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拇指与2~5指对指特征测试及其意义

    作者:陆志方;叶震海;黄清雨;熊敏;张咸中;夏春林

    目的:通过成人拇指与2~5指对指特征测试(TCFTT),探讨掌指关节在对指功能中重要性的测试方法.方法:成人健康手10双(男5,女5),在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及远指间关节屈曲或伸直位时,2~5指与拇指分别对指,测定接触范围和对指指印.结果:当2~5指掌指关节可屈曲及远指间关节可屈曲或伸直位固定时,拇指与2~5指对指接触范围在近指间关节可屈曲时不受限(+++),在近指间关节伸直位固定时略受限(+++~++);对指指印比较完整,均可显示近节、中节和远节指印.当2~5指掌指关节伸直位固定时,近指间关节可屈曲时,拇指和2~5指接触范围明显受限(++~+),对指指印显示为远节,或包括部分中节;近指间关节也伸直位固定时,拇指与2~5指不能接触(-),无对指指印显示.结论:TCFTT可以充分阐述2~5指掌指关节在对指功能及手功能作用中的重要意义.

  • 肘关节镜入路选择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王虎;蔡道章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肘关节镜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筛选出其中安全和有效的入路点,为临床肘关节镜手术提供理论和解剖依据,减少肘关节镜术的并发症,提高疗效,推动其临床应用及普及.方法:选用6具福尔马林浸泡,成人男性尸体肘关节标本,标本没有畸形,没有接受过外科手术;应用标准肘关节镜的配置器械、解剖器械及游标卡尺;选择肘关节常用入路9个.测量不同肘关节镜入路与毗邻神经血管的近距离;同时每个入路关节镜镜检,观察镜下视野、入镜的难易和操作灵活性.结果:通过肘关节镜操作观察,得出了每个入路的观察视野大小、入镜难易和操作灵活性;通过解剖测量得出了相应入路点距离近神经的距离.结论:近端前外侧入路、近端前内侧入路、中外侧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是一组安全、有效的入路点,可以清楚观察肘关节3个间室,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满足不同肘关节镜手术的要求.

    关键词: 解剖 关节镜 测量 入路
  • 神经导航辅助眉弓锁孔入路量化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苗增利;兰青

    目的:报道经眉弓锁孔入路对鞍区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6~25倍)观察鞍区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及分支、视神经长度.结果:眉弓锁孔入路对5间隙结构有很好暴露,通过第Ⅱ间隙打开Liliequist膜后可见基底动脉(BA)分叉,大脑后动脉(PCA),小脑上动脉(SCA)及其穿通血管和动眼神经出脑干处及其行程,各间隙面积Ⅰ(85.64±6.87 mm2)、Ⅱ(46.62±5.34 mm2)、Ⅲ(18.97±2.78 mm2)、Ⅳ(49.27±4.86 mm2)、Ⅴ(35.95±3.41 mm2);颈内动脉眼段长(6.64±1.45 mm),交通段长(3.35±0.46 mm),脉络膜段长(3.75±0.67 mm),仔细分离切断周围的蛛网膜小梁,充分游离血管及其分支,在视交叉后上方可充分显露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Heubner返支,A1长(22.12±3.65 mm).左侧视神经为(15.15±2.54 mm),右(14.42±1.89 mm).结论:眉弓锁孔入路可对鞍区结构很好暴露,第Ⅰ间隙面积大,Ⅰ、Ⅳ与入路方向一致,显露更为满意,通过Ⅱ间隙可观察Willis后环周围结构;处理鞍区肿瘤,以鞍区4个常规解剖间隙为主,联合第Ⅴ间隙可获得满意效果.

  • 腰椎小关节穿刺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开明;刘运敏;潘开昌;李建富;梁家龙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穿刺的解剖入路,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脊柱腰段标本35(男22、女13)例,通过横断断层解剖学方法,从横断面上对L1~2~L5~S1腰椎小关节的类型、关节角、上下关节突间距以及关节面的形态等进行观测.结果:①关节类型L1~2~L5~S1主要为上凹面型(82.6%)和平面型(17.4%),其中L5~S1有51.4%为上凹面型,48.6%为平面型;②关节角从L1~2至L5~S1腰椎关节突关节角逐渐增大,分别为26°、30°、35°、40°、45°(女性平均略大3°~5°);③关节的位置在后正中线外侧,相应的上、下腰椎棘突后缘中点之间,与后正中线的距离由上到下逐渐增加,分别为14.20、15.74、18.90、24.22、27.20 mm;④穿刺要经过皮肤、浅筋膜、胸腰筋膜后层、竖脊肌、关节囊后壁.结论:腰椎小关节穿刺应根据关节的类型、关节角大小选择相应腰椎间隙中点的外14.20~27.20 mm(平均20.05 mm)处进行.

  • 青少年脊柱胸腰段椎弓根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筱贺;李志军;牛广明;赵建明;邢文华;刘文忠;吴岩

    目的:探索青少年脊柱胸腰段椎弓根解剖学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15例,14~19岁(平均16.5岁)青少年原配完整的胸腰椎标本上测量T1~L5共255个椎骨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f角.结果:椎弓根宽从T1~L5总体呈两个相互衔接的"马鞍形",出现3个高峰值两个低谷值;椎弓根高呈一低一高两个"山峰形"曲线,其低峰是T3,高峰是T12;椎弓根钉道长从T1~L5逐渐的增长,但在L1~5相差不大;e角从T1的32.63°到T12的-3.50°,然后到L5的28.20°,呈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f角:从T1~L5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14~19岁年龄段青少年除钉道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较大外,其余参数与成人数据近似.

  • 肛神经阻滞麻醉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作者:李忠华;李科;罗光辉;邱小忠;苏兴桂;丁自海;钟世镇

    目的:为肛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尸体标本,置俯卧位,解剖坐骨肛门窝,观测肛神经走向肛门的长度、角度,肛神经毗邻关系及定位标志.结果:肛后缘与尾骨尖的距离为(4.56±0.62) cm(3.80~5.80 cm),尾骨尖与坐骨结节凸点的距离为(6.01±0.86) cm(4.50~8.00 cm),肛后缘与坐骨结节凸点距离为(6.05±0.65)cm(4.50~7.50 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距肛神经主干为(4.93±0.91) cm(3.80~7.10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向肛神经主干外偏角度为(35.6±3.3)°(30~40°).肛神经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的联线上,距坐骨结节(2.21±0.28) cm(1.50~2.70 cm),距坐骨结节或骶结节韧带平面前(1.36±0.13)cm(1.10~1.60 cm).结论:(1)肛神经位置恒定,其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联线上,坐骨结节内侧2.21 cm,约相当于联线的外、中1/3相接处,这个距离约相当于肛后缘至尾骨尖的1/2距离.(2)肛门手术时,平坐骨结节凸点(相当于平骶结节韧带)前1.36cm,将麻醉剂从此点注入,会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 髋臼后壁厚度的解剖学测量及其意义

    作者:牛云飞;许硕贵;张春才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髋臼后壁的解剖厚度,为后壁后柱骨折的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解剖男女各8例成人新鲜冷冻尸体骨盆标本,对髋臼后壁后柱采用"4-6"分割法,分别测量不同分割点后壁厚度以及后柱壁宽度、髋臼直径和深度.结果:根据"4-6"分割法,髋臼后壁两侧厚度较中间高,中点厚度低.髋臼后壁外1/4分割线厚度为:男(12.78±1.87~8.25±1.14)mm,女(11.90±0.61~7.99±1.01)mm;1/2分割线厚度为:男(25.15±3.40~19.03±3.22)mm,女(24.24±1.12~19.00±2.40)mm;内1/4分割线上下各两个钉道不入关节,中间3点厚度为:男(30.66±2.24~29.87±1.94)mm,女(30.13±2.09~29.72±3.63)mm.结论:根据"4-6"分割法便于估计髋臼后壁不同进针点的厚度,对于后柱壁骨折重建术中避免内固定物进入关节有重要指导意义.

  • 腰曲对颈曲影响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

    作者:韦以宗;韦春德;谭树生;潘东华;王秀光

    目的:研究腰曲对颈曲的影响,探讨颈椎病和颈腰综合征在脊柱解剖生理学与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7例,分别以站立位及坐位1h后摄腰椎、颈椎标准侧位片,并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而积计算法测量其颈、腰曲站、坐前后X线片的弓形面积,进行对照.结果:端坐1h后,颈、腰椎侧位X线片,腰曲弓形面积平均较站立位缩小53.14%,颈曲弓形面积也缩小48.3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显著.结论:(1)腰曲变化影响到颈曲,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2)腰曲改变是颈椎病、颈腰综合征重要病因和病理改变.

  • 尺动脉近中段肌间隙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曹秋生;彭田红;丁自海;李泽宇;石小田

    目的:为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的支数、外径、走行、分支和分布.6侧上肢动脉铸型标本作对照观察.结果:尺动脉肌间隙穿支距肱骨内上髁下方(9.2±0.2)cm起自尺动脉,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走行,穿肌间隙和深筋膜,与前臂其他皮支呈弓形吻合.干长(1.9±0.2)cm,外径(0.8±0.2)mm.结论:以尺动脉肌间隙穿支为蒂的前臂近中段皮瓣,可用于修复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

  • CT矢状位重建对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的测量

    作者:何亚奇;张雪林;吴任国;唐秉航;梁健雄;李良才;黄晖

    目的:探讨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鼻内窥镜手术的参考价值.方法:对66例132侧健康志愿者鼻腔行CT轴位薄层扫描后矢状位重建,以鼻小柱下端外缘为参考点,鼻底为基线,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与起点的距离及与基线的夹角.结果:所测鼻腔侧壁结构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清晰,能准确区分额隐窝、钩突、蝶窦口、前筛顶及其相互关系.鼻小柱至额隐窝的角度和距离分别是(66.1±6.31)°和(52.2±4.55)mm;额隐窝前后径所测值为(5.1±2.72)mm;鼻小柱至前筛顶的角度和距离分别为(62.9±5.75)°和(60.3±5.48)mm;钩突长度为(12.7±3.92)mm;蝶窦口至鼻小柱的距离是(67.0±5.00)mm;准确获得了鼻小柱至鼻腔侧壁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各解剖结构的角度及长度数据.结论:CT鼻腔矢状位重建图像上能准确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了解患者个体差异,减少术中并发症有较大帮助,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

    作者:卢川;刘作勤;刘林祥;张玫

    目的:进一步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及分型,结合文献提出肝动脉变异的新分型.方法:回顾分析1000例因肝脏疾病而行DSA检查患者肝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情况,并分别统计其变异类型和发生率.结果:1000例肝动脉造影中,正常型占72.7%(727例).肝动脉变异占27.3%(273例).273例肝动脉变异中肝总动脉分叉变异占5.4%(54例);肝动脉起源变异占21.4%(214例);肝动脉分叉+起源变异占0.5%(5例).结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结合文献和本研究结果提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新分型:正常型、肝总动脉分叉变异、肝动脉起源变异、肝总动脉分叉变异合并肝动脉起源变异、多种变异共存五大类,共50余种.

  • 骶后孔解剖学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余汝堂;陈忠孝;杨新东;郑建武;楼新法;蒋松鹤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高点连线为X轴,以骶后正中嵴线为Y轴,各骶后孔的中点在X轴上的坐标分别为:(23.41±2.49)、(19.90±2.21)、(18.39±2.55)、(17.93±1.98)mm,在Y轴上的坐标分别为:男(49.71±6.15)、(68.45±5.78)、(86.91±6.14)、(104.91±7.00)mm,女(44.17±5.71)、(60.44±6.30)、(78.60±7.23)、(96.48±7.87)mm.②骶前、后孔深距:S1(24.2±3.2)、S2(18.6±2.8)、S3(12.7±2.6)、S4(6.8±1.9)mm.③骶后孔穿刺针尖水平偏离矢状轴角度:S1(6.3°±2.5°)、S2(4.8°±1.6°)、S3(4.0°±2.0°)、S4(3.6°±1.7°).结论:提出可供临床应用骶后孔简易和精确的两种定位方法及针灸、穿刺适宜进针角度和深度.

  • 肘肌肘关节成形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孙焕建;徐达强;夏春林;朱文峰

    目的:探讨肘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肘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20例(40侧)上肢标本,其中5例(10侧)从腋动脉予以灌注乳胶.以层次解剖结合显微解剖的方法,对肘肌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另选用5例上肢标本设计肘肌肘关节成形术,即肘肌填充桡骨小头切除术后的腔隙及肘肌嵌入到尺桡骨近端之间.结果:肘肌的形态似一把三角形挫刀;中副动脉是肘肌的重要营养动脉,外径(0.62±0.22)mm,与骨间返动脉存在恒定吻合支;桡神经肘肌支是肘肌的唯一支配神经.可应用中副动脉为营养血管的肘肌瓣设计肘肌肘关节成形术.结论:应用中副动脉为营养血管的肘肌瓣设计的肘肌肘关节成形术操作方便,便于临床应用.

  • 肱骨远端解剖参数相关性分析与假体个体化设计

    作者:罗滨

    目的:为肱骨远端假体个体化设计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对69块成人干燥肱骨标本,内上髁至外上髁大宽度、内上髁至肱骨滑车内侧缘后点宽度、肱骨滑车小头总宽度、肱骨滑车宽度和肱骨滑车、小头有关径值及其前倾角等测量参数进行处理及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1)内上髁至外上髁大宽度和肱骨滑车大矢径为(57.48±3.18)mm、(23.83±1.83)mm;肱骨滑车、小头的前倾角为(63.07°±3.97°)、(40.16°±2.23°).(2)内上髁至肱骨滑车内侧缘后点的宽度、肱骨滑车小头及滑车的宽度均与内上髁至外上髁大宽度呈正相关;肱骨滑车沟径、次径、小头滑车间沟径和小头径均与肱骨滑车大矢径呈正相关;肱骨小头和滑车的前倾角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由内上髁至外上髁大宽度和肱骨滑车大矢径的测量参数可推算出肱骨假体个体化设计所需的解剖参数.

  • 正常中耳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和听骨链三维重建

    作者:刘春玲;杨智云;周旭辉;徐巧兰;杨旭峰;严超贵;谢红波;钟运其;彭谦;李树荣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和听骨链表面遮盖法(SSD)成像对正常中耳结构的显示情况及其技术方法.方法:无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未见异常、CT显示正常者35耳,行中耳CTVE及听骨链SSD成像,重建图与正常图谱、二维CT图对照.结果:CTVE100%(35/35)清晰显示大部分听骨链的结构及鼓室各壁结构;CTVE对镫骨前后脚的显示率分别为68.6%(24/35)和74.3%(26/35),CTVE尤其清晰显示后鼓室重要结构;听骨链SSD成像100%(35/35)清晰显示听小骨各结构,尤其是完全显示了镫骨前后脚及脚板.结论:64排螺旋CT的CTVE及听骨链SSD成像,能够建立正常中耳立体解剖结构模式,立体、清晰地显示正常中耳腔内部及各壁重要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对中耳三维结构的观察提供更直接的影像学资料,该技术方法简单、快速,值得推广.

  • 恒河猴大脑与人类大脑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作者:陈海芳;廖进民;李文德;吴天秀;黄韧

    目的:探讨恒河猴与人大脑的进化差异.方法:18~19岁老年恒河猴4只,观测恒河猴大脑重量、半球各径线及比较大脑各叶的沟回的发育状况.结果:恒河猴大脑的重量为(93.40±5.8)g,枕颞极径、枕额极径、内外径、上下径、背内侧缘径分别为(56.64±0.72)、(72.95±1.25)、(29.13±0.89)、(42.83±0.67)和(97.10±1.73)mm.结论:与人类大脑比较,恒河猴大脑(无论是重量、半球各径线及各叶沟、回进化方面)远远不如人类大脑发育完善.

  • 肩胛骨上角区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希重;王德春;沈若武;陈晓亮

    目的:研究肩胛骨上角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尸标本上对肩胛骨上角区的肌肉附着、神经走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观测.结果:斜方肌位于肩胛骨上角处深面筋膜增厚变白,增厚筋膜平均面积为4 cm×2 cm.其中有滑囊出现率12.5%(4/32),副神经位于增厚筋膜内的出现率78.12%(25/32).副神经距肩胛骨上角近距离为(2.0±0.6)cm.肩胛背神经主干与肩胛提肌交点距肩胛骨上角距离为(1.25±0.32)cm.结论:肩胛骨上角复杂肌肉附着及神经走行于肩胛骨上角附近时易造成卡压是肩背痛的解剖学基础.

  • 桡骨交锁钉固定防止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应用解剖

    作者:言湛军;郑祖根;董启榕;赵洪

    目的: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避免桡神经深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前臂标本44侧解剖显露桡神经深支,将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和桡骨头关节面,关节面下1.0、1.5、2.0 cm,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平面,桡神经深支跨越桡骨平面等6个面的交点,依次标记为A、B、C、D、E、F 6个点.记录AE、AF的长度,测量B、C、D 3个定点在屈肘前臂旋前、中立、旋后位与桡神经深支的水平距离.结果:B、C、D 3个定点离桡神经深支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对于同一定点,其与桡神经深支的距离按旋前、中立、旋后位的顺序越来越远.结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宜于屈肘前臂中立位,在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上,距桡骨头关节面约1.5cm的位置,由前臂后外侧向前内侧插入远端交锁螺丝钉较为安全.

  • 骨间后神经与桡骨上端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泉;刘瑞荣;孔祥玉;杜心如

    目的: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域.方法:在30侧上肢标本上显露骨间后神经,观察其走行及其与桡骨上端的关系.结果:骨间后神经越过桡骨头上缘前方中线稍偏外斜向外下方走行,距桡骨头上缘(13.8±4.2)mm、桡骨前方中线外侧(3.2±1.1)mm处经旋后肌腱弓深方入旋后肌管,走行于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在桡骨头上缘下方(42.6±6.5)mm越过桡骨外侧中线,在桡骨头上缘下方(63.4±7.6)mm越过桡骨后平面.结论:桡骨上端后外侧3.5 cm范围内为手术安全区域.

  • 壳聚糖-胶原复合rhBMP-2和bFGF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容林;李春阳;周超美;吴勇

    目的:对新研制的引导牙周组织再生膜(壳聚糖-Ⅰ型胶原支架材料复合rhBMP-2和bFGF两种细胞因子)的效果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将壳聚糖-胶原复合rhBMP-2和bFGF膜植入兔上颌切牙远中面骨缺损处,设空白对照,4周、6周后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①该膜可发生降解,膜的维持时间为4周,没有观察到组织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②实验组形成的新附着占暴露根面的74.4%,而对照组的新附着为34.3%;③实验组获得的新牙骨质与新牙槽骨沉积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壳聚糖-Ⅰ型胶原支架材料复合rhBMP-2和bFGF膜是一种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好的引导牙周组织再生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Persephin基因转染对缺氧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沈庆煜;王莉梅;叶剑虹;黎祥喷;肖颂华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Persephin基因治疗对缺氧状态下对神经干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C17.2神经干细胞,建立神经干细胞缺氧模型;将携带人类Perse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C17.2神经干细胞;Western-blotting法分析Persephin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显微镜观察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转染pAd Persephin的C17.2神经干细胞成功表达Persephin蛋白;缺氧后神经干细胞凋亡指数为(25.54±4.30)%,而转染pAd Persephin后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减少至(10.04±1.32)%(P<0.01),而转染pAdCMV Persephin+Persephin反义寡核脱氧核酸细胞凋亡指数为(24.05±3.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Persephin基因能高效表达Persephin;外源性Persephin对C17.2神经干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能够提高C17.2神经干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 猪源性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作者:戴景兴;杨林林;曲戎梅;周志涛;邱小忠;沈智勇;余磊;李晋;原林

    目的:制备猪源性骨支架材料,并与人源性骨支架材料对比检测其理化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方法:经低温深冻、超声清洗、H2O2、酒精浸泡、冻干、辐照制备猪源性骨支架材料和人源性骨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测定材料孔隙率、蛋白质含量、钙磷含量及弹性模量.2种材料的浸提液与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观察细胞一般形态,流式细胞仪PI法检测细胞生命周期.皮下植入2种材料,在植入4、8、12、16周取材做病理切片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2种材料均具有骨本身的天然网状三维支架系统.猪源性骨支架材料的孔隙率高于人源性骨支架材料,蛋白含量低于人源性骨支架材料,弹性模量分别为无显著差异.材料浸提液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流式细胞仪PI法检测细胞周期见G1期、G2期细胞百分率接近.皮下植入试验表明,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逐步减轻,材料降解增加,新生软骨样结构逐渐增多.结论:猪源性异种骨支架材料在理化性能和材料毒性等方面与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接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银杏内酯和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胚肝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芳芹;田美玲;胡丽新;秦建兵;金国华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体外培养人胚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非灌流法分离人胚肝细胞,用DMEM培养基培养,分为银杏内酯组、NGF组和对照组.培养至第9d时进行糖原PAS染色,计数糖原染色阳性细胞,图象分析染色灰度;检测培养液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含量.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糖原染色阳性细胞银杏内酯组74.63±12.76、NGF组83.25±11.18、对照组38.25±9.44;染色灰度银杏内酯组123.19±18.96、NGF组107.25±17.09、对照组164.91±21.65;白蛋白含量(g/L)银杏内酯组3.213±0.422、NGF组3.450±0.481、对照组2.575±0.498;尿素含量(mmol/L)银杏内酯组1.813±0.290、NGF组2.013±0.344、对照组1.363±0.220.统计显示,上述数据银杏内酯组和NGF组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他们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银杏内酯和NGF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肝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

  • 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对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作者:宿宝贵;吕来清;郑发武;郝木峰

    目的:探讨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是否可以引致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栓塞大脑中动脉大鼠、假手术大鼠和对照大鼠海马结构内的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及GFAP表达,对比组间差异,寻找梗塞对远离缺血中心区的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结果: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可以引致远离缺血中心区的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和GFAP表达增加.结论:脑缺血损伤引起的胶质细胞激活不仅限于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远离缺血中心区的脑区也可以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即胶质细胞激活现象.

  • 叶绿素显示液对狗胃淋巴结显色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新明;肖文剑;张杰;王箐;于树娜

    目的:探讨叶绿素显示液对狗胃淋巴结显色的应用价值.方法:13只成年狗分为A:对照组(1只)和B:实验组(12只),B组于胃壁内注射叶绿素显示液,观察胃16组淋巴结的染色情况,并在不同时间(1、2、4、8、24 h)取显色淋巴结作光、电镜观察;从狗股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叶绿素的含量.结果:注射叶绿素显示液后,狗胃各组淋巴结很快显色(1~5 min).光镜下观察到叶绿素进入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电镜下观察,淋巴结皮质、髓质细胞内、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可见叶绿素颗粒;叶绿素在血液中的浓度,4 h高,为350.46 μg/ml;之后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少.结论:(1)叶绿素显示液是一种理想的淋巴染色物质,染色迅速,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且染色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2)经胃壁内注射叶绿素显示液,能够有效显示胃的各组淋巴结,可提高胃淋巴结的清除率及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关键词: 叶绿素 淋巴结 解剖
  • 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德华;单伟;韩静;赵宝东;秦书俭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细胞进行贴壁培养;传代培养后,用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培养液DMEM(含10%FBS)以及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和尼克酰胺诱导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形态变化,观察是否形成细胞团;用胰岛β细胞特异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内是否含有高浓度游离锌离子;免疫细胞化学(Envision法)鉴定诱导后细胞是否分泌胰岛素.结果:第2代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经过高糖诱导大约10天后,形成细胞团;呈双硫腙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诱导后细胞内的细胞胰岛素染色阳性.结论: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这种胰岛β样细胞具有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 Semaphorin 3a对小鼠胚胎视交叉发育的作用

    作者:郝彦利;陈新安;董为人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Semaphorin 3a(Sema 3a)在小鼠胚胎视交叉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E13至E15小鼠胚胎的眼球至视束部分制备成脑厚片,置于含10%的小牛血清的DMEM/F12的培养液中,在37℃的恒温的滚动培养箱中培养5 h.实验组中将Sema3a抗体加入培养液中.培养结束后,将脑厚片以4%多聚甲醛固定,将DiI颗粒置于一侧视盘.7 d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暴露被标记的视神经纤维,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用Sema3a抗体阻抑Sema3a的功能,可引起E13跨越中线的视神经纤维减少以及神经纤维走行错误.结论:在视交叉形成的早期,Sema3a可能吸引视神经纤维跨过中线,并且这个过程可能是短暂的.

    关键词: SEMA3A 视交叉 发育
  • 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形态学观察及其意义

    作者:赵英玲;刘慧冬;李玉兰;何婷婷;刘岩;赵玲辉

    目的:观察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探讨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按癌组织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采用LYVE-1免疫组化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和癌组织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宫颈正常区粘膜层缺少淋巴管,癌周组织有较多的淋巴管,并可见淋巴管扩张,管壁模糊破损.统计癌周边区微淋巴管的面密度(0.25±0.06)、数密度(7.97±1.88)的结果表明均高于正常区(0.13±0.04)和(3.50±0.52)(P<0.01).结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变,为癌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 突触后密度蛋白-95在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沈爱国;高尚锋;程纯;赵剑;陈梦玲;李欣;牛淑琼

    目的:探讨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在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测定发育不同时期PSD-95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SD-95在发育脊髓中的细胞定位.结果: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PSD-95 mRNA及其蛋白水平从生后1 d开始逐渐升高,在生后1周达高锋,成年后维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免疫荧光双标证实PSD-95在生后发育早期主要定位于脊髓灰质,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N和突触的标记物synapsin存在共定位;成年后广泛分布于脊髓前角、后角以及白质,分别与NeuN和synapsin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OX-42共定位.结论: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PSD-95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在生后发育早期主要表达在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后角感觉神经元,提示PSD-95参与了神经元的发育和成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性椎体骨折所致疼痛的临床探讨

    作者:甄建壮;黄向东;乔颖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多个胸、腰椎骨折所致疼痛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方法和止痛机制.方法: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为充填材料,在CT监视定位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1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结果:31例52个压缩性骨折椎体只需治疗35个,PMMA平均充填量为2.6 ml,术中PMMA渗出者3例3个椎体,无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100%,显效率为77.4%.结论:少充填量,单侧椎弓根穿刺单椎体的PVP治疗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 细针引导腰麻针径路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真;季文进;花柱明;王志鹏;赵国栋

    目的:评价细针引导腰麻针穿刺径路的解剖特点与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经尿道微创腔镜手术30例,用9号穿刺针置于皮下引导,25G Whitacre腰穿针通过9号穿刺针孔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拔出内芯,可见脑脊液外流,注入0.5%布比卡因2~3 ml退针,立即平卧位.观察病人麻醉平面、血压变化及麻醉效果.结果:穿刺操作简单,全部病例完成腰麻,麻醉效果好,一次腰麻能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无任何异常.结论:掌握正确的解剖要领作细针引导下腰麻穿刺可降低病人的损伤,是一种可行、安全及有效的麻醉方法.

  • 指侧方皮瓣和静脉皮瓣解剖及在皮肤缺损型断指再植修复的应用

    作者:胡洪涌;赵小伟;王威;刘国龙;赵一强;徐达传

    目的:研究指侧方岛状皮瓣和微型静脉皮瓣在皮肤缺损型断指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应用解剖研究基础上,按掌侧、背侧及环状缺损3种类型选取皮肤缺损型断指病例12例13指,分别设计指侧方岛状皮瓣、前臂微型游离静脉皮瓣及前2种皮瓣之联合皮瓣3种术式进行再植修复.结果:13指及皮瓣均成活,患指长度无明显缩短,外观良好,移植皮瓣质地良好.结论:指侧方岛状皮瓣和微型静脉皮瓣可扩大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皮肤缺损型断指的再植修复.

  • 腰椎退行性不稳的诊断与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顾洪生;李振宇;肖建德;阎洪印;田长庆;周文钰;于从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44例腰椎退行性不稳症.本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依统一标准入选,并常规行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MRI等检查,9例行椎间盘造影.全部病例分别行后路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单节段或多节段开窗减压;变性突出的髓核摘除;各式内固定或单纯植入内植物;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3月,并定期随访.结果: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诊断依据下列标准:L4/5过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者椎体前后移位≥4mm,终板成角≥10°.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0.4个月.依据JOA评分标准,总改善率66%.结论:(1)典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以及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有效的减压、合适的固定、正确处理椎间盘是治疗的重要手段;(3)椎间盘造影、弹性固定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右肾血管变异及右膈下动脉发自右上肾动脉1例

    作者:李建昌;廖进民;黄炎松;田鲜艳;赖炳旺;吴振权;申升;何国栋

    解剖一具老年男尸,身高170 cm,中等体形,存在右侧双肾动静脉、右副肾动脉及右膈下动脉发自右上肾动脉变异(图1),报道如下:

  • 脊髓纵裂伴有脊髓栓系综合症2例报道

    作者: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邹宇纬

    脊髓纵裂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栓系综合症亦是脊髓较少见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两者同时并存在临床上发病率极低,作者曾收治两例现报道如下:

  • 右髂总静脉变异1例

    作者:刘金伟;彭浩;丁自海

    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过程中,发现1例右髂内、髂外静脉不汇合成右髂总静脉而直接汇入下腔静脉的异常标本(图1).现报道如下:

  • 肝门静脉、肝右动脉及胆囊动脉变异1例

    作者:陆卓琼;陈启生;雷林忠

    在肝门部结构中,肝动脉及胆囊动脉的变异较为常见,而肝门静脉的变异较少见,我们在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肝门静脉、肝右动脉及胆囊动脉存在变异,报道如下:

  • 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1例

    作者:李亦凡;邓雪飞;庞刚;吴连仲;黄学应;韩卉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中,发现其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此种变异少见,报道如下:

  • 小儿美克尔憩室系膜裂孔致腹内疝1例

    作者:罗蓬;张庭澍;程化;余志强

    患儿,男,3岁.因腹部阵发性绞痛11 h入院.游戏中发作,伴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既往无间隙性腹痛、腹胀及便血史.

  • 双侧肾副血管并双侧双干型睾丸静脉变异1例

    作者:郑宇杰;唐旭;汤华军;李祥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出现肾副动脉,且均有肾副静脉伴行,同时双侧睾丸静脉腹段为双干型(图1,2).报道如下:1 肾副血管本例左、右肾副动脉各1支,起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方之腹主动脉侧壁,起始处距腹主动脉下端分别3.8、3.4 cm;其上壁与腹主动脉夹角分别约为35°、60°.

  •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3根管2例

    作者:代慧珍;邹艳萍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有效的方法,但是牙齿的根管系统,尤其是磨牙的根管变异大,临床医生应熟悉根管系统解剖,并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以免造成根管的遗漏,致使治疗失败.

  • 第3、4跖骨和趾骨发育停止致双足畸形1例

    作者:杨俊;杨双石;刘竟龙

    患者女性,14岁,主诉:双足畸形5年.患者9岁前双足发育正常,无畸形表现,近5年来逐渐出现足部对称畸形表现.查:双侧(足母)趾外翻畸形,双侧第3、4趾短缩畸形,第2、5趾屈曲变形(图1).

  • 双侧重复肾并双侧融合畸形1例

    作者:赵俊文;柯昌兴;王剑松

    临床上,双侧重复肾罕见,而非马蹄形融合肾更为罕见,作者收治双侧重复肾并融合畸形1例(图1,2),报道如下.

  • 全髋置换术中臼杯置放角度对关节屈伸活动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许杰;马若凡;丁悦;刘尚礼

    目的:通过髋臼及臼杯的三维重建及基于此的解剖形态研究,就临床上臼杯假体安装角度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安全性改变作一定量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三维运行软件拟合出髋臼及臼杯三维结构,利用MPR技术重建出髋臼水平及冠状切面,测算出臼杯前倾及外展角,并构建髋关节活动过程中,角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前倾的增加,臼杯外展角呈增加趋势;臼杯初始置入前倾角较大或外展角较小者,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前倾角变化的幅度较大.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骨盆前倾状态的增加,臼杯前倾角呈减少趋势;臼杯初始置入的外展角越大,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外展角变化的幅度越大.较大的初次臼杯置入前倾角,能减缓骨盆前倾状态增加所致臼杯前倾角减少的幅度.结论: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间互相制约,在安全角度范围内作臼杯置入可取得髋臼杯对股骨头良好包容及生理安全活动度间的佳匹配.

  • 不同位置植入SMH人工腰椎间盘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

    作者:李春海;叶伟;迟增德;黄东生;张美超;梁安靖;刘尚礼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四组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位置植入SMH人工腰椎间盘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腰椎间盘、人工SMH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的三维模型,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L4/5椎间盘模型相比,除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模型前屈时比正常模型小关节应力小外,其余运动时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均高于正常腰椎间盘组,但后置SMH人工腰椎间盘组则相对较小.结论:SMH人工腰椎间盘后置可以更好地预防小关节的退变;人工椎间盘植入位置的不同对人工腰椎间盘术远期疗效的预测具一定的作用.

  • 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的设计及其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姚女兆;王文军;曹盛俊

    目的:研制出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CT测量:通过CT扫描测量33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为设计出同种异体骨垫提供解剖学依据.(2)生物力学试验:将设计出的骨垫与钛网、自体髂骨对比,评价它们在三维运动范围、大抗压负荷大拔出力等方面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1)CT测量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高范围9.03/7.11~13.93/9.73 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横/矢状径范围是40.51/29.38~46.20/33.98 mm.(2)生物力学评价:①三维运动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均能增强不稳节段的稳定性,C、D、E、F组分别与B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骨垫与钛网相比,两者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髂骨相比,骨垫更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②大拔出力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等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髂骨<骨垫<钛网.③大抗压负荷方面骨垫、钛网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髂骨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骶椎前路骨垫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具有足够抗压、抗滑、稳定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

  • 几种显示视网膜节细胞形态的方法比较与分析

    作者:王珂;裴群羽;许媛媛;雷季良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中枢神经外伤损害的患者数量在急速增高,因此,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神经元的存活与纤维再生是当前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由于中枢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特殊性,因此中枢神经损伤的功能恢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 全身动脉铸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作者:洪辉文;吴坤成;李泽宇;刘畅;钟光明;刘健华;胡杰威;石小田

    在解剖技术方法领域,管道铸型是一项较难完成的标本制作方法,全身动脉血管铸型难度则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全身血管分布广泛,各部血管距灌注点的距离不同,所需灌注的压力也不一样.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