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及疗效探究

    作者:黄灿桥

    目的 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其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9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翻修原因,并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翻修术后的疗效.结果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主要有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折断;其中早期翻修50例,中期翻修23例,晚期翻修24例.术后患者Harris评分为(91.4±5.1)分,而术前患者Harris评分为(39.1±4.8)分,经翻修术后患者Harris评分明显提高,且恢复率为96.9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主要有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折断等,该手术失败风险期主要集中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医师应详细评估患者术前体征,全面掌握术后手术指征,严格把控选择假体及术后预防感染方面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使用翻修术可有效补救髋关节置换术失败造成的影响.

  • 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感染的几点措施

    作者:纪青;张波;王毅;张育成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术后感染引起的手术效果欠佳或手术失败的病例逐渐增加.我院自1995年8月~1998年12月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49例,无一例感染,现将我们防止手术感染的几点措施和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左侧23例,右侧26例.年龄28~68岁,平均41.2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3例,骨性关节炎7例,翻修术5例.术前Harris评分均≤55分.

  • 组配式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冬雷;邱红明

    探讨组配式假体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非水泥型组配式翻修假体对23例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男12例,女11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3岁.首次髋关节置换术至翻修术时间15月至17年,平均7年.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例,髋关节先天发育性不良3例.翻修的原因:其中无菌性松19例,髋关节感染3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23例患者均为首次翻修.术中并发症:骨干皮质穿孔1例,大转子部分劈裂1例.结果23例患者手术后刀口均为Ⅰ期愈合,无下肢DVT及肢体不等长,术后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感染周围骨长入良好.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为48,末次随访平均86分.与手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组配式翻修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效果明显,可以调节长度,偏心距,前倾角可以独立匹配远近端股骨,达到初期与长期的假体稳定性.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后并发异位骨化的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志岩;周建生;李昭程;肖玉周;周新社;牛国旗;张长春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翻修术后异位骨化(HO)形成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创伤机制和预防方法.方法: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行THA及翻修术287例,其中男98例,女189例;年龄56~72岁,平均63岁.其中≤65岁140例,>65岁147例;THA 257例,翻修术3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口服阿斯匹林50 mg/d×30 d.两位骨科医师根据患者术前和术后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按Brooker分级标准评定HO产生情况.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87例均随访1 a以上,共有45例发生HO(15.68%),其中Brooker I型29例(64.44%),BrookerⅡ型14例(31.11%),BrookerⅢ型2例(4.44%),未发现BrookerⅣ型.HO发生率在男性为23.47%、女性11.64%,≤65岁10.71%、>65岁20.41%,初次THA后10.89%、翻修术后56.67%,不同性别、年龄、术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HA及翻修术后应常规预防HO;对HO形成的高危因素如翻修手术,围手术期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配合

    作者:朱红;银彩霞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我院83例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在采取常规手术配合的基础上,术前进行充分的特殊器械物品准备,选派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护士配合.结果 83例全髋关节翻修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高质量的术中配合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 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长旭;任逸众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5000~100000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重建手术[1]。依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单束重建ACL具有80%~90%的优良率,然而仍有大约10%~20%的患者持续存在膝关节疼痛和不稳定[2],其中一少部分患者手术失败需要行ACL翻修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是手术操作不当,尤其是胫骨或股骨骨道位置不佳[3-4]。

  • 应用交锁髓内钉翻修胫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骨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作者:高勇;饶放萍

    目的 评价应用交锁髓内钉翻修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架术后骨延迟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1-11-2015-03共诊治14例胫骨骨折外固定架术后骨延迟愈合,提前给予积极治疗,应用交锁髓内钉翻修外固定架固定(髓内钉组),配合大量植骨,与单纯应用外固定架的14例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架组)比较,对术后1、6、12周及半年成骨指标骨钙素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痂形成例数及患者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髓内钉组术后12周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外固定架组,术后1、6、12周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外固定架组,术后6、12周出现骨痂例数也明显多于外固定架组.结论 对于胫骨骨折外固定架术后骨延迟愈合应及早手术干预治疗,应用交锁髓内钉翻修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架术后骨延迟愈合,术后能有效的促进胫骨骨折愈合,提高患者满意度.

  • 改良打压植骨技术在股骨假体翻修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好源;黄哲元;黄建明;简国坚;龚灏;陈峰嵘;徐天睿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翻修手术中应用滑锤式髓腔锉进行打压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滑锤式髓腔锉完成对3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股骨侧假体进行翻修,达到支撑性植骨夯实、成形.翻修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及X线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术后均获随访20~65个月,平均36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4分提高术后2年的90.4分,未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 滑锤式髓腔锉在夯实植骨块的过程中使植骨床四周骨量均匀,能有效防止髋内、外翻及植骨块移向远端不需植骨的髓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 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翻修的原因和预防

    作者:王瑞;靳安民;童斌辉;宋富立;张辉;姚伟涛

    目的探讨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翻修的原因,寻找避免内固定失败或失败翻修的方法.方法21例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5例、位置不佳8例、断裂6例和选择不当2例.临床症状有腰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应用调整、更换、取出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灌注修复椎弓根螺钉等翻修方式.结果21例患者中8例调整、2例PMMA灌注椎弓根、5例更换内固定、6例取出内固定.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8.4个月.17例翻修术后患者术前的局部及下肢痛症状消失,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原有的畸形消失.结论技术性原因(椎弓根螺钉位置不佳、松动、选择不当)共15例,占71.4%,是造成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严格掌握脊柱椎弓根螺钉的适应证,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率,是减少翻修术有效方法.

  • 难治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临床经验

    作者:郭林;赵德伟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难治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8月~2006年4月行难治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5例(25髋),其中伴有窦道感染6例,严重髋臼骨缺损12例,严重股骨骨质缺损及骨折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特点.结果 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4个月~4年,平均27个月.1例死亡,14例对手术结果满意.依据Harris评价标准结果平均得分为95.2分.结论 ①感染的髋关节手术不宜单纯清创,应取出原关节行一期或二期翻修术,万古霉素骨水泥在翻修术中有利于感染的控制;②植骨以自体颗粒骨植骨较好,建议大块植骨时应辅以颗粒骨,并尽量选用钉板系统固定;③手术难度大,术前准备要求细心、全面,以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制定多个预案,手术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意外.

  • 人工全髋髋臼侧假体翻修13例

    作者:郑延贵;陈伯民

    全髋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假体无菌性松动.通常采取的方法是X线片显示不论髋臼还是股骨柄只要一方松动引起临床症状,即行翻修手术.在实际操作中,常遇到仅髋臼侧松动,股骨柄固定良好,翻修取假体柄时非常困难,有时需要开窗或开槽才能取出.针对此情况,自1996年6月对13髋(12人)进行翻修时仅行单个髋臼更换.报告如下.

  • 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翻修的方法和对策

    作者:刘永辉;曹斌;邓念;王俊国;王颖

    目的 介绍和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翻修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8个月~11年出现髋关节疼痛而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其中常见的问题是髋臼臼底机械性磨损引起的疼痛.根据Bradford和Paprosky分类方法将髋臼的磨损分为三度,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异体颗粒骨,以及结构性植骨进行骨性髋臼重建.其中非骨水泥型假体30例,骨水泥型假体2例.结果 经2~8年(平均4.2年)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方法,术前评分平均(40.5±2.1)分,术后增加到(82.4±3.6)分.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和感染征象.结论 髋臼磨损的分类便于术中确定是否需要行广泛软组织松解、大转子截骨或髋臼重建等.此外,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关节置换以选择全髋关节置换为宜.

  • 全髋股骨头假体材料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俞能宝;董天华

    自1890年Thomas Gluck研制第一例全髋关节以来,经过工程力学与材料学专家及临床医师共同努力,使其在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已不断完善.然而,从临床实际中可以看出,术后多种并发症,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术后感染,骨吸收,骨萎缩,假体下沉,下肢痛及假体远期松动,假体柄断裂还需要进一步施行翻修术.

  •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新观点

    作者:郭炯炯;杨惠林;唐天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RTKA)治疗膝关节疾病日益增多.

  • THA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策略

    作者:毛远青;朱振安;王友;俞超;戴尅戎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重建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1999年6月至2007年5月,在THA翻修术中处理的髋臼骨缺损112例(117髋).根据Saleh KJ的改良分型法,Ⅰ型缺损14髋、Ⅱ型缺损26髋、Ⅲ型缺损47髋、Ⅵ型缺损16髋、Ⅴ型缺损14髋.分别采用大直径非骨水泥假体臼、非骨水泥假体臼+松质颗粒植骨、骨水泥假体臼+Cage+松质颗粒植骨和骨水泥假体臼+定制型假体+松质颗粒植骨,对不同类型骨缺损进行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是否有松动,移植骨是否愈合.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45(13~118)个月.除4髋因脱位或假体周围骨折进行再翻修外,其余效果良好.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6.2分,较术前平均改善40.6分.X线片无假体松动下沉,可见移植骨-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小梁骨通过.结论 在THA翻修术中,大部分髋臼骨缺损可使用较大型号非骨水泥假体或加松质颗粒植骨进行修复;对于影响假体稳定性的较大缺损,使用骨水泥假体臼+Cage+松质颗粒植骨的方法可获得良好效果;定制型假体在处理严重髋臼骨缺损中有具独特优势,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髋关节翻修手术技巧探讨

    作者:廖全明;裴洪;王克军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髋关节翻修病例亦逐年增加.髋关节翻修术是关节外科医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手术失败.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50~75岁,平均62岁;右侧12例、左侧8例;术前Harris评分为20~62分,平均(45.8±3.2)分.翻修手术:人工股骨头翻修术5例、全髋关节翻修术15例;翻修手术时间距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时间:5~20年,平均11年.术后及随访行双髋正位X线片检查,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65~94分,平均(84.5±3.1)分.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移位及臼杯松动.结论: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操作关键是假体取出及翻修假体的顺利安放:术前应备好多种类型髋臼假体,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术中髋关节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术中必须对骨缺损进行充分植骨.

  • 肿瘤型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与治疗

    作者:王毅飞;郭卫;姬涛;王师尧

    目的 通过对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脱位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8例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3.8岁(16~41岁),均为原发性骨肿瘤,病理类型为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纤维肉瘤1例.包括股骨下段肿瘤6例,胫骨上段肿瘤2例.平均截骨长度为14.6cm.手术入路选择膝关节内侧入路,对于胫骨上端肿瘤患者,我们术中均游离腓肠肌内侧头覆盖于假体前方,将之与周围的肌肉筋膜缝合固定,以改善局部软组织覆盖.所选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旋转套筒长度为22.5mm (5例)和37mm (3例).结果 术后脱位时间为平均9.3个月(10天至2年),5例患者发生1次脱位,3例患者发生2次脱位.发生脱位后1例在麻醉下手法复位成功,7例患者终行切开复位和(或)假体翻修术.发生脱位的患者均在手术后膝关节获得稳定.功能评价:应用MSTS 93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 93,MSTS 93)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脱位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5%±15.2%,复位术后为67.2%±15.9%.脱位前与翻修术后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脱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为假体设计、肌肉及软组织张力不足、术后膝关节不合理康复锻炼.我们认为,通过改进假体设计如增长旋转套筒长度及加装防脱位装置等,执行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术后功能康复计划、避免膝关节过屈等动作以预防脱位的发生.经切开复位及翻修术可获得膝关节稳定,并恢复患肢功能.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五)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转子区问题

    作者:邓磊;刘沂

    全髋关节置换(THR)手术时采用转子截骨有助于显露髋关节,但是存在不愈合及截骨块移位的风险.临床统计显示,初次全髋置换手术发生转子骨折者1.9%,翻修术为1.8%.转子骨折和截骨对THR术后的结果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初次行THR术后.一旦骨折或截骨后不愈合,患者常常出现跛行.不愈合的处理十分困难,需要进行假体翻修术和固定.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二)术后感染

    作者:邓磊;刘沂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1970年以前,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感染率高达10%,近年来初次置换手术的感染率低于1%[1,2].Mayo研究报告[3],手术第一年感染率为0.6%.第二年开始,每年的感染率小于0.2%.经过多年的观察,年感染率为0.13%.总的来说,感染率增加的速度在开始很快,随后渐渐地减少.这一趋势一方面可解释为血源性感染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关的病人死亡率逐渐下降.目前,还没有对翻修术感染的相应概率统计.

  •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术

    作者: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史勇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方法.方法:10例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行翻修术的病例,其中腰椎滑脱症5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手术节段为L4/54例,L5/S1 3例,L4/5+L5/S1 3例;融合器应用BAK(旋入型)7例,聚醚醚酮矩形融合器(PEEK)2例,钛金属矩形融合器1例.于首次术后1~90d内行翻修术.就其脱出原因、再次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融合器脱出的原因:矩形融合器中2例型号太小,1例放置位置偏后;旋入型融合器1例定位错误,其余大都因两枚融合器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所致.翻修术后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8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个月,均得到融合,无融合器再次移位或脱出以及内固定的断裂,1例伴有足下垂者遗留患足背伸肌力减弱,其余病例神经症状消除.结论: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可能原因有融合器型号偏小导致椎间隙撑开不够,放置位置偏后,两枚融合器不对称或距离太近发生碰撞等.早期、积极的手术翻修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99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