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疏肝活血方含药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李大勇;陈文娜;刘艳玲;马贤德;谷峰;袁明殿;吕延伟

    目的:探讨疏肝活血方含药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取孵育9d的种蛋制成CAM模型,加入低、中、高浓度的疏肝活血方及其拆方的含药血清,继续孵育3d,制备CAM标本,解剖显微镜下计数新生毛细血管数目.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疏肝活血方及其拆方的含药血清均能明显增加CAM的一二级血管数量,其中以高浓度组的作用为显著(P<0.01).结论:疏肝活血方具有较好地促进CAM血管生成的作用.

  • 血管生长素与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春花;郭淮莲

    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ANG) 是一种分泌性的单链碱性蛋白质,由12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4.4kD,广泛分布在人体中.ANG属于核糖核酸酶超家族中的一员,具有低核糖核酸酶活性.研究证实,ANG是一种有效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参与血管生成的各个阶段,是其它血管生成因子诱导新血管生成的枢纽,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能.本文对ANG在治疗性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治疗性血管生成中的应用

    作者:罗杰;黄定九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的有丝分裂素,除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转移、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外,微血管造影证实VEGF可促进侧枝血管的形成.人重组VEGF和VEGF转基因治疗促进缺血模型的治疗性血管生成.VEGF基因还成功地用于严重下肢缺血病人的转基因治疗.

  • 清脉791-2冲剂对肢体血管闭塞大鼠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劲松;奚九一;胡伟奇

    目的探讨经验方清脉791-2冲剂对肢体缺血动物模型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及其疗效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大鼠后肢严重缺血模型,以活血化瘀代表药物丹参作为对照药.造模及药物治疗后2、4周分别观测以下指标:X线血管造影片血管面积,病理组织切片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毛细血管面积及密度,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光密度值.结果 791-2可显著增加血管造影片侧枝血管面积,增加病理组织切片毛细血管面积及密度,一定程度地增强及延长VEGF的表达,对bFGF的作用相对较弱.结论清脉791-2对肢体缺血实验动物具有一定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促进VEGF及bFGF的表达,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下肢缺血剂量的实验研究

    作者:曹喜才;宋晓娜;王金胜;刘鑫;张秀钢;聂春晖

    目的 探讨rh-bFGF治疗下肢缺血的效果及佳剂量.方法 30只实验兔,建立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为对照组.B、C、D、E组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局部注射rh-bFGF 2.5ug.5ug,10 ug.20 ug.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1.下肢动脉造影:D、E组侧支血管数均多于对照组及B,C组(P<0.05).2.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D、E组较对照组和B、C组增高(P<0.05).3.病理学观察:D,E组血管生成较A、B、C组多.结论 应用实验剂量rh-bFOF治疗肢体缺血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随着rh-bFGF剂量的增加而增强,rh-bFGF治疗肢体缺血的佳剂量为10 ug.

  • 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作者:罗玉贤;顾福杭;王雪平;胡雅萍;王晶莹;王志波;李锰;张彦荣;张峰;谢绍建

    目的 探讨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32例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联用组及对照组各16例,联用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 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同时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并通过导管于缺血部位动脉腔内注入PBMNCs:联用组围手术期应用肝素3000 U,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14 d.对照组仅应用传统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下肢溃疡愈合情况,测量跛行距离及ABI,磁共振血管成像(MfLA)作为影像学随访检查手段.结果 血管腔内成形术即时成功30例,其中联用组与对照组各15例,即时成功率93.75%(15/1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跛行距离及ABI治疗后均明显延长(P<0.01),以联用组明显,联用组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6±4.0)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29.5±123.1)m,表现为持续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联用组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3提高到1个月的0.84±0.04,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3,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溃疡于术后1~3个月逐渐愈合.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对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等优点,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疏肝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大勇;陈文娜;谷峰;郑巧楠;袁明殿;吕延伟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从大鼠骨髓中获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9 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低、中、高浓度的疏肝活血方及其拆方的含药血清,培养12、24、48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 EPCs,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分别采用黏附能力测定、MTT比色法及改良的 Boyden小室实验来观察疏肝活血中药对 EPCs黏附能力、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I-/AnnexinⅤ+的凋亡细胞. 结果:疏肝活血方能明显促进EPCs的分化,提高EPCs的数量,明显改善EPCs的黏附、增殖及迁移能力,减少EPCs的凋亡率,中浓度组培养24 h达到作用的高峰(P<0.01). 结论:疏肝活血方能促进EPCs数量的增加、功能的改善,减少EPCs的凋亡.

  • 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恒法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或伴随痉挛所致的、以心肌缺血为主要表现 的心脏病,因此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经典治疗包括:①药物治疗. 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液供应,如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 肌耗氧量类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如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

  • 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作者:王晶莹;罗玉贤;王兆娜;田惠;胡雅萍;王志波;谢绍建

    目的 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确诊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125例,给予G-CSF 300μg肌内注射,2次/d.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经皮微球囊扩张狭窄动脉,同时将分离的PBMNCs通过导管腔内注入缺血部位.观察12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PBMNCs移植后,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溃疡逐渐愈合,踝肱指数短期明显提升.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动员后的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60例术

    作者:吕晓霞;尹至;金星;吴学君;侯向前;宋颖博;李建峰

    背景:动物实验已经证实,来源于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能够在血管损伤部位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进而改善肢体血液供应.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加非随机对照的双盲试验,于2004-09/2007-09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及科研中心完成.对象:受试对象为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失去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适应症,并愿意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3~83岁,平均65岁.方法:实验采用干细胞分离液,利用梯度密度法分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制备干细胞悬液.根据缺血范围选取缺血肢体肌肉多点穿刺注射.主要观察指标:以治疗后6个月患者下肢疼痛症状、行走能力、皮肤溃疡、踝肱指数、足坏疽评分的变化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6个月,患肢疼痛、麻木感和冷感觉改善率为78.33%,47例患者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5例患者跛行距离由不足50 m提高到大于100 m.10例伴有溃疡的患者,溃疡愈合或面积逐渐减小.11例踝肱指数增加大于0.1,4例足趾坏疽患者中1例症状明显缓解,静息痛消失,行坏疽足趾切除,愈合良好;2例疼痛消失,睡眠改善,坏疽组织有脱落迹象:1例于膝下截肢.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肢体疼痛、冷感、麻木疗效确切,对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大鼠:高压氧干预促进治疗性血管生成

    作者:高峰;张近宝;周凯;欧阳辉;唐柯;邬晓臣;何春阳;刘维永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缺血心肌后梗死区周边心肌的缺血、缺氧、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等病理变化严重影响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而高压氧能显著改善其缺氧状态.目的: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缺血心肌局部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对大鼠进行高压氧干预,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所获得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效应的影响.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移植至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缺血区组织,移植前细胞行CM-DiI标记.移植后2周每日对大鼠行高压氧治疗干预.移植1个月后行心脏B超测量其左室射血分数,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Ⅷ因子染色并评价新生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CM-DiI能有效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率近100%.细胞移植1个月后高压氧干预的大鼠射血分数、再生血管密度较均明显增高(P < 0.05).证实,高压氧干预能显著促进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梗死大鼠所获得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作用,对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性血管生成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杨冀萍;刘新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生成,在血管发生和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传统观念认为,成年脑部血管内皮细胞是不能增殖的,但近期的动物实验发现局灶性脑缺血后可诱导缺血半暗带区的新生血管形成.这种脑血管生成是通过血管生长因了与内皮细胞上表达的酪氨酸受体结合而调控的.但是这种血管形成数量有限,并不足以挽救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损害.新近的研究已经证实,外源性给予血管牛长因子能刺激侧枝循环形成和增加局部血流,并且已在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和心肌缺血中成功应用,这种新的刺激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新颖方法一治疗性血管生成,为治疗缺血件脑血管病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老年下肢缺血疾病的疗效

    作者:吕晓霞;尹至;金星;吴学君;侯向前;李亚南

    目的 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34例老年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7例,糖尿病足7例.用梯度密度法分离骨髓干细胞,制备干细胞悬液.直接注射至患肢肌肉内.结果 患肢疼痛、麻木感和冷感觉改善率为79.41%,术后第1天患者即反映患肢不适感好转.出院时,27例患者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3例患者跛行距离由不足50 m提高到大于100 m,6例伴有溃疡患者,溃疡愈合或面积逐渐减小,6例踝肱指数(ABI)增加大于0.1,4例足趾坏疽患者中:1例症状明显缓解,静息痛消失,行坏疽足趾切除,愈合良好,2 例疼痛消失,睡眠改善,坏疽组织有脱落迹象,1例于膝下截肢时被截除.结论 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方法安全、简单、有效.尤其是对于下肢动脉没有流出道的患者,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生活质量.

  • 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性血管生成

    作者:尹至;董智慧

    由动脉硬化、炎症、血栓和栓塞等原因引起四肢动脉供血不足的疾病称为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其病率约在10%,在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增加至15%~20%[1].通过手术或介入的方法进行血管成形是常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当血管成形手术因解剖因素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时,治疗的方法相当有限,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终常导致截肢.前列腺素类药物短期内可缓解病情,但用药超过6个月以上时不再产生明显效果[2].肢体重度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接近晚期肿瘤患者[3].

  • 治疗性血管生成

    作者:晏开力;翟志敏

    治疗性血管生成是目前新近提出的概念,与传统的治疗手段(血管搭桥)不同,它是利用成血管诱导因子或内皮祖细胞,模拟体内血管生成的机制,达到促血管新生,改善侧支循环的目的.文中就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做一综述.

  • 肝素在治疗性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作者:韩继超;崔慧斐

    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表明,在缺血性血管疾病中,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分泌大量促血管生长因子,肝素与血管生长因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通过外源应用肝素,能够稳定生长因子的结构,延长半衰期,增强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从而促进侧枝循环功能和生长,改善缺血性血管疾病的症状.因此,肝素具有协同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作用.此文对肝素在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血管生长因子、治疗性血管生成在脑梗死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玲;钱淑霞;官俏兵

    鉴于急性脑梗死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国内外学者均在努力探索新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方法.新生血管生成、闭塞血管再通、尽早恢复血流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个新的突破点和研究热点.随着对血管生成微观机制的探索,人们开始尝试模拟机体在缺血时的代偿机制,利用各种血管生成因子促进缺血组织血运的重建.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肝素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曹喜才;范志斌;宋晓娜;王世鑫;王金胜;阎世鑫;姜付显;韩燕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方法制作兔下肢慢性缺血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C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注射bFGF 10 μg+5 ml mM Tris缓冲液、bFGF 10 μg+5 ml mMTris缓冲液+肝素1000 U.处死前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高于B组.治疗组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 肌肉注射bFGF能有效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是治疗下肢远端缺血性病变有效方法之一.肝素对bFGF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可显著增强其生物效应.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作者:孙元;金毕;赵玉国;李毅清

    目的了解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病人45例共50条患肢,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常规非手术治疗对照组,随访比较其疗效差异.结果随访满1年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病人和对照组总体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3.9%和33.3%,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 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明;仲崇俊

    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严重的弥漫性病变,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根据血管生成的机制应用促血管生成因子、基因治疗等方式进行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为此类疾病的治愈带来了希望.本文就促血管生成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