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应用解剖学

    作者:左荣跃;史增元;尹维刚;俞淼;毛海蛟

    目的 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 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人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 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 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 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解剖与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欧阳厚淦;周兵;丁自海

    目的 为胸腔镜下行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提供节段血管解剖学基础.方法 (1)观测29具(58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2)对25(50侧)例正常成人行脊柱胸腰段造影后CT扫描,然后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其图像上的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分析.结果 观察了脊柱胸腰段侧面的节段血管的具体走行及毗邻关系,且动脉有两个主要分支.上下位节段血管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范围",椎间隙(盘)恰好位于该"安全范围"内;并且测量了相关数据.各椎间血管"安全范围"在T10/11、T11/12,T12/L1、L1/2、L2/3椎间逐渐增大,尸体标本与影像上分别依次为(23.38±0.88)、(25.57±0.95)、(29.07±1.11)、(32.63±1.28)、(33.62±1.47)mm和(23.43±1.40)、(25.63±2.01)、(29.13±2.10)、(32.59±2.10)、(33.52±2.11)mm.结论 安全空间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并在术前可以通过对CT三维图像观察并测量安全空间而制定手术方案.

  •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陈胜华;徐达传;周小兵;安高;钟光明;吴坤成

    目的 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 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 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 汉族青年鼻底亚单位的测量及其意义

    作者:翟圣涵;姜平;王量;韩铮;陈晓炜;夏学颖

    目的 研究汉族青年鼻底形态学特点,为鼻的美容整形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观察165名19~30岁的汉族青年外鼻形态,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 对鼻底及亚单位的鼻小叶宽、鼻宽、鼻深和尖下小叶高4项指标进行测量,并计算鼻底相关指数.结果 鼻小叶宽:男(21.81±2.36)mm,女(20.49±2.00)mm;鼻宽:男(40.19±3.19)mm,女(36.03±2.77)mm;鼻深:男(19.58±2.32)mm,女(18.26±2.24)mm;尖下小叶高:男(7.86±2.13)mm,女(7.14±2.03)mm.结论 通过对汉族青年鼻底及亚单位的测量及对鼻底相关指数计算,初步了解了其形态特点,为鼻美学评价和美容整形手术设计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神经内镜下侧脑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吴春富;陆华;梁建广;吴卫江;蒋云召

    目的 研究神经内镜下侧脑室、第三脑室的重要解剖学结构,为神经内镜下治疗脑室病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10具成人尸头分别采用冠状缝前侧脑室前角、三角区及后角3种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观察脑室结构并测量数据.结果 (1)侧脑室前角入路可清晰显示侧脑室前角和体部,室间孔的Y形结构,且可以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2)冠状缝前穿刺点到侧脑室、室间孔距离为(28.7±2.6)mm、(55.1±2.8)mm,侧脑室前角到室间孔距离为(30.8±2.3)mm,室间孔长、宽径为(5.6±1.4)mm、(3.2±1.1)mm,中间块长径、宽径为(6.3±1.8)mm、(3.4±1.2)mm.(3)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入路可以观察到侧脑室体部结构及脉络丛.结论 (1)冠状缝前侧脑室前角入路是处理侧脑室、室间孔区及第三脑室病变的理想入路;(2)侧脑室后角入路是治疗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病变的理想入路;(3)侧脑室三角区入路应用价值低.

  • 中下胸椎肋凹位置的研究及侧前方置钉数字化模拟

    作者:李筱贺;李少华;由博;李志军;王星;陈海芳;张业辉;徐达传

    目的 为临床提供中下胸椎侧前方固定以肋凹为参照物的解剖学数据.方法 在25~60岁(平均43岁)40例完整的中下胸椎(T4~12)标本中测量肋凹前缘与椎孔前缘间距离(DCFC),椎孔前缘与椎间孔前缘间距离(DCF),肋凹下缘与上终板上缘的距离(DIFSP);对6例T4~12非脊柱疾患CT资料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测量其钉道长.结果 肋凹前缘与椎扎前缘间距离,在胸椎中下段由正变负;椎孔前缘与椎间孔前缘间距离,在胸椎中下段,变化不大,小值出现在T6,大值出现在T4.肋凹下缘与上终板上缘的距离由T4到T12逐渐增大,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随着椎序的增加,置钉点坐标逐渐移向椎体前上方,钉道也逐渐增长. 结论 随着椎序的增加,肋凹逐渐向后下方移动,其位置有规律可循,可以作为胸椎中下段侧前方置钉的参照点,其钉道长随椎序逐渐增大,可参考本文数据进行置钉点和螺钉长度的选择.

  • 股骨近端髓腔三维解剖测量

    作者:张晟;余斌;罗吉伟;黄梦全;黄华军

    目的 测量国人股骨近端髓腔形态,探讨适合国人的股骨近端髓内钉设计方案.方法 选取120侧(男性55侧,女性65侧)正常成人单侧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图像分析软件对股骨近端的髓腔内径及髓腔开大指数行三维解剖测量,研究其与身高、年龄之相关性,及性别差异,并与国内外数据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以小粗隆中点为参考点(T),男、女性组髓腔内径分别为:T+20(44.79+5.42)mm和(39.79+4.96)mm;T+10(34.00±3.64)mm和(32.06±3.29)mm;T(26.93±3.71)mm和(24.18±3.31)mm;T-20((18.65±2.96)mm和(18.21±2.60)mm;峡部(10.40±1.45)mm和(10.15±1.05)mm.男女组T+20、T+10、T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T-20、峡部处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身高与各组间数据存在正相关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骺端髓腔开大指数呈负相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年龄与髓腔内径参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各组髓腔开大指数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东西方人、男女性之间股骨近端髓腔内径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治疗粗隆间骨折时需要充分评估其股骨近端内径,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器械.

  • 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大鱼际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赵英波;侯书健

    目的 介绍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大鱼际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为该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只成人新鲜尸体手标本,于远侧腕横纹上方约10 cm处解剖出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桡动脉的伴行静脉及头静脉灌注蓝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大鱼际皮肤动脉、静脉、神经来源、分支及吻合情况.其中5只标本于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灌注墨汁,测量皮肤染色范围.结果 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外径为(1.40±0.22)mm,长度为(2.0±0.5)cm,皮瓣可切取面积为2cm×3 cm~4 cm×5 cm.静脉同流有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结论 桡动脉掌浅支起始与走行恒定,口径适当,可设计以桡动脉掌浅支及其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为蒂、带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大鱼际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

  • 颈椎后路手术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作者:傅栋;靳安民;罗毅;张宇

    目的 寻求建立颈椎后路手术相关结构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方法 .方法 取健康志愿者头顶至第3胸椎下缘连续CT/MRI断而图像,Mimics软件对骨骼,肌肉,神经等组织用半自动方法 进行分割和重建,MedCAD(医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对细小解剖结构重建,三维化显示颈椎后路手术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建立颈椎后路手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显示骨性结构、颈背部由浅入深4层17组肌肉、4组韧带、C1~T2脊神经后支和颈部浅层肌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 结论 在颈背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基础上,参照解剖学层次逐层显示该手术相关重要结构,为该手术解剖教学、手术培训提供医疗教学平台.

  • 肩胛冈和肩峰角的骨性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傅渊源;王华军;李义凯;潘长卿;袁仕国

    目的 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 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长度为(118.28±4.37)mm,基底长度为(81.12±4.56)mm,冈中隆凸宽度为(11.38±2.64)mm,冈中隆凸高度为(18.72±2.67)mm;肩峰角分为三型,肩峰角(119.9±8.53)°,其中C型占68.00%,肩峰角(124.6±6.49)°;L型占22.50%,肩峰角(104.8±5.54)°;双角型占9.50%.结论 (1)肩胛冈上缘及肩峰角走形恒定,部位表浅可作为肩部疾病的诊治定位标志.(2)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 cm,再向前约3 cm即为肩胛切迹.(3)不同类型肩峰角在定位时的特点不同.

  • 不同年龄兔脑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37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林雪群;祝高春;万丽丹;薛国勇;唐迅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兔脑血管缝隙连接蛋白(Cx37)的表达,探讨Cx37在调节脑血管舒缩活动方面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技术测定幼年、成年和老年兔脑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 37mRNA的表达;应用Weaern blot法检测小同年龄兔脑基底动脉Cx37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白兔脑基底动脉血管组织中存在Cx37的表达,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幼年兔表达较少,至成年兔达高峰,而老年兔逐渐减少;成年兔脑基底动脉Cx37的表达较幼年兔明显增高,老年兔表达降低.结论 不同年龄兔脑基底动脉血管组织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尤其以成年兔明显,提示缝隙连接蛋白在调节成年兔脑血管运动和舒缩活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老年兔脑血管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减少,可能与老年性脑血管硬化有关.

  • 蛋白基因产物9.5与神经丝蛋白标记瘢痕神经效果的比较

    作者:王一兵;何剪太;冯永强;李昊;张阳德

    目的 比较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与神经丝蛋白(NFP)对瘢痕组织内神经纤维的染色效果.方法 采取瘢痕组织标本25份,由两实验者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技术以PGP9.5、NFP作为神经标记物进行实验,测量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灰度并计算神经容积分数NVF,对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实验者、标记物对染色以及两标记物染色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1)实验者对实验数据没有造成显著差异(F=0.542,P>0.05);(2)PGP9.5组的灰度值51.55±41.47,显著低于NFP组的81.38±32.1,(P<0.05):(3)PGP9.5组NVF值为0.57±0.38,显著低于NFP组的NVF0.82±0.28,(P<0.05);(4)PGP9.5染色阳性率也低于NFP组(P<0.05).结论 PGP9.5标记人瘢痕神经纤维的效果不如NFP.

    关键词: 瘢痕 皮肤神经 PGP9.5 NFP
  • Reversine对小鼠C2C12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汪海仪;吴佳明;王乐禹;秦建强;余磊;宋辰刚;王齐;邱小忠

    目的 初步探讨Reversine对小鼠C2C12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2C12成肌细胞系.实验第一步分三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1μM Reversine处理12h组,C组:1μMReversine处理24 h组.上述三组用Annexin-V/PI双染法处理C2C12成肌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三组C2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第二步分五组:D组:正常对照组,E组:单独1 μM Reversine处理7d,F组:单独成骨诱导7 d,G组:1μM Revemine诱导12h+单独成骨诱导7d,H组:1μM Reversine诱导12h+1μM Reversine联合成骨诱导7 d.上述五组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五组C2C12成肌细胞分化抑制因子(ID2),肌肉发生调节因子(Myogenin),生肌因子后结蛋白(Desmin)mRNA的表达.结果 与A组相比,C组1μM Reversine处理24h能引起C2C12细胞明显的凋亡,B组1μM Reversine处理12 h的C2C12细胞未见明显的凋亡.与D组相比,E组和H组的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F组和G组细胞逐渐增殖并融合.结论 Reversine能够显著的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 应力刺激下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作者:李森;靳安民;付国建;王鹏成;闵少雄;张辉

    目的 研究应力刺激对其腱-骨修复I、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影响,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的兔,术前随机选取两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2组:A组(应力刺激组)与B组(非应力刺激组).A组术后第2周开始训练;B组正常笼养.分别于术后2、4、6、8周训练结束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各处死两只,行I、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榆测.结果 (1)术后2周,两组胶原染色阳性,但无明显差别;(2)术后4周,两组胶原染色阳性,A组I、III型胶原染色颜色均较B组深,且稍显均匀,犹以III型胶原为明显;(3)术后6周,I、III型胶原染色阳性分布均较前广泛,A组较B组明显,且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有序;(4)术后8周,A组胶原排列相对更为有序,I型胶原染色较III型更为均匀分布,III型胶原明显减少. 结论 应力刺激能够促进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界面胶原合成,从而促进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

  • 大鼠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解剖相关性实验研究

    作者:温竣翔;李昕;孙贵新;李立钧;谭军

    目的 为大鼠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膈肌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数显卡尺测量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锁骨上平面"、"入膈肌平面"的相对距离,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各平面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直径. 结果 在颈部,迷走神经直径为(0.3284±0.0247)mm,膈神经直径为(0.2267±0.0164)mm,二者的相对距离很接近,无论是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还是"锁骨上平面",平均都不超过2.5 mm;在"入膈肌平面"平面,迷走神经直径为(0.2912±0.0326)mm,膈神经直径为(0.2794±0.0282)mm,二者的相对距离较颈部远,左侧为(8.71±0.804)mm,右侧为(6.203±0.952)mm. 结论 (1)在颈部,迷走神经与膈神经的直径相差不大,相对距离很接近,二者可直接无张力缝合.(2)在入膈肌平面,迷走神经与膈神经的直径大致相同,相对距离稍远,但将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向上游离一段距离后仍可实现二者的直接无张力缝合.

  • 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及面神经核的影响

    作者:陈志宏;马泉;谢利德;颜勇;薛景凤

    目的 探讨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及面神经核的影响,为临床腮腺切除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家兔,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 ,模拟人腮腺切除手术.实验侧于手术显微镜下,游离面神经并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术后家兔存活4周,观察以下指标:分别检测家兔实验侧和对照侧而神经颊支的传导速度、CMAP波幅和潜伏期;取双侧茎乳孔外面神经干,透射电镜下观察面神经超微结构的变化;取双侧面神经核,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面神经核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表达的变化,PCR-ELISA法观察面神经核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实验侧面神经颊支的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侧、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侧、波幅明显低于对照侧(P<0.01,P<0.05).实验侧面神经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以轴索变性为主,包括轴索内微丝增生、断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变性轴索溶解等.实验侧面神经核CHAT的表达和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侧(P<0.01,P<0.05).结论 游离面神经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可导致面神经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面神经传导功能下降,进而导致面神经核神经元合成乙酰胆碱的含量下降、神经元凋亡增加;提示临床腮腺切除时,应尽可能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以减少面瘫的发生.

  • Mrh-aFGF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神经元的保护

    作者:肖春苟;沈伟哉;郭国庆;李校堃

    目的 探讨重组人改构体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h-aFGF)对帕会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病变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PD组、生理盐水(NS)处理组、Mrh-aFGF处理组,每组18只.6-OHDA分别注入左侧黑质和腹侧被盖区后建市PD大鼠模型,侧脑室内注射Mrh-aFGF,用阿扑吗啡诱导旋转行为;Nissl染色法观察大鼠黑质神经元病理学改变;电子显微镜观察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均未出现旋转行为;PD组术后旋转速度逐渐加快;NS处理组旋转行为未见明显改善;Mrh-aFGF处理组旋转速度明显减慢(P<0.05);PD组及NS处理组大鼠损毁侧黑质神经元数目较健侧显著减少(P<0.05);Mrh-aFGF处理组术后1周、2周、4周损毁侧神经元数目均较PD组及NS处理组明显增加(P<0.05);PD组大鼠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明显受损,出现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以及突触前后膜肿胀,突触间隙消失,Mrh-aFGF处理组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结论 Mrh-aFGF能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减少PD大鼠黑质神经元的丢失,并改善其黑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

  • 前路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

    作者:黄炳生;陈立安;陈健民;廖乐粤;黄炯锋

    目的 报道前路钢板螺钉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21例. 结果 21例骶髂关节脱位患者均施行前路骶髂关节融合术,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2.5个月).全部患者下地行走,17例无疼痛,4例轻度疼痛,无再次脱位等并发症发生,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前路骶髂关节融合术能有效恢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优点.

  • 腓骨短肌肌瓣的血供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朱迪喜;李联祥;徐建华;吕志军;栗庆东;王文平;张艳军;柴利军;苑昭奖

    目的 了解腓骨短肌血供的解剖学特征,探讨临床应用腓骨短肌肌瓣和以腓骨短肌为蒂的组织瓣内移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或治疗胫骨骨不连的可行性. 方法 30例经10%福尔马林同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腓骨短肌的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情况;临床上设计切口取腓动脉的弓形动脉分支为蒂,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和胫骨骨不连患者10例.结果 腓骨短肌血管呈节段性分布,主要来自腓动脉的弓形动脉,远侧的分支平均位于外踝上(50.81±5.45)mm;根据腓骨短肌及血供特点,临床设计的腓骨短肌肌瓣应用于10例患者,均获成功.结论 腓骨短肌血供丰富,逆行腓骨短肌肌瓣血供可靠,是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和胫骨骨不连的一种理想肌瓣.

  • 肩袖损伤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梁江声;黄必留;谭加群;徐自强

    目的 探讨肩袖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4年7月~2008年7月收治的48例肩袖损伤患者,依患者分类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非手术综合治疗组17例,采取休息制动、中药或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外用药物、封闭、牵引等方法 .手术组31例采用肩关节外侧切口,切除喙肩韧带,肩峰成形,探查修整肩袖,褥式缝合冈卜肌腱、冈下肌腱及肩胛下肌腱,术后肩关节外展位石膏固定.结果 48例均得到半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采用UCLA评分系统评价,其中手术治疗组中优20例,良10例,差1例,术后优良率96.8%,非手术综合治疗组优8例,良6例,差3例,优良率82.4%.结论 对于NeerⅡ、Ⅲ期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是提高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诊断 治疗
  • 左肺3叶变异1例

    作者:王枫;张福清;曲永松;安月勇;裴燕芳;韩文祥

    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肺存在3叶变异,现报告如下:该例左肺标本浅褐色,表面光滑,无粘连,从内侧面观察:斜裂和水平裂完整清晰,把左肺分为3叶(图1);从外侧面观察:斜裂也非常完整清晰,但在左肺前缘下端上方9.0 cm处出现一不完全的肺裂,该肺裂长7.8cm,深处达7.5 cm,其由左肺前缘近水平向后延伸到肺外侧面中份逐渐变浅并消失,如此从外侧面观察左肺被斜裂和不完全的水平裂分为3叶(图2).

  • 马蹄肾1例

    作者:李贵宝;王立芹;刘树伟

    在解剖一具幼儿男性标本时,发现其肾脏为马蹄肾.现报道如下:解剖发现其左右两肾下极在中线处互相连接、融合成峡部,横过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前方,呈马蹄铁形(图1).左右两肾上端相距较近,肾门约在第1腰椎体中部,相当于第9肋软骨前端高度.

  • 颈外静脉走行变异1例

    作者:易思思;陶文强;黄文华

    颈外静脉是颈部大的浅静脉,我们在解剖一具女尸时,发现左颈外静脉末端走行异常,此类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 主动脉弓分支变异1例

    作者:钟光明;刘畅;肖钊明

    主动脉弓的分支类型有多种,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主动脉弓分支发出左椎动脉,主动脉弓末端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同时存在上述两种血管异常起始罕见,报道如下.

  • 右食管后锁骨下动脉与左头臂静脉位置异常1例

    作者:崔英健;徐江发;陶伟

    在教学中解剖一成人男尸,发现头臂干缺如,正常走行的主动脉弓由右向左发右、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自主动脉弓末段后方发出,且左头臂静脉行于右颈总动脉的后方(图1),现报道如下.

  • 罕见永存动脉干伴多处血管变异1例

    作者:费笑非;李旸;郭剑磊;张晓琦;旷梁;王杨;沈博文;张路;陈聪;高林丰;胡乔生;李七渝

    正常情况下,主动脉由左心室发出,起始段为升主动脉,向右前上方斜行,达右侧第2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干位于心包内,系一粗短的动脉干,起自右心室,在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我们在解剖一15岁左右男性尸体时发现,主动脉与肺动脉变异,报道如下.

  • 锁骨舌骨肌1例

    作者:毛苡泽;刘玉淳;叶鸿翔;王晓芳;刘仁刚

    在解剖一具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中年男尸颈部时,发现颈正中线右侧,肌三角内胸骨舌骨肌外侧前方多出一块变异肌肉,现报该肌如下:起于右侧锁骨内侧深面,止于舌骨,胸骨舌骨肌外侧前方.该肌全长8.2cm;起点肌腱宽2.0 cm;肌大宽2.5 cm:止点肌腱宽2.5cm.该肌由发自颈袢的神经支配.按肌肉起止点命名原则,该肌可命名为锁骨舌骨肌(图1).该肌的功能可能与下拉舌骨有关.

  • 腹腔内脏器官不全转位1例

    作者:丛桂成;劳明;陈杰华;莫小敏;周俊

    在标本制作时发现1例男性尸体胸、腹腔内脏异位,比对文献记载发现有些结构变化较为特别,现报道如下:

  • 颈外静脉属支及注入颈内静脉变异1例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黄大元;熊键;朱耀峰

    在标本制作过程中,见1例成年女性尸体标本左颈外静脉属支及注入颈内静脉变异.现报道如下:左侧颈外静脉由外侧干和内侧干汇合而成.外侧干由颞浅静脉延续而成,长约6.0 cm,外径约3 mm.沿途收集颈前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静脉.

  •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陈亮;黄继锋;赵卫东;蔡贤华;陈庄洪;韦涛

    目的 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方法 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 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大撞击力及响应时间,用步态分析仪的动作捕捉系统测量骶髂复合体中韧带完全破坏时骶髂关节空间三维位移,解剖学方法 观察骶髂复合体损伤特点.结果 成功制备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模型,单侧骶髂复合体完全损伤所需的撞击力峰值平均值(4.05±0.42)kN,标本响应时问平均值为(22.99+1.89)ms,骶髂关节大垂直位移平均为(8.15+1.34)mm;骶髂复合体损伤以经骶髂关节骨折并脱位为多,髂腰韧带均表现为连同第四、五腰椎横突骨折,骶髂腹侧韧带相对薄弱易于髂骨止点处撕裂,骶髂后短韧带易发生髂骨侧的撕脱骨折,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盆底肌肉损伤不明显. 结论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中骶髂复合体损伤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当骶髂关节垂直位移超过0.9 cm时提示后方骶髂复合体的韧带结构已全部破坏,骨盆环处于绝对不稳状态.

  • 腰椎退行性变终板形态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飞;江建明;王凤龙;付兆宗;张兆飞

    目的 探讨下腰痛患者的软骨终板形态改变,并进一步研究软骨终板形态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下腰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普通X线及MRI检查,依据MRI正中位像进行软骨终板形态分类及T2像对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在侧位平片上进行椎间盘高度测量. 结果 退变腰椎软骨终板形态以扁平型多见.腰椎退行性变其椎间盘退变程度随凹形、扁平形到不规则形逐渐加重,且各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退变椎间盘高度随凹形、扁平形到不规则形逐渐降低,但扁平形与不规则形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结论 腰椎退行性变中扁平型软骨终板患者出现几率较高.凹形、扁平型和不规则形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加重,扁平型和不规则形椎间隙高度降低明显,这对椎间盘髓核假体置换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PACS在颈椎后方结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贾卫斗;贾薇薇;杨飞;杨博贵;郑铁钢;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目的 利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结合CT片测量颈椎后方解刮学结构,为临床颈椎椎弓根置钉提供资料.方法 利用PACS结合CT片,由5名脊柱外科医师对2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矢状位及横断为进行精确测量,得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值,并分别计算各节段左右侧椎弓根测量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寰椎入钉点距离一般在后弓中点旁开17~20mm,在C2~7各椎弓根均有髓腔,C2~7椎弓根的高度大于宽度,C3、C4椎弓根直径小,仍可置入3.5 mm的螺钉.寰枢椎螺钉在矢状面入钉角向头侧倾斜为正角,下颈椎螺钉向尾侧倾斜为负角,C4接近水平,C5~7负角逐渐增大,C7可达-19°左右.在横断位上测量的椎弓根的进钉角度显示,其中C2小,下颈椎椎弓根具有变异性,术前利用CT片通过PACS进行精确测量,指导术中准确选钉与安全置钉具有指导性意义. 结论 应用PACS系统结合CT片术前测量,能够指导术中安全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明显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 MSCT图像后处理在显示翼腭窝结构中的价值

    作者:张旭;柳澄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各向同性扫描对于翼腭窝结构及其相关通道的完整显示,多平面重组(MPR)步骤,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Siemens 16 CT扫描仪行鼻窦螺旋CT检查,选取100名无翼腭窝及其通道病变的成人,由工作站进行容积显示(VR)、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观察翼腭窝结构及其通道的形态、走行.结果 圆孔、翼管、蝶腭孔、翼腭管、腭鞘管、犁鞘管在其佳辨认方位上显示率分别为99%、98%、99%、96%、96%、85%. 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多方位而且直观地显示冀腭窝骨性结构及其通道,能为早期发现相关病变及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 膝关节半月板的三维断面解剖学研究

    作者:徐伟;周庭永;钱学华;刘本菊;张慧;李林宏;吕发金

    目的 观测膝关节半月板的断面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诊断膝部病变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片厚5 mm的连续断面标本27例,其中矢状断面标本9例,冠状断面标本12例,横断面标本6例.通过三维断面标本,观察膝关节半月板的断面形态特征.结果 内侧半月板矢径(40.36±4.73)mm,横径(33.99±3.77)mm;外侧半月板矢径(34.51±2.18)mm,横径(34.51±3.25)mm.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厚度分别为(4.98±1.83)mm和(4.45±1.44)mm、(3.54±1.24)mm和(6.15±1.43)mm.半月板后角高度外侧大于内侧,外侧半月板后角高度大于前角.内侧半月板后角宽度大于前角.板股韧带出现率为75%.结论 ①半月板前、后角部在矢状面上,体部在冠状面上显示好,横断面町见半月板全貌.②由于内侧半月板与关节囊紧密相连,且后角宽度大于前角,致使其易受损伤.③外侧半月板后角高度大于内侧半月板后角及同侧前角,可能是导致外侧半月板后角较易受损的因素之一.

  • 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双源CT研究

    作者:张刚;成官迅;刘婷;张静;黎蕾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09年10月行双源CT检查的638例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结果 638例中,左优势型占2.8%(18例),右优势型占89.0%(568例),均衡型占8.2%(52例).冠状动脉变异占9.4%(60例),其中,心肌桥32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8例,副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缺如3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左刚旋支冠状动脉瘤1例,无冠窦左房瘘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1例.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早期筛查手段.

  • 64 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银社;袁飞;董少义;顾欣;冯凯琳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颈部64-SCTA检查的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大密度投影图像,并与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对比,评价64-S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 82例患者中,64-SCTA共发现94个动脉瘤,其中87.8%为单发动脉瘤,9.8%有2个动脉瘤,2.4%有3个动脉瘤.64-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以手术及DSA为标准,64-SCTA漏诊3个动脉瘤,1个动脉瘤为假阳性.64-S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9%和96%.结论 64-SCTA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地检查手段,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 ,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治疗.

  • 大脑浅表吻合静脉64层CT血管成像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陈峰;邓雪飞;刘斌;韩卉

    目的 探讨正常人大脑外侧面浅表吻合静脉的CT血管成像表现.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90例受检者者行头部CTV检查,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大脑浅表吻合静脉的三维血管影像.结果 ①CTV图像中大脑浅表静脉吻合分为6型,I~Ⅵ型分别占:34%(31例)、43%(39例)、9%(8例)、49%(44例)、33%(30例)及3%(3例);浅表静脉间的吻合个体差异较大,单侧大脑半球浅表静脉吻合显示类型以1~3种居多,3种以上较少见,8%(7例)双侧大脑半球未发现任何类型的浅表静脉吻合;②参与构成静脉吻合的浅静脉共349支,左侧182支,右侧167支,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olard静脉、Labbe静脉及参与构成静脉吻合的Sylvian静脉的数量分别为97支、112支、140支.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性显示大脑浅表吻合静脉的检查手段,可为临床相关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 TFCC的解剖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锋磊

    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是人类腕关节尺侧的重要的纤维软骨-韧带结构,它将桡尺远侧关节和桡腕关节分开,作用是稳定尺腕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缓冲腕骨和尺骨之间压力、使前臂及腕部的运动更加灵活[1].

  •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孜冠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遗留难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1989年Koshima等[2]提出"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概念,并于1993年[3]首先报道了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的临床应用.ALTPF可改善受区修复效果且尽可能的减少了供区损伤,近年来一直被广大学者所关注.为全面了解ALTPF并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视觉传导路及毗邻结构标本的设计和制作

    作者:肖阳阳;贺文龙;刘佳丽;王文静;龚家骥;柴小山;王淼;张建一

    视觉传导路是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的重要结构.它位于颅脑深部,位置隐蔽,毗邻复杂.其周围有重要的血管、纤维联系、基底核与侧脑室等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构想出视觉传导路在脑内的具体位置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