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血管 CTA 检查中 VR 和厚层 MIP 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邹志敏;林浩;蔡军;邱锦兴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 VR和厚层MIP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先行脑血管CTA、再行脑血管DSA检查病人的图像资料,在GE AW4.3工作站上先采用VR和厚层MIP成像方式对病人CTA图像资料进行判读,然后将两种成像方式得出的结果与金标准脑血管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经DSA图像证实,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3例,其余5例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 VR成像方式将13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瘤,其余5例病人后交通动脉瘤待排;厚层MIP成像方式中将13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其余5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VR成像方式对细微血管的显示极其困难,容易将其忽略,但空间立体感强;厚层MIP成像方式则能显示出血管细节,但空间立体感较差。

  • 对比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作者:芦东根;陈贵芳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方法:收治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B组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外科手术与血管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性后交通动脉瘤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陈栎;李瀚清;江洋;朱蝶;张勇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与血管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性后交通动脉瘤疗效对比观察.方法 将该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6例伴动眼神经麻痹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而试验组58例采用血管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住院、动眼神经恢复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动眼神经恢复率为93.1%稍高于对照组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脑水肿、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6.9%、12.1%显著低于对照组22.4%、3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栓塞治疗较外科手术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性后交通动脉瘤疗效显著,其手术耗时短、出血少、费用短、并发症也较少,动眼神经恢复也较好,值得临床选择.

  • 外科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效果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朱宗锦;刘保华;张建永;袁璞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患者120例,分析影响外科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Hunt-Hess分级、昏迷程度、手术时机、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特点和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疗效相关(P<0.05或P<0.01)。有序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昏迷程度、手术时机为影响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以上因素,指导临床医生对后交通动脉瘤预后做出预测,从而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作者:崔艳峰;徐浩;祖茂衡;顾玉明;刘洪涛

    目的:探讨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2009年1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13例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CT以及临床随访观察患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效果,采用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5例,直接栓塞6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0例,部分栓塞3例。闭塞后交通动脉近端5例。所有患者后交通动脉保留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予以继续填塞而出血停止,术后即刻复查CT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积水行脑脊液分流术1例。出院时改良mRS评分0级11例,1级1例,6级1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3)个月,无再次出血。结论对于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针对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的DSA与MRA征象差别1例

    作者:贺庆;官泳松

    患者女,52岁.因"脑出血术后1+月,呕吐2天"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生头顶剧痛,于当地医院CT及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后诊断为"脑出血",并行剖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恢复好.2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头顶剧痛伴呕吐,急诊入院.入院后予以脱水、对症、支持处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提示"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图1)".后拟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血管造影,结果发现"右后交通动脉瘤呈哑铃样改变"(图2).手术亦证实为右后交通动脉瘤,并予夹闭.现患者病情稳定,逐渐恢复.

  • 神经内镜辅助急性期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7例

    作者:张宇;唐峰;郭庆章;邢立举;翟秀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的方法、时机、并发症以及术中动脉瘤处理。方法:采用翼点改良入路,神经内经辅助显微手术夹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7例。结果:本组17例均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顺利夹闭瘤颈。无患者术后死亡。结论:显微手术仍具有介入治疗无法替代的优点,早期手术不仅可以降低等待手术期间再次出血的几率,还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术中采用神经内经辅助,利于观察动脉瘤形态,颈内动脉分支,避免颈内动脉分支误夹。术后均经64排CT复查,证实动脉瘤均夹闭。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内再狭窄1例

    作者:黄鑫;杨鹤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能"于2010年6月12日入院.既往于1年前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 Ⅰ级)发病.行头颅CTA及DSA检查提示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于2009年7月18日行动脉瘤栓塞术,术中DSA显示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瘤体形状规整,大小约3mm×2mm×2mm,长×宽×颈);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瘤体形状不规整,大小约4mm@3mm@3mm,长·宽·颈);根据动脉瘤形态考虑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恢复良好;于2009年10月12日,术后3个月复查DSA显示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大小、形态无变化,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栓塞术后未见复发;于术后7个月再次行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支架(应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显示动脉瘤仍有部分显影,术后给予氯吡格雷75mg/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Fahr病伴后交通动脉瘤和多发性颅内血管狭窄一例

    作者:詹青;张桂运;顾勤;余敏;陈左权;顾斌贤;邓东风

    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0 d"于2005年5月16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近半年来,时有头晕、头痛,偶有视物模糊,无复视.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计算速度减慢,脑神经(-),血压22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侧上下肢肌力Ⅴ-级,双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Chaddock征阳性.辅助检查: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包括钙、磷)正常,血脂增高.甲状旁腺激素无减低,甲状腺功能正常.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示广泛对称性钙化灶(图1~4),双肾、输尿管B超未见结石,甲状腺B超未见异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图5);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多处狭窄(图6).

  • 一次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并切除脑膜瘤

    作者:赵冬;刘祺;许晖;戴晶;姬云翔;高杰善;王业忠

    患者 女,69岁.间断头痛2个月,阵发性发作,以额颞部疼痛明显,头痛时感双眼胀痛.头颅CT和MRI提示左侧顶部病变,5.4 cm ×5.2cm×4.5cm大小(图1).完善术前检查,欲行手术前1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动眼神经麻痹.查体:神志清,右上睑下垂,右侧瞳孔4mm,直接、间接光反射均未引出,眼球内收受限.急查头颅CTA提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图2.3).全麻下,先经右侧翼点入路,夹闭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再做左侧顶枕部“马蹄”形切口全切脑膜瘤,改变头位经左侧翼点入路夹闭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发现左侧眼动脉起始部有小动脉瘤,无法夹闭,用棉丝包裹,行眼动脉瘤加固术.

  • 脑动脉瘤合并主动脉弓离断一例

    作者:王金鹏;王增武;王玉亭;张强;王道奎;刘桂杰;王芳;张秀娟

    患者 男,25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院.颅脑CTA示后交通动脉瘤.平素体健.由右侧股动脉穿刺行伞脑血管造影,造影导管无法进入主动脉弓,只能进入左侧椎动脉和左侧的锁骨下动脉,推注造影剂,见到血液沿着椎动脉逆流入锁骨下动脉和降主动脉.然后,由右侧肱动脉穿刺置人造影导管,发现降主动脉是通过右侧的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供血,属于b型主动脉弓离断(图1,2).

  • 脑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夹闭手术体会

    作者:王辉;涂汉军;周章明;刘超;胡钧涛;黄宽明;秦军;张力;李新建;罗杰

    资料与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开颅手术夹闭68例前循环动脉瘤,男38例,女30例,年龄27~71岁,平均37岁;按Hunt-Hess分级,Ⅰ级11例,Ⅱ级18例,Ⅲ级28例,Ⅳ7例,Ⅴ级4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1-3d行全脑血管造影或3D-CTA检查,其中65例患者发现动脉瘤68个,含前交通动脉瘤17例,后交通动脉瘤31例,眼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4例,胼周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1例;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作者:杭春华;史继新;谭启富;孙克华;邬祖良;王汉东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病人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本文报告2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1.一般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22~66岁,平均47.5岁.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0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例.SAH次数:1次2例、2次15例、3次3例、4次1例.动脉瘤大小:0.6~1.0cm 10例、1.1~1.5cm 7例、1.6~2.5cm 4例.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11例、Ⅴ级3例.临床症状:意识障碍17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癫痫2例、偏瘫1例、四肢瘫1例、天幕裂孔疝3例.合并脑室出血12例,脑内血肿3例.动脉瘤的治疗:夹闭19例,夹闭加切除2例.结果:良好14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3例.

  • 96例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

    作者:黄光富;蒋万书;袁利民;张立福;陈隆益;陈勇;刘卫东;李自立;冯海龙;廖晓灵;谭海斌;唐建

    1990年至2000年3月,我们手术治疗96例颅内动脉瘤1996年6月前32例,手术死亡3例;而近4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积极预防及处理术中出血和术后脑血管痉挛,连续手术64例无死亡,现报告如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男42例,女54例。年龄24~72岁,40岁以下17例,40~60岁52例,60岁以上27例。除5例巨大动脉瘤外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2.影像学检查:本组均作CT扫描,87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6例脑内血肿或脑室积血,6例脑积水。11例作MRA,7例可见动脉瘤。均经脑血管造影:颈内-后交通动脉瘤68例,前交通动脉瘤14例,颈内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大部分为球形和梭形,少数呈葫芦形。直径在15mm以下77例,15~25mm 14例,大于25mm 5例。

  • 电解弹簧圈Matri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作者:张占普;武文元;苏宁;马庆海;徐丽华

    一、资料及方法共6例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从37~64岁.6例病人中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动脉瘤均呈囊性,瘤颈体比小于1/2.动脉瘤直径大为1cm,小为0.3cm.所有患者均以SAH为首发症状.在进行介入治疗时Hunt&Hess分级0~Ⅰ级.

  • 后交通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因素分析

    作者:毛俊峰;魏世辉;许雪亮;刘双珍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是否发生动眼神经麻痹(OMNP)的临床因素.方法 收集113例单侧PcoAA病例,分为OMNP组和非动眼神经麻痹(No-oculomotornerve palsy,NOMNP)组.每个研究对象均记录以下因素:性别、年龄、瘤体位置、瘤体大径、瘤顶指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眼神经麻痹.对比分析这些因素在OMNP组和NOMNP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OMNP组共40例,瘤体大径平均9.863mm,瘤顶指向后34例、下33例;NOMNP组共73例,瘤体大径平均5.588mm,瘤顶指向后47例、下43例.OMNP组瘤体大径明显大于NOM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OMNP组瘤顶指向后(χ2=5.411,P<0.05)、下(χ2=6.533,P<0.05)者均多于NOM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瘤体位置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的大小、瘤顶指向是PcoAA患者发生OMNP的独立危险因素.

  • 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脑动脉瘤形成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绍新

    目的:分析各部位动脉瘤发生情况及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类型,探讨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性抽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以各种原因就诊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出颅内动脉瘤患者175例,分析其各部位动脉瘤发生情况及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类型.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男女发生率(男性25/49,女性24/49,u=0.143,P=0.44)无显著性差异,后交通动脉瘤(男性5/58,女性53/58,u=6.303,p<O.001)及多发动脉瘤(男性2/31,女性29/31,u=4849,p<0.001)男女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4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34例为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其中33例为左侧优势型,仅3例为左右均衡型,15例为右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其中12例为右侧优势型,3例为均衡型.一侧优势型占87.76%,与正常国人一侧优势型和标准均衡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女性在后交通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前交通动脉瘤与一侧优势型供血成正相关,后交通动脉瘤与前循环优势型供血相关.

  • 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破裂风险评估

    作者:陈晟;刘从国;程浩;徐昌林

    目的:研究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初步预测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按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80例和未破裂组113例,根据三维CTA模型,记录并比较两组间其瘤体平均大小,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不同瘤顶指向,有无子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55±2.85)mm,未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38±3.71)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有子囊(OR=12.895,P=0.001);A R值(OR=4.899,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498,P=0.029)。结论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中的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有无子瘤、瘤顶指向后下外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破裂风险的评估指标。

  • 微创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28例分析

    作者:苟志勇;贺民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显微镜下翼点入路后交通动脉瘤瘤颈夹闭术28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术后6个月和1年分别进行随访,观察分析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结果随访6~12个月,观察其GOS评分;28例患者中,死亡(GOS分级I级)1例(3.57%)、植物生存(GOS分级Ⅱ级)1例(3.57%)、重度残疾(GOS分级Ⅲ级)2例(7.14%)、中度残疾(GOS分级Ⅳ级)5例(17.86%)、恢复良好(GOS分级Ⅴ级)19例(67.86%)。结论对于后交通动脉瘤Hunt-Hess分级I~Ⅲ级的患者应尽早手术,Ⅳ~Ⅴ级患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显微镜下翼点入路后交通动脉瘤瘤颈夹闭术,术中荧光造影,夹闭瘤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后交通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廖荣芳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2014年期间收治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中,动脉瘤夹闭术38例,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14例,纯西医保守治疗11例。38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治愈28例(73.7%),轻残6例(15.8%),中残2例(5.3%),重残1例(2.6%),死亡1例(2.6%)。14例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患者,治愈4例(28.6%),轻残2例(14.3%),中残3例(21.4%),重残2例(14.3%),死亡3例(21.4%)。11例纯西医保守治疗患者,治愈2例(18.2%),轻残2例(18.2%),中残2例(18.2%),重残2例(18.2%),死亡3例(27.2%)。结论:后交通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早期进行病因治疗,以提高患者预后。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是临床上比较普及的病因治疗方法。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较而言,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治愈率更高,且致死率和重残率均低于内科保守治疗,进行内科保守治疗时,好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128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