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检测Cre位点特异重组酶活性的双报告转基因小鼠建立

    作者:朱焕章;陈建泉;成国祥;薛京伦

    目的建立用于检测Cre位点特异重组酶活性的双报告转基因小鼠.方法采用显微注射方法,将携带lacZ和人碱性磷酸酶(human alkaline phosphatase,hAP)报告基因的ZAP载体导入近交C57BL/6小鼠554枚受精卵;利用PCR,Southern blotting技术对其仔鼠进行基因整合鉴定;应用X-gal染色方法,对转基因小鼠胚胎进行转基因表达检测.结果存活的398枚受精卵被移入21只假孕受体小鼠输卵管;13只受体怀孕产下68只后代.合子存活率和出生率分别为71%(398/554)和17%(68/398).在68只小鼠中,5只雄性和4只雌性小鼠整合有双报告基因.转基因整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3%(9/68)和1.6%(9/554).9只首建鼠与正常C57 BL/6小鼠杂交产生F1代小鼠.F1代小鼠转基因的传递符合孟德尔规律,X-gal染色仅在3只首建鼠的13.5 d龄胚胎中观察到.结论检测Cre位点特异重组酶活性的双报告转基因小鼠已建立.

  • 视黄酸依赖Fas/RARα融合蛋白表达及其定位研究

    作者:杨志祥;糜漫天;郎海滨;韦娜;杨剑

    目的检测视黄酸依赖Fas/RARa表达载体转染MCF-7细胞后融合蛋白表达及定位.方法Fas/RARa表达载体经脂质体转染MCF-7细胞,经报告基因的荧光显微镜观测、RT-PCR和SDS-PAGE等方法检测视黄酸依赖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胞内定位.结果以(0.1~1)×10-6mol/L视黄酸处理融合基因转染MCF-7细胞后,融合蛋白表达呈视黄酸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强,且该蛋白主要定位于转染细胞胞膜.结论视黄酸依赖的融合蛋白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

  • 超抗原SED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和鉴定

    作者:李亚斐;朱锡华;黄云辉;杨劲

    目的在预测的SED免疫识别活性位点处引入定点突变,构建SED突变体.方法分别设计侧翼引物和突变引物,用megaprimer PCR方法引入突变碱基,将PCR产物与pTrcHis-B质粒连接,转化E.coli DH5α,用IPlG进行诱导表达,金属螫合亲和层析法纯化,免疫印迹检测纯化的蛋白.结果测序结果表明在相应的位置引入了正确突变,SDS-PAGE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证实了目的蛋白的表达,将构建成功的突变体分别命名为SEDN23A、SEDN23A/H26R、SEDF45A、SEDL59A、SEDN61A、SEDl92A和SEDF203A.结论成功构建了一系列SED突变体,为后续的免疫识别研究奠定了基础.

  • 复合壳多糖人工皮肤的初步实验研究

    作者:李静;伍津津;鲁元刚;朱堂友;李文维;贺萍;杨宏珍

    目的探讨复合壳多糖人工皮肤移植家兔后表皮层角蛋白的表达以了解移植后皮肤表皮的分化情况.方法分别将复合壳多糖人工皮肤移植前、移植后1个月、移植后2个月、正常人皮肤、正常兔皮肤石蜡块切片,用抗广谱角蛋白多抗、抗角蛋白K5和K10单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层角蛋白的表达和表皮分化情况.结果复合壳多糖人工皮肤移植后1个月及2个月表皮层均有较强的角蛋白表达,与正常皮肤相似;基底层以上细胞有角蛋白K10表达,且越接近表皮表面表达越强,与正常人皮肤相似,基底层细胞有角蛋白K5表达,但明显弱于正常人皮肤.结论复合壳多糖人工皮肤移植家兔后表皮层均有角蛋白表达,有增生性细胞和分化细胞,表皮分化良好、层次清楚,与正常皮肤相近.

  • 真皮来源成体多能干细胞体外自发恶性转化现象及机制研究

    作者:史春梦;麦跃;程天民;粟永萍;徐辉;郑怀恩;王军平;黄跃生;蒋建新

    目的研究真皮来源成体多能干细胞体外恶性转化现象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对分离的真皮多能干细胞克隆体外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观察其生长性状的改变,通过裸鼠皮下接种实验观察其是否恶性转化;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转化前后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结果经过长期体外连续传代培养后,真皮多能干细胞可发生恶性转化,在裸鼠体内形成肉瘤样组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显示,转化后细胞仍表达多种类型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转录子,提示其仍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但转化后细胞多种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升高,代谢反应酶类基因表达升高,生长因子和受体的表达下调,符合肿瘤细胞的特征;c-ki-ras基因及其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上调可能在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步筛选鉴定了一个与干细胞增殖调控相关的候选基因.结论体外长期连续传代培养可诱发真皮多能干细胞的恶性转化,深入研究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对干细胞的安全应用和肿瘤的发生机制均具有研究意义.

  • PD大鼠纹状体提取液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

    作者:余小强;阮怀珍;蔡文琴;范晓棠;姚忠祥;杨辉

    目的研究PD大鼠纹状体提取液诱对中脑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①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胚胎的中脑神经干细胞,并诱导其分化,巢素(Nestin)、神经丝-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鉴定.②加入纹状体提取液后,分化细胞用抗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鉴定,并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分化比例.结果①从大鼠胚胎的腹侧中脑部位分离获得了大量未分化、呈巢状悬浮生长的细胞团,且能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②经纹状体提取液诱导后,能够分化出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比例达20%左右.结论纹状体提取液能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

  • SARS-CoV S2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Vero E6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姜曼;王希良;李晋涛;倪兵;黎万玲;肖宇;吴玉章

    目的克隆人SARS病毒S2蛋白分子的编码序列,并在VeroE6细胞上获得表达.方法从人SARS病毒cDNA文库中用PCR技术克隆编码SARS病毒S2蛋白的片段.将它插入质粒载体PVAXl中构建重组S2-pVAXl真核表达载体,并对插入片段序列进行测序.采用脂质体法转染VeroE6细胞,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SARS-CoV S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用PCR方法扩增出一个1 845bp的基因片段,并插入pVAXl载体中,成功构建出重组S2表达载体,经测序证实克隆的S2片段阅读框正确完整.将其转染的Vero E6细胞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获得一条特异性目的蛋白条带.结论成功克隆基因并获得表达S2分子的Vero E6细胞系.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从斑秃脱发区毛乳头中克隆出一条自身抗原基因

    作者:宋志强;郝飞;杨希川;钟白玉;杨卫兵;叶庆佾

    目的寻找斑秃脱发区毛乳头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片段,探讨斑秃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斑秃脱发区毛乳头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并通过PCR筛选、杂交验证和同源性检索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高消减效率的斑秃脱发区毛乳头cDNA消减文库,并克隆到一条斑秃毛乳头特异表达的基因片段DP3(307bp),应用cDNA斑点杂交及Northern杂交证实它仅在脱发区毛乳头特异表达,同源性检索其为一条甲状腺相关的自身抗原基因.结论DP3在斑秃脱发区毛乳头的特异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斑秃的发病过程,它的克隆为斑秃发病机制的自身免疫学说进一步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斑秃 毛乳头 cDNA文库
  • rAAV-2-HBsAg和rAAV-2-GM-CSF共感染增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刺激功能

    作者:胡贵方;俞守义;吴小兵;尹芳;陈清;候云德

    目的探讨rAAV-2-HBsAg(表达乙肝表面抗原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和rAAV-2-GM-CSF(表达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共感染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免疫刺激功能的影响.方法用rAAV-2-HBsAg和rAAV-2-GM-CSF同时感染新分离的树突状细胞;CytoTox 96 Non-Radioactive Ctoxicity Assay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混合白细胞反应(MLR)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80、CD83、CD86和HLA-DR.结果rAAV-2-HBsAg和rAAV-2-CM-CSF共感染的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值的能力和激发的自身淋巴细胞的CTL效应增强,CD83表达水平提高.结论内源性表达的GM-CSF能促进DC成熟、增强DC的免疫刺激功能.

  • 新生大鼠脊髓损伤修复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作者:马海涵;廖维宏;伍亚民;初同伟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半横切后再生时运动皮层神经元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机制.方法新生大鼠脊髓单侧横断后即刻局部接受胚胎脊髓移植,术后3 d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鼠双侧运动皮层神经元差异表达基因,构建差减cDNA文库,通过蓝白斑实验和RNA斑点杂交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真阳性克隆,测序分析.结果在Genbank中检索出11个上调表达的基因分别与11个不同的蛋白基因有明显同源性,7个下调表达的基因分别与7个不同的蛋白基因有明显同源性.结论新生大鼠运动皮层神经元轴突中断后的再生过程中有基因表达变化,变化基因可能与神经元再生及轴突延长有关.

  • 酵母双杂交随机肽库的设计及构建

    作者:胡承香;徐祥;梁华平;吕凤林;王付龙;王正国

    目的构建一个含16个氨基酸的酵母双杂交随机肽库.方法设计合成编码16肽的随机DNA片段,PCR扩增随机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EcoR I酶切后克隆入酵母表达质粒pGADT7 GH,构建酵母双杂交随机肽库质粒pGADT7GH-RP并检验其库容.结果扩增获得编码16肽的随机DNA片段,并成功将随机DNA片段克隆入酵母表达质粒pGADT7GH,与GAL4AD形成融合蛋白,其库容为1.28 × 107.结论成功地构建了酵母双杂交随机肽库.

  • Lovastatin对HL-60细胞HMG-CoA还原酶mRNA表达及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雪玲;糜漫天;张乾勇;韦娜;李等松

    目的探讨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洛伐他汀(10vastatin,LOV)对HL-60细胞HMG-CoA还原酶mRNA表达及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生长曲线测定、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以及RT-PCR等技术方法,观察LOV对HL-60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布及HMG-CoA还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HL-60细胞经LOV处理后,生长减慢,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LOV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增殖抑制作用越明显;LOV处理HL-60细胞1~3 d,低剂量组(4 lμmol/L)HMG-CoA还原酶mRNA表达上调;而中剂量组(8μnol/L)和高剂量组(16μmol/L)第1天有增加趋势,第2~3天明显降低.结论LOV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增殖,使细胞受阻于G0/G1期,该作用有明显剂量-效应和时间依赖关系;随洛伐他汀处理剂量和时间的不同,HL-60细胞HMG-CoA还原酶mRNA表达表现为上调或下调变化.

  • 海马脑片LTP产生中NO对NCAM蛋白合成的影响

    作者:胡志安;陈伯成;黎海蒂;罗峻

    目的观察NMDA受体和一氧化氮(NO)对海马脑片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产生中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胞外记录方法检测LTP产生和维持.Westemn blot技术检测NCAM合成变化.结果条件刺激10 min后,LTP产生,NCAM合成显著增加.条件刺激60min后,LTP稳定维持,NCAM蛋白水平持续增高.NMDA受体阻断剂AP-5和NO合酶抑制剂N硝基精氨酸在抑制LTP产生的同时,也显著抑制NCAM合成.结论海马脑片LTP产生中NCAM合成的变化与NMDA受体和NO有关.

  • PaP3噬菌体53×103蛋白编码基因的确定

    作者:朱军民;金晓琳;饶贤才;黄建军;张克斌;胡福泉

    目的确认PaP3噬菌体53×103蛋白的编码基因.方法用PEG沉淀结合CsCl梯度密度离心分离、纯化噬菌体颗粒,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该噬菌体的结构性蛋白带,转印PVDF膜后,对53×103蛋白进行N-端氨基酸测序,进而从PaP3全基因组的252个ORFs中确认该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及其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结果PaP3噬菌体的结构性蛋白共发现有8个,其中53×103蛋白是由ORF29893编码的.53×103蛋白编码基因全长1 524 bp,G+c=54.92%,编码508个氨基酸.该蛋白分子质量为53.7×103,等电点(PI)为7.207.结论53×103蛋白是由噬菌体基因组中0RF29893编码的,共由508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可能是一种结构性蛋白.

  • 斯氏按蚊黑化包被约氏疟原虫卵囊时血淋巴蛋白的二维电泳分析

    作者:杨松;黄复生;吴玉章;况明书;牟芝蓉;魏斌

    目的以斯氏按蚊-约氏疟原虫为模型,用二维电泳技术分析比较约氏疟原虫感染后雌性斯氏按蚊吸饲硝喹蔗糖水和蔗糖水蚊血淋巴蛋白差异.方法用挤压法分别收集吸硝喹糖水3 d、吸感染血和吸蔗糖水雌斯氏按蚊成蚊血淋巴,Bradford法检测血淋巴蛋白浓度,继而对血淋巴进行双向电泳,凝胶考马斯亮蓝染色,ImageMaster VDS-CL对二维电泳凝胶蛋白斑点扫描和用ImageMaster 2D Elite软件进行蛋白质斑点自动分析.结果用药组血淋巴蛋白浓度总是低于吸感染血组和吸糖水组,用药组蚊血淋巴蛋白点有101个,对照组有115个,有51个蛋白点相同.50个仅在用药组中检测到,64个仅在对照组中检测到;蛋白点的分子量和等电点主要位于(40~60)×103和碱性端.结论二维电泳技术可直接反映蛋白质的差异,其蛋白浓度和白点的差异与硝喹诱导疟原虫卵囊黑化有关.

  • 人PPARγ2 cDNA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

    作者:曹延兵;叶治家;彭家和;巩燕;黄刚

    目的克隆中国人的PPARγ2 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纯化.方法从正常人面部脂肪组织分离总RNA,采用RT-PCR及序列测定等方法获得人的PPARγ2 cDNA,然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IPTG进行诱导表达;在N末端融合了6×His纯化标签的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和用Ni2+-NTA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纯化;纯化蛋白进行SDS-PAGE纯度分析.结果获得了正常中国人的PPARγ2 cDNA,并成功构建了高效原核表达质粒pET28a-PPARγ2;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分子量为56×103的PPARγ2目的蛋白;表达产物经Ni2+-NTA离子交换树脂纯化,PPARγ2蛋白的纯度大于90%以上.结论克隆得到正常中国人PPARγ2 cDNA的序列与Genebank报道的序列一致,并且在E.coli中成功表达和纯化了PPARγ2蛋白.此研究为后续PPARγ2功能活性和配体的筛选实验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PPARγ cDNA 克隆 表达
  • 置胃管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陈显春;封悦;杨英;宋爽

    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但也是一种侵袭性操作,置胃管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提高一次性置胃管成功率,保证置人胃管的有效性,现将置胃管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

  • 26例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翔;吴楠

    老式前房型人工晶体,由于其设计上的缺陷(硬质闭合襻)和制作工艺粗糙,植入人眼后常产生青光眼、前房出血、色素膜炎和角膜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人工晶体,由于其新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抛光,植入人眼后具有良好的长期耐受性.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植入该型晶体取得良好效果,且无老式前房晶体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报告26例26眼新型前房晶体植入,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和植入方法.

    关键词: 前房 人工晶体
  • 腮腺腺淋巴瘤5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建华;谭颖徽;张纲

    腺淋巴瘤是涎腺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腮腺内,其他涎腺十分少见.腮腺腺淋巴瘤约占腮腺肿瘤的2%~15%,腮腺腺淋巴瘤有多灶性和双侧发生的特点,若处理不当易复发[1].本研究对我科1982-2001年收治的52例腮腺腺淋巴瘤作一分析,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 12例乳糜腹水的病因分析

    作者:何治军;吴涛;周子成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2例患者均由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真性乳糜腹水(乳糜试验及苏丹Ⅲ染色均阳性),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25~63岁,平均为51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为9个月.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2例

    作者:黄宁;徐世侠;吴南海;胡晓红;王鹏云;龚小军

    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中,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继化疗后又一突破性进展,为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治疗措施[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应用HLA相合的同胞脐血移植治疗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1例急性淋巴肉瘤白血病患儿,现报告如下.

  • 深低温治疗口腔粘膜扁平苔藓的疗效

    作者:周正贵;林景春;王建华;张刚

    我科从1993-2003年用深低温方法治疗100例口腔粘膜扁平苔藓,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深低温 扁平苔癣
  • 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1例

    作者:杨超;宫立众;夏顺中;张红宾;李倩

    患者,男,17岁,因头昏、乏力、面色苍白10余年入院.患者于199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活动后气急、食欲减退,同时发现面色苍白.有多次柏油样大便史.在当地医院检查示贫血(具体不详),予以中药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1997年到外院就诊,骨髓象示:缺铁性贫血.

  • 庆大霉素脊髓鞘内注射致下肢功能障碍1例

    作者:姚一;吴家阳;江建东;欧阳玲

    患者,男,35岁,因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入院.脑脊液RBc 10×106/L,WBc 120×106/L,Pro 1.73g/L,Glu 2.2 mmol/L,Cl- 107mmol/L,培养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CT见脑室系统明显扩大.经拔除腹腔段分流管,脑室段外置引流,意识逐渐清醒,能言语,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Ⅳ级,10 d后拔除脑室段分流管,改为腰穿置管持续引流,因脑脊液wBc和蛋白仍高,故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2万U[1].

    关键词: 庆大霉素 鞘内注射
  • 无血预充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程大新;程旺生;沈七襄;陈利民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65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3~68岁.体质量14~75kg.病种包括VSD、ASD、PS、F4、MS+MI、AS+AI、左房粘液瘤、冠心病等.心胸比0.4~0.8,心功I~Ⅲ级以上.全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116g/L,血细胞压积≥35.

  • HBV体外感染人胎肝细胞的鉴定方法研究

    作者:王方;王宇明;汤勃;刘俊;刘国栋;王小红

    目的通过HBV体外感染22周龄原代培养人胎肝细胞,比较常用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利用HBV阳性血清感染体外培养的原代人胎肝细胞.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HBsAg和HBeAg,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核中的HBcA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清和细胞中HBV DNA,巢式PCR法检测细胞中cccDNA.结果胎肝细胞核中的HBcAg于感染后第2天出现阳性,培养上清和细胞中HBVDNA定量自第4天起检出,上清中HBsAg和HBeAg于第5~6天出现阳性;细胞中HBV cccDNA自第8~9天出现阳性.结论HBV在原代培养人22周龄的胎肝细胞中能够稳定复制和表达,各种检测指标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不一,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核中的HBcAg敏感性好,特异性可.

  • 肝内胆管结石伴肝门部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经验

    作者:陈平;董家鸿;别平;王曙光;李智华;蔡景修;何振平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我科自1996-2002年复杂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48例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右肝结石多分布在右后叶并多伴有右后叶萎缩,右肝管开口狭窄;左肝结石多分布在左外叶,常伴有左肝管开口部狭窄;两侧肝胆管结石病例数多.手术方法分为4类,以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胆道探查术和/或胆肠吻合术为主.结论根据结石部位、肝脏病变程度及病理类型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 β-catenin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瘤癌变的关系

    作者:何渝军;刘宝华;向德兵

    目的探讨β-catenin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瘤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正常大肠粘膜(NCM)、42例大肠腺瘤(CA)和19例大肠腺瘤癌变(CAC)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粘膜β-catenin蛋白表达位于细胞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瘤癌变组织的β-catenin细胞膜表达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细胞浆和细胞核异位表达明显增加.大肠腺瘤癌变组织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为89.5%,显著高于大肠腺瘤42.9%(P<0.01).大肠腺瘤组织β-catenin细胞膜表达缺失率为33.3%,大肠腺瘤癌变组织为42.1%.结论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大肠腺瘤癌变的重要环节之一.

  • 6种吉林抗癌中药清除羟自由基及其抗DNA损伤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陈彪;焦淑萍;尹荣;段大航

    吉林中药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nurense maxim);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l);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龙葵(solanum nigrum L);光慈菇(tulipa edulis bak);苣荚菜(sonchus arvensis L)具有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1],但他们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解释,它们清除羟自由基(-OH)及抗DNA氧化损伤的作用也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研究了这6种吉林中药醇提取物清除-OH及抗DNA氧化损伤的作用,从而解释它们防治疾病的部分作用机制.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实验性胆汁性肝硬变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赵永忠;王波;王天才;张国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胆道梗阻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变及门静脉高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在体内发挥着极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本研究通过胆总管结扎复制大鼠胆汁性肝硬变模型,旨在探讨bFGF在肝硬变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对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的有效性的再认识

    作者:黄建军;饶贤才;胡晓梅;金晓琳;朱军民;胡福泉

    目的探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DNA酶切片段的分离效果.方法将酶切后DNA片段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单一目的片段并再行电泳,观察非目的片段的分离效果.结果第一次回收的"单一"目的片段中,除目的DNA外,还含有多条较小的DNA分子;再次电泳回收的单一目的片段中,肉眼已看不见其它DNA分子,其纯度已大为提高;但是将几个批次的再次回收的目的片段浓缩后进行电泳发现其中仍然含有其它DNA片段.结论琼脂糖凝胶电泳难以将大小不同的DNA片段彻底分开,电泳后回收的目的片段中含有大小不同的污染分子.

  • 大剂量辐射诱导IEC-6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作者:王锋超;高京生;粟永萍;徐辉;王军平;艾国平;苑晓燕;楼淑芬;刘晓宏;章波;黄跃生;蒋建新

    目的克隆和鉴定大剂量辐射前后大鼠空肠上皮细胞IEC-6差异表达基因,为探索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IEC-6细胞经35Gyγ射线照射后由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方法和T/A克隆技术进行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用反向Northerm杂交法对库中的EST序列进行筛选,挑取阳性克隆测序,和GenBank比对后挑选有限克隆进行正向Northerm杂交进行验证.结果扩增消减杂交cDNA文库得到约2 000个克隆,随机选取96个白色克隆进行PCR扩增,用反向Northern杂交法对库中的EST片段进行筛选得到15个阳性克隆,代表12个基因的转录产物,部分基因功能已经明确,涉及细胞骨架、细胞应激、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等多方面,另外还获得一新的cDNA序列.结论SSH法建立了IEC-6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一次获得多条差异显示EsT片段,基因种类涉及细胞骨架,细胞应激、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等多方面,这些基因可能在肠上皮细胞的辐射损伤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某型反坦克导弹对坦克内犬致伤效应的初步观察

    作者:李兵仓;陈志强;张建军;吴国萍;刘江;谷春广;徐国鑫;孙伟

    目的观察某型反坦克导弹对犬的致伤效应.方法将5只犬于清醒状态下呈坐位固定于坦克舱室内,布放位置模拟坦克乘员的平时战斗位.致伤前后测量犬的生命体征,并于伤后进行病理解剖和光镜观察.结果导弹远距离准确击中坦克后,坦克内的犬发生了肌肉严重挫伤变性、硬膜下出血、脑水肿、肺出血、骨折、关节脱位等损伤,且损伤程度和犬距着靶点的远近有关.结论强烈震动可造成部分犬的严重损伤.

    关键词: 坦克 导弹 创伤
  • 参考文献中英文作者名的著录方法

    作者:

    关键词: 文献 中英文
  • 大鼠缺氧习服后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特点

    作者:黄缄;高钰琪;张国斌;陈健;孙秉庸

    目的探讨机体习服于缺氧环境后组织葡萄糖摄取的变化特点.方法将大鼠置模拟海拔5(0O m低压舱内30 d后,取动脉血,测定血气、血糖、血常规等,取双后肢骨骼肌测定组织葡萄糖水平、葡萄糖摄取率,并分离细胞内、外膜进行葡萄糖结合实验测定葡萄糖结合位点数及其亲和力,各指标以平原大鼠进行对照.结果缺氧组大鼠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骼肌中葡萄糖水平、葡萄糖摄取率、内外膜葡萄糖结合位点数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增强是机体习服于缺氧环境后优先利用葡萄糖的重要机制之一.

  • 缺氧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释放NO、PGI2、TXA2、ET-1的影响

    作者:范有明;高钰琪;刘福玉;黄缄

    目的观察缺氧和(或)谷氨酸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前列腺环素(PGI2)、血栓素A2(TXA2)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原代、传代培养后,分为4组:对照组(c组),谷氨酸组(G组),缺氧组(H组)和缺氧+谷氨酸组(H+G组).每组包括5个时相点:0、3、6、12、24 h(以缺氧后开始记时).G和H+G组加入100μnol/L的L-谷氨酸.H和H+G组用95%N2/5%CO2缺氧.到规定时间后,测培养上清中NO、6-酮-前列腺素F1α、TXB2、ET-1的含量.结果①培养上清中NO的含量,缺氧组、谷氨酸组及缺氧+谷氨酸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随时向延长(24 h内),培养上清中NO的含量上升.培养上清中NO升高的幅度,谷氨酸组、缺氧组、缺氧+谷氨酸组依次显著升高.②对照组及谷氨酸组星形胶质细胞PGl2的释放量无显著差异.缺氧组及缺氧+谷氧酸组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谷氨酸组,且时间延长越长,增加越多(24h内).缺氧+谷氧酸组PGI2增高的幅度显著高于缺氧组.③缺氧和/或谷氨酸对各组各时相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TXA2及ET-1无显著影响.结论缺氧引起星形胶质细胞释放NO、PGI2增多,可能是缺氧脑血管舒张的机制之一.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

    作者:郑必海;李素芝;王洪斌;姚文新;高彦明

    目的了解急性高原病患者吸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后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将4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23例)和NO治疗组(24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常规治疗,NO治疗组仅给予吸入由海拔3 658 m高度的空气平衡的即浓度为0.001%的NO气体,每天两次,上午、下午各1 h.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ET含量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NO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浆ET含量显著低于该组治疗前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浆ET含量(分别为:P<0.01、P<0.05).结论吸入NO能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浆ET水平,有利于患者康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