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与腰骶椎前路融合器设计相关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周国兴;陈东保;文建明

    目的:通过腰骶椎影像解剖学研究,为腰骶椎前路融合器(lumbosacral anterior fusing cage,LAFC)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CT扫描测量60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得出腰骶椎相关解剖学数据,根据相关数据设计出LAFC.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高范围(9.03±1.31)/(7.11±1.43)~(13.93±1.58)/(9.73±0.91)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矢状径范围是(40.51±1.53)/(29.38±1.27)~(46.20±2.17)/(33.98±1.49)mm.结论:LAFC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适合临床应用.

  • 融合器放置位置对脊柱单侧固定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林斌;陈志达;姚小涛;陆成武;蔡弢艺;吴松松

    目的 建立L4~L5节段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单侧固定结合融合器三种不同放置位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融合器三种不同放置位置对脊柱单侧固定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基于正常人L4~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建立该节段TLIF单侧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TLIF术式结合融合器前中1/3置入模型(TLIFa)、斜向45°置入模型(TLIFd)及垂直置入模型(TLIFv).加载后测试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各工况下腰椎活动范围、钉棒系统、融合器及对侧小关节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该节段TLIF单侧固定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前屈9.8°、后伸3.6°、左侧屈4.0°、右侧屈3.7°、左旋转2.5°、右旋转1.8°;3种融合器放置方式模型中融合节段的活动度均较正常模型至少降低77%,且TLIFd的活动度减少明显;钉棒系统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随运动方向和融合器放置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应力峰值均在允许的大范围内;TLIFv对侧小关节应力峰值均高于其它两组,尤其在前屈、后伸及左侧弯工况下明显,而TLIFd对侧小关节应力峰值在各工况下均小.结论 成功建立了正常人L4~L5节段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单枚融合器斜行置入有助于改善固定系统的整体应力分布,并减小对侧小关节的应力载荷.

  • 不同术式治疗短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效果随访分析

    作者:陈茁;吕厚山;刘海鹰

    目的:比较不同腰椎手术方式治疗短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短节段椎管狭窄患者资料,其中行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PLF术)17例,后方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术)48例.平均随访时间20.55个月.对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症状进行JOA评分,不同术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程度、术后下腰痛发生率和手术节段融合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LF组和PUF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出血量有显著性差异,而PLF术组与PLIF术组患者在JOA评分改善量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下腰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LIF组随访的39例患者中,植骨达到100%融合,PLF组随访的12例患者中,确切融合达到41.67%,可能融合占58.33%.结论:PLF术、PLIF术均能有效的改善短节段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有效融合,短期随访中,PLF术在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上与PLIF术相近,融合效果较PLIF术差.PLF术的手术时间与PUF术接近,出血量少于PLIF术.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聚醚醚酮(PEEK)、钛(Ti)、钽(Ta)3种融合器材料上成膜能力研究

    作者:夏睿;杨家赵;张亮;费明明;田丰;方诗元

    目的 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聚醚醚酮(PEEK)、钛(Ti)、钽(Ta)3种常用脊柱融合器的成膜能力材料成膜的形态学.方法 细菌培养至对数期后接菌在PEEK、Ti、Ta 3种常用脊柱融合器材料上,通过结晶紫染色、绿色荧光检测和菌落实验观测3种材料成膜的形态学.结果 用结晶紫染色手段发现成膜能力Ti>PEEK>Ta.绿色荧光检测:成膜能力:Ti>Ta.PEEK为白色材料,自发荧光过强,不适合荧光成膜观察.应用活菌计数测(CFU)法测定粘附在材料上的总活菌量,为Ti>PEEK>Ta.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PEEK、Ti、Ta 3种材料上表面的成膜能力有明显差异.

  • 脊柱外科融合器材质与生物膜形成

    作者:田丰

    该文总结了脊柱外科融合器材与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在PubMed、Springer Link、万方等数据库以“脊柱融合器材、生物膜形成”为关键词,检索1985年1月-2016年1月国内外有关脊柱融合器材与生物膜形成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细菌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可能与融合器的材质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对生物膜形成敏感精确的检测方法是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从分子机制探索椎间隙感染与椎间融合器材料的关系,可以为治疗融合器相关椎间隙感染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和思路.在众多脊柱融合器材中,钽金属在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 融合器 细菌生物膜
  •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应用

    作者:刘恩志;郭东明;蔡维山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对52 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单纯性应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前凸角度以及应力位片椎体间角度活动域,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症状进行评定,同时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8个月.融合率100%,融合节段椎间隙前凸角度5.3±1.2°,动力位片术前椎间活动域:19.2°±1.4°,术后椎间活动域:4.3°±0.5°(P<0.01).全部患者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按照ODI评分疗效判定法,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0.1%及93.5%.结论 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疗效好、且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时的腰椎稳定性.重建了椎间隙的前凸,保持了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分析

    作者:刘恩志;郭东明;严瀚;蔡维山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腰椎后缘离断症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采用Oswes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定,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21例均获12-39个月随访,融合率100%.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2.8%及91.1%,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刻的腰椎稳定性.

  •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钟斌;邵高海;李波;余雨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6例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对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植骨融合率100%,神经功能JOA评分显著改善,无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是治疗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 单侧椎弓根钉结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作者:韦武;宁金沛;梁柱德;李泉

    目的 探讨采用单侧椎弓根钉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推广方法.方法 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age结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2例术后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JOA评分(14.26±2.27)分,术后1年(27.74±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92.15±1.50)%.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30±1.78)分,术后1年为(0.70±0.68)分;术前腿痛VAS评分为(7.35±2.13)分,术后1年为(0.78±0.65)分,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100%.结论 单枚cage结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椎间融合器与颈椎钛板联合在颈椎前路多节段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士杰;王晓辉;周志锋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多节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3节或4节应用融合器以及颈椎前路钛板固定术.结果 使用JOA评分评定其效果,术后1个月时JOA评分为(14.2±1.5)分,平均增加(4.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改善率优良的13例,临床满意率为86.7%.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3±2.3)分,与术后1个月时的JOA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后的X线片示15例均完全融合.结论 对于前路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患者,进行融合器固定同时应用钛板内固定术,效果良好.

  •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术

    作者: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史勇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方法.方法:10例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行翻修术的病例,其中腰椎滑脱症5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手术节段为L4/54例,L5/S1 3例,L4/5+L5/S1 3例;融合器应用BAK(旋入型)7例,聚醚醚酮矩形融合器(PEEK)2例,钛金属矩形融合器1例.于首次术后1~90d内行翻修术.就其脱出原因、再次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融合器脱出的原因:矩形融合器中2例型号太小,1例放置位置偏后;旋入型融合器1例定位错误,其余大都因两枚融合器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所致.翻修术后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8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个月,均得到融合,无融合器再次移位或脱出以及内固定的断裂,1例伴有足下垂者遗留患足背伸肌力减弱,其余病例神经症状消除.结论: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可能原因有融合器型号偏小导致椎间隙撑开不够,放置位置偏后,两枚融合器不对称或距离太近发生碰撞等.早期、积极的手术翻修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 核素骨断层扫描对颈椎融合器内植骨成活的评价

    作者:付索超;雷伟;汪静;万世勇;吴子祥;李波

    目的:探索评价颈椎螺纹融合器内植骨成活情况的无创性方法.方法:选择因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钛合金螺纹融合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随访3~15 个月,以99锝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为显像剂行颈椎核素骨断层扫描,根据计算机"感兴趣区"技术,定量计算出植骨部位与自体胸骨上窝水平胸椎的放射性计数比;另选颈椎病术前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行核素骨断层扫描,计算病变间隙相邻椎体与自体胸骨上窝水平胸椎的放射性计数比作为对照.所有观察组患者同期行颈椎CT重建,分别在矢、冠、轴位观察融合器内植骨融合情况,然后将核素扫描与CT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放射性计数比为1.880±0.293,对照组为1.084±0.01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植骨成活率为100%.CT重建显示观察组中3例骨性融合较差,骨性融合率为92.7%.结论:应用核素骨断层扫描法可对颈椎融合器内移植骨成活情况做出分析,且骨融合一定说明骨成活,植骨成活却不一定完全骨性融合.

  •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作者:张绍东;唐天驷;杨惠林;姜为民;徐耀增;杨同其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 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钱邦平;唐天驷;王东来;刘宪华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fusion cage,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随访96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外伤性颈椎不稳患者,总结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结果:3例CFC的植入位置不当,7例患者产生并发症,包括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小或变直,CFC旋转、脱位、下沉、不融合.产生失误及并发症的原因有:手术操作不当、CFC自身设计不完善、融合节段过多等.结论:减少失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策是严格掌握CFC的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改进CFC的设计.

  • 钛网在颈椎体融合中的应用

    作者:刘东海

    颈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病.手术方法多采用颈前路环锯法减压椎间隔合术.在固定方面有用前路钢板、笼椎间盘融合器(Cage)等.本法介绍我院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使用钛网在椎间盘融合固定中的应用.

  • Solis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会民;刘海鹰;张健

    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我科使用Solis融合器成功地治疗67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与方法:67位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32~75岁(平均54岁).共有83个椎间隙实施了手术.单节段51例,双节段16例,其中不连续的双节段7例,椎间隙分布:C3~4为14例,C4~5为25例,C5~6为32例,C6~7为12例.Solis主要成分为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其齿状表面及钛钉有自我稳定的功能.

  • Cage推间融合器在腰椎医源性滑脱术中的应用

    作者:邹天南;赵毅

    自2002年以来我们对4例腰椎椎管减压术后医源性湿脱进行RF复位固定后Cage植入,术后进行了12个月随访,经观察未发现Cage滑移松动更象,并有内在的稳定和支撑作用.此次随访,对研究与探讨Cage推间融合器在腰椎医源性滑脱术的应用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 无前方钢板的嵌片+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融合器用于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融合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江兵;刘立明;曹燕庆;章小军

    对20例单节段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经X线摄片及MRI检查排除骨折、脱位,行椎间盘摘除、无前方钢板的嵌片+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内自体髂骨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2个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9个月,复查X线摄片未见相关内固定并发症.此融合器为自稳型颈椎椎间融合器,内置自体髂骨,应用其行植骨椎间融合术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廖德允;谢文伟;姚汉刚;熊秉刚;黎明华;苏厂尧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对患者术前、术后症状进行评定,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前凸角度及动力位片椎体间角度活动域,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ODI评分:术后优良率和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0.1%和93.5%.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率100%,融合率100%.融合节段椎间隙前凸角度5.2°± 1.5°,动力位片术前椎间活动域为20.5°±1.5°,术后椎间活动域为4.5°±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和疗效好等优点.

  • 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孙卫振;董晓斌

    目的:探讨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腰椎退行性疾病48例进行回顾分析,了解他们在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手术之后的临床效果.采用JOA评分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评分.结果:本组所有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平均8个月,腰部疼痛及放射性的双下肢疼痛均得到缓解.术后Cage所在的椎间隙均得到融合.患者手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2.3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24.7分,平均改善率:74.3%.结论: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既能减少传统的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同时也能保证钉棒系统起到良好作用.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术式,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94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