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腰椎椎弓根通道不同外偏角方向变化规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严兵;王爱平;彭田红;徐达传;丁自海;谢叻;赵卫东;钟世镇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通道的变化规律.方法:1例健康成人腰椎CT连续扫描数据集,应用Mimics 8.11三维重建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腰椎数字模型导入Surface 10.0,确定椎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椎弓根中部水平面为0°正交平面,0°水平面为0°头尾偏角参考平面,正中矢状切面为0°内外偏角参考平面,确定左右椎弓根各个方向通道的正投影,获得椎弓根通道的正投影内边界及内边界内、外切圆,获得内切圆在正投影方向经椎板、椎弓根与椎体的通道长度及各内、外切圆圆心坐标值、半径大小,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显示.结果:L1~5左右椎弓根通道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正投影区内边界的内切圆半径随外偏角的增大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其中大半径值对应的角度方向为佳角度方向,外切圆半径没有明显变化;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内边界内切圆通道长度随外偏角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结论:腰椎椎弓根通道大小是随外偏角方向不同而不同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获得其通道大小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规律,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大小的螺钉及确定佳进钉方向需要依循这一规律.

  • 指掌侧总动脉与指掌侧总神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金昌;吴绍君;邱旭东;郭忠岩;王天斌

    目的:探索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是否对指掌侧总神经形成卡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0侧手,在手掌部解剖,观测指掌侧总动脉的出现率、记录指掌侧总动脉分支出现的数量、分支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指掌侧总动脉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及指掌侧总神经被骑跨处的形态学观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侧手指掌侧总神经在与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骑跨处有5例发现压痕的形态学改变,占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数量的10.3‰.统计结果为样本P=1.47%,样本标准误Sp=0.65%,卡压率:(1.47±0.65)%,95%的可信区间为(0.20%-2.74%).结论:指掌侧总动脉可以造成指掌侧总神经的卡压,是导致指掌侧总神经卡压的原因之一.

  • 与经皮椎体成形术相关的L5椎弓根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子祥;李绍科;刘丰春

    目的:探讨L5椎弓根轴线角度和在椎体内空间投影位置对经皮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30个成人正常L5干燥骨标本,多排螺旋CT连续横断扫描,选择椎弓根宽层面,资源隆像输入GE ADW4.1工作站作多平面重组方式重建,测量①椎弓根轴线与椎体矢状面夹角(E角);②椎弓根轴线与椎体上缘平行线夹角(F角);③椎弓根轴线矫正角(G角);④椎弓根轴线远端在椎体内投影位置.结果:E角左右分别为34.7°±2.5°、34.9°±3.0°;F角左右分别为3.4°±0.7°、3.0°±0.8°;G角分别为24.4°±2.2°和24.0°±2.5°,左右两侧差另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弓根轴线远端在椎体内的投影均位于椎体前上部分;椎基底静脉管均位于椎体后中央区.结论:CT重建研究得出了椎弓根E角、F角和G角参考数值,以及椎弓根轴线远端和椎基底静脉管在椎体内的位置,对经椎弓根入路的PVP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 上颌骨血管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何光伟;张萍;殷学民;李泽宇;徐达传

    目的:研究上颌骨血供来源、主要血管走行与分布及各相关血管吻合情况,为上颌骨各型截骨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6例成人头部标本,其中2例为新鲜头部标本,经两侧颈总动脉注入红色过氯乙烯乙酸乙酯填充剂,经腐蚀后制成头部血管铸型标本;4例为福尔马林浸泡标本,常规局部解剖,详细观察上颌骨内、外侧面血管走行、分布、吻合情况.结果:上颌骨主要由上牙槽动脉供血,上颌骨粘骨膜主要由上牙槽后动脉颊支、眶下动脉分支、腭降动脉分支供血;上颌骨内供血动脉与上颌骨粘骨膜存在广泛交通支,使上颌骨形成内外供血动脉相交通的立体血管网.结论:上颌骨血供的多源性,为截骨段成活、截骨段移动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为其各型截骨术的设计、临床操作提供了解剖基础.

  • 副神经的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阳;赵卫东;姜楠;张美超;王军;钟世镇

    目的:为有关的手术准确定位副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2具(24侧)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副神经的行程、毗邻、体表标志、分支分布、与其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结果: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后,75%肌支为两支,25%为1支.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点距耳大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点上方(1.24±0.51)cm,距锁骨中点(10.72±1.67)cm,距胸锁关节(12.46±1.19)cm.副神经在颈后三角内位置表浅,副神经进入斜方肌点距锁骨中点(4.95±1.62)cm,沿途发出支配斜方肌的分支.结论:副神经有较为恒定的标志,上述测量的副神经体表定位有助于在有关手术中可以有效地保护或快速寻找副神经.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先泉;张伟;孙水;张进禄;王健;李伟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测量螺钉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O2P2和P2Q的长度分别为(20.7±2.1)mm和(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62.2±5.8)°.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 展神经颅内段的分段毗邻与转角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锦峰;姜苏明;汪昌学

    目的:为颅底显微外科提供展神经的解剖学资料,同时探讨其脆弱性的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毗邻,并对其分段测量.结果:①展神经颅内段可分为5段:脑池段(15.01±2.56)mm,岩斜段(6.38±1.78)mm,动脉后段(2.81±1.32)mm,跨动脉段(5.76±0.84)mm,动脉前下段(15.63±2.03)mm;②展神经颅内段在行程中形成3个转角,分别位于脑膜入口处、岩尖及颈内动脉(ICA)的外侧面;③斜坡内动脉、斜坡外动脉、小脑幕动脉、垂体下动脉及下干的前外侧支与展神经关系密切;④展神经三角:由岩蝶韧带、三叉神经囊内侧面及ICA后外侧面围成,展神经动脉后段经过此三角;⑤在ICA外侧面有交感神经以锐角加入展神经.结论:①展神经行程中的3个转角,以及与血管、神经、韧带、骨等复杂的解剖关系,使其脆弱而易于损伤;②在斜坡区、颞骨岩部和海绵窦手术时必须予以识别和保护.

  • 食管的迷走神经分布特征及其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吴爱群;王立东;刘镇;党瑞山;常志伟;姬瑞娟;黄会龙;龚杰;刘保池;张传森

    目的:观测全程食管的神经来源与分布特点,为临床行迷走神经保留式食管切除微创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食管各部的神经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分支的横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食管颈、胸、腹3部的神经分别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各部分支形式和密度不同;②左、右迷走神经主干沿食管两侧缘下行,与食管壁外膜以疏松结缔组织相连;③迷走神经在胸部的主要食管支和交通支与支气管和膈肌食管裂孔之间具有一定距离;④在胸部,迷走神经分出集中分支前、后的横径,左侧分别为(3.01±0.14)mm和(1.80±0.23)mm;右侧分别为(3.04±0.16)mm和(1.52±0.21)mm.结论:①食管的迷走神经来源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主干和颈、胸交感干的分支;②临床上在术中可切断迷走神经的前或后交通支,保留其完整的左、右主干,对改善食管癌切除和食管-胃吻合术后胃肠功能以及预防复发性食管癌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腰椎-髂骨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桑锡光;张立平;刘海春;李牧;汤继文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髂骨固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提出髂骨后柱的概念,为腰椎-髂骨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保存完好的尸体骨及干燥骨.设定髂前下棘下缘向后经过臀后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的连线截面为A线截面,此线与Chiotic线平行(Chiotic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称为CLIC点).沿A线和Chiotic线截断髂骨,测量以下数据:髂骨后柱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观察坐骨大切迹及髂粗隆的解剖学形态;用该技术治疗骶骨骨折5例,骶骨肿瘤6例.结果:髂骨后柱的平均长度为110.57mm,宽度24.24 mm;高度有两个,标准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弓状线的垂直高度14.54 mm,安全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A线截面的距离31.46 mm.CLIC点距坐骨大切迹前支85.43 mm.结论:髂骨后柱是髂骨后部的承重骨骼,可容纳7mm直径的髂骨棒植入.

  •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下Ⅴ、Ⅶ、Ⅷ、Ⅸ脑神经与微血管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陈颖东;徐达传;罗冬冬;彭彪;谢伟

    目的:为神经内镜辅助在同一"锁孔"下行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第Ⅴ、Ⅶ、Ⅷ、Ⅸ脑神经疾患提供微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头5具10侧,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模拟颅后窝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锁孔下在第Ⅴ、Ⅶ、Ⅷ、Ⅸ脑神经与微血管之间垫入Teflon棉.结果: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30mm×25mm锁孔,通过神经内镜可清晰显示第Ⅴ、Ⅶ、Ⅷ、Ⅸ脑神经与微血管的关系,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可在第Ⅴ、Ⅶ、Ⅷ、Ⅸ脑神经与微血管之间垫入Teflon棉.结论:可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同一锁孔下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第Ⅴ、Ⅶ、Ⅷ、Ⅸ脑神经疾患,利用神经内镜可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对于术中辨认责任血管以及置入Teflon棉的正确性起到重要帮助,可减少微血管减压术的并发症.

  • 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泉;孔祥玉;杜心如;贺小平

    目的:探讨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定位方法.方法:在44侧上肢标本上观测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其主干和各肌支的走行、各肌支发出顺序及体表定位.结果:各肌支的发出顺序不恒定,存在交叉;其主干和各肌支均位于肱骨外上髁、尺骨茎突、桡骨Lister结节三点连成的"骨间后三角"内,其起点距肱骨外上髁(6.7±0.5)cm;主干与"骨间后三角"的中线远侧3/4基本吻合.结论:"骨间后三角"远侧3/4可作为桡神经深支管后段的体表定位区,该部位深达肌层的损伤均应行手术探查.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血管的应用解剖

    作者:刘兴国;冉凌;吴涛;丁自海;钟世镇

    目的: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探查、显露、分离肠系膜上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已固定成人尸体腹部标本,2例新鲜成人尸体.全组男7例,女5例.进行解剖观测,并行模拟腹腔镜操作.结果:(1)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段长(3.80±0.72)cm、胰头钩突部段长(1.76±0.25)cm、胰颈后段长(3.81±0.64)cm、胰颈上段长(4.73±1.31)cm,其中胰头钩突部段属支多;(2)胃网膜右静脉汇入SMV有6种类型;(3)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距腹腔干下方(1.12±0.15)cm起自腹主动脉前壁,主干长(3.97±0.54)cm,外径(0.69±0.03)c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1空肠动脉起源SMA的有5种类型.结论:(1)SMV的胰头钩突部段短,属支多,显露分离难;(2)LPD中以胃网膜右静脉为标志来探查、显露SMV较好;(3)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显露分离应采用不同的主操作孔来进行;(4)充分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和超声刀的精确切割特性是可以探查、显露和分离好肠系膜上血管的.

  • 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

    作者:陈晟;涂汉军;张力;李新建;黄宽明;付锐

    目的:通过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为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和后切迹间隙的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模拟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逐步解剖,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描述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直接暴露了后切迹间隙,但由于小脑对视野的阻碍,限制了四叠体板下半部分的暴露;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视野范围集中在中切迹水平的脑干背外侧面区域,且可以观察到同侧的上、下丘.结论:1、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用于后切迹间隙的第三脑室后壁,松果体区和四叠体上丘平面,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合于中切迹间隙的后方区域和同侧的四叠体板.2、开颅过程中对静脉窦的完全暴露和对静脉窦向上的牵拉有利于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手术暴露.

  • 骶骨骨折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玉红;杜心如;徐小青;王天成;仇恒志;孔祥玉;万荣;安永胜

    目的:为提高骶骨骨折的诊断率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正常骶骨标本(50块),骶骨骨折标本(28块),测量这些骶骨标本每条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的水平距离,测量骶前孔、骶后孔横径、骶孔的前、后径,将所有骶骨标本左右侧对应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骶骨每条横线中点距左右骶骨翼水平距离无显著差异,骶前孔、骶后孔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引起骶前孔变形、变小,侧块压缩性骨折骨折侧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水平距离较正常侧明显变小,位置越高两侧差异越大.骶后孔、骶管变形、变小在骶骨骨折标本不明显.结论:骶骨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时骶骨失去对称性,骶前孔变形、变小是造成骶神经损伤原因之一,临床上应注意骶前孔的变化,检查骶神经功能,应将扩大骶前孔进行骶神经减压放在首位.

    关键词: 骶骨 骨折 解剖学
  •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

    作者:金建华;余汝堂;陈成春;倪丽艳;邵华信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 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陶伟;韩卉;焦轶;邓雪飞;朱友余;张铭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和铸型方法观察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形态特点,为上矢状窦血栓发生及其准确及时的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别观测30例(6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观察12例胎儿和幼儿的脑静脉血管铸型.结果:上矢状窦前部和后部分别有一缺乏桥静脉注入段;前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平均为5.2支,直径为(1.99±0.86)mm,末段可顺行、垂直和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后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为6.0支,直径为(2.96±1.13)mm,末段大部分逆行注入上矢状窦.结论: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可能与上矢状窦内血栓发生密切相关,影响上矢状窦血栓的影像学观察.

  •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烽;段广超;王素春;陈兵乾;居建文;金国华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陶澄;何爱咏;王万春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 经皮坐骨小切迹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尹维刚;史增元;胡荫;刘振新;许海平

    目的:研究经皮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方法:观测45具成人骨盆标本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上下穿出骨皮质的位置及其毗邻.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经坐骨小切迹中点沿髋臼后柱纵轴打入,测量钉道深度、后柱纵轴与额状面夹角α及矢状面的夹角β.结果:拉力螺钉的进钉点为坐骨小切迹中点,后柱纵轴长男(105.7±6.3)mm、女(99.1±3.1)mm,α角男26.3°±5.6°、女21.5°±3.0°,β角男27.5°±3.8°、女24.1°±4.0°,男、女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结论: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等优点.

  • 颅中窝入路岩部切除中耳蜗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伍洪昊;李美华;罗穆云;段菊如;万丽丹

    目的:探讨耳蜗的定位方法和定位标志,为颅中窝手术入路中磨除岩尖及耳蜗在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10具(20侧),观察并测量耳蜗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耳蜗基底圈的内侧壁至三叉神经孔的距离为(10.36±1.50)mm,下颌神经与岩浅大神经交点和内耳门后缘的连线至三叉神经孔的距离为(8.04±0.99)mm,提出耳蜗的定位四边形.结论:颅中窝手术入路操作中,在下颌神经与岩浅大神经交点和内耳门后缘的连线的内侧磨除岩尖部骨质时,不容易损伤耳蜗.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和受体3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何军;徐勇刚;杨树才;张雅芳;郑辉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临床指标的人胰腺癌组织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来探讨VEGF-C和VEGF-D对人胰腺癌转移的影响,为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机制以及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胰腺癌标本33例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15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VEGF-C、VEGF-D及VEGFR-3在人胰腺癌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和VEGFR-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例较在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并且VEGFR-3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VEGF-C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C、VEGF-D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并有可能通过与VEGFR-3的结合促进了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从而对癌的淋巴道转移起促进作用.

  • 髓芯减压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家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江泳;王保芝;刘长安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和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作用和修复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液氮冷冻法造模,随机分为髓芯减压(A)组和同种异体细胞移植(B)组.术后标本做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X-线观察2周时A、B组股骨头钻孔区边缘密度增加;8周时A组钻孔区呈低密度,边缘形成硬化线,B组钻孔区出现骨小梁结构.(2)组织学观察2周时A组钻孔区边缘出现较多的成骨细胞,并有骨组织形成;8周时钻孔区形成骨髓组织;2周时B组钻孔区有大量的成骨细胞,边缘有较多的骨组织形成.4周时钻孔区内充满新生骨小梁结构;8周时钻孔区内骨小梁趋于成熟.结论:髓芯减压和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无明显地排异反应.

  • 颈椎硬脊膜感觉神经分布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海宇;郭风劲;陈安民;廖光军;肖卫东

    目的:探讨颈椎硬脊膜的感觉神经分布和来源,为颈肩痛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12只SD大鼠,灌注后取颈椎硬脊膜包括根袖和椎管前后壁,作P物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感觉神经的分布.结果:大量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位于脊神经节(DRG)根袖区,且直接来源于DRG神经元,硬脊膜腹侧区阳性反应纤维量较少,背侧区则很少见,硬脊膜腹侧骨膜层可见少量SP(+)纤维,背侧未见反应纤维.结论:大量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颈椎硬膜根袖区,可能和颈肩痛病因有关.

  • 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运动纤维含量的研究

    作者:周许辉;张咏;滕红林;严望军;贾连顺;袁文

    目的: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的运动纤维数量,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双侧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通过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运动纤维计数.结果:大鼠副神经起始段运动纤维数为(451±43)根、胸锁乳突肌支运动纤维数为(182±12)根、锁骨上段运动纤维数为(279±29)根、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为(209±32)根.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为(237±41)根.结论: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数与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较为接近.可作为动力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 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性分化的诱导作用

    作者:杨春露;陈建庭;金大地;王建钧;赵勇

    目的:探讨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WSM)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和WSM分别作用于第3代细胞,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施加处理因素后的生长状态;采用钙钴法染色检测AKP表达;应用RT-PCR方法检测BMP-2等生长因子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的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施加处理因素第7d,WSM组、条件培养基组的BMP-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WSM组及条件培养基组TGF-β1表达量较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施加处理因素第7d,WSM组及条件培养基组骨髓基质细胞AKP染色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数,条件培养基组、WSM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加入处理因素18d,条件培养基组可见典型红色钙化结节形成,WSM组也可见到钙结节形成,但没有条件培养基组典型,对照组偶有零星钙化结节形成.结论:WSM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性分化进程,具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

  • D—天冬氨酸与帕金森模型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承伟;卢洁;卢昕;马文领;蔡懿林

    目的:观察帕金森模型鼠中脑D-天冬氨酸的变化情况,探讨兴奋性神经递质右旋对映体与帕金森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成年C57-BL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应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中脑D-天冬氨酸含量.结果:对照组与模型组中脑D-天冬氨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脑组织中内源性D-天冬氨酸的合成及转运不受神经毒素MPTP的影响,仍保持原有的动态平衡,可能没有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细胞外基质及其筑构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明波;黄良;吴松;伍校琼;朱武;罗明英;罗学港;蔡维君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fin,FN)和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将用酶消化法分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种植在LN和FN上及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里,然后用Brdu法检测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率.结果:生长在F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高(24%),生长在L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次之(17%),而生长在三维基膜基质胶里的平滑肌细胞未出现细胞增殖,另外LN较FN有明显的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结论: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基质筑构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

    作者:褚志强;宋文利;沈中阳

    目的:探讨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方法: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体外修整的方法完成6例尸体供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结果:6例获取器官的热缺血时间为(3.0±1.5)min,冷缺血时间为(7.0±3.0)h.修整时动脉重建方式既保证了肝脏血供又改善了胰腺十二指肠血供.同时为6例乙肝肝硬化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为6例I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病人实施胰液膀胱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病人移植胰腺和肾脏功能恢复良好;为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实施肾移植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结论: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和修整的质量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保留胰腺的胃十二指肠动脉是可靠的.

  •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指指腹创面的解剖及临床

    作者:徐小山;徐永清;郭远发;邬江;李军

    目的:报道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指指腹皮肤缺损的解剖基础及方法.方法:根据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规律,设计逆行皮瓣,修复小指指腹皮肤缺损.结果:患者7例,术后平均随访5~20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其中优3例,良3例,可l例,疗效优良率86%.结论: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血运丰富,修复小指皮肤缺损,覆盖完全,容易成活,优良率高,手术简单.

  • 大鱼际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文庆;王钢;徐达传;张鹏;王文胜;王利;宫云霞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1)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2)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3)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4)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上述这些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临床应用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4例,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7例,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指动脉穿支皮瓣远端约4mm坏死,结痂后自行脱落.术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结论:三种皮瓣疗效可靠,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修复.

  • 双下腔静脉1例

    作者:李万强;彭珍山;申家兴;洪丽;范立新;张钱友;李振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双下腔静脉(图1),报道如下:左下腔静脉由左髂内、外静脉在第五腰椎体前方汇合而成,紧邻腹主动脉左侧上行,至第1腰椎间盘平面斜向右上,跨越腹主动脉前方与右下腔静脉汇合,汇合前收纳左侧腰静脉及左肾静脉、左睾丸静脉.

  • 左肺三叶型变1例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朱耀峰

    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肺三叶型变异,现报道如下:整体外观无异常,右肺外观及叶间裂无异常,左肺的上叶出现了一条与右肺水平裂相似的浅裂(水平裂).该水平裂的外侧端起于左侧平第4肋处.裂长2.5cm.后一段与斜裂相交,但裂隙稍浅一些.

  • 肝外胆道畸形变异4例

    作者:马龙滨;赵志华;李宾;何津;王新元

    胆道解剖变异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判断和治疗决策难度大,极易引起胆道损伤.胆道手术,术者必须认识到胆道的解剖变异较为常见而且复杂,思想上的重视和严格规范是正确处理胆管变异避免胆管损伤的关键环节[1].本文通过4例报道,以引起同道的足够重视.

  • 小儿空肠系膜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作者:马修谭;孙海波;赵明义

    患儿,女,5岁半,因发现腹腔肿物13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神志清,精神萎靡,被动体位,全身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心肺无异常.腹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不紧,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间弱.

  • 上颌对称性多生前磨牙1例

    作者:李才友;邹艳萍;代慧珍

    患者,男,29岁,2006年12月24日因上颌腭部多生牙影响舌在口腔内活动度,要求治疗.检查: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腭侧有一多生牙,左侧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颊侧有一多生牙,双侧多生牙牙冠形态与第一前磨牙完全相同,并影响功能,在麻醉下拔除双侧上颌多生牙.

  • 双干型臂部动脉干1例

    作者:丁广存;宗岚;高静

    男,童尸.左侧肱动脉在三角肌止点高度分浅肱动脉和肱动脉两支,二者分别位于正中神经前后.按此浅深关系上述动脉、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到肘窝.在肘窝内,肱二头肌腱内侧由外向内为浅肱动脉、正中神经、肱动脉.

  • 多生前磨牙釉珠1例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邹艳萍

    患者男性,40岁,主诉:右上牙痛2个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右上牙痛、牙松动,口服消炎药未见好转.查:54(])牙之间腭侧多生牙,Ⅱ°松动,叩痛(+),颈部龋洞,在传导麻醉下拔除多生牙,发现远中颈下龋洞.

  • 成人腋窝囊状淋巴管瘤1例

    作者:董学峰;孙海波

    患者男性,59岁,因发现右腋窝肿物3天就诊.查体:有腋窝触及一8 cm×6 cm×6 cm肿块,质软,边界清楚,无压痛.彩超示:多房腋性暗区.初诊囊状淋巴管瘤.行手术摘除:术中见肿块为多房囊性,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紧密粘连,给予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示:囊状淋巴管瘤.

  • 肾结核并腰大肌冷脓肿1例

    作者:葛艳明;李耀武;孙西河;常光辉;管玥

    病例:男,48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3月余;间歇性午后低热,能自行退热,夜间多汗,伴全身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痛.查体:右腹后壁皮肤红肿,触诊有包块,质软,无明显活动性.实验室检查:尿镜检白细胞(+),红细胞少许,尿培养未找到抗酸杆菌;血白细胞9.03 g/L,血沉80 mm/h,血抗结核抗体(-);皮下包块穿刺,穿刺液经4h培养无细菌生长,穿刺液未找到抗酸杆菌.

  • 甲状颈干分支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及双肺肺叶变异1例

    作者:詹朝双;朱亚文;董平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甲状颈干缺如,其分支肩胛上动脉与肩胛背动脉共干直接起于左锁骨下动脉及左、右肺叶变异,报道如下:在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3.6 cm处,发出外径为4 mm的椎动脉,向上穿第6颈椎横突孔入颅,肋颈干在椎动脉后下方发出,胸廓内动脉在椎动脉对侧稍外方,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4.1 cm处发出.

  • 终板凹陷角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刘耀升;陈其昕;李方财;唐小君;廖胜辉;余世策

    目的:研究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不同终板凹陷角改变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三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金建华;赵卫东;郭晓山;万曲桥;王向阳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松质骨螺丝钉和钢板内固定前后环或后环的稳定性差异.方法:将6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分别行后环松质骨螺丝钉结合前环螺丝钉、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后环结合前环钢板、后环钢板内固定.结果: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强于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增加前环内固定可以显著增加前环的稳定性.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螺丝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前后环内固定要优于单纯后环内固定.

  • 寰枢椎前路手术相关临床解剖进展

    作者:陈晓陇;劳山;詹新立;肖增明

    寰枢椎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该部位一直被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在临床上又较为常见,常导致上颈髓受压,常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稳定寰枢椎.随着各种前路新术式的诞生及内固定技术的改进,临床手术方法亦不断更新,以下就近年来寰枢椎前路手术的应用解剖及相关进展做一些回顾.

  • 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强;庄永青

    拇对掌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在手功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手以拇对掌实现握持动作,以握持形式完成手80%以上的功能[1].一旦丧失拇对掌功能,对手功能影响巨大,因而必须积极设法重建拇对掌功能.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很多,目前研究仍集中在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