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第1跖骨颈部跖侧动脉分布及吻合的临床解剖研究

    作者:李常辉;王增涛;缪博;何波;李桂石;郝丽文

    目的:研究足底第1跖骨颈部附近的动脉吻合特点,为临床涉及该部位动脉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侧成人足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制作血管显微解剖标本,对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分布及吻合进行观察.结果:在第1跖骨颈部跖侧,由第1跖底动脉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两支,两者与第1跖底动脉主干呈'Y'型分布.两个支在(足母)长屈肌腱下,分别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两侧的上行支和下行支分别与各自的发起动脉又各自形成一个'Y'型.以上三者相互联系形成立体型的"3Y吻合".第1跖骨中远1/3交界附近,还有第1跖骨胫侧动脉自第1跖底动脉发出,该动脉也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形成第4个"Y",考虑到该处则共形成"4Y吻合".结论: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吻合的参与血管较多,结构较复杂,本文中作者引入"3Y吻合或4Y吻合",能够较形象地描述该处的动脉结构特点.

  • 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其毗邻关系

    作者:王素春;张烽;段广超;金国华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1)喉返神经(RLN)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对应椎体水平及构成比,左:90%位于T3/4~T4水平,右:70%位于C6/7~C7上水平;67.7%的右RLN与颈总动脉的交叉点对应椎体水平在T1下~T1/2水平.(2)颈胸段交感干(CTST)与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1椎体中点水平较C6~C7和T2~T5水平大,且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膈神经(PN)入胸腔后,左PN于主动脉弓前方、右PN于上腔静脉前外侧经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在肺根前方下行.结论:熟悉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膈神经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 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的血管解剖观察

    作者:谢加兴;刘金伟;丁自海;吴涛

    目的:阐明髂间三角区内血管的分布规律,为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提供安全靶区.方法:31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年龄58.2岁.观测并分析髂间三角内与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相关的血管解剖数据.结果:L5~S1椎间盘的高度、宽度分别为(1.87±0.21)cm、(5.07±0.60)cm;主动脉杈(AB)与髂总静脉汇合处(CCIV)分别位于L5~S1椎间盘上缘(3.97±1.24)cm、(2.75±1.46)cm处;夹角分别为(52.4±12.0)°、(78.4±22.1)°;骶正中动脉(MSA)存在于所有的标本中,在L5~S1椎间盘上、下缘处的外径分别为(0.16±0.04)cm、(0.14±0.05)cm;上、下缘水平到右髂动脉(RIA)的距离分别为(2.02±0.81)cm、(2.74±0.83)cm.左髂静脉(LIV)到右髂动脉的平均距离为3.60 cm,占椎间盘宽度的71.3%(32.3%~124.4%).结论:髂间三角内的血管解剖能满足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要求,可作为手术治疗椎间盘疾患的选择靶区.

  • 枕寰枢关节韧带断层与MR图像的对照研究

    作者: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目的:为临床MRI诊断枕寰枢关节韧带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低温冰冻技术,将枕寰枢关节制成3.5 mm厚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该区的磁共振图像相对照.结果:寰椎横韧带在横断位和矢状位,翼状韧带在斜冠状位和矢状位,齿突尖韧带在矢状位和斜冠状位能清楚观察各韧带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结论:在MRI上能清楚显示枕寰枢关节的各条韧带.

  • 嗅神经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坤鹏;邓雪飞;韩卉;高斌;张铭

    目的:为相关手术中保护病人的嗅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鼻腔吸人给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头颅湿标本30例(60侧)和成人头颅干性标本30例(60侧)进行显微解剖学测量,另选3例成人头颅湿标本灌注造影剂进行X线扫描.结果:嗅神经(嗅丝)由嗅鞘包裹,呈马蹄铁型分布,分鼻甲侧和鼻中隔侧.鼻甲侧嗅神经数为(10.33±1.81)条,嗅神经根部直径为(0.90±0.22)mm,嗅神经长度为(10.22±2.20)mm;鼻中隔侧嗅神经数为(6.28±1.04)条,嗅神经根部直径为(1.17±0.24)mm,嗅神经长度为(5.91±1.95)mm.每侧筛孔数为(16.33±2.79)个,筛孔大径为(1.09±0.52)mm.X片可见嗅鞘显影.结论:(1)鼻中隔侧距筛板下10 mm外,鼻甲侧距筛板下15 mm外极少存在嗅神经,在此范围手术操作较为安全.(2)嗅鞘途径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鼻腔吸入给药的一个途径.

  •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内淋巴囊保护的研究

    作者:田广永;徐达传;廖华;李泽宇;石小田

    目的:对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位置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探讨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内淋巴囊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10例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手术方法解剖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位置并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前庭导水管外口在乳突腔面投影大致位于后半规管弧线前上3 mm至其后下3 mm的范围内.20例标本内淋巴囊的位置Ⅰ型占60%(12例),Ⅱ型占35%(7例),Ⅲ型占5%(1例).内淋巴囊尾端可越过乙状窦.磨除后半规管后下的骨质尽量保留3 mm.外半规管延长线与乙状窦的交点、岩上窦向前暴露的前端及乙状窦与岩上窦的交点组成三角形,循三角形的中心向顶点的连线做硬脑膜切口能够保护内淋巴囊的完整.结论:了解前庭导水管及内淋巴囊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其位置设计切口利于保护内淋巴囊的结构完整和保护听力,利于术后关闭硬脑膜切口.

  • 经阴道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膀胱宫颈韧带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明炎;彭浩;黄文华

    目的:为经阴道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经阴道逆行解剖观测8例(16侧)常规防腐女性盆腔尸体标本.结果:(1)膀胱宫颈韧带位于膀胱、子宫颈和阴道之间,可分为宫颈部(2.07±1.06)cm、阴道部(1.75±0.58)cm;(2)膀胱宫颈韧带长度为(4.12±1.02)cm,阴道部起始端宽为(0.69±0.23)cm;(3)输尿管膝部距离阴道部起始端(2.14±0.47)cm;(4)输尿管膝部距离子宫动脉跨越处(2.16±0.36)cm.结论:经阴道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对膀胱宫颈韧带的解剖至关重要,可避免损伤输尿管和子宫动脉等重要结构.

  • 股胫关节面的形态与扣锁机制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单云官;王连鹏;张金波;吴杰;刘未;徐建

    目的:通过观测股胫关节面的形态结构,探讨股胫关节扣锁机制的解剖学基础.方法:93侧186根股骨与胫骨,观测股胫关节面的形态结构.结果:①股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62.0±2.8)mm,左右宽(23.9±1.7)mm,关节面周缘长(108.3±5.2)mm;股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压迹呈三角形,长(15.1±3.6)mm,压迹朝前内方向角度为71.7°±6.7°.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62.1±2.9)mm,左右宽(28.5±2.3)mm,关节面周缘长(111.7±4.5)mm;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压迹呈一字形,压迹长(16.4±7.3)mm,压迹朝前外方角度为73.3°±7.5°.②胫骨内侧窝关节面前后方向深(3.3±0.7)mm,左右方向深(6.0±0.8)mm;胫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45.3±2.7)mm,左右宽(30.7±1.8)mm;胫骨外侧髁关节面关节窝前后方向深(1.8±0.6)mm,左右方向深(5.1±0.9)mm;胫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41.4±3.9)mm,左右宽(31.9±2.2)mm.结论: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中部有内、外侧压迹,与胫骨近端内、外侧髁关节窝及半月板共同形成股胫关节的扣锁机制.

  • 上中胸椎椎弓根-肋单位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严军;宦坚;郑祖根;董启榕

    目的:通过对上、中胸椎椎弓根-肋单位的CT测量,探索胸椎弓根外螺钉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阴性结果的胸椎CT扫描图像,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8岁,对T1~T8测量下列解剖指标: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钉道长度,椎弓根-肋单位横径,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大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小内倾角.结果:胸椎弓根-肋单位横径(12.97~18.88)mm明显大于胸椎弓根横径(5.03~8.67)mm,胸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46.05~61.47)mm明显长于胸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36.92~41.74)mm,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从T1~T8有递减趋势,且均有一个相对安全的误差区间.结论:胸椎弓根外螺钉技术安全性高于胸椎弓根螺钉技术,使用是安全可行的.

  • 头状骨近端关节面的功能解剖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汪新民;樊志强;曾立军

    目的:研究近侧列腕骨切除术后头状骨近端关节面的解剖及其和桡尺骨远端关节面的匹配.方法:12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手标本,行近侧列腕骨切除术后观测头状骨近端关节面的解剖学特点和活动;纵、横行剖开远侧列腕骨和桡尺远端,描模正常桡骨-月骨关节面和桡尺骨-头状骨关节面的匹配曲线.结果:头状骨近端关节面有桡、尺、背、掌4个子关节面组成,和桡尺骨远端在矢状面上匹配差,冠状面上好,尺侧部分匹配好,桡侧部分匹配差.结论:头状骨近端和桡尺骨远端形成的关节面其解剖学上明显不同于正常腕关节.

  • 经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脊柱的应用解剖

    作者:刘屹林;王利民;宋跃明

    目的:为临床经胸骨上段显露脊柱颈胸段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0具成人尸体模拟经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脊柱的入路进行解剖,并进行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甲状腺中静脉有48.8%的人一侧缺如.胸骨劈开后撑开的横径为(60.8±1.64)mm.两侧胸膜在前界中段之间有分离型、接近型、接触型和掩复型,后两者占50.4%.食管在T3椎体平面超出气管左缘(0.5±0.08)cm.胸导管由颈血管鞘后方到注入静脉的行程位于颈静脉角三角区.左、右侧喉返神经分别有94.5%、59.6%走行在气管食管沟内,并与甲状腺下动脉有复杂的关系.胸骨角正对T4/5椎间盘、T4下1/3和T5上1/3椎体(62.5%)水平,喉返神经左、右侧返折点分别平对T3/4椎间盘、T4椎体(75.6%)和T1/2椎间盘、T2椎体(82.0%),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上缘分别对T3(73.7%)和T1椎体(70.0%)水平,经胸骨上段入路的颅侧和尾侧分别平对C3/4椎间盘、C4椎体(75.6%)和T3椎体、T3/4椎间盘(86.8%).结论:经胸骨上段显露脊柱颈胸段具有暴露充分,操作方便,具有推广价值.

  • 10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分析

    作者:黄美蓉;陈树宝;高伟;杨健萍;李筠

    目的:总结103例大动脉转位手术病例及自然死亡病例,就TGA的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变异冠状动脉发生率与合并心内畸型的关系等作一分析.方法:103例病例分成两组:A组,室间隔完整(TGA+IVS)共54例,B组,伴有室间隔缺损(TGA+VSD)共48例.其中86例作了大动脉转换解剖纠治术,术中直视下观察冠状动脉走向,其余17例为未及手术的自然死亡病例,均作尸体解剖.结果:103例中共发现了7种不同的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变异冠状动脉的发生率为21.3%(A组为16.7%,B组为26.5%);各种变异冠状动脉中以右冠状窦双支冠状动脉(6.8%)和右冠状窦单支冠状动脉(5.8%)为多见.结论:本组103例TGA中变异冠状动脉的发生率21.3%,TGA/VSD变异冠状动脉的发生率高于TGA/IVS者.

  • 髂腰韧带CT三维显示及其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

    作者:刘庆余;陈健宇;陈燕涛;梁碧玲;刘尚礼

    目的:研究髂腰韧带能否在CT上显示以及髂腰韧带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腰椎患者进行了CT容积扫描检查,采用横断、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髂腰韧带的结构特点.128例患者中有11例为移行椎患者,均经X线片证实.结果:117例腰骶正常节段的患者髂腰韧带均起自L5横突.83%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间隔脂肪组织,前、后束可分辨,横断位上前束较扁,向外侧走行止于髂棘后1/3内侧缘,后束较短而厚,向外后侧走行止于髂后上棘内侧骨面,冠状位上髂腰韧带前、后束均呈类三角形改变,尖端指向髂棘,底边与L5横突相连,矢状位上髂腰韧带前束呈薄条带状或小点状,后束呈宽厚条带状或结节状.17%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缺乏脂肪组织,前、后束不能分辨,横断位上韧带呈宽厚条带状或扇形向外后方行走,止于髂棘,冠状位上韧带呈类三角形改变,矢状位上韧带呈结节状或不规则条带状改变.以髂腰韧带作为L5椎体水平的定位标记,11例移行椎均准确定位.结论:CT三维多平面重建可准确显示髂腰韧带的形态和走行特点.髂腰韧带起自L5横突,根据这一特点能对腰椎节段进行准确的定位,特别是在合并有腰骶部移行椎的患者.

  • 大鼠皮质脊髓束的磁共振与DiI示踪对照研究

    作者:常丽荣;高秀来;张帆;陈亚亮;杨连雪;李坤成;于春水

    目的:验证Mn2+增强磁共振技术与DiI荧光示踪技术对于大鼠皮质脊髓束的追踪效果,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MnCl2组和DiI组各15只,分别经感觉运动区皮层进行MnCl2(0.8 mol/L)注射和5%DiI涂布.MnCl2组,于术后24h行MR扫描;DiI组动物存活10d后,灌杀、切片、观察.结果:两种方法在颈髓以上节段对皮质脊髓束的示踪结果一致.结论:Mn2+增强磁共振技术与DiI荧光示踪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示踪效果好,二者结合应用,对临床影像学神经束路追踪研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补阳还五汤对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安;张建伟;伍校琼;石咏梅;李花;罗学港;鞠躬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对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正常组;2.实验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补阳还五汤;3.对照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蒸馏水;用FG逆行示踪定位红核脊髓束神经元在红核的分布.动物存活8周后,Nissl染色计数红核脊髓束神经元并计算其平均截面积.结果:红核神经元的数目和平均截面积实验组分别减少了22%和35%,对照组分别减少了42%和64%.结论:BYHWT不仅提高了轴突横断后红核神经元的存活率,还对其萎缩有抑制作用.

  • 椎板切除碎骨粒回植法制作腰椎管狭窄动物模型

    作者:周磊;李明;刘培来;赵春晖

    目的:探索一种制作腰椎管狭窄动物模型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分别行L5全椎板切除(B组)及切除后自体碎骨粒回植(A组),与空白对照组(C组)一同进行下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及出现间歇性跛行前的行走距离)和体表诱发电位(SEP)检查以观察腰椎管狭窄的表现,并进行L5的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以观察和测量腰椎管狭窄的程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检验模型对腰椎管狭窄模拟的效果.结果:A、B组术后均出现了明显的椎板再生和腰椎管狭窄的表现,且以A组更为明显.A、B组BBB评分分别自术后2周和1周恢复正常(P>0.05).术后16周时,在3组大鼠中A组出现间歇性跛行前的行走距离短(P<0.05),其均数较C组减少42.9%,B组较C组减少17.1%(P<0.05).A、B组术后SEP潜伏期与时间呈正相关(P<0.05),波幅与时间呈负相关(P<0.05);术后16周时A、B组潜伏期均数分别较C组延长1.4倍和0.75倍,波幅均数降低78.9%和56.3%,且与C组相比,A、B组以上变化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为明显(P<0.05).术后16周时病理显示A组L5椎管狭窄为严重(P<0.05),截面积较C组减少34.1%,B组较C组减少18.2%(P<0.05),L5的X线、CT和MR检查亦显示A、B组椎板再生,椎管狭窄.结论:椎板切除碎骨粒回植法制作腰椎管狭窄动物模型的效果显著,模拟性良好,是制作该类动物模型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 NO和AngⅡ对大鼠心室重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钟南田;符史干;符皎荣;林世珍;洪灯;郑小桃

    目的:探讨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大反应过程中心肌内分泌因子( )间的作用.方法: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以平均动脉压(MAP)、心系数( )肌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比表面(S/V)及平均自由程(λ)等体视学参数作为指标,观察一氧化氮(NO)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压力超负荷高血压和心肌肥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腹主动脉缩窄的大鼠,其MAP、LVW/BW明显增高,心肌横断面积及平均直径明显增大,VV、SV、S/V及λ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NO前体L-Arg和AngⅡAT1受体拮抗剂Los能明显阻断腹主动脉缩窄大鼠的MAP、LVW/BW的增高效应,心肌横断面积、平均直径及VV、SV等明显变小,S/V及λ则增大;用NOS抑制剂L-NAME处理的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其MAP、LVW/BW值则进一步增高,心肌横断面积、平均直径及VV、SV等参数持续加大,而SN及λ则变小.结论:NO和AngⅡ参与了腹主动脉缩窄后的高血压和心肌肥大反应.NO的降血压、抑制心肌肥大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AngⅡ的浓度来实现的.

  • 卡巴胆碱对参与中枢炎症反应的小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关艳中;高天明

    目的:观察卡巴胆碱是否对小胶质细胞增殖产生影响.方法: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系,加入不同浓度的卡巴胆碱或卡巴胆碱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观察对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我们在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系发现,卡巴胆碱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并能有效抑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并存在剂量依赖效应,10μ M浓度效果为显著.结论:卡巴胆碱可抑制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

  • 大鼠脑损伤后SSeCKS的表达变化

    作者:沈爱国;肖锋;季玉红;刘海鸥;孙琳琳;秦婧;杨君伶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SSeCKS(Src抑制的蛋白激酶C的底物)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制备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脑损伤模型.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脑损伤后SSeCKS表达的时相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SeCKS在脑组织中的细胞定位.结果:Western blot显示,大鼠脑损伤后,SSeCKS的表达逐步降低,伤后3 d降至低点,之后逐渐上升,7 d达到高峰,14d后趋于平稳;RT-PCR的结果与Western blot一致.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SSeCKS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GFAP、神经元的标记物NeuN共定位.结论:大鼠脑损伤可以改变SSeCKS的表达,这种改变可能参与脑损伤后星型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过程,并与神经元的凋亡、轴突再生有关.

  • 珍珠层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放射学评价

    作者:王建钧;陈建庭;唐焕章;杨春露

    目的:用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P)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osteoblasts OB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并从放射学角度评价成骨效果.方法:手术制作18只新西兰大白兔15mm双侧桡骨缺损模型;体外培养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分别种植到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和聚乳酸(PLA)材料上.以复合OBs的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为实验组(ON),以复合OBs的聚乳酸(OP)和未复合OBs的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作对照组,移植修复兔桡骨缺损.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放射学评分和X线阻射密度值来评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合OBs的N/P人工骨的试验组放射学评分和X线阻射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在新骨形成的同时,珍珠层粉未完全降解.结论:珍珠层人工骨能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在复合成骨细胞后修复效果更佳,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 兔后肢缺血诱导的侧枝血管MCP-1的表达及其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作者:李明波;吴松;伍校琼;黄良;朱武;罗明英;罗学港;蔡维君

    目的: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侧枝血管生长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单侧结扎兔股动脉并将股动脉远侧端吻合到伴行的股静脉上,7 d后处死动物,用特异性抗MCP-1抗体和抗RAM11抗体(巨噬细胞标记物)结合共聚焦免疫荧光术,进行MCP-1和巨噬细胞的检测.结果:在正常血管MCP-1的表达非常弱,仅在中膜和外膜有微量表达,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在生长的侧枝血管MCP-1在血管各层都高水平表达,免疫荧光强阳性,是正常血管的7.8倍,和正常血管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连续切片显示MCP-1的上调表达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分布呈正相关.结论:在生长的侧枝血管MCP-1的表达显著上调,提示MCP-1在巨噬细胞的聚集和侧枝血管的生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静脉受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作者:盛华均;孙善全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静脉受压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其它原因所致的静脉压迫性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用4.5#、5#、6#等型号注射针头放置于左髂总静脉旁,用相同的拉力将左髂总静脉和左髂总动脉与针头一同结扎,抽出针头,造成髂静脉不同程度的受压、狭窄.观测左髂总静脉腔内压力的变化和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HE/Masson染色)以及左下肢的术后表现.结果:4.5#、5#针头组出现明显的髂静脉压力增高(P<0.05),4.5#针头组左下肢术后出现淤血、涨肿,术后3 d逐渐恢复.病理改变随时间推移而愈发明显.假手术组、6#针头髂静脉压力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用5#针头辅助作部分髂静脉结扎,是模拟人左髂总静脉受压的佳选择;静脉受压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将导致管壁重塑.

  • Transwell和Wound healing在细胞迁移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唐杰;陈龙菊;王军;王配军;陈道帮

    目的:比较分析transwell和划痕法(Wound healing)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差异,探讨两种方法在血清饥饿调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中的应用.方法:用DMEM和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24 h,采用transwell迁移小室和划痕方法检测血清饥饿(serum starvation)和有血清条件下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transwell法和划痕法分别显示了VSMC在血清饥饿组的迁移数目和距离明显比10%血清刺激组少和短.结论: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反映细胞的迁移能力,即血清饥饿组明显低于10%血清刺激组.但划痕法更适用于本实验.

  • 髌上滑膜皱襞关节镜下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可;尹东;金先跃

    目的:探讨膝关节髌上滑膜皱襞的关节镜下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752例膝关节镜检所见髌上滑膜皱襞的镜下形态并分型.结果:髌上滑膜皱襞的出现率为98.3%(739例),其中完全隔膜型5.81%(43例),双囊型0.41%(3例),中孔型3.78%(28例),双襞型34.24%(253例),单襞型55.75%(412例).结论:髌上滑膜皱襞的关节镜下分型有助于确诊及治疗滑膜皱襞综合征.

  •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

    作者:郑杰;张冬生;杨永宏;楼肃亮;邹庆;钱金黔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35.11°±10.32°矫正到术后23.06°±9.13°,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腿痛情况JOA评分术前平均11分,术后3个月平均23分,术后1年平均25分,术后2年以上平均26分.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X线片检查,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随访时Cobb角丢失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改善退行性脊柱侧弯的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根的牵拉,从而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颈髓与有效椎管横截面积的比值及与脊髓型颈椎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夏景君;张伟;关国发;张志鹏;沈洪涛;裴刘宝;杜洪伟;祖佳宁

    目的:通过对颈椎MRI中椎管面积的测量,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颈髓、椎管横截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130例病人进行详细问病史、查体,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将其MRI图像输入计算机后,用Photoshop软件对颈脊髓及椎管进行划界,对C5\6节段选定区域内的像素进行计算,求得颈髓像素与有效椎管像素的比值.同时计算患者的JOA评分,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同年龄组65例正常C5\6图像计算比值,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手术组C5\6节段的比值为0.603±0.0572.非手术组比值为0.332±0.056.正常对照组比值为0.305±0.072.脊髓型颈椎患者临床表现与面积比值有密切关系.结论:MRI仍然是反映椎管狭窄情况佳的影像学诊断,C5\6节段脊髓与有效椎管横截面积比值与颈椎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 选择性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中解剖观察及应用效果

    作者:徐翔;罗盛康;孙中生;王新灿;汪海滨;温广明;徐达传

    目的:探索将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神经切断,腓肠肌失神经萎缩,改善小腿肌性肥大外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9例腓肠肌肌性肥大女性18侧小腿行选择性胫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术中观测腓肠肌内、外侧头神经肌支在胫神经起点位置及与相邻神经的位置关系,测量小腿外形及周径变化.结果:(1)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在胫神经上的起点位置较恒定,在腘窝中点上下1.5 cm范围内;(2)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起始与比目鱼肌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临床所见有4种组合关系,提示尽可能在神经支进入内、外侧腓肠肌肌门处选择性切断更为安全;(3)9例受术者术后早期可以行走、站立,无明显肿胀,随访3个月至1年,下肢无任何功能障碍,活动如常,小腿大周径平均缩减(4.2±1.2)cm.小腿曲线变平缓,以内侧缩小明显.结论:(1)行选择性胫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切断术,可缩小小腿肌性肥大症状,达到小腿减肥,改善小腿外形之目的,效果明显;(2)该术式安全,简便,不影响受术者行走功能.

  • 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供区并发症分析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金玉丹;汤少明;梁杰;吕端远

    目的:分析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供区并发症,评价该皮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于术后第7d、3周和3个月观察并记录手部和腕部肿胀程度,第7d测量记录植皮成活面积.3周后进行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区域皮肤浅感觉评定.3个月后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与术前对比.3个月后进行供区外观评定,要求患者主观评价其满意程度,后归纳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3个等级.结果:实施手术29例,其中2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48月.供区并发症包括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区域异常(100%)、桡神经浅支分布区感觉异常(9.1%)、皮片部分坏死(18.1%)、供区外观不满意(45.5%)和供侧手部和腕部肿胀等,而前臂旋转活动和腕关节屈、伸、收、展活动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供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和供区植皮外观不满意是该类皮瓣供区主要并发症,而供侧手部、腕部活动功能不受影响.

  • 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伴双侧颈总动脉高位分叉1例

    作者:时强;王守彪;周成富;朱延鹏;宋波

    根据《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占(3.47±0.45)%.另外,一般解剖学教科书常把甲状软骨上缘作为颈总动脉分叉的高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或颈总动脉高位分叉已经均分别有所报道,但椎动脉起源的变异伴颈总动脉高位分叉的报道少见.在笔者解剖一具成年女性尸体时,发现此变异,现报道如下:

  • 腕部桡动脉变异1例

    作者:王增涛;朱磊;缪博;李桂石;李常辉;郝丽文

    2006年7月我们解剖时发现1例腕部桡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报道如下:该标本有3种变异:①桡动脉在前臂中部发出一粗大分支斜行向腕背部,自拇长展肌、拇短伸肌与拇长伸肌腱的表面行至第1、2掌骨间隙基底,穿经第1骨间背侧肌两头间至手掌,类似"反关脉"(图1).

  • 第4、5颈椎骨性融合1例

    作者:马建敏;万斌;杨宝林

    在干骨中发现1例第4、5颈椎的椎体、椎弓板骨性融合畸形(图1~3),死者生前情况不详.经观察发现,两椎体间有椎间盘遗迹,第4颈椎棘突未端不分叉,但在棘突根部的左侧有一细小分支,第5颈椎棘突为完全性分叉,而且右侧的棘突分叉与上位椎骨棘突完全性骨性融合,左侧则为不完全性融合.第4颈椎体钩高0.6 cm,第4、5颈椎的椎体高度分别为1.0、1.5 cm.

  • 右侧完全型重复输尿管1例

    作者:卿沛东

    在解剖一30岁左右女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完全型重复输尿管变异(图1),具体报道如下:1、肾脏外形,大小及肾蒂的排列关系与文献报道无明显异常.2、肾盂和肾盏将右侧肾脏切开,可见上位6个肾小盏汇合成3个肾大盏,3个肾大盏汇合为上位肾盂;下位5个肾小盏汇合成2个肾大盏,2个肾大盏汇合为下位肾盂,上下两肾盂间距25 mm.

  • 肝十二指肠韧带后位胆囊并胆囊管异位合1例

    作者:张庭澍;罗蓬;李康军;余志强;陈建名

    患者,男,48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加重伴发热2天入院.查体: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中上腹压痛,未扪及肿大胆囊.肝脏酶学指标、胆红素及血象增高,血、尿淀粉酶正常.彩超: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为1.1 cm,肝内胆管轻度扩张.CT平扫:胆总管直径1.5 cm,肝内胆管扩张,胰腺无异常改变.于入院后第2 d,以"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梗阻性黄疸"拟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 左大隐静脉5条属支都发生变异1例

    作者: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

    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左大隐静脉变异,现报道如下:大隐静脉在耻骨结节外下方4.0 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在注入股静脉之前接纳:①股内侧浅静脉上、下支,上支距隐股点0.90 cm入大隐静脉,汇入处直径为2.2 mm,下支距隐股点2.5 cm处入大隐静脉,汇入处直径2.0 mm.

  • 副肝1例

    作者:姜卫生;李端明;张振豪;廖勇胜;秦君祥

    在临床上副肝非常少见,我们在临床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21岁,大学生,平素身体健康.因进较油腻的食物以后,"突发右上腹痛2d",以"胆囊结石"收入院.无恶心呕吐、畏冷发热及黄疸,曾就近到中医院就诊,给予抗炎治疗(具体用药情况不祥),症状未见好转,门诊B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收入院治疗.

  • 距舟关节的三维运动度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燕晓宇;俞光荣;丁祖泉;罗从风;曾炳芳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及其在足运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例新鲜青壮年小腿足标本,牢固地固定胫骨,标记距骨和足舟骨,分别对足前部加载不同的负荷,使前足处于特定的不同运动状态,用三维数字化仪测量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值,计算距舟关节的相对三维运动值,分析距舟关节和前足的运动范围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前足相对胫骨的单一跖屈-背屈运动范围为84.1°±6.2°,内翻-外翻为61.8°±5.1°,内收-外展为49.3°±5.0°,在上述前足的单纯运动过程中,距舟关节的上述三维运动范围依次为18.3°±4.9°、32.3°±4.7°和28.37°±4.0°,分别占前足相应运动范围的21.8%、52.2%、和57.5%.结论:距舟关节具有较大的三维运动范围,在前足的三维运动和足板的扭曲变形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踝关节的跖屈-背屈运动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 寰枢椎后路二种内固定技术的三维稳定性评价

    作者:吴增晖;冯永辉;马向阳;尹庆水;刘景发

    目的:对比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鲜颈椎标本6例,损伤齿突基底部,建立寰枢椎失稳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先测量失稳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再在失稳模型上对每具标本进行两种内固定: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系统,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钩内固定系统,测量二种不同固定方法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比较两种状态下的寰枢椎稳定状况.结果: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与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无显著性差异,左右旋转C1椎弓根螺钉组优于C1椎板钩组.结论:两种寰枢固定方法: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抗左右旋转方面较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优越,临床上应优先选择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当C1椎弓根过于细小时可选用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技术.

  • 力学刺激对体外培养成肌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齐;廖华

    在体组织通常处于复杂的生长环境,其中力学刺激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力学拉伸是维持细胞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细胞外刺激,它能够调节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基因表达过程,在成肌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1,2].

  • 反复流产的子宫解剖学因素

    作者:朱小莉;魏佑震

    子宫形态与功能异常是造成反复流产(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的原因之一.子宫解剖学异常可分为苗勒氏管发育所致的先天性异常和包括宫腔粘连、宫颈机能不全、息肉、子宫肌瘤在内的获得性异常.这些原因对妊娠结果的影响,除了反复流产以外,还包括胎儿生长迟缓(IUGR)、早产、先露异常、难产等[1].本文重点综述先天性和获得性子宫解剖学异常对RPL影响及其新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 氧化铅悬浊液灌注法在血管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郝丽文;段永壮;王增涛;缪博;李桂石;李常辉;何波

    目的:探讨用氧化铅悬浊液进行动脉灌注造影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在X线透视下,测量不同浓度的氧化铅悬浊液沉降速率及灌注压强,并用Wistar大鼠行动脉灌注,然后行X线照像和血管解剖.结果:氧化铅悬浊液佳浓度为:氧化铅与生理盐水质量容量比100g∶50ml,灌注后的标本在X线下全身动脉显影清晰,动脉解剖显示清楚饱满.结论:氧化铅悬浊液灌注法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是研究器官与组织瓣血管分布的较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 《外科与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关键词: 外科 放射解剖学
  • 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

    关键词: 一稿两投 问题处理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