Ⅰ、PC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用超声测量左心室解剖和舒缩功能参数.结果高血压组血清PC Ⅰ、PCⅢ和TNF-α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P<0.005,P<0.001,P<0.001);高血压伴舒张功能减退者血清PC Ⅰ和PCⅢ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但舒张功能正常者(PC Ⅰ:P<0.05;PCⅢ:P<0.01).血清PC Ⅰ浓度与VA(二尖瓣心房收缩期流速)呈正性直线相关(r=0.268;P<0.05),血清PCⅢ浓度与VE(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呈负性直线相关(r=-0.271;P<0.05);血清PC Ⅰ和PCⅢ浓度均与VE/VA呈负性直线相关(PC Ⅰ与VE/VA:r=-0.226;P<0.05;PCⅢ与VE/VA:r=-0.336;P<0.01);血清PCⅢ浓度与TNF-α浓度呈正性直线相关(r=0.338;P<0.01).结论(1)PC Ⅰ和PCⅢ浓度可以作为评价心肌纤维化程度的间接指标,并可能成为临床上诊断高血压患者LVDF减退的生化指标;(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水平升高,说明TNF-α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或心肌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 小儿与成人体外循环围术期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变化

    作者:温定国;陈伟新;梁鹏;汪涛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围术期儿童与成人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从手术前一天至手术后第四天,采取系列血样,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小儿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在研究期内多数检测点上显著高于成人组.结论提示小儿组手术中和手术后,应不用或慎用激素类药物.成人组应增加激素类药物的使用量.

  •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作者:黄素杏;吴素华;马虹;陈国伟

    目的探索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2例老年AMI患者进行男女比较,分析其患病例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男女患者比例为1.3:1,但80岁以后女性AMI患者明显多于男性(22.5%比8.8%,P<0.05).女性和男性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9.4%和19.8%(P<0.01),泵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6.8%和14.3%(P<0.05).结论老年女性AMI的发病率在围绝期后有明显增加,此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存在密切关系.糖尿病的血管损害亦是重要的病理基础.

  • 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的超声研究

    作者:张薇;白晨;张运;张学义;季晓平;葛志明;魏来临

    目的应用多平面经食管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EE)潘生丁负荷试验,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循环特点及血流储备(CFR)功能.方法正常对照组15例,扩张型心肌病组12例.应用TEE测定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频谱,以基础状态下(R)和潘生丁负荷后(D)冠状动脉舒张期大流速比值(D/R PDV)为CFR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D/R PDV明显减低(3.43±0.62 vs 2.15±0.75,P<0.01).扩张型心肌病组D/R PDV与心率负相关(r=-0.73,P<0.01);与基础状态时PDV负相关(r=-0.59,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比值(E/A)和左心室末期容量指数(LVEDVI)无相关.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CFR减低,可能与心肌重量增加、基础状态时前降支血流速度加速、心率增快和冠状动脉微循环血管功能损伤有关.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PKC、PKCI及红细胞PKC活性变化

    作者:葛华;许讳东;周霞;张红;李楠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87例心绞痛(AP)患者、91例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90例健康对照(HC)者的血小板胞膜、胞浆PKC、胞浆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l)活性和红细胞胞膜、胞浆PKC活性.结果AP组和AMI组血小板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高于HC组,而胞浆中PKC活性明显低于HC组;AP组和AMI组血小板胞浆中PKCI活性明显低于HC组;AP组和AMI组红细胞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高于HC组,而胞浆中PKC活性低于HC组.结论 PKC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

  • 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机制

    作者:张萍;郭静萱;毛节明;陈凤荣;葛堪忆;张媛;张福春;李海燕;牛杰;陈明哲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按AMI后12 h内和大于12 h发生Af者,将106例有Af的AMI患者分为早期组(48例)和后期组(58例),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心房颤动发生者的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CAG),急诊经皮腔内冠动脉成形术(PTCA)和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结果统计学显示两组的年龄(65.7±12.6岁vs 68.1±10.2岁)、左心房内径(38.1±3.26mm vs 39.0±4.35mm)无显著性差别(P>0.05).早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0.58±0.12 vs 0.40±0.10,P<0.05)及Killip分级心功能评定均显著优于后期组.后期组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36.4%vs 16.5%,P<0.01)、前壁梗死(40.0%vs 17.6%,P<0.01)发生率均高于早期组.早期组血管再通率高达73.6%,后期组仅为16.6%(P<0.01);30天内死亡率前者为8.0%,后者为23.3%(P<0.01).结论 AMI并发Af的早期组血管再通率高;而后期组的心功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前壁梗死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早期组.说明在AMI发病后的不同时期,AMI并发Af发病的机制可能不同.

  • 血乳酸水平对体外循环手术预后评估的价值

    作者:翟红燕;王惠芬;李长健;刘小琳

    目的评价血乳酸水平对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分析28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体外循环转终、术后5小时、术后2天的血气、乳酸测定结果及血乳酸水平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手术转终时治愈组和死亡组血乳酸水平分别为6.54±2.91mmol/L和8.79±4.26mmol/L;术后5小时治愈组降至4.33±3.09mmol/L,死亡组上升至8.93±4.01mmol/L,两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2天,治愈组下降至2.42±1.43mmol/L,而死亡组则继续上升至9.29±4.74mmol/L,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患者术后血乳酸值的变化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术后血乳酸值持续增高,其预后极差.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评估的一项理想的、直观的监测指标.

  • 心电图多指标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作者:黄佐贵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踏车运动试验ST/HR斜率及非ST/HR斜率参数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测量ST/HR及非ST/HR斜率参数.结果(1)各指标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依次为:ST/HR斜率(90.00%),△QTC(84.40%),△Q(77.60%),△RST及△JTC(67.00%),△R(64.40%),∑R(57.60%),ST(55.00%),U波倒置(31.00%),T波正常化(17.50%)ptfv1(12.50%),QRS时间延长(15.00%),心率指数及电轴偏移(30.00%).特异性依次为:U波倒置(100.00%),ST/HR斜率及pftv1(97.50%),QRS时间延长(95.00%),T波正常化(92.50%),心率指数及电轴偏移(90.00%),∑R(89.80%),ST及△JTC(83.20%),△R(79.42%),△RST(72.30%),△Q(65.20%),△QTC(61.60%).(2)对上述指标进行Baye准则判别分析,筛选出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组成或判别公式,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2.00%,特异性为97.80%.结论心电图多指标诊断冠心病明显优于单项指标.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薛文会;孙静;梁爽霖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老年人AMI中合并AVB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AMI合并AVB者下壁组发生率高于前壁组,老年人AMI合并AVB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5或P<0.01).结论老年人AMI合并AVB,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高,近期预后差.

  • 眼肌手术中的眼心反射

    作者:诸葛万银;马媛;赵铁良

    目的观察跟肌手术中牵拉眼外肌引起的眼心反射.方法观察145例斜视手术病人的心率、心电图表现,对比全麻与局麻、不同眼外肌及不同手术步骤的眼心反射区别.结果全麻与局麻的眼心反射阳性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X2检验P=0.10;不同眼外肌眼心反射阳性率不同,依次为下斜肌>上斜肌>下直肌>内直肌>上直肌>外直肌.其中,下斜肌、外直肌与内直肌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05;手术步骤中的阳性率以勾肌肉时为多.结论 145例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阳性率为51.54%,多为一过性,停止手术可消失,一般勿需处理.建议眼科手术应在心电监测下完成,以防眼心反射致心搏骤停的意外发生.

    关键词: 眼肌手术 眼心反射
  • VVI和AAI起搏的远期随访比较

    作者:蔡飞;龙梅;沈永初;顾刚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心室起搏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分别对VVI组212例和AAI组96例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24 h心电记录、心脏彩超、胸部X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VVI组54±8.3mon、AAI组48±6.4mon.结果 VVI组术后43例(22.6%)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14例(6.6%)由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性质无变化,但发作频率由术前12.4±5.2 d缩短为5.3±2.2d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术前8.2±3.3 h增加至18.3±6.8 h(P<0.05).AAI组术后4例(4.8%)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终止,其余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作频率由术前的14.2±5.1 d延长为38.2±8.6 d,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术前的6.8±3.2 h减少为术后2.6±1.2 h(P<0.05).VVI与AAI二组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6.6%和1.0%(P<0.01).VVI组心房、心室内径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AI组心房、心室内径术前术后比较无差异(P>0.05).VVI组心室电极脱位或微脱位的发生率为2.3%,AAI心房电极脱位或微脱位发生率为12.5%(P<0.05).结论 AAI起搏是一种能保持正常房室收缩顺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效果的起搏方式,明显优于VVI起搏,但心房电极易脱位或微脱位.

  • 新生儿动脉导管结扎术的麻醉处理11例

    作者:杨永明

    目的介绍11例新生儿动脉导管结扎术的麻醉方法和麻醉管理.方法采用芬太尼-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结果 11例患儿麻醉和术中控制性降压效果满意,各项监测指标基本稳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良好.结论芬太尼-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既可保证镇痛完全,又可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代偿功能,可控性强,适用于新生儿动脉导管结扎术的麻醉.

  • 肺动静脉瘘14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兴鹏;田铁栓;褚向晖;刘杰;王嵩;赵福元

    目的总结肺动静脉瘘(PAVM)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4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动静脉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经手术治疗均无并发症,远期效果良好.结论PAVM一旦确诊,应积极、尽快选择手术治疗.

  • U波倒置与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任建山;申品德;陈现伟

    目的探索U波倒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及范围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146例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连续性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在102例终确诊为AMI病人的心电图中有74.5%在心电图上出现其它心电图改变之前发生了U波倒置,其特异性为84.1%;U波倒置的出现时间与心电图上出现典型Q波之间的时间距离存在明显负相关(r=-0.97);倒置U波总深度(∑U)与梗死的面积之间呈正相关(r=0.99).结论 U波倒置对AMI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对估计梗死面积有一定帮助.

  • 性别对心电图运动试验的影响

    作者:时晓迟;张薇;梁春卉;梁爽霖

    目的探讨心电图运动试验对不同性别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60例男性与80例女性运动试验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男性运动试验敏感性为75%,女性为100%,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男性运动试验特异性为96%,女性为84%,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不同性别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显著差异,女性运动试验阳性预测率仅为25%,阴性预测率为100%,而男性运动实验阳性预测率为60%,阴性预测率为96%,因此预测冠心病心肌缺血方面应考虑性别对其影响.

  • 小剂量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对比

    作者:刘晓媛;杨红梅;李松;王晓亮;金英兰;刘淑华;李素艳;李紫艳

    目的观察小剂量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UA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组(22例)和低分子肝素钠组(21例),降纤酶组给予降纤酶50000u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入,连续治疗10d;低分子肝素钠组为先静脉推注30mg低分子肝素钠,然后1mg/kg皮下注射,12h1次,共6d.观察两组治疗UA总有效率及出血副作用发生率.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计数(BPC)、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纤维蛋白原定量(Fb).结果两组治疗UA总有效率分别为864%和905%(P>0.05),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6%和19.0%(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BPC、ACT、Fb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作者:严丽丽;龙梅;蔡飞;吴宏超;付向阳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前壁ST段下移的意义.方法对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心电图及入院后3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酶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41例(68%),多支病变39例,单支病变2例,胸导联ST段无下移者19例,多支病变4例,单支病变15例(P<0.01),而且前者有较高的CK峰值(P<0.01).结论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多支血管病变有关,且有较大的梗死面积.

  • 心肺复苏电除颤前抢救措施的对比研究

    作者:姜志安;张晓光;肖文良;戴华;陈亚丽;赵淑健;王士昌;赵维江

    目的探讨住院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电除颤前的更有效措施.方法选择住院心脏骤停患者113例,根据心肺复苏电除颤前采取的不同措施分为两组,一组为电除颤前给予人工通气,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气管插管加胸外心脏按压,称常规组,共44例,男36例,女8例,年龄35~67岁,平均54±11岁;另一组为电除颤前给予单纯胸外心脏按压,称观察组,共69例,男性56例,女性13例,年龄34~77岁,平均56±12岁.结果常规组复苏成功21例,成功率为47.7%,出院存活15例,出院存活率为34.1%;观察组复苏成功48例,成功率为69.6%,出院存活33例,出院存活率为55.1%;两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分别进行相比,P值均<0.05,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住院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电除颤前的更有效措施为单纯胸外心脏按压,而非常规的人工通气加胸外心脏按压.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 中央监护系统的研制

    作者:赵金城;徐圣普;王跃华;边自鹏;胡宏波;崔云莉;周炜;林淑娟

    本文介绍了中央监护系统的一种设计方法,它采用个人计算机和多串口卡,以有线的方式与床旁机通讯.具有波形与数值集中显示、存储、回放、打印、数据管理、远程控制的功能.

  • 脑中风偏瘫肢体功能早期恢复的健康教育

    作者:夏华

    脑中风后遗症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减少后遗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心血管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