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7-12岁儿童颈椎间盘的影像学三维形态测量研究

    作者:刘颖;李志军

    目的::本实验通过将影像学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并测量颈椎间盘及其相关结构,探索7-12岁儿童颈椎间盘、髓核及相关结构发育情况和增龄规律。收集自2012年9月起行多层螺旋CT( MSCT)扫描,包含完整颈椎结构的健康儿童影像资料共103例,将原始数据经Mimics软件行多平面重建,在正中矢状面调节优对比度后行颈椎椎间盘各指标测量包括:(1)椎间盘高度(前、中、后),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中高、正中矢径,髓核高、髓核矢径及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后缘距离;(2)计算比值:髓核矢径/椎间盘正中矢径,髓核高/椎间盘中高,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正中矢径,椎间盘中高/椎体中高,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距离/后缘距离。按年龄、节段分组后行统计学分析。结论:1.各测量指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同一椎间盘内前高、后高差异明显,7-12岁时期颈椎间盘前厚后薄的形态已经形成。2.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中高及椎体正中矢径同时随年龄、椎序增加而数值增大,以下颈椎为著,符合力学要求,可增加颈椎稳定性。3.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正中矢径,椎间盘中高/椎体中高两者比值随着年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提示椎间盘与椎体在矢状长度与高度两方面的生长节奏并不完全同步。4.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后缘距离之比可提示髓核在椎间盘内的位置关系,且与7-12岁儿童颈椎曲度有着密切联系。

  • 骶髂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作者:李明;徐荣明

    随着光学、电子、激光、超声、组织免疫化学、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使我们对骶髂关节(Sacroili-acjoint,SIJ)的形态解剖学、组织解剖学、功能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等基础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 斜仰低拱位和俯卧位时肾和结肠位移变化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郭亮;张楠;张新恒;马曜辉;单中杰

    目的:测量斜仰低拱位和俯卧位下肾与结肠的解剖位置变化及相对位移,为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体位选择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6例拟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前进行斜仰低拱位和俯卧位下64层螺旋CT检查,测量两种体位下的肾水平距离、结肠水平距离、结肠距模拟穿刺线距离和肾结肠距离,并进行比较。结果斜仰低拱位和俯卧位下结肠到模拟穿刺线距离分别为:左侧[(26.56±15.36) mm 和(12.25±13.16) mm,t =3.527,P <0.05],右侧[(25.85±14.26) mm和(13.57±12.53) mm,t=3.234,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斜仰低拱位和俯卧位下左右两侧肾水平距离、结肠水平距离、肾结肠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斜仰低拱位下结肠向腹侧移位,结肠距模拟穿刺线距离增大,此体位下经皮肾镜取石术有可能降低结肠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 用数字化可视人研究低位脑神经

    作者:陈现红;张伟国;张绍祥;赵涛;刘正津;谭立文;陈金华

    数字化可视人是将大量人体横断面数据信息应用计算机进行整合,重建成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构成人体形态学信息研究的实验平台,使虚拟现实成为可能,为开展各类人体相关研究提供形象而真实的模型[1].我们以1999-2002年完成的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薄层断面为基础对低位脑神经及相关结构进行研究,从断面解剖学角度评价低位脑神经及其周围结构的相互关系,为某些颅底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及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影像解剖学依据.

  • 泪小管超声活体显微镜测量

    作者:胥利平;陶海;韩毳;王朋

    目的 探讨运用超声活体显微镜(UBM)测量人泪小管各段管内径的可行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武警总医院眼科泪道正常的志愿者80名(80只眼).其中男性40名(40只跟),女性40名(40只限),年龄18 ~82岁,平均41岁.按年龄分为3组:18~40岁,41~60岁,61岁以上.对入选眼行UBM检查,观察活体正常泪小管在UBM图像中的成像特点;测量睁眼状态下上、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垂直部近心段、中段、远心段管腔的前后径;测量睁眼状态下上、下泪小管水平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的前后径和垂直径,根据椭圆面积公式S=πab(a,b分别为1/2前后径和1/2垂直径)计算泪小管水平部各段横截面积.各年龄段间泪小管测量值的比较、泪小管垂直部各段前后径间的比较以及水平部各段横截面积间的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男女间泪小管测量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80只眼中,6只眼泪小管未能清晰成像,成像率92.5% (74/80).上、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分别为(2.10±0.12)mm、(2.08±0.10)mm.上泪小管垂直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前后径值分别为(0.24±0.05) mm、(0.28±0.05) mm、(0.33±0.04) mm(F=16.315,P=0.000),下泪小管垂直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前后径值分别为(0.23±0.04)mm、(0.28±0.06)mm、(0.32±:0.05) mm( F=17.570,P=0.000).上泪小管水平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77±0.13)mm2、(0.62±0.13)mm2、(0.48±0.11 )mm2(F=22.970,P=0.000),下泪小管水平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79±0.11 )mm2、(0.63±0.08)mm2、(0.48±0.09) mm2(F=21.45,P=0.000).各年龄段间、男女间泪小管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2~3.954,t=0.105~0.487;P>0.05).结论 UBM检查活体泪小管具有无创伤性,其测量活体泪小管管内径可行性好.

  • 成人泪囊超声三维重建影像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晓航;陶海;李茂;席梅;韩毳;王朋

    目的 探讨超声三维重建显示并测量成人活体泪囊及内眦动脉的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武警总医院眼科泪器病中心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眼科专科医师检查无泪道相关疾病的其他眼病患者80例(80只眼),利用GE Voluson E8型超声诊断仪(三维超声诊断仪器),妇科腔内探头,频率5 ~ 12 MHz对其进行检测,每项数据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年男性受试者泪囊腔垂直径、前后径、横径大小分别为(13.3±2.0) mm、(6.2±1.1)mm、(5.0 ±0.9)mm;成年女性受试者泪囊腔垂直径、前后径、横径大小分别为(13.1 ±2.2) mm、(5.8±1.0)mm、(4.8±0.8)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45,1.41,P>0.05).成年男性受试者泪囊腔(顶、底)到皮肤表面、内眦角顶点的距离分别为(6.5±0.1)mm、(5.9 ±0.1)mm、(6.8 ±0.1)mm、(8.8 ±0.1)mm;成年女性的测量结果分别为(6.1 ±0.1)mm、(5.7 ±0.l)mm、(6.2±0.1)mm、(8.6 ±0.1)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1.56,1.45,1.63,P>0.05).成年男性受试者内眦动脉到皮肤表面、内眦角顶点的距离分别为(7.7 ±0.1)mm、(8.0 ±0.0)mm;成年女性的测量结果分别为(7.6±0.1)mm、(7.9±0.1)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1.34,P>0.05).结论 超声三维重建能较清晰地显示成人活体泪囊和内眦动脉形态,测量出具体影像解剖学数据.

  • 作者:

    关键词:
  • 脊柱侧弯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学分析

    作者:张凡;王烨;郑卜轩

    目的:分析脊柱侧弯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学形态。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脊柱侧弯合并骨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对其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扫描,58例患者共扫查出82个骨嵴。规则型59个(72.0%),不规则型23个(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横轴位扫描下,骨嵴多分布于腰椎段,尤其是上腰椎段,其在上腰段的分布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位置(P<0.05)。结论临床上的骨嵴形态多样,骨嵴在胸腰段前段较粗者,提示手术较为复杂;分叉型骨嵴普遍位于腰椎第1节段,术中要注意该节段的分叉情况。

  • 病案"引证"教学法在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郭林娜;谢立平;刘冰华

    医学影像解剖学作为影像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面临着图像信息丰富、学时短,教学方法尚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使影像解剖学教学方法多样化,同时更是为了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学时内掌握多的知识点.由此,在我校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中开展了病案"引证"法教学,即利用病案图像来诠释影像解剖学各部分的知识点.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升都有较好的效果.

  • 健康老年人大脑皮质机能定位的临床CT研究

    作者:李龙;池晓宇;黄新才;马新兵;吴晓军

    目的:探讨在CT图像上对大脑皮质机能区简单而准确的定位方法.方法:随机抽取50例健康老年人的CT图像,以大脑表面沟回为标志辨认大脑皮质机能区.结果:大脑表面沟回在健康老年人CT图像上显示清楚,易于辨认.中央沟、外侧沟、额上沟、顶枕沟、距状沟、脑室、脑池可作为定位大脑皮质机能区的主要解剖标志,并以8个典型CT轴位图像表示其结果.结论:大脑表面沟回是在CT图像上识别健康老年人大脑皮质机能区的一种标记.

  • 影像解剖学教学中CT图像及三维重建的应用分析

    作者:鲁雪红;王伟

    影像解剖学以对X线、CT、MRI以及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教学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人体结构的正常状态与表现,具备判断异常影像学征象以及评估各类病变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为后续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基于对影像解剖学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CT图像数据及三维重建的操作方法与效果,对将CT图像数据及三维重建应用于影像解剖学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价值进行分析,希望对刚从事医学影像教学的年轻教师有一些帮助.

  • 建构主义在影像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作者:郭林娜

    影像解剖学作为影像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面临着图像信息丰富、学时短,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等问题。为了使影像解剖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能快速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的知识点。现在我校影像解剖学教学中开展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即利用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环节使学生掌握知识点。

  • 成人腰椎椎孔增龄性变化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薛希瑞;王迎春;杨桂姣

    目的 揭示正常成人腰椎椎孔随年龄增长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对200例受检者进行螺旋CT扫描,测量腰椎椎孔横径和矢径、关节突关节间距、侧隐窝矢径及夹角等参数.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女性40岁-49岁组L3、L4、L5侧隐窝矢径,较其余各组减小(P<0.05);男性L5侧隐窝夹角在50岁-59岁、60岁-组明显减小(P<0.05),女性则主要表现在30岁-39岁组较大(P<0.05).②椎孔矢径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①腰椎椎孔的形态学变化受年龄因素影响;②椎孔径线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具有相关性.

  • 对影像解剖学技能考核的实践和评价

    作者:彭华;王其华

    自1994年来,我们据卫生部颁发的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理论统考的基础上增加了严格规范的技能考核,从而将<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具体化,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更明确,更有利于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不断完善测评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达到了与教学相长的效果.本文仅就近几年在影像专业实验考核的做法谈点体会,并对完善以后的测试提供一些思考.

  • 64排螺旋CT对正常成年人胰腺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陈雁卉;张杰;王正;马骋远;李杰;邹浩军;杨桂娇

    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胰腺影像解剖学的差异性,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影像资料.方法:通过64排螺旋CT对200例正常成年人胰腺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通过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大密度投影等技术重建,观察胰腺与脾脏的关系以及胰腺影像解剖学差异.结果:重建胰腺形态直观,轮廓光滑123例,分叶64例.胰尾与脾门阿紧贴52例,分开125例,胰尾越过脾门10例.胰腺平均体积(122.43±21.08)cm3,胰腺体积与性别有显著差异,男性组大于女性组(P<0.05).结论:成人胰腺体积与年龄、性别相关,胰腺萎缩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大于女桎,6器排螺旋,CT扫描对胰腺与周围毗邻关系鉴别诊断有临床指导意义.

  • 影像解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赵云;刘爱华;任华;李红

    针对影像医学的课程特点,教学中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注重"三个结合"即密切结合成像技术原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应用,并有效应用多边互动式教学法,全面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 多媒体技术在影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志安;朱元业;赵世鸿;候劲屹

    影像解剖学尤其是断层解剖学对医学生来讲是一门十分棘手的课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影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深入加强学生对影像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技术在影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和提高影像解剖学的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尝试.

  • 试论《影像解剖学》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角色创新

    作者:谢纯平;刘祖民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正以人们意料不到的速度发展,但是,不论那一类新的成像技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要有坚实的解剖知识,才能掌握好这些新的诊断技术.

  • 喉部动脉影像解剖学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鸿;谢拥军;刘思琦;万刚;李通;刘兴国

    目的 研究喉部动脉的影像解剖学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和资料.方法 取36例喉部结构完整的尸体标本,8例尸体标本做动脉铸型,12例尸体标本用MR扫描仪进行水平面和矢状面的扫描,8例尸体标本进行1mm/片冰冻磨铣,8例尸体标本进行大体及显微解剖,并对5种不同的形态学研究方法关于喉部动脉的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 左、右甲状腺上动脉的长度分别为( 42.30±0.20) mm和(40.50±0.20) mm,起点处的管径分别为(1.80±0.30) mm和(1.65±0.30) mm;左、右甲状腺下动脉的长度分别为( 23.60±0.27) mm和(22.40±0.24)mm,起始点的管径为分别为(1.40±0.25) mm和(1.35±0.30) mm.喉上动脉起点处的管径( 1.50±0.20) mm,入喉处管径为(1.32±0.15) mm,长度为(18.60±2.45)mm;其入喉处在甲状软骨的前下方,距甲状软骨上角尖的距离,左侧为( 6.80~25.50) mm,平均(14.60±2.45) mm;右侧为(7.60~28.60)mm,平均(15.58±2.58) 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下动脉起点处的管径( 1.70±0.30) mm,长度为(15.50±1.80) mm.结论 喉部动脉的影像解剖学研究,为耳鼻喉头颈科特别是喉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影像解剖学依据及血供形态学资料.

    关键词: 动脉 影像解剖学
  • 骨性鼻泪管横截面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的比较

    作者:李鑫;刘卫华;马大军;王伦安;刘亚国;谢拥军;米永杰;李健

    背景:目前研究集中于鼻泪管的局部解剖和影像解剖方面,而在干性颅骨标本上进行较系统的骨性鼻泪管横截面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对照研究尚较缺乏.目的:探讨骨性鼻泪管横截面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特点,为相关鼻内镜鼻泪管手术提供依据.设计:标本自身对照试验.单位:成都医学院教学保障处.材料: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局部解剖实验室完成.随机选取国人成人完整无损干性颅骨34例(68侧),其中男性34侧,女性34侧.方法:①使用SHIMADZU型CT机以头颅CT的常规扫描基线OM线为轴位扫描基线,对标本进行水平位扫描.人为将骨性鼻泪管分为3等分(上1/3段、中1/3段、下1/3段),每一等分的测量结果取其包括相应层面相应数据的平均值.②按影像扫描基线在颅骨标本上做好标记.使用切片刀沿CT的水平位扫描基线行横断面断层切片,分别测量骨性鼻泪管的相关测量指标,并与影像学的结果相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前后径和左右径.②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内骨壁和后骨壁厚度.③骨性鼻泪管下口的位置和形态.④骨性鼻泪管相应指标的CT影像测量结果与横截面解剖测量结果的对照.结果:①骨性鼻泪管横截面前后径及左右径:骨性鼻泪管上口明显狭窄;下口的大小变异较大;管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前后径大于左右径;骨性鼻泪管上口内径、下1/3段内径,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8,2.227,P<0.05).骨性鼻泪管上1/3段内径、中1/3段内径、下口内径,男女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性鼻泪管横截面的内骨壁和后骨壁:骨性鼻泪管内骨壁的厚度为(0.87±0.23)mm,后骨壁的厚度为(0.21±0.19)mm,内骨壁的厚度和后骨壁的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7,P<0.05);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内骨壁厚度以及相应位置的后骨壁厚度,男女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鼻泪管下口的位置、开口的形态变异较大.骨性鼻泪管相应指标的CT影像测量结果与横截面解剖测量结果一致.结论:熟悉骨性鼻泪管的正常横截面解剖及影像解剖有助于鼻泪管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减少并发症.

6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