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心血管杂志

中国心血管

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城区大佛寺东街6号109室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血管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谭潇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作者:张月兰;王绽菲;赵丽君;田文;齐国先;曾定尹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325例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壮年组、老年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资料.结果青年组发病均是男性,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危险因素有关;冠状动脉以单支、A型病变多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0.9%.壮年组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与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关;冠状动脉以单、双支病变多见,病变形态A、B、C三种类型均衡出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5.6%.老年组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男女发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并发泵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增多;冠状动脉以多支、复杂病变多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83.9%.结论各年龄组男性和老年组女性患者发病率高并与某些危险因素有关;随年龄的增高,冠状动脉多支、复杂病变多见,青、壮年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老年组次之.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分析

    作者:游斌权;苏唏;汪敏;庾华东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13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手术后不同时间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转复为窦性心律有78例(59.09%),维持24h以上有43例(32.58%),窦性心律维持2周以上有21例(15.91%),6个月以后则有23例(17.42%)为窦性心律.术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胸比例、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术后电击复跳次数等因素有关,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等有关.结论瓣膜置换术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对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有重要意义.

  •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 D-聚合体水平的变化

    作者:冯丰;马宏辉;王宁夫;王德玉;赵虹;焦克荣;张湘兰;白春锦;徐萍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聚合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200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包括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7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D及vWF水平,比较高血压2级、3级及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的D-D及vWF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病3级血浆vWF显著高于高血压2级及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2级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前后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1),各级高血压病D-D变化无差异.结论随着高血压病的进展,血浆中vWF水平随之升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达到高水平,经过治疗后vWF水平下降.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谷新顺;王荣英;傅向华;马宁;魏林格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87例首次AMI患者,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3组:A组:无心绞痛史30例.B组:梗死前48 h内有心绞痛史39例.C组:仅在梗死前>48 h有心绞痛史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1周、4周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术后2周行99m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1)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显著低于A组(P<0.01).(2)B组放射性缺损面积(MIA)小于A组(P<0.05);AMI后4周与1周比较,B组MIA显著缩小(P<0.01),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P<0.01);C组和A组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3)心功能: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A组(P<0.01);左心室收缩同步性:B组左心室相角程(LPS)低于A组(P<0.05);以上各参数,C组和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48 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产生,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2)直接PCI可显著提高有I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改善心功能.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赵迎;孙福成;齐欣;刘保逸;季福绥;许锋;何青;邓开伯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年龄≥60岁的老年AMI患者(老年组)及年龄<60岁(非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包括258例老年AMI患者(平均年龄68.5±6.6岁)及117例非老年AMI患者(平均年龄51.2±6.8岁).与非老年患者比较,老年AMI患者更多患有心绞痛或陈旧性心肌梗死(7.8%与18.2%,P<0.02)及高血压病(43.6%与58.1%,P<0.01).表现为无Q波心肌梗死(NQMI)的老年患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3.1%与6.0%,P<0.05),肌酸激酶(CK)峰值在老年组则显著低于非老年组(1 198.7±1 322.1U/L与1 570.4±1 507.0U/L,P<0.02).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中有更多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8.5%与2.6%,P<0.02),心房颤动(14.7%与5.1%,P<0.01)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8.9%及0%,P<0.001),死亡率也显著增高(13.5%与5.1%,P<0.02),但老年患者却较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20.1%及41.9%,P<0.001)及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3.5%与33.3%,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老年AMI患者较非老年患者更多表现为NQMI,更多伴有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及RBBB等并发症,而较少接受静脉溶栓及择期PTCA治疗,住院死亡率明显增高.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任众环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03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生各种心律失常者共有72例,其中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者为100%(58/58)、中度狭窄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者为48%(12/25)、轻度狭窄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者为13.3%(2/15)、而狭窄程度<50%的患者未发现有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的种类上,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占18.45%(19/103)、以左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的患者,室性早搏发生率高占23.3%(24/103).结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冠状动脉狭窄越严重且多标志病情较严重.

  •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睡眠呼吸紊乱的关系

    作者:张文莉;王士雯;卢才义;刘鹏;陈瑞;季鲜;赵玉生

    目的探讨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夜间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睡眠呼吸紊乱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男性82例,女性14例,进行整夜睡眠监测及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观察睡眠呼吸紊乱(氧减饱和≥4%及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心率及ST段下降情况.结果37%(36/96)的患者夜间发生ST段下降,17%(16/96)的患者至少有一次的ST段下降出现在呼吸暂停或氧减饱和发生后2min之内.与呼吸事件有关联的ST段下降的比率为21%(41/195),并且此种ST段下降在男性患者及较严重的呼吸紊乱患者中更为常见(P<0.05).73%(30/41)这样的ST段下降之前都有一系列的呼吸事件:反复的呼吸暂停和/或氧减饱和.结论有胸痛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夜间心肌缺血.只有少数患者夜间心肌缺血的发生与睡眠呼吸紊乱之间有暂时性的关联,且更易发生在男性及较严重的睡眠呼吸紊乱患者之中.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炎症相关的的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孙秀玲;张希颐

    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起着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粘附分子、CD40L、细胞因子、金属蛋白酶、核因子-κB等参与这种炎症反应过程及其调节,作为ACS的炎症标志物,在AC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斑块破裂和斑块糜烂的作用

    作者:杨顺来;刘兆昶

    本文综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斑块破裂和斑块糜烂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斑块破裂的机制和稳定斑块的治疗原则.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孙福成;邓开伯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亚急性血栓形成是支架术后早期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尤为重要.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三种:噻氯吡啶,氯呲格雷及西洛他唑.多项临床试验对以上三种药物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目前以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为广泛,对预防冠状动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满意,消化道及血液系统副作用较少.

  • 雌激素及其受体对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程爱娟;王佩显

    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雌激素及其受体主要通过调节血管舒张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等介导这一保护作用.但临床上雌激素替代治疗尚未得到肯定,需进一步研究.

  •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管壁炎症的影响

    作者:陈斌;邓玉莲;郭薇;俞玲;林亚洲;吴志勇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壁炎症的影响.方法将29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7)、模型组(n=7)、用药5周组(n=7)及用药9周组(n=8).实验前后分别抽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兔抗人抗胰蛋白酶(AAT)多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膜炎症细胞.结果用药9周组、用药5周组与正常组相比,血CRP水平明显降低,用药9周组与模型组相比,内膜AAT阳性指数减少.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粥样硬化血管壁炎症的作用.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炎症
  • 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

    作者:谭强;张小勇;李易;光雪峰;马雁冰;张光明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bFGF基因)治疗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效果.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质粒;采用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法,建立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8),并于心肌内分别注射pcDNA3-bFGF100μg和pcDNA3 100μg,饲养至2,6,12周处死;免疫组化观察蛋白表达;行病理切片观察心肌梗死组织学变化和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1)术前术后描记的心电图证实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2)免疫组化观察注射pcDNA3-bFGF处心肌组织在6周内有bFGF蛋白的表达;(3)病理切片行图像分析计算血管密度发现,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肌内注射bFGF基因能促进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 MCP-1与CVB3相互作用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作者:沈燕;曹青;邵先安;王缨;储以微;熊思东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B3型柯萨奇病毒(CVB3)诱导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小鼠MCP-1真核表达质粒pVM.CVB3腹腔注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四组:单独CVB3感染VMC组(A组)、10μg过表达MCP-1组(B组)、40μg过表达MCP-1组(C)和空质粒对照组(D组).并设未感染生理盐水对照组(E组)和未感染过表达组(F组).比较各组小鼠心脏重量和体重的比值(HW/BW)、心肌组织病理学积分(PS)、心肌组织病毒载量、血清CK-MB水平.结果与E组相比,A组的HW/BW、PS、血清CK-MB和心肌组织病毒载量均有明显改变.表明CVB3感染后小鼠出现一系列的体征改变.与A组相比B组的HW/BW、PS、血清CK-MB和心肌组织病毒载量均未呈明显改变.但C组CVB3载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CK-MB水平升高(P<0.01),而HW虽然升高(P<0.05),但是HW/BW未呈明显的改变(P>0.05),PS升高(P<0.05).D组与A组相比,CVB3载量、血清CK-MB水平、HW/BW和PS均未呈明显的改变(P>0.05).F组的HW/BW和血清CK-MB水平与E组相比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而PS升高,但低于A组(P<0.01).结论单独在心肌组织过表达MCP-1仅引起心肌组织学改变,不能造成明显的心肌损伤,但CVB3感染后心肌组织过表达MCP-1可加重VMC病情.提示心肌组织过表达MCP-1合并CVB3感染后可加重VMC病情,而MCP-1单一的作用不足以形成VMC的典型病变,需CVB3的协调作用.

  • 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活化、纤溶活性和内皮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作者:刘恒亮;刘灵芝;吴莉华;康运凯;王浏顺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活化、纤溶活性和内皮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Ⅰ组:假手术组,Ⅱ组:急性心肌梗死组,Ⅲ组:缬沙坦组;Ⅱ、Ⅲ组分别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中点后4 h,取血分别测定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 1α)、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活性;摘取心脏,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Ⅱ、Ⅲ组与Ⅰ组比较,血浆TXB2、ET、NO浓度和PAI活性显著升高(P<0.01),6-Keto-PGF1α浓度、t-PA活性显著下降(P<0.01),Ⅲ组与Ⅱ组比较,血浆TXB2、ET、NO浓度和PAI活性明显降低(P<0.01),6-Keto-PGF1α浓度、t-PA活性显著升高(P<0.01),梗死范围减小.结论缬沙坦抑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减少ET和NO的释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 Na+/H+交换、Na+/K+/2Cl-转运体抑制剂对缺血大鼠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谭松涛;杨双强;杨朝坤

    目的研究Na+/H+交换抑制剂阿米洛利(Amiloride)、Na+/K+/2Cl-协同转运抑制剂呋塞米(Furosemide)对长时间低温保存下离体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Langendorff及工作心脏灌注模型.实验组用St.Thomas-2(STH-2)液+阿米洛利+呋塞米停搏并保存其中,对照组只用STH-2停搏、保存.置7 C环境5 h后恢复灌流.观察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冠状动脉流量(CAF)、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变化速率(±dp/dt)的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得到较好的保护.结论Na+/H+交换、Na+/K+/2Cl-协同转运抑制剂对缺血大鼠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牛磺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影响

    作者:郑敏;吴基良;李立中;尹时华;鲍翠玉

    目的观察牛磺酸(Tau)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二肾一夹肾性高血压模型组(2K1C组)、Tau治疗组(2K1C+Tau组),每组8只.测定并比较各组尾动脉收缩压(SBP)、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纤维直径、血浆及心肌AngⅡ、Ald含量.结果2K1C组大鼠SBP、LVWI、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纤维直径、血浆及心肌AngⅡ、Ald含量较Sham组显著增加(P<0.01).牛磺酸(50mg/kg@d)治疗8周显著降低2K1C大鼠SBP、LVWI、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纤维直径、血浆及心肌AngⅡ和Ald含量(P<0.01).结论牛磺酸可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循环及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胶原增生,有效防治左室肥厚.

  • 再血管化与药物治疗对不同病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翟莉;黄岚;智光;吕豪;葛贤顺;张艳红;王晓瑾;胡艳丽

    目的观察再血管化与药物治疗对心肌梗死(MI)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MI患者,分为①再血管化治疗组95例;②单纯药物治疗组105例.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不同病程(3个月、3个月~1年、1年以上)MI患者心腔径、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单纯药物治疗组,随病程的延长左心室,EDV,EDVI,ESV,ESVI明显增加,EF显著降低(P<0.05).再血管化治疗组,不同病程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纯药物治疗者随病程的延长左心室重塑有所加重,收缩功能显著减低;再血管化治疗有助于抑制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进展及收缩功能的恶化.

  • 急诊或延迟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邓根群;李永旺;曲鹏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6 h)与延迟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左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8例,按发病到达医院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6h以内为A组共22例行急诊PTCA,6h以后36例为B组行延迟PTCA.于术后3 d、30 d、90 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组男1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65±8.94岁.B组男29例,女7例,平均年龄57.23±11.36岁,发病至PTCA时间为8.4±3.6 d.两组实施PTCA后血管再通率均为100%.术后3 d、30 d及90 d,A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优于B组(P<0.05,P<0.05,P<0.05).A组左心室功能于30 d明显改善,EDVI及ESVI均显著缩小(P<0.05,P<0.05,P<0.05);90 d时左心室功能、EDVI、ESVI仍有改善,但与30 d比无显著差异.B组左心室功能、EDVI、ESVI 30d与术后3 d比较有所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90 d与3 d比较,EDVI、ESVI显著改善(P<0.05,P<0.05),左心室功能有所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诊PTCA能挽救濒死心肌、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其效果优于延迟PTCA延迟PTCA虽不能显著改善左心室功能,但可抑制近期左心室重构.

  • 射频治疗右前间隔部旁路

    作者:吴延庆;程晓曙;吴清华;李菊香;陈琦

    目的总结、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前间隔旁路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右前间隔旁路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共7例,显性者4例,隐匿性旁路3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为右前间隔旁路.用大头导管标测整个右前间隔区域,发现希氏束旁AV和/或VA融合,2例可见旁路电位.在靶点部位以15W~30W进行消融,共放电30~60s.结果以上病例全部消融成功,靶点位于希氏束前o.96±0.40 cm处,平均消融时间2.5±1.6 h,未发生并发症,随访0.5~2.o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对右前间隔旁路所致AVRT进行射频消融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山岭;王丽霞;孙月和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40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复方丹参滴丸组(20例).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水平.结果两组UA患者治疗后GMP-140含量、PAI-1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P<0.01),t-PA活性显箸升高(P<0.05;P<0.01).复方丹参滴丸组降低GMP-140和升高t-PA的幅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

  • 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的随访观察

    作者:陈广华;石增成;王雪;侯子山;刘薇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心绞痛患者38例和心肌梗死患者36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PTCA及支架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包括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以及等容舒张时间(IRT),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均存在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异常,IRT显著延长,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治疗1年后两组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各有部分指标显著改善,IRT显著缩短;但两组部分指标差异仍有显著性.结论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改善冠心病患者远期左心室舒张功能,但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左心室舒张功能仍有显著差别.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血糖患者心功能改变

    作者:李焕明;陈珺;张寰;宋从周

    目的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高血糖患者血糖浓度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我们对110例AMI患者根据血糖浓度(FBS)进行分组,A组:FBS<6.1mmol/L,B组:FBS在6.1mmol/L-1~1.1mmol/L之间,C组:FBS>11.1mmol/L.住院期间观察FBS变化情况,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情况、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情况.对于存活者2~3周内应用二维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为50.52±3.88,B组为53.49±4.22,C组为55.94±4.31,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8.96±4.98,B组为51.03±6.23,C组为47.33±7.61,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无差别,而A组与C组之间均有差别P<0.05;B组与C组间,只有在急性左心衰竭方面存在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者左心室重塑,严重并发症增多.

  • 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马松峰;乔峻;木拉提;霍强

    目的探讨11例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1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例.马方综合征6例;动脉硬化型主动脉瘤3例;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病变合并主动脉瘤2例.全组合并高血压7例,肾功能不全者6例.行Bentall手术5例,Ben-tall+部分主动脉弓置换1例,主动脉瓣置换+部分主动脉弓置换1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2例,胸主动脉置换1例,腹主动脉置换1例.主动脉弓部手术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RCP)下施行;胸主动脉置换采用DHCA+右心房全身逆灌(WBRP).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1例,腹股沟血肿继发感染1例.11例病人均痊愈出院,随访8个月~1年,随访率100%,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1例.结论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动脉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手术关键是处理好动脉夹层和吻合口出血.DHCA和RCP以及WBRP是脑保护的有效措施.

  •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景斌;慕春言;曹道俊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植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病变要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0年5月~2002年12月32例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成功的病例资料.结果32例均一次性植入成功,成功率100%,残余狭窄1.9±2.3%(0%~5%),(P<0.001);术后无急性闭塞及心脏事件.随访3~34个月,再发心绞痛3例,再次造影:2例为支架内再狭窄而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为非支架植入处狭窄,再次支架植入.再狭窄率6.25%(2/32).结论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病变选择以A型及B1型为宜.

  • 周期性麻痹伴窦性静止、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1例

    作者:母树清;翟秀燕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8岁,发病前一天无明显原因的自感全身酸软乏力,因症状不重未介意,晚餐饮酒少许,进食过饱,当晚正常入睡,次晨起床时自感胸闷、四肢发麻、活动不灵,急送我院就诊.

  • 基层医院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9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铀铀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必要性.方法对患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39例病人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观察疗效并进行分析.结果39例病人中,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干预血管为前降支23例(其中4例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回旋支9例(合并右冠状动脉5例),单纯右冠状动脉病变7例,共植入支架59个,术后残余狭窄由80~100%降至0~5%,成功率为100%.随访3~12个月,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是有效的,基层医院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尽早实现靶血管血运重建,减轻远期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功能,降低冠心病人死亡率.

  •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降脂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作者:康连鸣;赵彦芬;李力

    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显著相关[1].血脂能否降低到理想水平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2].

中国心血管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