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温室颤不阻断升主动脉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

    作者:杨新卫;郭林静;秦太昌;梁法禹;傅昱

    心肌保护一直是心内直视术围术期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和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我们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423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34例重症患者行低温室颤不阻断升主动脉,左心充分引流技术,效果良好,现将此心肌保护技术总结分析如下.

  • 主动脉弓离断在体外循环中的早期表现及处理

    作者:张改焕

    主动脉弓离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它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其发病率约为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1%[1].手术死亡率甚高.我院自1993-2002年心内直视手术中共做了3例主动脉弓离断病人,现将其在体外循环中的早期表现及处理探讨如下.

  • 康斯特保护液对心脏直视术中肺保护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楠;周岊梧;王桂才;白传明;宋书田

    体外循环(CPB)是心内直视手术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CPB本身是一种非生理性的循环方式,几乎所有涉及CPB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康斯特保护液(HTK)是一种细胞内液型的心脏停搏液,本研究拟比较HTK液和含血高钾冷停搏液(晶体∶血=1∶4)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对肺的保护作用.

  • 心内直视手术麻醉诱导后尿管留置法

    作者:秦惠芝

    心内直视手术前尿管留置是因为尿量直接反映心功能及体外循环灌注的情况,是术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但是,由于该类患者的特殊性:多为小儿和/或心功能不全者,故术前清醒放置尿管难度大、弊端多,成为术前准备的一大难题.自从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在麻醉诱导后再行放置尿管的方法,成功为11688例次手术患者放置尿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胆红素浓度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张敏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不同时期患者血总胆红素浓度,探讨胆红素作为体内天然抗氧化剂在术中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52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前、转流后10分钟、开放主动脉后2分钟和停体外循环后2分钟,4个不同阶段血中胆红素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转流后10分钟、开放主动脉后2分钟和停CPB后2分钟3个阶段血中总胆红素浓度明显高于术前,而且呈逐渐增高趋势,与术前比较增高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3个阶段之间胆红素浓度也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心内直视手术期间因缺氧、缺血/再灌注等因素可导致血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增高.

  • 先心病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薛涛;张孝轩

    目的:探索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169例先心病患者在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于心脏跳动下手术.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降温至31-35℃并维持,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维持灌注压在7-9kPa,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2例术后36-48h出现脑空气栓塞,经高压氧舱等治疗2周后恢复.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药物治疗得以纠正.全组均痊愈出院.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简化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肿瘤的效果观察

    作者:武宁;张华

    目的 观察并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12月期间26例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效果明显,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中发现均为黏液瘤,术后并发症多以心律失常较为常见,术后随访1~2年,无复发患者.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肿瘤为有效、确切的治疗方法,建议作为治疗心脏肿瘤的首选方法 .

  • 不同辅助用药对针药复合麻醉下心内直视手术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炜;王剑;傅国强;袁岚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和咪唑安定作为辅助用药在针药复合麻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针药复合麻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30例(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1 μg/kg,维持量0.2~1μg·kg-1·h-1)和咪唑安定组30例(咪唑安定,负荷剂量0.05 mg/kg,维持量0.01~0.03mg· kg-1·h-1).两组均采用针刺辅助麻醉,针刺穴位为双侧云门、中府、列缺、内关,手术过程中电针持续刺激.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段(基础值T0、切皮时T1、劈胸骨时T2、建立体外循环前T3、心脏复跳后T4、停体外循环后T5、出室时T6)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进行麻醉效果评分,并比较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的差异.结果:在呼吸功能方面,右美托咪啶组和咪唑安定组在T1、T2、T3和T64个时间点上PaO2、PaCO2、SPO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美托咪啶组各时间段相对变异较小(P>0.05),而咪唑安定组波动较大(P<0.05).循环方面,两组MAP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T1-6的HR明显低于本组T0时,并低于同时段咪唑安定组(P<0.05),咪唑安定组T1-6的HR与T0比较明显增加(P<0.05).右美托咪啶组麻醉效果好于咪唑安定组(P<0.05),自主呼吸恢复更快(P<0.05),两组苏醒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作为辅助用药在针药复合麻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中麻醉效果更为满意,对呼吸及循环的影响小.

  • 人参及其皂甙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鹿小燕;张文高;周苏宁;颜亭祥;高福军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IRI)是近年来医学界的热点问题,其机理复杂,认为与Ca2+超载、自由基损伤、白细胞粘附和浸润及心肌细胞间的作用等有关[1]。此种损伤常见于急性心梗病人搭桥术、冠脉内溶栓术、冠脉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及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等过程中[2.3],表现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持久的左室功能低下(心肌顿抑)及明显的再灌注性心肌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近年来中医药防治MIRI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发现许多中药(或其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有抗MIRI作用,其中对人参及其皂甙类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抗MIRI作用研究较多,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和机理探讨,现综述如下。

  •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分析

    作者:李峥

    目的:通过36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3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不超过56岁.对其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36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对手术中心脏的跳动、手术方法的改变、麻醉方法等问题的处理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 浅谈心外科ICU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刘放

    目的:解除心外科ICU患者的异常心理反应,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针对593例心脏外科ICU患者由于环境改变、病情反复变化、手术创伤、经济负担加重,导致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恐惧、烦躁、抑郁、孤独、悲观、绝望等异常心理反应,采取术前访视,改善ICU环境,重视气管插管期间的非语言交流与交通,维护患者自尊心及给予情感支持6项护理对策,解除患者异常的心理反应.结果:593例心脏手术患者入住ICU期间,除7例因其他并发症死亡外,异常的心理反应都得到减轻或解除,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心脏术后ICU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术后的康复极其重要.

  • 灯盏花素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谢文锡;岳利民;宋海龙;连庆泉;陈小玲;蒋懿斐;费建斌;金胜威;李军;上官王宁

    目的 观察心内直视手术患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心肌损伤情况,并评价灯盏花素是否具有心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学龄前患儿(≤6岁)3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灯盏花素组(低剂量组,0.5 mg/kg灯盏花素)和高剂量灯盏花素组(高剂量组,1 mg/kg灯盏花素)3组,每组各12例.于麻醉诱导完成后开始微泵静脉输注15 Ml生理盐水或灯盏花注射液,30 min内输注完毕.分别于术前(T_0)、主动脉阻断开放即刻(T_1)、开放30 min(T_2)、1 h(T_3)、术后6h(T_4)及术后24 h(T_5)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及丙二醛(MDA)浓度.同时记录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术后24 h引流情况.记录所有患儿术中使用的咪达唑仑、异丙酚和芬太尼总量.结果 3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咪迭唑仑、异丙酚和芬太尼总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础值(T0点)比较,3组患儿cTn-I于主动脉阻断开放后即刻、6 h及24 h(T_1、T_4、T_5点)明显升高(P<0.01),峰值出现于主动脉阻断开放后6 h(T_4点).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cTn-I值在T_1、T_4时间点较低(P<0.01),高剂量组在T_1、L_4、T_5时间点较低(P<0.01),两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血浆MDA浓度在T1时点开始升高,并在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2点)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T5时间点降至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低、高剂量组于T_1、T_2、T_3、T_4时点浓度较低(P<0.01).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患儿体外循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损害,在主动脉阻断开放后24 h内cTn-I的高峰值出现于主动脉阻断开放后6 h.灯盏花素治疗组血浆cTn-I及MDA浓度较低,表明体外循环前静脉输注灯盏花素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所致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针药复合麻醉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反应和糖代谢的影响

    作者:杨庆国;杭燕南;孙大金;陈锡明;王祥瑞;许灿然;姚建玲

    目的:观察电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OHSC)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反应和糖代谢的变化,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OHSC予以评价.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30例,分为全麻组、针麻组和全麻复合电针(GAE)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和停转流后30min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β-内啡肽(β-E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和血糖的浓度.结果:全麻组和针麻组β-EP、ACTH和皮质醇在停转流后30min显著升高,而GAE组无显著变化.停转流后30min 3组血糖均明显升高,但GAE组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针麻组.结论:全麻或针麻对OHSC的HPA轴和糖代谢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而GAE能明显抑制OHSC的β-EP、ACTH、皮质醇反应和血糖升高.从应激角度进行评价,GAE可作为OHSC的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法.

  • 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白细胞的作用及白细胞滤器的应用

    作者:孔祥;黄惠民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一项基本技术.虽然CPB在提供安静、无血的术野的同时能够保持对循环、呼吸的支持,但是与CPB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ive syndrome,SIRS)带来的不良临床反应还是明显的.受到SIRS影响大的除血液有形成分外,就是肺组织.有关CPB后的肺损伤已经有大量报告.一般认为白细胞活化在CPB引起的肺损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心内直视手术中乳酸变化的观察

    作者:张敏

    乳酸是对组织供氧不足极其敏感的生化检测项目,是灌注不足的早期指标,它可以反映组织细胞累积性缺氧的程度.

  • 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87例

    作者:刘学刚;施超;刘戈;唐震;王祖义;史向前;刘以尧;李小军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0月至2008年9月,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行心内直视手术共587例.其中各种先天性心脏病45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8例.结果:全组患者顺利完成不停跳手术.体外循环时间(78.13±18.52)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61.21±16.5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2.01±8.83) h.术后并发血红蛋白尿21例、低心排血综合症11例、呼吸道感染5例、灌注肺3例.住院死亡13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综合症4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室颤2例,肾功能衰竭、心脏压塞、脑部气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呼吸衰竭各1例.随访2~108月,发现有3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抗凝不当脑栓塞2例,无晚期死亡.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多数心内直视手术,既有外科微创和外表美观的优点,又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 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柏成;肖颖彬;钱桂生;陈林;钟前进;王学锋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并发症的救治水平.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外科数据库收集本院在1996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ICU收治的52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配比方法按1:6选择同期手术、病种类似而术后未发生ARDS的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本组ARDS患者死亡率为21.2%.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OR=6.443)、肥胖(OR=14.331)、术前存在合并疾病(OR=11.455)、围术期出现了意外情况(OR=7.988)、术后引流多(OR=3.804)、术后输血量大(OR=9.763)等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具有ARDS高危因素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对防止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ARDS及对早期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治疗现状

    作者:曾廷杰

    1概述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占心脏病住院病人的40%,而风湿性心脏病中二尖瓣受损占70%~80%[1].1982年统计上海地区13 032例风湿性心脏病,有10 257例累及二尖瓣瓣膜,占78.7%.可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高发率,它也是危及生命的高危因素,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只有使用一些药物控制症状,40年代开始闭式二尖瓣扩张术治疗二尖瓣狭窄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成功,结束了二尖瓣狭窄不能治愈的历史.随着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闭式分离、直视成形及瓣膜置换均已做了大量病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984年由Inoue等首次成功完成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以来,为二尖瓣狭窄非开胸治疗带了福音.由于PBMV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经研究表明[2,3]PBMV与闭式二尖瓣扩张术疗效基本相同,目前发达国家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已很少应用[4],理由是直视瓣膜切开术彻底,便于矫正腱索粘连.在国内各家意见不一,但是由于闭式二尖瓣扩张术疗效好,操作简单,费用低,在国内仍广泛开展,尤其是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和基层医院广为开展.PBMV和心内直视手术只在大医院开展.

  • 瓣膜置换术后高浓度补钾的护理研究进展

    作者:谈莉萍

    心脏瓣膜病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排列第5位[1].瓣膜纤维化或钙化等破坏性病变,使多数患者需行瓣膜置换术[2].吴召华[3]对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370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患者术后伴有不同程度低钾血症(血钾浓度2.3~3.5 mmol/L).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4],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独立的危险因素[5].因此术后早期血钾浓度的监测,调整血钾浓度至佳水平,能有效的防治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室颤[6].

  •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配合

    作者:马玉微

    报告3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的配合体会,全部病例均采用中低温(25℃~30℃),强调手术室护士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巡回及术中配合的重要性.

665 条记录 1/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