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宫腔内灌注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林奇;连若纯;陈现;刘翠翠;刁梁辉;黄春宇;陈晓燕;曾勇;梁佩燕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宫腔内灌注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39例拟行冷冻胚胎移植的R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在移植前3d抽取外周血20 ml,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后行宫腔灌注.对照组移植前未行自体PBMC宫腔灌注.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血清卵泡刺激激素(FSH)、取卵周期数、移植周期数、移植胚胎数和单周期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胚胎种植率(22.8% vs.6.4%)和临床妊娠率(50.0%vs.1 7.6%)比较,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单周期活婴出生率(45.0% vs.17.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自体PBMC宫腔内灌注治疗可以提高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故可作为RIF患者胚胎移植前提供可选择的处理方案.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失调作为锰神经毒性早期效应标志的人群研究

    作者:朱方争;付娟玲;张振明;郭松超;姚碧云;姜岳明;周宗灿

    目的 探讨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失调作为锰神经毒性早期效应标志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已脱离锰接触的锰中毒病人18名作为中毒脱离接触组,选取锰作业工人73名作为锰接触组,选取无职业性锰接触人群63名作为对照组,对锰作业现场进行劳动卫生学监测,对中毒脱离接触组、接触组及对照组人群进行一般健康状况及神经系统检查,并对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核心组合测试(NCBT),检测3组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呼吸控制率、ATP生成、线粒体膜电位),并对接触组神经行为指标与线粒体功能失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锰作业现场中拌粉机旁及其二层投料口粉尘浓度严重超标,高达16.3和38.0 mg/m3,分别超标1.63和3.8倍(卫生标准为10 mg/m3,TJ36-79),其中Mn02浓度为0.84和1.51 mg/m3,超标4.2和7.6倍(卫生标准为0.2 mg/m3,TJ36-79);一般健康状况及神经检查发现,中毒脱离接触组和接触组均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植物神经紊乱等症状,中毒脱离接触组中有震颤及共济运动失调等锥体外系损害体征,接触组未见锥体外系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接触组与对照组NCBT神经行为功能检测发现,接触组易出现疲倦感,简单反应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数字跨度、视觉记忆和目标追踪试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触组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指标RCR、ATP生成及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毒脱离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接触组简单反应时、数字跨度与线粒体功能指标改变具有相关性(P <0.05或P<0.01).结论 锰接触可导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失调,对于锰接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失调可作为潜在的锰神经毒性早期效应生物标志.

  • 多发骨结核一例

    作者:石广灿;史珂

    患者,女,65岁,退休工人.因间断腰痛8个月、加重20 d,于2013年6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可缓解,伴轻微盗汗、乏力,但患者未在意,未进一步诊治.2013年6月2日患者腰部疼痛加重,伴前胸部及背部疼痛.发病期间,患者神志清醒,精神欠佳,饮食良好,睡眠较差,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患者于2013年6月13日在外院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检查:显示左肺上叶舌段、左肺下叶后基底段陈旧性病灶,同时发现左侧锁骨、右侧肩胛骨、多个椎骨、多根肋骨、组成骨盆的诸骨均有骨破坏,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恶性肿瘤性病灶.2013年6月20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右肩胛骨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报告为肉芽肿性炎,倾向于结核病.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年,血压高100/200mmHg(1mmHg=0.133 kPa);30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遂于2013年6月25日来我院就诊,在我院再次行病理检查诊断为上皮样结核(增殖型);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显示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arly secreting antigenic target-6,ESAT-6):12个斑点形成细胞(SFCs)/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35个SFCs/106 PBMC.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AIL mRNA水平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春艳;王振华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mRNA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AIL mRNA的水平,比较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TRAIL mRNA水平差异.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PBMC TRAIL 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1),实验存活组PBMC TRAIL mRNA水平明显高于实验死亡组(P<0 01).结论:TRAIL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理损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辛永宁;季德春;宣世英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虽主要侵犯肝脏,但自Lie-Injo首次从HBsAg阳性的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检测出HBV-DNA,近几年在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已检出多种形式HBV-DNA及复制中间体RNA和抗原成分[1,2].由于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病变主要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PBMC是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的集合体,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故PBMC已成为HBV在肝外的重要复制场所,本文就有关HBV感染PBMC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意义的研究

    作者:王素萍;徐德忠;闫永平;史梦远;李如琳;张景霞;白钢钻;马建新;冯丽萍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在HBV宫内感染中的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ISH)和原位PCR(IS PCR)法对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PBMC进行HBV DNA检测.用随机引物法进行地高辛-HBVDNA探针的标记和定量.结果ISH及IS PCR检测PBMC HBV DNA,探针浓度以0.6μg/ml、蛋白酶K浓度以10μg/ml、IS PCR以20个循环数为佳.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中,血清HBsAg、HBVDNA均阳性者有72.73%PBMC HBV DNA阳性;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中,有65.91%PBMC HBV DNA阳性;血清HBsAg、HBV DNA均阴性者中,仍有15.79%PBMC中HBV DNA阳性.结论IS PCR检测对低丰度PBMC HBV DNA具有细胞内定性和定位的特点.血清HBV DNA阳性新生儿多数可检出PBMC HBV DNA,而血清HBV DNA阴性新生儿也可呈PBMC HBV DNA阳性.提示PBMC HBV感染应作为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

  •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细胞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

    作者:胡忠玉;朱凤才;何鹏;刘社兰;张瑞;方鑫;翟祥军;邱少辉;梁争论;汪华;李河民;庄辉

    目的 探讨人体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细胞免疫的动态变化,了解疫苗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关联.方法 8例成人按0、1、2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首针免疫后3、8、21、34和65 d采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PBMC进行细胞分选,获得纯度95%以上的CD4+和CD8+ T淋巴细胞,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PBMC、CD4+和CD8+ T淋巴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4的斑点数(SFC),并收集乙肝疫苗免疫前(0 d)和免疫后3、8、21、30、34、60、65和150 d血样,测定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同时设立阴、阳性对照各2例.结果 人接种乙肝疫苗后,CD4+、CD8+ T淋巴细胞产生不同细胞因子趋势和强度不同:IFN-γ(由CD8+、CD4+ T淋巴细胞产生)出现较早,且较为稳定,而CD4+ T淋巴细胞产生的IL-2和IL-4出现较晚,但其升高与第2、3针乙肝疫苗免疫有关;免疫后IL-4阳转率与抗-HBs阳转率呈显著正相关,IL-2、IL-4的SFC与抗-HBs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早期检测出以IFN-γ为主的细胞免疫,IL-4和IL-2阳转与抗-HBs升高有关.

  • 嗜酸细胞激活趋化因子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mRNA表达及哮喘的关系

    作者:冷曙光

    背景和目的:嗜酸细胞激活趋化因子(eotaxin,EOT)1在嗜酸细胞相关炎症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健康人群与哮喘患者中E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血浆EOT1水平,外周血嗜酸细胞数,PC20值(使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下降20%所需的乙酰甲胆碱的浓度)的关联,以及SNP对EOT1产生过程的影响.方法:测定了22名健康人和21名哮喘患者EOT单核苷酸多态性、血浆EOT1水平、外周血嗜酸细胞数和PC20值.结果:在哮喘患者中,EOT-576C>T 和 EOT-384A>G多态性及单体型(ht1和ht4)与血浆EOT1水平显著相关(P<0.001~0.040).血浆EOT1对数值与血浆总IgE对数值在健康人和哮喘患者中相关(P =0.012 和P =0.004),与PC20对数值在哮喘患者中相关(P=0.014).DNA-蛋白复合物仅形成于EOT-384A>G,而在其他启动子SNP不形成.其相互作用在低频等位基因型中强于常见等位基因型,并受TNF-α下调.以TNF-α刺激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具有纯合低频等位基因型者表达EOT1 mRNA水平较携带常见等位基因型者为低.结论:EOT-384A>G SNP通过形成抑制因子结合位点参与EOT表达调节,通过EOT-384A>G 可能预测哮喘发病.

  • 端粒保护蛋白1在不同证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琰;徐瑞荣;崔思远;刘奎;王敬毅

    目的观察端粒保护蛋白1(POT1)在不同证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获得性再障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52例不同证型获得性再障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OT1 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获得性再障患者POT1 mRNA表达情况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肾阴虚型POT1 mRNA表达水平低于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低,并且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r=0.374,P=0.038)。结论 POT1参与了获得性再障的发病经过,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与获得性再障的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DNA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作者:宓余强;郑淑文;张弘;梁树人;李顺天;曹武奎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检测(PCR方法),经中医辨证确定20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 研究发现各中医证型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高(占82.5%),与湿热中阻证组(占55.2%)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中医证型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高(占77.2%),与肝肾阴虚证(占27.3%)湿热中阻证(占34.3%)、瘀血阻络证(占53.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及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高,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

  • 黄芪对Graves病患者外周血IL-1β、TNF-α和单个核细胞抗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娟;刘东方;陈宇;闫纪强;肖剑;李颖

    目的 探讨黄芪对Graves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以了解黄芪对Graves病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80例初诊Graves病患者分为甲巯咪唑组(MMI组)和MMI加黄芪组(联合组),每组40例,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症状和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放射免疫测定外周血IL-1β、TNF-α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抗原CD80、CD54及HLA-DR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甲状腺功能改善程度相似,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POAb均无明显变化.联合组怕热多汗和心悸等症状改善较单用MMI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IL-1β、TNF-α及CD80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 <0.05,<0.01),但联合组IL-1β、TNF-α较MMI组降低更显著(P<0.05),且CD54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MMI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可以显著改善Graves病患者多汗心悸等症状,并调节Graves病的免疫机能,可以在Graves病的辅助治疗中起一定作用.

  • 狼疮肾炎不同中医虚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α信号通路主要受体衔接蛋白的表达变化

    作者:阳晓;朱浪静;纪玉莲;陈伟英;李晓艳;余学清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LN)不同本虚证候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信号通路主要受体衔接蛋白-TNF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TRADD)、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和TNF受体相关因子-2(TRAF-2)表达变化.方法 确诊的51例LN住院患者辨证分型为阴虚内热证组(13例)、气阴两虚证组(26例)及脾肾阳虚证组(12例),设健康志愿者17名为正常组.收集外周静脉血,分离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4种受体衔接蛋白、Caspase-3和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阴虚内热组、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TRADD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分别为正常组的0.54、0.32和0.38倍(P<0.05,P<0.01),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FADD mRNA表达分别为正常组的0.79、0.62和0.72倍,仅气阴两虚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IP-1 mRNA表达分别为正常组的0.79、0.50和0.60倍,气阴两虚组和脾肾阳虚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RAF-2 mRNA表达分别为正常组的0.70、0.52和0.50倍,后两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L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组LN患者PBMCs中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1);(6)阴虚内热证组IL-1β mRNA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气阴两虚及脾肾阳虚证组(均P<0.05).结论 LN各虚证患者PBMCS中TRADD、FADD、RIP-1和TRAF-2 mRNA表达均不同程度低于正常组,其中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降低幅度较阴虚内热证组相对较小.这些信号蛋白介导的凋亡信号可能参与了LN本虚证候的形成.

  • HIV-1感染诱导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Citron kinase上调机制研究

    作者:丁寄葳;米泽云;赵建元;周金明;李晓宇;岑山

    HIV-1感染可以改变宿主细胞的表达谱,上调和病毒转录复制翻译包装所需的宿主蛋白,使宿主变成更加适应病毒复制繁殖的环境.研究表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Citron kinase(citK)可以促进HIV 1病毒的包装释放,所以我们在本文中进一步探讨了HIV-1感染对Citron kinase在自然生理状态下的表达是否有调节作用.我们用含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HIV-1假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HEK293T细胞系,检测Citron kinase表达的上调情况.此外,将Citron kinase的上游启动子克隆入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上,检测HIV假病毒感染对Citron kinase启动子的影响.结果显示:HIV-1可以显著提高PBMC细胞中Citron kinase的表达量,而Citron kinase为HIV-1复制包装所需.在原代CD4+T细胞中过表达Citron kinase,HIV-1的复制可以提高2倍以上.沉默Citron kinase的表达,HIV-1病毒产生量显著降低.在HEK293T细胞系中,HIV-1假病毒感染可以使Citron kinase的mRNA的水平提高2.5倍,蛋白表达量提高2.7倍.我们通过将Citron kinase的启动子克隆到含有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载体上,感染HIV-1假病毒,发现荧光素酶的活性增加.这提示着HIV-1感染通过转录水平上调Citron kinase的表达,从而为病毒创造复制繁殖更有利的宿主环境.

  • mRNA电转抗CD3抗体刺激的PBMC方法的建立

    作者:胡愉;赵慧;王准;何维

    目的 建立信使RNA(mRNA)电转抗CD3抗体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方法,为制备基因修饰CDR3δ移植型yδ T淋巴细胞,为肿瘤细胞过继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方法.方法 以SpeⅠ内切酶消化重组pGEM4Z/EGFP/A64质粒,回收纯化线性化的重组质粒pGEM4Z/EGFP/A64,体外转录成mRNA;在电转参数为500 V500 μs 、400 V 500 μs或300 V 500μs等不同条件下,转染抗CD3抗体刺激的人PBMC;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分析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台盼蓝染色计算不同电转条件下细胞的存活率,以确定mRNA电转佳条件.结果 pGEM4Z/EGFP/A64质粒经过SpeⅠ内切酶酶切,获得了线性化的质粒;体外转录得到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 mRNA;与其他转染条件相比,在500 V 500 μs电转参数下转染EGFP mRNA的PBMC细胞,电转后48 h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较高;与其他转染条件相比,在500 V 500μs电转参数下转染EGFP mRNA的PBMC细胞,电转48 h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高达77%;台盼蓝染色分析不同电转条件下细胞的存活率,在细胞电转48 h后,500 V 500 μs参数电转条件下细胞存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结论 电转参数为500 v 500μs的条件可用于电转mRNA于抗CD3抗体扩增的人PBMC,以制备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

  • 雌激素刺激活动性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IL-10表达

    作者:王俭勤;李幼姬;王文革;夏延龄;王晓玲;叶任高

    探讨性激素对活动性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2细胞活化的影响.采用ELISA、RT-PCR等方法检测了雌激素对19例活动性狼疮肾炎和16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0表达的调节作用.活动期狼疮肾炎PBMC IL-10mRNA 和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与正常对照相比,雌激素明显提高了活动性狼疮肾炎PBMC IL-10蛋白和mRNA水平(P<0.05),雄激素的加入明显抑制了雌激素诱导的活动性狼疮肾炎PBMC IL-10蛋白和mRNA水平(P<0.05).雌激素、雄激素比例失调可能参与了活动性狼疮肾炎IL-10的高效表达.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3的表达降低

    作者:周兰英;蒋乐龙;李定梅;阎青;于红缨;姚志军;向开敏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使用RT-PCR、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3的mRNA、蛋白的表达;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β(IFN-p)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TLR3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且降低水平与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相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NF-α、IFN-β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且降低的水平与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相关.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3的表达与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相关.

  •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对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2、IFN-γ/IL-4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孟荣;陈小芳;李昌崇;李迎春;陈晓冰;王秀娣

    哮喘涉及的免疫机制复杂,主要表现为Th1/Th2细胞功能失衡,即Th1细胞功能下降和Th2细胞功能亢进[1].儿童结核菌素反应阳性提示哮喘和变应性发生率降低;随后的研究认为卡介苗及其产物有Th1类免疫调节作用[2].本文通过观察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IL-12和IFN-γ、Th2类细胞因子IL-4的影响,并与植物血凝素(PHA-m)刺激的结果比较,探讨PPD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价值.

  • 二硝基氟苯修饰的肿瘤疫苗可增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杀伤人乳腺癌细胞

    作者:王薇;胡燕;孙昭;段金虹;陈书长;王小明;杨先达

    抗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癌症辅助治疗手段,其特点是毒副反应较小,患者耐受性好,并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肿瘤的预后.本研究是应用一种小分子半抗原二硝基氟苯(1)NP)修饰细胞瘤苗(TCV),评价该瘤苗是否会增强人淋巴细胞对人乳腺痛(MCF7)和人肺癌(H23)细胞的杀伤效应.此外,我们还把DNP瘤苗修饰法与另一种临床常用的瘤苗修饰法,即应用新城疫病毒Ulster株(NDV Ulster.)的修饰法,进行了抗肿瘤免疫效应方面的比较.

  • 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

    作者:李琳;沈志刚;田玉旺;陈佩兰

    据陈良标等报道,丙型肝炎病毒(HCV)可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但从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时,常有血小板的干扰,影响观察结果;另外,在检测HCV抗原(HCV-Ag)过程中,还存在血浆中HCV对PBMC的污染问题.为此,我们对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治疗应答不佳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P区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高淑春;王晓花;崔蕾;张立新;徐皖苏;安勇;陈士俊;杜以真

    目的 研究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乙肝病毒聚合酶区(HBV-P 区)序列的基因突变.方法 14例基因C型CHB患者分为初治组(ADV初始治疗)7例,经治组(拉米夫定10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24~56个月出现YMDD变异后换用ADV治疗)7例,ADV用药时间2~59个月,剂量10 mg口服每日1次,血清HBV DNA≥1 000 copies/ml(应答不佳)者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血清及PBMCs内的HBV-P区基因突变,比较两者的异同.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清和PBMCs内HBV均成功测序,大部分患者血清和PBMCs内的HBV序列一致.1例经治者和3例初治者感染的HBV为野生株,分别有I169I+++V+、Q215H+++Q+、P237T+++突变.另10例(71.4%)检测到HBV有1个或多个耐药位点变异,主要变异位点为A181 V/T/I、N236T.有1例血清HBV基因突变(A181T+++、N236T+++)与PBMCs内的HBV基因突变(A181T+++、N236T++ +、I169I+++V+)不完全一致.结论 ADV治疗CHB应答不佳者大部分血清与PBMCs内的HBV-P区基因突变一致,耐药模式不同,可有一个或多个位点突变,主要变异位点为A181 V/T/I、N236T.

970 条记录 1/49 页 « 12345678...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