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V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远景

    目的:探讨64-V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我院70例经CTA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ACS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CTA检查的敏感性89%,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99%。结论:CTA检查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简单方便,可作为ACS患者检查的常规项目。

  • 多层螺旋CTA在基层医院肝癌介入治疗前的应用价值

    作者:文芳;张正信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肝癌介入术前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79例肝癌患者术前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79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将79例DSA结果与CTA进行对比.结果:79例肝癌患者中71例肝动脉解剖正常,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四例显示肿瘤供血既有正常肝动脉的供血,也有邻近组织器官的寄生供血,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与DSA完全相同,CTA发现四例寄生型肿瘤的动脉供血分别来自于邻近的膈动脉、胆囊动脉图5.DSA图像中发现5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术前常规做CTA检查,能发现血管变异及了解肝动脉的基本走行情况,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情况,16层螺旋MSCTA能对基层医院做肝癌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确保肝动脉插管的准确性、化疗栓塞的彻底性和后续介入治疗的选择.

  • CTA和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作者:孙瑜

    目的:探讨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经CTA和DSA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 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结果 经CTA检查出87个,检出率为96.7%,经DSA检查出84个,检出率为93.3%,两种检查结果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和DSA两种检查方式,在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两者可以相互弥补不足,共同完成诊断.

    关键词: CTA DSA 颅内动脉瘤 诊断
  • CT血管造影的三维可视化与测量技术

    作者:翟凤杰;费晓璐;熊武

    本文介绍了 CTA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对 CTA的三维可视化与测量技术进行了方法学的阐述.并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对三维可视化的面绘制与体绘制进行了比较.该研究为 CTA技术的广泛开展及 PACS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CTA 面绘制 体绘制 测量
  • CTA与高压注射器匹配的应用探讨

    作者:李梅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与多层螺旋CTA(MSCTA)扫描相匹配运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摸索出一套高压注射器与MSCTA扫描的合理应用方法.结果:高压注射器与MSCTA扫描在人体各部位准确的扫描时间,可取得良好的影像效果.结论:高压注射器在MSCTA扫描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疾病的准确性.

  • CT不同成像方式在肺动脉血管成像中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永刚;刘洪涛;于巍伟;徐贺松

    目的 探讨CT不同成像方式在肺动脉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间于我院检查的初步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共计100例,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各25例.组1选用低管电压Flash模式;组2选用高管电压Flash模式;组3选用80/sn140 kV双能量扫描;组4选用100/sn 140 kv双能量扫描.对获得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并且测量各组患者肺动脉干CT值、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载噪比(Carrier Noise Ratio,CNR)、CT容积计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值(DLP)及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结果 四组图像主观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3,P>0.05);各组的肺动脉主干CT值、SNR、CNR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各组患者的CTDIvol、DLP、ED值,可得出各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组1接受辐射剂量小,组4接受辐射剂量大.结论 双源CT在肺动脉CTA中应用效果良好,其中低管电压Flash辐射剂量低,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多排CT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的研究

    作者:钱建国;李浩雄;徐静帆

    目的 研究和探讨16排CT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图像采集方式和技术参数,提高冠脉CTA的成像质量.材料和方法无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患者40名,分为性别、年龄分布相近的A、B两组.扫描采用CE公司的Lightspeed 16排螺旋CT,造影剂采用Omnipaque(300mgl/ml,GE Health).A、B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方式,A组:层厚选定为0.625mm,重建算法选择[Burst]或[Burst Plus],门控[Heart Rate Override]选择关闭,造影剂采用80ml以2.8ml/s的速率团沣,常规重建;B组:层厚选定为1.25mm,重建算法选择(Segment],门控(Heart Rate Override]选择歼启,对比剂采用100ml以4 ml/s的速率团注,采用常规重建和间隔为0.625mm的重叠重建.原始图像通过3D表面重建及血管树重建,由专业医师对CT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通过t检验来比较A、B两组的不同采集和重建方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采用B组扫描参数的CTA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在有无阶梯状伪影、血管分支的显示限度上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提示在不影响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层厚的提高使扫描速度明显提高,有利于搏动性器官心脏的成像;对比剂大剂量的高速团注,可使冠脉更好地充盈.显示末梢;重叠重建后冠脉的CTA网像更易产生阶梯状伪影,因此不宜采用.结论 16排CT心脏冠脉扫描时,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之间的平衡对终的CTA图像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采用合适的参数和重建方式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 急性肺动脉栓塞CTA检查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方法分析

    作者:张劭彦

    目的:分析CTA检查技术和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目前各基层医院普及的16层螺旋CT机的扫描条件及VR、MPR、MIP三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60例疑似肺动脉血栓患者的肺动脉栓子检出率的影响,筛选出优的扫描条件及图像处理方法,以提高急性肺动脉血栓临床诊断的正确率.结果:不同扫描条件得到的肺动脉影像质量及栓子检出率比较结果表明:扫描范围和顺序、扫描延迟时间、扫描的层厚和螺距、对比剂浓度、用量及速率、床速与呼吸运动均影响CT影像质量及栓子检出率.VR、MPR、MIP三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对栓子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方法的优化筛选对急性肺动脉血栓的正确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CTA诊断大动脉炎优势

    作者:王智

    CT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头颈部血管分支的显示方面已较理想,基本上可取代血管造影.对可疑病变部位CT增强扫描后进行重建成类似传统血管造影的图像,可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颈动脉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显示出颈动脉管腔的改变,包括狭窄、闭塞、扩张及瘤样改变等,增强扫描后轴位图像可清晰显示出动脉壁增厚,表现为增强后管腔周围环形低密度区,部分病例内层可略不规则,密度不均匀.MIP重建是主要的重建方式,可以显示管腔狭窄、闭塞或扩张,且操作简单,而VRT图像可加以补充,尤其对于管腔闭塞并有丰富侧支循环形成的病例.CPR图像可以在一个平面上显示一支血管的整体情况,对于颈动脉管内及虹吸部病变的显示必不可少,同时可以显示全程管壁的增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CTA CPR图像
  • 脑血管 CTA 检查中 VR 和厚层 MIP 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邹志敏;林浩;蔡军;邱锦兴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 VR和厚层MIP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先行脑血管CTA、再行脑血管DSA检查病人的图像资料,在GE AW4.3工作站上先采用VR和厚层MIP成像方式对病人CTA图像资料进行判读,然后将两种成像方式得出的结果与金标准脑血管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经DSA图像证实,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3例,其余5例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 VR成像方式将13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瘤,其余5例病人后交通动脉瘤待排;厚层MIP成像方式中将13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其余5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VR成像方式对细微血管的显示极其困难,容易将其忽略,但空间立体感强;厚层MIP成像方式则能显示出血管细节,但空间立体感较差。

  • TCD与CTA评价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对比分析

    作者:林玉霞;孙嗣伟

    目的:探究将TCD和CTA诊断方案应用于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所有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诊断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纳入37例患者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分别应用TCD和CTA进行诊断,分别记录两种诊断方案的检测敏感度和诊断准确度.结果:所有患者经病理特征和术后确认均确诊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而TCD诊断方式的准确度为35(94.59%),特异性为37 (100.00%),而CTA诊断的准确性为34(91.89%),特异性为36(97.30%).实验结果提示,两种诊断方案均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将TCD和CTA诊断方案应用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诊断工作中,能够有效评价患者的病症状况,对患者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状况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具有积极的诊断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CT重建及CTA技术在腹腔镜肾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索杰;孙欣;邵亚军;刘建舟;罗晓辉;吴顺安

    目的 探讨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肾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肾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1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腹腔镜肾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100例,采用术前行MSCT检查并行肾血管重建及肾脏三维重建,了解患者肾脏病灶冠状位结构及血管与病变关系;对照组100例,术前仅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中改开放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渗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能提供病变更直观冠状位图像,且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能清楚显示肾动脉支数及变异,甚至瘤体二级血供或异位血管压迫输尿管等特殊情况;其中改开放手术患者10例,均为对照组;试验组手术时间为(58.7±9.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89.1±13.5)min(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为(46.5±7.0)mL,明显少于对照组(97.3±16.8)mL(P<0.05);试验组术后渗血量为(31.5±9.7)mL,明显少于对照组(86.7±30.2)mL(P<0.05);术后,试验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0±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1.0)d(P<0.05);术后,试验组总住院时间为(8.2±1.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8±1.6)d(P<0.05).结论 三维CT及CT肾动脉成像技术安全、快捷、无创,可清楚显示肾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情况,结合肾脏三维重建,能在术前明确病变范围、病因、为术者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大限度降低肾脏手术风险,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及术后渗血量,减少平均住院时间,不仅对于泌尿系肾脏疾病,也对其他相关外科疾病及介入诊疗有帮助,前景广阔,值得各级医院广泛推广.

  • 颈部血管彩超对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崔国慧;余大兵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5例脑血管病患者,在其检查时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颈部血管彩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血管成像狭窄及闭塞分别为49例、44例,椎动脉狭窄和发育异常分别为37例、35例.结论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其检查安全且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 256层螺旋CT对成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诊断价值

    作者:寇介丽;冯刚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成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表现.结果 5400例患者中,冠脉先天变异342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2例,终止异常1例,走形异常293例,发育异常16例.结论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可以准确发现冠状动先天变异,是一种相对准确、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CTA评价眼动脉与脑小血管病之间关系的价值

    作者:李玉双;蒋高民;赵绘萍;马隽

    目的:使用CTA评价眼动脉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及时预测及诊断脑小血管病并争取早期指导治疗.方法:选取轻度及重度脑小血管病患者及正常人各80例,分为A、B、C组,进行128层头部CTA检查,进行后处理,统计眼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及B组眼动脉狭窄的程度均大于C组,A与C及B与C组之间,P<0.01,有统计学意义.比较A组与B组,A组眼动脉狭窄的程度小于B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CTA能较好的评价眼动脉的狭窄,其与血管性痴呆与认知障碍病情的水平呈正相关,可根据眼动脉的改变来预测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晟;朱全新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技术(CTP)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给予CTA联合CTP诊断,分析联合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率.结果:CTA联合CT可以明确显示患者脑梗死病症情况,便于诊断分辨脑梗死区和半暗带区,两种CT成像技术相互配合,诊断及治疗有效率高达82%.结论:脑梗死临床发病速度快,病情变化快,采用CTA联合CTP有利于临床提高诊断的效率、准确性和及时性,优势明显.

  •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宋鹏飞

    目的:分析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患者80例,依照就诊顺序,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的CT扫描,观察组采取低剂量的CT扫描技术.分析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评分及图像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头颈部的CTA放射性扫描检查患者,采取低剂量的CT扫描技术,辐射剂量评分及图像的质量相对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具精准度地诊断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CTA检查对颈部血管病变脑梗死患者诊断及预后安全性影响分析

    作者:严明

    目的 对颈部血管病变脑梗死患者采取CTA检查的诊断及预后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彩超检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CTA检查,对比两组在颈部血管病变的检查结果 一致性以及预后的安全性.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在斑块、IMT、RI及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85.00%、(1.13±0.29)mm、(0.64±0.04)mm、22.50%,优于对照组的35.00%、(0.94±0.27)mm、(0.59±0.03)mm、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2=37.58、3.82、2.67、9.0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误诊率分别为5.00%、17.50%;漏诊率分别为2.50%、15.00%,观察组的误诊率及漏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84,P<0.05).结论 CTA检查能够降低颈部血管病变脑梗死患者的误诊及漏诊概率,提高诊断的有效率,值得推广.

  • 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脉疾病临床研究

    作者:巩贵宏;张海波;杨建涛;李红梅;徐聪慧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0例,分别实施 CTA与 CAG检查,比较2种检查诊断结果。结果:90例患者行CAG检测得出冠状动脉病变116支,其中轻度狭窄45支,中度狭窄46支,重度狭窄25支。经冠状动脉CTA成像检出病变冠状动脉138支,其中轻度狭窄54支,中度狭窄48支,重度狭窄36支。冠状动脉CTA检测诊断病变显示率明显优于CAG诊断,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测有其无创、高效的优势,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案。

  • CT血管造影和CT尿路造影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李爱芝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CT尿路造影(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泌尿系统疾病患者128例,63例行MRU检查技术为对照组,65例行CTA、CTU联合检查技术为研究组,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检查符合率、成像清晰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关键词: CTA CTU MRU 泌尿系统疾病
510 条记录 1/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