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螺旋CT三维重建对各肝段引流静脉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金武男;杨香;车成日

    目的:明确生理状态下的肝静脉在各个肝段内的解剖分布,以提高肝移植或肝段切除术后残肝功能的恢复.方法:100例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门静脉以及肝静脉三维结构.设定以肝右、肝中、肝左静脉为主肝静脉,以肝段之间走行或某一肝段周边存在的粗大肝静脉为副肝静脉,观察各肝段引流静脉的形式.结果:在肝脏第2~8肝段内,发现有7种不同的副肝静脉,其出现率第8段肝静脉为67%,第7段肝静脉为91%,第6、7段肝静脉为73%,第5、8段肝静脉为52%,第4段肝静脉为58%,第3、4段肝静脉为39%,第2段肝静脉为56%.各段内肝静脉的引流方式表现为三种形式.结论: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静脉及肝门静脉来观察肝段引流静脉,这对决定术式及判断预后方面将起很大的作用.

  • 经椎板间隙溶核术的CT解剖学探讨

    作者:李义凯;陈燕萍;路静

    目的: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避免损伤硬膜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CT测量54例成人腰椎管及相应节段硬膜囊的横径,并计算两者之间的间隙值.结果:椎管的横径逐渐增宽,而相同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却是逐渐减小,两者间的差值也是逐渐增大.除L3/4和L4/5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3个节段的3个观测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L5、S1节段显得更为明显,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符合这个规律.结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有其解剖学依据,但由于有些个体解剖结构的变异,使得仅以腰椎的X线片作为依据进行操作,就有可能伤及硬脊膜.

  • 肱骨髓腔的形态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颖;吴继明;邹昌旭;马保安;范清宇

    目的:为髓内钉的研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分别以防腐湿肱骨,新鲜肱骨和干肱骨为材料,用牙托树脂灌铸成型后测量其内径;用螺旋CT测量活体肱骨髓腔内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观察各组数据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肱骨髓腔在中上2/3接近不规则圆柱体,自中下1/3开始在矢状面上有一向前为(8.8±0.3)°的弧度.在桡神经沟部位的单侧骨密质厚(6.0±1.5)mm.髓腔狭窄的部位在肱骨中下1/3左右,其冠状径、矢状径在7~8mm左右.分组统计结果证明,防腐湿肱骨的形态与新鲜肱骨无差别,干肱骨的形态与其他组差别显著,CT实测结果在大部分平面上与防腐湿肱骨及新鲜肱骨的结果无显著差别,与干肱骨组差别显著.结论:肱骨髓内形状大体上接近于不规则圆柱体.

  • 颅后窝三角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尹方明;李铁林;王兴海;段传志;柯以铨;黄庆;陈文平;汪求精;徐如祥

    目的:研究颅后窝三角的显微特征,为颅后窝手术提供快速辨认神经、血管的方法.方法:旁正中切口、乙状窦后入路,逐层开颅并切开硬脑膜,显微观察12具成人头部标本硬脑膜形成的三角.结果:颅后窝硬脑膜皱襞反光形成一个三角形:外上顶点即"光点",位于横窦与乙状窦移行处的前方;内上顶点恰是岩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颈静脉孔构成颅后窝三角内下顶点.结论:手术显微镜下,颅后窝硬脑膜形成的标志性三角,可以帮助迅速辨认三叉神经、岩静脉,经过内耳门的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以及经过颈静脉孔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 手舟骨微创内固定解剖学基础

    作者:章莹;尹庆水;许家军;张传森

    目的:为手舟骨微创条件下的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86块成人干燥手舟骨,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并根据可能进行的内固定方式用游标卡尺对手舟骨的各部位进行测量,解剖4例经过灌注的手标本.结果:舟骨结节远端的厚度为(7.4±0.9)mm、宽度为(6.2±0.7)mm,高度为(10.5±1.4)mm;舟骨腰部的厚度为(12.2±1.3)mm、宽度为(9.5±1.0)mm;舟骨体部的高度为(18.0±1.7)mm,小厚度为(7.3±0.9)mm;舟骨的纵轴长度为(26.8±2.5)mm.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来自桡背侧部,由体部沿嵴部贯穿整个纵轴.结论:手舟骨的相关参数均为设计螺钉的关键指标.关节镜监视下的手舟骨骨折内固定的进钉应从手舟骨结节的远端中点进入,方向平行于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束.

  • 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于春水;宣芸;李坤成;李云生;廉宗澂

    目的: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100%)、外侧髌胫韧带(85%)和上髁髌韧带(35%)3个独立结构,其中外侧横韧带是限制髌骨内移的主要结构.结论:髌外侧支持带中外侧横韧带为粗壮,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起决定性作用.

  • 中央前、后回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

    作者:栾丽菊;刘丰春

    目的:在矢状面上利用髓突对成人端脑的中央前、后回进行准确定位.方法:取30例成人头部标本,MR扫描获得层厚6mm的颅脑矢状面MRI图象,然后切制成相应的连续脑切片,二者结合并以钟表盘为参照对髓突进行观察、测量与统计.结果:在旁正中矢状面上,"兔尾征"是中央后回定位的特征性标志.各层面以钟表盘为参照,12点左右是集中辨认中央前回的位置,12点半左右是集中辨认中央后回的位置,且随着层面外移,髓突方向呈现一定的规律:中央前回髓突基本对应12点位,至脑岛外侧份层面时,12点位正好是中央沟,其前后髓突支分别是中央前、后回.再向外切时,中央沟基本保持该方向不变.结论:在矢状面上利用髓突可准确定位中央前、后回.

  • 房室结动脉的应用解剖

    作者:方马荣;吕寒冰;李继承

    目的:为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血管外科提供房室结动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5例成人心脏的房室结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其起源,测量其外径、长度和到Koch三角边界相关结构的距离.结果:房室结动脉以1支多见(83.6%),2支少见(16.4%),且多起源于右冠状动脉(87.5%);房室结动脉外径(1.0±0.2)mm,主干长(18.7±4.3)mm;Koch三角中房室结动脉干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4.6±2.1)mm,到隔瓣附着处的距离为(5.2±2.1)mm,其中发自右冠状动脉分支和左冠状动脉旋支的房室结动脉干到冠状窦口的距离分别为(4.6±2.0)mm和(3.4±1.7)mm.结论:房室结动脉在Koch三角内的行程变异较大,在心脏介入治疗或心脏外科手术操作时,应密切关注Koch三角区,减少对房室结动脉的损伤.

  • 带肉膜蒂阴茎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姚华强;钟世镇;何恢绪;丁自海;李忠华;吴坤成

    目的:为带肉膜蒂的阴茎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男性防腐尸体15具,逐层解剖阴茎,观察各层结构和血液供应,以及层与层之间的联系;3具新鲜尸体,模拟不同切取阴茎皮瓣手术.结果:阴茎肉膜疏松,伸缩性好;深筋膜致密,伸缩性差.阴茎背浅动脉走在阴茎背外侧的肉膜层,起点外径为0.8±0.2mm;阴茎背动脉走在深筋膜层,起点外径为1.5±0.3mm.阴茎背动脉发出分支支配阴茎头和尿道;阴茎包皮同时接受阴茎背浅动脉和阴茎背动脉的血供.可作为皮瓣蒂部的组织有三种:肉膜、肉膜+Buck氏筋膜和Buck氏筋膜.肉膜蒂皮瓣可保留皮瓣、阴茎头和尿道的供血动脉,容易切取和转位;Buck氏筋膜蒂皮瓣无这些特性.结论:设计带肉膜蒂阴茎皮瓣应是:皮瓣的远端在Buck氏筋膜的浅面,近端在肉膜的浅面,宽度包括阴茎背外侧,蒂部由阴茎肉膜组成,供血动脉是阴茎背浅动脉.

  • 喉后外侧进路杓状软骨定位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世文;刘宗良;郑明秀;王正强

    目的:为临床喉后外侧手术进路杓状软骨的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30例60侧(男19例,女11例)喉软骨架标本杓状软骨肌突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1)杓状软骨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男(12.5±1.8)mm,女(10.5±1.8)mm;距甲状软骨板后缘间距:男(8.0±1.7)mm,女(6.7±1.8)mm;距甲状软骨板内面间距:男(3.4±1.7)mm,女(3.5±1.1)mm.(2)杓状软骨肌突投影点位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下部,该投影点距甲状软骨下缘距离:男(6.6±0.1)mm,女(4.9±0.4)mm;距后缘距离:男(6.8±1.8)mm,女(5.5±1.3)mm.结论:经喉后外侧进路手术可从甲状软骨后缘、下缘、环甲关节下缘或去除部分甲状软骨板来定位肌突.肌突距甲状软骨板内面近,若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开窗寻找肌突可以缩短手术进路距离.

  •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作者:李泽福;徐启武;车晓明;王洪德

    目的: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为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性颅骨标本2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经小脑幕入路.结果: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在顶乳突缝前角处,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1.2±2.2)mm(8.2~14.5mm).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2.1±2.6)mm(0~9.3mm);(20.4±4.0)mm(14.1~26.4mm).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1/2、横窦下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16.7%、26.7%、33.3%、23.3%.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颞底-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孔1):圆心在乳突上嵴,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2:于关键孔后方,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5mm.孔3:于关键孔前方,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 肋间臂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印国兵;吴诚义

    目的:为乳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了解剖,对肋间臂神经及上下相邻皮神经的走行、分支、支配、粗细等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结果:ICBN可分为缺如型、单干型、单干分支型、双干型及3干型;84%的臂内侧皮神经与ICBN上支、上干相交通;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支配腋窝底;3侧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干进入上臂内侧.结论: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通常为上支或上干,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其损伤可造成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乳癌腋清扫术中经胸小肌后方或经腋静脉下方能顺利找到该神经并加以保护.

  • 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神经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张新中;朱贤立;王仲伟

    目的:为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测相关重要血管神经走行长度及相互毗邻关系.观察了Labbe's静脉,岩静脉,小脑前下及后下动脉走行及与神经的关系.结果:测得三叉神经出颅部到正中矢状面距离、角度及颅内段长度分别为(13.1±2.1)mm(10.2~15.3mm),19.3°±8.1°(14.5°~25.0°),(14.0±1.9)mm(11.6~18.2mm);展神经分别为(10.0±1.7)mm(8.9~11.9mm),25.3°±12.3°(21.0°~27.6°),(17.1±3.5)mm(14.0~21.0mm);面和前庭蜗神经分别为(23.8±2.9)mm(2.1~3.2mm),70.3°±5.6°(65.0°~78.3°),(14.8±2.3)mm(11.2~20.1mm);舌咽神经分别为(23.1±3.1)mm(19.8~34.1mm),67.5°±7.6°(59.6°~70.4°),(14.9±1.9)mm(13.0~16.7mm).结论:①颞下、乙状窦前及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中、上岩斜区病变;枕下远外侧入路适用于下岩斜区病变.②本文岩斜区重要神经血管形态及相互关系测量数据,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 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谢启超;王细文;赵晓晏

    目的:分析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的原因和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生共同回顾性分析15例该类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5例假性闭塞中,临床基础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12例,肝血管瘤3例.假性闭塞位于肝总动脉与腹腔动脉分叉处者8例,肝总动脉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支处6例,1例右肝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并在其分叉处发生假性闭塞.该假性闭塞于腹腔动脉造影时呈闭塞状态,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却完全通畅,似静脉瓣样,并且导丝、导管能够顺利通过该闭塞处.结论:这一少见现象可能与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解剖学变异有关,了解此征象对于指导介入插管有一定价值.

  • 颈椎椎弓根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作用

    作者:黄东生;苏培强;马若凡;李春海;彭焰;刘尚礼

    目的:测量C3~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按照轴线置入的必要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螺旋CT(Elscint CT Twin Flash)在1mm厚度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Silicon Graphics O2工作站),测量C3~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根据数据模拟出椎弓根的形态特点,分别计算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3.0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C3~7在横断面的平均大安全范围分别是18.68°、20.41°、22.43°、22.50°、27.55°,在矢状面分别为27.55°、30.31°、27.70°、29.03°、34.88°,用直径3.0mm螺钉置入时,在横断面的平均大安全范围是7.25°、8.58°、10.98°、13.09°、15.49°,在矢状面是16.35°、18.69°、16.40°、18.26°、23.13°,这些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大安全范围小,有必要在置钉时做到真正的精确量化与精细操作,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轴线方向置钉.

  • 肺动脉修复与重建的应用解剖学

    作者:陈传好;赵莉;刘学刚;秦登友;韩卉

    目的:为肺动脉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人尸体肺动脉心包外段的长度、外径、分支及奇静脉各段的长度、外径进行观测.结果:左、右肺动脉出心包返折处的外径分别为(13.8±2.6)mm,(15.3±2.8)mm;发出下叶上支处的外径分别为(8.4±2.1)mm,(9.1±2.3)mm.左、右肺动脉出心包处至下叶上支动脉起点处长度分别为(4.9±0.6)cm,(3.8±0.8)cm.奇静脉第2段、第3段(奇静脉弓)的长度分别为(4.2±0.9)cm,(3.1±0.6)cm.结论:(1)如肿瘤侵犯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根部,动脉切除后可采用袖式吻合及侧壁扩大成形术;(2)如右肺动脉侧壁切除缺损较大时,首选自体奇静脉片进行重建.

  • 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制备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祝佩芹;王学礼;陈铎;焦玉刚;苏玉红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天然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其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aOH消蚀法,制备家兔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相容性实验,用于桥接修复家兔坐骨神经节段性缺损并以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术后通过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纤维组织学观察等方法,证实该支架可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结果:(1)经NaOH消蚀处理的坐骨神经组织,其细胞成分被完全消蚀掉,神经膜管保持原有的构筑特征;无明显排异反应并可降解吸收.(2)该材料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在电生理和组织结构的恢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此方法制备的细胞外基质材料可有效地桥接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 PcDNA3-hBMP2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及其稳定表达

    作者:郑德宇;秦书俭;姚素艳

    目的:通过观察转染hBMP-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特性的变化和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hBMP-2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中,用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的存在与表达.结果:在mRNA水平可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阳性细胞中进行了转录,在培养基中,用ELISA的方法能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中进行了表达,并分泌到培养基中.从细胞的生长曲线上,可知细胞的倍增时间并没有因为目的基因的导入而改变,其生长时间也与正常的细胞相近.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以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表达并分泌hBMP-2蛋白质,也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种子细胞.

  • 成年大鼠脑损伤后海马新生神经元功能特点的研究

    作者:邵卫中;王卫东;徐江平;冯文峰;李小云;程祖珏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GAD67和Fos蛋白的表达,探讨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的功能特点.方法:参考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采用BrdU标记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海马齿状回中BrdU阳性细胞GAD67的表达和二次致伤后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可表达GAD67,而位于亚颗粒增生带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未见GAD67表达;②在病理刺激下,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可表达Fos蛋白.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的新生神经元不仅可以表达神经活性递质而且能够被病理刺激激活,具有与成熟神经元相似的功能特点.

  • 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在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镇木;郑雄烈;黄少明;吴锡炳;吴政光

    目的:探讨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在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1例贲门癌手术中施行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重建胃肠道,术后对病人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胃排空功能并随访.结果: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具有贮存食物、良好的排空及抗返流功能,病人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术是贲门癌在行远端食管及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胃肠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 股骨远端形态异常1例

    作者:罗滨;王华京;李启华;陈学洪

    笔者在对股骨标本远端关节面形态学观测时,发现1例左侧股骨远端形态异常.现报道如下.

  • 右上肢肌肉肥厚变异畸形1例

    作者:潘淑娟;张金明;陈小萱

    患者男性,7岁,主诉右上肢肥厚并手腕手指畸形入住我科.该患儿为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后即被发现右上肢较左上肢明显肥厚,为均匀性肥大,以三角肌、前臂、手掌犹为明显(图1).右手各指指间隙显著增宽,腕关节及各掌指、指间关节明显肥大,拇指位置接近腕关节.肘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腕关节活动度差.夹持物体用示指及其余三指对掌完成,拇指对掌功能差.右上肢X光片示:右手掌软组织肥厚,各指间间隙增宽,指骨骨质未见异常,右腕骨出现六极.诸腕骨明显前移,与桡骨失去正常对位关系,右尺骨鹰嘴亦向背侧移位.患儿此次入院检查还被发现并发右位心畸形.

  • 双侧腓浅动脉纤细1例

    作者:李会全;王菁;丰德宽;鞠学红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 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拔出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艾福志;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赵卫东;昌耘冰

    目的:对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进行拔出力的实验研究,用以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6例寰、枢椎和C3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共12例,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并将结果同对照组的C3椎体进行比较.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和C3椎体螺钉固定于椎体.结果: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5和P=0.002),枢椎和C3椎体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23).统计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论:寰枢椎的螺钉固定是比较安全的,因而TARP也是可行的,钉道长度(即进钉深度)是影响拔出力的重要因素.

  •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鲍侃;夏虹;赵卫东;黄文华

    目的:评价植入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SMAcage)后腰椎节段的即时稳定性.方法:8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脊柱腰3、4节段标本,制成包括正常腰椎、SMAcage和其它3种不同类型椎间融合器在内的5种状态的试验模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ROM).结果:植入SMAcage后各向ROM值分别为完整状态的66%、84%、65%和125%,在前屈和侧屈方向上较正常腰椎的稳定性明显提高(P<0.001);后伸方向一致(P=0.117);旋转方向则降低(P<0.001).与其它3种融合器的稳定性相比,在前屈、后伸方向一致(P>0.05);侧屈方向与2种方形融合器无明显差别(P=0.122),高于螺纹状融合器(P=0.004);旋转方向与螺纹状融合器一致(P=0.861),高于2种方形融合器(P<0.05).结论:SMAcage具有独特的构型和稳定机制,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高于一般螺纹状和方椎间融合器.

  • 面神经缺损修复供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廖进民;徐达传;钟世镇

    面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有:腮腺肿瘤手术损伤、肿瘤侵及神经必须同时切除者、面部严重外伤、先天性面瘫等[1].面神经损伤不仅给病人带来生活上不便,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极大的精神创伤.60余年前,1例成功的面神经颞骨内修复术,开创了面神经生理功能性的外科修复术[2].目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术有:面神经直接吻合术[3]、神经替换术[2,4]、跨面部面神经吻合术[5]和神经移植术[6].在上述诸术式中,以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佳,由此发掘出许多面神经移植的供体,临床应用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7~12].为临床应用时选择佳的供体,现就有关神经移植供体的应用解剖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 加温灌注明胶墨汁制作动物脑血管模型的方法

    作者:李朗;孙俊;李明;叶铮

    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涉及制作动物血管模型,实验中较困难的是既要固定好组织,同时又要在血管内填充染料显示血管,以便在组织学切片染色后,好观察不同脑区的神经核团及血管的分布.我们在对100多只蒙古种沙土鼠进行缺血实验中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用明胶墨汁温热灌注法,显示动物大脑脑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明胶墨汁灌注动物血管后,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用Nissl染色.镜下观察,神经元着色佳,同时可清楚看到微血管象树枝样纵横交错,相信该方法对脑血管方面的研究技术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关键词: 外科 放射解剖学
  • 积极开展骨盆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杜心如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骨科的分工越来越细,骨盆外科学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现在已有骨盆外科学的称谓,临床上也召开了专门的骨盆外科研讨会,从多个角度对骨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骶骨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叶启彬

    自1959年Boucher采用长螺钉经椎板、椎弓根达椎体固定腰骶关节取得成功以来,各种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术已广泛地在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腰骶椎病变等脊柱疾患中用于复位和重建脊柱稳定性[1],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目前有钢板与螺钉系统,如Steffee系统[2]、Roy-Camille系统[3]、DRFS系统[4]等;杆与螺钉系统如RF系统[5,6]、CD系统[7]、Dick系统等.这些内固定技术成败的关键除了如何从后路找到椎弓根标志,进而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角度及深度外,如何使同侧的螺钉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上,以便较好地安放连结系统,也是手术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在行腰骶部内固定术时显得尤为突出.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刘向东

    目的: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用一斯氏针由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B为坐骨大切迹,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P位于AB的中垂线上,P点距AB的距离为(15.3±4.7)mm,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90.1±4.7)°,与CD的夹角为(25.3±3.9)°,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2.0±7.9)mm.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5.2±1.9)m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15.3±4.7)mm处,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90.1±4.7)°,与该线中垂线呈(25.3±3.9)°,该拉力螺钉直径为(5.2±1.9)mm,长度为(82.0±7.9)mm.

  • 骶骨前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永刚;白靖平;锡林宝勒日;田征;何祖胜;田永让;聂培力

    目的: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6具(52侧)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56.3%),S2多在骶前孔内上缘(73.1%);②臀上动脉与骶丛相交点水平线上距S1AB线(横线与骶前孔内侧缘交点的垂线)(30.0±7.3)mm,S1水平线下方(-11.3±9.9)mm;③骶外侧静脉与臀上静脉及出骶前孔的静脉存在吻合支,骶前静脉丛与椎体静脉有广泛吻合;④S1、S2、S3、S4神经与AB线的夹角分别为(63.1±11.7)°,(71.2±11.8)°,(70.2±11.3)°,(79.7±16.2)°;⑤梨状肌多起自S2~4椎体侧方,梨状肌上缘与S1、S2的垂直距离为(-11.5±11.0)mm,(12.7±10.0)mm.S1神经与梨状肌上缘相交点与S1的距离为(22.9±9.8)mm.结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但应避免损伤骶前孔区的血管;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好沿骶神经走行方向进行,到达梨状肌上缘即可.

  •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2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观察各动脉间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骨盆动脉血管根据口径可分为3类:(1)小口径动脉,直径小于3.0mm.(2)中等口径动脉,直径3.0~5.0mm.(3)大口径动脉,直径大于5.0mm.据血管距骨壁的距离可分为靠近骨壁的血管(平均距离小于10.0mm)及远离骨壁的血管(平均距离大于10.0mm).阴部内动脉与骨壁关系不明显.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骨盆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骨盆骨折中损伤的机率,骨盆动脉有广泛吻合支是骨盆动脉出血止血困难的原因.

  • 骨盆后环骨折神经损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亚洲;潘进社;彭阿钦;张奉琪;张敏

    目的:了解骨盆后环骨折易损神经的相对解剖位置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解剖20具骨盆标本,神经外膜下置管造影CT扫描5例,测量腰区各神经的走行特点、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距离.结果:腰4腰骶干支、腰5神经和腰骶干与骶骨翼的距离不超过1cm,距离骶髂关节不超过2.5cm.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与骨壁的距离依次渐远.CT测量结果和人工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4腰骶干支、腰5神经和腰骶干是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关系为紧密的神经,它们在骨盆后环骨折及其治疗时易受损.

  •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李亚洲;王慧娟

    目的: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左右平均距离)分别为:上缘:L4(19.1±1.5)mm,L5(24.5±1.4)mm,中点:L4(17.2±1.8)mm,L5(20.1±1.4)mm,下缘:L4(13.9±2.9)mm,L5(15.2±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mm内.

  •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潘志军;洪华兴;黄宗坚;陈欣;郑强;陈王震

    目的: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以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27.7±1.9)mm和(20.2±2.3)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4.6±2.9)mm,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7.7±3.8)°,向尾端倾斜(7.1±2.3)°;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86.5±3.8)mm.以此进针方法行10枚螺钉固定,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变异小;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mm,坐骨大切迹上方40mm;螺钉长75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5°~10°,向尾端倾斜5°~10°.

  • 骶1螺钉固定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孔祥玉

    目的:探讨骶骨毗邻结构与骶骨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在58具骨盆标本上,对第1骶前孔及骶管结构进行了观测.在10具标本上,模拟骶骨进钉方法的手术过程,观察钉道位置与骶骨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骶交感干、第1骶神经与腰骶干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在其内侧部无重要结构紧贴骨面走行,外侧区有臀上血管走行.此三角前方有髂动、静脉相邻.第1骶神经粗(11.0±2.8)mm(6.0~17.0mm),腰骶干粗(7.6±2.2)mm(3.0~12.0mm).当螺钉与矢状面呈向内0°~10°进钉时较为安全.第1骶后孔可见小血管,骶骨外侧沟内有第5腰椎血管后内侧支走行,是术中出血的原因.结论:骶骨螺钉有损伤骶神经、髂血管的可能,5点7点进钉方法较为安全.

  • 髋臼后柱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白晓谊;韩长玲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取20具骨盆标本,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CT垂直扫描后柱,测量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后柱表面的投影,将后柱分为髋臼区,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并测量距后柱内缘1cm处2.5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髋臼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下(1.0±0.2)cm,髋臼下缘在坐骨棘基底中点下(1.2±0.2)cm,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分别为(50.6±3.8)、(47.9±3.0)、(46.1±3.6)、(41.5±4.8)、(43.5±4.8)、(43.0±4.4)、(43.2±4.6)、(42.6±4.3)mm;髋臼宽分别为(15.4±3.6)、(20.3±3.3)、(23.7±3.4)、(24.7±3.5)、(26.0±3.6)、(24.7±3.0)、(21.7±4.6)、(18.3±7.2)mm;在不同断面上只要进钉角度小于109°均可满足螺钉放置的安全要求.结论:危险区内不能垂直打钉,相对危险区内可以以适当的角度放置螺钉.

    关键词: 髋臼 解剖 内固定
  • L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景僚;顾立强;谢颍涛

    目的: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23.4±4.0)mm、(17.8±4.8)mm、(13.3±2.8)mm、(11.8±3.2)mm、(9.6±3.6)mm,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短;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有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近,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勿损伤该神经.

  • 髋臼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的影响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

    目的:评价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负重面积、负重、应力和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用夹具将骨盆标本固定于单足站立骨盆中立位,在LDS-500试验机上加载至体重的5/6,维持2min.用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后壁1/3、2/3、3/3骨折时髋臼前壁、后壁和负重顶区接触特性的变化.结果:后壁骨折使负重顶区的负重、负重面积和平均应力均显著增加(P<0.01).后壁骨折对前壁的负重面积改变不大(P=0.56),但使前壁的平均应力(P<0.01)和负重(P<0.05)均显著减少.后壁骨折显著减少了后壁的负重面积(P<0.01),但对后壁的负重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19),对平均应力的影响,只是在3/3骨折后与完整相比才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P<0.01).结论:(1)后壁骨折显著改变了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2)后壁1/3骨折时影响率大;(3)变化显著的部位是负重顶区.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生物力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