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内侧颞叶结构的断层解剖与MRI的对照研究

    作者:常丽荣;张文波;李云生

    目的:为临床内侧颞叶结构的MRI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脑6例,经MRI扫描后,制成与MRI对应的0.5~1.0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并与相应的MRI图片作对照、比较.结果:详细描述了内侧颞叶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对应的MRI表现.结论:MRI检查时,宜选择倾斜冠状位的杏仁体-海马头部层面、海马体部层面观察相应的结构;乳头-丘脑束在海马旁回钩后部层面显示佳;与MRI对应的火棉胶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脑断层解剖的一种简单、经济、准确、实用的方法.

  • 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

    作者:黄书润;李小毅;张诚华;苏金荣;孙建森

    目的:为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的新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远端吻合情况.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设计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结果: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等发出的肌间隙皮支、肌皮动脉有丰富的吻合,吻合支口径在0.6~1.5 mm之间.临床应用30例,皮瓣长宽比例达5∶1,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结论:以膝上外侧动脉为蒂,可形成膝上外侧逆行皮瓣,转位修复严重腘窝瘢痕孪缩.

  • 扩大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至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樑;楼美清

    目的:研究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拟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①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②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①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②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小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 下颌骨外侧面副孔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学雷;刘学敏;李和平;李德明

    目的:观测下颌骨外侧面副孔的数量与分布,探讨其与肿瘤浸润的关系.方法:将74块下颌骨内侧面分为2区6部,在10~2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区、部的副孔数及分布规律.结果:副孔的数量在不同的标本上相差很大,平均为(49.4±20.6)个.上区的副孔总数比下区的少,在上区,髁突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冠突部和下颌切迹部,平均分别为(2.3±1.8),(0.7±1.1)和(0.3±0.7)个;在下区,上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中部和下部,平均分别为(12.5±6.2),(5.0±3.8)和(3.8±2.6)个.结论:副孔为肿瘤由骨皮质表面进入网状骨质提供了直接通路,上部出现的副孔使这个区域易受肿瘤播散的侵及.

    关键词: 下颌骨 副孔 肿瘤
  • 颅后窝外侧入路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熊剑;黄章翔;周晓平

    目的:为颅后窝手术入路提供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16例成人头颅标本.结果:乳突尖至茎突尖、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尖至寰椎横突外侧端三者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0.67±6.38) mm,(24.15±4.46) mm和(15.20±3.50) mm.乳突尖至面神经、颈静脉孔的外缘和颈动脉管外口的外缘、枕骨髁外侧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11±3.02) mm,(22.93±3.59) mm,(30.40±3.37) mm和(31.43±3.11) mm.乳突尖至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出颅处的距离分别为(26.13±5.49) mm,(24.27±4.11) mm,(21.17±4.34) mm和(24.64±4.64)mm.结论:在颅后窝外侧入路的手术中,应重视乳突至茎突、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至C1横突外侧端的间距,以及乳突至颈内静、动脉,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的位置和距离等能有效地在手术时保护它们.

  • 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何葆华;朱晞;周吉林;严晟;叶坡

    目的:报道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手术方法.方法:21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血管灌注染料解剖及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7个拇指背尺侧皮肤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1)拇指背尺侧动脉在甲襞近侧与甲襞动脉弓相吻合,又在拇指近节指骨颈水平通过穿支与拇指掌侧动脉吻合,并与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呈节段伴行;拇指背尺侧动脉又通过"微小血管吻合"连接第1掌骨背处尺侧皮神经旁血管.(2)拇指背尺侧动脉无紧密伴行的静脉.结论:Bertelli的"拇指背尺侧(带)皮神经岛状皮瓣"和Brunelli的"拇指背尺侧皮瓣"均以拇指背尺侧动脉逆向供血,静脉回流赖以拇指背浅静脉及指深静脉逆向返流,但前者是后者的拓展.

  • 利用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徐瑞生;侯春林;张世民;王诗波;王金武;刘明轩;衷鸿宾

    目的:为进行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的手术时脊神经前根和吻接平面的选择以及脊神经前根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在20具尸体标本上追踪骶丛和坐骨神经的脊神经根来源、相应的脊神经根在坐骨神经和其它神经之间的分布,同时观察硬膜内L4~S4脊神经前根排列的位置关系、相互重叠长度和横截面积. 结果:(1)骶丛主要由L4、L5和S1~5脊神经根组成,其中L5脊神经根(46%)的贡献大; (2)S2~4前根出脊髓的平面均高于L4、L5和S1前根出硬膜的平面,前根的横截面积L4(2.19±0.39)mm2、L5(2.58±0.58)mm2和S1(2.19±0.42)mm2均显著大于S2~4前根;(3)在脊髓圆锥平面,前后根的辨别和序列的确认较圆锥下容易. 结论:(1)利用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时宜选用L5前根与S3 或S4前根交叉吻接;(2)吻接平面宜选择在脊髓圆锥处.

  • 儿童肘部的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敬东;彭明惺;刘利君;廖世华;彭庆恩

    目的:为临床儿童肘部疾病的断层解剖影像学检查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18侧不同年龄儿童尸体肘部标本经X线摄片后,制作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标本,观察各断面解剖结构和关系,并与成人断面解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儿童肘部各断面的解剖结构和排列关系类似成人,但儿童肘部软骨性成份较多,年龄越小,软骨性比例越大.结论:①X线片对软骨性结构的显示不能提供帮助;②儿童肘部的断层解剖由于骨骺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有别于成人;③本研究为儿童肘部疾病特别是软骨性结构损伤的断层影像学检查如MRI、US等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形态学基础.

    关键词: 儿童 肘部 断层解剖
  • 儿童颞骨岩部解剖学特征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目的:了解儿童颞骨岩部的解剖特点,以利于儿童岩部的手术.方法:对8例5~7岁的儿童头颅颞骨进行了骨性标志、面神经的走行、半规管的相对位置的观察,同时对6例成人头颅进行了比较性的观察,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儿童颞骨气房发育较成人差;65%儿童后半规管下脚平面神经垂直段的中点,水平半规管更向下倾斜;岩部的上下径、面神经垂直段较成人短[(36.3±2.6)<(45.1±3.2)]mm、[(9.3±1.2)<(13.9±2.3)].结论:儿童颞骨结构与成人有较大区别,乳突部气房形成与否对半规管的位置影响较大;儿童经岩部手术应考虑到这些区别.

  • 椎弓根骨质的CT断面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志军;温树正;汪建威;高斌礼;刘万林;张拓赛

    目的: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C2~L5)脊柱骨标本,用CT观测椎弓根窄处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结果:各椎弓根髓腔(骨松质)宽呈相互衔接的三个"马鞍"形趋势,即四个高峰三个低谷值,依次为C2(高)、C4~5(低)、T1(高)、T4(低)、T12(高)、L1(低)及L5(高);髓腔高值颈段呈"马鞍"形,从C5~L5则有渐增大趋势;各椎弓根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值均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各段同一椎弓根骨质皮厚度上、下缘近似相等而内、外缘厚度比颈、胸、腰分别约为3∶1、2∶1及1∶1.结论:螺钉直径主要取决于髓腔宽,但C2~T1段,特别是C6、C7须同时参照髓腔的高和宽,C3~6和T4~6段仅能用约3.0 mm直径的螺钉.

  • 颈椎棘突的形态学特征及在颈部推拿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义凯;叶淦湖;刘晓华;王伟善;李鉴轶;原林

    目的:探讨颈椎棘突分叉的规律性及其对颈部推拿的指导意义.方法:在64具(套)汉族男性干燥颈椎骨骼标本上对颈椎棘突的分叉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结果:C2棘突分叉的出现率高(94.4%);而在C7几乎所有标本的棘突都没有分叉(96.9%);颈椎中段(C3~C6)棘突的分叉分别为82.8%、81.3%、78.1%和60%,各节段之间的分叉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C2和C7可以分别作为颈部推拿的定位标志,在应用手法治疗之前必须要分清是由先天性颈椎棘突分叉所致棘突偏歪还是由颈椎偏移所引起的棘突偏歪.

    关键词: 颈椎 推拿 棘突 颈椎病
  • 鼓室管上隐窝及其周围结构的胚胎发育

    作者:郑鸣;陈心华;康仲涵

    目的:观察鼓室管上隐窝的胚胎发育和毗邻关系,为鼓室疾病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取12~35周死胎颞骨标本48侧,采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切片两种方法,观察管上隐窝和该区域重要结构的胚胎发育特点和局部解剖学关系.结果:管上隐窝在胚胎20周出现,是上鼓室向前延伸的漏斗形骨龛,具有六个壁.骨帘在24~28周出现.结论:骨帘在匙突前方参与构成面神经管水平段外侧壁的一部分,切除骨帘是建立上鼓室通气和引流的理想通路.

  • 面神经额支的颧弓上定位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姜平;钟世镇;徐达传;高建华

    目的:研究并定位跨经颧弓的面神经额支行程,为相关外科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指导.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跨越颧弓的面神经支的数目和位置.结果:颧弓下、上缘分别有2.4、2.6支额支跨过,对应的跨区分别在颞骨颧突的关节结节后1.6 mm至关节结节前2.7 mm之间的区段、耳门上点前24.0 mm至耳门上点前33.1 mm之间的区段.结论:面神经额支主要跨经颧弓下缘后、中1/3段,颧弓上缘中1/3段到达额部,针对手术解剖可将颧弓分为"危险区"和 "相对危险区".

    关键词: 面神经 颞支 额支
  • AJCC/ATS胸内淋巴结影像分区中某些重要界线的确定--断层解剖与CT、MRI对照研究

    作者:王震寰;孙静;黄瑜;秦登友

    目的:确定ATS/AJCC胸内淋巴结CT、MRI分区中一些重要界线.方法:在5具尸体上观察胸内淋巴结分布,用胸部横断层标本(4套)与CT(50例)、MRI(20例)图像对照观察.确定了2条辅助线和2个影像解剖标志来区分4、5、6及10区淋巴结.结果:在主动脉弓上缘至肺动脉干区段,经升主动脉断面圆心的冠状线分开5区与6区,升、降主动脉断面圆心间连线分开5区与4L(ATS、AJCC)或10L区(ATS).左肺动脉分开5区与4L或(AJCC)10L区(ATS).奇静脉弓分开4R区与10R区(ATS)或4R上、下组(AJCC).结论:文中设计的组间界线使ATS和AJCC 分区系统易于使用,有利于肺癌准确的影像学分期.

  • 颈椎侧块的应用解剖及其在后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中的意义

    作者:章庆峻;罗卓荆;李明全

    目的: 为经颈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在颈椎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套成年C3~7段50节防腐颈椎标本的颈椎侧块和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长度、椎弓根轴线的角度及进钉点定位等作了三维形态学观测.结果:颈椎侧块的斜径线为(10.57±1.41)mm、其倾斜角为5.14°±0.82°,后表面中心点距椎动脉距离为(13.99±1.63)mm;颈椎椎弓根的高为(6.77±0.61)mm、宽为(5.18±0.59)mm、侧块后表面经椎弓根至椎体前缘间距为(31.70±1.44)mm、椎体矢状面与经椎弓根轴线的夹角为42.90°±3.21°.颈椎经侧块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进钉的深度、方向、以及螺钉的选择上均有明显的区别.结论:根据不同节段颈椎后侧路侧块和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合理设计经颈椎侧块和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准确选择相应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可以保证颈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下颈椎的安全应用.

  • 在腰椎斜位片上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一模;孔祥玉;万荣

    目的:探讨利用腰椎斜位片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在33套腰椎骨标本上按人字嵴顶点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螺钉,拍腰椎横断面片,其中18套拍腰椎左右前斜位片,观察进钉角度与螺钉穿出椎体前侧骨皮质部位的关系及螺钉顶端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显影的关系.结果:该进钉方法的出钉点76.6%位于椎体前侧方,6.3%位于椎体侧方.斜位片上螺钉顶端63.9%恰位于前侧方骨皮质显影处,18.3%螺钉顶端距前侧骨皮质1 mm.结论:斜位片上椎体前方显影部位是椎弓根螺钉穿出骨皮质的部位,当进钉角度在5~10°时,斜位片可准确地判断螺钉进钉深度,此判断方法简单、实用,适于推广.

  • 奇静脉逆行灌注在主动脉手术中对脊髓保护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平;王乃利;寇印华;张晓东

    目的:为主动脉手术中脊髓保护提供形态基础和术式设计.方法:解剖观察了31例成人标本的奇静脉系、椎静脉丛,以及脊髓静脉回流途径.结果:观测奇静脉系及相关静脉,其直径为(±s):奇静脉为(9.2±1.9)mm,半奇静脉为(5.5±1.2)mm,副半奇静脉为(3.8±0.9)mm,左上肋间静脉为(2.0±0.4)mm,右上肋间静脉为(1.9±0.4)mm,左腰升静脉为(2.3±0.5)mm,右腰升静脉为(2.2±0.6)mm.根据奇静脉属支的配布和肋间静脉汇入形式,将奇静脉系分为4种类型.奇静脉及其属支中存在静脉瓣,有个体差异.脊髓静脉密集,与椎内静脉丛有丰富的网络连接,并通过神经根静脉与椎外静脉丛、奇静脉系相交通.结论:在主动脉手术中应用奇静脉逆行灌注脊髓保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术式.

  •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成熟肽cDNA的克隆

    作者:李广恒;侯筱魁;杨冠珍;吴祥甫

    目的: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完整成熟肽的基因.方法:根据Genebank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基因序列化学合成两条引物,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得到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长0.34 kb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成熟肽的基因序列.将所得的基因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Bluescript Ⅱ SK质粒中并转化大肠杆菌TG-1,提取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一长约370bp的条带,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可切出约350bp的片段,全自动DNA测序结果表明和Genebank中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克隆出人BMP-4成熟肽基因.

  • 脊髓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和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进民;叶赤;谢玲;蔡康荣;李忠华;黄文华;钟世镇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家兔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18只,随机分为Ⅰ组(假手术组)、Ⅱ组(缺血预处理组)和Ⅲ组(缺血再灌组),每组6只.Ⅰ组开腹后,在左肾动脉起点以下0.5cm处暴露并分离腹主动脉即关腹;Ⅲ组一次性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 min,松夹后关腹;Ⅱ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5min,松夹后再灌注10 min(如此反复2次),后再持续夹闭腹主动脉30 min,松夹后关腹.结果:Ⅰ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全部正常,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组织结构变化甚微.Ⅲ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脊髓组织严重损伤.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障碍较轻微,脊髓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功能评价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12h=0.006和P36h=0.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脊髓组织损伤,提示预处理对脊髓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颞肌筋膜瓣促进几丁质室内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萍;刘公汉;华清泉;吴展元;肖伯奎

    目的:观察带蒂颞肌筋膜瓣对几丁质室内兔颞骨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对照组未包绕,动物均左耳为手术侧.术后3个月和5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测试、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同期颞肌筋膜包绕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增粗,髓鞘增厚.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可促进几丁质室内颞骨内面神经再生.

  • 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

    作者:文灿;朱星红;肖桃元;糜建红;宋林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方法:运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仪对不同年龄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作了系统研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内弹性膜折叠的幅度和数量均减小,弹性纤维含量显著减少(P<0.01),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的比值显著增加(P<0.01);24月龄以上组内弹性膜变薄,不均质,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向内弹性膜穿过,内弹性膜内出现脂质,并有分层、断裂现象.结论:弹性纤维的变化可能与年老后易发生脑血管疾病有关.

  • 生长相关蛋白在损伤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作者:崔学芝;王志刚;顾晓松

    目的:研究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取正常SD大鼠坐骨神经和离断损伤后不同时间近侧端和远侧端神经组织,采用Anti-GAP-43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NC膜上43kDa位置出现阳性反应条带,在正常坐骨神经中反应微弱,损伤后明显加强,随损伤时间延长,神经近侧端的反应无明显改变,神经远侧端的反应逐渐加强,以第3周为强,之后逐渐减弱.结论:GAP-43在正常坐骨神经中低表达,损伤后近侧端与远侧端表达均增加,远侧端的表达增加以第3周为高峰.

  • 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徐明;杨惠林;倪才方;唐天驷

    目的:了解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数目、管径和配布特点.方法:7只成年家犬动脉灌注乳胶后取脊髓全长,对其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胸腰段脊髓的前根髓动脉(12.6±2.1)条,管径(0.2182±0.0773) mm,基本不成对分布,左侧者居多;大前根髓动脉位于中腰髓,管径(0.3836±0.0331) mm,动脉干长(9.17±1.68) mm.胸腰段脊髓后根髓动脉数目(12.7±3.4) 条,管径(0.1663±0.0372) mm,多不成对分布.前正中动脉在胸髓较细,管径为(0.1468±0.0252) mm,在腰髓较粗,管径为(0.2677±0.0414) mm.两条后外侧动脉均较细,其间多吻合.结论:与人类不同,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动脉血供相当丰富,以犬为实验动物,制作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时必须考虑到被阻断血流动脉的级别、节段、侧别、数目等因素对局部脊髓血供的影响.

  • 猪活体肝脏移植的应用解剖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石瑾

    目的:探讨猪活体肝移植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新鲜成年猪肝大体和管道铸型标本上,观测猪肝分叶、分段,动脉、肝门静脉、胆管和肝静脉的分布和汇注规律.结果:猪肝外观由三大叶组成,即左外叶、中叶和右后叶,尾状叶与邻叶界限不明显.中叶的中分线是左右半肝的真正分界线,此界面内无重要的管道结构.结论:猪活体肝移植是一个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猪肝移植物应以左半肝为好.

  • 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缝合强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顾宇彤;汤锦波;曹毅;陈浩;张德松

    目的:本实验采用反复牵张肌腱的生物力学测定方法对临床常用的3种屈肌腱缝合进行研究,以评价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缝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取24只猪后足作为实验对象并分为3组,于Ⅱ区切断第2趾深屈肌腱后分别行改良Kessler法、Silfverskiold法及Tang法缝合,使用Instron反复牵张屈肌腱10次,记录第1次至第10次的牵张功耗,求出功耗衰减率及功耗衰减方程,第11次牵拉肌腱直至断裂,记录功耗.结果:Tang法的第1次牵张功耗大,Silfverskiold法大于Kessler法;第10次牵张功耗上Tang法与Silfverskiold法间、Silfverskiold与Kessler法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经反复牵张10次后,3种缝合方法的牵张功耗都有一半以上的衰减,Tang法的牵张功耗衰减率与Silfverskiold法相近,Kessler法小.结论:3种肌腱缝合方法在反复牵拉后功耗减少,减少程度依Kessler、Silfverskiold、Tang法递增,提示一定程度的主动活动能提高肌腱抗张能力.

  • 皮质骨圈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中支撑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杨军林;孙鸿涛;肖学军;彭成宏;肖进;费志军;王宏;朱青安;欧阳钧;阮默;钟世镇

    目的:了解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植入椎间隙前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成年猪离体腰椎标本上,以L2~3、L3~4、L4~5节段为实验对象,测试各节段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椎间盘切除并Steffee钢板固定(内固定组)、椎间盘切除AFC植入Steffee钢板固定(AFC组)等三种种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1)内固定组节段轴向压缩刚度为正常组的14.0%;(2)AFC组节段的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正常椎间盘的轴向压缩刚度;(3)在相同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AFC组椎弓根钉受力移位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小.结论: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AFC椎间植入后,对脊椎稳定性较无AFC植入显著增强,其受力移位明显减小,即可显著减少临床断钉、钢板折弯的机会.

  • 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应用

    作者:黄建荣;刘尚礼;朱青安;席光庆;钟世镇

    目的:评价HR环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实验选用8具成人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制成颈1~2骨折脱位模型,随机先后采用HR环,枕颈钢板和枕颈后路钢丝固定,比较标本在不同内固定组别下的三维运动范围.临床应用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不稳伴脊髓受压37例,术后定期X线检查,随访骨性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HR环固定组C0~C3节段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的运动范围分别是5.6°,5.4°,10.9°和6.3°,比后路钢丝组分别缩小84.5%,113.5%,162%,179.4%,比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161%,76.2%,125.1%,93.9%,临床37例病人全部获得随防,平均随访26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3个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HR环固定能够较有效重建枕颈部的即时稳定性,临床应用骨性融合率高,外固定强度降低,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 身体姿势对腰椎小关节受力的影响

    作者:肖进;原林;赵卫东;樊继宏;邱洁;周倬瑜

    目的:分析脊柱处于不同姿势时腰椎小关节受力大小及变化情况.方法:采用8具新鲜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在MTS系统上用压敏片测量L4、5小关节面在中立位和前屈、后伸位时受力大小.结果:中立位时L4、5小关节受力为(31.16± 7.15)N,占轴向压缩载荷的15%;前屈时小关节受力减小,前屈10°、20°时受力大小为(18.32±4.46)N、(9.38±1.82)N,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减为9%、5%;后伸时小关节受力增大,后伸10°、20°时受力大小为(45.92±11.06)N、(65.68±10.16)N,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增至23%、33%.结论:腰椎小关节在中立位能承受脊柱的一部分压缩载荷,且随脊柱姿势不同小关节面受力也不同.

  • 人与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的比较研究

    作者:余明华;黄铁柱;周新华;孙万群;张兴华

    目的:比较人与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方法:取5例人和42例不同月龄猪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沿其轴向均分为5个等长的血管环,再沿径向剪开各血管环,20 min后由计算机记录并测量各血管环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结果:人升主动脉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100.4°±12.8°增至远侧端的152.8°±18.6°,各月龄猪升主动脉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8°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30°左右;人肺动脉干张开角沿轴向无明显变化,各月龄猪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5°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25°左右,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不随年龄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人和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张开角存在一定差异(P<0.05),但在某些区段二者相应动脉的张开角相近;猪受试血管的张开角无明显年龄性变化(P>0.05).

  • 前、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沙勇;张绍祥

    寰枢椎的畸形、肿瘤、炎症及创伤,包括齿状突骨折、寰枢椎椎弓骨折、韧带损伤以及寰枢椎脱位等,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若处理不及时,易致颈部脊髓受压,甚至危及生命.在治疗方法上,过去以保守治疗为主,如颅骨牵引,Halo支架、头颈胸石膏等,近年来,多数学者提倡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固定术由于具有优越生物力学特性及良好的疗效,而在国外临床中广泛应用.前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少,但对于需要进行寰枢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术的病人,此术式只需要一次手术,因此,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现就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 股骨头韧带的研究进展

    作者:阮默;徐达传

    股骨头韧带是髋关节内的一个重要结构,由于位置深在,普通影像学及临床查体不容易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因此长期以来未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迄今,人们对股骨头韧带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仍停留于浅显的水平,对其是否具有生物力学功能争议较大,对其病损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更是知之甚少.本文就现有对股骨头韧带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 肾静脉变异1例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刘润涛;孙文友;张福清

    据谭允西等100具尸体的肾静脉观察统计,1条肾静脉者占81.5%,2条者占15.5%,3条者占3%,而在1条肾静脉者中只有1侧肾静脉分叉汇入下腔静脉.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肾静脉分叉变异,现报道如下:

  • 胆囊管注入十二指肠伴串珠样结石1例

    作者:武金虑;贾元利

    胆囊管注入十二指肠少见,作者在临床遇见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48岁,因右上腹痛10年,加重2天就诊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阳性,胆囊肿大,B超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术前无黄疸.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辩认胆囊管困难,决定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探查见胆囊肿大,张力高,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结石感,显露胆总管并切开,未见结石,决定逆行切除胆囊,于胆囊颈部找到胆囊管,并逐渐解剖分离,见胆囊管粗约0.6 cm,与胆总管并行向下注入十二指肠上部(附图),胆囊管内取出六枚黄豆粒大小结石,确认胆囊管无误后,于入十二指肠处切断结扎,胆总管内置T型管,术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股深动脉起点变异1例

    作者:龙军;周维;游旭贵;郑琦君;朱星红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的大分支.一般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2~3 cm处,由股动脉后方发出.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发现其右侧股深动脉从股动脉内侧发出,且股静脉藏匿于股动脉后方,大隐静脉从股动脉与股深动脉之间穿入,汇入股静脉.上述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 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3例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张庆;周海艇

    尺动脉腕上皮支是指尺动脉在腕豆骨近侧约4 cm处发出、自尺侧腕伸、屈肌之间穿出的皮支血管.以该皮支为蒂可形成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血管解剖恒定曾被认为是该皮瓣的优点之一,但作者自1999年12月至2001年11月,发现3例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病例.报道如下:

  • 阴茎动脉起于髂内动脉1例

    作者:韦培涌;姜苏明;刘金生;涂良携

    在解剖一男性尸体标本盆会阴部时,见髂内动脉发阴茎动脉及其他分支变异(附图),报道如下:

  • 左冠状动脉旋支异位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1例

    作者:姚友生;姜华东

    成年男性,心脏正常.右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动脉窦中1/3,开口处内径5 mm,经右冠状沟分布于右心.左冠状动脉旋支直接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紧接右冠状动脉口的后方.此口略呈园形,内径3 mm(附图).此支发出后,贴绕主动脉起始部急转变向后方行走,管腔呈裂隙样,平对右主动脉窦上界行向左,发窦房结动脉(外径1 mm),此动脉穿房间肌束上行,以逆时针方向绕上腔静脉口达结区.旋支主干沿主动脉壁向左前达左冠状沟,分支分布于左心.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直接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开口处内径4 mm.前室间支起始段与旋支未段平行,两者相距约10 mm.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关键词: 外科 放射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