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构建基于正常人心脏解剖及影像数据的动态心脏模型

    作者:范真;徐国昌;张卫华

    目的 构建基于正常心脏数据的三维动态心脏模型.方法 采集正常成人心脏数据,通过Microsoft Visual C++和3DMax软件重建生成心脏三维模型,并将正常心电图与之整合,同步显示心脏运动.结果 建立了数字化心脏可视动态模型,能够反映心脏三维形状和内腔结构,并可与心电图同步运动.结论 动态心脏模型能够为心脏结构与运动的教学及疾病分析提供可视化的数值仿真平台.

  • 肱骨头缺损程度与肩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文翠;彭亮权;陆伟;王大平;欧阳侃;朱伟民;柳海峰;冯文哲

    目的 探讨肱骨头缺损对肩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程度.方法 8例16侧肩关节的肱骨头后方缺损程度分别设成全部肱骨头的1/8、2/8、3/8、4/8,各4侧标本.检测指标分别为45°和90°外展、40°内旋、中立位、40°外旋等5个指标.检测个缺损的肱骨头由小到大各个角度的外展、内外旋同时作用的结果.肱骨头在各个合力作用下缓慢向前外侧推动,直到脱位.记录肱骨头所移动的距离(distance of dislocation,DD),并作为基本分析数据.结果 外展角度比较,DD无显著性差异.但外旋40°与中立为和40°内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3/8缺损组,外旋40°外展90°时,DD明显减小.4/8组,外展90°与中立位时,DD均明显减小.而内旋40°者,各组DD未见明显减小.结论 肱骨头缺损3/8时,当肩关节外展外旋时,肩关节稳定性下降;而当肱骨头缺损4/8时,肩关节中立位和外旋位均会发生关节不稳.

  • 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窦帮;梅炯;高悠水;王先辉;王志远;倪明;蔡宣松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可行性.方法 1)选取10具骨盆标本,测量骨盆重建所需股骨截骨长度,并测量50例股骨干标本滋养孔位置,将截骨长度与滋养孔位置进行比较,确定股骨干滋养动脉在截骨长度内能否得到保留.2)对34具尸体标本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主要分支的分布、外径、长度以及臀上、下动脉起始处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进行解剖学观测,比较供、受区血管长度和外径,确定合适的吻合血管. 结果 1)股骨近端第1滋养孔和第2滋养孔均在截骨范围外,不能作为移植骨的供血管.2)臀上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上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出1.74~2.23 cm和2.39~2.57 cm;臀下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下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5.87~6.44 cm和6.51~6.83 cm,能够满足吻合需要,且血管吻合后张力不大.臀上、下动脉出梨状肌孔处、旋股内、外动脉起始处外径相仿,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骨盆肿瘤尤其是髋臼部位肿瘤切除后利用带血管蒂自体股骨上段翻转移位重建骨盆环、再造髋臼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 一种新型颈椎骨折错位的大鼠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

    作者:徐准;蒋晖;黄志平;叶世栋;吴秀华;朱青安;陈建庭

    目的 模拟临床建立一种大鼠颈椎骨折错位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方法 依据大鼠颈椎解剖特点,自行研制的头侧椎夹固定C3和C4,连接固定于大鼠立体定位架上.尾侧椎夹固定C5和C6并连接到材料试验机,以定速向背侧错位后返同原位,产生C4~5骨折错位和脊髓损伤.按上述方法在8只雄性大鼠C4~5产生骨折错位1.90 mm,错位速度2mm/s.损伤后立刻行心脏灌注固定,HE染色分析脊髓出血量.结果C4~5椎间盘均在C4下终板处断裂,椎间盘破坏的错位位移为(1.00±0.17)mm,大力为(12.7±5.1)N.肉眼观察到脊髓均有出血,脊髓背侧有两条对称的淤血带,或者色泽较深的出血点;HE染色进一步显示脊髓C4和C5节段的出血主要集中在灰质,而白质有分散的出血点,且背侧较腹侧多,脊髓总出血量为(2.46×10-3±1.26×10-3)ml.结论 该动物模型可以产生颈椎骨折错位和脊髓损伤,是一种新型的与临床相关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

  • 血管生成素对糖尿病大鼠股骨头血管新生及渗漏的影响

    作者:陈海英;王秀国;陈少强;刘文革;唐军民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1 (angi.Poietin-1,Ang-1)对糖尿病大鼠股骨头微血管新生及渗漏的影响.方法 建立速发型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5周组(CON1)、10周组(CON2)及15周组(CON3),糖尿病5周组(DM1)、10周组(DM2)及15周组(DM3),每组10只.墨汁灌注观测股骨头微血管密度;摘取模型动物股骨头组织,免疫组化分析凝血因子Ⅷ(FⅧ)表达;原位杂交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强度;RT-PCR分析Ang-l的mRNA表达. 结果 糖尿病大鼠股骨头随病程发展,Ang-l、FⅧ因子表达上升,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mRNA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1);微血管密度加大,显示血管增生、渗漏.结论 糖尿病股骨头Ang-1与VEGFmRNA相互协同或拮抗分别促进微血管增生、抗血管渗漏.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的FⅧ及VEGFmRNA与微血管密度(MVD)变化存在正相关.

  • 可注射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

    作者:陈彦;于博;李松建;陈仲;刘成龙

    目的 评价可注射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以及探讨材料负载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骨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与BrdU标记的rBMSc混合,注射入大鼠皮下,于皮下植入后24 h,14d和28 d分别断颈处死大鼠,进行大体观察、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在室温呈液态,经1 ml注射器26号针头注射入大鼠皮下后,材料在体内可以迅速原位成形成凝胶状态,并在原位保持形状,BrdU标记的rBMSc弥散于材料中,28 d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存活良好.结论 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一种良好的负载干细胞的骨组织工程支架.

  • 去神经支配对鼠后肢缺血诱导侧支血管生长方式的调节

    作者:罗明英;伍校琼;杨宝林;朱武;蔡维君

    目的 通过比较保留和去除神经支配对侧支血管生长的影响,揭示神经调节对侧支血管生长方式的作用.方法 28只健康SD大鼠,左侧行单纯股动脉结扎,右侧行股动脉结扎加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切除,分别存活1周和8周后,采用血管造影、HE染色和免疫荧光,观察单纯结扎和结扎加去神经后侧支血管生长方式的变化,鼠后肢正常血管用作正常对照.结果 在正常大鼠后肢少见早先存在的小动脉;单纯结扎1周和8周后,侧支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表现为侧支血管管壁较薄管腔较大的外向性生长方式;股动脉结扎加去神经1周和8周后,侧支血管数目比单纯结扎侧减少,表现为管腔变窄管壁增厚的内向性生长方式,其侧支血管数目和管腔而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缺血诱导的大鼠后肢侧支血管生长模型中,去神经支配后侧支血管的生长受到了损害,表现为一种内向性的生长方式.

  • SD大鼠腰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

    作者:钟贵彬;李伟;刘祖德;王涵韬;倪鹏文;乔之光

    目的 为从腰神经根途径开展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研究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对10只SD大鼠灌注后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并对30只SD大鼠进行手术中观察和测量,观察腰神经根的解剖特点.结果 SD大鼠腰神经根共有6对,其中L2~4组成股神经支配股四头肌,L5~6组成坐骨神经支配股后肌群,腰髓约平对T12,13及L1、2水平.腰神经前根l束较细,后根2束较粗,腰神经前、后根出硬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包绕后直至后根神经节处.结论 SD大鼠腰神经根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

  • 缺氧条件下葡萄糖对成年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的研究

    作者:谭盛;陈健;郭阳;陈瑞清;李粲;陈镇洲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氧/糖剥夺条件下体外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活力和增殖的影响. 方法 无血清培养成年Fisher 344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系,用Nestin和DAPI免疫荧光双染以确认其生物学特性.将三气培养箱氧气浓度调至1%以制备缺氧环境,将培养基换为无糖Earle's平衡盐溶液缺氧培养6h后更换为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7.5、17.5、27.75、41.75、83.75 mmol/L)的培养基恢复正常条件继续培养后,检测神经干细胞的活力和形态学改变.同时设置常氧常糖为正常对照组和甘露醇为渗透压对照组. 结果 CCK-8检测显示,常糖常氧正常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较缺氧模型组高,7.5 mmol/l糖培养组以及41.75 mmol/L和83.75 mmol/L糖培养组吸光度值均较正常糖缺氧组(17.5 m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7.75mmol/L糖培养组吸光度值较正常糖缺氧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排除了高糖培养基引起的渗透压力的影响.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与CCK-8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缺氧后轻度升高的糖对体外缺氧成年神经干细胞的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而较低浓度和更高浓度的葡萄糖则加重其损伤.

  • 白藜芦醇对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姚新梅;晏芳;田雪梅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亚急性衰老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注射制备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高低剂量处理组和阳性对照组.第3周始,处理组分别给予白藜芦醇15、45mg/kg(低、高剂量)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或DMSO溶液灌胃.8周后,检测小鼠血清、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制作石蜡切片,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区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各组小鼠海马组织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45 mg/kg体重组小鼠血清和脑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白藜芦醇45 mg/kg体重组小鼠海马CA1区P5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小鼠减少,但各组均无明显的凋亡细胞.结论 白藜芦醇能增强亚急性衰老小鼠的抗氧化功能,降低亚急性衰老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53蛋白的表达.

  • 骨盆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评价

    作者:李松建;于博;陈彦;靳安民;周初松;杨建成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切除手术入路、手术方法及评估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自1992年1月至2008年11月骨盆肿瘤切除术患者46例,分析患者手术入路、手术方式,随访术后功能及并发症.46例中,年龄32~65岁,平均46.8岁;男性27例,女性19例;恶性骨肿瘤34例,侵袭性良性骨肿瘤12例.全部病人行骨盆部分切除术或骶骨部分切除术,Ⅰ区肿瘤(髂骨)采用沿髂嵴切,Ⅱ区肿瘤(髋臼周围)采用“人”字切口,Ⅲ区(耻骨、坐骨)采用腹股沟+会阴旁切口;Ⅳ区(骶骨)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其中41例肿瘤完整切除,5例肿瘤巨大分块切除,6例患者行肿瘤灭活再植重建骨盆环,4例用大块异体骨块重建骨盆环,3例用自体骨块重建髋臼.21例肿瘤巨大者术前行肿瘤血管栓塞术.恶性肿瘤术后行适当放疗或/和化疗.结果 病例随访时间3~53月,平均32月,46例中,1例术后3月因局部感染合并内在衰竭死亡,2例术后1年因肺转移死亡,43例存活.存活患者中,按Enneking法评分,35例超过23分,功能优良,5例一般,3例差.功能差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切除中神经切断或切除范围大引起的.结论 骨盆肿瘤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完整切除肿瘤,骨盆环重建,尽可能保留重要的神经是手术后取得满意功能的关键.

  • 中老年人无功能垂体腺瘤对视觉的损伤及经鼻内镜手术的预后

    作者:洪海裕;樊韵平;李勤;吕明慧;陈合新;文卫平

    目的 总结临床所诊治的以视觉损伤为首发症状的10例中老年人无功能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和内镜下经蝶切除的疗效.方法 收集经眼科视力、视野检查及CT检查确诊的10例中老年人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确诊后在一周内接受了内镜下经蝶手术切除,并经鼻科、眼科、内分泌科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发病一个月以内确诊的5例患者,术后1周视力恢复良好,视野也有明显恢复.发病半年以上,并被误诊漏诊、严重视觉受损的5例患者,术后1周无恢复表现;术后半年,有1例恢复至光感,其它4例仍无任何恢复.结论 无功能腺瘤经常以视觉受损为首发症状,并且无明显的内分泌表现;在中老年人尤其容易误诊,应提高警惕.对于及时确诊的病例,内镜下经蝶手术疗效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及其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

    作者:王锦达;陈韵岱;刘宏斌;孙志军;陈练

    目的 分析国人冠状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及检出率,总结对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在我中心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015例患者,分析42例解剖异常的冠状动脉,总结5例起源异常合并狭窄冠状动脉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 3015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中检出解剖变异占1.39%(42例),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占0.93%(28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占0.27%(8例),冠状动脉左室瘘占0.07%(2例),冠状动脉右室瘘占0.07%(2例),冠状动脉左房瘘占0.03%(1例),冠状动静脉瘘占0.03%(1例).5例行PCI手术,4例成功,1例术中放弃,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起源异常冠状动脉合并狭窄病变进行PCI是安全可行的.

  • 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

    作者:李海龙;杜贻庆;魏如同;周晓坤

    作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图1),现报道如下: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左侧后交通动脉在视交叉外侧由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下内侧壁发出(距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处0.69 mm,距左侧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53 mm),之后沿乳共体外侧穿过脚间池,在后床突上方向后行,与椎基底动脉的左侧大脑后动脉吻合.左侧后交通动脉长1.18 cm,管径1.58mm,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明显变异(国人左侧后交通动脉长度在0.70~2.60 cm,管径在0.40~3.24 mm之间[1]).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有3支穿支动脉,较粗大的一支为乳头体前动脉,管径为0.33 mm.

  • 拇短展肌双肌腹双起始变异1例

    作者:郑金龙;王增涛;荣凯;陈超;侯致典

    拇短展肌具有外展、外旋拇指及使拇指腕掌关节屈曲的作用.拇短展肌一般为单肌腹,双肌腹变异极为罕见.我们在新鲜标本的解剖中,发现拇短展肌存在双肌腹双起点变异,报道如下:该标本系青年男性前臂远端肢体标本,我们解剖发现拇短展肌具有两个肌腹,按其位置关系可分为尺侧肌腹和桡侧肌腹,其中足侧肌腹的桡侧被桡侧肌腹的尺侧部分覆盖.

  • 喉上神经外支变异1例

    作者:陈阳;韦力;陈婷婷

    笔者对41例标本,共82侧喉上神经外支进行解剖时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左侧喉上神经外支变异,现报道如下:左侧喉上神经位于第2颈椎横突,发自迷走神经,在舌骨大角处分为较大的内支和细小的外支.内支与喉上动脉伴行,经甲状软骨上缘和舌骨之间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外支沿甲状软骨下缘行走,伴行甲状腺上动脉,并分出3支:第1支位于甲状软骨上缘发出进入甲状舌骨肌;第2支由甲状软骨下缘发出,进入咽缩肌;第3支在甲状腺侧叶与咽缩肌和气管之间下行,于环状软骨下缘与喉返神经一起进入环甲关节后缘,沿途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侧叶实质紧贴,肉眼不易与甲状腺周围的筋膜区别(图1).

  • 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

    作者:陈钜涛;阿卜杜萨拉木·艾尼;刘晓晴;廖波;刘孝鑫;间颖;王得志

    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左侧腋动脉长8.90 cm,起始口径为6.85 mm,经正中神经内侧根的前面下行,于大圆肌腱下缘延续为肱动脉(中段外径3.74mm).该侧腋动脉在第二段外下缘发出一变异动脉干(长4.41cm,起始外径5.30 mm).该动脉干从正中神经内、外侧根之间穿过后行向外下,分为内、外2个分支:(1)内侧支为变异肩胛下动脉,长2.03 cm,起始外径为4.11mm.该动脉沿肩胛下肌下缘行向内下方,除了发出正常行程的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外,还在距起点0.64 cm处发出肌支至肩胛下肌(起始外径为1.05 mm).

  • 头颈部静脉变异1例

    作者:晁芳;杨泽垠;蔡理;许楠;孔维云;陈英杰

    笔者在解剖1具男性(约40岁,身长160 cm)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头颈部静脉变异(图1).查相关文献,发现此变异罕见,现报道如下:此标本左侧颞浅静脉(外径为3.0 mm)和上颌静脉(外径为5.0mm)在下颌颈后方汇合成下颌后静脉(外径为4.0mm),其沿下颌支后缘向下走行2.6cm后,在下颌角后方0.5 cm处可见枕静脉(外径为1.0 mm)以100°夹角注入下颌后静脉.下颌后静脉继续下行0.8 cm,在下颌角后方分为前、后两支,后支直接延续为颈外静脉(外径为4.0 mm).颈外静脉沿着胸锁乳突肌浅面下行11.5 cm,穿深筋膜后注入左侧锁骨下静脉(外径为11mm),其注入点距静脉角2.0 cm.

  • 变牙厚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测试

    作者:刘斌;吴长福;赵卫东;孙培栋;毕振宇;欧阳钧

    目的 评价不同变牙厚椎弓根螺钉(transitional thread pedicle screw,TTPS)对螺钉拔出力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4)5具,共30个椎体(60侧椎弓根),剔除周围肌肉、筋膜,注意保持骨结构完整,解离成单个椎骨.平均骨密度为(1.186±0.182)g/cm2.TTPS规格有6种:A0(牙厚保持不变)、A1(逐牙加厚0.01mm)、A2(逐牙加厚0.02 mm)、A3(逐牙加厚0.03 mm)、A4(逐牙加厚0.04mm)、A5(逐牙加厚0.05 mm).每种螺钉随机置入10侧椎弓根,将标本包埋好并用夹具固定在材料试验机上,设置椎弓根螺钉长轴与拔出力轴线方向重合.设置材料试验机加载速率为0.08 mm/s进行拔出实验,结果输出拔出力-位移曲线、大轴向拔出力( Fmax).计算拔出刚度.结果 A0至A5 6种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983.99±324.19)、(1119.84±362.47)、(1067.67±398.00)、(900.04±255.89)、(799.07±406.79)、(850.71±408.11)N.6种不同规格TTPS轴向拔出力间无显著差异(组间差异P=0.216).6种不同规格的TTPS的拔出刚度间无显著差异(组间差异P=0.07).结论 小范围增加螺纹牙厚,对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没有显著影响.

  • 螺旋CT对颈椎前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安全性评估

    作者:姜建;陈炤;刘志礼;尹庆水;舒勇;黄山虎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下颈椎前路经椎弓根螺钉安全植入中的意义.方法 取福尔马林浸泡尸体颈椎6具,16层螺旋CT扫描颈椎(C3~7),三维重建测量前路经椎弓根固定相关解剖学参数,根据扫描参数结果选择植入螺钉椎弓根,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下经前路植入椎弓根钉,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螺钉位置(根据Tomasino法评价植钉安全性).结果 测量6具尸体颈椎(C3~7,共60个椎弓根,其中有4个椎弓根宽度小于4.0 mm及1个椎弓根的进钉点太靠近椎体上终板而不能植入螺钉,经前路共植入椎弓根钉55枚.根据Tomasino法评价:在横断位Grade1∶52枚,Grade2∶2枚,Grade3∶1枚;在斜矢状位Grade1∶52枚,Grade2∶3枚.结论 术前个体化的CT扫描重建分析颈椎椎弓根形态为经前路颈椎椎弓根钉的安全植入提供保障.

  • 筛窦区手术入路断层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吴樾;杨瑞;于涌;荆洋;王平;马恩明

    目的 为筛窦区新型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大体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筛窦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结果 对筛窦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眶内侧壁(纸样壁)厚度左侧为(0.35±0.089)mm,右侧为(0.36±0.086)mm;鼻小柱到上颌窦开口距离左侧为(39.1±2.4)mm,右侧为(40.0±2.5 )mm;筛窦中鼻道开口到筛顶壁距离左侧为(12.0±1.0)mm,右侧为(11.8±1.1)mm.结论 经筛窦区自然腔道行筛内、颅前窝、眶内及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 腰大肌一侧缩小与腰椎移位影像学的关系

    作者:韦以宗;吴宁;谭树生;陈连勇;王慧敏;高腾;全鸿鑫;玉双成;关宇;田新宇

    目的 探讨腰椎侧弯、椎曲变小的病理性移位与腰大肌一侧缩小的影像学关系.方法 对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年龄男女患者77例,作腰椎正、侧位X线照片及MRI或CT检查,测量腰椎的侧弯度和椎曲改变级别,同时测量L3、4间双侧腰大肌直径(前后径)和横径.结果 所有病例都出现一侧腰大肌缩小,经统计学处理,其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椎体侧弯、椎曲变小.腰大肌一侧缩小程度与腰椎移位(椎体侧弯、椎曲变小)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合并腰大肌损伤与腰椎移位,即侧弯、腰曲减小与腰大肌一侧缩小有关.

  • 胆脂瘤型中耳炎高分辨CT特征性的表现

    作者:邓晓刚;李鹏;杨钦泰

    目的 研究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CT特征,提高对其CT征象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2例中耳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患者的进行HRCT表现,观察盾板、上鼓室外侧壁、鼓窦入口等解剖结果的改变,并对咽鼓管鼓室口,听小骨破坏等进行分析.结果 52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中,盾板变钝48例,合并上鼓室外侧壁破坏39例;听骨链完全缺失9例;砧骨完全缺失7例,仅砧骨长脚缺失34例,锤骨长脚部分缺失17例;鼓窦入口扩大44例.结论 蒲氏间隙增宽、盾板变钝和上鼓室外侧壁破坏、鼓窦入口扩大是胆脂瘤特征性的CT征象.

  • 皮穿支血管铸型研制

    作者:石小田;郭宇;邱勋永;唐军;韩利军;林威威;邓王孝;张显芳;陈敏

    创伤、肿瘤切除及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大范围的组织缺损,而在各种损伤中,以交通伤为多见,也为严重,所致的损伤面极广,往往伴有大面积的软组织撕脱(裂)伤,需要切取一定面积的皮瓣进行临床修复重建.而临床上每一个新皮瓣的诞生都是以体表皮支动脉血管的分布、走行、营养范围及供血血管源为依据[1,2],为此对皮支血管蒂的定位、外径、蒂长、轴向、供血范围、与其相邻血管的吻合血管体及相邻血管体间的"choke vessels"形态、区域性循环、定位标志性结构等问题[3,4],提供可观可测的资料,无疑成了重要的基础研究.

  •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晓东;王建红;吴东方;梅劲;刘杨武;杨锦;张根福;唐茂林

    目的 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mm,干长(5.6±1.8) 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结论 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 内踝后穿支筋膜皮下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张英琪;张世民

    目的 介绍内踝后穿支筋膜皮下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解剖24侧新鲜下肢灌注标本,观察内踝后间隙内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血管情况.临床切取内踝后穿支筋膜皮下瓣,翻转修复跟内侧创伤缺损5例.结果 内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内踝及趾长屈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有疏松脂肪组织.在内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胫后动脉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7mm,一般小于0.5 mm,但数量恒定.内踝后穿支与上方的胫后动脉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有互补性,在筋膜表面和皮下组织中有丰富血管吻合.临床上以内踝后穿支血管为轴点(内踝下缘上方1~2 cm),设计切取远端蒂筋膜皮下瓣,面积5~6 cm×6~12 cm,修复5例跟骨开放性骨折的内侧创面,筋膜瓣均成活.结论 内踝后穿支筋膜皮下瓣相对传统的肌间隔穿支血管组织瓣,其旋转轴点下移,减少小腿供区损伤,无静脉回流障碍,受区组织柔软活动度好,更适合修复足跟内侧的创面.

  •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

    作者:陶友伦;张世民

    以穿过深筋膜后口径≥0.5 mm为标准,Taylor等[1]解剖发现,每个人体平均有374个皮肤穿支血管.杨大平、唐茂林等[2]报道的数据为442个.任何存在穿支血管的部位均有可能形成穿支皮瓣,几乎人体任何部位的创面均可能采用邻近的穿支皮瓣带蒂修复.再者,如果所需的穿支皮瓣面积不大,穿支血管蒂的口径再细些也无妨碍,因此在人体可切取的穿支蒂皮瓣数量众多.将穿支皮瓣的理念与带蒂皮瓣的转移技术相结合,临床开发出了穿支血管蒂V-Y推进皮瓣、穿支血管蒂岛状旋转皮瓣等新技术.尤其可旋转180°的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覆盖范围广,临床使用灵活,国外称其为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perforator pedicled propeller flap,PPPF),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有3个特点(图1):(1)仅以穿支血管为蒂,穿支血管为螺旋桨的旋转轴杆,(2)皮瓣为岛状,以穿支血管为界分为较大的皮瓣头部(大桨,用于覆盖受区创面),和较小的皮瓣尾部(小桨,用于闭合供区),(3)皮瓣旋转可达180°,在肢端创面的修复重建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此做一介绍.

  • 穿支皮瓣研究进展

    作者:唐茂林;章伟文;张世民;除达传

    虽然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已呢20余年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00年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才逐渐增多.尤其在2001年9月在比利时的根特市(Gent)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穿支皮瓣的命名等问题达成专家共识("Gent" consensus)后,学者们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却发展迅速.2005年,在银川召开首届穿支皮瓣专题论坛,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刊出穿支皮瓣研究专辑后,更过一步掀起了穿支皮瓣的研究热潮.

  •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晓东;丁茂超;梅劲;张根福;杨锦;刘杨武;丁建波;唐茂林

    目的 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该区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股前内侧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21.0±4.0)支,外径(0.8±0.1)mm,蒂长(4.5±2.1)cm,穿支的平均供血面积(44±4.8)cm2.将股前内侧区分为上、中、下3区,发现三个区域均有穿支供应相应区域皮肤,中1/3区是穿支分布集中的区域,多为肌皮穿支,主要由股动脉主干,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以及膝降动脉的穿支供血.结论 股前内侧区穿支丰富,穿支蒂的来源因解剖部位而不同,在中1/3区穿支出现率较为恒定,设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血供解剖研究

    作者:吴东方;庄跃宏;王建红;崔怀瑞;唐茂林

    目的 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对腹壁下动脉及其穿支和腹壁浅动脉进行3D可视化研究,并对下腹壁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层次解剖与X线摄像.结果 腹壁下动脉有3种分支形式,当其分为2支或3支时,发出相对应的内、外两排穿支.腹壁浅动脉的解剖变异度较大,但均与腹壁下动脉穿支间有丰富的吻合.结论 腹壁血供传统分区的争议与术中选择内排或外排穿支有关.当术前确认腹壁浅动脉管径较大,且所需组织量不超过半腹部时,腹壁浅动脉皮瓣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崔怀瑞;吴东方;唐茂林;梅劲;戴开宇;胡斯旺;陈世新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行应用解剖,经外科平面完整地截取腹前外侧壁皮肤及皮下组织并配合X线拍摄,利用Photoshop及Scion image研究DIEP有关数据.5具普通防腐同定的标本用以层次解剖,全程追踪DIEP及其源动脉.结果 外径≥0.5 mm的DIEP每侧约6支,内侧穿支约占62%,外侧穿支约占38%.DIEP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存在丰富的横行真性吻合支;脐下4 cm范围内或脐旁两侧,有较恒定的外径≥0.8 mm的穿支.结论 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DIEP皮瓣设计时首选近脐穿支;DIEP皮瓣具备切取跨越正中线横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 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临床应用原则

    作者:张世民;唐茂林;章伟文;徐达传;徐永清;杨大平;王春梅;刘元波;陈宏;梅劲;王欣;温树正;章一新;汪华侨;王春惠;季卫平;陶圣祥;刘小林;侯春林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11年9月30日),共有与"perforator flap"相关的论文1708篇,其中近5年(2007~2011)有1076篇(占63%).这说明2003年穿支皮瓣Gent consensus("根特"共识)的正式发表,极大地促进了穿支皮瓣的发展,学者们也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1].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的新发展,开创了皮瓣小型化、精细化、薄型化、微创化的时代.但世界范围内对穿支皮瓣的定义、命名等仍存在争论[2].

  • MSCTA辅助穿支皮瓣移植的初步报告

    作者:高建明;薛峰;夏云宝;储旭东;华国军;李坤;骆宇春;潘功茂

    目的 探讨MSCTA在穿支皮瓣移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9年5月~2010年9月,我们对6例小腿、足踝软组织缺损病人拟行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术前行MSCTA检查,下肢血管三维成像,术中根据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的位置、直径、分布情况,设计穿支皮瓣的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以及皮瓣的大小,行穿支皮瓣移植手术.结果 MSCTA图像显示:2例膝上外侧动脉穿支、4例胫后动脉穿支图像清晰,而且与皮瓣移植手术中解剖穿支血管情况完全一致.2例穿支皮瓣行吻合血管游离移植,4例穿支皮瓣带蒂转移,手术顺利完成.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坏死,1个月后皮瓣整形后愈合良好.结论 MSCTA图像在穿支皮瓣移植手术中提供有价值的解剖路径,对穿支血管显影有良好的敏感性,缩短了手术时间,明显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因此,MSCTA在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 一种研究choke血管新的动物模型—大鼠背部皮窗

    作者:庄跃宏;胡斯旺;吴东方;丁茂超;黄美贤;唐茂林;徐达传

    目的 建立大鼠背部皮窗来观察大鼠皮肤血管体之间的choke 血管.方法 首先设计一种可以骑跨在大鼠背部的观察窗,之后在SD大鼠背部一侧设计切取一个以髂腰动脉皮支为蒂的跨3个血管体区的皮瓣,后原位缝合.将观察窗对准皮瓣的choke区安装上去,每隔12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形态,用数码相机拍照,连续观察7d.结果 10只中有3只术后出现严重感染.通过皮窗观察孔能够完整流器地观察到choke区的动静脉.皮瓣掀起60 h可见连接小静脉管径发生轻微扩张,随后几天管径继续扩张,并因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的曲度增加;这些小静脉的管径扩张于术后5d达到极致.术后choke区静脉干及动脉管径也可见相应扩张,但其变化不及静脉明显.结论 与之前报道过的X线造影、CTA相比,大鼠背部皮窗作为观察choke血管的一种新的方法,其大的优点是能在同一活体上对choke血管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实时观察.其缺点为频繁麻醉可能影响大鼠的生理状态.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