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非肝硬变性胆道梗阻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肝内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 的表达变化

    作者:徐明清;韩本立;薛兰;龚建平;董家鸿;王曙光

    目的 检测非肝硬变性胆道梗阻肝脏部分切除(PH)术后肝内促肝细胞生长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及其受体Met基因(HGF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亦是TGF-α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70%肝部分切除组(N-PH)、胆道梗阻(BDO)胆流再通(RBF)70%PH组(BDO-RBF-PH)、及胆道梗阻胆流再通组(BDO-RBF)。观察时相点为术后0、6、12、24、48及72 h。RT-PCR法检测肝内HGF mRNA、TGF-α mRNA及肝细胞Met mRNA与EGFR mRNA表达。结果 N-PH组6 h肝内HGF mRNA与肝细胞Met mRNA表达急剧增高并达到高峰,而BDO-RBF-PH组肝内HGF mRNA与肝细胞Met mRNA的表达高峰延后至术后12 h,且高峰表达量低于N-PH组;N-PH组24 h肝内TGF-α mRNA与肝细胞EGFR mRNA表达增高并达到高峰,而BDO-RBF-PH组肝内TGF-α mRNA与肝细胞EGFR mRNA的表达高峰延后至70%PH后48 h,且高峰表达量亦低于N-PH组。结论 非肝硬变性胆道梗阻大鼠70%PH后肝内HGF mRNA及肝细胞Met mRNA、肝内TGF-αmRNA及肝细胞EGFR mRNA表达均明显减少,且HGF及TGF-α mRNA的表达相对少于其受体mRNA的表达。

  • DEN诱发大鼠肝癌变的病理形态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定量研究

    作者:张新立;史景泉;卞修武

    目的 探讨大鼠肝癌变的形态演变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DEN诱发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病变细胞的形态进行测量,以PCNA和BrdU免疫组化结果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形态测量证实卵圆细胞是一大小仅为正常肝细胞的1/8、核浆比却大6倍、形态不规则的增生小细胞;增生灶/结节嗜碱性肝细胞形态参数与肝癌细胞相似;PCNA和BrdU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癌前增生灶及肝癌组织中;并且病变形态与细胞增殖活性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大鼠肝癌变的形态演变与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

  • 电离辐射对伤口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及康复新的促愈作用

    作者:陈晓红;程天民;艾国平

    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对伤口中性粒细胞数量和部分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新的作用。方法 从置入大鼠背部的海绵中收集中性粒细胞,测定其数量和吞噬、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伤后24~48 h,4、6、8 Gy全身照射复合创伤组,伤口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单创组,且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运动功能也降低。康复新对单纯创伤、6 Gy放射复合伤组伤口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创伤愈合早期,伤口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全身照射引起愈合延迟的原因之一;康复新的促愈合作用与提高伤口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有关。

  •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姚莉;卞修武;张树辉;陈自强

    目的 探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组甲基化状态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合成甲基化敏感性AP-PCR引物,用AP-PCR方法检测SHG-44细胞基因组甲基化状态,观察NDGA诱导该细胞分化过程中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基因组DNA经MspⅠ酶解后AP-PCR 扩增片段比HpaⅡ酶解后的扩增片段小,几乎未见存留大片段,至少有3个片段与HpaⅡ酶解片段不同。同一时相点HpaⅡ酶解后扩增产物相比,NDGA处理后基因组DNA MspⅠ酶解后的扩增产物量较少、条带较多,且随时相点延长产物量逐渐增加,条带增多。结论 NDGA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组甲基化状态增高,推测基因组甲基化状态可能是NDGA诱导胶质瘤细胞分化的作用靶点之一。

  •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SHG-44胶质瘤细胞GFAP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姚莉;卞修武;陈自强

    目的 探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分化过程中对GFA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定性、定量检测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GFAP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NDGA处理后,瘤细胞GFA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 NDGA具有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GFAP基因表达的作用,推测GFAP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NDGA诱导胶质瘤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 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作者:魏运军;张学渊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法分离出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结果 接种后2 d,部分组织块边缘有散在的细胞生长,之后细胞数逐渐增多,10 d左右以组织块为中心可见成片细胞组成的细胞集落。倒置显微镜下,单个培养细胞多呈长梭形,而融合成片状单层的培养细胞排列紧密,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经纯化后,95%以上的培养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显示阳性反应。结论 本研究方法能够获取体外培养的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 脊髓损伤的MRI诊断

    作者:文利;丁仕义;张冬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的MRI表现。方法 收集脊髓损伤患者90例,其中男6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岁。应用GE Signa contour 0.5T (40例)和SIEMENS Open 0.2T(50例)磁共振机,脊柱表面线圈,自旋回波序列做轴位和矢状位T1WI、T2WI扫描,其中10例加作冠状扫描。结果 90例患者共发现各种脊髓损伤106例次,其中脊髓完全、不完全性横断14例次(占13.2%),水肿11例次(10.4%),挫伤、出血27例次(25.5%),受压、扭曲27例次(25.5%),软化16例次(15.1%),萎缩11例次(10.4%)。结论 MRI表现能反映脊髓损伤的形态和病理改变,是评价脊髓损伤的好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还有助于判断预后。

  • 电离辐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阴离子通道活动的影响及康复新对其的作用

    作者:舒崇湘;叶本兰;程天民;萧家思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阴离子通道活动的影响及康复新对其的作用。方法 采用电生理膜片钳离子单通道记录方法。结果 用调理的zymosan刺激腹腔巨噬细胞后,阴离子通道开放的阳性率在受照射组显著减少,且受刺激至通道开放的时间间隔显著延长。受照射组较正常对照组通道开放概率显著降低、开放时间常数缩短而关闭时间常数延长,康复新对正常对照组离子通道活动的影响不显著,但可使照射组的通道开放有一定程度的加强。结论 电离辐射抑制巨噬细胞膜上阴离子通道的开放可能是其抑制巨噬细胞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康复新可减弱电离辐射的这一抑制作用。

  •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内皮细胞影响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孙慧勤;陈兆珍;陈意生;史景泉;卞修武;辛榕

    目的 探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对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及特点。方法 采用倒置显微镜、光镜、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分析不同浓度NDGA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峰的变化。结果 ①不同浓度(50~200 μmol/L)的NDGA处理ECV-304细胞24~72 h后或一定浓度(100 μmol/L)的NDGA处理ECV-304细胞不同时间(1~7 d)后,内皮细胞由多角形变长, 呈梭形,细胞稀疏,核分裂像明显减少,显示细胞增殖的抑制,上述变化与NDGA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②NDGA处理后,部分细胞呈现出凋亡样形态学改变,以48 h为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也出现明显高于对照的凋亡峰即亚G0峰,12 h时相点高(20.42%)。此外,处理后的细胞也有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与NDGA的浓度呈正比。结论 NDGA对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有抑制,形态学初步证明也有诱导凋亡等作用,这在影响血管生成中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 体外循环对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陈力勇;葛衡江;刘怀琼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及血浆ET-1/NO平衡的影响。方法 40例心血管择期手术病人,在全麻中低温CPB下手术。分为先心病Ⅰ组(n=20)和心脏瓣膜病Ⅱ组(n=20)。于术前至术后3 d共7个点采血,测定血浆TM、ET-1和NO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血浆TM在CPB期间和术后1 d均显著增高(P<0.05和P<0.01),手术结束时达高,Ⅰ组为(4.88±1.12)ng/ml,Ⅱ组为(8.34±1.84)ng/ml,于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病人CPB后ET-1都非常显著增高(P<0.01),Ⅰ组手术结束时达高为(129.04±22.29)pg/ml,Ⅱ组停CPB时达高为(156.62±29.66)pg/ml,两组至3 d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而两组NO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在心血管CPB手术中,CPB可导致机体急性全身性VEC损伤,这种损伤可持续24~48 h,大约72 h恢复;CPB可致血浆ET-1/NO平衡失调。

  • 体外循环血清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碱的作用

    作者:郝嘉;肖颖彬;郭红;钟前进;王学峰;陈林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血清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影响和己酮可可碱(PTX)对其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3组。将培养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分别与CPB术前(对照组)、术后(损伤组)血清共同孵育,PTX组除AT-Ⅱ与CPB术后血清外,再加入100 mmol/L的PTX。检测AT-Ⅱ形态改变和SP-A、SP-A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损伤组细胞形态改变,SP-A、SP-A mRN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TX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CPB术后血清能影响AT-Ⅱ中SP-A翻译和转录,这可能是术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S)质和/或量异常的重要原因。PTX能减轻CPB后血清对SP-A的抑制作用。

  • 昆明山海棠诱导Jurkat等3个细胞株微核形成的研究

    作者:孙华明;曹佳;Michael Nusse

    目的 为研究昆明山海棠(THH)的毒理作用。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THH均可诱导Jurkat、CHE和NIH3T3细胞株微核形成和细胞凋亡。结果 3个细胞株表现出完全相似的变化规律,但Jurkat淋巴瘤细胞更为敏感,仅25 μl/皿即在各时相点出现微核形成高峰,50 μl/皿即出现细胞凋亡高峰。结论 THH对Jurkat肿瘤细胞比对CHE和NIH3T3细胞具有更大的细胞毒性。

  • 豚鼠微血管通透性变化在内耳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张学渊;汪吉宝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特点,了解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在内耳缺血性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①光化学法建立豚鼠耳蜗微循障碍动物模型;②改良伊文思蓝荧光法定量研究其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特点; ③记录CAPN1阈值研究其听力损伤。结果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2 h和4 h,伊文思蓝通过耳蜗微血管的渗出量分别为(1.709±0.769) μg/只和(2.849±0.653) μg/只(P<0.01);CAPN1阈值分别增加(24.44±7.27) dBpeSPL和(38.33±7.91) dBpeSPL(P<0.01)。结论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其耳蜗微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可能是微循环障碍致内耳听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与氨甲喋呤、长春新碱配伍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株的作用

    作者:曹健;吴甫

    目的 观察体外应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氨甲喋呤(MTX)、长春新碱(VCR)3种药物单用或合用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株SHG-44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MTT法检测药物作用效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细胞Cyclin D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3种药物单用及两药合用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抗肿瘤效应也增加,且两药合用时药物的效应增强;②先给NDGA 24 h后再给MTX或 VCR,与同时给药对该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先给MTX或VCR 24 h 后再给NDGA,与同时给药对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DGA处理后该细胞Cyclin D1基因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NDGA与MTX或 VCR间有协同作用,且这种作用可能与NDGA降低细胞cyclin D1基因的蛋白表达有关。

  • 雌激素对下丘脑神经元结构及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常青;应大君;史常旭

    目的 观察应用雌激素后老年前期雌性大鼠视前内侧区、弓状核雌激素受体的变化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结果 应用雌激素后视前内侧区、弓状核雌激素受体免疫反应(ER-IR)的表达明显下降,神经元核仁边移、核膜皱折,突触丰富、突触内分泌小泡增多。结论 雌激素可调节下丘脑心血管中枢视前内侧区、弓状核雌激素受体的变化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VEGF及其受体KDR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孙慧勤;陈意生;史景泉;卞修武;邹仲敏;郭德玉;辛榕

    目的 探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对血管生成因子(VEGF)及其相应受体KDR基因表达状况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等技术方法观测NDGA作用下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VEGF基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细胞VEGF的相应受体KDR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100 μmol/L的NDGA处理胶质瘤细胞1~3 d,引起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②100 μmol/L的NDGA处理内皮细胞1~3 d,受体KDR的蛋白表达也呈下降趋势,且KDR基因表达的降低较胶质瘤细胞VEGF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 NDGA对胶质瘤细胞VE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NDGA也抑制了内皮细胞KDR的表达,此抑制作用可能是NDGA抗血管生成的重要分子基础。

  • 丙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基因变异的研究

    作者:陈嵩;王宇明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区变异在HCV感染慢性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HCV的C、E1及E2/NS1区核苷酸片断(1 kb),扩增产物进行克隆,以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异质性双体分析(HDA)方法对每份血清中30个克隆的C/E1和E2/NS1区准种(Quasispecies )进行优化筛选,分析HCV急性感染者和持续性感染者血清准种复杂性。结果 HCV的C/E1区和E2/NS1区扩增片段形成的SSCP条带间差异明显,但E2区形成的异质性双体与同源双体之间差距更显著,准确地反映结构区准种的复杂性;HCV持续性感染者比急性感染者血清的E2区准种复杂性明显增加。结论 HCV结构区准种复杂性的增加与病毒持续性感染有关。

  • CTLA-4Ig预防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洋;郝飞;王宇明;钟白玉;唐书谦

    目的 研究CTLA-4Ig在防治C57BL/6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上的作用。方法 通过用C57BL/6近交系小鼠的肝特异性抗原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物免疫攻击小鼠,同时用CTLA-4Ig治疗,观察小鼠的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 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多,治疗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而病理模型组发现炎细胞的浸润,肝细胞的肿胀、灶性坏死甚至广泛坏死,这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CTLA-4Ig能有效地预防C57BL/6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

  • MIP-1β,TGF-β抗体对人基质细胞支持的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作用

    作者:吴英理;张翼军;张林生

    目的 研究MIP-1β,TGF-β抗体对人基质细胞支持的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作用。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选脐血中CD34+细胞,接种到预先照射的基质层上。分为4组:MIP-1β(300 ng/ml)组,TGF-β抗体(20 μg/ml)组,MIP-1β+TGF-β抗体(5 μg/ml)组和对照组(不加细胞因子)。第5天半换液并加入MIP-1β,TGF-β抗体(20μg/ml)和MIP-1β+TGF-β抗体(5 μg/ml)。第10天结束培养。第5、10天收获细胞分别做细胞计数,集落培养法检测造血祖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数。结果 MIP-1β组第5、10天有核细胞数,造血祖细胞数,CD34+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TGF-β抗体组(20 μg/ml)及MIP-1β+TGF-β抗体(5 μg/ml)组第5天有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0天有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5、10天造血祖细胞数,CD34+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MIP-1β对人基质细胞支持的脐血CD34+细胞无明显的体外扩增作用。在TGF-β抗体(20 μg/ml)或MIP-1β+TGF-β抗体(5 μg/ml)作用下,人基质细胞支持的脐血CD34+细胞可在10 d内扩增1~3倍。MIP-1β和TGF-β抗体间存在协同或相加作用。

  • 犬急性重度烟雾吸入伤后早期大容量肺灌洗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聂发传;杨宗城;刘志远;吴娅;罗奇志;黄跃生

    目的 探讨急性烟雾吸入伤犬早期大容量肺灌洗的安全控制问题。方法 16只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A组5只,烟雾吸入伤后单纯控制呼吸支持;B组6只,吸入伤后1 h采用特殊的通气方式维持肺换气的同时,在纤支镜引导下左肺大容量肺灌洗。间隔30 min行右肺灌洗;C组5只,双肺灌洗间隔时间4 h。比较3组犬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稳定程度。结果 每侧肺灌注总量250 ml,两组犬血流动力学数据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吸入伤对循环有一定的负性作用,而肺灌洗的影响较小;灌注中均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单肺灌注操作时间15 min左右,简单负压吸引后单肺灌注液存留量100~140 ml。两组肺灌洗犬灌注中、后控制呼吸至伤后10 h,PaO2均不低于9.33 kPa(FiO2=0.4)。两肺灌注间隔4 h犬肺换气功能优于间隔30 min者而不及不灌洗犬。结论 本研究介绍的通气模式和灌洗方法可保证急性烟雾吸入伤犬早期大容量肺灌洗的安全。

  • 星形胶质细胞对损伤反应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黄其林;蔡文琴;张可成

    目的 研究体外星形胶质细胞(Ast)反应性胶质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规律。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Ast,利用划伤的方法,建立Ast对损伤反应的实验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RT-PCR、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体外Ast对损伤的反应及规律。结果 损伤体外培养的Ast后,观察到反应性胶质化的典型特征,表现为Ast胞体肥大、突起增粗、延长,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增强;原位杂交、RT-PCR分析表明,GFAP mRNA表达显著增高。上述变化在伤后1 d即可见到,5~7 d达到高峰。结论  体外分离培养的Ast对损伤表现出活跃的反应,呈现出典型的反应性胶质化特征,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规律类似于在体情况下的Ast反应。

  • 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HG-5和SHG-44细胞骨架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雯;卞修武;SHI Jing-quan;史景泉;卢佳友;陈自强

    目的 比较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HG-5和SHG-44的细胞骨架系统成分,以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细胞骨架特征与其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系微管、微丝、中间丝的含量及分布,并比较几种常用固定剂和缓冲液对各骨架成分检测的影响。结果 除微管和微丝均被染色外,所有细胞均表达Vimentin(波形蛋白),而只有部分细胞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微管及中间丝在两种细胞胞质中的分布特征基本相似,但两种细胞微丝的定位、分布及荧光强度有一定差异。Vimentin型中间丝在SHG-44细胞中表达较强,而GFAP在CHG-5细胞中表达较强。丙酮、75%酒精和4%多聚甲醛对微管的固定效果较好;用醛类固定后中间丝(尤其是Vimentin)染色极弱。结论 CHG-5分化程度较SHG-44高,两种细胞系细胞骨架状态的差异可能是二者生物学特性差异的结构基础。

  • 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态学观察与羟脯氨酸含量变化

    作者:舒彬;郝林林;吴宗耀;黄显凯;沈岳;袁纯;唐其敏

    目的 建立动物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并探讨其胶原代谢特点与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用圆形钻刀在兔耳腹面产生直径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64个,分别在术后14、21、35、70和98 d进行形态学观察与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 术后21 d,76%的创面(45/59)有突出瘢痕形成,术后35 d,瘢痕增生达高峰,厚度平均为2.05 mm,术后70 d,瘢痕变薄,术后98 d,46%的突出瘢痕(11/24)消失;组织学观察示术后21、35 d有大量增殖成纤维细胞和旋涡状排列胶原纤维,术后70、98 d突出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减少,但不规则排列纤维仍存在;术后21 d,瘢痕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增加,显著高于正常兔耳皮肤(P<0.05),35 d时羟脯氨酸含量约为正常皮肤的3倍,术后98 d的羟脯氨酸含量亦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胶原大量沉积是动物增生性瘢痕的胶原代谢特征;动物正常愈合瘢痕转化为增生性瘢痕发生在术后14~21 d;动物增生性瘢痕形成快,消退亦快。

  • CDK4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郭德玉;陈意生;卞修武;史景泉;陈自强;辛榕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DK4)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 抑制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沉淀、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等技术方法。结果 ①在10~200 μmol/L浓度范围内,NDGA可使SHG-44细胞增殖受阻,且NDGA液浓度越高,这种作用越明显, 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②NDGA对细胞周期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于G1→S期;③NDGA处理后,SHG-44细胞CDK4蛋白激酶的活性降低,且这种作用与NDGA的处理浓度呈正相关,与NDGA对SHG-4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一致;④NDGA处理后,SHG-44细胞CDK4基因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弱。结论 CDK4蛋白激酶活性降低在NDGA抑制SHG-44细胞增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去氧肾上腺素对肝细胞内游离钙分布的影响

    作者:夏锋;何振平;李昆;陈莉;王小丽

    目的 探讨去氧肾上腺素对肝细胞内游离钙分布的影响。方法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去氧肾上腺素单独或在酚妥拉明预处理后对肝细胞作用所引起的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 去氧肾上腺素对肝细胞作用后可引起细胞内荧光强度的迅速增强。而在酚妥拉明预处理肝细胞后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不显著。同时肝细胞内荧光强度的不均匀分布亦表明游离钙的分布存在着亚分区现象。结论 去氧肾上腺素可通过α受体介导肝细胞内钙信号的变化,同时细胞内的钙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存在一定的特征性。

  • 959例吸入性损伤病例的分析

    作者:罗奇志;彭毅志;刘志远;杨宗城

    目的 回顾本所42年收治的吸入性损伤病例959例,总结临床治疗的经验。方法 采用烧伤病案的微机处理系统,对第1阶段(1958~1980)、第2阶段(1981~1990)、第3阶段(1991~2000)吸入性损伤病例和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依阶段,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吸入性损伤病死率逐阶段下降,3个阶段的病死率分别为48.93%、26.60%和8.53%;3个阶段的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病死率皆逐阶段降低。结论 近10年来我所吸入性损伤病死率大幅度降低。伤后吸入高浓度的氧甚至纯氧;预防性气管切开;伤后早期进行小量反复的气道灌洗;早期应用带湿化的PEEP机械性通气;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等5条治疗措施是病死率降低的主要因素。

  • 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及其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作者:杜琳琳;卞修武;陈意生;史景泉

    目的 观察TNP-470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体内和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软琼脂克隆法、流式细胞仪、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SHG-44细胞体外增殖、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和形态学变化及异种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 20~2 000 ng/ml TNP-470可显著抑制SHG-44细胞体外增殖,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G2/M期细胞减少。采用30 mg/kg体重TNP-470隔日皮下注射后,移植瘤体积缩小、重量显著减轻,组织出现明显凋亡细胞和坏死。结论 TNP-470对SHG-4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与其调控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提示TNP-470作为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对胶质瘤细胞生长也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活体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慧勤;陈意生;史景泉;卞修武;邹仲敏;傅晓岚;章容;ZHANG Rong

    目的 观察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对在体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试验,检测NDGA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2.5×10-6 mmol以上量的NDGA均对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在实验剂量(0.5~50)×10-6 mmol范围内,随给药量的增加,其抑制作用愈加明显。采用Bouin’s液原位固定后取膜、DAB染色、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或用图像分析方法可使结果更具可信性与可比性。结论 NDGA可抑制血管生成,对肿瘤及其它病理情况下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剪切HCV RNA的HDV核酶的设计及活性测定

    作者:于乐成;顾长海;毛青;李奇芬;王宇明;郭焕珍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核酶用于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以HDV基因组核酶的假结样结构为基础,优化其茎Ⅳ区,改建其底物结合区,获得3种针对HCV RNA的HDV核酶RzC1、RzC2和RzC3。体外转录获取含HCV RNA 5'-非编码区(5'-noncoding region,5'-NCR)及部分C区在内的底物RNA(HCV RNA 5'-NCR-C),并进行5'端放射性标记。在pH 7.5、37 ℃、Mg2+ 20 mmol/L和去离子甲酰胺2.5 mol/L等条件下,将核酶和底物按摩尔比100∶1混合,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剪切百分率。 结果 RzC1、RzC2对底物的剪切百分率随时间延长而递增,90 min时分别达24.9%、20.3%;未观察到RzC3有剪切活性。结论 经过结构优化的HDV基因组核酶在合适的位点能够剪切异源性RNA分子HCV RNA。

  • bcl-2、c-myc基因表达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意义

    作者:郭德玉;陈意生;卞修武;史景泉;陈自强;辛榕

    目的 观察bcl-2、c-myc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 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凋亡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及TUNEL法检测培养细胞凋亡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bcl-2、c-myc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一定浓度的NDGA处理SHG-44细胞12~96 h,均可诱导SHG-44细胞发生凋亡,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增加越明显;②经NDGA处理细胞后,出现SHG-44细胞bcl-2、c-my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密切相关;③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DGA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出现SHG-44细胞bcl-2、c-myc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一致。结论 NDGA诱导SHG-44细胞的凋亡可能与其下调bcl-2、c-myc基因的表达有关,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大鼠肝癌变过程中几种癌基因的原位表达及c-Ha-ras1点突变的研究

    作者:张新立;史景泉;卞修武

    目的 研究大鼠肝癌变过程中几种癌基因的表达和c-Ha-ras 1点突变。方法 通过DEN诱发癌变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MDT-PCR-SSCP分别观测癌基因的表达和c-Ha-ras1点突变。结果 c-Ha-ras和c-myc基因的过表达参与了肝癌变的全过程,其中c-Ha-ras的过表达与癌前嗜碱性肝细胞灶、c-myc基因的过表达与卵圆细胞增殖关系密切。IGF-Ⅱ基因的过表达对癌前肝细胞增生灶/结节向肝细胞癌的演进起重要作用。fms基因过表达仅与个别大鼠肝细胞癌有关。结论 大鼠肝癌变过程与c-Ha-ras、c-myc、IGF-Ⅱ和fms基因的过表达及c-Ha-ras1点突变有关,并与形态演变相联系。

  • 泛影葡胺胶浆支气管造影500例临床应用

    作者:陈留斌;龚水根;王强

    目的 评价泛影葡胺胶浆造影剂对支气管造影的显影效果。方法 500例支气管造影中,男346例,女154例,年龄5~71岁,平均42岁,单侧85例,造影剂用量为10~15 ml,双侧415例,用量为20~30 ml。结果 肺叶、肺段、亚段支气管及分支显影良好487例,占97.4%,无咳嗽反应456例,占91.2%。结论 泛影葡胺胶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气管造影剂,可取代碘化油和丙碘酮等。

  • 哮喘患儿血浆α1-抗糜蛋白酶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尹晓娟;李为明

    目的 探讨α1-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 α1-ACT)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为哮喘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应用火箭免疫电泳技术检测30例哮喘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血浆α1-ACT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浆α1-A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0.4178±0.0815)比(0.2876±0.0496),t=7.474,P<0.001],也显著高于缓解期[(0.4178±0.0815)比(0.2865±0.0799),t=6.301,P<0.001], 缓解期患儿血浆α1-ACT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0.2865±0.0799)比(0.2876±0.0496),t=0.064,P>0.05]。哮喘中重度发作期患儿血浆α1-ACT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发作期患儿[(0.4553±0.0758)比(0.3249±0.0926),t=4.187,P<0.001],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4553±0.0758)比(0.2865±0.0799),t=9.38,P<0.001]。结论 α1-ACT参与了哮喘的发生、发展,血浆α1-ACT水平测定可以作为儿童哮喘临床治疗的一项有意义指标。

  • 胃肠道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在中药大腹皮促动力作用中的变化

    作者:朱金照;陈东风;冷恩仁;张捷;许其增

    目的 探讨大腹皮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方法 32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大腹皮组及对照组,分别给大鼠灌服大腹皮煎液或蒸馏水1、6 h后,以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胃窦及空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变化。结果 灌服大腹皮煎液1 h、6 h后 ,大鼠胃肠动力明显增强(P<0.01及P<0.05),胃窦及空肠SP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及P<0.05)而VIP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及P<0.05),上述变化均以灌服大腹皮煎液1 h后为明显,6 h后有减弱趋势。结论 大腹皮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可能与胃肠道SP的表达增高及VIP的表达降低有密切关系。

  •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肠上皮恢复的影响

    作者:朱俊东;粟永萍;程天民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肠上皮恢复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经8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分为放射损伤对照组和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检测小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肠上皮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放射损伤后小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降低,肠绒毛高度下降、数量减少,部分绒毛顶端有糜烂缺损;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可使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增加,肠绒毛增长、数量增多,糜烂发生不明显。结论 胰高血糖素样肽-2可促进放射损伤小鼠肠上皮的恢复。

  • 大肠癌中抑癌基因p33/ING1 mR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自强;蔡志民;余佩武

    目的 了解p33/ING1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检测52例散发性大肠癌癌组织及正常大肠粘膜中ING1的表达。结果 在大肠癌组织中p33/ING1 mRNA表达较正常粘膜明显减弱(30/52, 57.7%),p33/ING1的低表达与肿瘤的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ING1 mRNA表达的减弱在大肠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 哮喘致敏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脾脏CD4+T细胞的分离

    作者:程晓明;王长征;李淑平;钱桂生

    目的 建立一种可靠的哮喘致敏小鼠模型及分离脾脏CD4+T细胞。方法 采用卵蛋白致敏的方法建立模型,运用panning法分离CD4+T细胞。结果 此模型小鼠肺组织呈现典型的哮喘样病理改变,其外周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D4+T细胞纯度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纯度达97.3%。结论 此方法建立的模型及分离的CD4+T细胞可用于哮喘的实验研究。

  • 胰肾一期联合移植手术方法探讨

    作者:杨彤翰;张银甫;杨唐俊;梁平;李靖;左国华;杨清浩;冯嘉渝

    目的 探讨胰肾一期联合移植手术方法中有关问题。方法 采用原位低温灌注,整块切除的方法切取供胰。将供胰移植于病人的右侧髂窝,供肾移植于左侧髂窝,供体十二指肠与受者的膀胱侧侧吻合。结果 5例病人中,3例术后胰腺及肾脏功能满意,未使用胰岛素,进正常饮食,血糖一直在正常范围,肾功能良好,至今已分别生存20月、14月、11月。其余2例中,1例因排斥反应,于术后第47天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另1例因血栓形成,于术后第33天切除移植胰腺,但肾功能良好。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伴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 右前外侧开胸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手术的配合

    作者:刘冬梅;周莉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和美容的要求,我院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心内直视手术27例,现报道手术配合如下。1 临床资料及术前准备  一般资料:1998年3月至5月,我院采用该方法治疗27例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1.8~42岁(平均11.9岁),27例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4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1例,膜部室间隔缺损9例,嵴内型缺损3例,干下型室缺4例,双腔右心室1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有左房血栓,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3例。

  •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腹部脓肿

    作者:陈敏;马宽生;黄小兰;陈平;董家鸿

      腹部脓肿以往多采用开腹或经腰背部切开引流的手术方法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腹部脓肿11例,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岁。胆道术后4例,重症胰腺炎引流术后7例。患者术后15~20 d出现体温持续高热,上腹钝痛、腰背部剧痛。B超及CT提示:右隔下脓肿6个,左膈下脓肿14个,左腹膜后脓肿4个。单发性脓肿4例,多发性脓肿7例,脓肿大直径11.6 cm。  仪器及导管:日本HITACHI EUB-405型B超仪,3.5 MHz普通探头。胸腔闭式引流穿刺套管1套,导管直径1.5 cm、长10~15 cm,10号尿管。  方法:患者平卧位或左、右侧卧位,常规消毒,普通探头酒精消毒3次,B超定位,于探头的后侧方作为穿刺点,16G PTC针穿刺入脓腔内满意位置,避开腹腔及腹膜后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抽出脓液后,拔出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沿原针道用胸腔闭式引流穿刺套管针穿刺入脓腔内,确定在脓腔内并位置满意时可拔出针芯,沿导管放入10导尿管并固定,向脓腔内低压注射0.5%甲硝唑注射液,反复冲洗至抽出液清亮后,于腔内注入庆大霉素16×104 U或其它敏感的抗菌素。对于脓液稠厚者可先用生理盐水或透明质酸酶稀释,再抽吸脓液。对多发性脓肿应分别定位穿刺。置管引流3~5 d后复查B超,如发现又有脓腔出现应再行穿刺。全部患者于治疗后1、3、6月复查B超。

  • 纤维支气管镜在支气管异物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沈渝菊;杨和平;刘平;周沪明

      支气管异物患者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其中儿童6例,成人5例;年龄1岁9个月至57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多为刺激性)、气喘,有些有咳痰、胸闷、发热、胸痛等。病程短的仅1 h,长为1年。胸片:阻塞性肺不张3例,阻塞性肺炎3例,3例发现气管内有金属异物,2例未摄片。  除1例年龄小(1岁9个月),无法配合,应用全麻外,余10例均同普通纤维支气管镜(Fiberobronchoscopy,FB)检查相同,术前肌注0.5 mg阿托品,0.5%的卡因局部喷雾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自宽大鼻腔或置牙垫后从口腔插入FB,发现异物后,视情况直接钳夹或滴入1∶10 000肾上腺素收缩后再钳夹住异物随FB一同取出。  结果:11例异物分别为圆珠笔帽、花生米、义齿各2例,7 cm 长铁钉、金属拉丝扣、花生壳、辣椒籽、药丸各1例;位于右主支气管6例,左主支气管2例,右中间支气管2例,右下叶基底干开口1例。FB下见异物周围气管粘膜充血、肿胀;2例见气管粘膜糜烂;4例因误吸时间较长有肉芽组织增生包绕异物导致管腔狭窄,4例有脓性分泌物。11例支气管异物均顺利取出。

    关键词: 异物 纤维支气管镜
  • MTT法在测定细胞放射敏感性中的运用

    作者:阮志华;杨和平;曾勇;庞学利

     本研究用MTT法和细胞克隆计数法检测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在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的存活分数,发现在一定照射剂量内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好。1 材料和方法  细胞培养: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由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提供。培养在含有10%小牛血清,青-链毒素(各100 U/ml)的RPMI-1640培养液中。  X线照射:在室温下,Varian 2300直线加速器6 MV-X线照射,加3 cm标准等效填充物,平均剂量率2 Gy/min。  细胞存活分数测定: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4组,分别照射0、2、6、10 Gy后,立即制成单细胞悬液,然后分别运用MTT法和细胞克隆计数法测定细胞存活分数。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合并伤寒感染2例

    作者:张勇;张一军

      例1,女性,24岁,护士。因右小腿瘀斑1年余于1997年4月29日入院。无发热、出血。查体:一般情况好。双下肢散在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轻压痛。心肺正常。肝脾不大。血象:WBC 126.6×109/L,HB 113 g/L,PLT 90×109/L。DC:早幼0.01,中幼0.08,晚幼0.24,杆状0.24,杆状0.24,分叶0.39。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生,原粒0.01,早幼0.025,中幼0.23,晚幼0.27,杆状0.25,分叶0.10,嗜酸0.035。巨系全片600个,胞体小,产板好。NAP阳性率65%,积分115分。Ph染色体(-)。Bcr-abl基因(+)。诊断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予以三尖杉酯碱、α-干扰素、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病情渐好转。6月13日晚突发高热,T 40 ℃,无腹痛、腹泻,血培养两次均为伤寒沙门氏菌,予以环丙沙星、氧哌嗪青霉素治疗半月痊愈。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伤寒
  • 3 784份儿童血培养结果分析

    作者:何惠兰;杨劳荣;刘晓光;张纪平

      我院自1997年6月引进全自动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仪及ATB鉴定系统,用于小儿败血症及严重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为临床提供了快速而正确的报告,现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  标本来源:我院自1997年6月至1998年9月疑为败血症及严重感染的患儿,于入院当日或次日清晨采集血标本,血培养瓶为一次性全封闭瓶,采血新生儿0.5~1 ml,幼儿1~2 ml。  操作方法:将培养瓶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在恒温35 ℃条件下,培养瓶连续震荡(60 r/min),每分钟检测1次(1 d 144次),其原理依据概率大似然模型法,如培养瓶生长的细菌绝对似然值与内存模型菌值大于或相等即为阳性,报警通知鉴定人员,检测人员将培养瓶取出转种血琼脂平板,分离单个菌落,再调正一定浓度的菌液,经ATB系统鉴定出细菌种类。培养5 d后无细菌生长,即可取出培养瓶,按常规报告无细菌生长。

  • 下颌阻生牙拔除后“痛必停”镇痛效果观察

    作者:游古莲;王建华;周正贵;张新芳;张纲

      一般资料:120例(男67,女52)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患者,既往无心血管、神经、精神病史,年龄18~37岁。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组成、阻生类型及程度、拔除方法、术中情况(疼痛与断根)、手术时间(12.5±8.7) min及创伤程度、服药时疼痛计数相似,无显著差异;疼痛分组计数:将疼痛强度作0~10计数,0为无痛,1~3轻微疼痛,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10极度疼痛;术后患者感到中度以上疼痛时开始服药。实验组口服痛必停胶囊1粒(布洛芬50 mg,硝苯碇10 mg),对照组服乙酰水杨酸500 mg。服药后20、40 min及1、1.5、2、2.5、4、6和8 h时记录疼痛程度并评价药效。用药后2 h无效者加服1粒(对照组8人)。患者根据药物的镇痛效果进行总评估:0:不好,1:尚可,2:较好,3:良好,4:优秀,共5组。

  • LASIK矫治近视及近视性散光的疗效观察

    作者:白继;贺翔鸽;李马号;张怡;曾登芬;梁隆芬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一种新型的角膜屈光手术,其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满意疗效得到临床的不断证实,同时一些手术并发症也相继被报道[1,2]。我院自1996年至今应用LASIK矫治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2 000余例,现将部分病例(复诊1年以上)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患者1092例(2071只眼),其中男性533例,女性559例,年龄17~50岁,平均25.21岁。术前屈光度为-1.50~-28.12 D(等量球镜),平均(-7.55±3.96)D,散光0~6.50 D,平均(-1.55±1.72)D ,按屈光度分为3组:A组,屈光度<-6.00 D,共964眼。B组,屈光度为-6.00~-9.00 D共788眼。C组,屈光度>-9.00 D,共319眼。术前检查包括视力、眼前节、眼底、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散瞳验光以及复验等。

  • 93对新生儿及其生母血铅水平观察

    作者:赵文利;孔祥英;刘力健

      我们对在我院出生的部分新生儿脐血及其母亲静脉血铅含量进行测定, 并探讨二者关系,以期为早期阻断宫内铅暴露提供依据。1 对象和方法  对象:1998年7月至8月在我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及其生母93对。  标本采集:新生儿出生时取脐静脉血同时取其母静脉血各1 ml,置于肝素抗凝管中密闭冷藏待测。所用注射器试管均经特殊处理以预防铅污染。  全血铅测定采用微量血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 维生素A中毒1例

    作者:熊建平;毕延芹;孔祥英

      患儿,女,3岁,因“发热、头痛、呕吐伴咳嗽2 d”入院,近1个月来患儿全身皮肤反复出现皮疹,瘙痒明显,纳差。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精神较差,全身皮肤粗糙,可见散在红色丘疹及新旧抓痕和血迹,口唇红,略干,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拟诊“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患儿上呼吸道症状消失,而头痛、呕吐、皮肤瘙痒未见好转,并出现全身非凹陷性肿胀,以颜面、四肢为主,触痛明显,且口唇干燥、皲裂和鼻粘膜出血,怀疑维生素A中毒。经详细追问病史,发现患儿自1岁半左右开始即自服鱼肝油丸,初2粒/d,后逐渐增加,近半年来已增至6粒/d,此后患儿开始食欲不振、厌食,近1个月来就出现上述表现。经检测血浆维生素A水平高达3.56 μmol/L(104.83 μg/dl),正常小儿<2.38 μmol/L(70 μg/dl);四肢长骨摄片见干骺端呈唇样骨质增生,骨膜下成骨,肝功能提示多项异常,尤其是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升高达593 IU/L,而头颅CT检查无异常,进一步确定了维生素A中毒的诊断,经用20%甘露醇静推降低颅内压等治疗3 d,患儿头痛、呕吐迅速得到控制,皮疹、皮肤瘙痒和口唇皲裂也明显减轻而出院随访。

    关键词: 维生素A 中毒
  • 大鼠留置心导管术在抗菌抗内毒素多肽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秦孝建;郑江;周红;夏培元;刘晓禄;肖光夏

      抗菌抗内毒素多肽是本室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设计的具有强大的杀灭G-细菌和中和LPS的多肽分子[1],对其体内活性研究过去多组动物各时相点处死的方法缺点是试剂、药品,尤其是动物用量多,各时相点组间差异较大,重复性较差。本研究采用大鼠经颈外静脉留置心导管术进行抗菌抗内毒素多肽体内生物活性的研究,试图解决过去存在的实验动物方法学问题。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  LPS(O111∶B4)为Sigma产品;抗菌抗内毒素多肽由我室合成,用生理盐水配制为浓度分别为1mg/ml备用;Wistar大鼠80只,清洁级,雌雄各半,体重180~220 g,由附属大坪医院动物中心提供。

  • 胃泌素测定对指导大肠癌术后治疗的意义

    作者:孙念绪;蔡志民;林武华

      胃泌素促进大肠癌生长的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探讨大肠癌与胃泌素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收集1992年以来我科经手术根治性切除的大肠癌54例,男性4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3.6岁。本组直肠癌36例,结肠癌18例。全组病人无消化性溃疡及H2受体阻滞剂应用史。正常对照组35例。男性2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0.3岁。为本院工作人员或献血员,无消化系统或其它系统疾病。54例大肠癌中高分化癌20例、中分化癌23例低分化癌11例;有淋巴结转移的23例;DuksA、B、C、D期分别为10、17、19、8例。  标本收集及处理:血标本收集及处理,受试者于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注入干燥试管及装有EDTA-2Na和抑肽酶的试管中各1 ml,离心后提取血清或血浆,封存-20 ℃待测。腹腔渗液收集及处理,开腹后用注射器于盆腔抽取腹腔渗液,如果腹腔渗液少无法抽取时,用等渗盐水20 ml注入腹腔,然后用体位引流到盆腔,用注射器抽取5 ml装入干燥试管内待测。组织匀浆制备,手术标本离体后,切取肿瘤组织200 mg,用组织匀浆器将癌组织制成匀浆,经离心后取上清液2 ml装入试管内,所有标本均-20 ℃封存,供胃泌素测定时应用。

    关键词: 胃泌素 结直肠癌
  • 体外循环中肝素耐药1例报告

    作者:连丽红;唐令凤;杨军民

      我院开展体外循环710例,发生肝素耐药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8岁,体重40 kg,反复咳嗽3月,心慌、心累2月,心脏彩超显示“左房粘液瘤”。术前检查Hb 100 g/L,HCT 0.333,PLT 406×109/L,PT 13.8 s(正常对照12~15 s),余结果正常。入院 3 d 后手术,全麻、气管插管,仰卧位,胸部正中切口。ACT生理值115 s,右心耳注入肝素3 mg/kg共120 mg,5 min后查ACT 305 s;追加肝素50 mg,ACT 320 s;追加肝素100 mg,ACT 398 s;追加肝素50 mg,ACT 400 s;经下腔静脉插管放血300 ml入氧合器,输入400 ml新鲜冰冻血浆,再次追加肝素120 mg,ACT值达535 s,建立体外循环。体内肝素用量达11 mg/kg,是常规肝素用量的3.6倍,预充液给予肝素50 mg。转流中每30 min查ACT 1次,均在正常范围。经右房切口,见粘液瘤为分离的2个肿瘤,2.5 cm×1.5 cm,6 cm×6 cm,蒂约1 cm,分别位于卵圆窝上、下的房间隔处,完整切除粘液瘤及蒂部周围的房间隔组织,以心包片修补缺损的房间隔组织。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体外循环108 min,阻断主动脉78 min。鱼精蛋白400 mg拮抗满意,术后胸液共350 ml,9 d后痊愈出院。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肝素
  • 外伤性巩膜囊肿1例

    作者:谢汉平;邓小礼;阎晓初;于冬梅

      外伤性巩膜囊肿是一种罕见的眼部病变[1],我们遇见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2岁。9年前右眼被竹子刺伤,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外伤性白内障”,行“右眼白内障针吸术”。4年前在我院行右眼II期人工晶体植入术。2年前,右眼曾被小皮球砸伤,未作治疗。9个月前,家长发现患儿右眼球外上方有一绿豆大水泡样隆起,缓慢增大,无眼痛和眼胀。入院检查: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手动/10 cm,光定位准,右眼外斜20°,眼球运动正常,眼球颞上方表面见一灰白色囊肿样物,宽12 mm,前缘止于角膜缘,向眼球赤道部方向延伸8 mm,高5 mm,质软,表面光滑,由球结膜覆盖,角膜中央上方见4 mm长斜形线状白斑,前房轴深2 CT,周边约1/3 CT,人工晶体上襻及上方光学部边缘位于前房上方,虹膜与人工晶体粘连,瞳孔不规则形,对光反射消失,人工晶体后见灰白色机化膜,玻璃体及眼底看不进,眼压16 mmHg(2.13 kPa),左眼检查未见异常。B型超声波检查:右眼玻璃体及眼球后未见异常回声。入院诊断:①右眼外伤性结膜囊肿?②右眼外伤性巩膜囊肿?③右眼人工晶体偏位;④右眼后发性白内障;⑤右眼形觉剥夺性弱视。

    关键词: 巩膜 外伤性囊肿
  • 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E6基因的序列及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徐波;胡丽娜;漆洪波;顾美礼;任红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6型E6原癌蛋白作为抗原,能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研究的热点[1]。我们用PCR方法从重庆宫颈癌组织中扩增出HPV16 E6基因,并在HeLa细胞中成功表达E6原癌蛋白,为宫颈癌治疗性核酸疫苗的研究打下了基础。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1.1.1宫颈癌活检组织  取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患者。病理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离体后迅速投入液氮,-70℃冷冻保存。1.1.2 引物  根据标准株[2]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是5’TTGAAGCTTATGCACCAAAAGAGAACTGCAATG 3’和5’CATTCTAGATTACAGCTGGGTTTCTCTACGTG 3’,分别有HindⅢ,XbaⅠ酶切位点。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 颌下腺手术局麻方法的改进

    作者:史文进;时峰展;杨军;孙远;杨彦春

      1997年4月以来,我们对颌下腺手术局麻方法作了改进,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将就诊的颌下腺包块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5例,其中颌下腺慢性炎9例,颌下腺混合瘤4例,颌下腺囊肿2例,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48.4岁。B组15例,其中颌下腺慢性炎10例,颌下腺混合瘤3例,颌下腺囊肿2例,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2岁。两组病人一般情况类似,无显著差异。无麻醉手术禁忌症。

    关键词: 颌下腺 手术 麻醉
  • 硬膜外阻滞加静吸复合全麻在腹部大手术的应用

    作者:江春秀;程刚

      为了探讨更适合腹部大手术的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硬外)和静吸全身麻醉的结合,取长补短,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1 资料和方法  病人选择:择期手术 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Ⅰ,硬外加静吸复合全麻组Ⅱ各30例。病种为膀胱全切,胰12指肠切除,广泛子宫切除加腹腔淋巴结清扫等腹部大手术。  麻醉方法:麻醉诱导用异丙酚1~2 mg/kg,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Ⅱ组诱导前根据手术的种类选相应的间隙施行硬外阻滞,注入2%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3~5 ml,控制平面在T4以下,术中硬外间隔30~45 min给药。术终PCEA治疗。麻醉维持:吸入1%异氟醚,根据临床情况调节异丙酚滴速,间断静脉注入芬太尼、维库溴铵。  监测指标:连续监测 BP、HR、SPO2、ECG,观察记录每组患者术中肌松程度、不良反应、用药量、麻醉清醒和拔管时间。

    关键词: 麻醉 腹部 大手术
  • 肾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李锐;王文献;彭泽学

      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33~59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手术病证实9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3例。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血尿、浊尿、腰部胀痛等。1.2 影像资料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Sytec 3000型全身CT扫描机。病人空腹,扫描前30 min服白开水500~00 ml,然后病人取仰卧位,双肾区常规扫描,厚10 mm,层距10 mm。7例做CT 增强扫描,造影剂选优维显1例、显影葡胺2例,60%泛影葡胺4例,均用50 ml,静脉以2.5~3.0 ml/s的速度注入。2 结果  本组8例行B超检查:肾积水5例、肾体积增大1例、肾囊性包块1例、多发性结石伴积液1例。  10例行IVU检查:肾积水4例、一侧未显影5例、浅淡显影1例。

    关键词: 肾结核 CT B超 诊断
  • 心脏不停跳658例体外循环临床分析

    作者:刘梅;肖颖彬;彭莉;胡卫;王慧春;廖晓娅;陈林;王学峰;钟前进;陈柏成;陈劲进

      我院从1997年11月至1999年12月共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658例。现将我们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性320例,女性338例,年龄5个月至65岁,平均(16.3±15.6)岁,体重4.5~81 kg,平均(30.7±18.8)kg,其中儿童(14岁以下)406例,成人252例。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103例,室间隔缺损267例,法乐氏四联症48例,法乐氏三联症13例,瓣膜置换153例(其中二尖瓣置换94例,主动脉瓣置换29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30例),右心室双出口6例,部分房室管畸形14例,三尖瓣下移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3例,单心房2例,三尖瓣闭锁1例,其它畸形45例。

  • 切除炎症增殖体对儿童喘息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镡旭民;邓安春;杨桦;孟祥贵

      儿童喘息病是包括哮喘在内的一组性质不同的病症[1,2]。慢性增殖体炎是儿童的常见病,但关于二者的关系,很少有文献报告。本研究对1组伴有慢性增殖体炎而行切除术的患儿进行了分析,试图探讨增殖体炎对喘息病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病人情况  12名伴有慢性增殖体炎的喘息儿童,男8名,女4名,年龄5~11岁,平均7.2岁。每当增殖体炎时,喘息即加重或复发。其中持续性喘息4例,复发性喘息8例。持续性喘息指在急性发作间歇期,肺部仍可闻及干鸣音。1.2 手术方法  选择患儿佳状态时,于全麻下行增殖体刮除术。术后标本皆送病理检查。

  • 小剂量T3治疗充血性心衰的疗效分析

    作者:邹世荣;凌宗秀

     甲状腺素T3治疗充血性心衰的报道尚少,本研究总结我科采用小剂量T3治疗三度充血性心衰43例,并与同期类似病患者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疗效问题。1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选择1998年2月至2000年1月我科住院并完成预定疗程患者共81例,所有入选对象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及胸片,肝肾功,电解质等常规检查,确诊符合纽约心脏学会(NYHA)三度充血性心衰。其中,男性44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54~81岁,平均年龄71.2岁。入选对象除原发有冠心病,风心病等心脏疾病外,并发糖尿病13例,并发肺部感染19例,胸片提示心脏重度扩大2例,电解质紊乱10例,并发腹水3例,胸水2例,足部蜂窝组织炎2例,尿路感染1例。所有甲亢病患者均为排除对象。

  • 血管生成、治疗性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

    作者:卞修武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肿瘤、缺血性疾病、慢性炎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牛皮癣、创伤愈合等)的基本事件之一[1, 2]。血管生成的研究涉及到医学中的多个学科,研究疾病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和消退规律及其机制,对认识血管生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针对血管生成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及研究器官移植和含血管的组织工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是指从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此概念有别于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对血管生成重要性的认识始于70年代初Folkman对肿瘤的研究。随后,特别是近10年来,人们对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血管生成素家族)及其受体家族和血管生成抑制物(如血小板因子4、Angiostatin、Endostatin及Vasostatin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3~5];提出了血管生成因子与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间的“平衡与失衡”理论。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构成该领域的研究主体与热点,发现瘤细胞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认识到血管生成不仅在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包括侵袭和转移)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病理分类、放射治疗和预后判断上都有重要的评估价值[2,4,6,7]。多种癌基因(如ras,c-myb,sis,src)激活后通过上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和(或)促进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而诱导血管生成,失活的抑癌基因(如p53、p16和RB2/p130基因)也参与了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生成过程。T细胞通过CD40/CD40配体间的作用激活内皮细胞表达不同金属蛋白酶,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对粘附分子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血管生成与白细胞间的关系,也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