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梅炯;俞光荣;朱辉;祝晓忠;李广君;倪之挺

    目的: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13例26侧成人足部标本,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2/3皮肤,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 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应用解剖

    作者:廖进民;陈海芳;徐达传;李忠华;钟世镇

    目的:为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颈丛皮神经的行程、长度、横径和血供情况.结果:颈横神经和锁骨上内侧、中间和外侧神经的长度分别为(6.9±1.0)cm、(8.9±1.7)cm、(8.2±1.5)cm和(7.3±1.7)cm;横径分别为(1.8±0.5)mm、(2.0±0.5)mm、(1.9±0.9)mm、(1.8±0.4)mm.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甲状腺上动脉、颈升动脉和颈横动脉的肌皮支.结论:颈横和锁骨上神经可作为面神经移植的一个合适而易得的理想供体,行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或吻合血管神经移植用以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面神经缺损.

  • 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椎植骨的应用解剖

    作者:孙贺;徐达传;杜心如;孔祥玉;郝巍

    目的: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具共6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尸体上,解剖观察旋髂深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范围及其毗邻结构,测量有关数据;摹拟转位情况、测量旋髂深动脉的起点至S1椎体中部、L5~S1椎间、L5椎体中部的距离,并用量角器测量旋髂深动脉主干向内转位的角度.结果:旋髂深动脉起于髂外动脉者占63.3%,起于股动脉者占36.7%.起点外径(2.6±0.4)mm,腹壁肌支外径(1.4±0.4)mm,旋髂深动脉的主干延续为髂嵴支,外径(1.8±0.4)mm,沿途发出许多小的分支进入髂嵴,以后一个分支作为终点测量其蒂长为(10.7±0.7)cm,旋髂深动脉起点至L5椎体中部距离为(11.2±0.7)cm,至L5~S1椎间距离为(10.1±0.5)cm,至S1椎体中部距离为(9.7±0.6)cm,向内旋转角度为(63.5±3.5)° .结论:带旋髂深动脉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 踝关节的横及冠状断层影像解剖学

    作者:董炜疆;马兆龙;杨月鲜;杨广夫;刘国强;宫惠琳;冯改丰;张峰昌

    目的: 为踝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测15例干性胫、腓及距骨的关节面.②成年男尸右足标本7例,先依骨性标志画线,新鲜2例画线后,各行轴位CT、MRI扫描及冠状位MRI扫描后冻硬,再切制横断层4例,冠状断层3例.结果:①距骨上关节面前、后宽为30.2、 23.5 mm; 距骨内、外踝关节面矢状径与垂直径分别为30.8、14.9 mm与27.5、23.7 mm;外踝关节面前缘至距骨颈后缘间距为9.3 mm.胫骨内踝与腓骨外踝关节面矢状径与垂直径分别为21.8、14.7 mm和16.9、21.6 mm.②观察了每一断层内关节及周围结构的形态、毗邻及其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律,并匹配相应CT及MRI.距骨滑车上关节面前宽32.9 mm,距骨上、胫骨下关节面软骨厚1.7 mm与1.8 mm,胫距关节、内踝处及腓距关节腔径值分别为2.4、2.8、1.4 mm,骨间韧带长1.8 mm.结论:踝关节的断层解剖, 为影像学诊断及关节镜技术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肩袖间隙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疾忤;陈世益;张鹏

    目的:研究肩袖间隙的组成部分和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肩关节运动中的稳定机制.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24例肩关节标本上,解剖观察肩袖间隙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及在肩关节活动中的稳定作用.结果:肩袖间隙是冈上肌腱与肩胛下肌腱之间的三角形区域,主要由喙肱韧带和盂肱上韧带组成;在肩内收位时有限制肩关节外旋和肱骨头下移的作用.结论:①肩袖间隙结构的研究对于RI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②肩袖间隙损伤后的修补对于维持肩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 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的显微解剖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目的:寻找进入海绵窦的新方法.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海绵窦(共16侧)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颅底硬脑膜有两层,内层在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与外层分离,与眼神经等包膜融合,并同海绵窦外侧膜的内外两层形成外侧膜潜在间隙,自颅中窝撕开内外侧膜交接处的颅底硬脑膜内层后,通过该潜在间隙可直接进入海绵窦.结论:经外侧膜潜在间隙可进入海绵窦.

  • 尺动脉腕背支第5掌骨骨膜瓣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解剖基础

    作者:郑和平;张发惠;郭涛

    目的:为三角纤维软骨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尺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尺动脉腕背支在豌豆骨近侧3.9 cm处起于尺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为腕背支的延续,大多数(70%)沿第5掌骨尺侧缘径直下行达第5掌骨头、体交界处与小指动脉尺侧支相吻合;少数(30%)降支至豌豆骨附近变为纤细,由小指动脉尺侧支上行与之吻合.降支或小指动脉尺侧支循第5掌骨头尺侧走行时发1~3支、外径0.3~0.7 mm骨膜支,分布于第5掌骨背内面骨膜.结论:可以尺动脉腕背支-降支为蒂设计第5掌骨骨膜瓣转位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新术式.

  • 远节指骨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兴海;王建中;王雪莲;刘畅;丁自海;肖应庆

    目的:为人工肌腱修复指深屈肌腱或拇长屈肌腱固定方法和固定止点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固定的16具成人手指标本(男、女各80个手指).观察各指远节指骨长度,底和粗隆的宽度及厚度.结果:男性拇、示和中指远节指骨底的宽度为15.3、10.2、10.5 mm,厚度分别为8.8、6.5、7.1 mm.女性宽度分别为12.9、9.1、9.6 mm,厚度分别为7.8、5.9、6.6 mm.男性拇、示和中指远节指骨粗隆宽度为9.4、6.6、7.4 mm,厚度分别为3.6、3.2、3.6 mm.女性宽度分别为8.0、5.8、6.2 mm,厚度分别为3.0、2.7、3.1 mm.结论:用人工肌腱修复指深屈肌腱或拇长屈肌腱时,在远节指骨的底部可行螺丝固定,在粗隆可行钻孔固定.

  • 下颌骨血供系统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殷学民;戴景兴;王兴海;徐达传;钟世镇

    目的:研究下颌骨的血供,为有关下颌骨的外科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6例墨汁灌注的新鲜下颌骨标本制作成透明标本,对其血供系统的分布、走行及吻合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下牙槽动脉自上颌动脉发出后,由下颌孔进入下颌骨,走行于下颌管内,营养下颌骨体部和下颌孔以下的升支部分.每侧下牙槽动脉共发出6条分支来营养牙齿和牙周组织.下颌骨表面骨膜内有大量的血管网,以嚼肌及翼内肌附丽部分为丰富.下颌孔以上升支部分,包括髁突和冠突则完全由来自于骨膜的血管网营养.结论:下颌骨血供主要由下牙槽动脉以及骨膜动脉网分布,两者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为下颌骨炎症扩散以及口腔癌的下颌骨骨转移提供了血管途径;骨膜动脉网的存在亦是正颌外科中下颌骨游离骨段的营养保证.

  • C7前结节和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曲永松;刘润涛;安月勇;吕美玲

    目的: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2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及其与第1肋颈上面及中小斜角肌内缘所围成的三角形结构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结果: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的出现率为15.63%,其长度为(0.98±0.18) cm,宽度为(0.39±0.11) cm,厚度为(0.06±0.02) cm.C8颈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经此异常韧带的深面进入三角形结构内,然后跨过中小斜角肌的内缘进入斜角肌间隙.结论:C8颈神经前支经过此三角形结构时周围结构的压迫是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雷;李家顺;贾连顺;池永龙

    目的: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常规开放植入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选用10具经防腐固定,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脊柱节段动静脉的后支的来源、走行以及分布规律.结果: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骨纤维管下行沿途支配横突棘肌,支配下方小关节突、筋膜和韧带.外侧支向外下行走,沿途支配背部深层肌肉.节段动脉的后支在椎间孔的上外方绕向后下方,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外方,分为内外两支穿行于腰部深层肌肉.节段静脉后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并与对侧、相邻节段同名静脉在棘突和横突部位构成静脉丛.结论:避免损伤脊神经后支和节段动静脉的后支并运用可视化操作系统的经皮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是微创脊柱外科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 桡腕背侧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汪新民;钟世镇;阮默;殷学民;熊绍虎;刘海俊

    目的:研究桡腕背侧(dorsal radiocarpal,DRC)韧带的形态结构、分布特点及力学特性.方法:对76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解剖观察DRC韧带的形态特征;16侧新鲜标本用来作切片观察DRC韧带的组织结构和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DRC韧带形态有4种类型:⑴ DRC韧带由单一部分起源于桡骨远端背侧Lister结节前及其尺侧占33%(25侧);⑵ DRC韧带由两部分组成,起自Lister结节前及其尺侧占30%(23侧);⑶ DRC韧带由起源于Lister结节及其桡侧的两个部分组成占17%(13侧);⑷ DRC韧带由3部分组成,分别起始于Lister结节及其尺、桡侧占20%(15侧).DRC韧带主要以粗大纵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大拉伸力是(227.6±26.2)N. 结论:⑴ DRC韧带存在4种不同起始类型;⑵该韧带对维持腕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DRC韧带损伤的修复.

  • 半月板运动及形态学改变的动态磁共振研究

    作者:陈海南;董启榕;汪益;郑祖根

    目的:通过动态磁共振检查屈膝过程中半月板的运动及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30个健康志愿者30膝从0°到屈曲40°时的内、外侧半月板被矢状面和冠状面成像检查.同时测量了每一个半月板在屈膝过程中向后移动、高度改变及侧方移动的具体数值.结果:通过测量显示每一个半月板在屈曲时均向后移动,外侧半月板比内侧半月板运动距离大,前角比后角大(P<0.01),内、外侧半月板后角运动范围小.随着屈膝半月板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半月板的前后径减少,同时可见半月板向侧方移位.结论:随着膝关节屈曲半月板向后及侧方移动,半月板的形态亦发生改变,这可能与膝关节股骨髁、胫骨髁的形状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半月板的附着方式及关节囊和周围韧带有关.

  • 小儿腘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

    作者:应志国;卢洪煊;丁国芳;徐银峰;龚戬芳;史晓龙;周国平

    患儿行静脉穿刺通常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但在背部有创伤等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俯卧位行静脉穿刺,此时,可选择腘静脉作为穿刺部位[1].有关成人腘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报道较多[2~5],但小儿资料缺乏.为探讨小儿腘静脉穿刺时的进针部位、深度、方向等操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作者在防腐固定的下肢标本上和经超声诊断仪对学龄前儿童的腘静脉等结构进行调查,报道如下.

  • 肱骨近段髓腔CT测量与假体柄设计的相关研究

    作者:段满生;蒋电明;舒勇;韩智敏

    目的:为设计适合国人的肱骨头假体柄提供相关髓腔参数.方法:100根成对防腐肱骨(男28对,女22对)按肱骨头扭转角置于冠状位,行解剖颈下缘及其下20、40 mm和髓腔狭窄部4平面CT扫描,由CT软件测量冠(ML)、矢状位(AP)髓腔内参数.结果:测得部分参数值为狭窄位置(166.37±17.14) mm,颈下缘髓腔宽ML(32.85±4.21)mm ,AP(28.45±4.38)mm,狭窄部髓腔宽ML(10.29±2.08)mm ,AP(13.09±2.97)mm;进一步分组比较提示性别间多数参数差异显著,而左右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文结果可供设计适合国人的人工肱骨假体柄提供参考值,在设计和选择假体时需考虑干骺端性别差异.

  • 人生长分化因子-5完整成熟肽基因的克隆

    作者:王万山;王启伟;朴仲贤;朴英杰

    目的: 克隆人生长分化因子 5 (hGDF 5)完整成熟肽基因.方法: 根据Genbank中hGDF 5的序列化学合成两条引物,从人胎儿软骨组织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得到hGDF 5完整成熟肽基因.将所得基因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MD18 T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提取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PCR产物为一长约380 bp的带,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可切出约380 bp的片段.全自动DNA测序表明与Genbank中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从人胎儿软骨组织中成功克隆出人GDF 5完整成熟肽基因,基因序列完全正确.

  • SD大鼠肌腱冷冻维持温度选择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丽;周琳瑛;张发惠;郑和平;陈红;陈莲云;钟秀容;陈曦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温度冷冻预处理超深低温保存对肌腱超微结构的影响,为同种异体肌腱保存移植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设计维持温度为-45℃、-50℃、-55℃、-60℃、-65℃、和-70℃组,以15%二甲基亚砜为低温保护剂,对SD大鼠肌腱进行上述温度冷冻预处理,液氮中保存1周,HE染色组织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肌腱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电镜下-45℃组胶原纤维排列较稀疏;-60℃组多数腱细胞胞浆水肿,核膜不完整;-65℃组胞浆内细胞器破坏;-70℃组部分腱细胞坏死脱落.-50℃组和-55℃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明显,肌腱组织超微结构得到良好保持.结论:肌腱组织冷冻预处理的维持温度在-50℃~-55℃之间,-50℃是肌腱组织冷冻预处理的佳维持温度值,可获得具有大部分生物活性的肌腱.

  • 人脊髓内NF样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

    作者:王省;蔡新华;李艳萍;韩金珠;杨文亮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胎儿脊髓神经丝蛋白(NF)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发育变化,为脊髓-脊髓移植选择适宜的胎龄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胎儿脊髓19例,SP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脊髓侧角内NF阳性神经元由中央管向外迁移;前角神经元由外向内迁移.NF阳性神经元密度在胚胎早期逐渐升高,晚期呈下降趋势.NF阳性神经元在胎龄16周时,胞体呈圆形、卵圆形,突起少沙,胞核大,有偏极现象,至32周时胞体呈锥形、梭形、多角形;胞体逐渐增大,胞浆逐渐增多,胞核多位居中央;突起增多.结论:未发育成熟的神经元内也有NF的存在.脊髓内NF阳性神经元密度随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形态逐渐成熟,提示人脊髓-脊髓移植时以16周胎龄作供体较为适宜.

    关键词: 形态 神经元 脊髓:人
  • 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膝关节外侧感觉障碍的研究

    作者:张新潮;丁忠良;王劼;彭裕文;沈灏;蒋垚

    目的:研究自体B-P-B中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 方法:(1)对21例临床用自体B-P-B中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5~6年,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2)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3具6例和附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例的隐神经髌下支的分布范围.结果: 术后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隐神经髌下支自深筋膜穿出后,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发出分支,横行跨过髌韧带分布至膝外侧皮肤.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分布到膝外侧皮肤,用自体B-P-B中1/3组织重建ACL在取材时可致其损伤,是术后并发膝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原因.

  •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连祥;孙立国;盛希中;张丽萍

    近年来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渗透到了临床的各个学科.肝脏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所以肝脏的介入诊疗就成了临床介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做好肝脏的介入诊疗工作,必须熟悉肝动脉的解剖.特别是了解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日常介入诊疗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天鹅记忆接骨器对长骨干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

    目的: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SMC)对长骨干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SMC组),对侧用4孔加压接骨板(DCP)固定(DCP组),分别在术后2、4、8、12、16周时取材,行CT扫描和三点折弯力学测定,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术后8周开始,DCP组板下皮质骨出现骨萎缩和骨质疏松,随固定时间的延长而加重(P<0.05或P<0.01),而SMC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保持正常.术后4周开始,SMC组力学性能优于DCP组(P<0.05或P<0.01).结论:SMC与DCP相比,具有材料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在本器固定下,骨折愈合无骨质疏松和骨萎缩的发生,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 人与猪肝门静脉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配军;李文春;孙万群;张兴华;张一飞;黄铁柱

    目的:比较研究人与猪肝门静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异同,为猪→人异种肝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与不同月龄猪肝门静脉,利用软组织生物力学试验机测量压力-直径关系数据,推导出其弹性模量和顺应性.结果:猪肝门静脉的弹性模量随月龄的增大和血管内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顺应性则随月龄的增大而下降.与人肝门静脉相比,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弹性模量和顺应性与人相近.结论: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力学特性与成人相近,在行猪→人异种肝移植时,人与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吻合是可行的.

  •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肖应庆;赵卫东

    目的:测定HHK人工腱及其各组分材料的主要生物力学指标.方法:分组将HHK人工腱两个末端分别固定于MTS 858 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断裂拉力和拉应力等生物力学指标的测定.结果:Z3.0、B3.0、F3.0各组平均断裂拉力分别为212、179、151 N,拉应力分别为71、60、50 MPa;ZBF1.0、ZBF1.5、ZBF3.0、ZBF6.0、ZBF9.0、ZBF12.0各组平均断裂拉力分别为75、108、194、376、508、671 N,拉应力分别为75、72、65、63、56、56 MPa.结论:HHK人工腱足以供植入人工腱的肢体、指(趾)从植入人工腱到形成自体腱的过程中,进行功能活动所需要的拉应力.

  • 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生物力学与解剖学研究

    作者:林野;吴丹凯;朱庆三;孙庆;吴丹华;刘辉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解剖学因素及相关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采用新鲜胸11(T11)~腰3(L3)段脊柱,制备成腰1(L1)爆裂骨折模型,记录椎间盘切断而后纵韧带完整,后纵韧带切断而椎间盘完整,后纵韧带和椎间盘均完整三组在恒速纵向拉伸过程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过程中的位移变化,描记出纵向拉伸载荷与骨块复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纵向拉伸载荷与骨块复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 型.在复位前期曲线上升平缓,所需纵向拉伸载荷按Ⅰ、Ⅱ、Ⅲ组的顺序递增.在复位期曲线急剧上升, 纵向拉伸载荷及复位百分率均按Ⅰ、Ⅲ、Ⅱ组的顺序递增.在后复位期第Ⅲ组仍有明显的复位曲线存在.结论:纵向拉伸载荷对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有重要影响,完整的椎间盘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在骨折块的复位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 距下关节韧带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凯;俞光荣

    距下关节是保持足部稳定的枢轴,承受并传导人体体重,转换下肢的旋转应力,协同和辅助踝关节运动,支配跗中关节和前足活动,因此它是后足的力学中心.功能上主要发挥稳定作用,活动度小,属微动关节.距下关节的关节囊菲薄,主要依靠韧带的力量来维持关节稳定,韧带损伤常导致距下关节不稳定,影响足部的功能.因此研究距下关节韧带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将近年来距下关节相关韧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胡玉婷;韩卉

    翼腭窝是位于颞下窝内侧、眶尖后下方的狭小骨性间隙,窝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通过,并与颅内外多个腔和窝相通.由于其位置特殊,解剖结构复杂,许多起源于鼻腔、眶、鼻旁窦及鼻咽顶部的病变可累及此窝,并可沿其通道向与之联系的腔和窝蔓延.随着以鼻内窥镜为代表的微侵袭颅底外科手术的开展,临床医生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1,2].因此,掌握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及影像学特点成为迫切需要.本文就近年来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 手掌层次解剖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作者:洪永华

    手是劳动的产物,也是劳动的器官.在生产劳动中手外伤很多,因此手外科十分重要,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手的解剖特别是手掌部的层次解剖是重点内容,由于手的结构非常复杂,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手掌部的层次、结构.所以教学中亟需制作精致的层次解剖标本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手掌部层次解剖标本以配合教学,教学效果较好,特将设计和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 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闭锁1例

    作者:刘军;李秀红;钟广琦;刘连波

    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闭锁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疾病,本文报道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病例.

  • 左位胆囊供肝原位肝移植1例

    作者:刘静;郭华;陈海勇;王伟林;梁廷波;沈岩;郑树森;钟世镇

    患者,男,44岁,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于2003年8月12日入院等待行肝移植.器官捐献者,男,25岁,于2003年8月21日因脑外伤死亡.立即按腹内脏器联合切取方法快速获得供肝,置于盛有UW液的容器中低温保存运输,5 h后修肝时发现胆囊位于肝圆韧带裂的左侧脏面下,胆囊床位于肝左外叶脏面,肝脏、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肝后段下腔静脉未见异常.切除受者病肝后,按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式植入供肝,待下腔静脉、肝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吻合后,切除胆囊,见胆囊颈位于肝总管和肝固有动脉的前方,胆囊管在肝总管的前方汇入胆总管(见图1,2).

  • 移植腓骨中骨巨细胞瘤复发1例

    作者:景宗森;吕海;史占军;朱志刚;李淑华

    患者女,32岁,因左桡骨远端瘤段切除术后2年,左腕部疼痛1月入院.患者2年前因左腕部疼痛,在外院X线片诊断为左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随后在外院臂丛麻醉下行左桡骨远端瘤段切除,自体右侧不带血供近段腓骨移植术.

  • 深入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皮瓣外科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徐达传;钟世镇

    Harri(1972)、Daniel、杨东岳等(1973),分别创用游离皮瓣移植获得成功,成为显微外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石激起千重浪",皮瓣临床应用的巨大成功,带动了皮瓣基础理论研究高潮.基础理论是外科术式创新的重要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参加皮瓣的溯流求源的过程中,对全身皮肤血管进行了系统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将较为分散的、不同局部的血供来源,经过综合分析,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带规律性原则,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皮瓣血供解剖学类型.这项临床解剖学研究,曾经推动皮瓣术式的创新和发展.在显微外科领域中,皮瓣移植是临床应用为广泛,效益非常显著的一种显微外科术式,这方面的论著与专题论述也多,现结合本期皮瓣外科专栏,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 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李继峰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放松止血带后,静脉血从足部(爪)倒灌入皮瓣,小隐静脉充盈扩张乃至怒张,造成静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施加压力注射的情况下,造影剂发生逆向回流,去除压力,造影剂不再逆流.1 h后造影剂仍积聚于小隐静脉近端,部分扩散进入皮瓣中.结论:浅静脉干近端流出道阻断后,在正常压力下管腔内血流未见逆向反流,但高压下可发生逆向回流.

  • 皮神经浅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模型建立及浅静脉干作用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李继峰

    目的: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模型,探讨浅静脉干在远、近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皮瓣,面积6.0 cm×2.0 cm,蒂宽1.5 cm,长宽比例4∶1.组1为保留小隐静脉(流出)的近端蒂皮瓣,组2为结扎小隐静脉的近端蒂皮瓣.组3为保留小隐静脉(流入)的远端蒂皮瓣,组4为结扎小隐静脉的远端蒂皮瓣.结果:组1皮瓣成活率(88.8%)与组2(62.6%,P<0.001)和组3(22.7%,P<0.001)有极显著差别,组4(55.5%)与组3(P<0.01)有显著差别,组2与组4无显著差别(P>0.05).组织切片组3小隐静脉粗大僵硬,管腔充满血栓.结论:浅静脉干血流导出对皮瓣成活有正向作用(近端蒂),浅静脉干血流导入对皮瓣成活有负向作用(远端蒂).

  •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忠华;廖进民;刘桂淑;张振伟;林冷;刘畅;钟世镇

    目的:为带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的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及其与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尺神经手背支的血供近侧端来自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起始处外径为(0.9±0.3)mm;远端为第4或第3掌背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6±0.2)mm和(0.7±0.2)m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和神经旁相互吻合成纵行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构成丰富的皮下筋膜血管网.结论:以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形成手背尺侧筋膜皮瓣,可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组织缺损.

  • 带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王众;郭松华

    目的:报道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皮瓣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在1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后皮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设计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腘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6例.结果: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源臀下动脉、穿动脉和腘动脉后侧穿支的升皮支,并在股后区形成网状吻合营养股后侧皮肤.皮瓣5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量坏死,换药后愈合.经12~44个月随访,皮瓣无破溃,膝、髋关节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是一种修复腘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良好的方法.

  • 链型皮瓣的血管基础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世民;徐达传;顾玉东;侯春林

    目的:探讨链型血供皮瓣类型的血管基础与临床意义.方法:从皮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方面总结作者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结果:营养肢体被组织的穿支血管在浅出过程中,于深筋膜表面和皮神经、浅静脉周围,形成环环相扣的纵向链式吻合血管丛.临床将皮瓣的长轴与血管丛的轴向保持一致,成活的长宽比例可达5∶1.结论:链型血供是随意型血供和轴型血供的中间过渡形式,对带皮神经浅静脉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 浅静脉干对前臂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汤少明;梁杰;吕端远;金玉丹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对12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观察.另于家兔(n=5)双侧前肢制作带头静脉的远端蒂皮瓣(5×1.5 cm),比较蒂部结扎头静脉组(实验组)与不结扎组(对照组)的成活面积.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早期皮瓣远端肿胀.家兔10个皮瓣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皮瓣蒂部保留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成活无不利影响.

  • 穿支皮瓣

    作者:张世民;徐达传;顾玉东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或称皮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0.5~0.8 mm)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但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更高.由此也提出了超级显微外科(supramicrosurgery)的新概念,即使用更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发挥更高超的显微操作技能,完成更细小的显微血管吻合.

  • 皮神经浅静脉筋膜皮瓣的命名探讨

    作者:张世民;徐达传;侯春林

    皮神经与皮肤血供的密切关系,虽然解剖学家Quenu和Lejars(1892)及Salmon(1936)早有描述,但临床上强调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对皮瓣的供血作用,却是皮瓣外科近10多年的新认识,由Bertelli等[1](上肢,1991)和Masquelet等[2](下肢,1992)首先报道,英文称neurocutaneous flap(神经皮瓣).1994年国内张世民和宋建良分别进行了介绍.以后,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这类皮瓣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12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笔者[3~5]曾对这类皮瓣进行过综合和评价,现结合近年的新认识,仅就这类皮瓣的命名做一探讨.

  • 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熊建义;王大平;肖建德

    目的: 报道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根据其血管分布设计成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结果:掌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位于指背腱膜的两侧,一般不超过近节指骨中部,有小分支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 结论: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岛状皮瓣,该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修复较理想皮瓣.

  •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李继峰

    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对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3.0 cm×3.0 cm,血管蒂长3.0 cm).将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2组,进行同体对照,每组10个皮瓣.组1保留隐动静脉血管鞘的完整,即保留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组2在手术显微镜下(×10)将3根血管相互分开,各自游离3 cm,即完全破坏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但不损伤3根动静脉血管.术中放松止血带后分别在5、15、30和60 min测定静脉压力,术后10 d测定皮瓣成活率,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放松止血带后,两组皮瓣的静脉压力均升高,约15 min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约在30 min达到新的平衡.组2在30、60 min的静脉压力均显著低于组1(P<1.01).但组1皮瓣成活率(94.5%)与组2(100%)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在逆行岛状皮瓣中,瓣膜失活途径"较"迷宫途径"更容易实现静脉血的逆流.

  •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陈胜华;谭建国;唐茂林;向宇燕;曾效恒;王泽军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7.1±1.3)cm,中线外侧(1.8±0.6)cm起自腓总神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2/3部,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腘窝外侧皮动脉,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4.6±2.3)cm处发自腘动脉,并于腓骨头上(4.6±1.2)cm,中线外侧(2.1±0.5)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 中国数字人女婴1号数据集构建报告

    作者:唐雷;原林;洪辉文;李泽宇;焦培峰;陆云涛;刘畅;吴坤成;戴景兴;吴涛;王兴海;张美超;樊继宏;夏寅;黄文华;欧阳钧;钟世镇

    目的:构建中国数字人女婴0.1 mm间距断层图像数据集.方法: 足月宫内窒息新鲜女婴材料,经脐动脉红色灌注、低温冷冻定型、专用包埋模具倒立包埋、一次装夹连续等间距铣削、数码相机采集数据并构建数据集.结果: 共获得分辨率为4256×2848象素的断层数据4265个, 构建成总数据量为53.31G的RAW格式原始数据集和总数据量为148.00G的解压缩TIF格式数据集各一套以及多套不同分辨率和尺寸的JPG格式数据集.结论:中国数字人女婴1号数据集组织边界清晰、色泽逼真,是第一套采用微创灌注技术和未经防腐处理的0.1mm分辨率的新鲜标本数据集.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