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肱骨远端的解剖观测与肱骨假体的设计

    作者:罗滨;李启华;陈学洪;吴东保

    目的:为临床肱骨远端假体的设计与安放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测量120块(男35对、女25对)成人干燥肱骨远端相关结构,对所测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1)肱骨远端前倾角和肱骨滑车外旋角,男女分别为(35.78±5.12)°、(36.33±5.06)°和(5.35±1.13)°、(5.55±1.22)°.(2)内上髁至外上髁大宽度、滑车内侧缘至小头外侧缘宽度、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宽度男女分别为(58.92±4.03)、(55.75±3.85);(45.34±3.15)、(42.18±3.01);(24.82±1.74)、(21.78±1.51)和(17.69±1.23)、(16.39±1.21)mm..(3)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大矢径男女分别为(23.35±2.06)、(23.13±2.15)和(19.47±1.38)、(19.13±2.19)mm.男女之间和左右之间各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间有较大差异.结论:肱骨远端各项目的测量值,可供设计与安放肱骨假体提供解剖参数.

  • 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韩东华;薛德麟;雷霆

    目的:探讨在M RI和CT图像上观测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进行精确体表定位.方法:30例成人头颅和扫描无颅脑器质性病变10份CT,100份MRI片,在头颅正中矢状面上观测头颅外形和平行于耳眦线平面以上100mm内的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及中垂线.在横位图像上观测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和二维坐标参数.结果:成人头颅近似标准球形.在82%头颅上平行耳眦线平面的正中点的的投影在垂直耳眦线过外耳道的直线上,另外18%偏离基线面中垂线小于7 mm.上段中央沟在耳眦线平面上70~95 mm.84%额上沟与中央前沟相交呈倒T字征,交点在前后中线旁24~27 mm,耳眦线平面的中垂线前2~6 mm.中央沟上段起点前后中线旁1~15mm,耳眦线平面的中垂线后12~28 mm,手结征98%.中央后沟在中央沟之后8~13 mm与其平行.结论:每人上段中央沟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能被MRI精确体表定位.

  • 腰椎后外侧部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郑晓晖;陈振光;林海滨;谢昀;陶圣祥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摘除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局部解剖研究,解剖观测椎间孔前缘以后的腰动脉各级分支的起源、走行、外径及与出口神经的关系.结果:腰动脉从椎间孔前缘向外后内发出分支.在椎间孔外区,后支主干及其分支与出口腰神经前支的关系密切,血管呈"树叉"状从外侧将神经包绕.结论:紧贴腰椎峡部外缘,将后支血管及其分支推向外侧,是显露腰神经前支与极外侧型突出椎间盘的安全、快捷的方法.

  • 胰腺及其周围血管的三维重建和显示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文生;宋志坚;左焕琛

    目的:利用腹部胰腺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显示,研究胰腺正常和病变组织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关系.方法:20例临床病人腹部Light-speed CT增强扫描的原始数据,利用"医学三维图像工作室"软件系统对其进行读取、三维重建和显示.结果:重建出的胰腺及其周围血管图像真实,能实时旋转、任意厚度多次重建、切割,能观察出胰腺病变情况和周围血管受累程度.结论:本研究实现了胰腺及其周围血管的三维重建和显示,探讨出一种内脏器官和血管的重建方式,对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临床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明确的辅助作用.

  • 眶内眼神经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津平;靳颖;李云生

    目的:为影像检查和眶内手术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5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0.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对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的位置、走行和毗邻进行观测.结果:眼神经的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和泪腺神经均经眶上裂入眶.额神经发出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内外支,鼻睫神经与眼动脉伴行,泪腺神经在外直肌上方前行.结论:火棉胶连续切片能够准确显示眶内眼神经的分支、走行,对影像诊断和避免手术损伤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颞骨的断面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目的:进一步明确颞骨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将6例成人头颅标本制备成层厚0.5mm的耳颞部火棉胶横断切片,逐一观测.结果:以HRCT为参考,选取¨个典型层面:①上半规管层面;②上鼓室层面;③外半规管层面;④锤砧关节层面;⑤内耳道底下部层面;⑥前庭窗层面;⑦匙突层面;⑧后鼓室层面;⑨蜗窗层面;⑩鼓膜脐层面;(11)咽鼓管层面.对层面内主要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描述.结论:颞骨火棉胶薄切片能很好地显示颞骨的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下颌骨的显微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秦小云;王伯钧;夏春波;周思;骆耐香

    目的:探讨口腔肿瘤向下颌骨浸润蔓延的传播扩散途径(模式)以及在微创术中保留下颌骨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成人下颌骨以染料浸泡后,在10~20倍的体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在经染料浸泡的标本上,渗入着色剂的副孔清晰可见.下颌骨内侧面着色副孔的出现率比外侧面的多;在外侧面,下区上部的着色副孔数多;在内侧面,下区中部的着色副孔数多.结论:口腔肿瘤向下颌骨的浸润蔓延可能有3种传播扩散途径:(1)口腔肿瘤经下颌骨外侧面的副孔向下颌骨浸润扩散;(2)口腔肿瘤经下颌骨内侧面的副孔向下颌骨浸润扩散;(3)口腔肿瘤一旦侵及骨髓腔,便可在下颌骨内经下颌管迅速传播扩散至其它部位.

  • 女性乳房的血管构筑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家明;乔群;张海林;孙宝东;闫迎军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的血管构筑模式,为设计安全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血管铸型、乳房组织血管透明方法对11具成年女性尸体22个乳房标本血管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乳房皮肤层血供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和胸外侧动脉的分支,血管走行朝乳头方向集中.胸廓内动脉穿支中以第2肋间穿支为粗大,胸外侧动脉分支中以乳头外上方分支为粗大.乳腺主要血供来自深部穿支:上半部来自胸大肌表面的穿支较细小,下半部来自肋间隙的穿支较粗大.这些穿支血管垂直走向皮肤表面与皮肤层血管形成吻合.结论:(1)乳头乳晕的血供主要来自皮肤层,皮肤血管以胸廓内动脉的第2肋间穿支和胸外侧动脉的起始部分支为粗大;(2)来自深部乳腺的血供较少,为胸壁穿支的细小终末支;(3)在乳房缩小整形术中,以内上或外上真皮蒂或真皮腺体蒂携带乳头乳晕较单纯腺体蒂更为安全.

  • 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单建林;姜恒;孙天胜;时述山

    目的:建立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取成人尸体标本48具(96侧上肢标本),显露桡神经深支,在前臂中立位,分别测量桡神经深支发出点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及其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桡骨茎突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桡神经深支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在肱桡关节上方平均为(15.4±2.5)mm.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与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1±2.1)mm,与肱桡关节线的平均距离为(61.3±17.6)mm.结论:桡骨小头正前方或略偏外侧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近端的定位标志,肱桡关节线下方约6 c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0.6 cm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的定位标志.

  • 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赵云鹏;任家武;蒋穗斌;周坤;胡弼;王元星

    目的:为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4例甲醛固定尸体的双侧肺门迷走神经的分支,解剖1例成人新鲜尸体,重点观察双侧迷走神经分支进入肺门的情况,及其与临近的解剖关系.并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雄犬2条,了解犬的肺门迷走神经分支是否与人相似,进行实验动物模型的手术.结果:胸腔内迷走神经主干在肺根处分前后支进入肺门支配支气管,个体不同分支数量和分支直径有所不同,左右侧不同,肺前支1~3支,肺后支2~6支,左侧分支直径比右侧略大,两侧在肺根的解剖关系相同.犬双侧肺门迷走神经分支的解剖与人相似.结论:肺门迷走神经分支,在肺根处从主干分出前支及后支,容易辨认,但要注意肺前支,因其分支少且细小,手术中不要遗漏.还要注意避免损伤支气管动静脉等周围结构,特别是左侧要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 上颈椎侧方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马泉;孔祥玉;杜心如

    目的:为上颈椎侧方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30例(60侧)成人头颈标本上观察该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2)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副神经在乳突下方(3.89±0.56)cm进入胸锁乳突肌.(2)C1~3前支的长度分别为(2.19±0.17)cm、(2.23±0.59)cm、(2.05±0.60)cm;根角度分别为(25.8±6.9)°、(32.1±6.3)°、(40.9±4.4)°.(3)椎动脉在上、中、下三点的牵开距离为(2.14±0.35)、(3.53±0.46)、(2.47±0.38)cm.(4)寰枢椎侧方骨质切除的大宽度为2.5~3.0 cm.结论:上颈椎侧方入路可一次性切除寰枢椎侧方病灶.从解剖学角度观察分析,侧方入路是安全可行的.

  • 桡骨交锁髓内钉近端锁钉3种不同入路与桡神经深支的关系

    作者:赵洪;郑祖根;严军;言湛军

    目的:研究桡骨交锁髓内钉近端锁钉在3种不同人路的情况下与桡神经深支的解剖关系,确定安全入路及桡神经深支的安全区域.方法:将9个成人上肢标本随机分成3组,按照标准锁钉方法(距肱桡关节面1.5 cm),在不暴露桡神经深支的情况下分别于前臂过度旋前位、中立位和过度旋后位从前侧入路、外侧人路和后侧入路拧入近端锁钉.然后解剖出桡神经深支,测量和观察锁钉与桡神经深支的关系.结果:本组有2例桡神经深支损伤,其中1例在前臂中立位,后侧入路锁钉拧破对侧皮质所致.在前臂中立位,外侧入路锁钉与桡神经深支的短距离为8.9 mm.并且在外侧入路前臂过度旋前时,桡神经深支跨越桡骨干轴线距离肱桡关节面的短距离为37 mm,平均为50.8 mm.结论:桡骨交锁髓内钉近端锁钉于前臂过度旋前位,从外侧入路进钉损伤桡神经深支的可能性较小.其进钉的安全区域为离肱桡关节面3 cm以内.

  • 泻剂引起结肠壁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燕;李红岩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泻剂后便秘加重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通过建立大鼠长期使用泻剂大黄后形成的泻剂结肠模型,观察了结肠肠壁结构,特别是肌间神经丛和Cajal间质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黄引起肠壁出现广泛的慢性炎症,全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明显水肿,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变性,Cajal间质细胞消失.结论:长期使用大黄所引起的肠壁神经系统损害、结肠慢波起搏细胞消失以及超敏炎症反应是泻剂加重慢传输型便秘的结构基础之一.

  • 内皮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作者:林雪群;祝高春;戴育成;黄海鹰;熊建忠;石嘉庆

    目的:探讨实验动物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时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基因在大鼠脑底动脉的表达变化及其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3、7、14 d)、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分别检测各组实验动物脑基底动脉ET-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在出血2d、3d组实验动物脑基底动脉ET-1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出血后7 d组仍增高,14d组趋于正常.结论:ET-1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提示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兔软骨终板退变过程超微结构的观察

    作者:刘斌;瞿东滨;金大地;陆地;安连兵

    目的:研究兔软骨终板退变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将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并行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终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X线片示软骨终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扫描电镜示实验组软骨终板随时间延长胶原纤维逐渐变细、排列紊乱、出现裂隙,蛋白多糖丢失加剧,且上述变化较对照组显著.结论:椎间失稳可造成软骨终板退变,导致软骨终板基质的破坏.

  • 细胞外基质对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和轴突生长的影响

    作者:王丽琴;吴淑玉;宋学琴;王晓娟;李春岩

    目的:探讨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对体外培养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生长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胚胎脊髓腹侧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体外分离培养,选取不同生长底物包括多聚赖氨酸(PLL)、Ⅰ型胶原(CoI)、层粘连蛋白(LN)、PLL联合LN进行包被培养板,观察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的体外生长状况.结果:PLL和LN联合包被时,神经元存活率高,细胞分散良好.CoI包被时细胞聚集成团,突起粗长.结论: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影响神经元的生长方式,PLL联合LN包被是体外研究单一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较好方法.

  • 猪升主动脉几何形态与显微结构的增龄性变化

    作者:张一飞;黄铁柱;余明华;陈家强;王金勇;李勇

    目的:探讨猪升主动脉几何形态与显微结构成分在增龄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猪→人异种心脏移植吻合血管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组织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42例1~7月龄猪升主动脉进行计量形态学研究.结果:猪升主动脉的管径、壁厚、管腔面积、管壁面积与月龄间呈高度直线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8、0.98、0.99、0.99,各P值均<0.001),它们分别以1.54 mm/月、0.15 mm/月、28.26 mm2/月和12.28mm2/月的速率增加.管壁中胶原纤维含量随之增加(P<0.05);弹性纤维含量以2、3月龄高,而后维持在相对恒定水平,平滑肌的含量在增龄过程中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人类相似,猪升主动脉几何形态、显微结构成分含量与年龄密切相关.

  • N-乙酰氨基葡萄糖对骨折愈合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沈若武;龚少兰;王守彪;夏玉军

    目的:观察甲壳质衍生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在新西兰兔桡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兔70只,制备右桡骨中段3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接骨片、N-乙酰氨基葡萄糖,每日灌胃给药.每组均分为术后9、17、30、42 d4个时间段.用X-线片、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表达.结果:X-线片和HE染色显示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术后9、17 d的骨折愈合情况比生理盐水组及接骨片组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0、42 d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免疫组化观察在9、17 d时,N-乙酰氨基葡萄糖饲养组骨折端中BM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N-乙酰氨基葡萄糖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和早期增加BMP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有关.

  • 外固定支架与小腿皮瓣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国瑜;吴焯鹏;谢国均;劳维蔼;匡光志

    目的:报道外固定支架结合小腿内侧筋膜皮瓣在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中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自1998年8月~2003年5月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逆行或顺行小腿内侧筋膜皮瓣一期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骨外露30例.结果:30例随访4个月到5年,术后筋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8例,Ⅱ期愈合2例;27例胫腓骨骨折获得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长为术后8个月;3例骨不愈合,1年后行切开植骨术而痊愈,不愈合率10%;2例有不同程度感染,其中1例并发慢性骨髓炎,术后感染率6.7%.结论:小腿内侧筋膜皮瓣血供良好,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等优点,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是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的一种可供选用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冯钢;苏泽轩;李逊;吴保忠;杨帝宽;张勇强

    目的:探讨术前X线照片和B超定位引导建立经皮肾穿刺通道,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术前将病人模拟手术体位,作X线下结石照片定位与B超下肾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及深度定位的方法,建立经皮肾穿刺通道;对158例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结果:158例结石患者中153例手术获成功,5例失败;无1例中转开放性手术.120例肾结石,结石总取净率88.3%,肾盂梗阻解除率100%.49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总取净率100%.无术中输血病例.结论:在熟练掌握肾脏解剖的基础上,使用术前X线照片和B超定位方法,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安全可行,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大鱼际皮瓣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李锦荣;李浪;许亚军;张健荣;赵善明;卢尔海;赵双奇

    目的:报道大鱼际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及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的方法.方法:10例新鲜废弃手标本,在远侧腕横纹上方5~6 cm处解剖出桡动脉,向其远端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皮瓣供区血管神经走行、分布及吻合情况,确定该皮瓣设计切取的"点、线、面",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7例.结果:10例标本及7例病人中,除l例标本外,余均有桡动脉掌浅支存在.其起点处的直径1.2~1.4 mm,长度1.5~2.5 cm,皮瓣面积约3 cm×5 cm.7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手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1)、大鱼际皮瓣血管蒂的长度、口径适合显微外科的吻合要求,可用于游离移植;(2)、皮瓣结构、血管口径与指部相当,是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 鼻端软组织层次和淋巴管构筑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杨宏梅;柏树令;王志军;孙桂媛

    目的:对鼻下端软组织层次和淋巴管构筑进行研究,探讨治疗鼻下端圆钝肥大的手术方法.方法:观察鼻下端软组织层次及淋巴管的构筑,并对18例鼻下端圆钝肥大的病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矫治.结果:鼻下端软组织由表及里分为表皮层、真皮层(乳头层、乳头下层、网状层),浅筋膜层,纤维肌层,软骨膜层.毛细淋巴管起自乳头层,交织于乳头下层,在网状层分布较多,交织成淋巴丛,以上各层淋巴管腔内均无瓣膜,毛细淋巴管在浅筋膜层和纤维肌层分布较少,淋巴管腔内可见瓣膜.本组18例鼻下端圆钝肥大病人术后效果优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1)鼻端皮瓣减薄术不致引起鼻端部严重淋巴水肿;(2)本文手术方法是矫正圆钝肥大鼻下端的有效方法之一.

  • 腓骨骨膜-筋膜瓣移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应用

    作者:覃伟明;刘伯泉;瞿东滨

    目的:报道自体腓骨骨膜-筋膜瓣移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5例慢性踝照关节外侧不稳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将腓骨骨膜-筋膜的中下1/3向下游离至近关节囊部,保留下端血供,分成两瓣,分别修复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结果: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摄X线片检查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采用自体腓骨骨膜-筋膜瓣移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与再次手术方法的分析

    作者:王巧民;周良安;周可光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种方法手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法.方法:根据病人首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方法及复发的临床表现,采用脊髓造影,CT,MRI检查,了解复发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再次手术方法.结果:52例病人随访0.5~15年,平均3.5年,优28例,良1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6.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都可能出现复发,再次手术必须根据病情,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 腰椎滑脱病人站立位及侧卧位腰椎动力X线矢状位曲度比较

    作者:莫新发;朱文雄;程立明;李健;卓新明;刘先银

    目的:为临床上诊断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选择正确腰椎X线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49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腰椎动力X线矢状位曲度,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椎Cobb角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9例腰椎滑脱病人三组站立位和卧位腰椎Cobb角:站中NSP(-56.43),卧中NLP(-52.23),t值为3.023,P值为0.006;站屈FSP(-11.87),卧屈FLP(-14.81),t值为-3.091,P值为0.005;站伸ESP(-70.15),卧伸ELP(-67.34),t值为4.284;P值为0.002.即腰椎滑脱Cobb角站立中立位大于侧卧中立位,站立位大屈位小于侧卧大屈位,站立位大伸位大于侧卧大伸位.结论:站立位的X线检查方法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是临床上诊断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的正确X线检查方法.

  • CT图像计分在判断颅脑损伤预后的意义

    作者:林源泉;贾军;尹夕龙;刘文峰;张浚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CT图像计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521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行头颅10 mm层厚CT连续平扫,测量CT图像计分,并分保守治疗组(312例),手术治疗组(209例),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依CT图像计分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5分)占22.6%(118例),中型(6~10分)占35.5%(185例),重型(≥11分)占41.8%(218例),各型之间的预后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图像计分能较好评估颅脑损伤的预后,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 旋转成形术对骨肿瘤保肢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光明;徐中和;王建炜

    目的:探讨旋转成形术应用于骨肿瘤保肢的方法与临床解剖学.方法:1992年7月至2002年7月共收治7例,其中股骨下段骨肉瘤5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l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2岁.全部病例均行大腿中下段瘤段截除,仅保留坐骨神经,然后小腿旋转上移再植,以踝代膝,小腿上端分别用钢板、髓内钉及DHS内固定.肿瘤病人均行正规的术前后化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无肿瘤复发.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8周后安装假肢可扶拐基本正常行走与下蹲并能参加轻体力劳动.结论:旋转成形术应用于骨肿瘤保肢有以下特点:(1)可以达到完整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2)用功能良好的小腿代替大腿,向后旋转180.的踝关节代替膝关节;(3)术后安装假肢方便容易及轻便,可保留较好的下肢功能.

  • 手指纵形离断与再植方法探讨

    作者:谢广中;黄潮桐;李敬矿;王光耀;赖红燕

    目的:提出手指纵形离断伤,并探讨采用相应再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指体纵形离断15例44指进行再植,按照冠面、矢状面离断类型,采用不同的再植方法.结果:15例43指再植成活,1例示指末节指腹坏死,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9指,良14指,差1指,总优良率97.7%.结论:纵形断指是对原有断指分类的完善和补充,对纵形断指类型采用对应术式,既能保证成活率,又能获得较满意的功能和外形恢复.

  • 胫骨中段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分析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评价

    作者:叶劲;莫茅;陈伟明;钟志联;沈明;白波

    目的:分析胫骨中段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原因,并评价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段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效果.方法:1998年6月~2002年11月对17例胫骨中段骨折非感染性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骨折不愈合9例,延迟愈合8例),采用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固定治疗,10例行自体髂骨植骨,7例行单纯闭合扩髓,未植骨.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10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平均5.8个月.结论:(1)胫骨中段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为原始创伤严重,初期处理不当;(2)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段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具有固定可靠,符合解剖生物力学的原理,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评价

    作者:黄必留;李书纲

    目的:报道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和分析作者在1999~2001年期间,采用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5例患者.随访40.6个月(26~5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和X线片及CT或MRI改变.结果: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优28.6%(10例),良37.1%(13例),一般22.9%(8例),差11.4%(4例).JOA评分为(12.6±3.5)分(9~17分),与术前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8.6%,优良率为65.7%.X线片及CT或MRI显示:术后椎管矢状径和椎管面积增加,两者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扩大颈椎管,使脊髓后移而获得减压;只要操作得当,可取得满意疗效.

  • STB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腰椎不稳外科治疗的应用

    作者:刘伯泉;覃伟明;瞿东滨;陈建庭

    目的:报道应用STB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间收治18例腰椎不稳患者,平均年龄42.5岁,双侧峡部裂伴腰椎Ⅰ°、Ⅱ°滑脱8例,双侧峡部裂合并椎间盘突出症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4例,单节段14例,双节段4例,均经动力位X线摄片明确有腰椎不稳.手术均采用STB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5例,其余13例行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全部恢复正常工作或日常活动,X线摄片检查示内固定牢靠,稳定性良好,无松动及断钉.结论:在有效减压及植骨融合基础上,应用STB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该系统操作简便,可以满足早期脊柱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要求.

  • 复杂性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1例

    作者:邱大学;蒋国斌;王红;章霞梅;施建辉;邱斌

    患者,男,8岁,发现紫绀7年,发热、咳嗽、反复发作,于2003年12月8日收入我院治疗.入院体检:体温36.5℃,脉搏9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65/8.66 kPa,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头颅无畸形,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尖搏动在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处,弥散,可扪及震颤,心率96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Ⅵ级收缩期杂音,以胸骨右2~3肋间著,明显杵状指(趾).

  • 肝右动脉变异1例

    作者:林宁;刘芳;熊绍虎;蒋尔鹏

    肝动脉的变异已有报道.作者在解剖一标本(男性,身长180 cm)结肠上区时发现其肝右动脉变异,为增加临床医生了解更多的肝动脉变异类型,报道如下:变异的肝右支(附图).起于腹主动脉右前壁,距腹腔干起点的距离为3.2 cm;斜向右上走行于肝门静脉、肝管下段的右后方,经胆囊三角内上升,在右肝管的右前方入肝,起始处外径3.7 cm,入肝处外径3.0 cm,长6.1 cm.自变异的肝右支发出两支胆囊动脉,上支距离起始点5.8 cm,起始处外径1.3 cm下支距离起始点5.5 cm,起始处外径2.0 cm.肝左支起于肝总动脉,走行于肝门静脉左支的左前方,在肝圆韧带左侧2.0 cm处入肝,起始处外径2.0 cm,入肝处外径3.3 cm,长1.1 cm.肝右支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走行于肝门静脉右支的左前方,在肝圆韧带右侧1.5 cm处入肝,处起始处外径2.2 cm,入肝处外径1.8 cm,长2.8 cm,肝右支未见发出胆囊动脉,其他结构未见变异.

  • 肌皮神经并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变异1例

    作者:李凯丽

    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标本时,见左侧肌皮神经并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形态变异(附图).经查有关文献,此类变异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1肌皮神经以4支发自臂丛外侧束,4支沿喙肱肌内侧缘下降,均未穿过喙肱肌,分支发出处距喙突依次分别为2.5、12、13和15 cm,横径依次分别为1.5、2.0、2.5和2.0 mm.第1支长5.7cm,支配喙肱肌;第2支长3.6 cm,支配肱二头肌;第3支主干长7.7 cm,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在距起点7 mm处尚发出一横径为1.0mm分支加入第4支.第3支在距起点2.9 cm处又发出一横径为3.7 mm的分支至肱二头肌后横径仍有4.1 mm.第4支向外下行至1.1cm处接受第3支的分支后横径为1.3mm,穿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该神经在肱骨外上髁下方7 cm处发一分支一直延续至鱼际桡侧l/3皮肤.

  • 尺动脉腕上皮支高位起始1例

    作者:李泽宇;徐达传;王兴海;刘畅

    作者在解剖一例动脉经红色乳胶灌注的右前臂时,发现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现报道如下.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豌豆骨近侧5.7 cm处自尺动脉发出,它与尺动脉成40.角由外上向内下走行,主干长1.6 cm,直径1.8 mm,行走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在距豌豆骨4.5cm处分为升降支:升支总长7.8cm,直径1 mm,浅出深筋膜,行走于浅筋膜内,其末端呈树状分支继续向前臂近端延伸,并与尺动脉其他分支和骨间后动脉的分支吻合成网;降支沿深筋膜下向腕关节行走(主干长2.5 cm,直径1.7 mm)在距豌豆骨2.5 cm处分两支,外侧支发出两个小分支参与构成腕关节血管网,内侧支发出许多小分支营养腕上尺侧皮肤并参与构成腕背弓,其主干在距降支分叉处3.3 cm处向外下行走并穿过小鱼际肌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附图).

  • 腋动脉分支变异与正中神经位置异常1例

    作者:安高;洪丽;彭田红;万炜;蒋穗斌

    笔者在一成年男性右侧上肢标本上,发现其腋动脉分支变异并有正中神经位置(行程变异)异常,较少见,报道如下:腋动脉第1段发出胸上动脉,第2段发出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这些分支起止、走行、分布基本正常.该例变异主要见于腋动脉的第3段:

  • 多系统Klippel-Feilw畸形1例

    作者:孙海燕;史国栋;陈宣维;桂斌捷;贾连顺

    患者,男,17岁,因自幼颈部活动受限外伤加重伴双上肢疼痛麻木20d入院.入院前20 d,与同学玩耍时不慎跌倒,头部着地,伤后即感颈部疼痛、双上肢麻木无力.颈围领固定,症状稍有缓解.人院时查体:颈短、后发际低,颈棘突叩击痛,颈椎旁肌紧张.活动受限.心尖搏动在胸骨左旁第5肋间约1 cm,心浊音界右移.右手大鱼际变平,拇指短而细小,对掌不能.双上肢感觉减退,以肘关节以远及尺侧明显,双手握力减弱.肱二头肌反射:左(+);右(++).肱三头肌反射:左(+++);右(+++).桡骨膜反射:左(++);右(++).霍夫曼氏征双侧阳性.双下肢感觉肌力正常.双膝反射活跃,Babinski s征阴性.肛周感觉正常,反射存在.辅助检查:X线示C1~4椎体融合在一起,椎间隙消失,椎间孔窄.C5椎体变扁,C7隐裂(图1).右手第1掌骨短而细小(图2).心脏位于胸骨后,示转位不全.

  • 游动胆囊扭转1例

    作者:岳书勇;张云双;王成名

    患者女,56岁,因右上腹反复疼痛3年余,加重3 h入院.既往有反复右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胛区放射,曾行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稍粗,胆囊未探及.多次经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查体: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皮肤粘膜无黄染,剑突下及右上腹部明显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肝脾未及,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 13.2×109/L,中性粒0.86.B超示胆囊明显增大,壁多层,胆总管轻度扩张,未见结石.

  • 可吸收线与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谢扬;黄永豪;杨扬震;赵卫东

    目的:比较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在成人新鲜尸体的膝关节上,模拟髌骨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固定,以MTS试验机拉伸和疲劳循环载荷来测试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即时和疲劳后在0~300 N拉力状态下的骨折线分离情况是即时钢丝张力带比可吸收线张力带强(P<0.05),疲劳后则相反;超过300 N则两者无显著性.即时和疲劳后在残余变形方面两组自身比都增强,即时和疲劳后可吸收组均比钢丝组强(P<0.05);即时在骨折端分离刚度两组无差异,疲劳后可吸收线比钢丝弱(P<0.05),自身对比时,钢丝组有差异,而可吸收线无差异(P>0.05).结论:(1)在0~300 N以内可吸收线张力带比钢丝张力带抗疲劳性能强;(2)300~500N钢丝张力带与可吸收线张力带效果相当;(3)可吸收线张力带比钢丝张力带固定具有更好的弹性.

    关键词: 髌骨 骨折 固定 张力带
  • 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建模与数值分析

    作者:吴立军;廖进民;钟世镇;樊继宏;李忠华;黎志明;王龙江;李秀忠;焦培峰;黄文华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应力状态.方法:采用数字中国人下颌骨CT图像三维重建,生成有限元模型,通过解剖学研究和测量,确立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的附着部位面积和肌力线方向.结果:建立了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生物力学分析模式,有限元计算得到下颌骨应力分布状态,Von Mises应力主要集中于髁突,冠突,咀嚼肌附着部位和磨牙区,当右侧第1磨牙与第2磨牙咀嚼模拟时应力峰值为20.61 MPa,当第1前磨牙与第2前磨牙咀嚼模拟时应力峰值达到了22.09 MPa.结论:有限元分析技术,结合下颌骨血管神经走向及胎力与咀嚼功能测定等,为下颌骨截骨术和骨牵张术提供了一种术前设计的定量方法.

  • 微创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研究现状

    作者:颜登鲁;李健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发生率据报道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其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恢复及维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便于早期活动,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经典的几种张力带固定法对于髌骨横形骨折来说是首选的治疗方法[2],有许多医师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作了各种有益的改进,也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创技术已经成为外科技术的发展主流,基于张力带技术的各种新技术应用而生.李健等[3,4]将微创技术与张力带固定法相结合,设计了经皮穿刺髌骨骨折克式针张力带固定法,这是微创外科技术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具体应用.该技术既保留了张力带固定的优点,而又将其损伤减少至低,同时还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要求.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用各种生物降解材料制作的内固定器械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生物降解材料具有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的优点,在有些情况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金属材料制作的内固定器械.

  • 肘关节周围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作者:肖建忠;王兴海;彭珍山;任家武;谭双香;刘畅;洪辉文

    临床显微外科组织瓣研究的重点是依据血管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寻找有效的区域性血供保障的供区,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对细微血管走行分支的形态有明确的认识.近年来,为配合显微外科的研究,我们通过探索,采用新鲜材料乳胶灌注、局部防腐、分层解剖、印模复位等技术,成功制作出肘关节周围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为研究提供了直观的标本.现简介如下,供临床肘关节与显微外科组织瓣应用参考.

  • 《外科与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关键词: 外科 放射解剖学
  • 基于"中国数字人"切片和CT数据重建下颌骨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宇;陈明;唐雷;钟世镇;裴国献

    目的:探索快速重建人体下颌骨三维模型的方法,比较常用CT资料重建与切片资料重建骨组织的优劣差异.方法:获得虚拟人数据集,并取虚拟人数据中下颌骨部分的切片资料和CT资料分别进行软件的三维重建.结果:利用切片资料建立了较之CT资料更为精细准确的人体下颌骨三维模型.结论:采用应用软件重建方法快速可行,而且利用虚拟人的切片数据建立了高度精确的下颌骨三维模型.

  • 虚拟中国人女性一号松质骨图像数据的配准与三维重建

    作者:刘文军;钟世镇

    目的:研究从虚拟人体数据集中松质骨连续切片图像的分割、配准、及三维重建的技术方法.方法:利用现有的虚拟中国人女性一号数据集中腰椎和股骨部分解剖连续切片数据集,用基于外置标记点和分割-计数法两种方法进行参数计算,依参数对图像进行刚体变换完成配准,将配准后的切片图像输入二维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割,提取感兴趣区域后输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重建后的松质骨三维立体图像呈均匀、致密的立体网状结构,骨小梁连接清晰可见.结论:利用现有软件及技术可重建虚拟人体的精细结构.

  • 基于虚拟中国人数据集的鼻部及颞骨解剖结构三维重建

    作者:李希平;夏寅;韩德民;魏永祥;赵媛媛;周果宏

    目的:为可视化虚拟人体模型鼻部及颞骨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探索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利用3D-Slicer软件进行鼻部及颞骨部分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对单层图片进行图象分割及提取,处理后的体数据导入3D-Slicer,选择阈值进行进一步的图像分割,产生感兴趣区的标志图,进而重建出组织结构的三维表面模型.结果:成功重建了四组鼻窦,鼻中隔,中下鼻甲,颞骨,鼓室,乳突气房,乙状窦,颈内动脉的三维表面模型,并可显示不同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与空间定位.结论:基于中国第一号虚拟人数据集,用3-D软件可以实现鼻部颞骨部分解剖结构三维可视化,便于对该部解剖结构的观察和理解.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