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酮咯酸氨丁三醇对福尔马林小鼠行为学及血液一氧化氮和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作者:陈蒙蒙;程良道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对福尔马林小鼠行为学及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KM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n=6):A组直接观察行为学;B、C、D三组右后足底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溶液0.1毫升后立即观察行为学,其中C、D组在注射福尔马林前25分钟分别经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和酮咯酸氨丁三醇(3mg/kg).四组均在观察1小时后取血测定血浆中NO和β-EP含量.结果:小鼠福尔马林炎性痛呈双相痛反应;A组疼痛评分及血浆NO和β-EP含量明显低于B、C、D三组;B、C组间疼痛评分及血浆NO和β-EP含量无差异;D组在第二相疼痛评分及血浆NO和β-EP含量低于B、C两组.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可通过抑制NO合成而产生镇痛作用,还可减轻应激反应引起的β-EP升高.

  • 脱氢表雄酮硫酸酯与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

    作者:刘雁勇;左萍萍

    脱氢表雄酮(DHEA)及其硫酸酯(DHEAS)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丰富的甾体激素,DHEA(S)通过与GABA、NMDA等多种受体作用及调节阿片肽分泌等途径发挥缓解抑郁症状、增强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认知等功能,有关DHEA(S)在绝经后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中潜在应用价值已引起重视.

  • 避孕药妈富隆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莉;郝荣

    目的 观察避孕药妈富隆在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分别采用桂枝茯苓丸与妈富隆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P<0.05).治疗后,观察组痛经中重度占比明显降低,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避孕药妈富隆在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中临床疗效优于桂枝茯苓丸,可显著改善患者痛经程度,升高β-内啡肽含量.

  • 雌激素低下动物模型研究

    作者:张晓鹏;刘兆平;向钱;王伟;张馨;李宁

    目的 研究雌激素低下大鼠模型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模拟程度,为建立我国"辅助改善更年期综舍征的功能学评价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以雌二醇(0.2 mg/kg)为阳性物,用大鼠建立雌激素低下模型,测定大鼠尾温和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β-内啡肽的浓度,观察这些指标对更年期综合征相应指标的模拟程度,并用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50、100、200 ms/kg)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试验期间雌激素低下模型组大鼠尾温显著升高,雌二醇和不同荆量大豆异黄酮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鼠尾温.试验结束时,雌激素低下模型组大鼠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雌二醇组和各剂量大豆异黄酮组;雌激素低下模型组大鼠黄体生成素水平显著升高,雌二醇组和高剂量大豆异黄酮显著降低血清黄体生成素水平;雌激素低下模型组血清卵泡刺激素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β-内啡肤的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结论 雌激素低下大鼠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更年期综合征,大豆异黄酮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善该模型造成的更年期综合征.

  • 纳洛酮在急诊内科的应用

    作者:罗秀玲;唐承波

    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时体内β-内啡肽释放增加,纳洛酮能有效拮抗,以解除急性酒精中毒引起的中枢抑制.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及对症治疗,同时酌情给予不同量的纳洛酮,兴奋期首次静脉纳洛酮0.4mg,共济失调期0.8mg,昏睡期0.8~1.2mg.一般兴奋期多不需重复,共济失调期只需重复1次,昏睡期多需要重复1~2次.纳洛酮治疗后清醒时间较一般治疗明显缩短,疗效显著.

    关键词: 纳洛酮 β-内啡肽
  • β-内啡肽与新生儿疾病

    作者:程欣茹;张茜

    β-内啡肽是内源性阿片肽之一,多年研究表明其与许多危重疾病的发生有关,本文就其与新生儿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β-内啡肽 新生儿
  • 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对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的影响

    作者:孙兰;林楠;范震宇;王振中;吴云;尚强;萧伟

    目的:研究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镇痛作用,并从神经生化代谢紊乱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比灵组、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3个剂量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注射硝酸甘油后60 min内大鼠行为反应,6h后取血及脑组织检测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高、中剂量组动物挠头次数显著减少,血浆和脑组织中NOS、NO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中3-EP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显著降低,使之始终趋于生理状态下的平衡水平.结论: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具有缓解偏头痛症状,可通过有效调节NOS、NO、3-EP和CGRP的含量来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 音乐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和结肠黏膜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作者:滕金艳;李志刚;白妍;赛音朝克图

    目的 观察音乐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结肠黏膜β-内啡肽(β-EP)的影响,以揭示针刺治疗抑郁症胃肠道躯体化症状的作用机制,并验证其作用效果.方法 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百优解组、音乐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结合孤养.方法 制备抑郁模型.百忧解组每天灌胃给药.音乐电针组针刺大鼠"百会"和"印堂"穴,接音乐电针治疗仪.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EP含量.结果 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下丘脑β-EP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结肠黏膜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音乐电针组及百忧解组与模型组相比,下丘脑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结肠黏膜β-EP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音乐电针治疗可调整不同部位脑-肠肽含量的失平衡,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 飞扬穴对腰椎间盘突出镇痛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作者:赵丹丹;姜爱荣;李龙芬

    目的:评估飞扬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同时观察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按数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灸联合脊柱推拿手法,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针刺飞扬穴,1次/d,30 min/次,2组均连续治疗10 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简易McGill疼痛评分、JOA评分、腰椎活动度、生命质量、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以及治疗前后前列腺素E2(PG E2)、β-内啡肽(β-EP)的水平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简易McGill疼痛评分、JOA评分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腰椎前屈活动度及生命质量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竖脊肌及多裂肌的AEMG、MF、MPF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PG E2水平有所降低,β-EP水平上调,其中观察组改善得趋势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扬穴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阈值,其可能通过降低外周血PGE2、提高β-EP水平有关.

  • 基于俞募配穴法针灸结合康复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作者:沙书娅;张铭;孟庆良

    目的:探讨俞募配穴法联合康复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并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河南省省直第一医院收治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及观察组非特异性腰痛均接受核心肌群康复训练法及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俞募配穴法进行针刺,2组均使用电针仪通电,疏密波条件下留针30 min.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测评McGILL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腰腹肌等长收缩值,同时检测3组受试人员外周血β-内啡肽(β-EP).结果:2组治疗后McGILL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的趋势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腰腹肌等长收缩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后观察组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前β-EP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干预后2组β-EP均一定程度下调,其中观察组下降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俞募配穴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缓解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不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机体β-EP水平有关.

  • 不同电针频率刺激对胃扩张疼痛大鼠下丘脑内P物质、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

    作者:林亚平;彭艳;易受乡;唐森;李振海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电针频率刺激"足三里"对胃扩张疼痛大鼠的拟痛行为学评分和下丘脑内疼痛信息物质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的影响,阐明电针防治胃扩张疼痛可能的物质基础,探讨不同电针频率的效应差异.方法:50只大鼠完全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除空白组外采用胃内植入气囊并充气40 mmHg压力造成胃扩张疼痛模型,低频(2 Hz)和高频(100 Hz)电针刺激"足三里"为施治因素,观察大鼠拟痛行为学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SP、β-EP的表达.结果:低、高频电针均能明显降低胃扩张疼痛大鼠的拟疼痛行为学评分,与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频电针组优于低频电针组(P<0.01).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组织中SP、β-E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低、高频电针可使下丘脑组织中SP、β-EP阳性细胞数继续增加(P<0.01),且低频电针组的SP、β-EP阳性细胞数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不同电针频率刺激"足三里"均可减轻胃扩张疼痛大鼠的应激反应,这可能是通过促进了下丘脑内疼痛信息物质SP、 β-EP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且高频电针的镇痛效应优于低频针.

  • 电针"三阴交"穴对痛经大鼠子宫丙二醛、β-内啡肽含量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作者:宋晓琳;张露芬;李晓泓;徐莉莉;李春华;丁喜艳;任晓暄;赵雅芳;郭孟玮;孙志芳;朱江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对痛经大鼠子宫的保护作用,分析其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阴道涂片法,筛选出处于动情间期的3月龄SD雌性大鼠48只,以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造痛经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盐水组、模型组、电针组(造模结束后电针双侧"三阴交"穴20 min),每组16只.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子宫丙二醛(MDA)、β-内啡肽(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结果:与盐水组比较,痛经模型组大鼠子宫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子宫β-EP含量显著降低(P%0.01),子宫HSP 70表达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子宫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子宫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1),并有升高痛经模型大鼠子宫HSP 70表达的趋势.结论:电针"三阴交"穴可以清除痛经大鼠子宫的氧自由基,增加子宫局部镇痛物质β-EP,这可能是其对子宫保护和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

  •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浆和脑组织生长抑素、β-内啡肽含量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作者:邵瑛;赖新生;宫育卓;闫兵;何利雷;罗任;唐施志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电针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A组(n=8)、模型B组(n=8)、电针组(n=9)、西药组(z=8).采用4-血管阻断法制作脑缺血模型.电针"百会""大椎""脾俞""肾俞"穴,施以连续波,频率150 Hz,强度约l mA,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5 d.尼莫通治疗按12 mg/kg、20 ml/kg灌胃.以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脑组织生长抑素(SS)、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SS的含量及脑组织中β-EP的含量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在水迷宫试验中,其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经电针和西药治疗后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相同时间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其余3个象限(P<0.01);其血浆和脑组织中SS含量及脑组织中β-EP含量显著升高(P

  • 平衡针对腰椎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血浆β-内啡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作者:马文珠;张艺萌;袁红;王文远

    目的:初步探求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压迫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30只,各组中又分为7d取材组和14d取材组各15只.用肠线环扎L4神经根造模.治疗组针刺“腰痛穴”“臀痛穴”,每日2次.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第4、7、10、14天的缩爪潜伏期,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EP)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痛敏现象明显增强(P<0.05),血浆β-EP、ACTH的含量呈增高趋势;经过平衡针治疗,治疗组痛敏现象至治疗第10天起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β-EP的含量第7天时就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ACTH含量第14天时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平衡针有很好的减轻疼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ACTH分泌代谢而调节机体应激状态,而是否通过调节β-EP分泌代谢发挥作用尚需进一步增设时间点观察.

  • 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下丘脑及脊髓β-内啡肽的影响

    作者:贾旺华;迟文英;娄超;王桂芝

    目的:观察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痛阈、下丘脑和脊髓内β-内啡肽(β-EP)、中缝背核(DRN)内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位组,每组8只.采用足底切口复制痛模型.电针穴位组选取右侧“足三里”“昆仑”穴,电针非穴位组选择两穴位旁开3 mm非穴位处,每天电针1次,每次20 min,治疗3次.观察各组大鼠痛阈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脊髓内β-EP以及DRN内5-HT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下丘脑β-E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β-E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电针穴位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P<0.05);下丘脑β-EP含量和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与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各组脊髓内β-EP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足底切口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进而激活DRN内5-HT的表达介导.

  • 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

    作者:蒋希荣;任路;李春日

    目的: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激素及血清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探讨针刺调节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和慢性不可预见刺激结合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西药组使用盐酸氯米帕明灌胃,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8 d.观察大鼠阴道涂片、糖水偏嗜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β-E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糖水偏嗜率明显减小(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及西药组糖水偏嗜率升高(P<0.05).模型组血清E2、β-EP含量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LH、GnRH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西药组血清E2、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LH、GnRH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能够良性调节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紊乱的HPO轴功能,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状.

  • 电针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穴区高迁移率族蛋白1及其受体CD24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永辉;王俊英;谭连红;端木程琳;乔丽娜;韩焱晶;张建梁;刘俊岭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治疗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过程中,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及其受体CD 24表达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探讨穴区电针刺激缓解慢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I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其余两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神经痛模型.手术后1周开始测定大鼠双侧热刺激缩腿反应的潜伏期(PWL).电针组于CCI术后8 d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5 d.电针结束后用免疫沉淀法检测"足三里"穴区乙酰化HMGB 1蛋白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HMGB 1和Toll样受体4(TLR 4)蛋白、CD 24 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穴位局部组织β-EP的含量,并在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观察阻断H M GB 1-CD 24通路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I后各组动物双侧PWL差值明显增加(P<0.05);与CCI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动物的痛觉过敏明显减轻(P<0.05).CCI后穴位局部的HMGB 1和TLR 4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后,和CCI模型组比较,HMGB 1乙酰化程度增高,CD 24 mRNA表达升高,同时穴位局部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是HMGB 1及TLR 4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后,电针升高局部β-EP含量、抑制动物痛觉过敏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可缓解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效应与穴位局部H M GB 1活性及其受体CD 24表达升高导致的局部β-EP含量增加有关.

  • 温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

    作者:宰风雷;邬瑞兰;郑美凤;郭丽云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疼痛、相关功能障碍及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选择LDH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针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腰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温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温针灸腰夹脊穴,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每个疗程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ELISA法检测血浆β-EP含量,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温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6.66%(26/30)高于针刺组的63.34%(19/30).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ODI值均逐渐降低,温针组每个时间点的VAS评分、ODI值均低于针刺组(P<0.01);两组患者β-EP水平均逐渐上升,温针组每个时间点的β-EP水平均高于针刺组(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治疗LDH,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功能障碍,其减轻患者疼痛的机制与提高血浆β-EP含量有关.

  •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镇痛效应的研究

    作者:余建明;曲丕盛;范皓;王振;金亚蓓;陶凡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全身麻醉中的辅助镇痛效应,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TEAS复合全身麻醉组(TEAS+全麻组),每组30例.全麻组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进行诱导插管;术中异丙酚靶浓度为(3.0±0.5)μg/mL,瑞芬太尼恒速输注(22±5)mL/h,顺式阿曲库胺间断静脉注射.TEAS+全麻组选用疏密波(2 Hz/100 Hz)TEAS患侧合谷配劳宫穴、内关配外关穴30 min,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记录两组TEAS前、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1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观察手术结束后病人苏醒质量、气管拔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放射免疫法测定TEAS前、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术毕各时间点血浆中β-内啡呔(β-EP)的含量.结果: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TEAS+全麻组的MAP平稳,优于单纯全麻组(P<0.05).TEAS+全麻可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缩短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TEAS+全麻组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及术毕的β-EP水平与单纯全麻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麻醉中,TEAS可强化单纯全麻的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血浆中β-EP的升高有关,是一种较为优良的麻醉辅助方法.

  • 针刺十三鬼穴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血氨及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

    作者:苏红慧;崔厚松;苏会玲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对肝性脑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8例和西药组36例.西药组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治疗,针刺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十三鬼穴,均治疗1周.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肝功能、血氨,采用酶联免疫夹心吸附法测定患者血β-内啡肽的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9.4%(25/36),针刺组为89.5%(34/38),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浆血氨及β-内啡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针刺组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十三鬼穴,可增强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改善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降低血氨、β-内啡肽的水平.

607 条记录 1/31 页 « 12345678...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