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空降兵进入高原地区应用麝香保心丸预防高原反应初探

    作者:喻伟;张义红;李振宇;梅朝晖;伍早安;姚改宪

    目的 探讨空降兵某部初进高原演练1个月后,急进更高海拔地区训练时,应用麝香保心丸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方法 将急进更高海拔地区的空降兵某部66例参训人员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40例,两组人员先服用红景天胶囊2粒,0.76 g,3/d.观察组于急进更高海拔地区的当天开始加服麝香保心丸,45 mg,3/d,至第7天返回出发地.对两组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高原急症发病42.31%(11/26例),对照组发病60.00%( 24/40)例(P=0.1590),两组在高原急症的发生例数上无明显差异性.两组共发生症状206例次,观察组60例次,对照组146例次(P=0.0008),观察组在高原急症的症状发生数上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采用麝香保心丸联合红景天口服的预防方法,可进一步减少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为空降兵部队急进高原完成作训任务提供了新的有效卫勤保障措施.

  • 三普红景天预防急性高原病61例观察

    作者:郭利华;赵金贵;郭海燕;程海霞

    高原地区高寒缺氧,急进高原地区的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病,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腹胀、浮肿、失眠、全身无力等,严重时会发展为高原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等.急进高原人群中存在着急性高原病易感者,对急性高原暴露反应比普通人敏感和强烈,患病率高.资料表明,急进高原人群中急性高原病患病率为50%~60%.我们自2003年3月~2004年12月对急进高原的急性高原病易感者61人给予三普红景天胶囊预防用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藏药红景天预防急性高原病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作者:李小红

    目的:探讨红景天预防急性高原病(AMS)与提高运动能力的功效.方法:选取我院野外分队队员3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9名,对照组队员不服用任何药物,观察组队员给予红景天服用.结果:在5000m的海拔上,观察组队员的血氧饱和度(Sa0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队员登上>5500M顶峰的成功率为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8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队员中无AMS患者出现,而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AMS,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不仅能有效预防急性AMS的发生,还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

  • 脑电图在急性高原病中的分布特征及预警探讨

    作者:赵玉华;扎西措姆;郝渝;张亚龙;张涛;杨丽;次旦卓嘎;米玛顿珠;丁志杰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在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中的分布特征及预警作用.方法 以2016年9-10月进藏人员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对象280名,采取集中流程式方法采集基本数据,由培训后的调查人员分工进行一般情况、路易斯湖评分、人机对话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定、EEG采集等,随访3个月.结果 AMS患者94例,发病率为33%,其中中/重度21例(22.34%),发病率为0.36%;轻度73例(77.66%),发病率为26.67%;EEG异常检出率为7.9% (22/280),均为轻度异常EEG,正常无反应人群中EEG异常检查率为8.6% (16/186),轻度AMS中异常检出3例(4.1%),中/重AMS中异常检出3例(14.3%),EEG在轻度和中/重度AMS异常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纳入人员进行随访3个月无人发生重度高原病.结论 AMS中EEG主要表现为d节律不规则、不稳定,调节,调幅不佳;或两侧半球波幅差超过50%抑或δ活动轻度增多.在重度AMS中EEG异常检出率增加,提示其对AMS反应具有一定的判定作用.

  • 高原环境下急性高原病预后及与再患率关系的随访研究

    作者:黄跃;李素芝;郭灵常

    为探讨急性高原病(AHAD)患者在高原环境条件下的预后(AHAD再患率)情况,对西藏军区总医院(海拔3 658 m)40年间(1955年12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的AHAD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

  • 传统中(藏)药物防治急性高原病研究进展

    作者:冯博;刘震;邢雁伟;高傲;朱火明;王阶

    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缺氧、低气压、高寒、干燥、强紫外线等特殊环境因素的应激反应,乃急进高原地区发病率高的疾病,它的预防至今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传统中(藏)药物已被公认为防治急性高原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些单味中(藏)药或复方已被证实具有确切疗效,该文就防治高原病的中(藏)药物进行分类综述.

  • 高原睡眠呼吸紊乱与急性高原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玉红;格日力

    高原低氧环境严重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及结构、睡眠呼吸紊乱进一步参与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发展。急进高原及高原习服人群表现出不同的睡眠呼吸结构的改变,世居藏族人群在高原环境下有良好的睡眠结构和质量。文章通过周期性呼吸、低氧通气反应、引起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环路增益、细胞因子水平和神经递质等方面阐述了高原自然环境中引起睡眠呼吸改变的机制及其与急性高原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提供新的思路。

  • 体重指数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相关分析

    作者:王岩飞;次旦群佩;孙红娟;李建民;次旦卓嘎;潘文君;达娃;巴桑番多

    急性高原病(AHAD)是指人们自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3 000 m)由于高原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通常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AMAD)(即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急性高原脑水肿(HACE)[1].高海拔氧分压降低是导致AHAD的直接因素,劳累、精神紧张、上呼吸道感染等是AHAD发病的诱发因素.而对于体重指数(BMI)与AHAD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本组研究了BMI在正常人群与各型AHAD之间的差别,为AHAD的防治提供依据.

  • 急性高原肺水肿65例救治体会

    作者:杨其茹

    急性高原肺水肿是急性高原病常见且致命的类型[1].现将救治的65例急性高原肺水肿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 昆明机场759例旅客急性高原病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蒲兰

    目的 通过对昆明机场759例旅客急性高原病患者的病历分析,探讨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昆明机场759例旅客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昆明机场759例旅客急性高原病患者中因上呼吸道感染、饮食不当及紧张占据了诱发急性高原病的很大比例,分别为33.9% 、25.4%及23.7%.结论 采取适当措施,预防与诊断治疗急性高原病对于维护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吸入性伊洛前列素对急性高原病防治作用的研究

    作者:董俊清

    目的:观察吸入性伊洛前列素对于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 ms)的预防作用,探讨其防治A ms的机制,为A ms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案和临床证据。
      方法:60名青年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安慰剂组及用药干预组。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安慰剂组(n=30),吸入剂为雾化生理盐水,用法:超声雾化20 min,Bid;吸入性伊洛前列素组:超声雾化吸入药物30 ng/( kg·分),20 min/次, Bid,两组均为进入海拔3700 m高原前12小时开始行雾化吸入处置,直至进入高原后24小时结束。并对进入高原后24小时人群行急性高原病诊断的路易斯湖评分(Lake Louise Score,LLS),检测心率(HR)、氧饱和度(SO2)、血压(BP),并检测右心室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并对高原反应严重者或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患者给予停药或对症处理。试验结束后揭盲,比较两组人员的一级终点事件(A ms发生),及二级终点事件(SO2,肺动脉压力)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 血管内皮功能不全与急性高原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俊清;黄岚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人群由平原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时常出现的疾病,轻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心慌、失眠等多种适应不良的症状,重者可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或急性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从机体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到AMS发生,其过程及衍变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AMS三种类型(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机制有共同之处,其中体液潴留、体液重分配(脑、肺中水分较多)、运动、睡眠时低氧血症、通气反应降低、心功能不全及遗传等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AMS的发生易感性与众多因素相关,如恶劣的环境因素、呼吸道炎症等.下面重点阐述AMS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以及内皮功能不良与AMS发病相关性与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 高原辅助呼吸器的研制及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应用

    作者:田国祥;魏万林;刘文;李娟;张薇;李俊峡;束长城

    我国西部新疆、西藏边境多为高原地区,高原部队训练、边境巡逻、驻守部队换防等涉及的人群都很多,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尤为重要[1]。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轻便折叠加压舱(袋)[2]是救治急性高原病的新装置,通过向舱内充压新鲜空气,有效提高患者周围小环境的氧分压,使患者肺泡氧分压升高,达到治疗目的,但轻便折叠加压舱(袋)更适合在营地设置,而对于部队外出执勤、执行特殊任务则不适合携带。近年来国内也出现的便携式高原呼吸增氧呼吸机[3]等产品,采用小型空气压缩机,利用风扇压缩空气,给面罩里制造小范围富氧环境。但是该仪器重要部位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面罩内的空气压力值固定,没有流量压力控制装置,不能进行加温加湿功能,不能适合较长时间佩戴,面罩僵硬,密闭不好,漏气较多,携带时不舒服等,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更适合单兵使用的便携式高原辅助呼吸器。

  • 高原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者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郑必海;李素芝;郭灵常;王洪斌;高彦明;祝伦贵;蔡志祥;周小波

    人体脑组织富含胆固醇和不饱和脂肪酸,易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而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所以许多急性高原病(AHAD)患者首先表现为神经生理功能的变化,如头痛、头昏等.已有研究证明急性轻型高原病(AMAD)、高原肺水肿(HAPE)、高原脑水肿(HACE)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脑水肿[1],因此脂质过氧化反应与AHAD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 短期低氧暴露对小鼠肺脏中水通道蛋白家族的影响

    作者:王桂芳;杨光;董春玲;王洪斌;蒋进军;白春学;李素芝

    随着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政策的推广,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逐渐增多.AMS是由低海拔进入3000 m以上的高度或更高海拔地区时发生的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气急等一系列不适反应,严重者会发生急性高原性肺水肿(HAPE)或高原性脑水肿.

  • 急性高原病合并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临床观察

    作者:牟信兵;肖德全

    临床和病理上都已证实,机体在高原环境下,易出现脑血栓,进而引起脑梗死,我们在西藏拉萨(海拔3 658米)观察了5例急性高原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并同同海拔高度的高原健康人进行了对比,以期探讨高原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1.对象与方法:选择急性高原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年龄为26~31岁及同海拔高度健康人各5例,均为移居汉族男性.患者均由西宁乘火车到格尔木,再改为乘汽车到拉萨后发病,入院后经临床检查及X线胸片、头颅CT等检查,诊断为急性高原病合并脑梗死,同时测定其外周血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2.结果:5例患者中,脑梗死均发生于进入高原途中,梗死好发于大脑顶叶(5例中有4例发生于顶叶).实验室检查:5例急性高原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的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同海拔健康人,表明患者有急性红细胞数量增多;5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凝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表明患者的凝血系统有失调现象,处于高凝状态(表1).

  • 急性高原病与血液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宁;任明

    急性高原病(AMS)是指人员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日)发生的各种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影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某些血液相关因子的变化息息相关,随着西部大开发,可可西里申请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向高原地区,因此关于健康人由平原地区急进高海拔地区伴随的急性高原病的研究已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将有关急性高原病相关的血液学因子的变化作一综述,为急性高原病的早期的诊断和预测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 小儿急性高原病的诊治

    作者:达珍

    海拔3 000米以上地区称为高原地区.高原大气压及氧分压低,易致人体缺氧;由此而引起的一组疾病,称为高原病或高山病[1].它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高原病是指世居于平原的人进入高原地区,或原在高原地区居住到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因缺氧使机体对高原自然环境未适应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急性高原反应又分为轻型和重型,小儿因其特殊的生理结构,较成人更易患高原病.因此,正确的诊断、积极的治疗、有效的预防,可防止本病的进一步发展.

  • 中国青年男性急性高原暴露后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分析:高原野外现场的队列研究

    作者:张来平;卞士柱;张辰;张继航;余洁;刘川;杨杰;高旭滨;黄岚

    目的 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后发生急性高原病(AM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方法 该研究为队列研究,共纳入83位受试者,从成都乘飞机空运至拉萨.根据AMS评分(LLS AMS scores 2018)将受试者是否发生AMS分成AMS(+)组(n=44)和AMS(–)组(n=35).所有受试者在平原和高原均接受相关检测:通过病例报告表(CRF)进行人口学资料、AMS相关症状、焦虑评分(SAS)、疲劳评分(FSAS)的采集,同时检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心脏超声及脑血流检测;采集受试者静脉血,进行血管舒缩因子的ELISA检测,并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对AMS(+)组与AMS(–)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失访4人,后纳入分析人群共79人.急性高原暴露后,SAS、FSAS、心率明显增加(P<0.05),而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受试者体循环和脑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5);内皮素-1、缓激肽升高(P<0.05),而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五羟色胺下降(P<0.05).此外,在平原时AMS(+)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高于AMS(–)组[(47.11±2.90)mm vs.(45.51±2.17)mm,P=0.008];在高原暴露后,AMS(+)组SAS、FSAS明显高于AMS(–)组(P=0.001),且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高于AMS(–)组[(70.30±15.71)cm/s vs.(63.06±11.81)cm/s,P=0.026].回归分析发现,平原LVEDD可独立预测AMS的发生(OR=1.293,95%CI:1.058~1.581,P=0.012),而高原暴露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_BA)(OR=1.055,95%CI:1.005~1.107,P=0.030)、右心房内径(RAD)(OR=0.731,95%CI:0.543~0.984,P=0.039)、SAS(OR=1.219,95%CI:1.027~1.447,P=0.023)、FSAS(OR=1.105,95%CI:1.016~1.201,P=0.019)评分与AMS明显相关.结论 平原LVEDD对AMS具有预测价值,高原暴露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疲劳等心理状态可能参与了AMS的发生.

  • 部队进驻高原卫生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鹏;田怀军;郑善军;袁超;罗刚

    部队从平原进驻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时,采取有效的系列卫生防护措施对于预防急性高原病和维护军事作业能力非常重要.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促进高原习服的训练方案、药物、营养与用氧方案方面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我军在该领域卫勤保障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82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