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海生;赵丛海;尹卫;杨占泉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人路的内窥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参考信息.方法:测量10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用手术显微镜和硬质内窥镜交替使用通过25具成人尸头,探讨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测量颧突与颅内血管的距离和角度.结果: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窥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内操作可达到Willis环双侧及鞍区、岩斜区.结论:锁孔技术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解剖数据结果对于选择手术器械的长度有参考价值;窥镜辅助手术可达Wills环及鞍区、岩斜区,配合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上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 足背、胫前动脉移植一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忠华;闫玉生;余磊;万磊池;钟世镇

    目的:为足背、胫前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尸体下肢材料44侧,对足背动脉和胫前动脉下段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胫前动脉下段和足背动脉上、中、下点的外径分别为:(2.5±0.6)mm;(2.3±0.4)mm;(1.9±0.4)mlml.胫前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末端的长度为(18.10±0.6)cm.结论:胫前动脉下段和足背动脉位置浅表,联合截取有足够的长度和较适宜的管径,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供体材料.

  • 肝胃韧带的断层和CT解剖

    作者:陈钰;杨开清;闵鹏秋;李鹏;陈道邦

    目的:阐明肝胃韧带分隔网膜囊上隐窝(SRL5)的意义及内侧胃膈韧带的存在.方法:①观察肝的韧带的附着和相互移行情况及肝胃韧带、SRLS与左肝上后间隙、左肝上前间隙的通连关系.②观察腹部连续断层标本(横断层和矢状断层).③腹部螺旋CT扫描.结果:①通常教科书和文献所述的肝胃韧带实际上由肝膈韧带、肝食管韧带和肝胃韧带构成.②肝胃韧带位于静脉韧带裂内,后层在近胃小弯处反折至膈形成内侧胃膈韧带,并与内侧胃膈韧带分别作成SRLS的前界和左侧界.③肝胃隐窝与SRLS之间因隔以肝胃韧带而不相通.结论:肝胃韧带和内侧胃膈韧带分别构成SRLS的前界和左侧界分隔SRLS:一些教材所用的图,表达SRL5与左肝上后间隙相通的概念值得商榷.

  • 椎动脉椎前部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森;刘执玉;毕玉顺;周小龙;邹智荣;李贵宝;宋涛

    目的:探讨影响椎动脉椎前部供血的解剖学基础.方法:51例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椎动脉椎前部的主要毗邻结构,测量椎动脉椎前部两端管腔外径、长度及其与锁骨下动脉形成的角度.结果:①椎动脉椎前部可分为正常型和先天异常型,其中正常型左侧椎动脉外径大于右侧,左侧椎动脉与同侧锁骨下动脉形成角度小于右侧,两者均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P《0.05),但左右两侧椎动脉椎前部长度无显著性差异.②椎动脉椎前部前方有胸锁乳突肌;后方有第7颈椎横突、颈交感干等结构,其中颈中、下神经节发出分支形成椎动脉丛并支配该动脉,后内侧邻接胸膜顶、颈长肌、头长肌、外侧为前斜角肌.结论:正常成人左侧椎动脉椎前部较右侧为优势供血动脉,但是血管本身或毗邻结构改变有时可致椎动脉管腔狭窄,发生供血不足.

  • 垂体动脉的应用解剖

    作者:鞠学红;蒋吉英;王金平;王道奎;鞠晓华;冷志敏

    目的:为蝶鞍区肿瘤手术提供垂体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对17个甲醛固定、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成年尸头标本的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进行观察.结果:垂体上动脉主要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内侧壁或内下壁,发起后向内、向上斜行,直至垂体柄,行程中可分支至视神经、视交叉,起始部直径为(0.2±0.1)mllmn.垂体下动脉起自脑膜垂体干(94.1%)或直接起自颈内动脉(5.9%),发起后沿颈内动脉内侧前行,再穿出海绵窦内侧壁自鞍底至垂体,起始部直径为(0.8±0.2)mllmn.结论:鞍区肿瘤手术应注意垂体上、下动脉的走行特点,并保护好这些动脉,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梅炯;俞光荣;朱辉;祝晓忠;李广君;黎之挺

    目的: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2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分析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3.6±3.0)mm,(15.3±2.2)mm和(9.5±1.2)mm.在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故当跟骨骨折时,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 颞骨内部结构的立体定位研究及意义

    作者:陈合新;钟世镇;徐达传;王兴海

    目的:对颞骨内部结构进行三维测定,为该部位手术操作提供相关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3具(46侧)头颅标本按照乳突轮廓化的要求,暴露其内部结构.采用自己设计的目镜测微尺,以外耳道后上棘为"0"点,对每一结构进行坐标定位,再分别测量该结构到乳突表面的距离.结果:内耳变异较小,面神经骨管有一定程度的变异,而后颅窝底板、乙状窦等变异较大.结论:颞骨内部的三维定位结果,可以为该部位的手术操作和相关的手术进路提供必要的解剖数据.

  • 带血管蒂第5腕掌关节移位的应用解剖学

    作者:赵春鹏;路来金;刘志刚;宫旭;朴成东;于家傲

    目的:为带血管蒂的第5腕掌关节移位修复和重建手的功能性关节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2侧冷冻成人上肢标本,显微解剖观测第5腕掌关节的结构特点、关节面的形状、血供来源、神经支配、韧带的构成及长、宽、厚度,并测量关节的活动度.模拟设计以腕背动脉网及其分支为蒂的第五腕掌关节移位术.结果:①第5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具有屈伸39.16°±4.24°的活动范围.②第5腕掌关节的血供来自掌深弓尺侧返支、第4掌背动脉近端的关节支和尺动脉手背支、腕掌网和腕背网的分支.③第5腕掌关节由尺神经支配,掌侧为尺神经深支的分支,背侧为尺神经手背支分支.结论:可设计以掌背血管筋膜为蒂的逆行和以桡动脉腕背支筋膜为蒂的顺行第5腕掌关节移位,用于修复和重建拇指腕掌关节和第2~5掌指关节.

  •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l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

    作者:王海青;廖建春;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87.5%(35侧);向筛漏斗引流占10.0%(4侧);鼻丘向中鼻道引流占90.0%(36侧);向筛漏斗引流占10.0%(4侧);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15.0%(6侧);向筛漏斗引流占10.0%(4侧);向侧窦引流占75c%(30侧);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25.0%(10侧);向侧窦引流占75.0%(30侧).结论: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 鼻丘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廖建春;王海青;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丘气房的大小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鼻丘气房的大前后径为(8.4±1.4)mmrn(6.0~¨.0 mln);大上下径为(10.8±2.3)mmrn(7.0~16.0 mrll);鼻丘骨壁的厚度为(0.1±0.1)mm(0.1~0.5 mm);鼻丘中心至前鼻棘的距离为(39.9±2.9)mm(34.0~46.0 rllrn);其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77.3±6.6).(65.0~90.0)..结论:鼻丘气房的发育大小是影响额窦引流的主要解剖因素,了解鼻丘气房的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颅底外面部分骨性标志三维坐标值及其意义

    作者:刘元清;黄辉;黄文铎;姜春秋

    目的:探讨测量颅底外面解剖结构三维空间坐标的方法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相关数据.方法:建立与颅底内面相统一的三维空间坐标系,在特制颅器上以32个成年国人水平锯开颅骨标本为测量对象.结果:测出了颅底外面骨性标志21项共34个测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值;可准确地测算出各测点在颅表各个方位的投影点和深度;根据坐标值和解析几何公式,还可推算出所有测点间连线(线段)的距离(测距)及其与三个基准坐标面的角度(测角).结论:明确了颅底外面各测点的空间位置和颅底内外两面任何测点间的位置关系,为颅底手术定位或放疗照射野等定位设计,提供了更为简便可靠的新方法.

  • 选择腰椎椎弓根螺钉长度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叶启彬;张一模

    目的:探讨在腰椎侧位片及CT片上推算椎弓根螺钉长度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在30个腰椎骨标本上用1 mm软钢丝在椎弓根狭窄处缠绕,按人字嵴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直钢丝,拍正侧位片、横断面片及椎弓根CT扫描,分别在标本、CT及侧位片上测量椎弓根螺钉长度,三组数据比较.结果:硬椎侧位片上测量的自关节突关节间隙下缘至椎体前缘距离乘以0.83即是螺钉长度,椎弓根CT扫描测量其长度更为准确.结论:正常拍照条件下,用腰椎侧位片和椎弓根CT片可准确地推算螺钉长度,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 吻合血管的胫腓关节移植重建肘关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顾立强;徐达传;杨运平;陈国奋;石瑾;胡罢生;裴国献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胫腓关节移植修复肘关节缺损并重建肘关节屈伸功能的新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尸体10具20个下肢标本、5个上肢标本,观测胫腓关节的解剖学特点及切开部分胫腓前、后韧带后胫腓关节的张合范围,模拟上胫腓关节移植修复肘关节缺损、重建肘关节部分屈伸功能的手术.结果:胫腓关节腓骨侧关节面呈梨形凹状,面积(199..70±43.3)mm2;胫骨侧关节面呈卵圆形凸状,面积(137.2±45.4)mm2,胫骨侧关节面上缘有一关节唇样增厚.自下而上切开胫腓关节约3/4的胫腓前、后韧带,使该关节有约75.的张合范围.胫腓关节移植可重建肘关节的60°~75°屈伸范围,可用部分股二头肌腱及腓骨肌腱膜加强重建关节的后方与侧方稳定性.结论:胫腓关节为微鞍状关节,胫腓关节移植修复肘关节缺损并重建肘关节的部分屈伸功能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l例,效果满意.

  • 成人股骨骨髓腔影像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作者:董有海;黄铁柱;李文春;洪洋;姜海莹

    目的:为研制新型股骨髓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将60支成人股骨干燥标本,拍摄标准的X线正侧位片,观察髓腔的形态,测量皮质骨的厚度,髓腔的横状径,矢状径,髓腔的轴线在不同节段与皮质骨内侧缘的切线形成的夹角等.结果:正位片示髓腔呈"哑铃状",自上而下,横状径由大(20.0±0.3)mm变小(11.1±2.4)mm,再由小(11.1±2.4)mm变大(32.6±5.2)mm.狭窄段横状径的直方图呈正态分布,均数为(10.7±2.0)mm.侧位片示髓腔中上段的轴线与中下段的轴线所形成夹角为(172.2±2.2)°,其夹角顶端距小转子下缘的实际长度为(12.8±3.0)cm.结论:①髓内钉不适合股骨中下段骨折的髓内固定.②组合式分叉防旋转的髓内钉适合股骨中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和力学要求.③顺行击钉10~15cm处时,忌用暴力,减慢进入速度.

  •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唐茂林;钟桂午;王国文;蒋穗斌;肖建中;曹朝辉;李素云

    目的: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 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内踝前动脉构成,沿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分布,三者密切相关,构成一复合体.血管链筋膜皮支分布达外侧5.2 cm,内侧4.0 cm.结论:以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截取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足背及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钩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廖建春;王海青;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钩突骨的形状大小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测得钩突骨的长度为(19.6±3.1)mm(14.0~25.0 mm);宽度为(4.3±1.2)mm(2.0~7.0 mm);厚度为(1.4±0.5)mm(1.0~4.0 mm);其长轴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50.6°±5.3.)(42.00°~60.0).结论:筛漏斗及钩突的解剖形态是慢性鼻窦炎发病的重要解剖因素.

  • 三线影在腰椎X线影像解剖中的意义

    作者:赵洪全;楚庆速;郭喜田;王振福;毕可森;刘建营

    目的:研究腰椎椎体三线影的X线影像解剖基础.方法:通过对60套椎骨标本外形和X线影像的对比观察,探讨三线影的成像机理.分析200例腰椎正侧位X线片,35例双斜位片,观测三线影的显示情况.结果:椎体上、下面的X线影像可表现为单线影、双线影和三线影,三线影是基本表现.200例X线片,正位有197例(98.5%),至少一个椎体终板存在三线影,共计882个,侧位片则均可见三线影,共计1 422个椎体终板.结论:椎体终板的三线影成像规律对腰椎X线影像诊断有重要价值.

  • 超声引导甲状旁腺穿刺的应用解剖

    作者:纪荣明;章建全;姜宗来;程林发;冯皓;汪晓军

    目的:提高甲状旁腺超声引导下介入疗法的成功率和减少穿刺并发症.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旁腺与甲状腺上、下动脉吻合支的毗邻关系;甲状旁腺的纵径、中部横径和厚度.结果:20例标本共解剖出65个甲状旁腺、平均每例3.25个,其中上、下甲状旁腺成对出现的为35%;成对的上甲状旁腺并单侧下甲状旁腺的为20%;成对的下甲状旁腺并单侧上甲状旁腺的为5%,只解剖到上甲状旁腺和下甲状旁腺的分别为20%.结论:临床行上甲状旁腺穿刺时,穿刺点应距甲状腺侧叶上极下方16 mm和距甲状腺后缘10 mm左右的两点交叉处;行下甲状旁腺穿刺时,穿刺点应距甲状腺侧叶下极上方12 mm和距甲状腺后缘10 mm左右的两点交叉处进针,进针深度约20~30 mm.

  • 筛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廖建春;王海青;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测量筛泡气房的大内外径、大上下径、筛泡骨壁的厚度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测得筛泡的内外径为(9.9±2.9)mm(5.0~16.0 mm);上下径为(14.9±7.3)mmn(5.0~29.0mm);骨壁厚为(0.2±0.1)mm(0.1~0.4 mm);筛泡中心至前鼻棘的距离为39.3±5.2(31.0~50.0)mm;其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53.3±9.1)o(32.0~69.0)o.结论:筛泡气房的气化发育是影响上颌窦开口引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 脊髓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刘成龙;靳安民;周初松;周东耀;陈斌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tu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参考Nystrom方法建立大鼠脊髓压迫伤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BT-PCR)法测定伤段脊髓组织nNOS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脊髓组织内存在nNOS mRNA的表达,脊髓压迫伤后nNOS mRNA表达迅速逐渐增强,在伤后6 h达到高峰。结论:nNOS存在于正常的脊髓组织内,脊髓损伤后nNOS mRNA表达迅速增强,提示nNOS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并可能是一种损伤因素。

  • 高频电刀对家兔活体肌肉组织的作用

    作者:李爱华;富克远;李德贤;陈耀武;施丽君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对肌肉组织结构的作用.方法:用高频电极在不同输出功率时测定大自家兔活体肌肉组织的电流强度,灼伤中心区汽化深度和汽化表面积,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创面下0~6mnmm深度的组织结构变化.结果:随着电流输出功率的增强,肌肉组织的电流强度,中心区汽化深度和汽化表面积也随之增加,创面深部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发生了热凝固性改变,损伤程度随着离中心区距离的延长而减弱,但在6 mm深处仍有较明显的损伤性改变.结论:用高频电刀操作时应注意对深部肌肉组织的损伤性作用,为减少损伤应注意操作时的电流强度和电灼时间.

  • 肝硬化后大鼠小脑皮质中P物质(SP)的变化及其意义-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研究

    作者:武艳;高秀来

    目的:研究P物质(SP)在大鼠小脑皮质中的分布特点及肝硬化后对大鼠小脑皮质中SP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结果:①SP样阳性纤维及终末散在分布于小脑皮质各层,但在Purkinje神经元层其平均荧光强度相对其它各层较高,并主要分布于该神经元树突侧胞体周边形成突触样结构;②肝硬化后SP在小脑皮质中的分布与正常组基本一致,但阳性反应物的密集度明显增高,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强.结论:肝硬化后小脑皮质中SP含量较正常明显增多,很可能是脑损害的一种继发性代偿作用.

  • NT-3基因l克隆与表达

    作者:陈昌杰;何蕴韶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的方法.方法:根据NT3cDNA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编码人NT-3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构建表达载体PBV220-NT-3.自动序列分析测定TN-3序列.将重组PBV220-NT-3转化到大肠杆菌DH5a中,温度诱导目的基因表达.透视电镜观察诱导后的工程菌.薄层凝胶扫描分析目的基因表达量.Western blot鉴定其免疫活性.结果:序列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目的基因在温度诱导下表达量为25%,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工程菌菌体两端,大小不一;Western blot阳性.结论:本实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NT-3是可行的,且表达量为25%,表达产物具有免疫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拇指腕掌关节韧带的力学特性及其意义

    作者:田青业;刘正津;周军海

    目的:探讨拇指腕掌关节韧带力学特性,为关节运动分析、伤病致残时的修复与功能重建以及人工关节设计提供关节韧带力学特性参数.方法:选择前斜韧带和背桡侧韧带做离体力学测试,得出韧带应力一应变关系、弹性模量和抗张强度,推导出本构方程.结果:前斜韧带和背桡侧韧带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呈幂函数关系,前斜韧带的本构方程:σ=1.00ε1.17,背桡侧韧带的本构方程:σ=2.27ε1.60.结论:前斜韧带结构较疏松,其弹性模量和抗张强度都较背桡侧韧带小,外伤或自发性损伤引起退行性变的可能性大.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侯宝华;徐达传

    由于低位直肠癌行治愈性切除后存在着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及术后性功能和泌尿功能的障碍,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有关直肠癌的治疗一直是困绕外科界的一大棘手问题.随着Heald…等在1982年提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rnesorectal exci-sion,TME)或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mesorectal excision,CCME)这一新技术以来,上述问题才得以改现[2-5],目前,TME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已成为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本文将TME、盆腔内与TME密切相关的直肠系膜、Denonviliers筋膜、直肠"侧韧带"、直肠下动脉及自主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研究综述如下.

  • 胎儿脑标本取出固定和切面的新方法

    作者:王玉民;明玉华;张丽

    目前无论是成年人或胎婴儿标本,其取脑、固定和切面的方法基本相同.成人脑组织发育完善,相对不易损伤变形.而胎婴儿脑组织发育不成熟,质脆易碎,尤其是脑畸形者在取脑、固定、切面任何一环节操作不慎,均易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变形,失去原有形态结构,严重影响病理诊断、教学、科研工作.因此,为探索如何保护维持脑的三维结构,我们作了200多具不同胎龄的胎儿尸解,总结出一种取脑、固定和切面的新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1例

    作者:李长征;石瑾;刘畅

    笔者在解剖 l 具青年女尸时,发现其动脉导管未闭.现报道如下.该例导管位于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交界的内侧与左肺动脉上缘之间.呈漏斗型,长度为0.9 cm,主动脉端的内径为7.0 mm,肺动脉端的内径为2.5 mm.据有关资料统计,先天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08‰~13.7‰,儿童高于成人,而动脉导管未闭是先心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先心病的21.2%,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临床体征是肺动脉高压致右心室肥大,笔者解剖的此具女尸其心脏大小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 C6神经根变异1例

    作者:王培信;李泽龙;李凭跃

    伤者,男,36岁.摩托车事故伤后左上肢弛缓性瘫痪,并方肩畸形2月余主诉入院.伤者2000年12月1日骑摩托车与汽车相撞,撞击瞬间从摩托车上摔出,伤后左上肢即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无昏迷及肢体损伤出血病史.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无效转送本院.查:一般情况可,心肺正常,左上肢呈自然松弛下垂状态.肩部呈方肩畸形,上肢各关节不能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正常,耸肩运动正常.斜方肌肌力V级,冈上、下肌肌力Ⅲ级,胸大肌、背阔肌及上肢其余诸肌肌力零级.上肢感觉除上臂外,其余全部丧失.上肢反射消失,温度略低,Homer征阴性.肌电图检查:左伸指总肌、三角肌、肱三头肌、小指展肌示神经性损害,左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尺神经呈中、重度神经性损害.诊断:左臂丛损伤.

  • 特发性男性假两性畸形1例

    作者:王德岷;张纲峰;尹继承;李晨

    患者男性,55岁,因左腹股沟斜疝于2000年10月4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治疗.术中常规处理疝囊后发现左、右侧睾丸均来自于左侧,并且有一自盆底肌性子宫相连,于两睾丸间同时突向阴囊,连于左睾丸有卵巢的伞端,请相关科室认定后考虑患者性生活正常,未做处理,术毕.真、假两性畸形均少见.特发性男性假性畸形罕见,手术中尽量不损伤为好.

  • 胫后动脉腓动脉变异1例

    作者:顾军

    患者男性,30岁,因"右小腿被电线杆砸伤6 h"入院.查体:右小腿中下段前侧可见多个不规则皮肤裂伤,创腔内有散在碎骨块,渗血.右足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右足感觉丧失.初步诊断:(1)右胫前后动静脉损伤;(2)右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急诊行"血管探查吻合术".术中见:胫后动静脉断裂,动脉血管外径1.5 mln,于胫神经内侧伴行,近断段可见胫骨骨膜分支,踝上10 cm胫后动脉走向前内分布于内踝内侧,踝上6 cm有一分支与腓动脉相通.胫神经外侧方2 cm处腓动静脉断裂,动脉血管外径2.0mm,于小腿下段走向内侧,伴行胫神经外侧,共同进入踝管,近断段可见长屈肌分支,远断段有一分支走向外踝后方,腓动脉吻合后,踝管处可触及动脉搏动.肢体挤压致血管断裂,血流重建至少保证两条重要动脉吻合,以避免术后血管栓塞致肢体坏死的发生.本患者胫后动脉与腓动脉血管直径比不相符,分布异常.据中国人体质调查470例的统计,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的出现率为4.68%,其中报道1例胫后动脉甚为细小,其下端由较为粗大的腓动脉交通支所加强,本例血管变异与其相符.术中发现,处理得当,肢体存活.

  • 单侧副胸锁乳突肌肌与胸骨肌相连1例

    作者:范海云;刘红敏;赵红军;李占生;陈世丰;李文明;李新伟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报道如下:(1)副胸锁乳突肌上端连于胸锁关节处,向左下方连于左侧胸骨角下缘,位于体壁肌肉浅层,长2.0 cm,宽1.0 cm.(2)胸骨肌上端在胸锁关节处,分别与胸锁乳突肌和副胸锁乳突肌相连,下端与右侧腹直肌鞘前层相续,位于肌肉浅层(即浅筋膜下方)宽处4.0 cm,长9.0cm,与副胸锁乳突肌呈45.夹角.(3)左侧未见异常,分析变异原因:副胸锁乳突肌的发生可能于腮弓间充质演化异常有关;而胸骨肌变异则可能与肌节的分化异常有关.

  • 2300例主动脉测量与心胸比率

    作者:邓焕辰;吴积培

    主动脉伸长、扩张、主动脉横行部升高等形态、大小、位置的改变,是主动脉病理X线所见的重要方面,与心胸比率等都是X线检查经常描述的主要X线征象.我们对2300名正常或临床拟诊心脏疾患的病例进行心脏、主动脉后前位像的测量分析,现将有参考价值的部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300例(男1272,女728)中,40岁以下正常人2000例,男1180例,其中16~20岁410例,21~40岁770例;女820例,其中16~20岁221例,2l~40岁599例.因血压高或未明原因的心脏增大等拟诊心脏病者300例,均为50岁以下的成年人.1.2操作方法按"远距离摄影"…要求,在平静呼吸状态下摄l80cm远达心脏后前位片,测量主动脉长径(L)与宽么(T1+T2)[2],以(T1+T2)/L求出主动脉宽长比率.测量主动脉弓顶高处与胸锁关节下缘水平线间的距离,同时按常规测量计算心胸比率(附图).

  • 右背部副乳腺1例

    作者:葛怀娥;单美英

    患者女,59岁.因发现右背部肿物2年于1999年10月2日入院.查体:右背部腋后线与肩胛线间于第7~9肋间可触及一扁圆形肿物,大小为4 cm×2.5 cm×l cm,质韧,边界清楚,无压痛,可活动.肿物切线位拍片示局部软组织隆起影,肋骨无异常.入院诊断为右背部软组织肿瘤.行右背部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位于第7~9肋骨表面,呈扁圆形脂肪样,与肩胛骨、肋骨、背阔肌轻度粘连,切面黄白相间.肿物切除后常规病理检查.组织切片可见疏松结缔组织中有散在小乳腺腺管,但未形成乳腺小叶结构.病理诊断:右背部副乳腺.

  • 腹主动脉横行变异1例

    作者:陈惠恩

    动脉走行、分布异常较为常见,但腹主动脉横行变异不多.作者CT检查时遇到l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76岁.因上腹痛行CT检查.CT连续(层厚、层距10 mmn)平扫示腹主动脉走行异常,由脊柱左后方的位置,下降中横行向右前移至脊柱前方偏左下行,其上下方主动脉形态、走行均未见异常.本例为腹主动脉横行异常,经CT检查确诊.本例腹主动脉下降中由脊柱左后方呈直角水平右向前行达脊柱前方(偏左)、然后叉呈直角垂直下降,在4 cm高度内横行达6 cm,形成2个"直角"转折,如此异常走行的腹主动脉实为罕见,本例虽为高龄患者(76岁),但主动脉横行异常形成2个直角转折,异常段上、下方主动脉形态、走行均未见异常,考虑其形成原因应非高龄患者动脉硬化所致,而应为先天发育异常,其具体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不详.CT发现此异常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

  • 岛状腘动脉1例

    作者:孟新文;付清海;许向东;汪丙昂

    患者女性,30岁,汉族,入院前3 h劳动时不慎被约500kg重的冻土砸伤双下肢,右胫腓骨下段粉碎型开放性骨折.左胫骨上段横形骨折,腓骨小头撕脱骨折、胫骨远折段向外移位,小腿上端肿胀,足背动脉摸不到搏动,多谱勒氏超声血流仪于骨折断端以远探不到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血流声,足呈干瘪状苍白.病人中度休克.经抗休克治疗、血压升至12/6.7kPa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腘动、静脉探查术.术中见胫腓骨骨折,比目鱼肌断裂,腘静脉于膝关节平面完全断裂,血管断已血检形成.腘动脉有2.5cm长变细段、内膜断裂,变细段以远1 cm处腘动脉分叉成两条,内侧一条血管外径6 mm、外侧一条血管外径3 mm、平行下行2.5 cm后重新汇成一条腘动脉,再下行2 cm后分成胫前和胫后动脉(附图).伤口清创后,用hastani外固定架固定胫骨,缝合比目鱼肌.剪断腘动脉变细部分,远侧断端血管内膜仍有损伤,故剪断分叉处结扎外侧较细的血管,上方近段充分游离松解后,屈膝位行内侧较粗的血管与近断端血管端端吻合.两条静脉取小隐静脉桥接吻合.术后屈曲位石膏外固定,术后足趾血运良好,温度好,第2 d足趾可屈伸活动.第12 d拆线、伤口一期愈合.

  • 肌间隙血管为蒂小腿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劳杰;熊良俭;顾玉东;梁秉中;赵新

    目的:为胫后动脉的肌间隙分支为蒂小腿内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新鲜尸体60侧经胫后动脉起始部进行墨汁注射,以内踝至胫骨平台将小腿等分成A、B、C、D 4个区段,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观察血管分支长度、口径、类型.结果:B区胫后动脉肌间隙分支长(4.5±0.6)cm,外径(1.7±0.2)mnlll.C区胫后动脉肌间隙分支长(4.0±0.6)cm,外径(1.5±0.3)mln.其余A、D区分支细、短.结论:以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为蒂小腿内侧皮瓣血管蒂较长,口径适合显微外科的吻合要求,可用于游离移植修复;临床修复手皮肤缺损6例,皮瓣全部成活.

  • 阴茎皮肤和包皮动脉的解剖及l临床应用

    作者:白安胜;宋江虹;冯继周

    尿道下裂是泌尿外科先天性畸形疾病,发病率为3%c~4‰[l ],国内外多采用包皮内板横行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修复尿道下裂[2,3,该术式存在取材长度不足及皮瓣转移后血供差等问题,有15%~30%的并发症[4.我们自1998年至2000年通过对20具成人男尸阴茎皮肤和包皮动脉的解剖观察,采用阴茎背侧纵行带蒂岛状皮瓣行尿成形术修复尿道下裂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2001年第23卷第1期)

    作者:

    关键词: 外科 放射解剖学
  • 数字化虚拟人体为临床解剖学开拓研究新领域

    作者:钟世镇;原林;黄文华

    2001年11月5日~7日主题为"中国人数字化虚拟人体科技问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74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了21世纪前沿科技中,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这个学术研讨会,在了解国内外科技前沿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方向,思考了一些要进行探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