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胸椎上关节突基底外1/3点为椎弓根进钉点的应用解剖

    作者:崔新刚;张佐伦;丁自海;孙建民;袁泽农

    目的:研究胸椎上关节突基底外1/3点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胸椎椎弓根穿钉提供一种新的定位方法.方法:选取45具成人干燥骨标本(男25具,女20具),测量胸椎上关节突基底外1/3点至相应椎弓根上缘、下缘、中轴线垂直距离,至内缘、外缘、中轴线水平距离,适内倾角度、适尾倾角度、大内倾角度、大尾倾角度.据测量结果设置穿钉参数,在5具尸体上模拟穿钉,CT评价螺钉位置.结果:各组长度、角度之性差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上关节突基底外1/3点在椎弓根上缘、下缘、内缘、外缘所成框内,与椎弓根中轴线接近;适内倾角度T1~T3为25°,T4~T10为15°,适尾倾角度10°,据此参数在5具尸体上模拟穿钉均获成功.结论:胸椎上关节突基底外1/3点作胸椎椎弓根穿钉定位点,具有准确、可靠、简单实用等优点,是一良好的解剖定位标志.

  • 尾状核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卢洪煊;林支付;楼佳庆;田菊霞

    目的: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获得尾状核空间形态、位置的解剖学资料,为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案制订和手术操作导航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20岁左右无脑部病变的男性整尸一具,整颅低温下连续水平磨片、摄片,获得连颅的脑图像,通过计算机分割、重建.结果:获得三维空间图像,核团的境界、质心坐标值、体积和表面积.结论:计算机重建后的尾状核三维形态与位置对脑的立体定向手术有参考价值.

  • 手内在肌的血供与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楼新法;梅劲;杨大平;唐茂林

    目的:研究手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测手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2)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手内在肌,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营养动脉在肌内的分布、分型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结果:18块手内在肌共有(58.0±5.9)支动脉供血,平均(3.0±1.0)支,平均外径及其供血区域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0.8±0.2)mm,(2.2±0.4)cm,(1.0±0.2)cm.结论:(1)手内在肌的血运丰富,其起、止点处的血管网亦丰富,具备切取肌瓣或肌骨(膜)瓣的解剖学基础.(2)其中有9块肌肉的主供血动脉之管径较粗大且恒定,易于解剖与取瓣,可供临床选用.

  • 环状软骨板-椎体间距的影像解剖学观测及意义

    作者:孟庆兰;王宏桥;刘丰春

    目的:探讨环状软骨板-椎体间距的正常值.方法:取60例(男、女各30例)成人无骨赘头颈部正中矢状断面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环状软骨板至颈椎体的距离.随机选取60例(男、女各30例)在校正常大学生的头颈部侧位X线片进行环状软骨板-椎体间隙的X线测量.结果:尸体标本上环状软骨板与颈椎体之间的距离:环状软骨板上缘:男(6.66±0.81)mm,女(5.74±0.37)mm;环状软骨板中部:男(5.57±0.93)mm,女(4.64±0.61)mm;环状软骨板下缘:男(7.70±1.02)mm,女(6.71±0.76)mm;性别差异t=2.10~5.64,P<0.05.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环状软骨板与颈椎体之间的距离为:环状软骨板上缘:男(7.34±1.12)mm,女(6.78±1.01)mm;环状软骨板中部:男(6.28±1.160)mm,女(5.68±1.12)mm;环状软骨板下缘:男(8.32±1.00)mm,女(7.52±1.52)mm;性别差异t=2.07~5.64,P<0.05.结论:环状软骨板中部与颈椎(C5或C6)间的距离小.

  • 螺旋CT三维重建成人髋关节周围血管的初步研究

    作者:原晓景;徐达传;高成杰;李立新

    目的:探讨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体髋关节周围血管研究的可行性,观察重建髋关节周围血管一般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16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盆腔扫描,图像采集后经表面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容积法(volume rendering,VR)和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髋关节周围动、静脉,鉴别显影血管及各血管分(属)支.结果:16例均可显示出3~4级血管,平均30 s可以清晰的显示动脉系统,90~130 s之间为动、静共同显示,并且在130s时静脉系统显影为清晰,而230 s后由于组织强化作用显著增强,静脉边缘显示不够清晰.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作为正常人体髋关节周围血管解剐学研究的手段,随着软件的升级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分离动静脉,对于今后临床髋关节疾病的研究及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 髋臼软骨下骨的解剖形态学研究

    作者:顾冬云;戴尅戎;张素;陈亚珠

    目的:定量分析人体正常髋臼软骨下骨的曲面形态,探讨其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运用逆向工程技术,重建髋臼软骨下骨的三维曲面.依据数学的曲面理论,定量分析其曲面类型与曲率分布变化规律;运用计算机优化拟和算法,通过匹配误差分析,验证分析结果.结果:对53例髋臼软骨下骨曲面的测量与统计后发现,髋臼的软骨下骨曲面是一个旋转椭圆型曲面,其长轴平行于髋臼的冠状轴,长度为(27.22±0.31)mm;短轴平行于髋臼的矢状轴,长度为(24.74±0.24)mm;旋转轴位于左右股骨头旋转中心的连线上.该旋转椭圆面与髋臼软骨下骨的解剖匹配误差显著小于传统的球面(P<0.001).结论:髋臼软骨下骨的曲率分布与变化有一定规律,髋臼软骨下骨曲面更近似于旋转椭圆曲面,而非传统所认为的简单球面.

  • 经股动脉至冠状动脉插管的应用解剖观测

    作者:戴正寿;李瑞锡;李大伟

    目的:为动脉造影术以及对病变脏器进行化学治疗时的导管插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不锈钢尺测量从股动脉起始处至冠状动脉起始处全程中主动脉各主要分支的距离;用游标卡尺测得各动脉起始部的外径.结果:从左、右股动脉起始处,经髂外动脉、髂总动脉终到左冠状动脉起始处之间的长度分别为(68.9±4.2)cm和(69.0±3.9)cm;到右冠状动脉起始处之间的长度分别为(68.3±4.0)cm和(68.5±3.6)cm.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的外径分别为(6.2±1.3)mm和(5.0±0.8)mm.结论:本文的测量数据可供经股动脉至冠状动脉起始处全程中主动脉的各主要分支施行心导管诊断治疗和对内脏器官的疾病进行化学治疗以及局部脏器动脉造影术参考.

  • 颈内动脉床旁动脉瘤对侧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作者:孙晓峰;阚志生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ICA床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ICA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A和B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大小.结果:在所有15例标本(共30侧)上,对侧ICA眼段和床段及垂体上动脉均被满意暴露.在14例标本(共28侧)上暴露了对侧眼动脉(OA)起始点.参数A和B分别为(8.0±1.2)mm(5.2~10.4mm)和(13.6±1.7)mm(10.4~17.3 mm).视交叉前池的大小对ICA床段的暴露无影响;视交叉前池越小,ICA眼段内侧面暴露的面积越少.暴露过程中无需牵拉视神经和ICA,或仅需轻微牵拉视神经.结论:对侧入路适用于直径较小的起源于ICA眼段近端及床段内侧面并向内侧突出的床旁动脉瘤.

  • 全直肠系膜切除相关盆自主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作者:张策;丁自海;李国新;黄祥成;钟世镇

    目的:阐述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关盆自主神经的局部解剖学特点,探讨盆自主神经保留的部位和对策.方法:对20具男性盆腔固定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腹主动脉丛远离肠系膜下动脉起点;上腹下丛贴近骶岬表面;腹下神经部分毗邻输尿管;盆内脏神经伴行直肠中动脉外侧部;下腹下丛位于直肠系膜后外侧;其直肠侧支走行于直肠侧韧带内,直肠前支向前穿过Denonvilliers筋膜后叶;勃起神经位于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外侧部.结论:盆自主神经保留的部位是:离断肠系膜下血管时的腹主动脉丛左干,直肠后分离时的上腹下丛和腹下神经,直肠侧面分离时的下腹下丛和盆内脏神经,直肠前分离时的勃起神经.共同原则是:在直肠后间隙中贴近直肠系膜操作;直视下操作;避免过度牵引直肠系膜.

  • 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逐层显示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作者:胡罢生;张雪林;周锋;昌仁民;林昂如;陈斌;谭欢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三维重建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8例下肢、1例颈部扫描病人进行三维重建,CT机为GE公司Light Speed16螺旋CT,重建采用GE公司三维重建软件.重建后调整CT值域值逐层显示病人解剖结构.结果:9例病人在去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均能清晰显示肌肉组织,增强扫描还能清晰显示肌肉与知名大血管的毗邻关系,在去除肌肉后能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并能多方位观察,增强扫描能清晰观察血管与骨骼的解剖关系.结论:采用本技术可逐层显示人体各层解剖结构,如增强扫描还能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可正确指导手术设计,防止术中大出血,减少对术区健康组织的损伤,还可进行手术模拟训练.

  • 上颈椎前路经皮穿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胜;池永龙;徐华梓;林焱;黄其杉;毛方敏;王向阳;倪文飞

    目的:为经皮齿状突螺钉、前路C1~C2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具防腐和3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及"C"臂机下模拟经皮前路手术内固定,测量穿刺套管经甲状腺上动脉上方与下方入路时与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的相应距离.回顾分析临床上颈椎的经皮穿刺和开放手术入路并发症.结果:皮肤切口的范围在C4~C5椎体水平.在C4~C5椎体水平穿刺套管与甲状腺上血管神经相邻,而距离舌下神经、舌动脉、舌咽神经等较远.经皮手术和开放手术在手术入路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经皮穿刺上颈椎前路手术入路是安全的.(2)由C4~C5椎体水平穿过颈内脏鞘和颈动脉鞘之间联合筋膜经甲状腺上动脉下方到达咽后间隙为较佳入路.

  • 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初步研究

    作者:高成杰;原晓景;裴强;徐达传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体盆腔血管形态学研究的可行性,重建盆腔血管,观察正常人体盆腔血管一般形态.方法:经肘正中静脉为16名正常受试者注射造影剂后,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盆腔扫描,图像采集后经遮盖容积重建(SVR)和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盆腔动、静脉,鉴别显影血管及各血管分(属)支.结果:全部受试者中均显示出3~4级血管,平均显影时间为30 s时可以清晰的显示动脉系统,90~130 s之间为二者共同显示,并且在130 s时静脉系统显影为清晰,而230 s后由于组织强化作用显著增强,静脉边缘显示不够清晰,但是相对独立.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解剖学手段,应用于正常人体盆腔血管形态学研究,并且随软件的升级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分离动静脉,对于今后临床盆腔血管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与鞍区肿瘤相关的视交叉及其邻近组织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学钧;刘奕蓉;刘静

    目的:为鞍区肿瘤压迫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原因提供形态依据.方法:80个成人脑研究视交叉及其相邻的鞍隔、垂体、颈内动脉及其供血小动脉的形态、毗邻.结果:视交叉的前角,大角度为100°,以前置型多见,小角度40°,以后置型为主;面积为(13.2±0.40)mm2.鞍隔厚度为(0.58±0.09)mm,缺如的占5%;鞍隔孔偏向一侧的占52.5%,大孔径7.8 mm×9.8mm;垂体低于鞍隔孔的占75%;颈内动脉与视交叉相接触的占88.5%.结论:垂体瘤、颅咽管瘤在早期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的原因与视交叉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直接相关.

  • 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大为;刘志刚

    目的:研究拇对掌肌、拇短展肌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并建立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模型.结果:拇短展肌肌纤维方向沿第1掌骨纵轴方向,拇对掌肌肌纤维方向与第1掌骨成一定角度.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后,测量拇指远侧横纹中点到第3掌骨长轴与掌远侧横纹交点之间的大距离可达(5.9±0.7)cm.结论:(1)尺侧腕伸肌长度、肌力足以重建拇对掌功能,拇短伸肌腱止点恒定,联合移位后其作用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且旋前角度足够.(2)以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符合拇对掌功能生物力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 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胡学斌;赵洪洋;赵沃华;张方成;朱贤立;冯哲;胡军民;秦尚振

    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第三脑室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和25例脑积水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病人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三脑室在内镜下的解剖结构,并录象作记录和研究之用.结果:额角入路可以观察到侧脑室额角和侧脑室体部,且可以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室间孔的Y形结构是脑室内观察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分别可观察到侧脑室相应部位和脉络丛.结论:侧脑室额角入路是观察侧脑室和三脑室的常用入路,观察侧脑室范围大,也是第三脑室底造瘘的佳入路,枕角入路便于对侧脑室三角区和侧脑室体后部病变的观察和治疗,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很少用到.

  • 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吴希瑞;王鹏程;李衡;张世强;刘向东;赵立力

    目的:为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小截面的轴心经坐骨结节打出,该斯氏针在坐骨结节处的穿出点(即为逆行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为P.对P点进行解剖学测量.并测量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钉的长度.结果:髋臼后柱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逆行拉力螺钉大直径)为(12.8±2.1)mm.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逆行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进钉点P位于坐骨结节中部(即坐骨结节隆起处)坐骨结节纵嵴与坐骨结节内侧缘连线的中点处.P距坐骨结节内侧缘(6.7±0.8)mm.结论:髋臼后柱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 人心和山羊心脏上、下腔静脉肌袖大体解剖

    作者:吕风华;郭志坤;何益群;申彪

    目的:观测人和山羊上、下腔静脉肌袖结构特点,为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积累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人心(20例)和羊心(40例)的上、下腔静脉及其表面的心肌纤维.结果:人心上腔静脉肌袖的长和宽分别为(1.91±0.39)cm、(2.41±0.26)cm,下腔静脉肌袖的长和宽分别为(1.32±0.32)cm,(3.06±0.52)cm;羊心上(前)腔静脉肌袖的长和宽分别为(1.41±1.00)cm、(1.05±0.26)cm,下(后)腔静脉肌袖的长和宽分别为(0.81±0.48)cm,(1.03±0.28)cm.人和羊心脏的上腔静脉肌袖出现率均为100%;下腔静脉肌袖的出现率分别为88.89%和98%.肌纤维多数来源于右心房前后壁,也有来自于左心房或左右心房的.结论:①上腔静脉肌袖是人和羊普遍存在的解剖结构,人的下腔静脉肌袖出现率明显低于羊,可能是上腔静脉肌袖引起局灶性心房颤动多于下腔静脉肌袖的解剖学基础.②上腔静脉肌袖是构成左右房的又一重要通路.

  • 心前静脉系统的应用解剖

    作者:姜华东;顾传龙;姚友生;郑海潮;任国良;姚作宾

    目的:研究心前静脉系统属支的形态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的58例成人尸体心脏标本,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下直接解剖、观察心前静脉的各属支.结果:在58例心脏中发现右缘静脉、右心室前静脉、动脉圆锥静脉、动脉圆锥后静脉和主动脉壁静脉通过各种组合形式构成心前静脉系统,后经壁内静脉窦注入右心房.结论:了解心前静脉系统是除了冠状窦以外心脏静脉血回流的一个正常的重要通道,对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一定帮助.

  •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军;李贵宝;孙基栋;曲元明;徐广明;刘执玉;毕玉顺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 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 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高银光;范飞;尤建军;王盛;张致媛;栾杰;穆兰花

    目的:为应用颏下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管及神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结果:颏下动脉恒定起自面动脉,在距其起点(27.16±1.21)mm处发出.起点处的直径(1.86±0.96)mm.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和颏部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34±5.06)mm和(62.88±6.09)mm.颏下静脉的直径(1.97±0.73)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颏下区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揭示了颏下区血管神经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为颏下皮瓣的制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面神经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国臣;肖大江;娄卫华;庞刚;韩卉

    目的:为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正常成人头颅标本15例(30侧),模拟迷路后入路在内窥镜下观察面神经及其与前庭蜗神经和相关血管的毗邻关系.结果:(1)在不牵拉小脑和不损伤内耳结构的前提下,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可观察小脑脑桥角区面神经全程;(2)面神经根出入区位于前庭蜗神经内侧稍下方;(3)有13.3%小脑下前动脉袢呈环状围绕面神经,26.7%小脑下后动脉与面神经位置关系密切.结论: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面神经及微血管的处理有极好视角.

  • 星状神经节的应用解剖及其与Horner综合征关系的探讨

    作者:刘彦国;石献忠;梁海鹏;王俊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局部解剖及其损伤与Horner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在31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60侧星状神经节的大小、形态、分支及其与肋骨的毗邻关系.结果:星状神经节长径(20.8±3.1)mm,宽径(8.5±1.9)mm,完全融合的出现率是60.0%(36/60).神经节下缘低于第2肋骨上缘的出现率是33.3%(20/60),星状神经节与第1脊神经的交通纤维进出神经链的位置点均高于2肋上缘,两者距离为2.3~7.8mm.结论:第2肋骨上缘水平损伤交感神经链可能伤及部分星状神经节,但不会引起Homer综合征中的眼部症状.

  • 脑挫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成春;黄涛;金建华

    目的:探讨脑挫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介导神经组织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取5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各5只.1组设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组分别在脑挫伤(自由落体打击脑损伤)后1、2、4、8、24 h及3、5、7、10d处死,取脑组织获得组织提取液,采用ELISA法检测出正常及各损伤组脑损伤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脑组织中TNF-α的合成在损伤后2 h开始出现明显升高,6h达到高后,迅速下降,至伤后24h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伤后3d其合成水平再次升高,至第5 d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伤后10d恢复至伤前水平.结论:中枢神经损伤后,TNF-α在介导神经组织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自体半月板移植固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新亮;赵太平;邵林;侯之启

    目的:探索半月板移植的固定方法.方法:30只成年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将所有动物双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切除,再以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回植入膝关节内.A组做前后角固定,B组做前后角+周边固定,C组做周边部固定.术后12周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测量半月板退变程度.结果:3组半月板周边均与关节囊愈合,A组中有2只半月板后角未愈合,B组有1只半月板前角未愈合,C组中仅有3只半月板的前角愈合.测量半月板退变结果显示: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B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兔半月板移植实验中,半月板周边部是否固定对移植效果无明显影响,关键是前后角牢固固定.

    关键词: 半月板 移植 固定
  • 阿朴吗啡诱导黑质毁损大鼠腹侧被盖区c-jun表达

    作者:陈晓宇;姚玉芹;沈韶辉;韩卉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毁损黑质DA能神经元后,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大鼠行为学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tagmental area,VTA)形态学、c-jun表达情况,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6-OHDA单侧一点注射大鼠右黑质致密区(substantianigracompacta,SNc),特异性毁损DA能神经元;术后1、3、7、14、21d腹腔注射APO,观察旋转行为;利用电镜、尼氏染色、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时间点VTA DA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和酪氨酸羟化酶(TH)、c-jun表达情况.结果:毁损侧VTA DA能神经元逐渐减少,超微结构损伤逐渐加重;DA神经元丢失≥75%时,APO诱导的旋转实验≥7r/min,VTA毁损侧c-jun表达.结论:APO能诱导毁损侧VTA表达c-jun;c-jun表达与DA能神经元毁损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 实验性骨延长区BMP2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定位

    作者:阮默;邹培;李峻辉;林月秋;周中英;李主一

    目的:了解骨延长过程中BMP2基因在骨延长区组织细胞的表达和定位,从分子水平探讨延长区骨修复的机制.方法:采用兔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动物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8个时相点取材.通过延长区组织石蜡切片,BMP2地高辛标记的mRNA探针原位杂交.结果:BMP2 mRNA阳性表达持续到延长结束后20d,表达主要定位于延长区假性生长板中的成纤维细胞样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骨膜生发层的骨形成细胞及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并随着骨延长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达到预定延长长度20d以后,延长区BMP2 mRNA表达逐渐转为阴性.结论:骨延长区BMP2 mRNA的表达和细胞定位与骨折愈合不同.BMP2在延长区高水平、长时效的表达对其骨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使延长区骨组织能够持续形成,短时间内以骨再生形式修复大段延长间隙.

  • AQP4,MMP-2及MMP-9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水肿中的早期表达

    作者:陈现红;陆兵勋;张雪林;霍云华;潘速跃;陆雪松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表达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早期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后24 h内血肿周围脑组织中AQP4及MMP-2、MMP-9的表达.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有明显的脑动脉硬化和脑水肿发生,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明显的MMP-2,MMP-9阳性表达,AQP4可见少量表达,而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出血24 h内AQP4,MMP-2及MMP-9则见明显表达(P<0.01),尤其是AQP4的阳性表达升高更为显著,在小血管及神经胶质细胞中均见大量表达.结论:AQP4,MMP-2及MMP-9的早期上调表达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AQP4的表达在早期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腰5峡部裂合并不同椎间节段退行变与髂腰韧带的关系

    作者:王永峰;靳安民;汤善华;朱立新;于博;林荔军

    目的:探讨第5腰椎峡部裂合并不同椎间节段退行变与髂腰韧带的相关性.方法:分析L5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病例分为两组:16例合并L4-5椎间盘突出、16例合并L5滑脱,对照比较两组病例间的L5横突的相对宽度(RT值).结果:L5峡部裂合并L4-5椎间盘突出组比合并L5滑脱组的RT值高,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5峡部裂合并L4-5椎间盘突出的髂腰韧带强度比合并L5脊椎滑脱高.L5峡部裂合并不同节段椎间盘突出或合并滑脱的病因可能除了与峡部裂引起脊椎失稳及椎间盘退变有关外,还与髂腰韧带力学强度有关.

  • 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的术中初步观察

    作者:王守森;魏梁锋;王如密;郑兆聪;荆俊杰;高进喜;张小车

    目的:观察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探讨相关的手术策略.方法:在连续进行的30例经颅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观察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3例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和1例胆质瘤,均进行术中照片并记录,并作相互比较,观察细微解剖在手术中的意义与价值.结果:垂体腺瘤多数经间隙1扩展,常经间隙1、2操作,多需要偏前方的翼点入路或额下入路手术.鞍区的颅咽管瘤多经视交叉后扩展,与垂体柄关系密切,一般需经偏侧方的翼点入路手术,充分利用鞍区的多个间隙仔细分离.而鞍结节脑膜瘤起源偏前,向外侧和后方推压视神经和视交叉,间隙1为主要操作间隙,垂体柄也不容易损伤.胆质瘤呈推挤性生长,而胶质瘤则浸润和破坏周围结构,结构辨认难度大.Rathke囊肿起源于垂体腺内,情况因大小而异.结论:不同类型的鞍区肿瘤由于起源部位及扩展方向不同,对邻近结构的推压移位即不同,手术间隙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各间隙的利用价值不同,应根据肿瘤显露和切除需要规划出个体化的手术入路与操作间隙.无论采用哪种手术入路,都要按照显露好的原则,细心识别和保护鞍区的所有小动脉、努力保持垂体柄的完整性是所有鞍区手术的共同原则.

  • 桡动脉解剖及获取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清宝;李德才;王安彪;邹承伟;李红昕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桡动脉的获取技术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72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取桡动脉的经验,介绍获取桡动脉的技术方法和体会.结果:在使用桡动脉获取技术的患者中,3例出现手术切口及手背皮肤术后短时间内麻木,其他患者无前臂感觉及活动障碍,无前臂缺血并发症.结论:当术前评价证实手部桡动脉供血区域有足够的侧枝循环时,桡动脉是好的搭桥血管之一.

  • 椎动脉及甲状腺下动脉联合变异1例

    作者:马双陶;王文生;邓建平;孙浩东;宋毅;陈卫军

    正常情况下,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入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而甲状腺下动脉则起自锁骨下动脉的分支甲状颈干.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左侧出现双椎动脉及甲状腺下动脉变异,报道如下.

  • 掌长肌变异1例

    作者:努尔买买提·巴哈夏尔

    掌长肌异常肌腹病人常常诊断为"囊肿、软组织瘤、腱鞘滑膜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往往手术当中才能证实,因此,临床诊断时应该考虑有否变异的可能性.我们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在1例中年男性尸体标本上见其右掌长肌变异较大,掌长肌的起始端和抵止端均为肌腱型,而中间的肌腹较小,现报道如下.

  • 肝固有动脉变异1例

    作者:李跃;李振中;尹群生;朱丽萍

    在解剖一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具体年龄不祥)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肝固有动脉变异明显(图1),现报道如下:

  • 磨牙后区多生牙1例

    作者:代慧珍

    患者女性,45岁,主因右上后牙反复疼痛半年来诊.口腔检查:6┚残根,颊侧黏膜充血,8┚后区有一多生牙,牙冠小,呈圆锥形.牙片(如图1)示:6┚残根,根尖周明显暗影,8┚后一多生牙,牙根短小,发育完全.

  • 有限元法在骨应力分析及骨科内外固定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志杰;丁自海;钟世镇

    1943年,Courant首创了有限元法(finit element method,FEM),1956年Turner将其用于飞机结构的分析,此后相继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化学化工、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应用.Brekelmans和Rybicki在1972年第一次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骨科生物力学的研究,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尤其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在骨科生物力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成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2].

  • 颅内外动脉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

    作者:吴坤成;李泽宇;刘畅;张党谋;洪辉文;王兴海

    头颈部颅内外血管铸型标本,是管道铸型中较难制作的一种铸型标本.在以往的解剖学技术资料[1~3],都是从颈内动脉插管,颅内外动脉一并灌注.然而,颅内外血管的毗邻结构有明显差异,颅内动脉毗邻的是柔软的脑组织,自由扩张度大所承受的压力较小,而颅外动脉毗邻的是肌肉和筋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承受较大的压力.这两种血管一起灌注时经常会造成压力小时颅外的血管填充不足,压力大时颅外动脉虽填充饱满,而颅内血管则被胀破,造成填充剂溢出.为了颅内外动脉都能灌注饱满而不破裂,作者将颈内、颈外动脉分别插管,针对颅内外动脉各自的特点用不同的材料灌注,恰当的分配灌注量和灌注压力既保证了颅外动脉充分显示,又使颅内动脉血管不被胀破,而清楚显示颅内外动脉血管的分支分布规律(图1).操作方法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