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携带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付强;庄永青;傅小宽;熊洪涛;杜冬;童静;姜浩力

    目的:为临床开展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的成人胸部标本上,对以胸外侧动脉为共干血管蒂发出的胸外侧皮动脉和胸小肌支这种血管构造及其出现概率、左右两侧差异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胸外侧动脉较恒定的发出皮支和肌支分别营养胸外侧皮肤和胸小肌,这种血管构造出现率为80%,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P>0.05).胸外侧动脉主干外径(1.53±0.34)mm,蒂长(4.88±1.20)cm,皮支起始部外径(1.06±0.21)mm,长度(3.65±0.61)cm,肌支起始部外径(1.15±0.20)mm,长度(2.94±0.78)cm,静脉伴行于同名动脉.结论:利用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作为移植供体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术式是可行的.

  • 临床常用肌瓣肌内神经分布的研究

    作者:于大志;江华;党瑞山;刘安堂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肌瓣的肌内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足母>展肌、背阔肌、股薄肌、腹直肌、胸小肌以及缝匠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经Sihler's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大体形态保持完整,呈透明或半透明、淡蓝色,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蓝紫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结论:(1)根据染色结果可将肌肉分为不同的肌亚部;(2)结果对临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关系在足背复合组织瓣中的意义

    作者:刘海昌;黄显军;夏春林;陆志方;宋占锋

    目的:探讨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在足背部的位置关系,为带神经血管蒂的足背复合组织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基础.方法: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足踝部完好的下肢68侧,逐层解剖,在踝上显露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向远端追踪解剖;定量描述腓深神经分支点到足背动脉和踝间线的位置关系,并对神经和动脉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结果:腓深神经分支点集中在踝间线上(9.34±3.4)mm至踝间线下(14.00±5.28)mm;动脉内侧3.46mm至动脉外侧3.32mm这个范围之内,58.0%(36侧)位于动脉的前上.神经分支后,外侧支位于浅面,与深面的跗外侧动脉平行进入<足母>短伸肌;内侧支与动脉伴行,根据神经与动脉关系可分为5型:Ⅰ型,神经伴行于动脉的内侧(50.0%);Ⅱ型,神经位于动脉的外侧(11.8%);Ⅲ型,神经和动脉彼此交叉(26.5%);Ⅳ型,动脉自神经内侧支的分支间穿出(2.9%);Ⅴ型:内侧支缺如(8.8%).结论: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在足背部位置关系的解剖特点对足背复合组织皮瓣的切取有指导意义.

  •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景欣;瞿东滨;王博亮;蔡明;罗吉伟;金大地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手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胸腰椎CT扫描,获得的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手术前在重建模型上模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进行虚拟截骨、预测矫形效果,并测算截骨椎体所需截骨角度及相应在椎板及椎体后缘的截骨宽度.手术后在预测模型及术后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全脊柱后凸角,颈7椎体中心点与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截骨节段相邻上下椎体棘突间及双侧横突间距离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5例手术前后均顺利完成三维建模.术前模拟截骨测算出截骨椎体所需截骨角度、椎板截骨宽度和椎体后缘截骨宽度的值分别为(26.34±3.16)°(23.30~30.11°)、(27.71±1.22)mm(26.53~29.15 mm)和(14.45±1.62)mm(12.17~16.62 mm),在虚拟截骨模型上及术后重建模型上测得的比较指标相近.结论:应用计算机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进行仿真模拟设计的方法具有町行性,能比较直观、精确反映矫形效果,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的骨减压效果评估

    作者:鹿洪辉;沈惠良;林欣

    目的:探讨导航技术用于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术中判定的可行性和防止椎动脉损伤的操作方法.方法:制备颈椎病的尸体骨赘模型12具,随机分为导航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在计算机导航下和常规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前术后进行标本的三维CT扫描及重建.CT图像上测量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模型骨赘测量数据,两组无明显的差异.(2)椎体后缘骨赘切除比较,两组椎管矢状径恢复牢和椎管而积恢复率有明显差异.椎体后缘手术范围偏差有显著差异;钩椎增生骨赘切除比较,两组神经根管面积恢复率和钩椎骨赘水平面切除率有显著差异;钩突切除效果比较,两组钩突切除边界的外缘至横突孔内缘的距离有显著差异.导航组骨减压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够有效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骨减压范围,并防止椎动脉损伤,与常规手术相比导航手术操作范围更加准确、手术切除更加彻底,有很好的安全性.

  • 游离前臂背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潘朝晖;王剑利;蒋萍萍;王昌德;薛山

    目的: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20侧成尸上肢标本,观测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区穿支数日、位置、外径以及粗皮支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测量支配尺侧腕伸肌神经支与骨间后动脉交叉处血管外径和到粗穿支发出点的距离.同时观察前臂后皮神经分布.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有(3.0±1.1)条穿支,去除外径小于0.2 mm者,还有(2.6±0.8)条.穿深筋膜点穿支外径(0.4±0.2)mm,发出点外径(0.5±0.3)mm(P>0.05).粗穿支从穿深筋膜点和发出点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分别为(5.5±1.1)cm和(5.6±1.6)cm(P>0.05).神经支和血管交叉处动脉外径(1.5±0.2)mm.粗穿支发出点到交叉处距离(10.8±3.3)cm.前臂后皮神经在前臂位于脂肪和深筋膜层间,其终末支支配前臂背侧下1/3皮肤感觉.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神经横径(0.4±0.2)mm,距离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茎突远端连线垂直距离(1.2±0.6)cm.结论:以骨间后血管为蒂可在前臂下1/3设计游离皮瓣,携带前臂后皮神经可构成感觉皮瓣.

  • 足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丁晶;杨军;何晓清;陈海东;唐辉

    目的:研究足韧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侧成人足标本解剖观测各韧带起至、走行和比邻,分析其作用.结果:距舟背侧韧带分为内、外两束.楔舟背侧韧带分为内、中、外、斜4束.足横弓和纵弓交汇处为足底凹点,足底长短韧带、腓骨长肌腱、胫骨后肌腱为"外三角",楔舟足底韧带、楔骰足底韧带、跟舟足底韧带为"内三角",维系该凹点.跟舟足底韧带承托距骨头部,是将踝压力分向第1跖骨头和足跟的首要韧带.各楔骨、楔骰骨间韧矢状面上都位于关节前侧,不规则形,质地强韧,维系足横弓.结论:足部纫带分为足背、足底和骨间3个系统,结构复杂,其功能及其在创伤外科中的意义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韧带 解剖学
  • 臂内侧皮瓣皮支血管临床解剖研究

    作者:黄永军;王增涛;黄东

    目的:为臂内侧皮瓣临床应用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8侧.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臂内侧皮瓣血管分布情况.结果:(1)尺侧上副动脉血管径粗,行程长,适宜作为臂内侧皮瓣的蒂血管;(2)尺侧上副动脉的皮支、尺侧下副动脉皮支和肱动脉直接皮支,3组血管皮支的数日与管径呈瓦补关系.尺侧上副动脉无皮支发出时,可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为蒂设计皮瓣:(3)臂内侧皮瓣的皮支分布呈"人"字形,在臂内侧下部,尺侧下副动脉的皮支与肱动脉直接皮支仍然在肌间隔的前侧,并且愈向远侧愈行向前;而尺侧上副动脉及其发出的皮支位于肌间隔后侧,且愈向远侧位置愈向后.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为蒂时,皮瓣稍偏向前设计与切取;以尺侧上副动脉为血管蒂时,皮瓣稍偏向轴线的后侧设计与切取.结论:(1)臂内侧皮瓣的血管蒂.首选尺侧上副动脉;(2)当尺侧上副动脉皮支细小或没有皮支发出时,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仍然可以设计与切取皮瓣.

  • 虚拟手可视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作者:侯文生;杨琴;张绍祥;罗洪艳;谭立文;郑小林;刘利

    目的:建立具有解剖结构的虚拟手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用首例中国女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CVH2)为原始数据源,用Adobe Photoshop软件先对手部的重要结构进行预处理和图像分割,再用Visual C++6.0和VTK(Visualization Toolkit)可视化工具包作为开发平台,采用经典的Marching Cubes算法,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重建出了手部皮肤、桡骨、尺骨、腕骨(包括周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第Ⅰ~Ⅴ掌骨、第Ⅰ~Ⅴ指骨第(包括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任意角度和比例大小对它们进行交互式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该模型还实现了多模式的交互演示和角度测量、鼠标取点等实时交互功能.结论:为虚拟手的建模研究提供了三维可视化的解剖模型,探索了三维解剖建模的新的技术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手的物理及运动生理建模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平台.

    关键词: 三维重建 VTK
  • 空肠和回肠微血管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守安;钟震亚;赵振富;张胜昌;田国忠

    目的:为小肠疾病的病机和手术治疗以及小肠移植提供微血管构筑的解剖基础.方法:对30例正常成人尸体小肠标本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剥离,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人壁动脉形态并测量其管径;6例新鲜成人游离空回肠标本墨汁灌注,组织揭层透明铺片及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粘膜下层微动脉配布规律并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①空肠和回肠前后长入壁动脉入肌点位置和管径均不同;②入壁动脉终支-粘膜下动脉形成:级动脉网,并分别向肌层和粘膜层发出返支和分支,构成粘膜层和肌层动脉网.结论:入壁动脉是肠壁动脉主干,粘膜下动脉则是肠壁的血供枢纽.

    关键词: 成人 空肠 回肠 微血管
  • 一种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的设计及解剖学依据

    作者:吴广森;靳安民;马远征;陈兴;赵兴科

    目的:设计一种复位固定一体化的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根据寰枢椎腹侧解剖学特征,利用Ni-Ti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设计性能独特、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并从解剖学、材料学和生物学角度,论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结果:设计的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外形呈"V"型,两翼带有锁定孔,V型尖端有一稳定臂.固定器翼展35.90 mm,高29.91 mm,厚2 mm,稳定臂和∏形钉长10 mm.复位和固定原理:将固定器稳定臂斜形插入枢椎体,受热形变时V型双翼向后推压寰椎侧块向后位移达到复位目的,然后置入∏形寰椎侧块同定钉,受热两腿张开,紧紧扒持骨质起到固定作用.结论: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是可行的,在经口咽入路的寰枢椎腹侧手术中不会造成惟动脉、硬脊膜和脊髓的损伤.

  • 扩大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范翔;江广理;王海军;初国良;蔡赣桥;樊韵平

    目的:为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相关解剖结构.结果:(1)通过扩大入路可建立直视海绵窦下壁的通路.(2)可视的海绵窭下壁范围为不规则四边形,前界长(11.95±2.01)mm(8.66~15.15 mm),内侧界长(14.02±1.68)mm(11.47~17.66 mm).(3)可完整显示海绵窦的前下腔和内侧腔及外侧腔和海绵窦外侧壁的大部.结论:切除中、上鼻甲及后组筛窦的扩大手术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海绵窦的下壁,具有直视、微创的优点.

  •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标准化的初步探索

    作者:尹文化;金大地;鲁凯伍;闫慧博;余磊;王璐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脊髓全横断模型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特征,探索建立标准化的脊髓全横断模型.方法:成年雌性SD人鼠60只,随机分为A组(n=12)、B组(n=24)和C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7、14、28d 3小组.以T<,9>椎体为中心,A组行椎板切除,为假于术对照组;B、C两组行脊髓全横断,造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其中B组采用常规外科方法造模,C组采用标准化显微操作技术造模.各小组于术后7、14和28 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然后采用过量麻醉处死大鼠,经心脏灌注取材,切片行HE染色.观测脊髓横断处瘢痕组织厚度、脊髓残端间距、空洞横径和脑脊液囊腔形成情况,计算瘢痕指数、残端间距指数和空洞指数,并对B、C两组的BBB评分及各项榆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和脊髓病理无明显变化.B、C两组大鼠术后后肢完全性瘫痪,其中B组大鼠后肢功能无恢复.术后1~2周,C组大鼠开始出现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且C组脊髓病理学检测指标值均明低于B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病理学观测指标与BBB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标准化脊髓全横断造模方法有利于消除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对治疗效果的量化分析和研究比较.

  • 腹腔镜下腰椎人工髓核植入手术入路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长庆;顾洪生;李振宇;周文钰;曾腾辉;郭伟壮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人工髓核植入手术的可行性及腰椎不同节段安全有效的腹腔镜下腰椎人工髓核植入手术入路.方法:进行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取家猪32只,均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后入路和经腹膜腔入路显露L<,2>~S<,1>椎体和椎间盘,比较两种入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重复性.结果:10只经腹腔显露L<,2~5>时,出血多,椎间盘难以清楚暴露.10只腹膜后人路显露L<,2~5>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术野显露.6只经腹膜后显露L<,6>/S<,1>困难,6只经腹腔显露L<,6>/S<,1>,手术过程顺利.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手术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对组织损伤小,术野内解剖结构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显露L<,5>/S<,1>以经腹腔入路为宜.而显露L<,2~5>以经腹膜后间隙人路为宜.

  • 明胶墨汁与荧光微球显示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灌流效果的对比研究

    作者:童建斌;黄菊芳;王慧;陈旦;曾乐平;周瑾;罗学港

    目的:比较明胶墨汁灌注与荧光微球灌注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灌流情况的显示效果.方法:12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荧光微球组(6只)和明胶墨汁组(6只).明胶墨汁组分两步经左心室灌注明胶墨汁40 ml.荧光微球组经股静脉注射荧光微球0.5 ml.视网膜行铺片和切片,观察荧光微球和改良墨汁灌注显示的微血管灌流情况;两组视网膜切片还进行NeuN、Parvalbumin和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荧光微球零散分布于视网膜铺片周边部和中央部视的网膜血管中;不能显示铺片的血管轮廓和切片中的血管截面.荧光微球与NeuN、Parvaibumin或GFAP免疫组化双标不能在同一组织中准确显示视网膜血管与神经细胞的紧密空间关系.改良墨汁灌注能清晰显示大鼠视网膜铺片中周边部和中央部的血管网,以及切片中的血管截面,而且此方法与NeuN、Parvalbumin或GFAP免疫组化双标能在同一组织中准确显示视网膜血管与神经细胞的紧密空间关系.结论:改良明胶墨汁灌注在显示大鼠视蚓膜微血管灌流情况方面优于荧光微球,适宜于在视网膜疾病研究中广泛使用.

  • 低强度脉冲磁场对表皮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鸣生;许伟成;何斌;吴博;庞文君;白文方;李新平;林秋雄;徐达传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观察低强度电磁场(LIPEMF)对表皮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对经LIPEMF作用5d(选取频率50 Hz,5 mT,30 min/次,1次/d)和未经LIPEMF作用的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用AFM和透射电镜进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应用AFM,两组分别测量10个表皮干细胞的细胞直径、细胞表面平均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结果:从AFM可见,人表皮干细胞表而分布着大量直径几十到儿百纳米不等的小颗粒,经LIPEMF作用的表皮干细胞表面的颗粒高度、粗糙度等较未经LIPEMF作用的细胞高;透射电镜发现作用组细胞稍较成熟,核浆比例小,胞质细胞器稍多.结论:低强度电磁场对人表皮干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一定影响,AFM有助于观察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

  • 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谢昀;陈振光;郑晓晖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日本大耳白兔雌21只为供体,雄42只为受体,对股骨滋养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在此基础上设计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股骨干移植术,并设立应用环孢素A的实验组和未予任何免疫抑制剂的对照组.结果:股骨干的滋养孔位于小粗隆前下方3.0mm,滋养动脉起始于旋股外侧动脉,管径0.3 mm,斜向外下入滋养孔,干长1.7 cm,伴行静脉1条.实验组术后一般情况正常,血管吻合口通畅,骨愈合良好;对照组术后出现脱毛,腹泻,死亡等GVHD现象,术肢出现血管早期栓塞,非感染性坏死组织,骨愈合不良等HVGR征象.结论:本动物模型滋养血管解剖恒定,可操作性强,且能较好地复制免疫排斥反应及体现免疫抑制剂对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的调控作用.

  • 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脊髓受压改善率的临床研究

    作者:靳安民;舒小秋;尹东;刘成龙;万磊

    目的:研究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脊髓受压改善率,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方法:寰枢椎不稳3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B组18例采用Apofix椎板钩治疗.重建寰枢椎段矢状面图像测量并计算脊髓受压改善率.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颈椎夹钩治疗组和Apofix治疗组两组脊髓受压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结论: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具有与Apofix椎板钩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 CT三维重建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椎弓根个体化置钉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文通;马若凡;叶伟;张良明;黄东生;苏培强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特发性脊柱侧弯胸腰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新方法.方法:徒手置钉组和重建指导组各20例患者,重建指导组术前CT扫描及三维重建得出置钉点以及该点的进钉角度参数,术中用所得重建点以及自行研制的外展角导向器指导置钉;徒手置钉组用Lenke所提出的徒手技术置钉.术后用CT平扫比较两种方法置钉的准确率.结果:两组共分别置入椎弓根钉330枚和333枚,准确率分别为86.4%和94.3%,重建指导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徒手置钉组(P=0.01).结论:术前对脊柱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够为每一个椎体椎弓根提供精确置钉点及置钉方向,显著提高脊柱侧凸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

  • 纵向皮肤切口安放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和脱位

    作者:张世民;袁锋;李海丰;李山珠;黄轶刚;王欣;俞光荣

    目的:介绍应用纵形皮肤切口显露安放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20例患者采用纵向皮肤切口,前瞻性治疗Neer Ⅱ型锁骨外端移位骨折(12例)和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8例),术后平均随访13月,以有无锁骨上神经损伤症状和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法(满分35)评价效果.结果:20例患者均无切口刺痛和肩前胸上部麻木不适感觉.术后3月摄片骨折均已愈合.1例女性在术后1年取内固定时发现锁骨外端吸收呈锥状改变,但无任何症状.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月(20例)平均为25.3,3月(17例)提高至32.1.取内固定前(20例)为34.4,取内同定后3月(13例)为34.7.所有患者均获得优良的功能效果.结论:纵形皮肤切口能充分显露锁骨外端和肩锁关节,足以安放锁骨钩钢板,且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效果优良.

  • 放置内踝螺钉安全区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苗卫东;王明君;曹湘豫;张韶民;张长江;张翀;王斌;柴充

    目的:报道放置内踝螺钉安全区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冷冻尸体内踝标本上,平行打入3枚空心螺钉,解剖观察并测量胫后肌腱与螺钉距离和胫后肌腱损伤例数.依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手术治疗36例内踝骨折患者,按Barid-jackson评价标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1区(前丘部)螺钉在全部标本卜均不与胫后肌腱接触,2区(丘间沟)螺钉距胫后肌腱平均距离3 mm(1~6 mm),3区(后丘部)螺钉均与胫后肌腱接触,并有6个标本肌腱损伤.临床手术治疗3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按Barid-jackson评价,优20例,良13例,优良率91.6%.结论:内踝前丘部植入螺钉是安全区,前丘部之后植入螺钉有损伤肌腱的危险.

  • GSS固定结合椎体增强术治疗青壮年胸腰椎压缩骨折

    作者:李春华;唐瑛;樊仕才;赵有春;王宏波;周新强;彭军;刘世学;马培耕

    目的: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治疗青壮年胸腰椎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开展的153例GSS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手术前随机选择分别进行①单纯GSS同定(A组,28例),②GSS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B组,59例),③GSS固定加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C组,66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后凸畸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内固定取出后脊柱运动范围变化.结果:三组病例术后在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等方而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内同定取出后C组的脊柱运动范围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GSS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对脊柱运动单元影响小.

  • 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外内侧交通1例

    作者:陶伟;邱闪;李玉雪;何健;宁琳娜;邓国鹏;刘宏艳;孟镔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时发现一老年女性尸体左侧肌皮神经从外侧束发出后,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先发出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至两肌,后斜向下内,加入正中神经干.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 双重肩胛舌骨肌1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贾晓玲;王榕;张维琼;刘建华

    肩胛舌骨肌属于舌骨下肌群,是一条细而长的肌肉,分为上腹和下腹,两腹之间有中间腱连接.双重肩胛舌骨肌是异常肩胛舌骨肌中的一种,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未见有报道,国外报道见3例.我们近期来在手术中遇到1例双重肩胛舌骨肌,报道如下:

  • 主动脉弓形态异常和食管后右锁骨下动脉1例

    作者:郭林娜;姜杨

    在一套成人男性胸部断层标本中笔者发现:主动脉弓在平对胸骨柄的平面出现,在此层面上靠主动脉弓前方出现3个分支根部.向上追踪几个层面明确这3个血管由右向左分别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在上一个层面前方主动脉弓形态消失,仅有3个分支的延续,后面仍可见动脉弓的形态,后方达到食管的后方、脊柱左前方,其上方见一个血管断面.向上追踪发现此分支先走行于食管后面,后转至食管右后方,跨过胸膜项,与右锁骨下动脉相接.

  • 双侧六指、趾畸形1例

    作者:沈维高;何欣;鞠文博

    在局部解剖的过程中,发现1例男性成人尸体标本双侧六指、趾(图1),其发育正常,尸长187 cm,第6小指、趾的皮肤、指(趾)甲完整,色泽正常,指(趾)骨形态结构正常.测量结果如下:

  • 中间楔骨缺如1例

    作者:闫建国;常玉巧;王松涛;郭进学;孙春莉

    作者在整理标本时,发现一青年男性的右足中间楔骨缺如(图1).经查阅国内文献,未见有相同报道.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 左位型胸导管1例

    作者:周兵;丁自海

    作者在解剖一具中年女性标本时,发现左位型胸导管1例,现报道如下.

  • 左肾完全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

    作者:路建宽;袁广胜;郑玉丽

    单侧完全型肾、输尿管重复罕见,我们在临床遇到1例(图1~3),报道如下.

  • 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

    作者:夏春波;周思;陆明深;兰羚元;张幸;蒋常文

    笔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腋动脉分支异常,现报道如下:

  • C6隐裂伴双侧游离棘突并与C5/6附件形成假关节

    作者:龙厚清;麦远峰;陈应东;刘少喻

    患者男,28岁,因颈痛、四肢麻木乏力19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病人1年半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颈痛、头晕,头颈部剧烈活动后出现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近两个月来进行性加重,来我院就诊.

  • 双掌长肌1例

    作者:王金德;刘承杏;郭家智;赵早;沈帮昆

    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在1例中年男性尸体标本上见其右侧前臂双掌长肌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

  • 上颌侧切牙双根1例

    作者:苑舒芹

    口腔内单根牙发育为双根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单根牙发育为双根较为少见,作者在临床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 骨骺生长滑动钢板的设计及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练克俭;纪玉清;洪加源;翟文亮;丁真奇;赵卫东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对骨骺部生长滑动钢板生物力学性能进行评估,检测其避免产生骨骼纵向生长抑制的特殊结构是否影响其力学性能.方法:根据青少年股骨髁部的解剖特点设计出适用于青少年儿童股骨髁部骨折的内固定滑动钢板,并选用7具新鲜人体尸体股骨标本并制作骨折模型,行左右侧对比,左侧行滑动钢板固定,右侧行普通钢板固定,用MTS实验机进行三点弯曲、轴向压缩、扭转试验测试比较两种钢板力学性能.结果:力学试验显示轴向刚度(N/mm):滑动钢板数值为1766.88±106.30,普通钢板数值为1831.74±62.80,P=0.877>0.05;=三点弯曲(跨距:8cm N/mm):滑动钢板数值为752.17±31.44,普通钢板数值为793.84±24.52,P=0.838>0.05;抗扭转(Nm/度):滑动钢板数值为3.29±0.26,普通钢板数值为3.62±0.15,t=0.544,P=0.606>0.05.三项指标滑动钢板和普通钢板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可滑动钢板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能够为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固定强度.

  • 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测试

    作者:舒小秋;万磊;于博;刘成龙;靳安民

    目的:测试研究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8例依次参加4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央钩固定组、德闻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与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屈伸稳定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侧弯稳定性(1.45±0.25)°不及德国蛇牌SSE挂钩(0.79±0.1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旋转稳定性(5.08±0.68)°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8.01±1.21)°.侧弯和旋转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具有与德国蛇牌SSE挂钩相当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 枢椎软骨基质融合程度对齿突骨折类型影响的生物力学评估

    作者:王小平;齐伟力;黄志澎;孔抗美;王新家

    目的:探讨枢椎软骨基质融合程度对齿突骨折类型的影响.方法:基于正常成人颈椎CT图像建立枢椎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齿突寰齿关节面上施加前后方向载荷,通过分别降低枢椎松质骨软骨基质融合部位的弹性模量以模拟该部位松质骨不同融合程度,分析枢椎齿突在两种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以及枢椎发生骨折的可能类型.结果:两种约束条件下,枢椎有限元计算预测结果发现枢椎软骨基质的融合程度对枢椎高应力集中带分布尤明显影响,大von Mises等效应力值改变亦不明显.结论:枢椎体内软骨基质融合程度对齿突骨折类型无明显影响.

  • 后路椎间融合器对不同节段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春海;叶伟;李鉴轶;黄东生;刘尚礼;张硕凌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器对L4~5、L5~S.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无脊柱疾患的尸体脊柱标本(L1~S5),利用大载荷为10 Nm的力偶对其中L4~5、L5~S.节段的完整状态、腰椎不稳状态、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或全切除+Cage固定等5种状态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试验,而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于L4~5节段,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或全切除后,加后路椎间融合器前屈、左右侧弯运动范围较完整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50±2.43、2.61±0.82、3.21±1.41,4.70±1.47、3.43±0.75、4.13±0.81,5.98±2.67、3.89±0.70、4.53±1.33(P<0.01);对于L5~S1节段,在双侧小关节内侧分别切除1/3时,后路椎间融合器能降低其前屈、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4.70±2.50、2.32±0.99(P<0.01);切除1/2小关节时,其前屈运动范围降低,为6.02±2.15(P<0.05);但切除全部小关节时,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和左轴向旋转运动范围降低,分别为2.59±0.27、2.69±1.10、1.08±0.76、1.02±0.69(P<0.01)和1.15±0.30(P<0.05).结论:后路螺纹椎间融合器对L4~5、L5~S.节段均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其对前者的稳定作用更为明显;在L5-S.节段应用后路螺纹椎间融合器时,小关节切除不能超过1/3,否则,必须附加后路器械固定.

  • 腕骨运动学研究进展

    作者:樊志强;徐永清;李晶

    腕关节损伤致残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有时正常影像学表现,不能解释腕关节持续疼痛的原因;尽管磁共振可能发现腕关节韧带的损伤,但无法评价损伤的程度和剩余韧带的功能.腕骨运动学则可能解释这类难题[1].了解正常腕骨运动学不仅对探讨腕关节机械力学有必要而且对指导手术操作也有重要意义[2].对于腕骨运动学的重要意义,手外科医生从十九世纪就开始重视起来,所以腕骨运动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腕骨运动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尸体标本的研究阶段和在体研究阶段.现围绕腕骨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将腕骨运动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Horner综合征

    作者:黄轶刚;张世民

    Horner综合征是由支配头面部的交感神经传出通路中任一部分中断所造成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同侧睑裂与瞳孔缩小、半侧面部无汗等.该通路涉及脑部和头颈部许多重要器官,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各种疾患如脑梗塞、臂丛损伤、血管性头痛,甚至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及颈动脉夹层等,均有可能引起Horner综合征.因此,深入了解Horner征有助于早期发现一些隐匿起病的严重疾患,并对病变程度做出准确判断[1].本文就Horner综合征的发展历史、解剖学基础、常见病因及诊断等进行逐一介绍.

  • 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的MR表现及解剖分析

    作者:孙贞魁;董鹏;王滨;赵兴圣;杜汉旺;孙璐

    目的:分析总结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MRI表现及解剖学特点,提高其与其他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随机选择200例颅脑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显示有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的病例43例.所有病例均常规行T1WI、T2WI、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其中10例行MR增强扫描,7例行CT检查,2例行CT增强扫描.随机选取1例脑干大脑脚标本,5μm连续切片,选取3张切片行常规HE染色,观察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及其形态.结果:其中年龄<20岁者3例,20~60岁者23例,>60岁者17例.43例血管周围间隙MRI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点状、条状或线状,多成簇出现,沿着大脑脚背侧分布,边界清晰锐利.MRI不同序列显示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增强扣描无强化.小血管周围间隙见于任何年龄组的所有43例病例,而10例可见大血管周围间隙,其中1例有轻度占位效应.解剖标本中1例清晰可见血管周围间隙,表现为血管外裂隙状无染色区.结论: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呈条形或线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锐利,无或轻度占位效应,MR成像各种序列显示与脑脊液信号相似.

  • 幼犬胸腰椎形态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数据的CT测量研究

    作者:王亮;罗卓荆;罗莉静;滕海军

    目的:测量幼年中国杂交犬的脊柱形态学指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参数,为动物实验及动物外科提供数据.方法:随机选取2月龄的中国杂交犬18只,CT测量T<,7>~L<,7>椎体高度、椎体横径、椎体纵径、椎管横径、椎管纵径、椎管面积、椎弓根长度、椎弓宽度、椎弓根螺钉水平面植入角度,按照测量数据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术后再次行CT扫描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建立了2月龄幼犬T<,7>~L<,7>的CT扫描平面的形态学指标的参考数据;②雌雄幼犬间做各形态学指标的统计学检验示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形态学指标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与术后的各形态学指标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术前进行CT扫描并测量,术中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可以降低徒手置椎弓根螺钉的失败率.术后CT扫描可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解决.②性别对幼犬脊椎形态的影响除椎体高度外尤统计学意义.

  • CT血管成像窦汇区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尤云峰;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万兵

    目的:探讨窦汇区解剖形态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及头颈部CTA,回顾性三维重建100例窦汇区血管影像,每一病例分别使用常规CTA的容积再现(VR)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观察窦汇区解剖分型、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枕窦的显示以及横窦引流优势.结果:窦汇区CTA解剖形态分为3型:简单型占20%(20例),双分支型占37%(37例),偏侧型占43%(43例);其中偏侧型依据上矢状窦和直窦的不同偏侧方向又分为三个亚型.枕窦显示率为2%,缺如占绝大多数.总体上,窦汇区是以右侧横窦引流优势为主要形式.左右横窦之间吻合形式以间接相连多见.结论:窦汇区正常解剖变异较为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 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

    关键词: 一稿两投 问题处理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