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刘恒兴;李敏;窦文广;马会强

    目的 为上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新鲜上颌骨标本10例20侧、成人全牙上颌骨标本18例36侧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上颌窦粘膜、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上颌窦的形态及其下壁的骨性和粘膜结构,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上颌后牙牙根至上颌窦下壁的距离.结果 上颌窦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体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和粘膜隔.上颌磨牙的近中颊根至上颌窦的距离均较舌根、远中颊根近,由近及远依次为近中颊根、舌根和远中颊根.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上颌窦下壁的距离分别为(9.30±2.64)mm和(9.50±2.72)mm、(4.50±1.98)mm和(4.60±1.95)mm、(2.02±0.91)mm和(2.18±0.96)mm、(2.06±1.04)mm和(2.26±1.20)mm、(3.74±1.73)mm和(3.82±1.84)mm.结论 (1)上颌后牙至上颌窦的距离以第1磨牙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等具有重要意义.

  • 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应用解剖

    作者:侯致典;王增涛;陶文强;李向明;章明星;周星星;丁自海

    目的 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 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 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 改形(足母)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术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牟勇;黄东;吴伟炽;张惠茹;丁自海

    目的 为改形(足母)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10例2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足标本(其中新鲜足标本5例10侧)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营养(足母)趾甲皮瓣、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结果 (足母)趾甲皮瓣的血供为多源性,主要为(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和(足母)趾趾背动脉,二者外径分别为(1.5±0.3)mm、(0.9±0.2)mm;(足母)趾甲皮瓣静脉为大隐静脉-第一跖背静脉-(足母)趾腓侧趾背静脉;神经为(足母)趾腓侧固有神经和腓深神经.剔除第2足趾甲皮瓣的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为第2足趾胫侧趾底、趾背动脉,外径分别为(0.7±0.1)mm、(0.3±0.1)mm;静脉为大隐静脉.第一跖背静脉-第2足趾胫侧趾背静脉;神经为第2足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结论 (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足母)趾趾背动脉及第2足趾胫侧趾底、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可为改形(足母)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理想的血供.

  • 人工膝关节胫骨近端截骨的数字化形态学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胡岩君;余斌;罗吉伟;李鉴轶;刘清华;徐洪璋

    目的 通过三维测量胫骨近端截骨后的形态学数据,探讨更适合国人、个性化的假体设计.方法 对55位志愿者中的92例正常膝关节(男性42例,女性50例)进行螺旋CT扫描,将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0.1软件建立膝关节三维数宁模型,然后再将模型导人Geomagic Studio 8软件系统对胫骨近端模型进行模拟截骨、形态学测量及统计分析,并将获得的数据与日前常用假体的形态学参数进行对比.结果 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AP)为(49.87±3.9)mnl、内外侧横径(ML)为(73.50±5.6)mm,AP与ML呈正相关关系;男性胫骨平台AP为(53.24±4.1)mm、ML为(75.85±3.5)mm,比女性AP(47.61±3.7)mm、ML(67.68±2.6)mm都要大;内侧前后径(MAP)比外侧前后径(LAP)要大,男性大(3.9±2.9)mm,女性大(3.7±2.7)mm.结论 不同性别及人种的胫骨截面形态可存在显著差异,在进行国产膝关节胫骨假体设计时需要考虑人种、性别等因素.

  • 面神经颞骨内段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杜长生;王社军;王建祯;吴建广

    目的 对面神经颞骨内段进行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应用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 面神经颞骨骨质内分支分为四段,即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分别长为(10.1±1.41)、(3.81±0.74)、(10.51±1.44)、(15.51±1.94)mm.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经茎乳孔出颅.结论 (1)经岩前入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定位.(2)经迷路入内耳道底的Bill嵴是寻找面神经内耳道段的重要标志.(3)岩大神经起点内侧5 mm的垂直线是定位耳蜗方便、可靠的标志线.(4)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的夹角平分线是从颅中窝寻找内耳道的好的解剖标志.

  • 腰椎间孔侵入性操作的应用解剖

    作者:袁仕国;李义凯;王华军;潘长卿

    目的 为腰椎间孔的侵入性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0具防腐尸体上,解剖观测走行于L_(1-5)椎间孔的血管、韧带和神经及其毗邻关系.结果 腰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在相邻丽横突根(或横突根与骶翼)连线的中点紧贴椎板外缘,以及横突根(或骶翼)上缘存在2个相对无神经血管区(三角工作区),但有12%腰横突根上缘三角工作区出现腰升静脉或(和)椎间静脉下支至腰静脉的交通支.结论 (1)"三角工作区"为相对无血管区;(2)腰椎侧后方手术要注意入路区可能存在血管;(3)腰椎间孔穿刺时,针尖宜从两横突根中点,并紧贴椎板外缘刺入;(4)由于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针刀在此处盲切危险性较大.

  • 宽鼻缩窄截骨术的临床应用解剖

    作者:安阳;柳大烈;陈兵;单磊;王竞鹏;王飚;袁继龙;周智;杜本军

    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鼻背缩窄截骨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例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用局部解剖的方法观察鼻背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比邻关系.结果 鼻背骨结构由鼻骨、上颌骨鼻突、额骨鼻突组成.其中:(1)鼻骨间缝合长度(25.2±2.91)mm;(2)鼻颁缝合长度(29.2±2.51)mm;(3)上颌骨鼻突厚度①梨状孔起点处(1.86±0.22)mm,②眶下缘平面(2.18±0.22)mm,③内眦平面(2.78±0.10)mm;(4)鼻颌沟到鼻泪管之间的距离①顶部(3.52±1.22)mm,②中部(5.10±1.48)mm.③底部(5.62±1.26)mm;(5)内眦韧带止点与鼻颌缝的距离(2.87±0.08)mm.结论 鼻背缩窄的侧鼻安全截骨线为:截骨术要从下鼻甲上部的附着部位开始,于骨膜下沿鼻颌沟进行,避开鼻外侧静脉,于眼窝内下方大约相距3.5 mm左右,到鼻根点部位于内侧截骨线相遇.

  • 外周血基质干细胞培养鉴定及其向施万细胞的诱导分化

    作者:戴翔;占小多;江沿文;汤银娟;张丽华;刘忠英;董为人;郭家松

    目的 研究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基质干细胞(PBMSCs)并诱导分化为施万细胞的潜能.方法 从SD大鼠取血分离培养P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其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与鉴定,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rdU作用4h后BrdU的阳性率.PBMSCs经β-巯基乙醇、全反式维甲酸及复合条件培养基等三个步骤向施万细胞定向诱导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100和P75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培养获得的PBMSCs中CD11b、CD29、CD45、CD49d、CDg0及CD106的阳性率分别为19.97%、99.96%、46.62%、5.46%、71.22%和10.76%.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PBMSCs呈CD34阴性,而BrdU阳性率为(34.1±4.3)%.PBMSCs经定向诱导后S-100和P75的阳性率分别是(75.2±4.1)%和(78.9±4.6)%.结论 从外周血分离获得的干细胞符合基质干细胞的特性,这些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施万细胞.

  • 骨骼肌成肌干细胞体外三维与平面培养的比较研究

    作者:艾鹤英;秦建强;余磊;廖华

    目的 比较三维与平面培养C2C12细胞形态及功能差异.方法 Ⅰ型胶原和MatrigelMatrix修饰Sylgard 184铸槽和普通培养皿,分别接种C2C12细胞悬液,细胞增殖至80%融合时换含2%马血清的DMEM/F12诱导分化获取成熟的肌管;倒置显微镜观察肌管形态,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Sylgard 184铸槽表面的C2C12细胞诱导分化5d出现多核、极性肌管,17 d时肌管增粗成熟、极性平行,融合形成肌组织类似物,厚0.15 mm,有自主收缩性;扫描电镜见肌管之间排列紧密、重叠,具有三维性;而平面培养肌管小而排列紊乱.RT-PCR表明三维培养的MyoD、Myogenin mRNA表达更为显著;Myogenin、Desmin、F-actin、MHC和nAChR蛋白检测显示,极性肌管内荧光蛋白的表达更密集.结论 三维培养更有利于成肌细胞的体外极性分化和肌管间细胞连接的形成,分化肌管的存活时间较长,有利于成肌分化因子和收缩蛋白的表达,是骨骼肌的发生发育、应力加载和骨骼肌肌病良好的体外研究模型.

  • sTβR Ⅱ拮抗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内TGF-β1诱导的Smad信号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作者:廉瑞青;陈跃杰;许增禄;张晓东

    目的 研究可溶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Ⅱ型受体(sTβRⅡ)对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内TGF-β1诱导的Smad信号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抑制效应.方法 培养新生大鼠的心肌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4组:PBS对照组、TGF-β1(5 ng/ml)组、sTβRⅡ(50 ng/ml)组和TGF-β1+sTβRRⅡ组.30 min、1h和2 h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Smad2和Smad3的表达;24 h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α-SMA的表达.结果 与PBS对照组相比,TGF-β组P-Smad2、Smad3(核阳性率)和α-SMA的表达显著性升高(P<0.05);与TGF-β1组相比,TGF-β1+sTβRⅡ组P-Smad2、Smad3(核阳性率)和α-SM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sTβRⅡ可拮抗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内TGF-β1诱导的Smad2/Smad3蛋白的磷酸化与核转位,阻断Smad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 IGF-1在股骨头再造关节软骨化生中的作用

    作者:于晓兵;赵德伟;王铁男;王本杰

    目的 观察分析大转子骨瓣表面骨膜及腱膜等纤维结缔组织向关节软骨转化的规律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软骨化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液氮冷冻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erosis offemoral head,ONFH)的动物模型.左侧股骨头造模后即缝合关节囊,右侧股骨头根据分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A组(骨瓣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进行股骨头再造;B组(骨瓣加Ad-IGF-1基因治疗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股骨头再造,关节内注入表达IGF-1的腺病毒载体(Ad-IGF-1);两组动物分别于3,6,12,18,24周每批4只处死,对骨瓣进行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所有动物左侧冷冻区组织坏死.纤维状物覆盖,碎片样组织修复.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证实A组右侧骨瓣区自6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右侧骨瓣区自3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较A组修复效果好.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能够向关节软骨化生,IGF-1对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向关节软骨化生有促进作用,为ONFH的外科治疗及生长因子的应用提供基础.

  • 兔脊髓压迫器的研制及其评价

    作者:孙宇星;唐文静;黄海霞;王兴路;刘桂勇;孙善全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可靠的脊髓压迫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兔椎骨及脊柱的形态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兔脊髓压迫器,并用以制作兔脊髓急性压迫模型.运用改良Tarlov法、TTC、HE及Nissl染色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脊髓受压后,兔后肢的肌力减退、行动迟缓;TTC结果显示压迫段及其相邻节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压迫后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组织坏死;脊髓受压后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肿胀、核固缩,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等病理改变.结论 ①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兔脊髓压迫模型具有方法简便、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②本实验制作的兔脊髓压迫模型是用于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理想模型.

  • EphA5介导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向纹状体投射的实验研究

    作者:房芃;杨昆;刘文静;杨淑华;杨洁;张静;李振华;杨琳;孙晋浩

    目的 探讨轴突导向分子EphA5在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向靶组织纹状体特异性投射中的作用.方法 自孕11 d大鼠取材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EphA5在神经上皮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取材鼠脑纹状体组织,应用冰冻切片、RT-PCR及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EphA5的配体Ephrin-A5的特异表达情况;将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与新生鼠纹状体组织块联合培养,观察细胞的靶向生长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的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可明显向纹状体生长并呈EphA5阳性.靶区纹状体组织中可检测到其配体Ephrin-A5高表达.结论 轴突导向分子DhA5受体及其配体Ephrin-A5可介导胚胎中脑神经E皮干细胞向纹状体组织的靶向生长.

  • 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

    作者:董忠根;王志华;刘立宏;倪江东;何爱咏

    目的 探讨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6例,其中3例跟腱背侧部分缺损,2例跟腱内侧部分缺损,1例跟腱完全缺损.切取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时,保持肌腱与皮瓣深筋膜的联系.皮瓣大小7 cm×5 cm~11 cm×10 cm,腓肠肌肌腱大小为5 cm×3 cm~9 cm×4 cm.结果 6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感染控制;6例术后随访3~50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跟腱再断裂者.患侧踝关节屈伸范围基本正常,功能评定,优5例,良1例.结论 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跟腱粘连轻,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 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及其解剖学依据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李军;杨军;何晓清;范新宇

    目的 改进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术式,细化其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适应证.减少供区创伤.方法 0侧成人下肢标本,模拟只切断比日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结果 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上述方法后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83±5.31)mm、(25.00±2.83)mm、(32.67±4.41)mn、(39.50±4.85)mm.结论 双蒂腓肠肌V-Y下滑术式中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后重建,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这一改进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适用于40mm以内的成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 双上腔静脉伴胸导管变异1例

    作者:朱俊宇;田由;朱星红

    作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时发现其左、右侧各有一上腔静脉,同时伴胸导管变异,部分内脏转位,现报道如下:1双上腔静脉1.1右上腔静脉右上腔静脉起始、行程及注入部位均正常.左头臂静脉自左胸锁关节的后方,越过主动脉弓分支的前方,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的后方与右头臂静脉汇合,形成右上腔静脉.

  • 正中神经合并肌皮神经变异1例

    作者:夏春波;蒋常文;秦小云;周思;兰羚元

    笔者在解剖一具男尸时发现其右侧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变异较大,现报道如下.右侧正中神经为双支型,第一支由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神经纤维组成,与腋动脉和肱动脉伴行于喙肱肌内侧,起始处横径为3.1 mm;第二支由臂丛外侧束发出,穿经喙肱肌,起始处横径为5.2 mid,在距起点12.7cm处与第一支汇合,汇合后的横径为6.8 min.

  • 胎儿静脉导管及肝静脉注入部位变异1例

    作者:杨铭;马玉祥;胡金秋;于翠萍;李泽宇;刘畅;吴坤成;钟光明

    胎儿时期的营养代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由胎盘来的动脉血经脐静脉注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共同注入右心房~([1]).肝左、中、右静脉在腔静脉沟处注入下腔静脉.我们在制作胎儿血管铸型标本中,发现静脉导管及肝静脉注入部位变异1例,较军见,现报道如下.

  • 异位脾并血管变异的多层螺旋CT检查

    作者:刘鹏;李坤;李春燕

    异位脾指南于某些冈素如睥系带松弛、过长等,使脾脏脱离原来的解剖位置,也称为游离脾.异位脾比较少见,到目前为止,报道不超过500例~([1]),对于异位脾合并血管变异的报道更为少见.现报道1例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确诊的异位脾合并血管变异.

  • 双侧示指短伸肌1例

    作者:陈波;高云;廖新品;刘建川

    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双侧出现示指短伸肌并伴有示指仲肌缺如,属少见变异,出现率为2.0%,为积累国人自桡、尺骨至示指的肌肉,亦未见该处被损坏,应是先天性示指伸肌缺如.左侧示指短伸肌起自腕骨背侧的筋膜,肌腹位于手背指肌肉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该标本双侧前臂后群肌在指伸肌深面和拇长伸肌内侧无起伸肌肌腱之间,肌腹斜向外下方在第2掌骨中点附近处移行为肌腱,后在示指掌指关节处,在指伸肌腱的尺侧入示指的指背腱膜.

  • 左侧肾、输尿管不完全型重复畸形1例

    作者:顿爱社;孙丰刚;李跃;刘帅;安淑红;吕伯实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内脏标本时,发现其左侧不完全型重复肾及右肾位置异常1例,现报道如下:1.左肾:形似蚕豆,长11.8 cm,宽5.8 cm,厚3.5cm,双肾盂移行为双输尿管,两输尿管下行至距膀胱底3.2 cm处汇合成一条,穿膀胱底外上角开口于膀胱三角.上位输尿管下降过程中走行于下位输尿管的内侧,在近汇合处转至其前方.上位输尿管长23.1 cm,起始处外径为3.2 mm,汇合处外径为4.2 mm.

  • 双侧茎突异常1例

    作者:卢诗军

    在收集颅骨标本时,得到茎突异常标本1例,现报道如下:1 双侧茎突均超长左侧茎突长5.6 cm,右侧茎突长5.1 cm.2 双侧茎突均有钙化线.且钙化处增粗左侧茎突近端直径约6 mm,向远端逐渐变细至直径约4 mm,距近端约3.0 cm处出现明显钙化线,该处直径增粗至约5 mm,此后向远端逐渐变细.

  • MSCT诊断复杂下腔静脉畸形1例

    作者:陈光文;宋彬

    下腔静脉畸形少见,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过去多在尸检中发现,随着CT、MRI和超声等影像手段的应用,使得活体诊断下腔静脉畸形成为可能.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罕见的复杂下腔静脉畸形,报道如下:

  • 右侧不完全重复肾输尿管并左侧重度积水马蹄肾1例

    作者:张际青;张勇;张鹏;王飚;王勇;张小东

    患者女,21岁,未婚.因"反复左腰疼痛2月"于2009年4月7日入院.2月前在工作中突感左腰部持续性胀痛,疼痛剧烈,有洗肉水样血尿,无尿频、尿急和尿痛.伴发烧,高体温达38.5℃,同时上腹饱胀、恶心、便秘、左下肢沉重无力,无呕吐.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肾孟肾炎"并抗炎治疗,1周后腰痛、血尿、腹胀、便秘和下肢沉重感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

  • 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入路的可显露范围及其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郑干轩;胡奕山;林慰光;施彦璋;赵卫东;林本丹

    目的 研究肘后正中心的手术入路,即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入路的可显露范围以及缝线固定后的效果,探讨其用于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在1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行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观察测量此入路对肱骨远端的可显露范围,用PDS-Ⅱ缝线原位间断缝合所截两侧肌骨瓣,以MTS试验机模拟持续被动运动进行屈伸疲劳试验,检测固定效果.结果 ①所有标本均能完全显露向内至肱骨内髁及髁上的内侧面,向外至肱骨外髁及髁上外侧面,屈曲肘关节至100°以上则可将髁间窝、滑车及肱骨小头的后、下关节面完全显露.②疲劳试验前后横向距离差值、纵向距离差值分别为:(0.025±0.009)mm、(0.030±0.009)mm,均不超过0.05 mm(P<0.001).结论 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的新人路显露肱骨髁间满意,缝线固定两侧肌骨瓣后完全能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此新的手术入路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入路.

  • 下胸椎前路单钉棒固定系统有限元分析

    作者:李筱贺;由博;李少华;李志军;王星;陈海芳;张业辉;徐达传

    目的 建立T_(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单钉单棒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 对一名成年男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_(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N压力和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四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下位椎体钉尾部与连接棒下段为应力较集中部位,两部位在侧弯时小,旋转时大,旋转运动容易导致这两部位疲劳性断裂.结论 侧前方单钉棒固定系统应增粗螺钉尾部与连接棒的下端或术后严格限制腰椎的各方向活动尤其是旋转,以减小两部位的应力,降低螺钉疲劳断裂的可能性.

  • 胫骨远端后内侧CT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洪加源;丁真奇;康两期;翟文亮;练克俭;延净德;郭林新

    目的 为研制国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40例成人活体胫骨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测量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扭转高度、置钉安全区高度等解剖学指标并与整体信息作相关分析.结果 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而扭转高度由外向内则逐渐降低.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与身高、性别及年龄无显著性相关.胫骨远端后内侧置钉安全区高度、扭转高度与身高有正向直线相关,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学指标及洲的数据对国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解剖学指导意义.

  • 胎儿小脑发育的MRI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刘菲;李振平;刘树伟;张忠和;林祥涛;耿鹤群;徐君海

    目的 应用胎儿标本MR图像测量小脑的径线和体积,获得小脑发育指标的正常范围.方法 87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胎儿标本,胎龄为14~40周,行3.0TMR扫描,使用Amira软件分别测量小脑径线:横径(TCD),前后径(A-PD)、上下径(小脑蚓长度)及小脑体积(CV),并分析它们与胎龄的关系.结果 小脑横径、前后径、上下径均随胎龄呈直线增长趋势,TCD=0.165FA-1.410(r~2=0.929,P<0.05):A.PD=0.091 FA-0.717(r~2=0.833,P<0.05);(vermis length)=0.108FA-0.832(r~2=0.859,P<0.05);小脑体积随胎龄增加呈指数曲线增长,CV=0.034 exp(FA/5.918)(r~2=0.915,P<0.05),小脑体积的倍增时间为4.1周.结论 胎儿标本MR图像可以清晰并准确的显示胎儿小脑大小的发育变化,所得测量结果可为临床宫内胎儿小脑发育状况的诊断与评估提供解剖和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 胎儿 小脑 MR 标本
  • 外偏角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作者:刘庆余;高明;陈建宇;苏培强;黄东生

    目的 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探讨不同外偏角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CT 三维重建技术对60例颈椎(C_(3~7))模拟进行椎弓根内固定术,并测节外偏角在10°~60°时理想螺钉的直径和长度.结果 C_(3~7)椎弓根在外偏角为10°~60°时,随着外偏角度数的增加,理想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均先增大到峰值后逐渐减小;在C_(3~6),外偏角为50°时,理想螺钉的直径达到大值,分别为(4.3±0.7)、(4.4±0.7)、(4.8±0.8)和(5.3±0.9)mm;C_7理想螺钉的直径在外偏角为30±时达到大值,为(6.3±0.9)mm.在螺钉外偏角为40°时,C_(3~7)理想螺钉的长度达到大值,分别为(30.2±2.1)、(29.6±2.0)、(30.6±2.5)、(31.7±2.5)和(31.7±2.0)mm.结论 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外偏角时理想螺钉的直径和长度测量,可了解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变化规律,对置入螺钉的形态和进钉角度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 正常女性下颌角区多层螺旋CT解剖学研究

    作者:罗奇;柳大烈;韩路军;张劲;王竞鹏

    目的 测量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的厚度,为下颌角缩小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60例正常青年女性的下颌骨,MPR重建后测量双侧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三段内外板及边缘骨皮质厚度.所得到的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左侧下颌骨后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 3±0.29)mm,(2.89±0.35)mm,(4.40±0.66)mm;左侧下颌角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5±0.35)mm,(2.91±0.36)mm,(5.80±1.23)mm;左侧下颌骨下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20±0.41)mm,(3.02±0.42)mm,(4.31±0.68)mm.右侧下颌骨后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4±0.25)mm,(2.73±0.29)mm,(4.17±0.59)mm;右侧下颌角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25±0.25)mm,(2.76±0.32)mm,(5.60±1.06)mm;右侧下颌骨下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40±0.39)mm,(2.99±0.41)mm,(4.15±0.65)mm.双侧下颌骨后缘外板、下颌角外板及下颌骨下缘内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侧各段骨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对下颌角缩小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确保手术精确实施、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 CT仿真内镜对蝶窦中隔的显示及其应用

    作者:蔡梅钦;胡冰;秦峰;邹艳;李文胜;王辉;凌聪;郭英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对蝶窦中隔的显示情况及其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CTVE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比较两种方法对蝶窦中隔的显示情况.通过传输函数设计容积重建技术(transfer function volume rendering,TFVR)透视鞍底,了解蝶窦中隔与鞍底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爪蝶窦中隔,在119例蝶窦中共发现蝶窦中隔82.3%(98/119例)、间隔64.7(77/119例)、间嵴115.9%(138/119例),蝶窦中隔以偏向外侧壁为主.通过CTVE的透视功能,可观察到有42.8%(42/98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调高观察阈值,可观察到约17.3%(17/98例)中隔附着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蝶窦中隔及其与深部颈内动脉、视神经管的解剖关系.CTVE可用于术前了解蝶窦中隔的解剖关系,指导术中对蝶窦、鞍底及鞍底血管位置的辨认.

  • 胆囊管低位的MRCP诊断

    作者:袁飞;刘银社;赵军;袁滨;张忠强;艾克文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囊管低位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04年4月~2009年6月期间行MRCP检查的304例病人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胆总管末端到左右肝管分叉处的距离(a)和从胆总管末端到胆囊管汇合处的距离(b),其比值(b/a)小于0.33(或1/3)者为胆囊管低位.同时确定胆囊管的汇合方位、长度、直径及其并发症.结果 304例病人中诊断胆囊管低位者占3.6%(11例),其中72.7%(8例)的胆囊管低位者的胆囊管汇人点位于胆总管左侧壁,后侧壁为18.2%(2例),右侧壁为9.1%(1例).除1例10岁儿童的胆囊管长为38.5mm外,其余均大于40mm的正常大值.63.6%(7例)的胆囊管低位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结论 MRCP是确定胆囊管低位的一种快速、有效及无创性检查方法,对手术设计及避免胆道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 额窦气化与嗅凹深度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赵春红;冯云海;杨秀军

    目的 研究分析额筛区与额窦高度气化之间相关性的影像解剖学.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200侧的鼻窦CT,在冠状位上测量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此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眶板垂直切线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结果 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此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在嗅凹深度≤3mm的角度是(34.52±5.09)°;在嗅凹深度4~7 mm的角度是(42.80±6.19)°;在嗅凹深度≥8 mm的角度是(52.80±4.89)°.眶板垂直切线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左侧(10.12±1.44)mnl、右侧(11.18±1.45)mm.结论 额窦高度气化与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这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夹角的大小有关,这个夹角越大额窦高度气化发生的几率越大、同时嗅凹也较深.

  •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三维MR-PROSET影像观察

    作者:冉鹏程;柴晓明;李松柏;李琳;刘波;刘玉品

    目的 探讨三维MR-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显示能力,观察腰骶神经根变异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 采用常规MRI序列和三维PROSET序列扫描108例腰腿痛患者,所得PROSET序列原始图像行三维MIP后处理,结合原始图像及MIP图像观察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形态.结果 在获得优良图像的105例病例中发现14例腰骶神经根变异,发现率为13.33%.14例腰骶神经根变异中,Ⅱ型变异为10例(71.43%);其中Ⅱ-1型4例(28.57%),Ⅱ-2、Ⅱ-3、Ⅱ-4型各2例(各14.29%);Ⅲ型及Ⅵ型变异各2例(各14.29%o结论三维MR-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

  • CT三维重建对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评估

    作者:段扬;靳安民;闵少雄;胡孔和;张力

    目的 评估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8套成人颈椎CT数据,三维重建下透视模拟不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标记置钉点、出钉点.观察各节段钉道长度、出钉点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关特征.结果 Klekamp法、Dalcanto法、Masakazu法在C_(3/4) C_(4/5),C_(5/6),C_(6/7)四种双节段3D模型上进出钉点之间的距离(即钉道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Masakazu法、Klekamp法、Dalcanto法出钉点与其对应颈椎椎间孔内缘切线的距离表现为Masakazu法0.05);Masakazu法在四种双节段上出钉点到其对应颈椎横突孔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小(P<0.05).Klekamp法和Daicanto法出钉点到其对应颈椎横突孔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接近(P>0.05).结论 Dalcanto法安全性优于另外两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 大脑中动脉M1段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谢惠;吕发金;覃川;姚开情;张丽娟;蒋孝先;李建秋

    目的 报道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方法 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A榆查脑底动脉表现无异常者120例,在VR图像上观测MCA-M1段走行及分支类型,测量M1段起始处管径,比较不同侧别、性别管径有无差异.结果 120例240侧MCA中,M1段走行分为4型:水平型40.41%(97/240侧),上斜型14.58%(35/240侧),下斜型7.92%(19/240侧),波浪型37.08%(89/240侧);M1段主干分3型:单干型7.91%(19/240侧)、双干型88.75%(213/240侧)、三干型3.33%(8/240侧);M1起始处管径左侧:(1.98±0.44)mm,右侧:(2.05±0.46)mm;男性:(2.01±0.39)mm,女性:(2.03±0.41)mm;管径不存在侧别和性别的差异(P=0.062、0.792).M1段分支类型除Tanriover N划分八种类型外,另还有ⅡB、ⅡC、ⅣC亚型共3种亚型.发育变异包括窗式变异2例、副大脑中动脉1例、早分叉5例.结论 VCTDSA能清楚地显示MCA-M1段血管的解剖和变异,管径正常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 计算机辅助设计重建下颌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燕;张美超;殷学民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支撑面部轮廓与外形,更维系口腔功能.尤其是咀嚼功能.口腔恶性肿瘤、下颌骨良恶性肿瘤术后及下颌骨外伤造成的下颌骨缺损,特别是大型缺损给患者造成容貌及极大的牛理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牛活质量.所以下颌骨的重建不仅要恢复解剖外形,更为重要的是恢复必要的生理功能.传统的下颌骨重建是自体髂骨或者腓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金联洲等~([1])在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研究中重建了髂骨、髂外动脉及旋髂深动脉的形态及位置毗邻关系,为临床骨肌皮瓣的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依据,提高了髂骨移植的准确性.

  • Choke vessels与穿支皮瓣的扩展

    作者:毛以华;唐茂林

    近年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在皮瓣的血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987年,Taylor等~([1])提出了"血管体(angiosomes)"理论,所谓血管体是指某一源动脉呈树形分布的所有解剖学区域(anatomical territory),包括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其深层的各种组织.

  • 本刊已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作者:

    关键词:
  • 本刊关于参考文献书写的要求

    作者:

    关键词: 参考文献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