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以椎板应力线及关节面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置钉方法的应用研究

    作者:姜传杰;杨永军;周纪平;杨凯;吴瑞;谭远超

    目的:探讨确定脊柱经椎弓根置钉的改良方法。方法以椎板应力线及关节面为参考标志的改良置钉方法及传统置钉方法对205例脊柱疾患患者进行手术置钉,A组进钉点:按传统进钉方法。B组改良置钉方法:寻找椎板应力线骨嵴及关节面的位置,以此为参考点。应用术中及术后X线、CT检查及术中神经根剥离子触摸检查置钉准确性,计算术中一次性置钉的成功率,比较传统入钉法与改良入钉法的置钉成功率。结果应用传统置钉方法与改良置钉方法置钉成功率在颈椎手术中分别达到78.1%和95.5%(P=0.002),在胸椎手术中达到82.4%和95.9%(P<0.001),在腰椎手术中达到80.3%和97.0%(P<0.001),总计成功率为80.7%和96.5%(P<0.001)。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椎板应力线及关节面为参考标志的椎弓根置钉方法可以作为颈椎、胸椎及腰椎传统置钉方法的改良方法,有较高的置钉成功率。应力线骨嵴及关节面分别代表椎体的应力传导情况,按此参考标志进行置钉,可实现椎弓根置钉的个体化,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足趾微型组织瓣血供的显微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侯书健;孙乐天;刘宏章;刘亚平;王振军;冯鹏

    目的:通过对趾足底动脉和趾底固有动脉的走行规律与不同平面血管外径的显微解剖研究,以及临床应用6类足趾微型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部分缺损,为足趾微型组织瓣移植的血供重建提供指导。方法利用12只新鲜尸体足标本,对第1~4趾足底动脉、第1~4趾趾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分析。临床应用6类足趾微型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部分缺损51例。结果第1~4趾足底动脉由足底深弓发出,起始外径为(1.24±0.36)、(1.16±0.32)、(1.10±0.27)、(1.09±0.29) mm。第1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起始外径为(1.09±0.21) mm;第2~4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起始外径为(0.98±0.24)、(0.85±0.18)、(0.82±0.17) mm。临床应用51例足趾微型组织瓣游离移植全部成活,功能恢复均为优,外观优良。结论第1~4趾足底动脉解剖位置与走行恒定。第1趾微型组织瓣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2~4趾微型组织瓣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胫侧趾底固有动脉。

  • 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间孔形态学的精度研究

    作者:张鑫涛;叶强;李鉴轶;彭鹏;李绍林

    目的:探讨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离体颈椎标本椎间孔形态学的精度。方法获取16具颈椎离体标本的螺旋CT影像,通过三维重建获得相应标本的三维模型。然后改变标本的体位,再次行CT扫描并分别拍摄各具离体标本正侧位X线平片,采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还原拍摄平片时颈椎的三维位置。利用Rapidform XOR3软件测量配准前与配准后C2/3至C6/7双侧的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共测得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各158个,经配对样本t检验,配准后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上下径与配准前相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孔面积的准确度为96.77%、精确度为(1.27±1.16)mm2,前后径的准确度为94.35%、精确度为(0.30±0.27)mm,上下径的准确度为96.14%、精确度为(0.32±0.28)mm。结论应用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 经皮“瓣上瓣”支架植入治疗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应用解剖

    作者:刘洁;徐佰达;凌秋洋;王霄;安冬梅;曹丽;白元;宗刚军

    目的:为经皮“瓣上瓣”支架植入治疗急性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提供相关应用解剖。方法解剖5例外形大小正常的成年人心脏和升主动脉的标本;回顾性分析178例升主动脉CTA病人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31例,女性47例,以及85例主动脉瓣上造影(DSA)病人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测量不同位置升主动脉的内径及长度。结果根据升主动脉CTA测得D1、D2、L1、L2分别为(30.5±2.3)、(25.5±1.8)、(36.5±3.6)、(31.2±4.1)mm,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得出的SD1、SD2、SL1、SL2分别为(17.1±1.2)、(14.2±0.9)、(21.4±1.1)、(17.8±1.3)mm;根据升主动脉DSA测量得出的D1’、D2’、L1’、L2’分别为(28.7±2.8)、(24.4±2.1)、(34.3±2.9)、(29.4±3.6)mm,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得出SD1’、SD2’、SL1’、SL2’分别为(16.0±1.4)、(13.5±1.2)、(19.7±1.6)、(16.7±2.0)mm。结论经皮主动脉“瓣上瓣”支架具有成功的动物实验研究背景,可作为一种新技术用于临床,其瓣膜支架的大小和形状的设计应根据升主动脉段的内径和长度来选择。

  • 25味珊瑚丸载药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研究

    作者:廖一诺;刘亚丽;邱仁杰;武鹏;黄福开;肖炜

    目的:探讨25味珊瑚丸载药纳米颗粒(Ershiwuwei Shanhu’Pill , ESP)于体内外的生物效应。方法将ESP纳米颗粒与SH-SY5Y细胞共培养8 h,荧光示踪与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TEM)观察其在细胞吸收分布情况。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用药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ESP,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的变化,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评估大鼠兴奋度变化,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观察SH-SY5Y细胞在25味珊瑚丸不溶组分上的生长情况。结果25味珊瑚丸纳米颗粒出现在各种细胞器中,出现破碎的细胞核。体内实验中,用药组大量肝细胞液化坏死,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大鼠动物总运动距离显著增加(P<0.05),细胞可在25味珊瑚丸不溶组分生长良好。结论25味珊瑚丸载药纳米颗粒可能导致大鼠焦虑并具有强烈的肝毒性。

  • DWI检测超急性期兔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初步研究

    作者:彭松;何炜;叶斌;容鹏飞;梁琪;张声旺;廖云杰;胡鹏志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ed weighted imaging, DWI)对兔脑超急性期脑梗死模型中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 NVU)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0只)。其中实验组用微导丝超选择性栓塞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并根据存活时间分为0.5 h和4 h组。所有动物行磁共振DWI扫描和T2-flair扫描并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之后立即取全脑固定,切片进行尼氏染色、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和CD31(血管内皮标记物)染色。结果和对照组相比,0.5 h组缺血区DWI成像见高信号,ADC成像见低信号,T2-Flair成像未见异常信号,尼氏染色未见异常, GFAP染色表达增加;4h组缺血区DWI成像见高信号,ADC成像见低信号,二者成像范围和强度较0.5h组扩大增强,T2-Flair成像见高信号,尼氏染色见尼氏体数目显著减少,GFAP染色表达较0.5h组显著增加。与0.5h组比,4h组缺血区的ADC值及rADC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rADC值与GFAP荧光强度值呈负直线相关关系(r=-0.672,P<0.001)。结论 DWI对超急性期兔脑梗死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诊断,对应时间点梗死模型的NVU损伤特点符合影像学特征。

  • 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中TREM-1表达的影响

    作者:骆凤;郑浩翔;董良;李年旺;周琴;贾哲;贺丽萍;孙国瑛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小鼠肺组织中髓样细胞表达的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LPS(10 mg/kg)建立ALI模型,30 min后给予不同浓度的Dex(5、10、20、40 mg/kg)处理6 h;选用Dex(10 mg/kg)处理不同的时间(6、12、24、36 h)。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RT-PCR检测肺组织TREM-1mRNA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溶性TREM-1(sTREM-1)蛋白水平。结果 Dex可减轻肺病理损伤;Dex呈时间依赖性地下调ALI小鼠肺组织的TREM-1 mRNA的表达,且在6 h即可降低;Dex呈剂量依赖地下调ALI小鼠肺组织中TREM-1 mRNA的表达,并在10 mg/kg时开始降低。Dex可降低ALI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TREM-1的蛋白水平。结论 Dex可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下调ALI小鼠肺组织中的TREM-1mRNA的表达,并减少肺内髓样细胞胞膜TREM-1的脱落,提示Dex可能通过调节TREM-1的表达,从而抑制ALI早期的炎症级联反应,参与保护肺组织。

  • 大鼠周围神经移植修复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

    作者:阚世廉;李桂石;詹海华;张建兵;马宁;李明新;赵嘉国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神经远侧吻合口再通术后脊髓前角细胞形态及功能变化,为长段神经移植后行远侧吻合口再通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1)神经单纯切断组;(2)神经切断缝合组;(3)神经移植修复组;(4)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组;(5)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再缝合组;(6)假手术组。术后1、2、4、8、12和16周取出脊髓腰膨大,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组术后1周胞浆轻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术后2~4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加重,术后4~8周进入恢复期。第3组术后1周,BDNF在运动神经元内表达开始增加,2周达到了高峰,8周下降。NGF的表达在术后2周开始上升,8周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下降。第5组BDNF的表达在术后8~16周期间呈上升趋势,NGF的表达在术后8周一直维持平稳状态,而对照组各时间段无明显变化。结论长段神经移植修复术后,适时行远侧吻合口切除重新吻合,既去除了远侧吻合口的瘢痕,同时再次激活神经元功能的状态,有利于功能恢复。

  • BMP-2转染BMSCs复合镁合金棒修复兔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雁儒;张辉;卡卡;张戈宸;尚艳;孙昊;李肖肖;黄文华

    目的:探讨BMP-2转染BMSCs复合镁合金棒修复兔股骨头坏死的的效果。方法取一只兔分离、培养兔BMSCs,采用电转法将成功转染pcDNA3.1-BMP-2的质粒导入BMSCs。取40只兔子用液氮冷冻法制造股骨头坏死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镁棒/BMSCs组,镁棒组, BMSCs组,空白组。镁棒组和镁棒/BMSCs组是指利用生物钻将生物镁合金棒置入坏死股骨头,同时镁棒/BMSCs组和BMSCs组导入转染pcDNA3.1-BMP-2质粒的BMSCs。术后6周和12周分别取股骨头标本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第1、2、4、8、12周分别检验各组兔血液、尿液中镁离子浓度。第6、12周X线、HE染色显示,镁棒/BMSCs组股骨头恢复好,第12周镁合金棒基本完全吸收;镁棒组和BMSCs组股骨头坏死进展较慢,部分组股骨头坏死有好转;空白组股骨头坏死加重。结论植入镁合金棒联合BMP-2基因复合BMSCs有延缓和修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

  • 麝香保心丸通过抑制p38 MAPK和NF-κB信号传导通路表达对抗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作者:杨翼鹰;陈伟燕;孙秀亭;王翔;李政勋;梁美玲;石卉;杨至圣;曾武涛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SBP)是否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通路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高浓度葡萄糖(高糖,HG)引起的损伤。方法应用35 mmol/L的HG处理H9c2心肌细胞24 h,建立HG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258核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测定细胞凋亡;双氯荧光素(2’,7’-dichlorfluorescein-diacetate,DCFH-DA)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测定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罗丹明123(Rh123)染色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Western blot法测定p38 MAPK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G处理H9c2心肌细胞24 h能引起细胞明显的损伤,使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细胞数量和细胞内ROS生成增多,MMP丢失;HG能增加p38 MAPK和NF-κB p65磷酸化水平;SBP预处理能明显抑制HG上调p38 MAPK和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这一作用;SBP、p38 MAPK通路抑制剂SB203580和NF-κB通路抑制剂PDTC均能阻断HG对心肌细胞的上述损伤作用,包括细胞毒性、凋亡、ROS生成增多及MMP丢失等。结论麝香保心丸(SBP)可通过抑制p38 MAPK和NF-κB信号传导通路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高糖(HG)引起的损伤。

  • 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

    作者:陆尧;刘军;芮永军;吴永伟;马运宏

    目的:探讨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的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5年2月,应用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小20岁,大63岁,平均43.6岁。其中,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8例,外踝撕脱性骨折2例,肱骨内上髁撕脱性骨折3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1例,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2例。均为新鲜骨折,骨折分型(参照Meyer方法):I型1例,Ⅱ型6例,Ⅲ型9例。术后均早期康复锻炼。分别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和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评价各部位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8.1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5个月,未见骨折移位和内固定松动。末次随访,患肢临近关节功能恢复优12例、良4例(优良率100%),无关节不稳和其它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方法简便、适应证广泛、固定可靠、效果良好。

  • 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分析

    作者:黄阳亮;钟祎;刘少喻

    目的:评价I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结果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 椎板开窗减压结合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陈子华;刘丹;陈鑫营;陈建威;曾红生;方磊;游军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33例获得2~36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腰背部疼痛均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及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肌间隙置钉治疗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具有相同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脊柱结构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 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解剖学分型及手术策略

    作者:陈克恩;王向宇;许典双;周孟;张柳;郭国庆

    目的:探讨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方法用MRI成像技术分析26例颈髓髓内室管膜瘤影像学形态特点及脊髓受压变形情况,将肿瘤进行分型并在电生理实时监测下手术分离切除肿瘤。结果按肿瘤形态及其与脊髓之间的解剖学关系分为3种类型:I型:实质伴有空洞型;II型:实质型;III型:囊肿内瘤型。对I型肿瘤从肿瘤极端和空洞交界处或肿瘤中部开始从后正中沟切开脊髓分离切除肿瘤;对Ⅱ型肿瘤从肿瘤中部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分离切除肿瘤;对III型肿瘤从近肿瘤结节处从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囊内切除肿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显示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下降50%或者潜伏期延长10%;目标肌群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持续下降至20%,应暂停手术。术后所有病例病理报告均为室管膜瘤。术后MRI复查23例肿瘤完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明显减轻23例,好转2例,加重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依据术前MRI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可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减少脊髓损伤的目的。

  • 扩髓髓内钉联合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怡加;黄枫;董航;曾志奎

    目的:观察扩髓髓内钉联合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不稳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的临床研究,探讨分析膝关节稳定性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采用“原内固定取出+扩髓髓内钉重新固定股骨干+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治疗膝关节不稳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结果1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股骨干骨折愈合率100%,Tohner-Wrnch标准评定优,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优良率100%。结论膝关节不稳是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必须考虑是否合并膝关节不稳;“原内固定取出+扩髓髓内钉重新固定股骨干+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治疗方法对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确切。

  • ACL断裂单束解剖重建及胫骨隧道扩大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丛;陈永良;吕永明;戴海峰;李嘉;王永为;刘文涛;LU Yong-ming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40例(40膝)患者资料,通过膝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隧道宽度后,对骨隧道扩大进行分级及定义。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 ADT)、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 PST)、Lysholm评分表、IKDC2000评分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未发现关节屈伸活动障碍者。术后患侧活动度与健侧活动度,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4,P=0.069)。骨隧道扩大组与非扩大组间ADT、Lachman和P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4、0.011、0.005,P=0.33、1.0、1.0)。40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与术后Lysholm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0,P<0.001);术前IKDC2000评分与术后IKDC2000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8,P<0.001)。骨隧道扩大各级别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4,P=0.292),各级别两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镜下单束解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患者中期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影响。

  • CTA发现单侧腓动脉胫后动脉变异1例

    作者: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

    腓动脉是小腿的重要血管之一,腓动脉穿支皮瓣已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被证实是术前设计皮瓣的可靠方法之一[1,2]。在1例患者的双下肢CTA检查中,发现其左侧腓动脉及胫后动脉发生变异,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TLIF后路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分析

    作者:余伟波;梁德;叶林强;黄学成;姚珍松;江晓兵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Model A和Model B)、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组Model C。分别比较其在生理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 ROM)下模型的稳定性以及内植物的应力差异。结果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的ROM均显著下降,其中以Model B下降多,屈伸活动减少达18.2%;内植物大应力出现在Model C,左侧弯时达234.9 MPa;Model B的cage大应力小。结论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获得佳稳定性,且能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亦能提供较好良好的稳定。

  • 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腰椎XLIF/OLIF手术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彭祥;王文军;晏怡果;左建宏;张健;姚女兆;王程;薛静波

    目的:建立L3~5有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XLIF/OLIF手术中的生物力学属性。方法建立正常人L3~5有限元模型,模拟XLIF/OLIF手术过程分别装配子弹头cage和新型解剖型cage,并对模型进行赋值得到终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400 N的轴向压缩及8 Nm力矩的预载荷,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分析两种cage的大应力值和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两组L4-L5椎体活动度。结果在6种不同工况下,子弹头cage的大应力值分别为134.83、79.17、71.31、114.96、76.85、78.77 MPa,解剖型cage大应力值分别为56.91、61.78、35.82、52.28、31.76、32.45 MPa,解剖型cage比子弹头cage的应力分布要小且分散;两组L4-L5椎体活动度均明显小于正常人活动度,且解剖型cage组活动度要小于子弹头cage组。结论在腰椎XLIF/OLIF微创手术中应用新型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可以降低大应力值,避免应力集中,减少椎体活动度,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 骨质疏松时股骨颈结构薄弱区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崔志刚;杜心如;孔祥玉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时股骨颈部位是否存在结构薄弱区。方法股骨颈X片159例,观察由主压力、主张力与次压力骨小梁形成的斜“V”形结构薄弱区。按Singh指数评估骨质疏松程度与结构薄弱区之间的关系。另收集10例股骨干燥标本按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观察内部骨小梁走行及薄弱区特点。部分老年股骨颈骨折三维CT观察股骨颈内部骨小梁走行。结果 Singh 1级(7/159),无“V”形薄弱区;Singh 2级(23/159),V形薄弱区34.78%;Singh 3级(42/159),“V”形薄弱区85.71%;Singh 4级(48/159),“V”形薄弱区75%;Singh 5级(27/159),“V”形薄弱区29.63%;Singh 6级(12/159),无薄弱区。横断面WARD三角底边为不连续主张力骨小梁;冠状面WARD三角形成斜向后外的“V”形薄弱区;矢状位WARD三角底边顶部在股骨颈滋养孔密集区,形成“V”形薄弱区。股骨颈三维CT内部骨小梁走行与干燥骨剖面内部小梁走行一致。结论 Singh 1、2级骨折倾向于头下型。Singh 3、4级骨折倾向于头颈型。Singh 5、6级不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 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在经口咽前路手术中的意义

    作者:肖曜升;马向阳;肖建华;杨进城;邱锋;周鑫;胡海生

    目的:通过对颈部血管CTA扫描,研究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以避免经口咽前路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TARP手术的患者145例,术前均行颈部CTA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横突孔内侧缘为界,根据颈内动脉的位置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并进一步划分为4个区。分别测量2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双侧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术后颈内动脉偏移距离,比较两组左右两侧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内侧组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l),内、外组同侧颈内动脉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D)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内侧组术后颈内动脉向外偏移距离分别为3.12 mm(女)、3.83 mm(男)。结论经口咽前路手术前行颈部血管CTA扫描对了解颈部血管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避免颈内动脉损伤有重要意义。

  • 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其源动脉CTA影像特点观测

    作者:项杨;高建明;夏云宝;陈伟南;夏晓亮;王亚东;ZHANG Liang

    目的:观测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其源动脉CTA影像特点,为CTA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8侧成人下肢CTA扫描数据,应用AW4.6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及其分支进行观测,统计数据包括穿支走行、数目、深筋膜穿出点位置,穿支源动脉走行、长度、内径。结果 DB可分为共干型(Ⅰ型,64.2%)和单支型(Ⅱ型,35.8%)。28侧下肢总计发现穿支37支,其中3侧未发现明显穿支(10.7%)、15侧发现1支(53.6%)、9侧发现2支(32.1%)、1侧发现3支(3.6%);Ⅰ型、Ⅱ型DB平均每侧穿支数为(1.5±0.78)支、(1.0±0.66)支,肌间隙型穿支占比为37%、40%。Ⅰ型、Ⅱ型DB初级源动脉起始内径为(1.3±0.31)mm、(1.0±0.54)mm。结论 CTA在观测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及其源动脉解剖学参数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设计提供指导。

  • 正常成人门腔间隙前后径的CT测量研究

    作者:王倩倩;王雅琴;杨春波;董鹏

    目的:运用CT技术,对成人门腔间隙(PCS)的前后径进行测量并探讨及其解剖学特点。方法收集41例行腹部增强CT扫描而无腹部病变的病例,分别测量、记录:PCS的起始端、终末端和肝脏尾状叶下缘平面的门腔间隙前后径的小值;取脐部正中水平轴位CT图像,测量、记录脐部脂肪层厚处的厚度。结果门腔间隙的起始端、终末端和肝脏尾状叶下缘平面的门腔间隙前后径的平均小值分别为0.427、0.529、0.344 cm。门腔间隙肝脏尾状叶下缘平面的前后径的小值与腹壁脂肪厚度具有相关性(r=0.387, P<0.05);门腔间隙的起始端、终末端前后径的小值与腹壁脂肪厚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CT可充分显示门腔间隙的解剖细节。

  • 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常树森(综述);魏在荣(审校)

    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是指术前采用血管影像学方法对穿支血管特点的完整描绘,术中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指导并终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手术效果[1~3]。关于穿支血管影像学术前导航技术目前主要包括:便携式多普勒(ultra-portable Doppler)、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ntrasoun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造影技术(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引导的立体定向导航[4]。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各种影像学导航技术在穿支皮瓣中的应用研究,使外科医师更系统了解各种导航技术,从而更合理地选择不同导航技术定位穿支血管,提高手术效果,降低额外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
  • 手指皮肤套状撕脱伤研究进展

    作者:石志华;巨积辉;侯瑞兴

    手指皮肤套状撕脱伤(以下简称手指套脱伤)是较常见且严重的手外伤,常因机器碾压时患者保护性回抽肢体而导致手指套脱伤,由于独特的伤情特点,致使其治疗一直是手外科界的难题之一[1]。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根据不同的手指伤情,手指套脱伤的治疗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术式,且效果也越来越好。

    关键词:
  • 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意义

    作者:黄海龙;王刚;龚达聪

    目的:探讨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环氧树脂-氧化铅”填充剂对1例33周新鲜引产正常胎儿标本行全身动脉灌注并铸型,然后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集二维图像数据,利用Mimics重建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结果基于CT原始数据,利用Mimics 15.0软件成功构建出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重建得到的模型立体感强,三维效果逼真,与胎儿全身动脉血管铸型一致性高,可以清晰再现胎儿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形态结构,且可进行任意缩放、任意角度旋转观察。结论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能够全面展示胎儿全身的各级动脉,为胎儿血管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该模型还可为宫内手术及宫内输血等提供解剖支持。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