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解剖学观测

    作者:单娜娜;张玉和;任仲一;胡亚楠;马星;董化江;刘未;高富合;徐兴旺;李伯森;杨德慧;单云官

    目的 研究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成尸30(男24、女6)侧颈动脉,观测颈动脉的形态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结果 ①颈总动脉中段外径,左侧(8.75±1.56)mm;右侧(8.31±0.99)mm.②颈内动脉根部外径,左侧(8.15±1.42)mm;右侧(7.51±1.63)mm.③颈外动脉中段外径,左侧(4.87±1.09)mm;右侧(4.39±0.89)mm.④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占60%(18侧),其中颈内动脉根部四壁明显动脉硬化,内腔直径1.6 mm严重狭窄1侧,占总数的 3.33%.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为颈动脉窦,占颈动脉硬化标本的100%,可致颈内动脉内腔狭窄.

  •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郑和平;林涧;陈超勇;张发惠

    目的 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 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以股骨内侧髁下缘、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膝降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②穿支与周围血管间吻合关系.另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膝降动脉穿支于股骨内侧髁下缘上约4 cm,在股内侧肌、大收肌腱与股骨内侧髁所围成的三角形凹陷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髌骨周围血管网、缝匠肌前缘及后缘的穿血管、股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膝关节内侧上部形成顺沿缝匠肌和股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 结论 以膝降动脉穿支为蒂,可形成轴型皮瓣或跨区域供血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

  • 体外腹主动脉末端施压控制骨盆骨折大出血的应用解剖

    作者:武钢;桑显富;鲍光欣;李旭;王赞智

    目的 为体外腹主动脉末端加压控制骨盆骨折大出血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14例尸体标本,以第5腰椎上缘水平为基点,观测:①脐中点与腰椎体及腹主动脉端的位置关系;②腹主动脉末端与第5腰椎椎体的关系.③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与腰椎的位置关系. 结果 腹主动脉远段位于脊柱椎体前,以平L4椎体和L5椎体上部动脉血管段较为居中.腹主动脉末端分杈平面在基点以上22 mm、以下15 mm之间.脐中点在基点以上4.0 cm、以下2.8 cm范围内. 结论 可以脐为标志点定位腹主动脉末端对腹主动脉远端实施体外压迫,阻断血流或降低远端血压,达到紧急止血目的.

  • 腰骶段多裂肌的形态特点及功能意义

    作者:邵诗泽;张恩忠;付松;谭远超;侯海涛;王政

    目的 通过对腰骶段多裂肌进行应用解剖研究,为临床减少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影响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25具尸体多裂肌的起、止点、肌束的构成、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多裂肌短腱与止点及其与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关系进行解剖测量. 结果 多裂肌浅层起于骶髂长韧带,有一部分起于髂后上棘内侧,深层起于骶骨椎板、骶髂短韧带.L_(1~5)多裂肌短腱的长度分别为:(15.10±2.43)、(15.68±2.79)、(14.82±2.77)、(14.16±3.62)和(11.58±2.46)mm.L_(1~5)多裂肌短腱的宽度分别为:(4.72±0.99)、(5.42±1.14)、(5.86±0.99)、(5.90±1.06)和(4.68±0.62)mm. 结论 多裂肌主要参与脊柱背伸运动,维持脊柱腰段前凸的存在,是脊柱动力性稳定的重要因素.

  • 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培;孙勃;杜元良;杨振军;孙贺

    目的 报道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2例,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及分支分布特点. 结果 桡神经浅支距桡骨茎突(8.33±1.16)cm处自肱桡肌深层浅出,沿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于皮下前行,在桡骨茎突近端(4.58±1.06)cm处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在桡骨茎突掌侧面前行至拇指桡背侧成为拇指的感觉神经,内侧支则在桡骨茎突的近侧段绕向背侧,于桡骨茎突远侧(1.32±0.26)cm处在1、2掌骨中段水平分为第1、2掌背皮神经,进而成为手背桡侧半的感觉神经.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和肱桡肌的夹角为(20.7±3.16)°,桡神经浅支分为内、外两侧支间的夹角为(18.0±4.4)°,桡骨茎突水平内、外侧支的间距为(1.4±0.23)cm.结论 (1)根据桡神经浅支的解剖学特点 ,在不同的损伤平面进行修复,以大限度的恢复手部的感觉;(2)在应用含有桡神经浅支的皮瓣修复创面时,尽可能以神经为轴线,将神经置于皮瓣中央位置,以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手术的质量.

  • 斜方肌各亚部的肌构筑肌梭分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方玖;薛黔;李季容

    目的 为斜方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1)用肌构筑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构筑学研究.(2)用体视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梭分布研究. 结果 (1)斜方肌降部的肌重(30.71±7.40 )g、肌长(10.45±1.62) cm、肌纤维长(9.18±0.99) cm、生理横切面积(3.11±0.72) cm~2,水平部的肌重(44.14±10.61) g、肌长(8.65±0.84) cm、肌纤维长(7.14±0.84) cm、生理横切面积(5.89 ±1.66) cm~2,升部的肌重(44.89±11.67) g、肌长(11.83±1.12) cm、肌纤维长(9.09±0.94) cm、生理横切面积(5.37±1.55) cm~2.(2)斜方肌降部的肌梭密度(39.05±5.08)个/cm~3,水平部的肌梭密度(24.48±6.50)个 /cm~3,升部的肌梭密度(21.68±6.64)个/cm~3. 结论 (1)根据斜方肌各亚部的构筑学特征,推测斜方肌降部和水平部在肩部运动中主要是保持和稳定肩胛骨位置,斜方肌的降部与升部在肩胛骨的旋转中起重要作用.(2)斜方肌降部的肌梭密度明显高于水平部和升部.

  • 股骨偏心距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殷浩;黄彰;江华;孙俊英

    目的 测量股骨偏心距的大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0例正常双髋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测量参数包括股骨偏心距、颈干角、股骨头直径、外展肌力臂、体重力臂、小转子中点及其上下20 mm的冠状径、峡部直径和髓腔闪烁指数等,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外展肌力臂、体重力臂、股骨髓腔各解剖参数的相关关系及男女各参数间的差异,并将测量结果与国内外学者的测量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本组股骨偏心距大小为(36.64±5.31)mm;股骨偏心距与外展肌力臂呈明显的正相关 (r=0.73, P<0.01),与股骨颈干角呈负相关(r=-0.46, P<0.01),与其它股骨近端解剖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男女两性间股骨偏心距、颈干角、股骨头直径、外展肌力臂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股骨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股骨偏心距大小为(36.64±5.31)mm,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恢复外展肌力臂,重建正常髋关节生物力学.

  • 青少年胸腰椎峡部及椎板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筱贺;李少华;李志军;蔡永强;王星;陈海芳;徐达传

    目的 测量青少年(14~19岁)脊柱胸腰段椎板峡部上下缘的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及椎板厚度值,为临床及运动医学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段(T_1~L_5)标本,分别测量峡部上缘厚度,峡部下缘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和椎板厚度并对峡部上下缘厚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峡部上缘厚度:胸段在(2.96±0.69) mm~(3.74±0.55)mm之间,呈逐渐上升趋势,腰段在(4.29±0.98 )mm~(4.83±0.80) mm之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峡部下缘厚度:胸段由(4.52± 1.06) mm到(5.11±0.99)mm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腰段在(6.06±1.03) mm到(7.30±1.24) mm之间,变化不大.峡部上、下缘为近似"双轨"的曲线,上、下缘间差值保持在2.00mm左右.峡部上下径:整体在(17.51±3.55)mm ~(7.90±1.71)mm之间,胸段呈上升的趋势,腰段呈下降的趋势.椎板厚度:整体在(4.94± 1.00)mm~(6.79±1.01)mm之间,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 结论 青少年胸腰椎峡部与椎板相关参数变化有一定规律,峡部下缘总是较上缘厚,且具有一定的差值;其与成人数据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作者:胡骥琼;梁双超;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

    目的 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 结果 解剖观察结果:①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②腓肠动脉开口处分3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③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 结果 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回升,下肢溃疡两月内逐渐愈合.B超显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 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 小清蛋白、钙视网膜蛋白在皮质发育不良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

    作者:黄敏;晏勇;冯占辉;张建刚;黄华;张毅

    目的 了解小清蛋白(PV)、钙视网膜结合蛋白(CR)在皮质发育不良(CD)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鉴别CD和参与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孕15d的SD大鼠腹腔注射卡莫司汀建立子代鼠CD模型,P30行热水浴诱发惊厥实验,组织病理学技术观察仔鼠皮质结构改变,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技术检测PV、CR在大鼠大脑皮质的表达. 结果 ①模型鼠热水浴诱发惊厥潜伏期缩短;②免疫组化示模型鼠大脑皮质PV阳性细胞数量[(77.50±4.49个)/视野] 较对照组[(37.28±2.72)个/视野] 减少(P<0.05)、空间分布紊乱、皮质浅层出现阳性细胞结节和阳性细胞空白区,CR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③免疫荧光示模型鼠PV阳性细胞减少,胞体增大;④RT-PCR检测示模型鼠PV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C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结论 PV可作为鉴定CD的指标;表达PV的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损伤可能在CD所致的难治性癫痫中具有重要作用.

  • C57BL/6小鼠皮肤毛囊发育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敏;朱晓文;王雪儿;张琳

    目的 探讨胎鼠,乳鼠和成鼠毛囊发育的规律.方法 石蜡和冰冻超薄切片,采用HE染色, AP活性染色,油红O染色,凋亡细胞鉴定等方法观察不同时期C57BL/6小鼠毛囊的发育情况. 结果 胚胎发育第15.5 d(E15.5)开始出现毛囊,至E18.5胎鼠背部皮肤逐渐增厚,毛囊逐渐增多.乳鼠出生第1 d毛囊大部分处于第4阶段之前,毛囊数量继续增加,至出生第4 d皮肤基底层未见新生的毛囊,此时毛囊数量维持不变,出生第9 d毛囊达到第8阶段.成鼠脱毛后第9 d约有95%的毛囊进入生长Ⅳ期,第17 d 约有63.3%的毛囊进入退化期,第22 d约有85%的毛囊处于退化期.结论 小鼠毛囊的早期发育起始于E15.5,从E17.5到出生后3 d毛囊数量呈快速增加趋势,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用于探讨毛囊再生机制等相关研究.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体后缘骨离断的临床特征及外科处理

    作者:陈坚;龙厚清;刘少喻;叶淦湖;李浩淼;魏富鑫;黄阳亮;李佛保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体后缘骨离断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的82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0岁,平均15.9岁)的临床和 CT资料.其中A组22例并椎体后缘骨离断,分析其部位、大小和形态特征,手术同时切除突出髓核及离断骨骺;B组6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30例手术摘除突出髓核,30例非手术治疗.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JOA)和疼痛视觉模拟计分(VAS)法,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 结果 22例(28%)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缘骨骺离断.JOA、VAS评分显示A组患者腰腿疼痛、神经功能状态均较B组患者严重(P<0.05),而且手术前可以耐受保守治疗的时间也较B组患者短(P<0.05);手术效果通过JOA、VAS评分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A组高于B组相应指标(P<0.05). 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后缘骨离断者症状更严重,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尽可能切除浮动、中央型体积较大或位于侧隐窝的离断后缘骨.

  • 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

    作者:沈爱东;徐瑞生;吴洁石;王雪松;薛骏;包聚良

    目的 观察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25套L4椎体下表面和L5椎体上表面的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均分为14步模拟腰椎滑脱过程,Image-ProPlus软件计算每一滑脱点(n)椎体间重叠面积Sn,取平均值后再换算成百分面积(Sn%=Sn/S*100%). 结果 腰椎滑脱过程中,Sn%的变化是一双曲线:滑脱率0~23%阶段,Sn%降低较缓慢;23%~44%阶段,Sn%的变化明显加快;44%~100%阶段,Sn%的变化再次变缓,拐点分别出现在一维滑脱率的(23±2.02)%和(44±1.46)%处.结论 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有助于腰椎稳定性评估和指导手术复位.

  •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陶克奇;黄雄杰;夏小丹;刘昌雄

    目的 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 结果 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背侧皮支,2~8支背侧皮支.手指近节中段、近节远段、中节近段或中段每侧较为恒定的存在一支较粗大的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支平均外径通常≥0.30 mm.掌背动脉终末段和远端掌深弓穿支的指背分支在近节指背与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交通.不同节段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在指背外侧缘交互吻合,在指背外侧缘形成一条营养血管链. 结论 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解剖简单、快捷,旋转弧长,利于修复手指中远节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 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前界扩大的改良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董忠根;刘立宏;倪江东;何爱咏;李贺君;马炳栋;武文

    目的 介绍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前界扩大的改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和优点.方法 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前界范围由腓骨体表投影扩大至胫骨前嵴,将创面的外缘作为皮瓣前缘的一部分.行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21例,修复的创面位于小腿上1/3段9例,中1/3段前内侧7例,中1/3段前外侧5例.21例皮瓣前缘均超过腓骨前缘,其中2例达胫骨前嵴,位于小腿前骨筋膜室表面的皮瓣部分宽度为2.5~7.0 cm,平均4.0 cm. 结果 19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下缘分别为外踝上5 cm和3 cm的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 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前界扩大改良后,皮瓣设计及手术操作简便,增加了皮瓣的宽度和有效长度,其适应症也相应扩大,可修复小腿中、上1/3段胫前创面,并且成活可靠.

  • 法洛氏五联症合并左右冠状动脉共干畸形并起源异常1例

    作者:赵启明;高秉仁;杨堃;戴余雷;宋铁牛

    患儿男,3岁,体重7 kg.紫绀2年,哭闹时加重.于2009年9月10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发育不良,营养欠佳.心脏专科情况:心率90次/min,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Ⅲ/6级杂音.

  • 特殊的Meckel憩室1例

    作者:刘建中;刘恒兴;马会强;厉坤鹏;王宁

    Meckel憩室又称回肠远端憩室,是胚胎发育期间卵黄管闭锁不全形成的,憩室一般位于距回盲瓣20~100 cm回肠系膜对缘,长约2~5 cm.作者在制作标本时,在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中发现特殊的Meckel憩室1例,现报道如下.

  • 右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

    作者:张作凤;司道文;张宇新

    在局部解剖学标本解剖过程中,于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见其右侧上肢肌皮神经缺如,肌皮神经直接发自正中神经.现报道如下:

  • 多支肝管1例

    作者:刘伏祥;李学军;罗守怡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尸体时,见其有4支肝管汇合成肝总管,报道如下:这4支肝管从左至右,分别是:①肝左管,外径6.0 mm,长0.8 cm.②左副肝管,外径3.0 mm,长0.5 cm.左副肝管从肝门部深究发现其由左、右两个属支汇合而成,左支与肝左管平行走行,右支与右副肝管距离很近,约1 mm.③右副肝管,由胆囊窝左侧发出,外径3.8 mm,长1.0 cm.

  • 胸骨形态异常1例

    作者:谢拥军;李鑫;聂政;刘兴国

    在制作骨学标本过程中,于1男性标本,其胸骨形态不规则,酷似青蛙(如图1),报道如下.胸骨长14.6cm,上段宽8.7cm,下段宽7.9cm,厚1.9cm,剑突分杈,形成3个突起,左侧突起长3.7cm ,中间突起长1.0cm ,右侧突起长4.7cm.

  • 甲状软骨变形、钙化1例

    作者:卢诗军

    在收集骨骼标本的过程中,见到1个变形、钙化的甲状软骨,现报道如下:该钙化的甲状软骨,左侧板长、右侧板短,失去了应有的对称性特点,两板前缘在中线右侧相交,相交线从右上斜向左下,两板相交角度为锐角,喉结偏右.

  • 右侧喉不返神经1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潘三强;吕来清

    从1996至2008年,我们共解剖了144具尸体,仅在1具成年男尸上发现了右侧喉不返神经的存在,左侧喉返神经的行程是正常的.用游标卡尺测量,右迷走神经的直径为2.45 mm,右侧喉不返神经的直径为0.98 mm.

  •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分析的脊柱骨密度测量及其意义

    作者:张国栋;毛文玉;廖维靖;陈建桥;栾夏刚;郑晓晖;陶圣祥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分析的测量骨密度的方法.方法 以1具脊柱标本(C_3~L_5)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进行每个椎体的三维重建,在Ansys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在Mimics中赋予10、400种材料属性,输出至Ansys计算骨骼中每一种材料属性的体单元的体积,根据CT扫描的Hu值与骨密度的经验公式,计算标本质量及密度,对照组以电子天平测量(C3~L5)的质量.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对照组、10种及400种材料属性组C_3~L_5的密度值分别为0.62±0.09、0.5813±0.0806、 0.5813±0.0805 g/cm~3;(2)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与赋予10、400种材料属性各试验组比较的P值均大于 0.1,试验组组别之间P=0.997. 结论 (1)本试验方法可定量测量骨骼密度及其密质骨及松质骨密度值;(2)赋予骨骼10种材料属性即可达到测量要求;(3)本试验为骨密度与有限元分析的统一作初步准备.

  • 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单节段腰椎及其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董健文;邱奕雁;赵卫东;冯丰;戎利民

    目的 分析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对单节段腰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其对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6具,测定L_(4~5)不稳固定节段及其上下邻近节段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ROM,按4组顺序依次测试:A组(完整组);B组(模拟L_(4~5)不稳组);C组(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单枚cage);D组(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单枚cage). 结果 L_(4~5)节段除左侧弯外,C组与D组相比各运动方向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3~4)、L_5~S_1节段除左、右侧弯外,C组与D组相比各运动方向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对单节段腰椎在大部分运动方向上具有与双侧固定相似的即刻稳定性,邻近节段侧弯活动度较双侧固定后更少.

  • 61例中耳炎咽鼓管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闫晶晶;梁勇;陈燕萍;王军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重建了解中耳炎耳咽鼓管与正常耳咽鼓管的解剖关系,为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设61例(85耳)中耳炎患者为病变组,设鼓膜完整的15例(30耳)经专科检查、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检查排除中耳病变且咽鼓管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多层螺旋 CT分别行颞骨静态及动态CT扫描,且均行多平面重组重建,重建后分别测量其骨部、软骨部开放区域、软骨部闭合区域、软骨部有效闭合区域长度,并比较两组间的影像学差异. 结果 对照组鼓室前段直径(9.95±1.29)mm,骨-软骨接合部直径(3.89±0.50)mm,骨部长度(20.89±1.81) mm;病变组鼓室前段直径 (9.85±0.83) mm,骨-软骨接合部直径(3.92±0.37) mm,骨部长度(20.51±2.13) mm;静态CT多平面重组重建:对照组开放区域长度(10.99±0.87) mm,闭合区域长度(36.90±6.73) mm,病变组开放区域长度(8.50± 0.55) mm,闭合区域长度(42.26±7.19) mm;动态CT多平面重组重建:对照组有效闭合区域长度(10.20± 3.96) mm,病变组有效闭合区域长度(33.32±9.44) mm. 结论 中耳炎耳咽鼓管与正常耳咽鼓管骨部无明显差异;静态下病变组软骨部闭合区域大于对照组软骨部闭合区域长度;动态下对照组咽鼓管软骨部闭合区域长度减小,开放区域长度增加,而病变组闭合区域长度改变不明显.

  • 胃周围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及在影像学的应用

    作者:郭宇;伍兵;闵鹏秋;杨开清

    目的 探讨胃裸区和胃周围间隙的划分、形态学特征及其在影像学的应用意义.方法 将 65具成人尸体解剖观测胃裸区后膈下腹膜外间隙;46具成人尸体腹部连续断层标本,观测胃裸区后膈下腹膜外间隙出现平面、范围.选2例上腹部标本在胰尾处向肾旁前间隙内灌注红色乳胶,观察乳胶胰在周围的扩散和积聚情况. 结果 尸体解剖观测发现胃裸区位于食管腹段后方、邻近胃小弯侧胃的后壁无腹膜覆盖的区域,其出现率为100%.胃膈内侧韧带、胃膈外侧韧带和胃胰韧带勾画出胃裸区的范围,胃裸区与左膈之间的间隙为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胃周围间隙可划分为肝胃隐窝、网膜囊上隐窝、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网膜囊下隐窝、脾胃隐窝.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与左肾旁前间隙相交通. 结论 (1)胃膈内侧韧带、胃膈外侧韧带和胃胰韧带勾画出胃裸区的范围,它们是划分胃周围间隙依据.(2)胃周围间隙可划分肝胃隐窝、网膜囊上隐窝、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网膜囊下隐窝、脾胃隐窝.(3)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与左肾旁前间隙相通.

  • CR和DR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活体茎突解剖学观测中的意义

    作者:赵勇;李慎江;朱峰;刘德斌;梁文杰;崔学峰;朱岩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及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DR)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活体茎突解剖学观测中的意义.方法 210例茎突受检者CR、DR拍片后,行反转,边缘锐化,调节窗宽、窗位,放大,4种联合后处理,在显示茎突清晰的图像上分别测量茎突长度、前倾角和内倾角. 结果 茎突长(24.34±3.55)mm;前倾角(19.21±3.08)°;内倾角(24.16±4.28)°.左、右侧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度无显著差异. 结论 CR、DR图像联合后处理使活体茎突显示清晰,能做出更为准确、全面的观测,在茎突疾病的诊治和确定手术术式中具有指导意义.

  • 肺叶间裂变异的64层MSCT多平面重组图研究

    作者:黄昊;王亚非;单秀红;谌业荣;胡曙东;倪恩珍

    目的 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肺叶间裂的变异资料.方法 运用64层螺旋进行CT扫描,选择 451例肺部无明显病变或手术影响观察肺叶间裂的患者,应用MPR技术显示、观察并统计肺叶间裂及其变异情况. 结果 451例被检查者中有肺叶间裂变异者占69.18%(312例);其中,右肺变异者占62.53%(282例),左肺变异者占18.18%(82例).右肺282例中177例存在一种变异,105例合并其它变异.左肺82例中25例存在一种变异,57例均合并其它的变异.肺叶间裂变异存在3种类型:(1)肺叶间裂不全,其中右水平裂不全占45.45%(205例),右斜裂不全占19.51%(88例),左斜裂不全占16.41%(74例);(2)肺叶间裂缺如:其中右水平裂缺如占0.89%(4例),右水平裂合并斜裂缺如占0.22%(1例),左斜裂缺如占0.44%(2例);(3)附属裂:存在附属裂的占13.97%(63例),其中右肺附属裂占11.97%(54例),左肺附属裂占2.44% (11例). 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能显示肺叶间裂各种变异,可为临床学科提供可靠、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 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邓雪飞;陶伟;刘斌;陈方宏;夏春华;韩卉

    目的 通过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中桥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分别对20例(4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20例(40侧)CTV和20例(40侧)MRV图像进行观测. 结果 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和MRV分别观察到89%、40%和38%的桥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11%、17%和33%.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的形态分为直接或经脑膜静脉(小脑幕窦)间接注入两种,脑膜静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信号的不连续、缺失或者局部强度增加.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主要分布在窦汇附近、小脑幕和岩上窦前部. 结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桥静脉的保护.

  • 64层螺旋CT在门腔分流模拟穿刺角度测量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作者:王剑华;周庭永;杨新文;吕发金;张本斯;张琳;刘本菊

    目的 通过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患者模拟穿刺途径与门静脉右支及肝中、肝右静脉夹角的测量,以期为肝内门腔分流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被检查组共40例;肝硬化组符合纳入标准14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 结果 无论正常组或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肝中、肝右静脉1、2、3 cm和门静脉右支1、2 cm间的模拟穿刺途径与肝静脉间夹角平均值呈减小趋势,而模拟穿刺途径与门静脉右支间夹角则依次增大.按照α=0.05标准认为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模拟穿刺途径与肝中、肝右静脉和门静脉间夹角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TIPSS模拟穿刺途径与肝中、肝右静脉和门静脉右支间夹角变化方向相反.在肝中静脉2 cm与门静脉2 cm间穿刺较为适合.

  • 面神经颞骨内段斜矢状断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研究

    作者:张博;杨景武;王航辉;段菊如;张建国;董伟家

    目的 探讨颞骨内面神经管各段及邻近结构在斜矢状断面上的形态规律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取15例成人颞骨利用火棉胶包埋薄层切片技术制作成层厚1.00 mm的斜矢状位连续薄层断面标本,并与之对应的HRCT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斜矢状断面可良好显示颞骨内面神经管及其邻近结构对面神经膝部,面神经水平段及垂直段、前庭导水管等结构显示好.面神经垂直段全长(14.95±1.31)mm,面神经第二膝转折处夹角约(108.01±10.23)°,薄层断面与HRCT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结论 斜矢状面扫描是补充横断、冠状面扫描缺陷的一个重要扫描方法;结合切片、HRCT进行对照研究,为颞骨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断层形态资料.

  •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盆腔淋巴结检测的价值初探

    作者:赵小春;孙西河;王滨;孙世杭;董鹏;张颖颖;管玥;葛艳明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对盆腔正常与异常淋巴结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初次治疗的66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以及经知情同意随机抽取的30名健康人群行WB-DWI、T_1加权成像(T_1WI)和T_2加权成像(T_2WI)观测盆腔淋巴结,按解剖部位进行淋巴结计数,测量大小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正常盆腔淋巴结在WB-DWI图像上未见显示.与T_1+T_2相比,WB-DWI对短轴横径<0.5 cm的盆腔淋巴结检出率是0.3%,对短轴横径0.5~1.0 cm的淋巴结总的检出率是94.2%.术前WB-DWI检测短轴横径≥0.5 cm的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检出的吻合率是89.3%.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相比无差异性(P>0.05).WB-DWI发现病变淋巴结的阅片时间小于传统MR图像的阅片时间(P<0.01). 结论 WB-DWI可以快速发现异常淋巴结,在判断盆腔淋巴结有无受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的选择及意义

    作者:高明;刘庆余;陈建宇;杨泽宏;林笑丰

    目的 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颈椎(C_3~C_7)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56例颈椎(C_3~C_7)进行模拟椎弓根内固定术,并对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进行测量,包括理想螺钉的长度、直径、螺钉的偏角(外偏角)及矢状角. 结果 C_3~C_7理想椎弓根螺钉的长度分别为(28.2±1.9)、(27.9±2.1)、(29.7±2.0)、(30.8±2.3)、(30.6±2.4)mm;直径分别为(4.3±0.8)、(4.5± 0.8)、(4.9±0.8)、(5.4±0.9)、(6.2±0.9)mm;外偏角分别为(48±4)°、(50±5)°、(48±4)°、(43±4)°、(36±3)°;矢状角分别为(9±5)°、(6±4)°、(1±3)°、(-1±4)°、(-1±3)°. 结论 C_3~C_7椎弓根的形态变异范围较大,应用 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椎弓根内固定术,可测量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并进行评估,对术中置入螺钉的角度和形态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 面神经根出脑干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展

    作者:李金星;刘如恩

    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 REZ)的搏动性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针对此病因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被认为是当前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

  • 房室结与猝死

    作者:汪道鑫;方义湖;董武忠;汪炜

    猝死(sudden unexpected natural death)一直是病理解剖学和法医学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心脏重要组成部分的心脏传导系统(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CCS)在心源性猝死(studden cardiac death)中所扮演的角色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近几年研究的相关进展,本文就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 AVN)病变及其和猝死之间的联系进行较系统的阐述.

  • 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优化

    作者:邹天乐;龚瑜;林爱娣;徐芝慧;彭继文;毛以华;胡斯旺;唐茂林

    目的 试图优化硫酸钡的血管造影效果,使之能替代有毒的氧化铅.方法 45只SD大鼠,应用不同性状的硫酸钡、不同的载体,制备不同配比的溶液.并调整硫酸钡X线造影参数,进行对比试验. 结果 筛选出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佳配方为:硫酸钡27 g,乳胶10 ml,水20 ml,温度20℃,灌注量20~30 ml/300 g.结论 优化后的硫酸钡灌注血管造影成像效果有显著提高,可达到氧化铅血管造影的效果,且因硫酸钡无毒,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形态学研究途径.

  • Hoffen P45生物塑化技术在断层标本制作中的应用

    作者:白剑;高海斌;刘杰;栾炳一;孟文件;健飞;于胜波;宫瑾;张成鸿;隋鸿锦

    断层塑化技术在断层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①塑化切片技术,将标本塑化后,再用钻石线锯切制成薄可达20μm的断层标本;②薄片塑化技术,适于保存和透明大而薄的断层标本.

  • 转化医学对临床解剖学的启迪

    作者:钟世镇;徐达传;欧阳钧

    转化性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和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医学研究领域近年炙手可热的前沿性新名词.什么是转化医学?概括地讲,就是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所应用的技术和方法.

  • 副肾动脉定义商榷

    作者:张际青;张小东

    副肾动脉又称肾副动脉,为功能性终末血管,为血管介入及腹腔镜手术等领域涉及的重要结构.随着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的增加,左肾因静脉较长和手术相对容易常被优选,但是左侧副肾动脉发生率高于右侧~([1]),副肾动脉现已成为亲属肾移植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笔者在阅读国外文献中发现国内外定义差别较大,所以明确两种定义的不同在学术交流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现综合归纳分析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