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经鼻入路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

    作者:薛亮;王守森;魏梁锋;郑和平;鹿松松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 腰椎间孔镜的应用解剖

    作者:吴波;赵庆豪;周潇齐;史本超;彭延凯;陈仲;丁自海

    目的 为不同节段腰椎间孔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观测L1/2~L5/S1椎间孔高、椎间孔安全三角、椎管内安全三角的形态.结果 ①L1/2~L5/S1椎间隙水平中线与椎间孔安全三角高的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75±0.80)、(6.42±0.44)、(7.30±0.82)、(7.74±0.52)、(4.68±1.27)mm;②L1/2~L5/S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02±0.78)、(4.67±0.65)、(5.17±0.91)、(6.16±0.74)、(5.48±0.61)mm;③L1/2~L5/S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硬膜囊/走行神经根的距离为(3.89±0.61)、(4.39±0.71)、(5.17±0.97)、(6.58±0.70)、(6.22±1.20)mm.结论 掌握腰椎不同节段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椎间孔镜手术时合适尺寸工作套管的选取.

  • 锁骨干部骨折及接骨板与其解剖分型的匹配性研究

    作者:张谢卓;伊力哈木·托合提;刘利国;哈斯鲁;甘子明

    目的 改进现有锁骨接骨板,为锁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115根锁骨干标本及115例成人锁骨骨折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并总结;将市面上两种常用锁骨接骨板分别与锁骨干标本进行匹配.结果 115根锁骨干标本中I、II、III型锁骨分别占45.2%、45.2%、9.6%;115例锁骨骨折影像学资料中3型锁骨分别占14.8%、57.4%、27.8%,锁骨干部骨折多,占73.9%;改进后锁骨接骨板模型与两种常用锁骨接骨板对115根锁骨干标本贴合匹配程度的Kappa值分别为:0.38、0.51.结论 新型锁骨接骨板模型与各型锁骨的匹配贴合程度较前有明显提升,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利用神经入肌点定位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神经阻滞靶点

    作者:胡帅宇;卓立凡;杨胜波

    目的 准确定位小腿三头肌的神经入肌点(N点)位置,为临床该肌痉挛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20侧成年人尸体下肢,俯卧.紧贴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和股骨外上髁与外踝的线分别为N点的横向参考线(H线)和纵向参考线(L线).解剖暴露小腿三头肌各神经肌支的N点,涂抹硫酸钡,CT扫描.Syngo系统下确定N点在体表的投影点(P点);P点通过N点后投射至对侧皮肤上的P'点;经P点的垂线与H线、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分别测量PH和P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点的深度.结果 腓肠肌内侧头、外侧头和比目鱼肌的PH分别位于H线的(46.89±2.73)%、(40.90±3.05)%和(42.56±2.59)%处,PL分别位于L线的(7.58±2.88)%、(8.15±2.52)%和(17.42±3.31)%处;N点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6.32±2.52)%、(13.83±1.77)%和(29.93±2.89)%处.结论 这些参数可提高小腿三头肌痉挛神经溶解术的疗效和效率.

  • 兔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的建立及其MRI和组织学表现的研究

    作者:刘俊豪;姚欣强;黄祖成;黄志平;吴晓亮;吴秀华;季伟;孔刚刚;李榕

    目的 建立兔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24小时后其MRI及组织学表现.方法 2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中度损伤组(n=9)、重度损伤组(n=9)和假手术组(n=4).直径为3.0 mm的打击头由电磁伺服材料试验机驱动,对准C5脊髓左侧行高速挫伤(500 mm/s).根据打击头的位移距离分为位移2.0 mm组(中度损伤组)和位移2.8 mm组(重度损伤组).假手术组仅暴露C5脊髓,不进行挫伤.损伤后24小时每组随机取两例行MRI影像学检查,所有动物均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测量横断面脊髓出血面积.结果 中度损伤组打击力和位移分别为(2.47±0.39)N和(1.99±0.02)mm,重度损伤组打击力和位移分别为(5.16±0.82)N和(2.76±0.02)mm,中度损伤组的打击力明显小于重度损伤组(P<0.05).MRI结果显示,中度及重度损伤组均可见C5左侧脊髓信号改变.HE染色显示脊髓左侧有明显的出血及脊髓组织结构破坏,中度损伤组损伤中心横截面出血面积(0.012±0.006)mm2明显小于重度损伤组(0.039±0.006)mm2(P<0.05).结论 本文建立的兔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能够控制挫伤位移,实现对脊髓的高速打击.不同程度的颈脊髓半侧挫伤在打击力、MRI影像学及组织学上均有不同.

  • 乳腺癌EphA2和EphrinA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张本斯;卞思源;潘云;李正军;李耀康

    目的 研究云南白族地区乳腺癌EphA2和EphrinAl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phA2、EphrinAl的表达,比较各自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EphA2、EphrinAl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呈棕黄色或棕褐色.150例乳腺癌组织中,EphA2、EphrinAl阳性表达分别为123例、129例,阳性率分别为82%、86%.二者的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而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浸润性导管癌EphA2和EphrinAl阳性率较导管内癌的高;肿瘤较大组、淋巴结转移组、临床分期较晚者、组织学分级较高组EphA2和EphrinAl的阳性率分别高于肿瘤较小组、无淋巴结转移组、临床分期较早者、组织学分级较低组EphA2和EphrinAl的阳性率.EphA2和EphrinAl阳性染色共同定位于大致相同的肿瘤区域和血管内皮细胞,二者的阳性率有相关性(P<0.05).结论 EphA2、EphrinAl在乳腺癌高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恶性程度有关,有望成为乳腺癌预后评估标志物,为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 抗炎治疗影响DEN诱导原发性肝癌进展的研究

    作者:李香芝;钮红岺;刘晓珑;刘立新

    目的 观察抗炎治疗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原发性肝癌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42只大鼠建立DEN诱导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观察诱癌不同时期各组肝组织结节个数及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检测3组CD68、CD206和CD34的阳性细胞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3组肝组织中TNF-α、IL10、TGF-β、HGF及NFκB等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及葡醛内酯组相比,氢化可的松组结节个数更少,肝癌出现时间更晚,肝组织中CD68、CD206和CD34的阳性细胞表达更少,在诱癌第8~12周TNF-α、IL10、TGFβ、HGF和NFκB等蛋白在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更少.结论 抑制肝脏微环境中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能在诱癌早期延缓DEN诱导原发性肝癌的进展.

  • 施万样细胞对大鼠脊神经节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

    作者:付秀美;王荣良;杨振江;付文亮;王小杰

    目的 观察施万样细胞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大鼠脊神经节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施万样细胞对脊神经节的保护作用.方法 先将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分化为施万样细胞并对后者进行鉴定,后将二者分别植入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中,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SC组和施万样细胞组.后两组建立SNI模型并用相应的组织工程神经桥接损伤的神经.术后4周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脊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ADSCs能够诱导分化为施万样细胞并表达施万细胞标记物S100β和GFAP蛋白.施万样细胞组大鼠脊神经节内NGF和BDNF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高于ADSC组(P<0.05).结论 施万样细胞可上调脊神经节NGF和BDNF的表达,对SNI所致的脊神经节内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 腓肠神经的交感成分及其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探查

    作者:谢昀;邹文选;方芳;张琦;叶君健;庄跃宏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是否有发出交感纤维支配其伴行血管及腓肠神经切段后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流动力学会出现何种相应变化.方法 在探明兔下肢腓肠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相应解剖后,取17只白兔,其中2只白兔直接处死,取腓肠神经血管束.其余15只(30侧后肢)随机等分入神经保留组与神经切断组.神经保留组白兔在行皮瓣切取术后,不对腓肠神经进行处理;神经切断组则在皮瓣掀起后将腓肠神经在其起点处切断.在相应时间点处死两组动物,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束行乙醛酸染色.利用红外热像仪对上述两组皮瓣术后24 h皮瓣的平均温度进行测量.结果 神经切断组术后3、5及7d3个时间点腓肠神经内荧光点及其伴行动脉外膜荧光出现高度一致性的下降,组间荧光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F=13.563,P=0.004).神经保留组在术后整个过程中荧光强度未出现明显改变.术后2 h起,神经保留组皮瓣平均温度低于神经切断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肠神经有发出交感纤维至其伴行血管,调节其伴行血管张力.腓肠神经切段后,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微循环会出现相应改善,皮瓣存活率有可能增加.

  • 大鼠急性甲醇中毒大脑皮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璠;李红娥;韩宏;曹小青;赵敏;李娟娟;袁云;吴春云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甲醇中毒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大脑皮质的表达变化.方法 应用通有混合气体(N2O/O2)的密闭有机玻璃箱并灌胃相应剂量甲醇溶液复制急性高剂量和低剂量甲醇中毒大鼠模型,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大脑皮质中MCP-1的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急性甲醇中毒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MCP-1蛋白表达在12 h明显升高(P<0.01),24 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3 d仍高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MCP-1蛋白表达在12 h和24 h高于低剂量组(P<0.05),3 d组MCP-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大脑未见明显MCP-1阳性表达,急性甲醇中毒后,高剂量组24 h MCP-1阳性表达数增加,3 d达高峰,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阳性表达多集中在梨状皮质,1周阳性反应减少,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大鼠急性甲醇中毒后,脑组织MCP-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并持续一定时间,可能参与了脑组织病理变化过程,程度与甲醇中毒剂量有关.

  • 慢性肌筋膜激痛点大鼠模型的剪切波弹性模量研究

    作者:吕恒勇;李真;王月香;李迎新;吴金鹏

    目的 研究弹性超声在大鼠肌筋膜激痛点鉴定中的应用价值,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的干预,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与对照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通过电生理检测技术进行模型鉴定,并对激痛点行超声检查,检测激痛点的剪切波弹性模量,进一步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模型组大鼠股内侧肌肌电表现出异常自发电位,证明激痛点的存在;激痛点病灶区的剪切波弹性模量明显高于临近区(P<0.05),且模型组激痛点病灶区与临近区组织弹性模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剪切波弹性模量测量方法可以量化激痛点的硬度特征,且提示激痛点病灶区硬度显著增大,可为临床触诊提供客观依据,实现对病灶区与临近区的有效鉴别,为鉴定激痛点动物模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对于肌筋膜激痛点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的临床应用

    作者:聂开瑜;常树森;魏在荣;金文虎;王波;孙广峰;唐修俊;曾雪琴;何春念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26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外伤患者为扩创后面积)为6 cm×4 cm~15 cm×1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5 cm~21 cm×8 cm.皮瓣断蒂前在放大镜下根据II级穿支走行,保留II级穿支及其周围1 cm左右深筋膜组织,切除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的脂肪组织,保留2~3 mm的真皮下脂肪,观察皮瓣血供良好后断蒂移植受区.结果 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约2 cm×1 cm大小坏死,经换药2周愈合.皮瓣中央呈锥状臃肿,15例II期行中央臃肿修薄术.均获6~20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薄而柔软,感觉麻木.供区残留线状瘢痕.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I期去除大部分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组织、必要时II期去除皮瓣中央臃肿组织,减少II期皮瓣整形次数及手术难度.

  • 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不良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王翔;蔡毅;郑明辉;瞿东滨

    目的 分析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恢复不良的情况及其原因.方法 分析3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AO分型C型)病例,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角;根据术后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恢复良好组(A组)和力线恢复不良组(B组),并分析螺钉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恢复的影响.结果 33例患者中,力线恢复良好占60.6%(20例),力线恢复不良占39.4%(13例).两组患者固定节段和使用椎弓根螺钉总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数目A组为(1.7±0.3)个,B组为(1.3±0.4)个,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恢复不良并非少见,固定节段、螺钉使用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Chevron手术治疗(母)外翻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吕志宇;赵义荣;俞春生;李继川;邵志民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Chevron手术治疗(母)外翻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20例轻度、中度(母)外翻患者,年龄48~72岁,行三维螺旋CT下0.625 mm薄层扫描,在M3D软件中三维图像处理系统上进行建模、模拟截骨,测量(母)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在不同截骨角度值下比较各测量值间的差异.结果 数字化重建(母)外翻模型、模拟截骨后按术前规划进行手术,与矫形后影像学表现进行比对,两者相符程度很高.AOFAS评分明显升高,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 三维重建(母)外翻患者足部负重位模型可以清楚显示第1跖列在三维空间上的位置改变,为Chevron截骨面设计,矫形后第1跖骨头的三维数据测量等提供量化依据.个性化制订(母)外翻矫形手术方案,使足部形态及负重功能更好,术后患者满意度提高.

  • 改良皮瓣切除法矫正内眦赘皮的方法及效果

    作者:傅福仁

    目的 探索改良"△"皮瓣切除法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对168例内眦赘皮应用改良的"△"皮瓣切除法进行矫正.在原内眦点A与新内眦点C间设计等待切除的"△ABC"皮瓣并切除,分离皮下的纤维结缔组织,离断错构、错位的眼轮匝肌,使皮肤自然回位.沿着内眦角的睑下缘延长CA至D点,D点根据内眦赘皮的程度灵活确定.分离AD、AC两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DCB、∠DAB修剪成为略圆钝状,直接缝合A、C两点成新内眦点,BA与BC缝合,CD与AD缝合.结果 所有求美者泪阜大部分显露,睑裂变长、双内眦间距缩短、内眦角圆钝、外眦角上翘.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内眦赘皮得到完全矫正,美观自然,无复发,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皮瓣切除法矫正内眦赘皮是一种设计简单,术后效果好、切口瘢痕不明显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两种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较大游离骨块的效果比较

    作者:殷渠东;顾三军;徐可林;芮永军;孙振中;刘军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较大游离骨块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66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较大游离骨块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按游离骨块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仅复位固定,未行钻孔和植骨)和试验组(35例,行钻孔、松质骨孔内插秧式植骨和周围植骨,以及复位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末次随访时临近关节功能恢复(HSS法).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手术出血(847.58±147.53)ml和手术时间(138.43±12.10)min优于试验组(分别752.18±143.78 ml和115.27±11.31 min),而试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4.79±1.00月)、骨延迟愈合(1/35)、骨不连(0)和内固定断裂(0)的发生率以及功能恢复(26/5/0/0)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49±2.59月,11/35,8/35,4/35和15/1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股骨干骨折合并较大游离骨块,仅复位固定的效果较差,而采用钻孔、松质骨植骨可以加快爬行替代愈合速度和改善骨折端的力学性能,骨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前者.

  • 两种支撑体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效果对比

    作者:蒲志超;马向阳;杨进城;夏虹;吴增晖;尹庆水;艾福志;王建华

    目的 比较钛网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在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前路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恢复维持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融合率、沉降率的差异.方法 75例确诊为两个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40例行钛网支撑体植骨,35例行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均行椎前钉板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9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C2~7 Cobb角、D值评价颈椎的曲度,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评价支撑体融合沉降情况,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差值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前D值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6、9个月融合节段前后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6、9个月沉降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网组明显存在早期沉陷,影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结论 n-HA/PA66颈椎支撑体相对于钛网支撑植骨具有提高融合率、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撑体植骨材料.

  • 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股关节脱位

    作者:黄媛霞;段永壮;王利民;徐海斌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取关节镜辅助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术前和术后影像学结果、Lysholm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和Kujala髌股关节评分,观察重建韧带长度变化.结果 19例均获随访,时间(25.7±8.56)月(12~48月),术后无髌骨再脱位及恐惧征,无髌股关节疼痛加重,X线显示Q角在正常范围,膝关节CT(屈膝45°)显示患者髌骨外侧关节面张开角从术前平均(-1.2±6.8)°(-16°~8°)提高至术后(11.2±5.1)°(5°~18°),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Lysholm评分及Kujala髌股关节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重建韧带长度术后即刻平均为(57.81±6.76)mm,术后1年为(58.36±6.87)mm,无明显松弛.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二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有效恢复髌股关节位置和功能,预防复发,术后1年韧带无明显松弛,疗效满意.

  • 左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多分支变异1例

    作者:范红波;甘胜伟

    笔者在解剖一具女尸过程中,发现其左上肢动脉分支发生较大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女尸身长约160 cm,其左锁骨下动脉直径为11 mm,在其从主动脉弓发出2.0 cm处,向前上外侧发出一条管径为7 mm的动脉干,距该干起点1.4 cm处向下发出一管径为2.5 mm的分支向下进入胸腔,确认为胸廓内动脉;与胸廓内动脉起点相对处上方发出肋颈干,立刻分为颈深动脉和肋间上动脉;该干向左走行过程中继续发出2条分支:甲状腺下动脉(起始部直径3 mm)至甲状腺下极长度为3 cm、肩胛上动脉(起始部管径为1 mm)至冈上窝;该干直接移行为颈横动脉(起始部管径为0.5 mm)至肩胛提肌深面.左膈神经在该动脉干后方进入胸腔,左锁骨下动脉第一个分支椎动脉未见变异,但未见颈升动脉发出.

    关键词:
  • 正中神经起点并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变异1例

    作者:张恒;司道文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同时存在两处变异:左侧正中神经内外侧2根下降距离较长,于臂中部汇合成正中神经主干,并且正中神经内外侧2根之间存在1交通支;同时,前臂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共同支配虎口区.两种变异同时存在未见报道,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三种Endobutton术式重建喙锁韧带术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作者:潘昭勋;杜德凯;张洪鑫;孙超;钟彬;闵小军

    目的 探讨应用单、双和三枚Endobutton术式重建喙锁韧带术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40具新鲜冷冻肩关节标本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具.将标本进行解剖处理,保留肩胛骨-喙锁韧带-锁骨结构.前3组为实验组(组1、组2、组3):将喙锁韧带切断后分别应用三种Endobutton固定术式重建;第4组为对照组(组4):即原喙锁韧带.处理后行垂直方向生物力学拉力实验,记录造成喙锁结构失效的大拉力值.结果 喙锁结构破坏时各组拉力值分别为:组1(597.10±65.58)N;组2(750.67±51.00)N;组3(774.82±64.94)N;组4(645.44±43.37)N.组1所承受的大拉力略低于组4(P>0.05);组2和组3所承受的大拉力明显高于组4(P<0.05);组3所承受的大拉力值略高于组2(P>0.05).结论 三种Endobutton术式均可用于喙锁韧带重建,双Endobutton和三Endobutton术式垂直稳定性优于单Endobutton术式,双Endobutton术式和三Endobutton术式垂直稳定性相似.

  • 基于静态磁共振图像构建髌股关节准动态三维运动模型

    作者:王星亮;刘云鹏;徐志庆;姚杰;杨滨

    目的 创建基于多屈膝角度静态膝关节磁共振图像,构建完整屈伸膝过程的髌股关节准动态三维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30岁,体重65 kg,身高172 cm,对其右膝关节分别在0°、30°、60°、90°、120°5个屈膝角度进行MRI扫描,并将扫描结果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提取髌骨、股骨轮廓,重建五个屈膝角度的静态髌股关节三维模型,再将上述五个静态模型导入逆向工程软件Rapidform中进行同一坐标系的配准,利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将离散静态髌股关节模型配准为动态三维运动模型.据此动态三维模型计算髌骨运动轨迹并与既往文献结果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基于静态核磁共振图像可以快速构建准确而无辐射的髌股关节准动态三维运动模型,以此动态模型计算出的髌骨运动轨迹和髌股关节旋转轴与既往文献结果相一致.结论 本方法成功构建了包含屈膝0°到120°间的完整髌股关节运动过程,在屈膝过程中,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加,髌骨相对于股骨滑车不断俯屈,同时轻度的外倾和外旋.

  • 人体膝关节股胫关节运动特性分析

    作者:王建平;梁军;张雁儒;符龙;王猛;张盼盼

    目的 分析人体正常膝关节和人工膝关节高屈曲活动下股胫关节的运动,为膝关节运动特性研究、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利用CT和MRI扫描数据建立正常全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TKA术后有限元模型,采取三束股四头肌肌力非同步变力加载,模拟人体下蹲运动,以分析股胫关节的相对运动特性,并检索相关研究结果以便对比分析.结果 获得正常膝关节以及TKA术后人体下蹲过程中股骨相对胫骨的三维相对运动数据,结果表明,TKA术前、后股胫关节相对运动的总体趋势相近,同时在前后位移、远近位移、内外位移、内收外展和内外旋等大值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通过对比分析TKA前后股胫关节相对运动以及相关文献数据,发现结果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结论 究其原因,正常膝关节相对运动差异主要在于股胫关节各个运动方向上和不同屈曲度时约束程度的改变;人工膝关节相对运动差异主要来源于膝关节型面和结构的改变;同时与坐标系的定义、在体和离体的差异、负荷加载的差异相关.本研究针对人体正常膝关节和TKA术后膝关节股胫关节运动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对膝关节运动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杵状棘突来自L5棘突与游离S1棘突骨性融合的影像学证据

    作者:侯黎升;白雪东;何勍;王静;程实;吕游

    目的 国内学者认为,杵状棘突(DSP)是游离S1棘突与L5棘突融合而成,通过X线正位平片可确立诊断.本研究通过影像学及肉眼观察验证该观点.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16年7月X片检查符合DSP诊断的病例,观察其正侧位片,行CT及MR检查者观察正中矢状位图像,查找反映DSP组成的依据.行手术者肉眼观察.结果 16例符合X片诊断标准,正位DSP下部占据S1椎板中央缺损区,12例在侧位片DSP轮廓呈鱼鳍状,其中7例边缘光滑,4例远端后缘可见一凹痕,1例远端陈旧骨折移位.3例CT扫描者中,2例行矢状面重建,可见X片对应的DSP凹痕区变窄,狭窄区上下有硬化带.3例行MR检查,2例凹痕区T1WI及T2WI呈低信号,硬化带T1WI及T2WI呈高信号,1例凹痕区呈正常棘突间韧带信号.2例手术者中1例在DSP远端背侧辨出凹痕.结论 本研究支持DSP由L5棘突及游离S1棘突融合而成的观点.普通平片可确诊DSP.

  • 基于盆底解剖学的经阴道分娩损伤与评估

    作者:赵玉娇;崔璨;沈文;吴彦洪

    阴道分娩引起不同程度盆底结构损伤[1,2].当伴有胎儿体重增大(>4000 g)、胎位不正、头盆不称、急产、第二产程延长、产钳等情况发生盆底结构损伤几率将更大[3].阴道分娩损伤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4],研究显示约50%阴道分娩初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例如器官脱垂、尿便失禁等[2].盆底相对封闭,解剖结构深在、复杂且涉及多系统、多学科,既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维持盆底稳定的解剖位置及功能状态,这些特点致使全面评估盆底损伤非常困难.本文基于盆底解剖学,就分娩损伤类型和目前主要的评估方法展开综述,旨在提高阴道分娩损伤的类型、评估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
  • 腓骨骨折或缺损对下肢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乙琲;许道荣;付茂庆;钱蕾;江春宇;欧阳钧

    传统解剖学观念认为腓骨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踝关节及作为肌肉附着点,而胫骨单独承担膝关节传递至踝关节的重力,腓骨鲜有承重作用[1].因此腓骨作为"非承重"骨,当发生骨折或缺损造成其连续性缺失时,除远端腓骨骨折外,临床上多数情况下可不行腓骨骨折固定或缺损修复[2].与此同时,腓骨因其丰富的血供及良好的几何形态等特点作为自体骨移植骨供体,广泛应用于修复骨缺损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不管是创伤或是医疗造成腓骨的连续性缺失,对下肢负重及活动的影响尚存争议.临床上对于腓骨骨折、缺损是否需要针对性治疗也一直是争议的热点.

    关键词:
  • 雌激素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徐晓;贾兆锋;段莉;王大平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名退行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终导致软骨原有结构破坏并伴随滑膜增生及炎症和软骨周围骨质增生的慢性疾病.雌激素是人体中常见激素,参与了人体很多重要生理过程.众所周知, OA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与年龄和性别关系密切[1,2].OA好发于绝经后女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45~64岁的人群中,女性OA患者是男性的3倍[3,4].早在1952年研究就表明雌激素的下降在OA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随后Ushiyama等[5]研究证明,人关节软骨存在两种雌激素受体α和β,表明关节软骨是雌激素靶组织之一.本文拟对雌激素与OA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讨论雌激素在OA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